第一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教学反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要上好这堂课,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1、读中悟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
2、音画激情: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
3、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我让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一、阅读
二、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
二、体验
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
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 学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
„„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
”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
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
(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三、对话
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饱含主人翁挚热情感的文章,那发自内心的呼喊,用心才能体会。可是,文章内容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国外是事情,就更加了一份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爱国情感是没有距离的
反思: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我将古诗穿插于中,让大家用古诗来诠释肖邦的爱国情怀,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对肖邦的爱国情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读懂“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一段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这时肖邦想离开自己的祖国吗?”
“不想。”
“为什么?”
“他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列强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强盗欺凌。不忍心离去。”
“是啊。祖国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无寸铁的肖邦面对凶残的侵略者,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仇恨和抗争。”作为音乐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乐,一个个音符像一颗颗子弹穿过敌人的耳膜,洞穿敌人的心脏,那是肖邦强有力的武器。他颠沛流离,在法国巴黎,为了生计,到处流浪,当他在异国他乡得知国内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心中郁积的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他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来。
要让孩子真切体会肖邦在临死前的一句话,让孩子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思想,我让孩子用情地朗读肖邦最后一句话后,引入了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学生起:“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悲愤的诗句中让孩子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诗歌的加入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这首诗作了全新的解释。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学符号理解其中的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规定的情景,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这个中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现,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获得切实的提高,教师:刘如燕 2007-9-15 3
第三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以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这充满浓浓爱国之情的文章,只有通过阅读来感悟了。课前和同组老师在备课时我们就决定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及默读批注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肖邦的内心。感受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并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创新的形式表达自己感受。如: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在这里,我就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想象思维,让他们想象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会通过歌声对肖邦说什么呢?引导学生填写歌词,这不仅是对课文的诠释,更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开拓,再有,在肖邦离开之时,从溢满泪水的眼眶中引导学生肖邦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出示小训练,发挥想象,这是学生情感体验,文本的感悟及对话,把课堂教学推上高潮.遗憾的是,**的孩子部分写得还不错,就是缺少交流的勇气与自信,因此课堂显得有点沉闷。不过,倒也和课文所要传达的基调挺一致的,暂且就在这自我安慰一下吧!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反思
今天我很幸运,校长光顾了我班,和大家共同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虽说课前有准备,但对于这类脱离学生生活的课文,空洞的说教很难唤醒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我只能尽我所能,让学生融入文本。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作了些调整,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对段落进行分层。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
如:在教学“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的句式。在教学“赠送银杯”时,我用引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面对老师、同学深情的歌声,面对老师埃斯内尔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畅所欲言,真正走进了肖邦的内心。
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因此,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对《即使你远在他乡》这送别曲的创造填词也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老师对肖邦的用心良苦,帮助学生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课上,我又带领学生阅读《补充习题》上对《革命进行曲》的介绍,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感觉思路较为清晰,内容饱满。如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说主要写了什么?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教学“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的句式。教学“赠送银杯”时,我让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感悟埃斯内尔的良苦用心和浓浓的师生情谊。教学“离开华沙”时,我设计了小练笔:“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在一个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感悟体会,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渐渐变得立体、鲜明。
反思课堂,学生的反应一直不温不火。举手发言的同学较上学期比有明显的减少。看来如何将学生顺利带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求知表达的欲望,也是我接下来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四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课,我将它改成了三课时,上下来感觉比较顺畅,我和学生的状态都不错。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的句式。在教学“肖邦接杯登车去”时,我用引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面对老师、同学深情的歌声,肖邦(感动得点了点头);面对老师埃斯内尔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这一特殊的礼物,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而在告别祖国首都时,肖邦也只是(回头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而这堂课的主要不足在于:我的教学语言还需更精练些,如有些过渡语,显得比较繁琐;有些问题没有多大价值,如在埃斯内尔赠送银杯时,我让学生说说,“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这银杯里可能会装些什么?”学生回答倒是挺丰富的,但实际想来,还不如把这点时间节省下来,用于感情朗读,读出埃斯内尔的真情嘱托和良苦用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当在以上这两方面多下工夫,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实际有效。
第五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范文]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爱国情谊的叙事性文章,这是一篇典型的爱国主义鲜活教材。文章讲述了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后,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仍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还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自己的祖国,从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强烈的爱。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晰,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教学中,我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送别的场景,一个是肖邦在异国他乡化悲愤、思念为工作。告别亲人部分,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我让学生试着概括送别的三个场景,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我选了两个C类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概括出“咏唱送别曲”“赠送泥土/银杯”两个场景,还有一个学生在我的提示下想了半天概括出“老师的叮嘱”。其实这个概括很容易,从学生的表现让我不得不为一部分CD类学生的概括能力担心,他们缺少用简单语句叙述一件事的能力,拿捏不住重点,也就不能够运用准确的词语列小标题。关键还是知识内容前后关系搞不清楚,缺少梳理条理的能力,相关的阅读训练要及时跟上。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说、悟,在一次次的朗读、感悟中体会肖邦的爱国情感。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这里的动作描写就值得品味。在一次次品析朗读中慢慢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然,这只是理想的效果,实际上朗读呈现出来的效果远远不如预期,学生的朗读普遍处于平和的状态,缺少情感起伏,仅仅几位朗读较好的声音也淹没在众多声音之中。所以,我反思是不是应该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这样就能起到辅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