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说课稿
海艺南校 温增欣
一、基本情况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第二学期德育课《哲学与人生》的第二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中的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第一个大问题——“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需要1课时。我所教授的专业是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
二、课程背景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推出了四门新的德育课,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政治经济》、《哲学与人生》。这种课程设置试图引导学生明确想让职业生涯得到发展,必须遵循职业道德做人、做事,必须遵纪守法,必须符合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最后从哲学的高度认识指导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几门德育课之间存在着螺旋式上升的关系,而《哲学与人生》正处于“塔顶”的位置,是最终的落脚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我的理解是要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如何将哲学和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观点解决具体的人生问题。
本书每一节的内容基本都是先讲解哲学理论,再结合实际介绍哲学观点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指导具体的客观实际。落实到本单元来看,第二单元主要是介绍唯物辩证法,而“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基本理论就是联系及联系观点的运用。只有将“联系”的观点讲透,才能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人际交往的客观必然性,在生活中主动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它对后面一节课具有铺垫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动画专业和后期制作专业的同学,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绪较浓,终日无所事事,自觉前途无望而自暴自弃。
学生们虽然学习基础不好,但是和部分“死读书”的普高学生不同的是他们有较高的情商,虽然有时沟通方法欠佳,但是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意识,交友广泛,乐于交流,兴趣点较广,在某些领域上的知识面也比较开阔,不拘泥于形式。这些特点为我的教学也提供了一些方便,只要教学方法和手段符合职高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还是能比较好地掌握的。
四、重、难点的确定和分析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哲学知识看,学习联系的基本理论的落脚点在于生活中如何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实际生活,因此,在掌握联系相关理论基础上,落实其方法论就成为重中之重;从指导人生问题看,通过本课有关联系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解决中职生中遇到各种人际关系问题,防止学生孤立片面地看待人际关系,发生偏激的行为,通过联系观点的学习,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人际交往的客观必然性,在生活中主动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该问题为本课的重点。
理解这一重点问题,需要明确以下几点——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了解联系的观点包含的几层含义(要全面地把握事物间的联系,防止孤
立片面地看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明确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放在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从哲学知识看,联系是本课的一个基本理论,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让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联系及特性,帮助学生澄清对联系的认识,正确区分哪些是客观联系,哪些是主观想象有一定难度。从指导人生看,现在的中职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容易造成唯我独尊、自我意识强烈、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的联系,做人做事容易偏激;同时由于网络的影响,一些主观的想象,人为的“联系”也会影响学生对事物和人生的正确判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是一个难题。
把握这一难点,需要明确以下几点: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确对待联系的特性;联系的客观性和与人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突破以上重点和难点,我对教材作了如下处理——
利用美国物理学家格拉塞尔喝酒获得灵感,最终获得诺贝尔奖为例进行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得出世间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否利用这些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在于人们具备不具备发现的眼睛。
在突破“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一教学难点时,分析联系的概念的同时,通过广州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案例的介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中食物链内部及外部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引出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即联系的普遍性);而通过播放“左眼皮跳跳”歌曲片断,请学生思考民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是否科学、客观,进一步请学生自己举例世界上还有什么联系是本来没有,人为制造出来的,证明联系的客观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事物联系的各个方面,分清哪些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处理“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教学重点时,我主要利用案例法对其三个内容各个击破的。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以“燕太子丹献手”的例子及一组有趣的图片说明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用“海鸥雷达”的例子提醒大家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六、说明
这一说客稿是课后说课稿,本人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作了微调,如在课堂上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造成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涉及过多,而真正难于理解的问题分析不够,造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比较模糊,只记住了一些例子。对此,我在本说课稿中对重点、难点更进一步进行突出,更在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增加了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环节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将最近网络流行曲“左眼皮跳跳”加入其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等。
另外,我本人是学校的心理教师,哲学方面的理论基础不足,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于《哲学与人生》只教过一遍,对教材的把握不是很准确,难免闭门造车、班门弄斧,请领导谅解。
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中的第一节的内容“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作用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哲学与人生》一书中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考虑到本节内容对幼师专业学生的应用价值,我将《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分为两课时进行讲解,本节课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本节课也是连接教材第三、五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及其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联系、人际关系的含义;掌握联系、人际关系的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用联系的思维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受学习哲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教学重点:联系的含义、人际关系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的特征、人际关系的特征 关 键 点: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如下教法达到教学目标。
1、运用图示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本课知识对于处在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图片、案例、flash短片资料,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工具,把教学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启发学生思维,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形象化,更加容易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2、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德育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通过对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接受的事例进行分析,将观点与材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三、说学法
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精神,为将来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学生的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针对教学材料,学生讨论,然后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总是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2、运用练习法,巩固新知。
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的进行矫正,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改思想,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依据教学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组织教学(0.5分钟)
师生问候,检查学生出勤情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导入新课(2分钟)
提问:
1、自觉能动性的概念?
2、如何做一个有自尊的人?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即强化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也能引出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导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候提出了新问题,拓展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要摒弃封建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体现了“分层互动教学”的理念,使素质好的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到进一步提升,素质差的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加强。真正的做到了难易适度,因材施教。
4、课堂练习(11分钟)
(1)结合幼师专业的特点,谈谈所学的专业课和文化课与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之间有何联系。
(2)结合你的社会交往能力测试结果,谈谈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以上两个习题的练习,既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同时也为下节课讲述“如何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做好铺垫。
5、课堂小结(2分钟)
总结本节课重点、难点。通过小结梳理本节知识脉络,把课堂讲授的知识尽快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6、布置作业(1.5分钟)
(1)结合幼师专业特点,用联系的观点谈谈考取教师资格证与你将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突破传统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板书设计
板书体现的是本节课知识框架和脉络,力求清楚、简洁、富有启发性。
六、教学反思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
2、应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时,应增加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第三篇: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一、说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既是对哲学课程的重大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作用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是一门全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必修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同时,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发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对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处理好人生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再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相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用于实践、明辨是非,增强创新意识,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随后,使学生再了解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对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最后,使学生了解人的社会本质、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知道学生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三、说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1、说课程设计理念 本门课程教学核心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学哲学、用哲学”的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知识载体和基本线索——学哲学,以分析和解决中职学生的人生发展中的切要的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用哲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哲学来指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充分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内在结合,用哲学的原理来分析人生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本人坚持以下四点:(1)凸显人本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结合学生学习与成长、人生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2)凸显思想性:体现课程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客观性,启发、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教学设计。(3)凸显实践性: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4)凸显中职性:坚持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进行教学设计。
2、说教学内容
(1)
课程内容结构:本课程共分为5个单元模块、15课:
哲 学 与 人 生 单元模块(五)课
(十五)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顺应历史潮流 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创造人生价值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人的价值与劳动奉献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落脚点在于如何进行人生选择;第二个单元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落脚点在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第三个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落脚点在如何进行人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个单元顺应历史潮流,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落脚点在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第五个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落脚点在于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总之,本课程最终用意在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解决人生方向这个大问题。
(2)总体课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0学时,考核2学时,机动4学时。其中第一单元6学时、第二单元6学时、第三单元6学时、第四单元6学时、第五单元6学时。
(3)德育教学实践: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教学实践,教师要体现出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的境界有多高,就会带着学生走多远。正如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形式多样的运用各种媒介,巧设问题情景、选取生动、贴近学生的案例,把“我”融入其中,营造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营造语言情境,来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达到共鸣。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培养,努力以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把爱带给每一个学生,以自己丰富健全的情感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理解中懂得理解,在尊重中学会尊重,从而形成健全、高尚的情感。
四、说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说教学原则(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
(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加强实践环节。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2、说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情境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角色扮演、自由发言、分组讨论,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说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用课堂教学时间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追求实效、确保安全。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认真、及时的指导。要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在顶岗实习阶段,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说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挂图、录音、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等辅助教学,尤其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模范人物、社会各界人士、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社会德育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的多种教学资源,其中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生动实用;社会德育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五、说课程评价和考核
1、说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发扬成绩、找到差距、明确方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使教师透过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以便发扬成绩,改正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说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公正;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其中的全面评价,要求对学生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评价,尤其重视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求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
3、说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方式。
4说评价标准
(1)学生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评价、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行为表现评价。①认知评价分为“了解”、“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或再现;“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②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和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③行为表现评价分为: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以道德、学校纪律和法律为标准,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日常行为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2)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
5说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采取“2+3+5”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终结性考核与阶段性考核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20分,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听课率、作业完成情况、日常行为等;期中测试30分,主要考察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期末测试5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度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六、说教学程序及特点
1、说教学程序 复习提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进行总结、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2、说教学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性探究,通过案例等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原有的“满堂灌”,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利用课堂及校园内外的资源,有效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教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准确理解、把握大纲的精神基础上,跳出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实现教材观与学生观的统一。
小结: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创新地运用教材,智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时时体现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
第四篇:哲学与人生说课稿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说课设计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是高教版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第二单元是关于哲学中辩证法的部分内容,教学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其中第五课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的一课。由于内容较多,准备安排两课时来讲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二、说学情
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框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同时,职专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生为本,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职专学生思想的深度、看问题的全面性还存在不足,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还不够强,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1)启发教学:适时运用媒体创设情景,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新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2)案例分析:恰当运用故事、漫画、生活事例,让哲学观点走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分组探究:采取分组讨论-全班分享-师生互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关事例,并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探究学习:通过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全班分享-师生互评,在民主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内容
环节一: 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1: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并看视频资料“中职毕业生从打工妹成长为企业家”。
设计意图:①通过激昂、奋进的歌曲,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让学生知道未来人生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环节二:新授----活动为媒、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新课设计的依据:突出重点,解析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乏味知识兴趣化。同时重视设问的深入,形成师生互动,强化学生主体参与。
展示课件2:(知识平台)→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展示课件3:人类利用的生产工具的演变、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人类交通工具的演变图片。让学生从视图中感悟什么是发展。
课件4:科学发展观的漫画,揭示发展的实质,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课件5:漫画“计算机科学算命”引导学生讨论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资料及讨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明白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中;新旧事物有本质区别。
讲解“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一重点内容时,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课件6:中国航天史上难忘的记忆,引导学生理解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为了巩固知识点,强化重点,设计思考题,安排学生讨论。
课件7:思考题: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理解。(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①通过师生相互间的问与答,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课件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漫画)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明确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同时过渡到下一内容的学习,人生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展示课件9:“知识平台” →
二、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课件10孟子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及我们的人生启示。
另外教师准备阅读材料“阳光女孩”----桑兰的故事,要求学生讨论回答:我们应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
设计意图:通过学过的语文知识以及身边的实例印证哲学道理。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生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准备走曲折的路。
第二课时内容
过渡: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
课件11:“知识平台” →
三、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课件12:机遇小议:为什么有的人说:“机遇总是擦肩而过。” 成果展示:回顾历史人物的事迹,谈谈对“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这句话的理解。(根据课前布置的学生搜集逆境中成才的事例,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课前准备成果,并说一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锻炼学生能力,理解哲学道理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案例分析: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却成淮阴侯,引导学生理解顺境和逆境能相互转化这一教学难点。
课件13:讨论题:中职生怎样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设计意图: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课件14:“知识平台” →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先自学教材内容,在课前布置调查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回答:
(1)压力有害无益,好事不会有压力,你同意么?(2)对身边不同行业的人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在工作上有什么开心和感到压力的事情?(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另外,针对此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洪战辉的事例和同学们展开讨论,也可让同学自己另举事例说明此问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心态是对待挫折和逆境的最好方式。
环节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简明扼要
课堂小结设想:简明扼要突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总结强调四个问题:发展的含义、实质;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与挫折。
环节四: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组织一次以励志为主题的班会。
环节五:歌曲结束
重奏《阳光总在风雨后》,师生同唱,歌曲中结束本课。
说课结语:本课设计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媒体教学,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享受美好的生活。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附:
板书设计: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人生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三、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四、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说课稿
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公共课组公开课
说课稿
单 位: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
科 目:哲学与人生
课 题: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教 者:魏佳艳
时 间: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
《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着重阐述正确对待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矛盾,引导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并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需要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6-17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树立正确的理想,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复习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中国梦”的视频,提出问题:“什么是中国梦?看完视频后让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新课内容1.人生不能没有理想追求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三个层次,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依次进行讲解。
(1)什么是理想
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生共同总结理想的概念。
(2)理想的分类
学生直接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3)理想的作用
教师展示名人名言后学生讨论回答。
新课内容 2.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准备运用情境教学法,以丰富的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2步来完成:
首先,采用对比的方法,深化学生认识。例如:汶川地震当中用生命保护孩子的谭千秋与只顾自己逃命的“范跑跑”等。引导学生体会出个人理想的高尚与否是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学生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展示后,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新课内容 3.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社会理想中
幻灯片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学生看完资料后讨论:我们如何自觉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到社会理想中?文中的杨满为什么能够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小结、练习及作业
课堂小结、练习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的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布置课后作业可以巩固知识点,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教学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小结、练习、然后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