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下的一点教学反思
内容: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经验交流
在近期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习新课标,体会新课改精神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努力的去把学到的,领会到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因此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以下几个片段。
一、注意问题情景的创设:
“课怡始,情趣生”在课的开始就创设情景,想法从学生身边及生活中的实力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事例、游戏入手。熟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多想法学生就会乐学。在6、7的加减法学习时,可刚开始我就以故事导入,通过小花猫、公鸡哥哥,狐狸姐姐、山羊伯伯的对话及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也如此游戏,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整个课堂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生掌握的也很好。另外还有巧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的产生情感和联想,从而自然获得知识和能力。如在加减法的练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情境,让学生每人10枝铅笔,有的买铅笔,有的卖铅笔,售货员在顾客买完铅笔后要迅速说出自己还剩多少铅笔,或根据顾客手中的铅笔数以及自己手中剩的铅笔数算出,原来有几枝铅笔,并列出算式。如果售货员算错了,再互换角色继续进行。这样学生们都很专注的投入到计算当中,并且也训练了其应用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动手操作,注重实践。
学生年龄小,数学又是很抽象的东西,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是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例如加减法的学习直接抽象出数与数的加减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应让学生经历实物——图象——符号的认知过程,在实物或学具的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最后抽象出数的加减。在8、9的加减法学习中,有两个知识点需要动手操作,一个是8枝铅笔,分别装在两个笔筒里,另一个是两只猴子分食9枝香蕉。我设计情境利用学具代替铅笔和香蕉,让学生去动手,“分一分”、“装一装”我们通过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在分、装的过程中掌握了8、9 的分成,并抽象出了8、9的加减法。让学生把加减法的学习设置成了一种操作活动,加深了对加减法的理解与认知。
三、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无论是 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的课程理念改变了旧课程中“繁、难、偏、旧”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状况,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例如一年级数学中有这样一种题型:共5个小朋友,2个杯子,差几个杯子的问题,学生们都知道差两个,但是对“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却有疑问,不明白。那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现场演示:找5个学生,在讲桌上放2个杯子,学生们去拿杯子。如图:
5-2=3
使学生明白,5个小朋友同时拿杯子,肯定有两个拿不到的,5个小朋友,去掉2 个拿到的还剩3个没拿到的,5-2=3。
另外,在教授《分类》这一单元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分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穿衣要分类,收拾物品要分类,连卖东西的超市也要分类。于是在学习这一章之前,我先给学生布了作业,大休的时候到超市、书店,衣服店、菜市场去逛一逛,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帮妈妈收拾一次家务,请教妈妈,该怎么收拾合适。大休回来后学生们的分类知识已经学习好了,根本不用再去教了。
数学源与生活,使数学的问题生活化,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在生活中多去注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教师,还需多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多进行学习,我所说的只是一点个人见解,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新课改下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贾凤丽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多年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我来说,及时准确把握地理新课程标准,尽快学会实施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尽早地把信息资源转变成师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这既是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的本职工作,又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更是教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我就地理新课改下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
1.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建立新教材观、新学生观、新教学观、新课堂观。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并吸收了传统优秀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根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识别适合学生任知规律的教材因素,同时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来设计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2、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这使得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具体实施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在“存在生命的行星”一段教学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也是极具探索性的内容,地外生命是一个热门话题,要引导学生敢于畅想,求异,学生畅所欲言,教学形式更加开放和生动。但是科学幻想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乱想”,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惑: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在近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对教材连续性与统一性的困惑,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水中望月。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3、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要妥善处理需要时间。
总之,目前的新课改处于探索阶段,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力争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增长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激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篇: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生物教学反思
双语学校 马秀娟
高中生物新课改不但改换了教材,而切其中主要是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克拉玛依新课程改革也实施了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里,在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也不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力求自己的教学过程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总结如下:
一、提高自身素养
1、在知识储备上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为适应新课改,也为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我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不段补充前沿知识,了解生物学科新发展和变化。比如在讲选修三时,我通过网络、电视、杂志了解基因工程的最新发展和在医学上的应用;胚胎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上应用等相关知识,力求在给学生一滴水时,做到老师至少要有一桶水。
2、在语言表达上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努力让导语体现“趣”字,让设问抓住“疑”字,让幽默进课堂,让语言有感情。比如导语我借助一些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开始遗传变异的篇章。在讲组成生物的微量元素时,我借用别人总结的“新(zn)铁(fe)臂(B)阿童(Cu)木(Mo)猛(Mn)”。在讲原核生物的例子时我说“用兰(蓝藻)色细(细菌)线(放线菌)支(支原体)毛衣(衣原体)”。学生在书写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时,常会漏掉“酶”这一反应条件,我会来上一句“不写酶会倒霉”等。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觉着这样的语言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更容易实现知识的传递、领会和转化。
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必信其道”,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互助的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正确与否,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但是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难免会有将老师一军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为了提醒一个学生上课要集中精力,就让他回答问题,等我第二次再提问他时,他说:你今天是不是看我不顺眼?我说:是的,这节课我的眼里只有你。我觉得作为老师应当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心和他们交朋友,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欲望。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象磁铁一样吸引他。在学习激素对血糖的调节时,我提前让学生回家调查家里人的血糖情况,是否有糖尿病人,如果有,怎么治疗,有什么症状,到医院检查血糖时需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注意等。在学习酶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里洗衣粉包装袋上是否有“加酶”字样,如果有,再阅读洗衣说明。同时给出要预习的提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在我的教学中,我总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信息。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场所时,我让学生根据叶绿体的结构,分析为什么光反应在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为什么也能光合作用?学生分析结构,互相交流,互相补充,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再比如在讲动物细胞培养时,我让学生总结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溶液培养培养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植物组培时培养基中要加有机物?脱分化时细胞的代谢类型是什么?类似的问题也让学生自己再发现,提出问题,全面思考交流、总结。
3、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显微镜是生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之一,但有的学生对显微镜的原理和操作技能根本没有掌握,甚至个别同学连对光都不会,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很多实验的成败,所以当务之急是掌握原理,锻炼技能。还有其他一些实验,比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实验,我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还注重实验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中,让学生探究实验材料用大白菜行不行?滤纸条不剪去两角行不行?研磨时不加二氧化硅行不行?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时我让学生探究把实验中0.3克每毫升的蔗糖溶液改成0.1克每毫升或0.5克每毫升结果会怎么样?把蔗糖溶液换成NaCl或葡萄糖溶液会怎么样?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学会了知识也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总之,在两年多的新课改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但感觉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不断学习。
第四篇: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议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随州市环潭镇涢水小学彭新安
摘要: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纲要和新课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怎样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教学小结等方面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经验型的探讨与总结,其中涉及有心理学的应用,概念图的应用等也有新课标的理解等方面的探讨。关键词: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建构主义,反馈效应,任务驱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乐园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其实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它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很强的。但学生对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却兴趣不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教材编写落后的原因,也有学生厌烦理论说教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想把课上好,就要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想法设法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精心分析教材内容,对于难点和重点内容,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精心组织好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的兴趣与神秘感,让他们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渴望情绪,并辅助以刺激学生的成就感的手段来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就容易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在初中学校的教学条件的差异,学生基础分歧很大,同时由于我们是大班上课,学生的智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反应在对于某些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层严重,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在备课时,要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具体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然后精心选择素材,设计好相应的任务,每节课都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一是基础任务,就是能够基本达成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例如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程,给上节课所做的校园风景画面添加跳转效果。
二是巩固任务,即对基础知识加以简单运用并能巩固所学的任务,一般在基础任务基本完成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作品,或者就某些多发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础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我们在讲FLASH按钮时,设置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根据教程为自己的作品添加退出功能的按钮,并设置好鼠标指针。
三是延伸任务,就是要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一提供他们探究深层次知识的提示性任务。一般可以从网上寻找相关知识点的最新进展或者根据实际的社会热点和新闻进行加工,形成有兴趣点和创新点的任务。我们根据当时的情况,设置了第三个任务:结合08年春节的雪灾,让学生根据教程示例,自己制作一个个性化的按钮,我们提供了许多救灾物资和救灾场景的图片和小动画作为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的photoshop知识对相应的素材进行加工。
通过这三个任务,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制作FLASH按钮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第二个任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第三个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堂达成度比较高,得到了听课的朱光明等专家的好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因此,课堂任务的设置要本着“关爱自然,回归生活”这个方针进行素材的选择和任务目标的设计,争取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反馈——给学生一个反思的契机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应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
何克抗教授认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因此,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的反馈,即利用心理学的“反馈效应”,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有个及时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参照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的做法,在所教的三个班中进行了试验,对13班,每节课上课前把上节课的学习结果以电子表格公布给学生,对14班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15班,则不告诉。如此进行了4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13班和15班对调,14班不变,也同样进行了4周教学。结果是14班的成绩最好,13班的成绩下滑,15班的成绩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一般我们在过程反馈中,应该注意跟学生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及时根据结合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每节课上的作业点评,认真总结对照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三、重视每节课最后的小结——给学生一个成长的基点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功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的教师巩固练习过后就简单的问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提问,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我们把课堂小结搞得成画蛇添足。有的教师虽然有小结,但仅仅是自己把“所讲”的重点内容重复一遍,有的干脆因“时间紧”给予省略。
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课堂整体设计,时间意识和环节意识薄弱。我们应该怎样看课堂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定要进行课堂小结!
罗伯特·马扎诺等在《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来证明,在教育史上,总结是九种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因此,不要小看只占用三五分钟对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它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上课内容,对我们教学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与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都是很有好处的。而所有这一切,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对促进学生不断积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是很有作用的。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有利疏理讲课内容,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纵与横方面的联系,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在重点和难点上下功夫
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讲课内容与前后左右的知识相联系,使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握好所学内容
具体到小结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和与同行交流和学习中,我认为如果采用知识结构图的方式来辅助小结效果更佳。知识结构图可以利用PPT或者WORD的组织结构图,当然最好是利用专业的软件如Inspiration等,效果更好。
概念图是一种表征、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的实质。在计算机教学中,科学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包括从一般到具体的序列关系及渗透的网状关系。概念图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概念图应用在课堂小结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可以协助学生记忆,“按图索骥”直观形象
先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各自的概念图,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其他同学课后对概念图进行补充修改。借助概念图,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示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也包含了图像的因素同时引入脑海,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即使有遗忘,通过对概念 图的回忆也非常容易将遗忘的部分重现出来。 促进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
要制作出好的概念图,必须搞清楚哪些是已有概念、哪些是不同概念、不同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且相关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而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系高级思维,所以绘制概念图有助于这一思维的发展。因为它实际上为这一高级思维搭建了一个“脚手架”,帮助学生:整理资料→整合知识→形成某主题的已有知识图→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嵌入新概念→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修正与完善。
多项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中,由小组成员共同创建的概念图往往更适用于多种情境。在各种教学情境下,小组成员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共建概念图,来进行协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与扩展。概念图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时,可帮助小组理清知识线索、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概念图辅助学生整理加工信息,找到信息间的联系
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学习过的知识及时的总结,形成有序的结构,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从中可以“创造”新的知识。概念图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作用,它将原本存在于头脑中的概念知识摆在面前,我们可以通过彼此的位置、连线等观察到知识的联系。下图就是利用Inspiration7.6进行计算机网络总结的概念图的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新课改下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管理机制探究报告
教学反思
雨金中学
程建军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 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总结:
(1)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
得: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反思学生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以及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
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4)反思“考试质量分析”
考试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考试质量分析可以看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哪些内容需要加强,我们就在那些方面多加练习。另外通过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5)同行反思评价
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
另外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以上是我对教学反思的撰写一些看法,可能还有很多错误,希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批评指正。我也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知和研究深入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