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01:4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自己是唱着《小燕子》长大的,《燕子》这篇课文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经过了这么多改革,它还是被留了

下来,证明还是一篇经典课文,怎么教呢?当年我的老师是怎么教我的已经没有印象了!我又会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感受呢?对于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自己很重视,想给孩子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从字词到标点,从表达方式到生字书写我都作乐精心的准备,万事俱备只东风了。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

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荷花》

继续思考着这一课,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陶醉这个词还给孩子,让孩子明白陶醉是多好的事。人的一生,所看的景一

定很多,所经历的事一定不少,让自己陶醉与其中的事肯定不是一件。陶醉对于一个人来说那是最美的,也最值得回忆的。陶醉的故事对于他人来说,其实同样是美的。如何把自己的陶醉奉献给世界?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陶醉用笔记下来,写成文章。所以说,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用陶醉引领学生从另外一种角度明白写作的价值,对于师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

因为收获的是陶醉,所以最幸福!因为收获着陶醉,所以最美!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

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

自由自在的生活。

-----《燕子专列》导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点词句,我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以重点问题引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板书“燕子专列”这一课题后,我便引导学生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心中出现了什么疑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很快提出:为什么会有“燕子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等诸多问题。我以“燕

子会飞,为什么还要用专列送?”为突破口,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平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是一篇环保教育很好的题材,在课中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

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在实际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读了之后,通过画一画,引导孩子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然后与课文后部分形成对比。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

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惊弓之鸟》教学片段与反思

反思:《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赢,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大雁掉

了下来。故事言简意骇,形象、生动,意境清新、优美。文章生动凝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内涵呢?在以前的初读文章、检查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我只是单调地出示一个个生字词,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在后面指导读整篇课文时,容易出现指导面大,不易把握重点的现象。这次教学,我想何不从词语教学入手,在词语朗读中培养语感、感悟语言呢?因为重点词语和段落是课文的精华,读好了这些词语,对整篇课文的感悟、欣赏也可以水到渠成。

于是,在这次的教学中,出示词语时,我不是单调地呈现一个个生字,而是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让学生从感受语句,变抽象为形象,成功地创设了情境。从更赢的话中,体会每句话的意思。如:第一句: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它飞得慢”,听到——“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的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第三、四两句说他进一步分析:这样一只受过伤,孤单失群的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危险,就拼命往高飞,一使劲,伤口就会裂开,疼得不能飞,就掉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自由读,鼓励学生读出词语的内涵,读出词语的意境,直到读出自己的感情。从而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读为本、感悟语言的新理念。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的文章,含义不深,学生可自悟自读。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

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一 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说不出来“实事求是”,只能说到课本上点出的道理,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就完全是时间不够造成的。总之,在课堂的调控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还有应该对学生的锻炼加强,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讲了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比谁画得最多,结果画师

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称赞不已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思路清晰,所以老师在教授时不能在内容上绕圈子,而应该挖课文中的训练点,让这堂课变得更有语文味。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西门豹

最新版

《西门豹》教学反思

本文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文章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智大勇,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整堂课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讨论、交流学习所得。

我首先请学生谈理想,引出课题。然后 交流预习情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说出西门豹和哪些人有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然后质疑探究学习第一部分,西门豹为什么向老大爷提问?以分组问答形式让学生了解西门豹明白了哪些情况,并体会写法。学生通过自读、找划、四人小组讨论,体会西门豹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最后小结: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注意场面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引导学生知道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的处理河伯娶媳妇这件事的?

在教学第三部分时,我让学生读后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让学生弄清三部分的联系。

优点:

1、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做到了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环节简练明快。课堂伊始,以学生畅谈理想导入教学,激发兴趣。接着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思路。进而抓住联系,明白人物之间是通过破除迷信这件事联系起来的,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2、能启发学生从西门豹对巫婆、官绅头子、众官绅说的话中体会将计就计办法之巧妙。还让学生根据板书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是以客气的话为理由惩治恶人,而且还懂得了“将计就计”的真正含义,此环节的设计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过程中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时间比例的分配比较恰当。

4、教学中设计的板书起到了多种作用,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

不足:

1、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不应占用过多的时间,应该在读书之后让学生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用简明的语言说出西门豹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这样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第二部分的学习上。

2、书设计得有些繁多,应该再简略些,便于学生记忆。

2017.3.1 最新版

2017.3.1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燕子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3荷花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肖彩

诗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波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4珍珠泉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一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才能使将所学的景象深深的印入脑海中呢?我想应是体验,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语文文本的真实情境之中,经历一次次美的享受,如此,留在心里的情境才是真挚的,才是永恒的。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其生动形象的图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音乐、画面,让孩子的心灵诗化。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诗情画意的心灵最容易“草长莺飞”。一篇美文对孩子的心灵的“诗化”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影响既有感觉、思想认识等因素,也有表达情感的语言和方法的因素,这两者是融合着的,因此它对学生心灵的“诗化” 是全面的。“心灵诗化”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底的过程。这一课例中,音乐、画面的引用为学生心灵的诗化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

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伴随着轻轻的音乐声回荡在课堂上:“在中国绵延数百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如诗入画的美丽景象。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板书‘珍珠泉’”。再加上形象逼真的珍珠泉画面,将孩子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他们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享受着,接着

孩子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徜徉,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孩子们的视觉中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一声声富有个性的朗读,那一句句精彩的话语,那一个个有趣的画面,不正是孩子心灵诗化后的富有创意的产品吗?

二、对话、感悟,让孩子在珍珠泉中遨游。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语文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就是对话,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展示、宽松融合、认真对待、自主发展。教学中,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流动的美,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珍珠泉。

课堂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说着、读着,思维活跃,真情勃发,灵性涌动,课堂一派“喜人景象”!我想这应该归功于课堂中对文本的感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诗意般的课堂!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1、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读书能力教好的学生读原文,其他生想象画面,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水泡的颜色多从哪看出来的?怎么读?从读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是因为我设计了:假如让你介绍珍珠泉,你会用什么语气介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读一气呵成.《珍珠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和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的美,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珍珠泉。

珍珠泉教学反思

在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很值得借鉴指导学生写景色。文中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有不少生动优美的语句,是学生学习的佳作。我可是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他们学习领会文章的精华。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我发现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吸收和内化书本中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一些学生写不出生动优美的语句,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话,有的学生能口头模仿即兴说出类似的句式,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我猜想:对于精美的语言片段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理解吸收,久而久之,好的语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会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尝试。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1 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说阅读教学时,师生互教互学,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倒是容易,但是识字教学则不然,总觉得比较单调。

可以说,汉字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文字,也是最难认和最难写好的文字。一点细微的变化会使它摇身一变,变成了另一同类,或是成了“怪物”。永远忘不了读师范时的我在一次心理学作业上将“展”字多写了一撇,老师批改作业时为我写下了一个正确的“展”字,老师的细心使我感动不已,再也没有写错“展”字。自己当了老师后,每当教“展”字,我总忘不了提醒学生不要多一撇,提醒自己要教好学生。可是,在识字教学中,经常事与愿违,你怎么提醒他们注意写

正确,可总有学生记不住,似乎是越提醒越出错,他们对部分汉字只有模糊的印象,尤其是笔画多的字更是如此。于是,我教他们学会拆字,用熟悉的部件记复杂的字。这一招还真灵,几次实践后,许多孩子在字形的掌握方面大有长进。

记得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一》有“读读背背”这个训练内容,其中包括12个四字词语,分别为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有: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悬崖峭壁等等。

教学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提前记一记,并了解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上课时,我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背词,自己随即写词,当写到“姹紫嫣红”这个词中的“嫣”字时,我的笔停了一会,当时我还真记不清这个字,总觉得右边像个“丐”加什么的。于是,我准备去看课本,并诚实地说:“这个字很难记,老师都记不清了。”我的话音刚落,没想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记,右边就是一个‘正’字加个‘与’字,再把‘与’字的最后一横变成四点就行了。”

听了学生的分析,我既高兴又难为情,忍不住埋怨自己,天天教学生学会记字,学会拆字,自己却记不住字。埋怨自己的同时,我又连声赞扬孩子们:“你们真棒!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教我记住了‘嫣’字。看来,把复杂的字拆分成简单的字真是一种好的记字方法。老师没有白教你们,你们都能教老师了。”在我的赞扬声中,孩子们越说越带劲,一连说出了后面的“缤、郁、旭、皓、崇、峻、悬、峭”等生字的记法。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仔细地看着字后自信地说着每个生字的组成时,我庆幸,我赶上了教改这辆新型列车,使我知道师生要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自豪,我没有被“师道尊严”所左右,我的诚实换来了学生的自信;我高兴,我的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兴趣;我幸福,我的学生也能教我了。我相信,我和孩子们的“互助”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5翠鸟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六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们进行小组比赛读”。最后一自然段的“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此外,让学生以画见悟,画出情趣。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另外,我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写出兴趣。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

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6燕子专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反思《燕子专列》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

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每次公开课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不仅对教材挖掘得更深,还能通过公开课取他人之长,寻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学发现自己离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平时还要不断积累,注重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六课,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爱护周围环境”为主题。训练的重点也是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燕子专列》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表现了“爱护周围环境”的主题。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

在开课时,先由《小燕子》的儿歌激趣导入。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专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着重弄清(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通过交流,从两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小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

2、瑞士政府是如何救助小燕子的?

3、居民们为小燕子做了什么?

4、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笔画出描写居民救助小燕子动作的词,找出描写小贝蒂的句子来加深理解。还针对文中的“瑞士政府呼吁广大居民寻找小燕子”的有关内容,专门创设了拓展练习:

1、请你替瑞士政府写一则告示。

2、学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谁(瑞士政府、小贝蒂、广大居民、小燕子)说些什么?

3、你还知道人和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感人的故事?

从学生的发言和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理解很不错,并能从中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学生的拓展练习也写得很不错,现摘录几篇:

广大居民:因为天气突变,许多小燕子面临死亡,请你们赶快去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车站,我们会用火车送它们去温暖的地方。(连家安)

各位居民:天气太冷了,燕子都被冻僵了,大家快把冻僵的燕子送到车站(蔡依依)

广大居民:因当地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希望广大居民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张天琪)

广大居民:燕子已经面临着危机,如果你们想让燕子好起来,就立刻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吧!(吴萌硕)

贝蒂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一个人救了那么多的燕子,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岩平)

我想对瑞士的广大居民说,你们为了救小燕子不怕寒冷,可真了不起,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动物。(马文玺)

我想对瑞士政府说,你能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能保护小燕子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我们也会象你一样保护小动物。(吴萌硕)

我想对小燕子说,谢谢大家帮助我,我会好好地报答你们。(贺百成)当然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想借助《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可因为没有找到磁带,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另外,让学生说说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不够丰富,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来,只能让学生课下去搜集。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下年级的一篇课文,文本中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才能促使他们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教《燕子专列》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首先在课堂上聚焦“困难”。孩子们在第一次朗读时,只能很表面地知道燕子遇到了麻烦,在能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他们从主观上找找自己觉得最让燕子感到困难的是什么?在学生说的同时,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这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例如:“气温骤降”这个词语以2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气温降得快,降得突然。“长途跋涉”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飞过了„„飞过了„„还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中体会到燕子飞行路途的遥远以及燕子的辛苦劳累。理解了这几个重点词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燕子遇到的困难,燕子的可怜,激发学生对燕子的同情心,学生边理解边读,朗读水平有层次地获得了提高。

在聚焦“救护”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播音员如何呼吁,体会瑞士人民的焦急心情.学习小姑娘的做法时,让学生看图想象她的动作、语言,体会她对小燕子的珍爱,学习居民们救助燕子时,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人纷纷走出了家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角色反复朗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一句,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居民们为了救燕子不辞辛苦,不怕困难。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鸟类图片,为保护小鸟设计宣传语.

感情朗读是对理解课文、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要想使学生读好课文,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字词的理解的确是读好课文的关键。

比较遗憾的是:

1、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 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再加上叙述平实,语言浅显。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上完本节课后,感觉自己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导入自然,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再加上老师动情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再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对燕子的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会长途飞行的燕子,怎么需要坐专列呢?自然就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重研读感悟。

在上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重点抓住了“麻烦”来进行教学,燕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让学生先划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遍感受感受。在学生体会理解“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这一句时,让

学生重点理解“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两个词,在学生自主感悟后,我借助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景中。当播完这段视频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小燕子的处境如此艰难,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情感心弦得到拨动,感情得以勃发,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悯之心。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在理解“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濒临死亡。”这一句中,让学生理解体会“长途跋涉”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想象燕子会飞过哪些地方?又告诉他们燕子要飞5000公里,平均每天要飞一百多公里,让学生体会到燕子长途跋涉的艰辛。“饥寒交迫”这个词语。学生理解的很好。有的学生能联系前文来理解:“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是捕食害虫的能手,现在昆虫都死了,燕子找不到食物,再加上天气寒冷,这就是饥寒交迫。”理解得非常到位。

不足之处:

1、在学习生字和新词的时候,“麻烦”这个词语比较难读,因为烦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孩子们的掌握情况不好。虽然多次正音,但还是有学生轻声读得不到位。

2、在理解“呼吁”的意思后,让学生代表政府写几句呼吁的话,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改成:“如果你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或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你会怎么呼吁?”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了早先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村民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节制地砍伐树木,用来盖房、造犁、做家具„„然而,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越来越少。一个雨水奇多的季节,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向了何方,从此无影无踪。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极深。课文中写的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吗?那个小村庄就是我们可爱的地球,村庄里的村民就是愚昧无知的人类,村庄的命

运也许就是地球的命运。现在,因为人们乱砍滥伐,大片大片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而沙漠却以疯狂的速度不断扩大。树木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抵挡风沙。可是森林被砍,山洪暴发,各种灾难接锺而至。再说,没有了森林,动物也就没有了家园,面临灭绝,人类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现在,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可缺乏的是行动!那么这一切能改变吗?我可以肯定地说,能!

首先,要想使森林资源不缺乏就要种树。可光种也没用啊,人们砍的比种的还快呢,所以还要使人们意识到砍树的危害——课文中的洪灾不就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吗?再有一点就是要节约用纸,因为纸的用途很广,但因价格低廉,所以人们很不注意节约。别看一张纸不起眼,如果每个人一天浪费一张纸,全世界60亿人,就是60亿张纸,差不多有几十棵树,一年就要浪费掉一片森林,多么巨大的数字。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人做起,都来节约用纸。

为了可爱的地球不会有和小村庄一样的命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生活在荒漠中,请大家保护森林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 “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课件。在学生观看完后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我还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小村庄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我趁热打铁:“同学们,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了什么?”我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主要以这种方式进行讲授,先听课文或看课文视频——再说说你听懂或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渎课文,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再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把这段意思画出来(树林减少,裸露土地扩大,树桩遍地皆是,树林成了房子,家具、工具柴烟)不出所料,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很好的体现了人们无知地肆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和无节制地浪费自然资源。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创作的意图和感受。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张扬,珍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多元化”和“独特体验”。而这些需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和谐地进行,正是教师放心、放手、放权,充分信赖每位学生,才能让他们主动脉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究,去用心感悟和品味。教师“甘做平等中的首席”,不失时机地点

拨和启发,激励和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潜能和智慧,去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去实现朗读的多元化,以读促悟,以悟助读。因此,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就显得水到渠成、轻松自然了。

8、路旁的橡树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到本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几天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今天讲了《路》的第二课时,虽是自读课文,但我还是着重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重点放在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树》,感觉有点散,碎片多了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好象有点过,那么一条路为了一棵橡树,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隐藏了不少交通隐患呀。也许有了这种想法,没有和课文的意图合拍,情未动,上起课来,没味道。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请学生读,“你读得可真有气势。”“仿佛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橡树,比六层楼还高呢!”朗读评价语的确能起一定作用,学生在我的评价下,读得挺不错,再请学生动笔圈圈,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橡树的高大?学生说到了挺立、粗壮、结实,像哨兵一样。最后齐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导学生去看路了。圈词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树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难道这棵橡树的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吗?如果只是这样,为这棵橡树而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处,挖掘更深的内涵。为什么把橡树当作草原的哨兵?狂风怒吼着,橡树„„除了狂风,还可以说说噪音,黄沙。

接下来,我请学生思考: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

朗读4、5、6三段后,学生说这棵树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学生就是一个舍不得。如果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还可能想象到没有了树,空气不再那么清新,风沙迎面扑来,人们睁不开眼来,鸟儿无家可归„„想到这,他们的心情将会多么难过,多么沉重。

最后,我请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决定,工人们的做法,你怎么看?”学生说到的都是:这棵橡树太美了,他们真善良,虽然学生说到了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但是感觉有点牵强。如果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问学生:工人们和工程师保护的只是这一棵橡树吗?学生联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在学校上了<燕子专列>,是赛课的,感觉还不错,孩子们配合得很好.下午自己在班上上《路旁的橡树》,我感觉还更精彩一些。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刚读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课文的。文章中工程师为了是否砍树而犹豫,工人们不想砍树但只能听从命令的那种无奈,这两者的心理过程其实很复杂,老师要帮助学生去体会。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变化。学生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在筑路时有哪些权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学生很天真,他们认为改设计方案很简单,这样就无法理解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沉默不语和那沉重的叹气声。所以接下来我就为他们讲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及权利,以及违反规定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理解起课文内容更容易了,这时我又和学生一起将整个故事重现,用老师的述说、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一步体会。并让学生将工程师和工人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许学生说的和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肯定。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评价的介入下,我们能够摸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有那些个同学不行;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

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对工人与工程师语言进行感悟,但学生们诞生了另一个精彩。一个学生说课文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字词也没有象原来那样查资料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溶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语文园地二 教学反思

一、绿色环保意识在对比中燃起

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直接播放第二组“环境恶劣”的画面,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环境被破坏现象。这样做,很难让学生入情入境、心神合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在课前,我精心剪辑了两段不同的画面—“美丽风光”与“环境恶劣”,为学生精心打造交际氛围。两次的观看,让学生喜与忧的情感强烈的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强烈的表达欲望已被激发,浓浓的绿色环保意识已初见端倪。

二、让交际在绿意盎然中进行

我认为:“绿意盎然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师生平等的课堂。在此环节中,我轻轻坐进小组中,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师生实行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氛围迅速弥漫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怎不会尽情交流尽情表达呢?其次,“绿意盎然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互动合作的课堂。口语交际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我在这里变小课堂为大天地,让地球妈妈招聘环保小卫士,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实践人,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中,随着环保小卫士的环保奇招宣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种子已扎根心底,学生的心中早已像课堂一般绿意盎然。

三、绿色家园在畅想中构建

我认为,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还不够,还应该要看我们已经取得的环保成果,为构建绿色家园献计献策。我抓住“我市是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心中构建自己的绿色家园。

9寓言二则

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讲了《寓言二则》,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感觉很是失败,觉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总结一下。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课上完了,到底上的有效率吗?静下心来细细回

顾一遍,会发现自己在哪些环节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而累赘的。其实不是每节课都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的,如果能敢于面对自己那些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并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并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首先,教学目标不太准确,没给学生以明确提示本节课的任务到底是一则寓言还是两则?没让学生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其次,也是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教师讲得过多,以至于学生没有充足的的时间来独立思考。没有深入的结合学习.生活经验来体会寓意。所以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凡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和理解的,老师就应该大胆放手,先自学再交流;凡部分学生能感悟的就请学生来讲授,让其他学生听得感兴趣;教师要讲解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总结,以后还要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力争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出效率。

10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缺乏课堂互动。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惊弓之鸟》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注重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先问学生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读懂了吗?喜欢吗?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成语故事的内容和含义。然后我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接着我告诉学生这幅画也包含一个成语故事,大家想知道吗?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接着我便板书课题:

10、惊弓之鸟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看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课题说明白。这样大家都充满渴望的去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课题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惊弓之鸟就是受到惊吓的鸟。然后我问这里的鸟之谁?学生马上说是大雁。接着我让学生再和伙伴一起分角色去读课文,看文中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不仅知道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还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在学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后,我问学生,更羸真的为什么会这样自信呢?然后再引导学生读第九节,这样学生就能够边读边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只大雁因为受过一次箭伤还没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所以只要它一听见弓箭的响声,就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伤口一裂开就掉下来了。其实它不是箭射下来的,而是被吓下来的。学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有无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就说,自己以前被狗咬过,所以只要一看见狗就感到很害怕,还有的说怕蛇,有的说怕马蜂等等。学生会用这个成语了,在让他们自己归纳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现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学生在充分读书以后,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弄明白。

11画杨桃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点,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对词语讲解不够.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课时,研究和探讨环节气氛不够活跃,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环节做的不够。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把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理出主线。第一自然段讲父亲叮嘱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而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又讲“老师的话同父亲讲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粗读文章,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呢?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

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章的兴趣。教学时,我把杨桃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我先利用教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教师神情的变化,铺设出一个吸引人的悬念。再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教师态度的关键词“走到”、“审视”,教师这样做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样,重视了文字的训练过程。接着,为了联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教师说的话。教学中,我分步设计了“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说的话和他的做法一样吗?”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师说的话。老师说的话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开头理出主线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为什么那么相似?”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紧扣主题加以拓展。因为,只讲画画,不可能是“一生受用”,而话中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确实是一生受用的。“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自己。文中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对自己而言。不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树立自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画杨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与古诗《题西林壁》有异曲同上之处。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初读、通读、细读之后,拿一个小油漆罐让学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让他们各自得出答案。有的说像圆柱,有的说像一面镜子,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再让他们背古诗,大部分同学完成得很出色。

反思一:本文从画杨桃来说明事理,难度之一是相当部分学生未见过杨桃,无法理解杨桃像“五角星”。我就通过一个简单的直观教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他们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得出答案,明白事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反思二:借助已学过的古诗来帮助理解,这应该叫触类旁通吧!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里的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其内容描写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骆驼最多,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

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相当容易理解,但感受不会很深。如何让学生拓展思维,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拓展与创新意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假如给你一张纸,一支笔, 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人。)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浣睿说:“我画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许多人。”张宇龙说:“我画一条路,再画许多脚印。”卢颖说:“我画一个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 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虽然课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仅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用头来代替整个骆驼。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画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有脱出俗套。小徒弟与他们相比,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 进一步去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二是抓住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他的画受到称赞?学生结合书本和插图讨论交流,总结他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

这时候,别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三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等,结束时,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学生们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画上一座山,写上“骆驼洞”;在沙漠中画上很多很多脚印等等。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语文园地三》 教学反思

1.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而这种口语交际的能力要靠丰富的语言实践去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们要允许学生说得不完整,通过补充提问,把事情说清楚说完整;允许说得不生动,甚至允许出错,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交际,乐于表达。

2.习作练习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降低习作的门槛,给学生以自信。引导学生将平时的积累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体现学用结合。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与学习的空间,并将展示与评价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丰富的语文积累,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带领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口语交际的话题,凸显地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口语交际的话题要丰富而开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说身边的事,说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鼓励学生敢说,教给学生会说,逐步引导学生说得生动精彩。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习作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到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的成功感,从而喜欢习作,乐于表达,顺利地完成习作开篇的过渡。

词语的积累 对子歌 词语搭配及绕口令的学习,要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展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将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和时间赛跑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时,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片断,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让学生强化了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做对抗的心理要求,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时间进行对话,拉近孩子们与时间的距离,将“时间”这一哲学范畴深入浅出地诠释出它的生活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由于我对该课的定位(感悟)问题,听者感觉有“工具性”不足之嫌。是否能够兼顾值得反思。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台湾著名散文家

林清玄笔下的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文章。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快速奔跑,今天过去,还有明天,好像时间是永远过不完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相信同学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会有更多收获。板书课题。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和时间赛跑的体会?抓住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教学。

二、“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先读爸爸的这句话,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么理解的:昨天永远变成昨天,爸爸永远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个人的亲身体验,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我觉得爸爸像是给我说了一个谜。此时再次引导回读这句话,从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时间的无情流逝,体会“可怕”的心情,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最后引读6-7段,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翔”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第三次深刻领会爸爸话里的意味深长。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三、、“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从中体会

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指导学生在体验到时间的珍贵和与时间赛跑的快乐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无时不刻可以和时间赛跑。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此时,我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这个问题。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而后悔终生。再结合作者的经历感悟这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爱自己的外祖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让人心怜,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更是让人折服,进而得出要与时间赛跑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三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如此经历,要理解起这些内容就有些远了。课上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课文,通过讨论解决了很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今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两度春”„„课文知识目标突破的很好,可我总觉得对“珍惜时间”这一情感目标突破的不很彻底。从学生不以为然的表情里我总觉得“时间”在他们的眼里还没意识到有多重要。在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10小时,上课约用去5小时,各种作业差不多也要用去1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那大概还剩6小时,去哪里了?同学们也纷纷惊异:是啊,那6小时干什么了?比上课还要多的6小时上哪去了?

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左右。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6小时呢?近10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显出惊讶的神情。!

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为以往浪费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并决心珍惜时间;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出发,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宝贵。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讲“我”因为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听了爸爸的话寻求什

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和时间赛跑的念头,并由此体会到了应该怎么样珍惜时间。

教学时,我抓住“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引导学生讨论“父母对我说的是哪一句话,是“外祖母睡着了”还是“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马上产生了新的问题“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中明白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人年老了,不可能再少年。”产生了人生难再的恐惧,在教师适当地引导“我们是不是要一直在主要唯恐老去、死去的恐慌中度过一声,直至死亡真正来临呢?”留待下堂课你们来回答。

在这个小片断中也许有了那么一点点“先学后教”的痕迹。学生有了问题并不可怕,这正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调动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把握,把球传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运球、相互协作中投球射门,真正解决问题。

想起自己也曾因为看到到初夏深深浅浅、变幻无穷的的绿意,产生了花谢春逝的悲悯,从而开始珍视时间,唯恐人生虚度。不知道我今天的教学是不是也让学生产生这么的念头呢?

14.检阅

《检阅》教学反思

课文《检阅》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的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明显的,如果让博莱克去,很有可能会使他们的队伍受到影响,会让他们的集体受到影响。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

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我分析了教材。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

1、谈话揭题,一举两得。本课开始,我就问学生什么叫检阅,孩子们基本没人知道,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看过我国对部队的检阅吗?于是课堂里就热闹了起来,纷纷的说了起来,这就是检阅,他们不但了解而且也知道了检阅是很隆重的,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2、推敲字词,揣摩人物心理。上课时,我抓住了文中小朋友矛盾的心理,通过找词句、划词句、交流等方式来体会:“谁都不愿意开口”(怕伤害博莱克),“终于有人开口了”(但也没有解决问题),“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在(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其实心里却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再加上下面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一群集体荣誉感强、心地善良的孩子渐渐清晰。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经过这么艰难的抉择,这群孩子值得称赞。

3、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第一次两遍朗读,目的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站起来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读一读,划划词

句,读一读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检阅》教学反思

课文《检阅》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的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明显的,如果让博莱克去,很有可能会使他们的队伍受到影响,会让他们的集体受到影响。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

所以,在实际的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

1、观看国庆50周年阅兵实况,走进文本。

课前通过了解,学生都不了解检阅,通过观看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2、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儿童队员们所做出的大胆决定就是通过激情朗

读,读出文字内在的意思,使生品悟到孩子们高贵的品质。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站起来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时观众的评价及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品悟的。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通过朗读,学生投入了;通过朗读,学生感悟了。

我觉得任何一篇课文只要抓住了的切入口,进行合理的教学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对于“检阅”三年级的孩子了解的并不多,为此在上本课之前,杨老师让学生看了“50周年国庆的大阅兵”的视频,让学生对检阅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而且很巧妙地引入本课的学习。杨老师的重点是检阅前,但她的思路却有点乱,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太多的思考问题。

成老师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了教学词语上,注重词语的音形义,学得很扎实。我认为让学生把词语读出感情来这个环节很好,但是学生读的效果不太好,我觉得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范读词语上,如果教师范读得好,学生也会模仿得好,而不是这个环节的要求太高。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成老师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成老师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平时走楼梯都很困难,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出去踢球”„„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争吵 教学反思:

围绕“我”和克莱谛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我”受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领导加深理解和体会,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学生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体会课文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美好品质。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1.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这是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2.故事很简单,学生一读就可以读懂。我教学时把重难点放在小柱子是怎样练习绝招的。通过想象,体会任何本领都是要通过勤学苦练的,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说说小柱子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大家相互补充。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这对中下程度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样的想象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肤浅的体会。《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略读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教材的新类型,本课教学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选编意图,力求突出以下四点:

1、自读自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下,运用自己感兴趣,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深刻而丰富。

2、学法指导:

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这是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 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3、角色互换:

本次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过过“教师瘾”,自己退而成为指导者,组织者,听评者,让课堂教学充分走向民主和开放。如: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大家分析课文题目;向大家介绍课文里的生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柱子怎样练绝招等。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语文思维敏捷,兴致高昂,争当下次的小老师。

4、珍视感受:

别看学生的年龄小,却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绝招。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个性化的自由阅读,很快能说出课文中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并这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纷纷发言,说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自己的绝招。表演使学生大脑想象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学习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如:张宇同学为大家表演口技——学动物叫;林毅同学为大家表演一笔画等。在这种民主开放,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中,台上台下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当然由于本人对新课程学习还不够,有许多精髓的内涵还领会不深,在教学中难免含有偏颇,请同行们给予指正。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当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飞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

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的趣事。课文中,作者把小柱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这么说,他代表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尊,好强,不服输。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次要内容略读,对于重点内容才重点精读。《绝招》这篇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无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我在教学《绝招》时,大胆放手,只是充当学生的学习伙伴,为他们加油,给他们鼓劲,在适当的时候略加引导。

在深入研究《绝招》的课文内容和“阅读提示”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课文中一共叙述了几个小伙伴,提到了哪几种绝招。并且建议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后,在小组内互相提问与做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然后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语文园地四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呢?我在备课中想到,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沉默了。

我是这样教学的:

(1)首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这一片沉默的背后孩子们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

(3)让学生当堂积累摘录表现沉默的词语、句子。通过以上环节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但很大的缺憾是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堂作业中反映出来)如果能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小事,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

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

要付出爱呢?我在备课中想到,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

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

问题时同学们沉

默了。我是这样教学的:(1)首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

了“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这一片沉默的背后孩子们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

基础上,在小组里讨论,交流。(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3)让学生当堂积累摘录表现沉默的词语、句子。通过以上环节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

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但很大的缺憾是我感觉

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堂作业中反映出来)如果能引导学

生说一说生活小事,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

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的教学重点除生字词的掌握外,另一点便是要求着力于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从而分析人物性格!但是这并不是把这些重点词句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从个性化的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一个例句,让学生默读,自主感悟句子,接下来通过朗读把个人的体会读出来,并通过引导他:“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理清自己的从哪里感受到的,从而归结出,刚才是从读当中重读了某些词语,就是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人物,这个学习方法是在学生的学中总结的,从引导当中水到渠成的,并适时评价“你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

这样,其它学生也有了模仿的对象和适当的刺激,有了读的欲望和思考的动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先是理解第一自然段,想象体会水的重要,关键词语: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同时指导看图理解,大地也干枯得裂开了缝。

接着,是画出课文描写:水罐一次一次神奇的地方。

重点感悟的句子: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孩子们联系前文的水缺乏,接着让孩子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再拿水瓶喝一口水,你感觉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得太好了。有的说大地妈妈笑了;有的说焦渴而死的动物死而复生了,这是神仙水;有的说人喝水后浑身都是劲,精神抖擞了等等。

最后感情升华:水罐一次一次神奇的地方,是上天被感动的结果,主人公的精神方面有哪些钻石般闪光的地方呢?三次的关心他人——关心妈妈,关心小狗,关心过路人。孩子们的可贵就是真实:如果是我,我一定不给过路人喝水,因为我自己都没有水喝。我抓住这话就说:这正正是小姑娘难得的地方,所以才能感动上天,送来神来之水,所以文章很多神奇的事情发生。

但是,我也是只是追求情节,没有带领孩子们认识作者文章的魅力,这要今后注意的地方。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妈妈的帐单》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到母爱的无私,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多,父母亲都把自个的儿子当成宝,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也该回报一下父母亲。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自个反复默读课文,仔细体会到小彼得的妈妈的帐单上是 0芬尼,蕴含着妈妈对小彼得的无私的爱。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也谈谈自己妈妈对自己的爱,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说:“我的鞋子坏了,是妈妈带我去买。”有的说:“我发烧了,是妈妈带我去吊针。”还有的说:“下雨了,是妈妈给我送来了雨衣。”„„后来,我又

问:“你为妈妈做过什么?”课堂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过一会儿,有几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妈妈下班回来,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说:我帮妈妈按摩。„„几个同学说完后,课堂又出现了沉默,看着同学们低下头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在思考、在惭愧„„后来,我笑着对孩子们说:“没关系,今天回去后再好好帮妈妈做一些事,做个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说:“好”最后课堂在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中结束。我认为自己在上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了沟通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纽带,引导他们朝着真、善、美的领域去发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爷爷和奶奶都把孩子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关怀备至,宠爱有加,让这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些孩子养成了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不良习惯,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不是大发脾气,就是无理取闹,甚至离家出走,闹得家庭不能安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就应当孝敬和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古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的就是要尊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古人尚且懂得感恩,我们生长在新时期,更应懂得感恩,做到感恩。

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把感恩放在首位,真正体会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爱,认识到做人的真正道理,引导他们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让每个生命个体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有健康思想道德的社会公民。我们学的课文《妈妈的帐单》时,我让学生对比两份帐单的区别时,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妈妈一分钱也不要,真伟大”。我听了以后,就问学生:“孩子干活有报酬,妈妈干活为什么没有报酬呢?”同学们沉默不语,寂然无声。我接着引导启发学生,说:“既然报酬是零,说明是没有价格”。我刚说完,同学们立刻明白了我说的话,就争先恐后地说:“妈妈的爱是无价的,是无私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学生们终于明白了我说的话。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后观察记录父母每天忙碌的事情,从烦琐的家务到紧张的工作,计算出父母每天为自己洗衣服、烧饭、接送自己上学放学、帮助辅导作业需要花的时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有关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在观察和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正是有了父母的细心呵护,自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继而鼓励孩子们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感恩的真心付诸于实际行动。比如给父母梳梳头;给父母洗一次脚;跟父母谈谈学校里的趣事。这样把课内学习和课外行动有效地结合,实施感恩教育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许多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孝敬父母和关心他人的快乐。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相信我校会在感恩教育这条路上走出一片美丽风景。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

本设计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习作、展示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拨动了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现时出于某种考虑,留下一定的空白,这就为学生驰骋想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来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重点难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太阳 教学反思

《太阳》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识字游戏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小狗跳楼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识字;讨论喜不喜欢太阳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太阳 教学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堂用到的两个谜语,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在班级进行交流,不仅有利于资料共享,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课文所引用的神话传说,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4、学贵有疑:

因为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学生肯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主要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

总之,在学习这一课,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不仅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我一定会积极反思,使师生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第四篇:人教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积累

三年级语下册知识积累

△意思相反的词语:

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

△带有数字的成语:

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百发百中  千变万化  九死一生

△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少见多怪 大同小异 南辕北辙

异口同声  大材小用

口是心非 上行下效

内柔外刚 公报私仇 左右为难  出生入死  远交近攻  天长地久 反客为主

△带有重叠词的成语:零零星星 郁郁葱葱  实实在在  缝缝补补  结结实实  吞吞吐吐 浩浩荡荡

△AAB的词语:

圆溜溜

孤零零

亮晶晶

光秃秃

黑乎乎

绿油油

黑糊糊

△AABC的成语

孜孜不倦  蒸蒸日上  源源不断  夸夸其谈  滔滔不绝  头头是道  彬彬有礼  面面俱到  欣欣向荣  栩栩如生  恋恋不舍  历历在目  源源不断  翩翩起舞  息息相关

△ABAC的成语

人山人海  诚心诚意  惟妙惟肖  自言自语  有声有色  自作自受  全心全意

△喜欢读书:

博览群书  勤学好问  学而不厌  过目成诵

努力工作:  废寝忘食  锲而不舍  脚踏实地

竭尽全力  坚持不懈

△注意力集中: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全神贯注

△描写鲜花

光彩夺目  群芳吐艳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芬芳迷人

△描写春天:  莺歌燕舞  花红柳绿

春风得意  春暖花开  春和日丽

春风化雨  春花烂漫

春光明媚  春暖花开  春色迷人

△描写夏天:

烈日炎炎

烈日中天

骄阳似火

挥汗成雨

汗如雨下

△描写山林:  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层峦叠嶂

苍翠欲滴

△与夏天有关的古诗名句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雨里鸡鸣一两声,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和思想有关的谚语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亲自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水面平发镜,要看水底万丈深。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和气象有关的农谚。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今朝露水重,明天太阳红。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蜻蜓低飞江湖畔,即将有雨在眼前。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与友谊有关的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用在大家各出各的主意时。)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形容一个人没有主意。)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形容一个人办事坚持原则,不谋私利。)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别人的圈套。)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可以用在有勇有谋的人身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用在乐于助人,助人为乐。)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们一致痛恨的。)

△珍惜时间的格言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一日之计在于里,一年之计在于春。

△说“言”

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精炼著名的话叫格言。

应允别人的话叫诺言。诚恳劝告的话叫忠言。

宣誓所说的话叫誓言。临走写下的话叫留言。

不满报怨的话叫怨言。生前留下的话叫遗言。

△把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没有水,(大地会干枯)。

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如果没有电,(就没有我们现代化的工业)。

△自从有了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到处是欢歌笑语)。

自从有了西门豹的管理,(邺年年都有好收成)。

自从有了太阳的光辉,(就有了这个可爱的世界)。

自从有了机器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妆:打扮。

(2)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3)读了这首诗,我好象看到了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我想到了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树的枝条在翩翩起舞的样子。

△《春日》唐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2)

寻芳:游春,踏青。

(3)

等闲:平常、轻易。(4)“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6)读了这首诗风我想作者在泅水河畔会看到盛开的迎春花,活泼可爱的燕子,翠绿的柳树等。

△《七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读了这段话,我仿佛看见了(人们为了拯救燕子,在满天飞舞的大雪中,四处寻找燕子那种艰辛的境况)。

△养羊人听了街坊的劝告,(修好了羊圈),结果(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楚国人不听人的劝告,结果(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这两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接受中国人的建议和劝告)。

△大雁叫得悲惨,是因为(它受了箭伤,又孤单失群)

△大家把视线集中在博莱克身上,是因为(博莱克是一名残疾儿童,但他的表现与其他一样出色)。

△太阳还做了许多的好事,她让(小草更绿了),她让(小树更挺拔了),她让(森林更加茂盛了),(春天变得更加灿烂美丽),她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

△电脑网络的功能真多,可以(迅速查找各种信息),可以(用电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联系),还可以(网上购物)。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我“的遗憾是(不能把这件精美的木雕带回国)。最后非洲少年做了个(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的小象墩送给我)。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实录 夸父追日

最新版

《夸父追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精略交互·感悟神奇

——《夸父追日》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以图导入,引发神奇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张精彩的图片。边看边猜猜每张图片讲了哪个故事?

生:(图一)嫦娥奔月;(图二)后羿射日;(图三)精卫填海。

师:真有一双慧眼,猜得真准!同学们,老师刚才出示的这些图片都是——

生(齐声):神话故事!

师:对!这些都是神话故事!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个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师:看老师写课题,或者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写)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1:夸父追日。

师:声音真响亮!字音真准!

生2:夸父追日。

师:声音好听极了!

师:一起来!

生(齐读):夸父追日。

师:这是神话故事。知道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很神;神奇;奇特。

(师板书:很神,神奇,奇特)

师: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从这个课题来看,哪里让你感到了神奇?

生:有一个巨人,他的名字叫夸父。他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他想把太阳固定在天上,让它永远也不落下去。

师:你提前预习过课文,是吧?

生:是的。

师:好的!在我们学习课文之前,提前预习课文是个非常好的习惯。那么,课题中的哪个词让你感到神气?

生: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太阳是在遥远的天边,如果我们跑过去的话,太阳就已经落山了。如果去追的话,就要快点。

生:我们前面学过《太阳》一课,从课文中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挂在遥远的宇宙当中。而夸父只是一个巨人,还没有一个地球大,怎么能追上太阳呢?

师:听到没有,他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来回答,非常好。我们从前面的学习中,知道太阳离我们地球太远了,能追得上吗?

生(齐):不能。

师:但是,夸父却想追上太阳。想法真神奇!谁来读出这种神奇?

生:夸父追日。

师:他在读的时候强调了一个字。谁再来读?

2017.3.1 最新版

生:夸父追日。(把“追”字加重读)

师:好的!一起来。

(齐读)

评析: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学生接触文本之前,教者以图导入,扣住课题,让学生对神话故事有个基本认识,为接下来的文本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充分初读,整体感知

师:(在课题前加上“*”)同学们,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前加了什么?

生:加了“*”。

师:说明这是一篇——

生:略读课文。

师:学习略读课文,我们有个好帮手,就是课文前面有个“学习提示”。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个“学习提示”,看看学习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学生自由读“阅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只是将“阅读提示”读一遍)

师:她把阅读提示读了一遍,“学习提示”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聪明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请你来说。

生: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对了。这是第一个任务: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个任务呢?

生: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

(幻灯片逐次出示两个学习要求)

1、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

评析:略读课文前的一段导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本环节中,教者在导语上做足了文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根据导语有的放矢地进行略读课文的学习,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

师:就是说,提示告诉我们两个学习任务。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第二,当你读完一遍课文,如果老师没有叫你停,你怎么办?接着读下去,可以读第二遍,第三遍„„并且,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课文,老师巡视)

师:(大约七、八分钟)真不想打断同学们琅琅的书声。读完两遍课文的同学请举手。(全部举手)读了三遍课文的同学举手(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好,在了解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关注一些词语。(出示幻灯片)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把“虞渊”读错了)

师:(示意停下)对不起,是请同学帮助,还是自己纠正?

(学生沉默,师请另一位同学读,读得正确。生接着读下去,把第一行词语读完。)

师:谁再来读一遍?

(一生读,读得正确、响亮)

师:一齐来。

(生齐读第一行词语)

2017.3.1 最新版

师:从这些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语都是关于海的。

师:这些词语都是关于海的吗?想一想

生:这些词语都是关于河、水或者海。

师:这些词到底是关于河,水,还是海?这三个字中选一个,选什么?

生:水!

师:对,都是关于水的词语。谁来读第二行?

(生读,把“颓然”读错,师示意停下,生自我纠正过来。)

师:谁再来读一遍?

(生正确地朗读出来)

师:我们一齐来。

(生齐读)

师:谁来读第三行词语?

(生读)

师:你知道这两个词是写什么的吗?

生:时间。

师:这两个词告诉我们的是时间。如果你还知道这是表示时间怎么样的话,那你就真的很厉害了?

生:时间很短。

师:这里告诉我们时间很短。一个是——

生:一眨眼

师:一个是——

生:霎时间。

评析:略读课文要不要进行字词教学,怎样进行字词教学,一直是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本环节告诉我们,字词教学在略读课文中同样是需要的,只是要求应低一些,过程应粗一些,内容应少一些,形式应简一些。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夸父追太阳没追到,想到大泽去喝水,可是,还没到大泽,就渴死了。他倒下地,就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说得真好,精炼!谁再来?

生2: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师:讲出了事情的原因)他就去追赶太阳,他手里拿着手杖,提起长腿,像风似的奔跑,一下子追了两千里路,结果口渴了。„„(像复述课文)

师:如果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个角度来说,我更喜欢前面那位同学的。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要简练,越简练越好。为了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好,老师这里有个提示,请同学根据提示来说一说。(出示幻灯片)

生1:(吞吞吐吐的)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就去追赶太阳,追到(虞渊)时,他倒下变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机会是自己争取的,谁再来试一试?

生2:(很流利地)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不喜欢(黑暗),喜欢(光明),就去追赶太阳,追到(虞渊)时,他倒下变成了(一座山),他的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他说得对不对?(生:对。)你们会不会说?(会)大家小声地说一遍。

(学生看着提示自由地说)

师:一齐说。(生齐说)

2017.3.1 最新版

评析:许多略读课文,在文章前面的连接语中明确提出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学生的概括能力一般都比较弱,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要么过于简单,概括得不完整,要么过于罗嗦,相当于复述。精读课文承载着较多的学习任务,教师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在这里,教者加大了概话能力训练的力度,舍得花时间,下功夫,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概括能力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高。

三、指导阅读,感受神奇

师:神话故事就是这么神奇。夸父倒下后变成了一座大山,连手杖也变成了一大片桃林。在课文中,像这样神奇的句子和词语还有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静心地默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到很神奇的句子,想一想,它神奇在什么地方?

(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老师巡视)

师:划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说划出的句子,师相机出示下列句子)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些句子读两遍,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重点读一读,想一想它到底神奇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品读句子)

评析:编者在教材中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叶老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叶老的话充分肯定了略读课文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者大胆放手,甩开臂膀,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为接下来的品读交流积蓄谈资。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他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奔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出示句子一:他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奔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神奇在哪里?

生: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师:是啊!“一眨眼”你知道有多短吗?(生点头)你眨一下眼。(生使劲地眨了一下眼睛)你们眨一下眼。(学生都眨了一下眼)一眨眼就到了哪里?(生:两千里外)你知道两千里有多远吗?(知道)你来说说。

生:10圈小操场。

师:什么?我们学校10圈小操场只有8里,差远了!听我说,我们现在在温州,我是南京的,两千里相当于温州到南京的距离。就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夸父就跑过了杭州,跑过了无锡,跑过了常州,跑到了南京。我们一眨眼的功夫,夸父就跑了这么远,速度快吧?

生:快。

师:神奇吧?

生:神奇。

师:其实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

出示句子二: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2017.3.1 最新版

师:谁来读?

生2: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被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师:神奇在什么地方?

生:神奇在他一下子就把两条大河喝干了。

师:一下子就把两条河喝干了,大家把这种神奇的感觉送进句子里读一读。

师:这两个“咕嘟咕嘟”该怎么读?(读快一点)对,夸父非常口渴,他一个“咕嘟”就喝完了一条河的水,再一个“咕嘟”就把另一条河的水喝干了。

师:谁再来读一遍。

生3: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被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师: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看看,霎时间喝完了两条大河,可是还没止——住——口——渴,太神奇了,来,我们来读出这种神奇。(师指名读,指导读,读出了神奇)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神奇?

生: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出示句子三:第二天早晨,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金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昨天倒在原野的夸父,已经变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边,有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师:神奇在那里?

生:夸父倒下去,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手杖变成了桃林。

师:真是神奇的变化。

„„

评析: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精略交互,相互融合。《夸父追日》的着力点在“体会神话的神奇”,教学中,教者紧紧抓住那些最具神奇性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使略读与精读融为一体。

四、感悟精神,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夸父耗尽所有的力气去追赶太阳,这是为什么?读读第一段,找找原因。

生: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出示幻灯片)

师:是的,当夸父追得口渴难忍时,他是这样想的——

(生读出示的句子)

师:当追得气喘吁吁时,夸父还是这样想的——

(生读出示的句子)

师:当追得耗尽全身力气,颓然倒下时,夸父仍然是这样想的——

(生再读出示的句子)

师: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的夸父。

生1:一个勇敢的夸父;

生2:一个追求光明的夸父;

生3:一个执著追求的夸父。

师:夸父的这种精神很使我们感动,他至死追求光明,他把自己的手杖化作桃林,给追寻光明的人解渴。

师:同学们,《夸父追日》这个故事出自我先秦古籍《山海经》。在古文里,是这这2017.3.1 最新版

样写的。(出示幻灯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师:听老师读一遍。

师: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生自由练读,师指名读,指导读好)

师:能懂得它的意思吗?我们来试试。我说古文,你们读课文中与它对应的句子。

师:渴欲得饮。

生齐:夸父的喉咙干得直冒烟。他实在太渴,太累了。

师:道喝而死。

生齐: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下来。

师:我们换一下,现在我来读现代文,你们读古文。

师: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

生齐:饮于河、渭

师: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渴。

生齐:河、渭不足

师:他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便倒下了,手杖变成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

生齐:弃其杖,化为桃林。

师:好,不错,很快读懂了。来说说,你是喜欢现代文还是古文?为什么?

生:我喜欢现代文,因为现代容易读懂。

生:我也喜欢现代文,因为现代化好懂,而且读起来生动。

生:我喜欢古文,古文文字少,很讲究用字,你看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古文只用了37个字就表达清楚了。

„„

师:现代文与古文各有长处,现代文好读,容易懂;古文精炼,很讲究用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山海经》,也可以读读其他的神话故事。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评析:此环节,教者以教材为拓展点,围绕“体会神话的神奇”这根主线,“拖出”古文,通过文白对照,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对古文的兴趣。

【教材解读】

本文是人教版教材三下第八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组课文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夸父追日》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最早见于《山海经》的《海外北经》,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对照原文,可以看出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了。教学时,在遵循略读课文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还须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激起其对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着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文特点——想象神奇,我在设计时,努力体现中段略读课文的要求和年段训练目标,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适当合作学习,在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养成乐于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2017.3.1 最新版

不能忽视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略中有精,抓住文本关键词句,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神话的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获得思想启迪,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

【学习目标】

1.借助学习提示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3.体会夸父追日的执著、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借助学习提示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教学难点】

感悟夸父追日的执著、奉献精神。【教学流程】

一、以图导入,引发神奇

1.看图猜故事。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张精彩的图片。边看边猜猜每张图片讲了哪个故事?(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2.揭题;读题;聊特点。

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丰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一个个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再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板书课题,读题。你知道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吗?(板书:神奇)谁有一双慧眼,能从题目中发现神奇?我们再来读读,读出它的神奇。

二、充分初读,整体感知

1.明确课型,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1)阅读提示,画出学习任务

《夸父追日》这个课题与《女娲补天》有点不同,课题前面有一个*号,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有个好帮手,课文前面有个学习提示,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个学习提示,画出学习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2)汇报交流:谁来说说,提示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学习要求?

(略读课文前的一段导语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这段导语,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导语进行略读课文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一遍读完如果老师没有叫停,你就抓紧时间读第二遍第三遍,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在了解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这样几个词语。

虞渊 渭河 瀚海 大泽

手杖 颓然 遗憾

一眨眼

霎时间

A 指名读,齐读。大家注意没有,第一组词都与什么有关?

B 读准第二组词语。

2017.3.1 最新版

C个别读,齐读。读这两个词(第三组),你们有什么发现?

3.说说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说。

(2)出示提示,帮助学生学会概括。

这个神话故事主要讲了夸父(),就去追赶(),追到()时,他倒下来变成了(),他的手杖变成了()。

(3)同桌互说,指名说,齐说

(许多略读课文,在文章前面的连接语中明确提出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学生的概括能力一般都比较弱,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要么过于简单,概括得不完整,要么过于罗嗦,相当于复述。精读课文承载着较多的学习任务,教师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在这里,教者可加大概话能力的训练力度,舍得点花时间,下点功夫,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过渡,神话故事就是这么神奇,连手杖也变成了一大片桃林。像这样神奇的句子课文里还有很多。

三、指导阅读,感受神奇

1.默读课文,用﹏﹏划出让你感到很神奇的句子,细细地读一读,想想它神奇在什么地方?。

2.交流:哪些语句让你感到了神奇;指名说,各抒己见。

(编者在教材中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叶老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叶老的话充分肯定了略读课文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实施略读课文教学时,我们首先要甩开臂膀,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并充分地与同伴进行交流。)

重点句子

句子一: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1.个别读,你觉得神奇在哪儿?

2.感悟“一眨眼”、“两千里”(“一眨眼”是多长时间?→你眨一下眼→你们眨一下眼→一眨眼夸父跑了多远?→知道两千里有多远吗?→大约是从我们温州到南京的距离。你看就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夸父跑过了杭州、跑过了无锡、跑过了常州、跑到了南京,神奇吧?真是太神奇了。)

3.指导朗读:随机对话,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神奇。现在假如你就是夸父,我问问你,你为什么要跑得这样快?

过渡:其实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

句子二: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的水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渴。

1.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了?

2.给“霎时间”换词,读句子

3.指导朗读

句子三: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发出巨响。

1.想像:这个时候,夸父已经累得怎样?理解“颓然”。

2.指导朗读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最理2017.3.1 最新版

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精略交互,相互融合。由于受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要“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反复斟酌、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夸父追日》的着力点在“体会神话的神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些最具神奇性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使略读与精读融为一体。)

四、感悟精神,拓展延伸

1.夸父耗尽所有力气去追赶太阳,这是为什么呢?读同学们读读第一段,找出原因。

2.出示: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1)指名读

(2)引读:是的,当追得口渴难忍时,夸父就是这样想的——;当追得气喘吁吁时,夸父还是这样想的——;当追得快要耗尽全身力气时,夸父仍然是这样想的——。

3.感悟精神:同学们,面对颓然倒下的夸父,面对为了人类,为了大地永远光明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夸父,你想说什么?交流提炼板书:精神

(提示:夸父追日的目的是什么?)

4.《夸父追日》出自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这是一部记述我国古代神话、地理、物产、民俗、宗教等方面内容的书,全书共18卷,是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大家想不想看看古人是怎么写《夸父追日》这个故事的。

5.出示古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1)师范读

(2)自由读

(3)能懂得它的意思吗?我们来试试

(4)你是喜欢现代文还是古文?为什么?

现代文与古文各有长处,现代文好读,容易懂;古文精炼,很讲究用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山海经》,也可以读读其他的神话故事。

(教学略读课文,我们还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本设计在课终围绕“体会神话的神奇”这根主线,“拖出”古文,意在通过文白对照,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对古文的兴趣。)

【板书设计】

夸父追日

神奇

精神

2017.3.1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doc

    《果园机器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2.了解机器人的“利”与“弊”。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学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了解机器人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当决定参加镇级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之后,我就默默思考选择什么样的课题来参赛。虽然每年都上一堂语文课,或参加一师一优课评......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和一只受伤的信鸽(雪儿)之间的爱心故事。通过“我”对雪儿疗伤,并细心照料它,直到......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雪儿》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受伤的小女孩和一只受伤的信鸽(雪儿)之间的爱心故事。通过“我”对雪儿疗伤,并细心照......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礼物》教学反思 《礼物》是一首短小朴实的儿童诗。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亲人们在去年、今年送“我”的礼物,以及“我”通过这些礼物懂得了什么,即礼物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杨学芳 本学期我担任了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低年级教学相比,四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高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