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改实践,其实主要是课堂改革方面的提高
语文课改实践,其实主要是课堂改革方面的提高。在课堂改革的不断实践中,我经过自己的反思,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教给方法,更要关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只有把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品质融入其中,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才算是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中,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运用。
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诠释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就其本质而言,意味着阅读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搞好阅读教学,特别是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要一味的只搞“标准答案”,限制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重视口语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新理念。它的核心是“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而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学生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与别人合作,养成“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重视对课文的朗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课文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便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语感的有力举措。如何在课堂上灵活多变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彰显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研究学生,努力探索的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堂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或者过分夸大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要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评价观,坚持赏识教育,坚信学生的发展和成功,这对于评价改革将是有益的启示。
以上几点,非常简单。但是简单的收获往往对教学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要不断地贯彻落实。
第二篇:语文课改材料
福建武夷学校2011—2012学年上学期 七(2)(5)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七(2)、七(5)两个班的学生特点,制定以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一、发行语文能力财富券,分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每位学生荣获20颗星的财富券,将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奖品以学习用品为主)
二、将每个班分为四个大组,以大组为单位,全面考评大组的预习情况、听课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业情况、参与活动的团队意识等,每两周综合考评一次,获得第一名的组每位组员荣获2星财富券一张。(各项考评以扣分为主,由语文老师考评)
二、每一大组从第一排起每4人为一讨论小组,靠后的6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全面考评小组上课时的讨论效果、回答问题的人数和质量,每周考评一次,获得第一名的讨论小组每位组员荣获1星财富券一张。(由语文老师负责考评)
三、个人预习作业认真、个人上课积极发言且回答规范、作业认真完成且作业质量高、作文成绩优秀并在班级范读、听写成绩满分、周记优秀并在班级范读、背诵最快、月考期中考90分以上等等,凡是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表现优秀的均可视具体情况而获得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等财富券。(由语文老师负责考评)
武夷学校七(2)七(5)班
2011年10月20日
第三篇:语文课改
当前,伴随着语文课改和新课标大讨论的浪潮,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被广泛关注和认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等语文教育理念正在被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们呼唤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师生之间不仅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我们更期盼由此而形成的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师的创造欲。这些实践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有效尝试。但仅仅做到这两方面还不够,因为支撑语文课堂的要素有三:作为主导的教师,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载体的文本,三者缺一不可。如果避开教材谈人性化,那么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语文课文作为语文教育的工具,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任何抛开教材或者忽视教材中人文精神的挖掘而空谈所谓的人文教育的做法,只是一种急于求成、有名无实的“无土栽培”而已。
笔者听过一堂示范课,教学内容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可以说这篇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精妙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统一而倍受推崇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甚广,当代的中学生几乎都在语文课本中读到过它,是一篇经典教材。为了上出新意,执教老师可谓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精心“包装”,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演讲、竞赛、讨论、唱歌、辩论、演奏,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结果当然是获得了“一致好评”,不少人认为这堂课立足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当前语文教育的“三个维度”的理念,特别对几个“脱离了课堂内容”的讨论题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题目设计新颖,学生反映强烈,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示范课。作为入道未深、见识浅陋的新手,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不免留下一些疑惑。其实见得多了,也就不难发现,这些讨论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效果很差。讨论在形式上也显得呆板单一,时间短了,讨论不清楚,时间长了,课堂时间又不够。加上引导不善,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流于肤浅。还有的课堂,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不定内容,不定规范,由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结果失去控制,使课堂陷入混乱。为什么我们善意的初衷却无法在实际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呢?
第四篇:推进语文课改 实现课堂高效
推进语文课改 实现课堂高效
——语文导学稿教学心得体会 陈金雨
新课改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11年9月月份开始,我校开始实施“目标统摄的五环节导学”的教学模式。现在结合我使用导学稿的过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稿”的使用让学习时间更为丰盈。
使用“导学稿”,学生在学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了学习活动中的很多无效环节,节约了时间,让学习时间变得更为丰盈。
原来没有使用“导学稿”,学生的学习——课前的预习,课内的汇报、交流都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无可依靠;像一位盲人没有了手中的拐杖,变得不知所措;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无从下脚,找不到出路。而有了“导学稿”,同学们依照“导学稿”中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展开课前预习,课堂研讨、交流,课内训练巩固,课后反思质疑,学习效率大大增强,为课外拓展阅读争取了时间。
二、“导学稿”的产生,让老师们在备课时少了很多无效劳动,减轻了工作压力。
实践证明,“导学稿”的设计苦了少数骨干教师,解放了大部分老师,他们一课一课地设计教案的劳动量陡然变得轻松。教案的设计从开始写导入到教学的全过程,都要花费老师很多的精力,这样老师们在备课上常常是怨声载道,也使备课流于形式,很多老师的备课变成了只是应付领导检查的文件,而没有真正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况且也只是在老师的“教”上下功夫,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现在“导学稿”的产生,减轻了老师在备课上的压力,虽然,“导学稿”的设计对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但不管怎样,都比一课一课把教案详详细细写出来费工费时要少,也更为有效。这种做法是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啊!
三、“导学稿”的使用让“滞停”的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原先的语文教学,虽然上课前我都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由于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不得法,不知如何下手,预习总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满堂灌”,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无一点涟漪,冷冷清清,本来好心情的老师变得暴躁,学生也越来越不愿意上语文课。
“导学稿”的使用,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学习效率。预习时,依据“预习导学学案”展开自主学习,有了指挥棒,知道预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完成哪些任务;研讨交流时,也知道怎样谈,谈什么,你一言,他一语,课堂上出现了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的局面,很是热烈。
四、“导学稿”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竞争、展示的平台,增强了学语文的热情。
“导学稿”的使用,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有了不同的想法、观点。课堂上你争我抢,你坚持这个观点,我坚持那个想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说完了这一个内容,下一个问题又等你去解决。问题解决了,课文学透了,就积累优美语言,你能背一句,他就背三句,我还能背一段,竞争的氛围创设起来,学生抢着展示自我的平台就此搭建,人人的风采得到彰显,个个能力得到锻炼。这样,学生的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你说,学习效率能不提高吗?
以上是我结合一年多的课改实验,实施“导学稿”教学的一些反思。当然,课改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的困惑和问题仍然会出现。只要我们坚定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在课改中解放思想,不保守;求真务实,不花哨;面对困难,不回避;逐步完善,不停步。我坚信,我们一定会在课改的道路上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第五篇:语文课改实践活动总结
语文课改实践活动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改实践活动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用语文知识动手、动脑能力的有效载体,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综合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是落实语文课改的一项重大体现。
可是正是农村教学实际,语文活动课只是流于一种形式,语文实践活动课,往往是教师把出题点、考点向学生总结、归纳一下,然后让学生背记。用“试题”代替了学生的活动,用教师的“活动”替代学生的“活动”。而这一类题考试时,往往又都很灵活,学生因为没有实际进行操作而失分率高。为什么语文实践活动课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因素
有许多实践活动课,往往要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而出于安全考虑,让学生走出校园几乎不可能。这就导致语文实践活动课不能很好的落实。
2、时间因素
有许多活动课从布置到落实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知识教学实际,不可能让学生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没有了时间作保证语文实践活动往往也不了了之。
3、经费问题
有些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费,而这经费从哪里来?学校出吧,没那财力,家长出吧,不太可能,教师出吧,又不太现实。这是导致实践活动课难以落实的又一个原因。
4、观念问题
因为时间活动课往往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农村许多家长也都误认为活动课浪费时间且效果不够明显,投入时间,还不如多做张试卷实惠。有的家长甚至还认为搞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远不如搞“题海”。这是导致实践活动课难以落实的又一个原因。
5、态度问题
一些教师怕麻烦,又恐出力不讨好,自身对实践活动课也是一种草率的态度。这是落实活动课的又一障碍。
总之众多原因导致了本是对学生成长十分有利的实践活动课不能有效落实到位。什么时候活动课真正落实到位,什么时候才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