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中的有效课堂(写写帮整理)
我心中的有效课堂(2280)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激活课堂,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无论在复旧引新时,还是进行新授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活动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培养兴趣,使学生“爱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使他们爱上课堂呢?
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如高丽老师在教作文指导课《我们班的小明星》时,从课题着手,让学生谈自己喜欢的明星,放映孩子喜欢的影视小明星,学生马上就来了劲,争抢着要把自己小明星一吐为快。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谈我们班的小明星,让班级小明星表演绝招。整节课情趣盎然,学生们在看一看、研一研、说一说、演一演、写一写中提高了习作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再有,教师决不能“一言堂”,老师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关注情感,使学生“爱老师”
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阅读、深入感悟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给学生营造坦诚交流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世界,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真正做到了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其次,课堂上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成为语文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个性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个性差异,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提问、评价等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生不同的思维世界,要充分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关注,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关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能充分地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三.充分朗读,使学生“爱语文”
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1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
四.注重高效,教学生“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有效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方贺仙)
第二篇:我心中的有效课堂(论文)
我心中的有效课堂
桂园小学盛伟
有效课堂是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途径,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实现或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切实成效的课堂。所以,在我心中,有效课堂就是“好课”。
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一种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个性活动的源泉,是与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喜欢、爱好,学生才会自觉投身于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喜欢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喜欢讲,有的善于想,有的喜欢做,一堂课要想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模式的切换,一般7~13 分钟要换一种形式。老师的精讲,适合喜欢听的学生;板书,阅读教材适合善于看的学生;讨论,辩论,叙述概念、阐述解题思路适合喜欢讲的学生;提出有效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适合善于想的学生;制作学习卡、课堂练习适合喜欢做的学生。这样,我们就自然认识到了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弊端,因为那只照顾到了喜欢听的学生,那么,这怎么能说得上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课堂提倡讲练结合,注重知识过手是必要的。课堂教学应从一讲到底向少讲多练转变,向精讲精练转变。课堂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合作
式等教学方式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尝试让学生提问题,编习题,悟疑难,寻方法,辨错误,得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还主动权给学生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根本作用,强调每个学习者对同样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认识方式与认识速度,强调认识过程、学习过程首先是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行为活动过程,是一种必须在主体积极参与下才能完成的过程。正如泰勒所说,教学的成败,归根结底在于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的首先不是提供信息,而是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课堂的主动权交与不交给学生,是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如何理解交出主动权呢?比如:教师能有效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思考、琢磨的状态,这时的主动权就在于学生;课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主动权也在于学生;组织学生阅读、做课堂练习,主动权更在于学生。有效课堂要求教师一定要交出主动权,但交多少合适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来定。总之,还主动权给学生是现代课堂评价的关键指标。
三、动静结合是有效课堂的基本方式
提倡切换课堂模式,动静转换,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有效参与,培养学习兴趣,消除感官疲劳。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冷静,不要走另一极端。每节课都组织讨论、辩论、探究、小组合作等,热热闹闹,而忽视接受学习,这将极大地浪费时间。目前,很多课堂看似
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是一种浮躁学风,是一种低效教学。不要误以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这往往是许多课堂“静”不下来的根本原因。在这些课堂上,学生忙忙碌碌,或动手操作,或合作交流,或画或跳,非常活跃,而唯独缺少“独立思考”与“静心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需要学生主动,但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进入研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上课不要总让反应快的学生牵着鼻子走,其实他们不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是那些善于思考,反应却较慢的孩子,事实上他们最容易受到歧视。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中各种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的引领,需要学生理性地参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第三篇:我心中的“有效教学”
我心中的“有效教学”
近年来我县的教育领导很重视教育,一心想把我县的教育事业推向高潮。他们千方百计寻求良策,最终引进了韩立福教授倡导的“有效教学”教学模式,对此项工作的推进,局领导花了很高的代价,各乡镇学校也投入了很多经费。广大教师们多次接受该教学模式的培训,认真学习,苦心钻研,可以说教师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如今已初见成效。不过到目前为止,在个别学校和少数教师心目中,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了报幕员的角色,每报一个教学步骤就立即让学生去演示,自己在一旁无济于事;学生的评价也很空洞、客套,如:你读得有感情、声音洪亮等,每次都是老调调;另外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任务不明确,很多学生还不清楚干什么,老师就叫合作,只听哇哇一次,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想:像这样的教学也叫有效教学吗?他们之所以出现这种教学现象,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理解“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只是把韩教授的那种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固定的公式去套,显然这与“教无定法”相违背,表面看课堂很热闹,其实收效甚微。
面对以上情况我也有个人想法,我认为所谓“有效教学”并不专指韩教授倡导的那种教学模式。凡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师生能获得最大收获的课堂教学都可以称作有效教学。例如:远程教育就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我们没有必要打着“有效教学”的旗号,舍本求末搞形式而放弃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才叫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从多种教学模式中汲取营养,创造出适合教师个性化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学习上需要的教学模式,那才叫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一、学生预习有效。
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状况设计难易适中的导学单,导学单的设计要有目的性、层次性。就层次性而言,能做到由浅入深。即:生字词预习———课文朗读——理解内容——深化主题——拓展延伸。学生有了这样的导学单,他们就能很好地预习课文,知道在预习中该干些什么。通过预习他们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 大致内容,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未知领域,或许在脑海中留下许多问号,处在急于寻求解决措施的状态中,这样学生上课时就能很投入,学习效果良好。我在上高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前,就发放了导学案,它包含了以下内容:查阅背景、给难认字词注音、背诵全词,紧接着由教师亲自督促检查,我们有理由相信,每课都依据这样的步骤教学,那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处理教材有效,引导有效。
教师要想有效地处理好教材,首先必须熟悉教材,进而大量搜集相关资料丰富教材,在吃透教材,凌驾于教材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深层内容,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再根据班级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重新组织教材,并确定教法、学法。以致在有限的时间内巧妙地将教材中的精华传授学生,实现编者的意图,体现文本的价值,获得有效教学。拿《沁园春·长沙》来说,我们就能发掘出这样的内容:为何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景总是悲凉的,而本课毛主席笔下的秋景却是那般生机盎然?弄清这个问题,也就突出了课文教学的有效性,可这一点却往往是一些教师所惑视的。
教师要想课堂教学有效,灵活机智地处理好教材还不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得有高超的引导艺术。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疑难问题,出现卡壳现象,这时急需教师指点、帮助,此刻教师不能急于把答案直接告诉他,否则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锻炼。因此这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但是教师光引导不行,还得讲究艺术,要暗示、点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努力最终思考出答案。只有这样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来说才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相反引导无效且费时。
三、小组合作有效。要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有效,(一)、教师要在学生准备合作之前明确合作任务,让学生知道合作时该做哪些事,即有目的的合作。
(二)、学生合作时教师要不停地来回巡视,发现哪一组合作出现困难应及时指点、帮助,以便使小组合作走向深化。
(三)、留给学生合作的充分时间。因为合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时间太短,合作只能流于形式。
(四)、小组合作后教师的检查要到位否则长期以往学生发现老师不检查从而放松要求,在以后的合作中偷懒。
四、点燃激情的方法有效。
一堂好课,师生总是处在激情满怀的状态,彼此配合默契,得到感情共鸣,师生情感相互感染,以致创造出智慧的火花。这样教师的教学得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处于最佳状态,教学效果当然明显。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进而创造情境找到学生的兴奋点,点燃其激情,再进行教学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效,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我也当过学生很了解学生的心理,当学生在课堂上每做一件事时,都想得到老师的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中肯、客观。正面评价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点头等都能带给学生极大的鼓励、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说一些空话。如:“你真棒,真能干”这些评价语学生听厌了,评价失去意义。再说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不能一味地表扬,否则学生会没有是非观念,不能改过自新。
以上是我个人对“有效教学”的一点认识。总之我们应该兼收并蓄,一切有效的教学模式我们都要学习,让“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走进课堂!
第四篇:我心中的信息技术课堂
我执教信息技术课已有五年之久了,起初由学校的win98到现在的win xp总是在不断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社会实践是在不断地扒广,以及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在课堂中,信息技术是帮助老师贯穿知识的沟通者,更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上的工具。
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真正上信息加工作主体。
二、良好、纯净的internet环境,信息时代的来临丰富的网络淘汰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但网络的开放性,其内容也是各种各样的。应育充分的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
三、完备教学工作计划,使信息技术有序进行。
四、充分展示讨论小组成果展示是每一个教师要做的事情,很多老师只是展示,不会评价,这样不好。也是课堂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从进行这个培训的过程中,我通过各个案例和所学新的知识,让我对信息化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信息化课堂应该分成三个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分别累述一下:
一、学校
学校应该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设施,教师实现一师一机、教室实现一室以机、学生要实现一生一机。并且这些标准化的配置要从小学就开始,我们学校是高中,最近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有很多学生因为初中和小学没有使用过多媒体,显得非常不适应,甚至出现不会学习的现象。所以学校应该在财政允许或者在各位教育领导支持下实现我说的那些条件。每个学生都有机子都能上网,还会出现学生晚上偷着出去上通宵的现象吗?应该不会。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的利用手机、并且手机的现代化程度也很高。老师还会想法设法的去没收学生的手机而学生千方百计的去带手机吗?这些情况归根结底我认为还是我们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信息化程度不够高!我们学生觉得网络还是很好奇的、网络游戏还是很迷人的!
二、教师
我们教师的信息化程度也还是很低的,包括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能够掌握和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我们的知识和信息化素养够条件吗!?我觉得不一定够吧。有些老师对电脑的操作和掌握程度还是很低的。那就让我们赶快的去学习各种知识吧。去尽快适应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吧。
三、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题,老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任务、教学策略的制定也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学生能否尽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手段呢。教室里都安好了多媒体,没有见过的同学要尽快的去适应老师。信息化时代来了,我们学生也不用天天想着去网吧上网了,以后我们一定会实现每个同学随时随地都能上网的。但是我需要和同学们强调的就是,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自己思考的时间,每天都拿出时间来思考好吗!?
第五篇: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在我眼里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
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来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海市的蜃楼。
我认为就语文课而言,一定要充满浓浓的语文意识。如果实现不了对语言文
字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无功。感情和思想是在语言本身魅力的基础上生成起来的。另外,教师本身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眉飞色舞的动作,是一种语文的表达和启发。教师的语言感染,应努力达到文学性和启发性,乃至上升到文化的味道。当然,还有恰当的运用课件等等。总之,让这些因素在语文课堂上锦上添花。这就像给人美容、给屋子装潢一样。所以,面对今天的改革,我们要理性的认识到:任何课堂,该改变的必将会改变,不应变的永远也不会变。
再者理性的一条重要的标志,是要实实在在。无论你怎么创新、无论你怎样
热闹,给我们的能力、情感、思考等,最终的结果是要沉甸甸的,要我们必须有真实的收获。
我认为好的语文课堂还应该是充满诗意,饱含情意,富有创意,彰显写意的课堂。
好的语文课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或者情感的激荡。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承载起放飞诗意这美丽的重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流淌着诗情余韵的海洋。
好的语文课堂里一定洋溢着情意。那里飘满自由呼吸的空气,教师引领学生
去采摘一路美丽的风景和幸福的体验,学生浑身上下都淋漓酣畅、妙不可言;那里洋溢着人文的光辉和理性的阳光,令人心驰神往、悠哉游哉;那里不再是复制的作坊,而是创造的乐园,充满温馨、生趣和美感„„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当喜则喜,该怒则怒,整个课堂“情意”浓浓。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就是要设置一个具
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去感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好的语文课是动态的,流动着诗意之美;好的语文课是生成的,闪耀着理性之辉:好的语文课更是生命的,激荡着灵魂和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以入情入境者视角,引领学生走进更为亲近、更为清朗、更为生动、更富有启发的文本世界,播撒智慧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的传递与启迪
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时空;是拨动我们心弦、奏出美妙音符的舞台;是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场所;是带领我们向未知方向挺进的航船;是叩开童心世界、充满灵性的旅程……让我们拥有理想的课堂,享受教育的幸福。
自然和谐,达到教学资源的共生,达成语文课堂之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共赢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