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01:3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调歌头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一篇: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诗词曲五首》中的第四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三是教法、学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因此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二、确定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名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所以,我把“诵读诗词,领会词意,把握词的意蕴,并积累名句。”作为教学重点。把“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初二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

指导诵读法

情景创设法

设疑导思法

点拨法

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学生的学法有:

自主学习法

诵读法

想象联想体味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本首词我将用一课时教学。

第一步、情趣导入,走进作者

课一开始,我准备用几幅中秋月色图配古诗创设情境导入。

这样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教师恰到好处的导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文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时老师深情的导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色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

初二学生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教师只要对写作背景作补充。通过以上的教学,学生已经对本文的学习理解方面做了铺垫。

第二步:诵读诗词,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着重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把这一步分成四个环节:①首先,扫清障碍。

学生自主学习三分钟,扫清字词音、义的障碍。我将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疑难做巡视点拨。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扫清阅读障碍。便于对文本的理解。

②再读诗词,老师范读,生划分节奏.这种方式就能让学生在节奏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③最后还要有感情朗读,感知诗词的情感。

④学生组内连读,后齐读教师巡视指导,作指导诵读。此处设计一个问题,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最后总结。让学生明白:上阙主要抒发作者遭贬谪后想回归朝廷矛盾的思想,下阙主要表现对亲人的思念。让学生合作讨论因为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为后文品味诗词作了理解上的铺垫。

以上教学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第三步、合作探究,感悟品味

1.结合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大意.2从刚才对上阙情感感知学生已经知道了作者遭贬谪。这时老师可以顺势点出:品析诗歌

方法指导:

意象分析法:意:思想情感;象:客观事物

例: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单个)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多个)

通过词的意象,分析其特点,品味其意味。

表述模式:我们小组品析的是_____句(几句),选择了_____(意象),描绘了一副_____画面,(创设了_____情景),表达了诗人_____的情感(理想、志趣)。

这一步我将首先设疑导思,这个环节的设置是本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一过程环环相扣,即揭示了诗的主旨,又让学生得到了人生的有益启示。还体会到了这首词完美文学意境。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感悟品味的教学过程。第四步:小结

归纳总结:《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这个设计让学生再对整篇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对课文重点再一次提出.加深印象.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非常清晰而且简明的展现了本首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这个板书还抓住了本文的主旨和词中蕴含的情思,突出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篇:《水调歌头》说课稿(本站推荐)

一 说教材

1《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首词。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 提出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情感目标: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重难点。

二 说教学对象

对于古诗词,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加之本文篇幅短,难理解字词句少,同学们可以很快了解文章的情节内容。但初中生形象思维具有优势注意持久性较差,所以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比较粗糙,往往忽视对重点句子的赏析,容易浮于表面。所以,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重难点。

三 说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在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 抓朗读。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 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 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 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④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③ 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具体如下:

① 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设计理念,通过课前预习活动、学生自主展示,小组讨论探究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整个模式分为5部分:情景导入——设疑自探——解疑合探——置疑再探——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具体实施、情景导入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比如…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之后自然导入新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

说明: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设疑自探环节

要求学生自读课题小序部分,提出所知道的信息和不明白的地方,借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环节可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包括体裁特点,作者和作品写作背景及小序的作用。引导学生抓住小序中的“兼怀子由”的“兼”字,为何称兼怀子由还表达什么情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文。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根本改变学生学习时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解疑合探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带着疑问来学习课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这一环节是

本课的重点,没有兴趣学习的话学习效率会大打折扣。承接上一节学生提出的问题,师引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师会说:刚才的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找出答案呢?中学生心理特点,求知欲好奇心强,爱表现,正好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教师便可以提出教学设想。

(1)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要求学生先初读课文,再听范读,找出差距。然后在此基础上,配乐竞赛朗读。播

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意境与词非常和谐,正好适宜这首词的基调。

此外,朗读过程中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规范朗读节奏,翻译文本。

说明: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词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词奠定良好的基础。播放音乐,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出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新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与课文有关的乐曲或歌曲,有利于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次,这一环节带着疑问学习课文,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俗语说:言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用“从一句中,读出了一个的苏轼。”这样的句式来走进苏轼,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说明: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此外,还解决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

(3)与诗人对话,升华主题

设置问题:你喜欢这样的苏轼吗,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说明: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四 置疑再探环节

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的话可以提出来继续探讨。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将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根本改变学生学习时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 拓展延伸,欣赏音乐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所以我要求学生写个小练笔,当你沐浴在皎洁月色下时,你心里又想到了什么?拿起笔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说明:这个设计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明月几时有》音乐,结束课堂。音乐的播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感到韵味无穷,余音绕梁。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也有利于背诵本篇课文。

第三篇: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 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导入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比如„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记不记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回忆原文。之后自然导入新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 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5 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第四篇:水调歌头 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长春版教材八年下册第三课两首词中的一首。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词的特点及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这是教材设置本单元,编入此篇词的目的所在,因此,落实这一目标是学习这篇词的导学任务之一。教学中根据这一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意。

然而,要学生从凝练的语言中去把握诗词的情感,丰富的内涵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佳,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

四、说学法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情境激趣,整体的初步感悟。

(二)听、读、诵,自主研读体味。

(三)重点词句讨论探究、品味赏析。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本课时在教材设计中的地位,我把目标定位于诵

读中体会情感。把对诗词凝练语言的体会和情感的体验作为难点,把诵读感悟作为重点。

(二)教学程序的设计:

1、教学的准备阶段:在课间休息时,我先在教室里播放〈〈明月几时有〉〉的FLASH动画歌曲。反复的播放,使学生的课间休息中既在音乐中放松心情,又在不知不觉中为营造课堂氛围作了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

2、导入阶段:苏轼是在遭贬谪时作的此词,用李白那种面对被贬谪流放时“五月落梅”的悲寂来引出苏轼,看苏轼面对这样的人生悲情又是怎么样的感情体验呢?这样的导入能结合旧知识,使学生即能学的新知识中联系旧知识,起到对比理解,融会贯通的效果。

3、整体的感悟阶段:此阶段中我主要是安排朗读。在多媒体手段的借助下,先请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并呈现幻灯上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还读解了词前小序的含义。这阶段主要是明确了写作此词背景和特定的环境——中秋佳节。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这个阶段主要引导学生领会苏轼此词比较李白的词来说,除了抒写自人对待贬谪的情感外,又多了一种思念亲人的情感。

4、重点词句的品味赏析阶段:由于前阶段的诵读理解,这个阶段的深入理解感悟学生基本能照准词的关键。在阶段放置了对词的凝练的语言的感悟理解,教学中把这个任务放在讨论词人的情感中去把握,上阕抓住“归”“恐”“人间”等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词底丰富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去发掘仅有的词句下饱含的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从而去体验语言的凝练。下阕主要抓住两名句让学生去讨论畅谈自己独到的理解。由于引导学生抓住了词人情感变化的线,所以学生都能较准确的把握词的内容和情感。

5、能力的延伸阶段:让学生从课文的文本出发,去更多地体味苏轼词豪放的特点。此外,在词丰富的内涵和空灵的想象的带动下,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写作的片段练习。

第五篇:《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各位老师好,我是俞珂沁,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

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作者面对中秋圆月,抒发了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兄弟分离的感伤,但又都从消极的倾诉转向积极的安慰。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真——写真实的事情,表真实的感情;善——能用善良的心去安慰自己和别人;美——情节具有曲折美,语言具有通俗美。

二、说学生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三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情感上,对人生失意和思念亲人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欣赏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第一,能说出本诗情感的特点和美感;第二,能阐述本诗内容的选择和特点;第三,能解释本诗写作的缘由。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一,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第二,能在体会本诗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第一,能感受诗人对身世的感慨之情;第二,能体会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说出本诗情感的特点和美感。教学难点是:能阐述本诗内容的选择和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

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激趣导入 我将设计如下导入语:

第二步、一读,说说作品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从郁闷、忧伤到乐观、豁达的情感转变。

第三步、二读,说说作品表达的内容 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大致概括出:作者面对中秋圆月,抒发了对身世的感慨和对兄弟分离的感伤。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板书)

第四步、三读,说说作品写作的缘由 让学生三读课文,然后根据相关语句判断作品写作的缘由。接着教师顺势介绍写作背景。设计目的是通过缘由探索、背景介绍,进一步解读本诗的内容和情感。

第五步、四读,说说作品写作的特色

让学生自由诵读,说说本诗之所以成为“中秋第一词”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分析,引导其总结出本诗真善美的特点。设计意图是练习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

第六步、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我将和学生一起总结课文表达的情感、内容,写作的缘由、特色。由此归纳出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课外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赤壁赋》。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望月-思归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

下载水调歌头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调歌头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作者是苏轼。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通过准备分析我对本课有以下了解: 1......

    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一、 说教材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

    《水调歌头》说课稿[精选5篇]

    《水调歌头》说课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

    水调歌头说课稿[5篇模版]

    水调歌头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说课......

    《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5篇)

    《水调歌头》说课稿 长来中学 龚桂兰 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水调歌头》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4课中的一首词。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水调歌头说课稿[精选多篇]

    水调歌头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说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本词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

    2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品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育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