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时间:2019-05-12 01:5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第一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摘要: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苦学为乐学,提高阅读训练。关键词:导前语学法指导重读形式求解阅读

现在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成为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过去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理解能力,在提倡新课改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我努力学习反复阅读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并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反复摸索训练,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设计导语,激发欲望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部电影,课前的导语就是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一下子吸引观众,同样课前导语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导语的设计有多种方式:可以是精讲故事,猜谜语,可以是释题启发,温故知新„„但总的要求是与课堂学习的内容有关。小学生对万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从注意力上诱惑学生,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从而使他们以最佳的兴奋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讲个故事给大家听听。”这时同学们显得非常浓厚。

“同学们还记得汶川地震吗?在汶川大地震中,救援队员发现了一具妇女的尸体,当救援队员费力地把手伸进妇女的身下摸索时,竟发现有个孩子还活着。一部手机塞在孩子的被子里,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

“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此刻的感受,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用伟大的母爱延续着孩子的生命„„”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个个神情凝重,他们的心灵都被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显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全课的基调也奠定了,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正题上来,没想到课堂效果非常棒。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生活中孩子们更孝敬父母了。

二、学法指导,得体有效

教师深入剖析教材,把握教材特点,找准学法指导的渗透点、训练点和切入点,这样的学法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例如,对《再见了,亲人》一文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深入地剖析,把握了教材具有鲜明的三个特点:一是文情并茂。全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荡着千万人的心。二是典型动人。作者细腻刻画了主要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表达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这个中心思想,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和动人心魄的感染力。三是结构严谨。课文前三段都采用了基本格局和学法指导的基本程序,即凭借典型段落激情入境,精心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结构,揭示行文规律,体会文章内容的感情,归纳中心,扎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求解阅读,激发兴趣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⑴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⑵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⑶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

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挑战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同时阅读能力的培养始于词句的理解、篇章的洞悉、中心的把握,只有学生置于具体教材的特定语言环境,抓住极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味,了解作者表达中心独具匠心,才能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把阅读能力的提高向着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

四、重读形式 读出感情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学生会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只当导演,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之小学语文教学

中方县中兴学校

杨水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改革、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该如何教呢?

一、先学后教。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有针对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部按照教师的“教”去进行,那么试问一下,学生这样的“学”是真实地“学”吗?是主动地学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经过“自学”、“自反”,才能“自得”。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掌握的东西,能深刻理解,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语文学习经验,现在所能记住的主要是当年的“自得”之处,至于老师当时的分析,恐怕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

二、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将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一位教师执教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当他走进教室,发现不少学生在折纸飞机,于是,灵机一动,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采用新的方式,从学生喜欢的折纸入手,让学生每人折一只纸船,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并且在纸上写几句话送给妈妈,然后教师让学生诵读写在纸船上的话,教师也谈起小时候折纸船的事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然后将学生关注的重心自然地引导本节课的课题上来。教师打破了预设的教学思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学少教

多学少教,就是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反之,教师就要少教。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是必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绝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麻雀》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老麻雀很勇敢、很伟大,为了保护幼儿奋不顾身,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并借助正确的课文朗读,把感悟的情感给予充分地表达,从而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形成,促进学生口语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学中,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读的内容来看,有全文朗读,有自然段细读,有句子精读,由整体到部分;从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指名个别读,有师引生读,有全班齐读,有朗读,有轻声读,有不出声地读……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读的层次来看,开始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是读中领悟、读中理解,最后是感情朗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质”有“量”的读催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l、注重激发整理与复习的兴趣,加强整理方法指导。

2、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五)、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l、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采取相应的对策深化素质教育.真正转化师生角色,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传播研究》、《湖南教育杂志》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石门山完全小学张万军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真正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像这样去教语文,是不是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应当必备: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学生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

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练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如此这样都是不行的,所以还是要本着学生的发展着想。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把握三个维度: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⑵ 知识与能力,⑶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努力想办法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并使其长久保持。语文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写字,喜欢阅读,喜欢交际,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说话有浓厚的兴趣。要实现这些,前提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共成长。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入学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一丝不苟。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充分重视读书、讲普通话等良好习惯的养成。

3、识字、写字教学。识字要依托汉语拼音,通过识字、写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教师要注意克服繁琐的字形分析、字义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巩固识字成果,克服学得快、忘得快的问题。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在一年级着重抓好写字训练,每一课时都应有3—5分钟时间让学生踏踏实实写字,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书写水平得到提高。在二年级要让学生能用《新华字典》识字,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

4、抓好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要舍得花时间,并持之以恒。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语感和节奏感。让大面积学生尽可能多读,以读代讲。要给够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一般来说,第二课时后,学生应该能正确朗读课文,基本能背诵课文。鼓励学生及早开始课外阅读。在不留书面作业的情况下,要给学生留读书、背书的家庭作业。教师要坚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加强写字、尽早阅读”的新课程理念不要动摇。

5、训练学生写作。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实现“我有话了,很想告诉别人,很想记下来”的良好状态。注意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适当时候引导孩子写话,越早越好。因材施教,抓好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多激励,增强信心。

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诸如,《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是正确的,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先进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不再只是“教教科书”,更不再是把它看作一门纯粹的知识课,把语文当作纯粹的知识体系来学习。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语文课是通过学生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知识授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真正拥有学习的权利。这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由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的。破“课堂为中心”,语文应是与自然、社会,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不是封闭、僵化的小语文,而是开放的、生成的、充满活力的大语文。在学习方式上,不同于数学,循着科学体系展开理性学习,语文学习更多地体现在感性学习上:整体感悟,培养语感,加强情感体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等等。

坚冰已经打破,课程改革的航程不可逆转,必将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到一轮实验结束时,一定会满怀喜悦盘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与收获。

一、问题

(一)社会上出现轻视语文教育的倾向

这不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身造成的,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汉语文学习国外热,国内冷,而外语教学国内过热。

早在1963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就十分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大纲在引用毛泽东1942年在《文化课本》序中的一段话之后,说:“语文是学生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语文学得好,就有利于学习各门知识;语文学不好,不能读,不能写,学生思想的开展和知识的增广就会受到妨碍,影响所及,对国家整个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是十分不利的。”

透过种种外语过热现象,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抬高外语,轻视母语,可以窥见到国人对外语的过度崇拜,对母语的缺乏自信,对语文教育重要性的严重低估。这种低估,已经导致国民语文素养的下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陆俭明在文章中说:“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里,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少数教员、研究员和个别领导,在写作、说话中,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词汇贫乏,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此,联想到建国初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如果他们仍在世,面对母语教育滑坡的现象,一定会像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保卫法语”,俄国总统普京呼吁“保卫俄语”那样,大声疾呼了!

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与素养,就是母语水平和修养。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强调:“如果说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理直气壮地加强语文教育。中国心是由中华文化打造的。基础是汉语言文字。每一位教师有责任在教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爱,传承下去。振兴中华,从亲近母语,加强语文教育做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从亲近母语,加强语文教育做起。

(二)课改过程中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

课改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取得重要进展有目共睹,种种问题也相伴而生。如,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有专家说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得了“浮躁病”。有专家(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定位出了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比如说,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1997年首先有一些大学教授批判工具论,提倡人文论;没过十年,首先还是一些大学教授提出人文性强调过了头,文学素养教育搞过了头。反思目前的小语教学,确实存在没有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语文素养的天平偏向人文素养的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由以往的串讲串问,到强调个人感悟;由以往繁琐的内容分析,到就人文内涵进行无休止的清谈。我以为,以往的阅读教学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或进行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不对的;如今一些阅读教学,脱离课文的语言,做天马行空的发挥或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课上尽情展示教师的文化底蕴,甚至把阅读课上成文学欣赏课,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值得商榷的。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很少读书、思考、练习,只靠感悟和清谈,能够培养起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能力吗?能够积累起由常用字构成的几千个词语,并且把它们变成能在口头或书面运用的积极词汇吗?能够培养起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主要内容所必需的分析概括能力吗?能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吗?一种倾向往往掩盖另一种倾向。课改初期,在提出弘扬人文性之后,容易不自觉地松开语文的僵绳,甚至偏离语文的轨道。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语文是干什么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陆俭明教授认为应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三个方面),是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我不反对。但把它与科学性对立起来,就走向了极端……把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纳为强调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语文新课程的新,绝不是不再承担母语教育的任务了,而是要有新理念、新内容、新视野、新活力,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来找找自身的原因。还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还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二、对策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本身有优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应当学得更好一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要综合治理。全社会从上到下,要提高对学好母语重要性的认识:语文学得好不好,全民族母语水平的高与低,影响到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影响到民族性格的塑造,影响到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具体到语文教育内部,学校语文教育,也要综合治理,至少包括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课外读写,建设校园文化。语文,由其学科特点所决定,必定是“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仅靠读12本薄薄的教科书,仅靠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是难以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的。

(一)大刀阔斧地改革课堂教学

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1.教学内容要精。

改革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有专家说“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言之有理。语文课改,改革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新编写教材。课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上下了一番功夫,但距离“精”还相差较远。一是限于编者水平;二是受学科局限。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特别是不同于理科。数学,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而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因为,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问题,做到“该教该学的就教就学,不该教不该学的不教不学”。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呢?根据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内容印象最深的场景……说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课文围绕骆驼队,描写了几个童年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对童年的眷恋与怀念的特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可以这样确定:1.识字学词,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阅读全文、大体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印象最深的场景描写(如,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读、思、议,感受童真童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之情,同时领悟这种感情是作者怎样表达出来的,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这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浓浓的情的语言。这第三项,就是有别于其他课的重点内容。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所处年段不同,特别是自身特点不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2.教学环节要简。

要下决心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结构由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材提供教与学的内容。学生为什么要学?是因为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知识的、认知的、情感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和师生对话,解决上述矛盾,通过对语言的习得,逐渐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过程。

无论教哪个年段的阅读课,无论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师生交流。

既然学生与教材之间在知识、认知、情感等方面存在基本矛盾,既然语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自读自悟,静下心来读书、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自学,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但是整体的把握;另一个是能提出不懂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有内容方面的,而且要有语言方面的,诸如,这儿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写?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重点问题之时,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

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

这里着重说说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学习《再见了,亲人》,可以提出:课文都写了哪些“亲人”,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们是“亲人”。一些老师的教学,只把目光集中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其实,作者一个重要的用意是告诉读者,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一层意思,老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并结合相关资料来体会。如,“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伤员在您家休养”“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大嫂冒着危险去挖野菜,是因为志愿军长期吃不上蔬菜……再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就会收到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的效果。教师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不仅会提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会提词、句、段、篇表达上的问题,通过围绕这一类问题读、议、练,使学生既知道在表达上哪些地方好,又知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迁移与运用。

此外,需要强调的,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问题要少提,要整合;书要多读,有目的、有层次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默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长课文和浏览“综合性学习”的“阅读材料“中培养快速阅读、粗知大意的能力,都是高年级教师要着力训练的。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突出体现这么几个教学环节就可以了:学生个人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熟悉生词,把课文读正确,读后有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内容方面的、词句方面的、表达方面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或理清思路,或抓住主要内容,在整体把握的同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疏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明确本课教学重点 并以问题整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一般指重点部分的理解、品读,或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与效果,或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或侧重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掌握某一方面的学习方法);回归整体,对课文赏读或积累语言或体现写法迁移的小练笔。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

3.教学方法、策略要活。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如: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还有一种课型,侧重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学过程中贯穿学法的渗透、学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归纳。如,诗歌的教学,说明性文章的教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只要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与文本对话,其间教师要启发、诱导、点拨甚至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无定法”,只要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法,直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课外读写必须同步跟进

去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有阅读习惯者仅占5%。从这一点来说,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算不上成功。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145万字;课外阅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生活,关系到每个人一生的幸福。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读书。英国政府曾创造性地将读书周延长为阅读年。日本文部省也将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美国联邦政府自1995年再度提倡学童读写运动以来,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卓越阅读方案”“阅读高峰会”等计划并付诸实施。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将“阅读优先”作为教育政策的主轴,拨款50亿美元,希望在5年内,让所有三年级小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

无论从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来说,还是从给每个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写,是我们的份内之事。老师们会问:时间从哪儿来?课外书在哪儿?我们要向铁人王进喜学习,“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时间从阅读课中省一点儿,自习课、活动课借一点儿,一周能安排两三节就安排两三节,至少一节总可以吧!集中这一、二、三节课读课外书、读整本的书。老师做一些推荐图书、指导阅读、组织交流的工作。可以不定期地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或推介读物,或进行阅读指导(怎样读书看报看杂志,怎样作摘记,怎样写心得……),或进行展示交流,召开“班级读书会”。在小学阶段,如果使自己的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做到“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的老师功得无量。

书呢?学校买一点,同学凑一点,一人拿出一本,全班就是几十本。营造读书氛围,持续开展课外读写,是新课程的要求,是建设书香社会的需要。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牌口乡中心学校

汤朝晖

新课改已经实施好几年了,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期盼,更是广大学生的福音。但在新课 改实施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1.教师怕影响自己的语文成绩,打着新课改的幌子,依旧老一套;2.对新课标研究不透,不知如何下手。这些原因产生,我认为主要是当前的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和领悟,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且广大语文教师在思想上一时难以转弯。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新课改的推进。其实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批判和否定,不要以为新课程是脱离传统土壤的天外来客,新课程的新,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吸纳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成果,反映了 广大语文教师的呼声与要求、理想与愿望。它是对已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的整 合、发展,是对前人的教改成果的继承和运用。因此,我认为新课改实施下的小学语文应在 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一、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 水的关系。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 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 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观念上讲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源泉”的大语文观。从做法上讲,就是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 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 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二、放眼“全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育历来重视读写,听说往往被老师们所忽视。而新课 改实施下的初中语文应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各方面的能力。首先课堂上重视的应该是“读”、“说”,二者紧密联系。认得表现欲望,认得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讲话能力,他会讲 话,他就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课堂上应要求学生朗读、默读、读书课文,教师也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运用的过程中读,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是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其次,应该是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 语调等。再次是写,除了课堂上的写作以外,应多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包括校内阅读书 报、讲故事、朗读诗文、学书法等。听故事、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写调查报告,写所 见所闻所感等。

三、突出“主体” 传统教学主要是发挥教师讲的作用。岂不知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 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对于学生而言,一切知识起源于认知主体的实践活 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语文教学如果离开学生自己学习实践活 动是不可想象的。在新课改实施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设 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让其充分展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让学生自读感知,读而生颖研读演练,运用迁移。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合适学习的情 景,科学地引导,灵活地组织,平等地参与和有效地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学习”,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过程” 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记住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 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 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在新课改实施下初中语文课堂中,要落 实教学的具体环节,每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每个环节的过程是什 么,自己又做了些什么。同时教师要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 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要 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方法。

五、强调“合作” 新课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学科中,对于每一篇课文,学生都 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 的方面。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必须通过合作和讨论,融合彼此见解,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更加丰富、正确、全面和深刻的 理解。因此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 氛中,完成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当我们在文教学的十字路口徘徊彷徨之时,当我们在世纪之交苦苦思索语文教学真谛 时,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前人的探索与未来的要求,走出一条可行之路呢?我想只要我们用于 改变观念,大胆创新,一定会找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下载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近年来,新课改就像一弯活水注入了我们封闭沉寂的校园,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开启着我们的智慧,挖掘着我们的潜能。在新课改的洪流中,我们打破了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现状,从教学目标到......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宁洱县磨黑镇第二小学 贺满华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科技更新,经济腾飞的最新时期,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层出不穷,人才的输送又离不开教育,为保障社会的稳......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标准使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诸如“怎样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怎样充分发掘小学生在语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和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 有人说: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阅读是现......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总结课堂教学第......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免费分享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近年来,新课改就像一弯活水注入了我们封闭沉寂的校园,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开启着我们的智慧,挖掘着我们的潜能。在新课改的洪流中,我们打......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随着小学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重大的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遭受剧烈冲击 ,教师的主体地位悄然发生着变化 ,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