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以易错题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严谨学习态度
如何以易错题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严谨学习态度
在数学教学中,讲解学生做题中的错误并及时订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这个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哪些做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平时要求学生对于错题和难题进行归纳,养成自己整理的好习惯,教师对于这类常错的题,可以适当变换,让学生充分体会各种题型,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作业要及时的批改,并有所标注,让学生能自行改正。错题要注意收集整理,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完成、老师的及时批改、学生的自行订正、老师的系统讲解都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与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错误。因此,对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引导学生对易错题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在分析错题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分析出做题题目的本质原因,比如是概念不清、题目没读懂等等,只有真正把错误的原因找到了,才能为后面的改进提供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练习中避免错误!另外对于个别学生可以尝试整理出自己的错题集,将各种错误进行归纳整理,提高自身的学习反思能力!
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和形式各种各样,学生可以整理自己的错题集,避免以后的学习中犯同样的错展示给学生看误,教师在批改过程中也可以整理出一题多错的错题集,帮助学生少犯错误,也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素材。首先是要了解学生做错题目的根源所在,是公式没有记住还是一些低级的计算错误,批改作业时及时进行批注。有本质性错误的同学尽量面批,并且学生将自己的错题整理出来,以后尽量减少犯相同的错误,提高自己的学习反思能力及时反思错误的原因,总结这一类题的做法,并记载下来。有条件时及时找一些相关的题练习一下,以便巩固。再者,数学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引领学生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更好的防止错误重复发生。学生错题的原因很多,但还是有规律可言,好多学生的错误有普遍性,说明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偏差,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并布置同类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要和学生一起反思原因!
第二篇:以古诗词为载体,培养学生想象力
以古诗词为载体,培养学生想象力
新纪元广元外国语学校小学刘映华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学习《题西林壁》后,请同学们想象作者看到的庐山的不同样子。
在我校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品读古诗,并在品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读书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第三篇:以小课题探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以小课题探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011年,我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申报并立项通过了“十二五规划”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一个子课题《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培养初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探究》,围绕这个课题我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探索与实践:从讲解发明技法入手,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接着用创意设计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纸上,并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在教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动手实践,通过这样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发明技法,为学生开启创造之门
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又善于表达,我确定了探究《发明创造技法》的小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勇于质疑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在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带橡皮的铅笔、带拉杆的书包、带灯的笔、带风扇的帽子等)讲了一节《组合发明法》的创造技法课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小组交流、班级展示都能找到身边熟知的例子。我觉得这个小课题学生已经不陌生,完全能自己探究,又基于现有10个小组的现状,我精选了10种创造技法的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在课题分解课上,我先给大家出示了这10种创造技法的概念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学生对创造技法有了简单的认识后,开始小组交流想要探究的某个主题。我在班里采用了自选+抽签的方式来解决选课题的问题,这样大部分的小组都如愿以偿地获得自己想要探究的课题。选题的氛围是民主、积极、主动的,学生没有约束,思维放飞。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不同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步骤、体验、发现、收获,因此,在《发明创造技法》的小课题成果展示中,学生通过课件、活动论文、调查报告、手抄报、身边的实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活动成果。学生在小组展示完基本知识后,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生活中的实例。一个小组讲《设问发明法》中的“减一减”这种思路时,有学生马上联系到了在家平时穿的拖鞋就是鞋子去掉鞋帮,很贴切地诠释了这种方法,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身边的很多例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一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为形成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意设计,为学生点亮创造之火
微博、微信、微云、微电影、微产品、微应用、微健身、微旅游……不知不觉我们已步入微经济时代,乘着这股“微”风,我确定了《微创意、新设计》的小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个主题的确定源于我看到的一则新闻,新闻中的图片其实就真实存在于学生的身边:教室里的插座
这就是我在学生每天上课的教室里拍到的两张图片,微小的差别:两孔和三孔插座的位置不同,遇到两个插头比较大的情况,想要节省空间,可以选择右边的插座,给人们的生活确实带来了方便。我布置了一个拓展作业:寻找生活中微创意的例子,并用相机记录下来。
通过近两个月收集、整理、展示、交流生活中微创意的例子,学生开始学着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思考它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学生走出校门亲自体验,用相机记录下很多鲜活的实例:左侧的彩虹伞有一块透明,朝前放置可以在档风挡雨的同时看清前面的路;右侧装在电动车上的迷你伞,不用的时候可向中间折叠,它是一把偏心伞,遮阳和避雨的效果都特别好。
其实,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常见的,无非在设计和安装上改变了下思路,重在一个“变”字。我以“百变生活”为题,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学生们交给我两个创意设计均来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一个是上美术课在书包里带一桶彩笔太占空,为了节省空间想到“三原色混合笔”的想法;一个是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各方面都长得特别快,尤其是鞋子,不是穿破了而是小了不能穿,扔了挺浪费,想到可以增长的鞋。
课上,我首先对这些可行性强的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同学们得到表扬后更加跃跃欲试,同时,我和学生也一同提出了完善和修改的地方。比如“三原色混合笔”混合出的颜色太不稳定、配置好又用不完的颜色怎么处理、笔管的清理问题等,便于设计者进一步改进。
在学生的探究总结中这样写道:
生活中处处都有非常好的创意,只要用心观察,发现;
可能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出非常好的小创意,只要我们有着一颗好奇心,擅于思考,说不定你也可以画出很棒的创意!
其实,“创意就在身边、创意就在指尖”,在生活中,只要学生稍作停留,用心去观察,从生活细节入手,微小的改变,就能赋予事物新的生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动手实践,为学生收获创造之乐
《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学习方式,我把它变成一个小课题的探究内容放到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来完成,这里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的机会:通过刻瓷、制作水火箭、布艺设计、电脑制作、程序设计、包饺子,户外攀岩、高空断桥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小组合作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既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探究、创新和合作意识。在活动中学生无比投入与专注,连课间休息的时间学生也不浪费,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专心于自己手中的作品。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都享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综合实践活动的小课题探究,就是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下完成的。《发明创造》《创意设计》《动手实践》的小课题探究过程,让学生有了创造的意识,形成了创造的思维,并提高了创造的能力。小课题探究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探讨的内容还有许多,我将继续以小课题探究为载体,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努力。
(责编 金 东)
第四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路径研究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路径研究
本课题自2014年4月申报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关心和支持下,通过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已完成项目申报书中的各项研究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项目简介
在大学里,申请入党的人数在快速增长,在校生入党比例逐年提高,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何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是一个问题,而党员的质量如何,其中一项重要的检验指标,就是能否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和奉献精神,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
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以“志愿服务争优秀,创先争优当先锋”为目标,大力倡导“我自愿、我示范、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理念,积极推动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志愿服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志愿者中的带头者、带头者中的示范者、示范者中的表率者、表率者中的领先者,从而探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项目研究情况
为解决大学生党员缺乏社会实践和艰苦环境的历练,服务意识和群众观念不强等问题,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制度,通过特定形式的社会实践服务形式,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
学院党总支与新区合作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且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依托这个平台,课题组在我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内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试点工作,要求在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期内,结合自身情况,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并定期对学生参加义工服务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将社会志愿服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预备党员的一项重要考察内容。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的实施和推行,拓宽了培养教育的路子,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实践能力,扩大了其在校园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实实在在地展现了大学生党员的风采。具体做法如下:
1、科学设计载体。把志愿服务纳入整个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整体计划,对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志愿服务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等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实行义工服务活动登记制度。由本人记载每次志愿服务的日期、时间、内容,由支部负责人签字和带队老师证明后生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一项考核依据。
2、丰富活动内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结合自身情况,参加助老扶残、扶贫济困、支教助学、环境保护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从最初的义务家教、助残、敬老等公益性活动逐步向参与社会性文化、环保行动、为市民提供便民服务等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如每周六下午1:00至3:30部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给新市民子女进行免费的一对一同步课程辅导,或为新市民子女讲授国学、趣味英语、思维数学、美术等一系列课程,为新市民子女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XX小学的同学们一起开展成语大赛,既增强了小朋友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养、人格精神得到了提高。
三、项目研究意义
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受到广大同学的好评。
1、锻炼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宗旨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交往与实践中学会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责任承担中树立真正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以社会公益为基点,服务他人,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破除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当代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践行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受服务对象的欢迎,同时也树立了入党积极分子的良好形象,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志愿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同学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党的先进性,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志愿服务、报效祖国的热情,带动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四、取得的成果
1、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党员,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锻造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提升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意识,同时也使得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2、在该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了一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指导学生完成了一篇论文。
五、课题应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的目的是探索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管理的有效途径,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这一良好平台,创新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机制,培育和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保证新党员发展的质量,体现党的先进性。同时,又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高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一般性的实验知识记忆转向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与迁移,开始出现了以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为背景的设计性实验试题。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要打破现成的实验方案,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和步骤,完成其实验要求。由于这种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富有创造力,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重点探讨与设计性实验相关的几种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实验方案的多样性与思维的广阔性
人类正步入信息社会,各种信息的数量急剧增加,成份日趋复杂。显然只有单通道的集中思维,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还需要有多通道的发散思维与之协同互补。所谓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结论的辐射型思维方式。在物理实验中,即使实验目的和要求相同,但如果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不同,实验方案也往往具有多样性。因此实验教学中,如能选择典型的课题。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则可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具体可采用的方法有:
1、根据同一实验目的,开放常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例如,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针对这一实验,在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以后就可编制如下一道实验设计训练题:
(1)利用电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仪表,可能有哪几种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试画出实验电路,并说明其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如果再补充些仪器(如电势差计),你还有其它方法吗?
(3)这些方法中,哪些是比较合理的?哪些是比较精确的?哪些方法中需要附加些条件?
(4)试就你所想到的各种方法,作一归纳总结,从中能得到测量电动势和内电阻的一般规律吗?
学生通过广泛联系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集思广益,初步提出了近十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其中一些不乏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对此,再组织学生讨论、辩析,对合理的加以肯定,不恰当的指出问题所在,对无法完成的方案阐明其原因。各种方案在一一论证以后,只要条件许可,都可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测量。
2、根据限定的实验器材,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实验设计,看看最多能做多少种不同的实验。例如,在电学实验中,提供以下实验器材:电流表(0~0.6A—3A)、电压表(0~3V—15V)、滑动变阻器(0—50欧)、电池、小灯泡、几个阻值不一的定值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要求:利用上述仪器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电学实验。
笔者曾让学生练习过,结果学生共提出了十多种可行的方案,兹例举如下:
①如图1(a),用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②如图1(a),验证欧姆定律I=U/R。
③如图1(b),用伏安法测伏特表的内阻。
④如图1(C),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规律
⑤如图1(d),用伏安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⑥如图1(e),验证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公式;探索并联电路的总功率与各支路功率的关系。
⑦如图1(f),研究滑动变阻器的限流和分压变化规律。
⑧如图1(g),研究照明电路中电灯的亮暗随负载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仪器的局限性与思维的求异性
审视传统的物理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调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其结果往往是墨守成规,缺少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需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发问,即便对那些已
成定论的东西也不妨去重新审视或争论一番,使之不成为僵死的教条。诚如笛卡尔所说:“科学产生于怀疑”。以测量性实验为例,由于每一种测量仪器都有其基本的固定的作用,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天平测质量等,但如果要求突破测量仪器固有的功能(局限性)去测量一些看似没有因果联系的物理量,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无疑是一条“绿色通道”。
例如:提供一定容积的并盛满清水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祛码一只和用来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并进行测量的误差分析。
此题是1997年浙江省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试题。从题意来看:水的平均流量Q=水的总体积V/水流尽的时间t。从提供的条件来看:其中水的体积可从瓶贴的标签上直接观察得到(这里考查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遗撼的是一些考生并未发掘出这一点);最困难的问题还在于,如何测量水流尽所用的时间?要想突破这个难点,需要从实验方法上寻找解决办法:用题目提供的细线与祛码组装成一单摆,用它作用一间接的计时仪器去替代秒表。它的摆长L可由米尺测出,周期可由公式
算出,只要以此作为“参照量”数出水流尽过程中单摆全振动的次数N,即可测得时间t=NT。
显然,该题运用的是物理实验中典型的替代法,即用已知的标准量去代替未知的待测量,以保持状态和效果相同为判断依据,从而求出待测量。
又如:试用一根卷尺估测一堆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
如果说上述实验的设计还是“有法可依”的话,那么本题的设计可谓是“无法无天”,因为卷尺测得的长度与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要测定砂粒间的动摩擦因数,必须让砂粒间发生相对运动;再联想到力学中一个常见的斜面模型,如图2(a):逐渐增大斜面倾角0使木块在斜面上将要发生相对滑动,此时有p=受这一原型的启发,我们可将题给的一堆砂从高处慢慢漏下,在地面上形成一圆锥体,并不断增高以至高得不能再高,即表面砂粒将要开始滑动。如图2(b)、此时的砂堆不就构成一“蠢蠢欲动”的斜面了吗?隔离出其表面的任一颗砂粒,不就相当于斜面上的一木块了吗?
这样一来,通过θ这个中间变量即可把动摩擦因数u的测量转化为可用卷尺测量的长度(圆锥的高h和周长L)。在物理实验中,将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另一种易观测的物理量进行测量的方法,称为转换法。本题运用的正是这种转换法。
除以上所用的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实验方法,如比较法、放大法、补偿法、共轭法等。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实验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求异思维则为实验方法的选择开拓了思考的不同途径。当然,科学求异决不是胡思乱想,它来源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既要敢于想,又要善于想,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方法的长处,以较高的效率、简明的方法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三、实验误差的客观性与思维的批判性
实验误差总是客观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系统误差是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可是它又常常不明显的外现出来,有时却给实验结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用“批判”的眼光发现并正视实验的系统误差,再想方设法予以修正以尽量消除它的影响,这既是误差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从理性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实验原理。设计更精确的实验方案的重要依据。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谈到:“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批判性的思考和工作,那么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例如:在竞赛辅导中,我们曾引导学生对如何测电阻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具体的运作大致是;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因电表的内阻对电路的影响而产生的系统误差。针对这一问题,先给学生介绍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行设计出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电路图略)。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便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思考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大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电路图略)。最后让学生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实际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的阻值,比较测量结果证实了理性的分析。历
史上,从伏安法到电桥法经历了很长的一个过程,而在这堂实验课中,学生亲身体验了这样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种有序的启发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稗益的。
又如:在用打点计时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如果用进码盘和砝码代替砂桶和砂,如给定四个质量均为m的小砝码,已测出进码盘的质量M=2m,小车的质量M=4m,假定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已被平衡且其它所需器材不变。为了较准确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该如何设计并完成这个实验?
实验中若以小车为Mg-T=M′a和T=Ma可得出,其中M为小车和车上所载图3硅码的总质量,M′为祛码盘和所载过码的总质量,显然,只有满足M>>M′时,才有T=M′g,即可以M′作为小车所受合外力进行研究。
但在题给的器材中,即便将砝码全部载入小车,也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为解决小车所受拉力的矛盾,我们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即以小车、以砝码盘和盘中所装砝码所受重力为系统所受的合外力,这样就可较准确地达到验证的目的。具体的实验步骤为:
保持质量不变,改变外力,测加速度验证a与F的关系:
首先将4个砝码载入小车,以空砝码盘所受重力作为外力F1=2mg,测出第一个加速度a1;然后每次将一个小砝码从小车上移到砝码盘中,系统的质量始终保持10m不变,而外力则依次变为F2=3mg,F3=4mg,F4=5mg,F5=6mg,分别测出各次的加速度a2、a3、a4、a5。作出a-F图象即可验证之。
保持外力不变,改变质量,测加速度验证a与M的关系。
先让小车空载,砝码盘也空载,测出第一个加速度a1′,对应外力F=2mg,系统质量m1=6m;然后依次将一个砝码载入小车,使系统质量逐次变为M2=7m,M3=8m,M4=9m,M5=10m,而外力始终保持F=2mg不为难,分别测出相应的加速度a2′、a3′、a4′、a5′。作出图象
图象即可验证之。
“回顾与展望、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行文至此,回想我们的举措仍感到非常欠缺,何况利用设计性实验仅仅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载体。物理学是物理学家创造性的劳动结晶,物理教学使学生获得他们未曾拥有的物理知识,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过程。尽管我们不能期望中学生作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但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载体逐步加以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