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吹泡泡评课稿
《吹泡泡》评课稿
刘老师指导的《吹泡泡》是一堂趣味性极强的作文课。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平台,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感受作文的乐趣,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想象与表达,训练语言,发展思维。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兴趣。
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作文者,及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需要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新课标”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素材,衍生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作。可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并不丰富,他们日程单调,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丰富的生活源泉。学生怕写作文,总感到写不好,主要症结在于没素材可选,于是只好拼凑或抄袭。针对这些情况,刘老师范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的作文题材。吹泡泡这节活动作文教学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吹一吹、赛一赛,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最真切的感受,当五彩斑斓的泡泡在空中飘飞,不仅学生的兴趣被完全调动起来,就连在后边听课的老师似乎也充满了童真童趣。此时的学生们,用自已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心动”、“口动”,解决了“作文难”的问题。学生皆情趣盎然,真是“童心之下万物皆活”。
二、引导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前,刘老师范就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指出要观察吹泡泡的动作,经过这么一提醒,学生就能有的方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取更多的观察收获。在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色彩、形状等。只有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留下丰富深刻的印象。
三、注重语言文句的训练。
在课堂伊始,刘老师范请了两位学生到上面去吹泡泡,同时给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可以用先„„然后„„再„„,想想吹泡泡的动作。其间,教师。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吹出不同的泡泡时,刘老师范又分别请了四位学生做演示,随机进行提问:快吹时,泡泡是怎么样的?慢吹时是怎样的?轻轻吹?使劲吹呢?学生对不同吹法逐个说完以后,刘老师范又出示了句式:“这些泡泡有的„„有的„„还有的„„”让学生把刚才的话串起来说一说。在进行赛吹后,刘老师范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句式扩展为:我吹出来的泡泡,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在重视句式训练的同时,注意了设计的梯度,从易到难。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言更美,学得更快。
三、展开想像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让学生展开想像,泡泡是怎么飘的,飘到哪去了?泡泡飘到空中,去和彩虹比美;泡泡飘到夜空,去和星星妹妹玩耍;泡泡飘到月亮上,去和嫦娥姐姐做伴。没想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可见,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任其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写是非常重要的。
廖祥贞
第二篇:《吹泡泡》教学评课
《吹泡泡》教学评课
《吹泡泡》这一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源于生活,缘于兴趣”,能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培养上。
在活动中,老师让在幼儿“玩”的过程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通过设疑激趣-感知探究--体验验证-经验拓展几个环节,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把 “增进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个隐性目标有机整合在科学活动之中,注重支持幼儿的分享交流,适时的创设让幼儿用“记录表”和语言交流的方式表达幼儿自己想法的空间,幼儿通过思考和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再通过与同伴的讨论,观点的相互碰撞,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以此发展幼儿准确的表达方式。
2017年9月
第三篇:小班美术《吹泡泡》评课反思
小班美术《吹泡泡》评课反思
小班美术《吹泡泡》评课反思
孩子天生爱尝试、爱体验,对许多事物充满着兴趣。而小班幼儿喜欢吹泡泡,个别小朋友会把买来的泡泡水带到幼儿园,玩得不亦乐乎,追着阳光下的彩色泡泡跑来跑去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本次作为美术组成员聆听了李惠老师指教的小班美术活动《吹泡泡》。李老师抓住了幼儿喜欢吹泡泡的这个兴趣点,开展了一堂印画泡泡的活动。于是,让幼儿在吹吹、玩玩、画画中体验美术活动的无穷乐趣,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
在绘画活动导入部分李老师以兔姐姐的身份激发幼儿的兴趣,创设一个充满童趣的情景通过“吹泡泡”游戏活动让在幼儿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感知泡泡圆形的特征,从而由感知到熟悉再到记忆从而再现,一定程度上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整个过程充满轻松、愉悦的气氛。
活动中孩子边游戏边学本领,注意力比较专注和投入,特别是当李老师通过儿歌形式示范变出泡泡的时候,孩子们都开心地拍起小手,很是钦佩。在幼儿自主操作活动中个别孩子的作品也具有其独具的魅力,譬如:泡泡的重叠和大泡泡包住小泡泡以及不同颜色泡泡的交替,可以看出幼儿在印画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较熟练的操作,足以体现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情感、美感等经验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
陈鹤琴先生说过:“我们主张幼儿园应当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去引导儿童。”他主张幼儿在玩中学,因为玩是孩子学习的第一需要。而美术活动以鲜明的形象性为特征,需要通过动手动脑来得以实现。美来自客观事物,美感是主体对客观刺激的反映。有了美感,才能有美的表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很好的采用了“看看、想想、画画、玩玩”的方法,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想象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活动结束时,教师先采用幼儿互评,教师参与性评价,达到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让幼儿自主评价,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
当然,有优点自然也会有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设计过于紧凑,环节过度太快,教师讲解说明不太明确,个别孩子在操作中只会用同样大小的瓶盖作画,使画面缺乏生动性和创造力。
在评价方面可以尝试多角度欣赏,发现每个孩子作品的闪光点,用情景贯彻于活动始终让活动更具有生动性。
通过本次学习,我看到了美术教学活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喜欢动手充满想象,需要我们老师给予恰当有效的引导,帮助他们成长,让我们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得提升。
第四篇:吹泡泡说课
吹泡泡
朱晓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正直小学的朱晓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作文指导课《吹泡泡》!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设计理念
小学三年级是中年级的开始,习作刚刚起步,因此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教学过程以及孩子们的个性特点,构建充满生命与活力的习作课堂。我在设计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有创意的表达。指导学生,从看一看,说一说,到玩一玩,写一写,实现课堂教学:“三乐”。即,学生乐做、乐说、乐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仔细观察吹泡泡的过程,并能按顺序用“先······接着······然后······”的句式表达出来。
2.能通过吹一吹,看一看说出泡泡的样子,并连词成句说一段完
整的话。
3.能把自己的观察、感受、想象书面表达出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具体的描写吹泡泡的动作以及泡泡的形状、颜色。难点: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真情实感。
四、学情分析
吹泡泡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简单易操作,且充满乐趣。三年级学生虽然知识积累不丰富,但对美丽熟悉的泡泡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能更好地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达到说一说,写一写的目的。
五、说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吹泡泡的背景音乐、图片资料、新词、泡泡棒
2、学生准备泡泡棒、习作本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习作学习中,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活动中我主要运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内容提示 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及愉悦的心情,主动参与。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融入情景、仔细观察,合作讨论、动手尝试,展开想象等多种方面发挥学生口语及写作能力。
七、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欣赏音乐《吹泡泡》导入,使学生融入轻松快乐的氛围当中。
2.抽生上台吹泡泡,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吹泡泡的动作并能按照顺序
“先···接着···然后···”的句式表达出来。
3.伴着音乐,小组一人轮流吹泡泡,仔细观察泡泡是什么样子的?
有哪些颜色?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内容综合,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词语连词成句,说一段话。
6.范文欣赏
7.学生动笔写一写观察到的泡泡,教师巡视指导。
8.习作展示,并评价修改
9.总结:这些泡泡不仅美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放学回
家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用水和洗衣粉制作泡泡水,相信同学们能得到更多的乐趣
八、课外拓展延伸
孩子通过观、说、读、写,让学生表达和习作能力共同提高。
九、(预设)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教学我注重学生观察、口语表达及动手写作,但缺乏一定的写法方法指导
十、板书设计
吹泡泡
拧抽吹
第五篇:学会在课文中吹泡泡
学会在课文里 “吹泡泡”
----谈人教版教科书“泡泡题”的运用
西周小学胡灵巧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导学不深入的情况,依据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特点,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如何在课文中进行“吹泡泡”的练习,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吹泡泡
前言:翻开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你会发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出现了许多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泡泡题”,尤其是三、四年级,四册教材中共有精读课文83篇,其中有“泡泡题”的课文就占了70篇之多,可见其突出的导学特色。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将泡泡题作为一个思考题向学生提出而已,只要学生解答了,就置之不理了,其导学作用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肤浅的层面上。其实,对于学生阅读来讲,“学习伙伴” 是阅读的先行者,“泡泡题”是“学习伙伴”在学习课文时留下的阅读痕迹。其导学的深层意义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导学特色,可以分下面三个阶段,运用“泡泡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像“学习伙伴”那样在课本里 “吹泡泡”。
一、我让泡泡题“长大”了
泡泡题,意在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所以它往往是没有明确答案的。教师利用这些泡泡题指导学生完成 “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在课文泡泡题边上的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泡泡题的理解,再把自己写下的理解围成一个新泡泡,与课文泡泡题相互连接。按照新泡泡书写的位子不同,“泡泡题长大了”可以有三种“长”法,一是泡泡题长“高”了,新泡泡接在书中泡泡题的上、下位子;二是泡泡题长“长”了,新泡泡连在书中泡泡题的前、后;三是泡泡题长“胖”了,新泡泡围在书中泡泡题的四周。
课文中以下三类的泡泡题,都很适合开展这样的练习。
1、省略号泡泡题
泡泡题带有“„„”,留给学生想象、思维的空间。例第五册《孔子拜师》一课,在“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句子边有个泡泡:“从这句话我感受到„„”感受到什么呢?教师抓住“终于”一词,提醒学生联系上文的描写来体会。鼓励学生在泡泡题边上加上新泡泡,让他们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补充出来:我感受到孔子来到洛阳是多么艰辛啊!我感受到孔子求知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呀!
2、问题类泡泡题
学习伙伴的话,其中不少都是以问的形式提出的。如第六册《燕子》一课,学习伙伴在“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句子边问道:“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孩子们想象着,兴奋地述说着自己多彩的理解。教师再引导学生静静地综合同学们的理解,把它写在泡泡题的边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新泡泡。另外,这题的理解多元,可以让孩子一个理由围一个小泡泡,望着一串新泡泡,孩子们多骄傲多高兴呀。
3、“我发现”等类的泡泡题
有的泡泡题表面看去是有答案的,其实并未明确。例如第五册第18课《盘古开天地》的第2自然段后有泡泡题:“我发现这一段有不少意思相反的词。”相反的词”是哪些呢?让学生找一找,写在新泡泡里:清—浊 轻—重 上升—下降。
起初,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围绕泡泡题学习课文,交流后再指导孩子写新泡泡。孩子们学会后,也可以让他们自学课文,直接做“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然后交流评价。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关注和亲近“泡泡题”。“我让泡泡题长大了”的练习,孩子们特别喜欢,在快乐的学习中,其实已经开始了“学会吹泡泡”的起步阶段。
二、泡泡题教我吹泡泡
如果说,“我让泡泡题长大了”是让学生感受“泡泡”的外在形式,那么“泡泡题教我吹泡泡”更侧重于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投身实践。
1、一个一个学
一篇课文一般有一至三个泡泡题,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泡泡题,让学生照样子在课文的其它地方学吹泡泡。
第五册《给予树》一课,“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一句旁有这
样一个泡泡:“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呢?”教师引导:①阅读课文时,学习伙伴脑海中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他多么会动脑筋啊。②他产生了问题,又是怎样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的呢?③请你也像学习伙伴那样,在课文里吹起“问题 泡泡”,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孩子们仔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看,他们吹的泡泡真好:“妈妈为什么生气呢?” “妈妈为什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陌生的女孩指谁?如愿以偿的笑脸是什么意思?”
以上是质疑类的泡泡题,常用“为什么”、“哪儿”、“怎么”等词。除此之外,大致还有三类:理解类的泡泡题,常用“我明白”、“我知道”、“我读懂”、“我体会”等词;想像类的,常用“我好像看到了”、“我能想像”等词;赏析类的,常用感叹句,例如:这名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
每一类的泡泡题,课文中都会反复出现,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的学习“吹泡泡”,他们会明白:泡泡可以写自己学懂的内容,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行想像或联想,还可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等。
2、一组一组比
不同课文中的泡泡题不是毫无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多篇课文中泡泡题的语文知识与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探究发现。
例如:第八册教材中有这样一些泡泡题:
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
第6课《万年牢》:课文中三处提到了“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 第13课《夜莺的歌声》: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
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联系现实,我读懂了这句话。
教师将这一组泡泡题集中比较,孩子们就会发现:4个泡泡题,相同点都是用“联系”的方法学习课文。但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的,前3个泡泡分别从“课文内容与课题的联系”、“文中相同词语之间的联系”、“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联系”来启发思考。第4个泡泡题,则从前3个泡泡的“文中内容间的联系”拓展到“文章与生活的联系”,让课文走向了生活。比较了这些泡泡题渗透的学习方法后,在学习其它课文时,学生能灵活运用“联系”的方法“吹泡泡”,思
维与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三、我的泡泡多姿多彩
如果说,“泡泡题教我吹泡泡”是让学生迁移泡泡题的内容和方法学会“依样画葫”,那么“我的泡泡多姿多彩”则更侧重于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主动性。除了精读课文外,略读课文、选学课文,是孩子们吹个性化泡泡的广阔天地。
1、同一内容“吹泡泡”
结合课堂教学,抓住课文的重点、精妙处等,它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一个标点,让学生同一内容自由 “吹泡泡”。这既给每个学生一个静静思考自读自悟的时间,又为多角度个性化解读文本创造了机会。例如:第八册14课《小英雄雨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吹泡泡”。“我明白了这村为什么叫芦花村了。”“我能想像出芦花飘飘悠悠飞舞的情景。”“雨来就生活在芦花村,村边就是还乡河,我觉得这一自然段与下文所写的雨来游泳本领强也有关系。”“这一段为什么要写雨来家乡的美丽景色呢?”„„这些泡泡,内容丰富,孩子们互相交流泡泡题的过程,既是指导学生吹“自己”的个性化泡泡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阅读的过程。
2、同一专题“吹泡泡”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专题式的吹泡泡。例如:第七册《猫》这篇课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初读课文后,教师这样引导:细细地读课文,读着,读着,你眼前不仅会跳出猫来,而且还跳出‘养猫的人’来,好像看到了“人”与“猫” 和谐相处的情景。哪些句子让你有这样的感觉?用“泡泡”描绘你透过文字看到的生动有趣的画面。每个孩子读着,品味着,想像着,描绘着,他们所选的句子不同,但他们展现了一幅幅“人爱猫,猫亲人”的画面。这一“吹泡泡”的练习,将读、悟、想像、写融为一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尤其是学生在人人参与中彰显的个性,是问答式讲授所不能达到的。
当孩子们能够在课文中吹起多姿多彩的泡泡的时候,文本中的“学习伙伴”——这位优秀的阅读先行者已经最好地完成了引领任务,因为他不仅引领孩子很好地学习文本,更重要的是他让一个个孩子成为像他一样会读、会思、会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