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a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没有兴趣,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由“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最终发展成为“我爱学”、“我爱练”。这样,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智慧的潜能就能完全释放出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可能增强。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特别是中学生。因此,我们无论进行什么训练,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技能训练取得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而能力也就在良性循环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古人尚且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况今人?所谓方法,乃是解决问题的一门程序,也是一种技能,是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例如,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的技能,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讲授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如何分段,再找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试着分段,并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作具体的指导,这样坚持训练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困难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我国二十一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的新目标。笔者认为该目标主要体现在:强调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养成;注意了解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即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应本着这个新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笔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坚持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注意那些特定的刺激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图书馆,阅览室查找有关资料信息。作为老师不管问题难易都不能挖苦讽刺 而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推广师生护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我们应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在疑难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中发展的。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都写在本子上课时大胆发言,大声提问引起全班同学注意及探讨。还要学会归纳反思。
利用课前5分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课前5分钟用来说英语,这种做法已被推广,笔者认为很好。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本人要求学生按学 号或座位顺序,在课前5分钟为同学讲点什么,内容很丰富,要求 不高。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声由衷的赞许都能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正所谓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教学的刻苦钻研及学生的严格训练的双项配合。只要我们从严抓起,加强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实践,一定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篇: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定稿)
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原因。农村的学校,特别是民校、私立小学,许多都没有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到了中学,上英语课的老师要从零做起,但课程进度又跟不上,有时,顾得了这头,又顾不上那头。上仔细了,完不成教学任务。上快了,教师手忙脚乱,学生摸不着头脑,大家都乱了阵脚,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全无,教师也全无兴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从“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上下功夫,上课这总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倡导终生学习的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自主学习能力是终生学习的前提,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首先要对学科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学会学习,并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包括教师、图书馆和环境等,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在离开学校以后,就能自己学习,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实际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着具体的量化要求,听、说、读、写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每一次课应有所侧重,不可偏废。听、说是英语起始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侧重听、说,逐步培养读、写。听、说主要包括掌握语音、词汇等的学习和理解,注意听清、看清,模仿及跟读,反复练习,读、写包括语法、段落及篇章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是要求学生有语法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能在预先未知的真实(不是课堂上模拟的)情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过去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对能力的理解比较狭隘,满足于学生理解语言形式、完成机械的句形操练、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只不过是仅仅具备了语言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读不快、张不开口、写不出,不会用语言,更谈不上恰当地使用。这就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设法创造交际活动的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例如:角色表演、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写便条、写信、写日记等,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机会通过口头、笔头交际的训练。
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语言年知识和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独立学习英语词汇的能力
在学习英文字母的基础上,了解英语语音音素和拼读规则等的相关知识。进而为学习词汇打下基础,逐步形成一整套学习词汇的方法:能够运用拼读规则、国际音标及构词法知识拼读和记忆单词,并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自觉地按照某一种规则将所学单词归类,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经常理解记忆,不断复习;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吸收新的词汇,记入笔记本,又意识地扩大自己的英语词汇,除了学好单词,还应特别注意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注意他们的用法,把那些于汉语差异较大的、难以理解的计记入小本子,典型的例句也要注意记入。现行
《英语(新目标)》教材中的单元设计《Self Check》中就有Write some new words in your notebook、及精读的内容。对于《大纲》词汇表中所列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一定要熟记,学会造句,经常使用,进行口、笔头自由的表达。最好选择一两种中英汉双解词典做自己的良师益友,遇到有词汇方面的问题,不要仅靠老师解决,要养成自己学会查词典找答案的好习惯。经常使用词典,会越用越熟练,查找迅速,学会根据上下文找到恰当的释义。
2、学习语法的能力
学习语法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不是为语法而学语法,注意不要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要善于通过语篇分析和语言实践发现新的语法结构,能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出语法规则。课堂上要善于用笔圈画出语法知识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如:They found two peoplekilled in the fire.(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背记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句,如:This is the roomin which we lived last year.(定语从句中which的用法)。课后要认真完成语法作业,对自己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弄清楚原因,仔细订正,决不囫囵吞枣,不明不白地放过错误,平时注意每一单元的语法小结 ,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都要复习前一阶段所学语法,经常在口、笔头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3、经常练习听英语
重视听力训练,懂得听是吸收语言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专心听老师讲英语,认真做听力训练练习;课下利用一切条件听英美人士的录音、听广播、听英文报告、看电视英语节目。所选的 听力材料不必太难,听时要弄清目的,克服心理障碍,情绪放松,精力集中,不要求字字句句都听懂,而是善于捕捉主要的信息,抓住关键词,抓住大意即可。遇到机会,主动接触外国人或讲英语的人,大胆与他们多交谈,多倾听他们的讲话,听懂了就会感到又信心,兴趣倍增。
4、尽可能多的说英语
懂得口头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学习的 目的,愿意说,也爱说。明白中国人说英语又错误是必然的,要不怕错误,不怕别人笑话。教科书中的对话能够大声地说出来,主动找人对话,即使无人时也能自言自语。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创造机会(组织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英语角”等)开展口语活动。在交谈时开动脑筋,主动发问,并能随机应变,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设法使对话持续下去。为了使对话表达得流畅,使自己说得有信心、有兴趣,在讨论之前尽可能做些准备,从听取的材料中吸取营养,复习必要的词汇,尽可能提高说话的质量。
5、尽可能多的写英语
写是笔头上运用英语传递信息进行交际,也是学习、训练的目的,它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难的一种,在中、高考试题里面占五分之一的分值比重,因此要引起广大英语老师的重视。我们在课堂上学什么,就要求学生写什么,就是简单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别放过,我们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组句成段、连断成文,从而考虑篇章结构,逐渐养成从口语转为书面语。因此,注意语言结构合理、用词恰当、表达通顺、书写工整、语法正确。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1)首先,收集资料,经过酝酿和选择,确定要写的内容;(2)理清思路,拟定提纲,增强文章的逻辑性;(3)起草;(4)修改润色;(5)定稿并誊清。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可以达到思路清晰、文字通顺,表达基本正确。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多写日记,写信,写便条,特别是请假条,留言条等。
总之,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很大,教师只能稍家引导,不能包办代替,不要影响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订中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定期检查自己的进步和问题,采取对策,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地增强信心,发展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
益,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那么,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转载于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第三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要对经历了十年实践后修定的英语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对全体与会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培训过程中,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同侪交流……新知识的输入、视听的新刺激、思想理念的冲击都是高密度与高强度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我对2011版的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阐述如下: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结合下图所示,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 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
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② 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可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比较差,我们做英语教师的应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夯实基础,为运用知识服务
众所周知,基础知识是能力运用的基础,要建好一座高楼大厦,没有稳固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应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抓起。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为了既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又能优化课堂教学,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一定要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在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力求精练的讲授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忽视等主要内容,把近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和练习,并设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新单词、新句子,强化理解新语法、新授知识、难点等,同时围绕当堂所授新知识,针对教学
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误点,有选择地出一些巩固练习,内容力求做到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层次性、精炼性的统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这样的教与练,大多数学生就能掌握新授基础知识,消化重点、难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目的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培养学生有意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克服困难,迎着困难上,对难以接受的知识,指导他们突破难点,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英语知识。2、学法指导
霍母林斯基说: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思考中激活所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有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学生学单词时主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是前学后忘,我们就可以教会学生准确的记忆方法,教会他们用单词接龙,单词开会的方法记忆单词,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在短时间内记很多单词。这样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你会发现学生的词汇量增加很快。而在学生非常头疼的英语写作上,我们可以为他们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使他们有内容可写。课文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从而减轻课堂上的教学负担。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教会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接受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英语能力,养成学用英语的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训练要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讲究训练的科学性,训练的内容要精,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语言知识当做一种言语规范来指导学习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直至形成一种良好的运用语言的习惯。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汉语,使课堂教学英语化;充分利
用和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情景化;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强化提问意识,加强双向交流,使教材过程交际化;全面训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使课堂训练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交际化
教师要把讲授的知识转化为初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语言实践的机会,进行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因而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交际英语的重要性,把各种知识贯穿于交际中。要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课堂多用一些pair work 少用一些teaching,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活用英语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扩展交际法,通过做一些小游戏、讲英语小故事等,这样做既可以督促他们开口讲英语,提高了运用英语的机率,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熟练诵读英语文章是提高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证,尽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教材内容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过程。诵读就是反复感受典型语言的语境。这个过程,体现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使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诵读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并扮有多种思维方式。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诵读既能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又能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反复感受规范语言,必然蕴涵着语感产生的契机。诵读的材料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组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由此可见,诵读是促进学生积累规范化语言的材料,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靠活动得以实现的,英语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和发展诸多能力的场合,它以学生自主实践力主线,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一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为一体,全方位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能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我们可以采用口语抢答、背诵、表演、知识接力、听力竞赛、讲故事、小品表演、对话、课本剧表演等,把语言形式放到语言功能展现的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学生通过模仿角色语言、潜移默化的认识语境,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生活方式,逐步学习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由交际,从而轻松自如的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我们只有在学生牢固的基础知识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把交际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督促学生熟练诵读各种英语文章,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才能使学生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我们的教与学达到最完美的结合。作为教师,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我们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自身必须要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构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我们不但要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还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许多英语教师认为,讲课就是讲教材,只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丝毫没有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到自己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尽量避免因本身的素质原因而影响教
学效果。其二,要考虑到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这一重要因素,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校能够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设备情况。既使学校设备较差,但我们应该尽已所能去挖掘课程资源,为充分利用教材奠定夯实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专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仅注重传授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而学生则一味地模仿、背诵和机械操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思想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是无法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把模仿、背诵、机械操练和真实语境下的语言练习、语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语境和交际活动中去认识语言、学习语言,让他们通过目己所掌握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大脑的思维、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把书本和教材中的英语变成他们“自己的英语”,即掌握真正的英语运用能力。
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型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练英语中学英语,在学英语中用英语,边学边练,边练边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创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好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自己所要学的知识,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法,获得英语,以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得体地进行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的。
四、认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含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两者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有先后之分。
2、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区别
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许多事实也说明,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学生分数高发展水平也高,表现出善于观察,反应敏锐,思维有条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分数高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
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还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强调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升学考试以考察能力为主,考察知识为辅,及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搞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所学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转化为实际能力。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但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一味去培养能力,落得两头空;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书虫和书呆子。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再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
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其特点就是以语言应用为动力,在学生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而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四篇: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1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重讲轻读,教完一篇课文,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性的示范朗读外,还须指导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四册《妈妈的爱》,先让学生看图感受妈妈对小朋友的爱,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生活中,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体会妈妈的爱。通过学生想象和教师情感的感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生发感激的情绪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注意形式要多样化。有的内容适合单独朗读,以便充分运用朗读的技巧,表情达意;有的则适宜齐读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有的需要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情趣,更直观地再现文中的艺术现象。为了烘托气氛,还可以恰当地配以音乐、图画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来表达情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别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训练
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局限于帮助和巩固理解的范围,要打破这个狭隘的,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为运用服务。比如教学“兴高采烈”一词,可以这样设计训练:
第一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步:按要求填写。
(1)在课文中,人们是在(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在时表现“兴高采烈”。(如喜事临门、立功受奖、取得好成绩、实现愿望„„)。
再如教学《丑小鸭》中“羡慕”一词时,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学生丑小鸭看见什么羡慕,平时你看见什么“羡慕”,最后用“羡慕”造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知道这个词可以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使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正确迅速地运用到语言表达上。
三、强化迁移训练
迁移训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模仿是转化中的台阶,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的第一句话“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重点是孔雀骄傲,而不是美丽。而理解“可是”一词是关键,为了使学生理解“可是”有表示转折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1、小明很爱学习,可是;
2、,可是。
如教学《丑小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动词”,“来到、看见、知道”,为了使学生以后运用这种句式,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小红来到——,看见——,知道夏天来了。
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作者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很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我选用删比法让学生把“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和书上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很快明白了书上运用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设计了两次迁移训练:
1、仿照范例把句子写具体。(1)田野里景色真美啊,美得。
(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
因此可以看到,迁移训练,具有及时、模仿性很强的特点,易于学生掌握运用。
四、把握训练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为促使学生的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转化,就必须把握一切训练时机。学生反复进行运用语言的针对性训练,把所学语言知识变成自身知识结构中,发展学生语言。
比如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4句时,我问“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要求学生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为小鸡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也用同样的句式说小鸭、小狗、小马画的画,多数同学能用这个句式回答。有时提问中出现了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在教学第四册《葡萄沟》的第一自然段,“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很多,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我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用“有„„有„„还有„„”说话。有同学说“我家电器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家花园里的花真多,有„„有„„还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句式。
再如教学“天昏地暗”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1)“天昏地暗”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天昏地暗”具体指什么?(3)除了旧北京刮大风时,还有什么情况下会“天昏地暗”?学生有的说:“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丽日,一会儿是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大雨下起来。”有的说:“有一次我病了,刚一迈步,就感到两眼发黑,天昏地暗。”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运用练习的机会很多,如:归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可要求学生用上某几个关键词语;回答问题,可要求学生用上某组关联词;描绘图意,可要求运用总分结构方式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教艺似浩瀚大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通力合作,不懈努力,达到完全拥有、熟练运用,不断发展的境地。
第五篇:巧妙运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巧妙运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莲花县城北小学
刘金兰
电话:*** 电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屡见不鲜。它新颖生动,感染力强,是一种模拟性启发性的先进手段,由于它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它对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总结得出结论,巧妙运用电教手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下面,我就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心得:
一、运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中学生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句很难理解,于是我在教完全文后出示自制的网页,让学生观看我搜集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并配上音乐《感恩的心》,让学生通过视觉的观看、听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从而明白:他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了奇迹, 他们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权利,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作为健康人,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好地为 他人服务。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二、运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逻辑思维也比较差。要让他们口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首先要根据学情,适时利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由于电教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形声兼备的特点,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超越时空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化知识,适应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弥补了他们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少的缺陷。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让学生依物说话、言之有物,逐渐有话可说、学会说话。如在教学《雨》这课时,我训练学生说说下雨的场景,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在学生的头脑中雨只是个模糊的印象,他们没有留意过它的声音,更没有能力去通过声音去分辨雨的不同。这时我利用电教手段,将大雨“哗哗”、中雨“淅淅沥沥”、小雨“沙沙”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这样就立刻唤起了学生的联想,头脑中的表象一下子清晰了,一个活生生的画面顿时显现在学生眼前,此时再要求学生说雨的特点,他们就能说得真实、具体了。作文无话可说,无从说起,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我们家的猫》之后,要学生仿例文写一种2 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首先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猫的,接着运用课件:笨拙可爱的小鸭,美丽轻盈的小鸟,蹦来跳去的小松鼠,鲜活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学生的思维之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他们纷纷选择其中的一种动物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用在例文中学到的方法将这篇作文写得十分成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借助CAI课件,创造特定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如以“我们身边的垃圾”为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通过CAI课件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垃圾及其来源,去向等展现出来,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想法。还可将各自的想法进行设计,在电脑里画出来,或制成模型,有价值的设想甚至向有关部门建议,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三、运用电教媒体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新教材中的许多儿歌是文质兼美的,课文里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集着强烈的感慨。我在教学儿歌《雨铃铛》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把静态变为动态,调动他们的视听器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及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通过播放青山、绿树、蓝天的优美画面,再次有感情的课文朗读,同时随着课文字幕的节奏逐步显现:沙沙沙的雨声,小燕子在雨中欢唱,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是,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对雨的向往与企盼之中,我想每个孩子脑海中都有一幅心目中的雨景。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寓美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 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像,激活思维,从中感受、体会、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正如教育家尼.阿.德米特里耶娃所说:“情感的向往,是通过情绪来完成的”。这种对神秘大自然的向往,抓住了每一个学生的幼小心灵,引发了情感共鸣,产生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巧妙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哪怕是一段手机录音、一张幻灯投影,都能起到画龙点睛、东风化雨的作用;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