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时间:2019-05-13 01:3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第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的。一切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服务的。而口语表达能力因其是人类日常生活和交际的基本功能,也是书面表达能力重要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就此我谈谈几点做法:

一、重视“读”,以读为培养表达能力的基石。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四位一体的结合。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中“读”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首要环节。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要先读文,在读中去识字;在读中去理解词、句、篇的含义;在读中去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读文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说” 即直接影响口语表达,它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石。

当然,“读”要想真正起到为口语表达奠基的作用必须要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与辅导。不能让学生盲目的去读,而是要指导学生把文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文时,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和具体的指导。这个目标不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而是要具体地指导学生怎样去做才能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要读正确,要认识哪些生字;要读流利要怎样处理词、句的停顿;要读出感情要弄懂哪些词、句的含义、作用,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把课文读懂、读透。(虽然,真正的读懂、读透并不是每节课、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但是教师长此以往地这样引导学生读文、积累却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也必将十分有效)这样去引导,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会知识,形成能力,理解感情。这样的“读”才能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它内化成自己的表达能力,促进自己的口语表达。

二、以“听”为培养口语表达的条件,抓好课堂教学中的“听”

学生与文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读”,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听和说来达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要抓好“读”还要注重“听”。因此“听”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一切信息的先决条件。个人的读文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专心地听就能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信息,弥补自己理解和表达上的缺陷,更快更好地积累规范口语表达方式、方法,为口语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抓好学生的听先要培养学生倾听意识,让他们明确倾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使他们乐于听,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力求让教学直观、生动,有吸引力,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倾听方法并以多种形式的鼓励促进学生倾听,从而为培养学生表达创造先决条件。

三、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表达机会,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其实许多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是因为不愿表达。而不愿表达的原因就是怕说错了挨批评或被人笑话,所以教师想切实培养好学生的表达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上课时要有亲切的教态,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即使他们答错了,也不要给予批评,最好是对他参与发言表示肯定,以鼓励他再发言。尤其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还要细心地挑选一些难度较低的话题,给他们表达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表达兴趣。

四、学生讨论交流词语的含义、积累词汇、促进口语表达

我经常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互相讨论不懂词语的含义,并让学生在讨论后将词语摘抄下来,这样一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增强了,我又引导学生把理解了的词语在口语表达中应用,这对口语表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讨论交流的过程就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彻底消除这方面的障碍,须作长远的研究,我主要是针对原因,树立教师正确的学生观,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不愿说到愿意说。

古人云:“减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形”、“意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只有与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每个教师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课时一旦发怒,说话语气严厉,声音响亮,带有责备不满之意,那么学生则被吓得不敢说话了。可见,教师上课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表达的欲望。为此,我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1.在课上,教师常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温柔委婉的语气、鼓励性评价组织教学,营造一种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面前的老师是可亲近的,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

2.课余,我还经常和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如兴趣爱好、内心秘密、伤心事、烦恼等,真诚地向学生表明自己是老师,也是朋友。有时,我们也加入学生的队伍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锻炼,一起比赛„„师生距离不再遥远,心灵之窗逐渐打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建成,胆怯,缺乏自信的困扰也随之减少。通过一年的努力,原本不愿意开口说话的学生胆子也慢慢壮大了,开始尝试说了,语言也慢慢变得连贯、正确了。

六.为学生创设练习说话的机会

1、课内:皮亚杰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备自己真实的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而我们的实验课题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重训练轻讲解,重运用轻理解,教师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交际活动。

(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产生欲望,语言表达的学习同样如此。根据我们的调查与分析,农村学生胆子较小,胆怯的心理使他们不想说,甚至害怕说,久而久之,缺乏语言训练,形成恶性循环。在教学中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使学生能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学生的身心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对学习充满信心时,胆怯早抛于脑后,学生说话的欲望也就很容易被激发了。例如:在教学《松鼠的尾巴》一文时,教师抓住孩子喜欢动物这一天性,与孩子们绕有兴趣地谈起了动物。当老师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的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时,孩子们高高举起了手,情绪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语言表达欲望随之也高涨起来,这种表演欲在复述课文,积累课文语言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创设情境,重视实践。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文内容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以语言实践活动来代替语言的繁琐理解。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而且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课文语言。比如:在教学《打碗碗花》一文时,学完课文,由老师来演外婆,外婆带“我”再次经过荒地,“我”就亲自尝试摘打碗碗花,把证明打碗碗花不打碗的经过告诉外婆,以对话的形式,用“外婆,你听我说„„”为开头,合适地用上文中的好词,在一个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完成说话练习。教师尽量在每篇课文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自己也成为语言训练的参与者,充分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另外,教师还创设更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交往的习惯。

(3)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于教师借助课文内容创设的情境说话已不再是一件难事了,绝大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便要求学生脱离课文情境,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将课文语言进行消化完全变为自己的东西,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萤火虫找妈妈》一文时,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说一说“当萤火虫再次去找朋友,在草丛中遇到了迷了路的小蜜蜂,它会怎么做?”同学们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萤火虫是个屡教不改的家伙,还是不愿帮助别人。”有的说:“萤火虫经过了两次的教训,知道了只有帮助别人,才能交到朋友的道理,非常乐意帮助小蜜蜂。”等等。无论是哪种答案,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文中的语句,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做到了学以致用。所以说,每一篇课文都孕含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课本提供的语言文字,加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心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妙语连珠,常常会使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望尘莫及。

(4)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或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予以不同程度的指导与点拨,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乐趣。课堂上,教师创设了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往往比较多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来增加学生开口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面积说话训练,要求学生用上学到的好词、好句,一部分学生能很快领会,并能声情并茂地加以叙述,但总有一部分学生无法达到预计的目标,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同桌互说,以点带面,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并要说好,从而提高全班学生整体口头表达能力。

2.课外 :儿童入学前,已具备了一定的对话能力。入学后便向他们提出了掌握语言的新要求:必须能以正确的发音、丰富而精确的词汇、系统而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孩子头脑中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他是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的。[1]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阅读量,因此,拓展阅读是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生活的环境缺少练习普通话的机会。即使他们使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其语言也夹杂着大量的方言,极其不规范。而积累大量的系统、规范、准确、精确的书面言语恰恰能纠正学生语言表达上的缺陷。而大量的书面言语从何而来,从拓展阅读中积累得来。因此,拓展阅读成了我们实施课题研究的另一重要手段。

(1)拓展阅读,丰富学生语言材料。

自由阅读,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但“自由”并不等于“自流”。学生因年龄阅历等关系,选择读物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避免放任自流。我们主要通过教师推荐的方式、学生自荐来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我们往往推荐一些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如一些名人、英雄的传记、童话寓言故事等;有知识性较强的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科幻读物等;还有,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这就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课后练习”,指导选择读物。学生拥有一本好书后,我们又加强了阅读的指导,分成读、思、议、读四个环节。[2] 读:让学生自由读,读出声音主要目的是正音,能正确读文,训练语感。

思:“学而不思则罔”这一步的思主要是通过默读,了解大意。带着问题默读,有助于理解课文。

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文章,学生在经过思维之后总有自己的见地。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所提的问题,而全班交流则可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学习了课文我懂得了什么、课文中哪一段写得好,好在哪里„„从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读: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和中心之后,则可要求学生感情朗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朗朗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文辞美。在校中我们利用阅读课、自习课等时间让学生作拓展阅读。另外要求学生每天给自己半小时的阅读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爱看书,语言材料丰富起来。

(2)开展活动,创设说话机会。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表达。因此,教师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说的机会.①饶有兴趣的争章活动。学生对于荣誉和奖励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于是我们可以开展了“争阅读红五星”的争章活动,学生只要读完了一篇400-500字的短文,并能说说其中一篇的主要内容、读后感就可以争得一枚“阅读红五星”,学期结束时争得多的学生能奖到学习用品。活动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一枚小小的红五星充分调动起来,再通过开口说促进阅读理解。

②竞争激烈的读报活动。学校双周三晨会安排读报活动,我们就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在阅读童话、寓言等故事外,更要多读报纸,学着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每次读报活动中,我们都会开五分钟的“新闻发布会”,请2-3位学生发布新闻,每月评出“最佳播音员”,许多学生不仅在20分钟的午会课上全神贯注地收集的新闻材料,甚至有的学生几天前在家就开始准备了,学生的活动兴趣高涨,更促进了拓展阅读的开展,为学生运用语言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③丰富多彩的队活动。少先队的“十分钟队会”和“中队主题会”也成了我们开展活动的主阵地。如:童话故事会、朗读比赛、谚语大集会、诗歌朗诵会等。还有一些主题性活动:今天我当家、小小发明家、“如果我是校长等,主要是对学生语言表达综合能力的考验,又为学生搭建了交流的舞台。

④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学生地处农村,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虽无城镇的繁华,但它独具的乡村特色同样也深深吸引着学生。我们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又为学生搭建了语言交流的舞台。如大型活动“夸夸我家乡”,我们先让学生从祖父辈那儿了解杨行的历史,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工厂、小区了解杨行的现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积累语言素材,在“夸夸我家乡”的主题活动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再如“野炊”活动,我们在学校附近选择一块草地,在教师的带领下挖坑搭灶生火烧菜,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所见所闻,抒发活动感受,回家后,再把活动过程转述给家长听。在这样一个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都毫无拘束地“侃”起来了!

这方面的训练我是通过教学中的对比品读以及品词析句来完成。即:将句子中一些修饰词去掉让学生边读边比较改动后的句子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正是这些修饰词将表达效果具体化、形象化了,这些词是最不可缺少的。在文中引导学生找这种使表达具体生动的词语,体会他们的表达作用,从而使学生对口语表达的直观性、形象性有了认识,这样他们才能产生我也要这样说话的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时代在进步。祖国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就在于教育,因此当代的教育尤为重要,教师的责任非常繁重。

小学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牢固不牢固就在于小学教师。所以小学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本人在这方面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应注重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粗读;细读;精读。读出感情,体会文章的意思。

二、加强学生的用词造句。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一年级又是基础的基础,因此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尤为重要,基础的好差,就起决于一年级,因此教师要在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要使学生说四素俱全的话,通顺的话,用字,词说话要准确。通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从而能准确运用好语言文字。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的能力。一年级是看图说一两句通顺的话;二年级要求看图说一段话;三年级就要要求看图写一篇文章。所以一年级就应打好良好的基础,倘若一句话都说不好,那么一段话和一篇文章就根本不会写,也就造成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烦恼,也就造成学生学不好语文,语文成绩不得提高。

四、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复杂,一字多音,一字多义。学生在字,词学习上感到头疼,因此,造成学生厌学语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一;让学生利用学习工具‘‘字典’‘来理解字,词的意思;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的意思,因为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就不同。三;通过问老师;问同学来帮助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师教学时,说话不应该有‘‘大概’‘也许’‘’可能‘’‘’不一定‘’这些含糊的概念,应该用词恰当,造句妥帖。同时还必须有和谐的节奏,适当的音量;读快了,像放连珠炮,令人难以接受;过高了,像高音喇叭,令人精神紧张;过低了,分散注意力,令人昏昏欲睡;过慢了,一字一顿,学生听得不耐烦。因此教师说话必须改善语音,语调,把字咬准,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一使提高学生听话的精确度。

总之,强化学生语言的运用,其核心就是要通过具体实践感知用词造句的重要性,体会字,词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达到说句四素俱全的话,然而出口成章。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之作,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其精美的语言,以增强语感。语言之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结合,并不取决于华丽的辞藻和工巧的句式,一些名篇佳作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品味语言不应只注重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倾向:不少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看上去十分华美的“语言表达模式”,并把大量时间用来进行机械式的模仿训练。

在某市组织的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好几位执教者都采用了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为目标的“板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已十分流行)。其“课堂积累”活动主要包括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语言知识的积累,而重点则是语言知识的积累。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课文中的“雅词”、“美句”和写作上的技巧(结构层次、描写手法、表达方式,等等),然后进行“品味”和“赏析”。而所谓“雅词”,多是那些华丽的辞藻或口语中较少出现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词语,愈感到陌生则愈“雅”。这自然是很容易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的。

只是笔者不明白,汉语中的词汇丰富多彩,各有用场,除去骂人的污言秽语,何来“雅”与“不雅”之分?那些看似“不雅”的词,只要用得恰到好处,照样可使文章生色。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四次用到“终于”一词,这个词虽不算“雅”,但它充分表露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体贴(从“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可以看出)。又如《孔乙己》中“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笼上”也不算“雅”,但含意却极为深刻。反之,有些看似很“雅”的词如果运用不当,倒会损伤文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离开语言环境来品析“雅词”,非但无益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反而助长了华而不实之风。

而所谓“美句”,则是指结构规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有老师甚至还把排比按字数的多少分为三字格、四字格、五字格„„于是,学生们又为寻找“美句”忙乎起来。只是笔者又被弄糊涂了,难道“美句”仅限于对应工整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吗?依此标准,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等就都没有什么欣赏价值了。因为这些文章既没有运用太多的修辞手法,也很难从中找到对偶、排比之类的“美句”。一篇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各异,形式有别,写作时应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出发,做到量体裁衣。句子的美与不美要看它与所表达的内容是否和谐统一,而不是看它的结构是否规整。如果文章仅靠类似于对偶、排比的“美句”去取胜,那么盛行于汉魏六朝的骈文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鳌头。然而恰恰相反,骈文中的佳作却寥若晨星,大多是形式浮华而内容空泛之作。我们决不能将当今的学生引入这一歧途。

课堂上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并且能够利用这种语言在自己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进行交际。衡量一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性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而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语文学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能够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但是理解了并不代表会用了。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再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仍然有很多欠缺。例如在考试和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写作文病句连篇,标点乱用,修辞乱用,并且经常性用到很多网络用语。这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分不开,所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将结合钱倍倍老师的课例子,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 挖掘好文本中的关键点、激发点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和激发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但是拥有一双发现文中关键点和激发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关键点、激发点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也与语文教师一生的努力分不开。

钱老师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自己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在《乡下人家》模范课的执教中,能够很好的挖掘到关键点和激发点。在字词教学方面,钱老师能够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的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梯度地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清晰而且一目了然的方式再以后字词的运用中,更加好地提醒自己注意这些字词的运用。在文本的执教方面,钱老师抓住“别有风趣”一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钱老师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描绘瓜架上的情景“闭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长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结出了——;秋天到了,瓜架上——”,引导学生自己说出闭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在句子“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教学中,能够出示图片,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在句子“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些语言点的挖掘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找到好的语言文字激发点和关键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才会犹如有源之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增长。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这需要教师自己做好以下工作:

1.学会赏识学生

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钱老师在《乡下人家》执教的过程中,一直微笑着面对学生,语言如春风般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表达和说的欲望就要强烈。

2.拥有孩子般的童真

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在钱老师的这节课中,在学生回答了“西红柿紧紧靠在一起,害羞地涨红了脸”“油菜花们露出了笑脸”的时候给予了大大的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

三、以学生的听、读能力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是四个相辅相成的能力,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说和写的操作。钱老师这节课中的朗读指导特别到位。在让学生回到思考问题前会让学生去充分地读,再学生理解文本以后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并且能够指导好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因为正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本节课的最开始阶段,设置的教学环节“挑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读给同桌听,并且说说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教学“别有风趣“一句时设置的环节“再仔细读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能不能把这么美的景色带给大家?”“带着不断变化的画面,带着勃勃生机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能不能夸夸乡下人家的瓜架。”“可爱多了,语气多自豪啊,谁也想来试试。”。在教学到“门前”“屋后”的方位词时,能够指导学生“真实言之有序,谁给我们读读这个句子。”在教学到花儿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时,指导学生,“能不能依着时令读读。”在这一环节中,尤其出彩的是能够指导学生把逗号读好了,就能读出“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给予学生朗读的知道,能够更加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雨后春笋”的画面时候,能够指导学生抓出探出头来读读这个句子。

朗读能力的指导,能够为学生的理解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打好支架。让听说读写能力相辅相成地增进。

四、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仅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后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语言实践活动不应该仅仅只成为课堂的一种点缀,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师技能的舞台,而是应该真真切切地做到引导孩子。钱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即选择一处景物,也用拟人的手法写一写,使画面上的景物动起来。“到乡下走走,常常会看见()”。但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还不够充分。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应该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其作为重点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正确、丰富、深刻的思想。课文只是范例,是导游图,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学生写好作文,语言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写作技巧是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有丰富的思想,有高尚的品德。

1、养成思考习惯,为写作提供持久动力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射。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思想不丰富的人,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理论的讲授为学生正确认识、分析事物提供了方法,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源头活水,加上长期培养和及时校正,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并进一步形成思考习惯。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可极大丰富学生思想。“我是阿Q吗”,让学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点;“嫉妒好不好”,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它是一把“双刃剑”;“是要发展,还是要纯净空间”,让学生认识到它保护环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中国足球腾飞说明了什么”,从中悟出苦难与辉煌的含义。学生在争论中学会了思考,屏弃了无用的牢骚。一系列密切联系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提出,打破了高中生活的枯燥单调,调动了学生思考积极性,增添了高中生活的色彩,发掘出了写作宝库。

2、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提高写作效率

目前,作文教学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可依托的教材,作文教学也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我在作文教学中尝试了课堂作文与练笔作文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作文抓规范抓时效,练笔作文抓基础抓思想,收到了较好效果。课堂作文规范性要求必不可少,“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必要的写作知识讲授和严格的时间、规范要求,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可遵循的规律。课堂作文素材来源紧扣人生思考、社会现实、课文内容、单元写作训练几个主要方面,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写出思想,写出生活,写出灵气,写出个性。练笔作文重在抓基础,重在让学生通过作文去认识生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形式不拘一格,练笔作文成了学生驰骋思想的原野;栏目设计灵活多样,学生写作轻松愉快;及时批改,快速反馈,学生体会到了老师对他劳动的尊重;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练笔作文成了师生畅谈交流的渠道。

规范化的要求,写作源泉的开掘,写作形式的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绝大多数学生一节课能拿出一篇七百字的文章,一星期能完成两千字的练笔作文。在写作实践中,提高了思维品质、思想素质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摘要】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地分析,入木三分地概括,恰到好处地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应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师生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精致的课堂教学语言,还能使课堂充满美的享受。【关键词】教学语言 有效性

语言是师生对话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有所减弱。但我们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关爱生命,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摒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惟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把学生视为“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更多地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变学生“只听不说”为“既听又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语言显露儿童的天性,绽放智慧的花蕾,展露创新的萌芽,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说。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说有“四美”:

1、音美,要讲普通话;

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

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

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新颖导入

渲染情感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在教学《称象》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在导入这堂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一些器材,这节课,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顿时,45双眼睛同时射向了讲台,静候实验的开始。“听听读读”这类课文兼并了“听、读、记”的特点,孩子们往往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在授此类课文时,教师尤应要注意以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听》这课时,我的导入语非常简单:“同学们,你们听——”随之,便播放出一段配乐的朗诵,孩子们顿时便进入了“听”的角色。

由此可见,导入语的“异”不仅能有效地体现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性,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唤起体验

激发兴趣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三、营造氛围

激发情感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在教学《称赞》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就对自己看到的值得表扬的现象进行了夸奖。“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你们听得多认真啊,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进行了多次的随机表扬,如有的学生课文读得并不好,于是随着一句“你读得很努力”,我发现学生学得更认真了。再如,有的人读得好,演得也好,就轻轻地称赞他“你不仅会读书,而且挺有自己的想法呢!”

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当学生说到: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引用课文中的话)于是,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春风轻轻一吹,小草弯下腰来,好像——(引说,且指名):“好像在向我们鞠躬;”:“好像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好像在说:“春天多美啊。”„„在学生不断地想象说话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某位教师在执教《比尾巴》这篇课文时,“谁的尾巴最好看?”如果教师单单只解释“最”的意思,就会显得很枯燥,学生可能还是难以理解。教师就利用了班级学生的资源,“请我们班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声音最响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写字最漂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 “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此时,教室里学生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而且被请到的小朋友无疑被“最”的殊荣所感染,“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投入朗读之情可想而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表现出乐学、爱学、好学,充分感受到称赞的魅力,使文本与课堂融合。

四、搭建“脚手架”

促进理解 在柯林斯、布朗和纽曼形成的认知学徒模式中,“脚手架”被描述为一种指导学生达到能独自完成智力任务程度的方法。有效的“脚手架”策略,使学生从事任务时,能更关注学习的要点,提高学习的效力。某位教师在执教《活化石》这篇课文时,文中“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这么长的一句话,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怎样把它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说法呢?教师在请男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爷爷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教师在请女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奶奶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的教学语言,作为“脚手架”。学生在老师请了两位学生朗读之后,明白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知识,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优雅体态语

相得益彰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一次,我提问以后,一个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想举手又未敢举手。这时,我立即向他投去热情、信任的目光,从这目光中,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勇气,大胆地站了起来。他回答时稍有犹豫,我又投以鼓励的目光,暗示他:“别紧张,你说对了。”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了,继续回答了下去。

我们再来看《从现在开始》文章开头,狮子大王发号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教师指导朗读的两个片段。片段一:

师:狮子大王发号施令时是怎样的? 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一生读,很多学生捂着嘴偷偷地笑。教师发现了。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一点不像大王在说话。生:狮子大王好像怕小动物。生:狮子大王没有大王做,不高兴了。„„

师:你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谁来读。(有两三个学生懒洋洋地举起了手。)师:那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朗读效果仍旧不佳。教师匆匆进入下一环节。)片段二:

师:你心目中狮子大王是怎样的?(配合看课件)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几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评价。学生认为他们读得很正确,但没有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

此时教师挺一挺胸,扬扬头,两眼威严地扫视全班,并用大手一挥,拍拍胸前的贴画(狮子),把这句话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师:谁愿意来当狮子大王?

学生马上精神焕发,挺直身体,高举小手,争当狮子大王。教师把狮子贴画,戴到学生胸前,再请他来朗读这句话,狮子作为“万兽之王”的那种威严气势溢于学生言表。同样的,学生在朗读猫头鹰、袋鼠、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时发号施令时的句子时,都有非常棒的表现。

上面片段二中的教师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向学生作心理暗示,将学生的思路向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了一步。体态语言作为教师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情达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六、升华情感

领悟内涵

总结语贵在升华认识,为学生探求新知铺垫、引路。因此,在一篇课文教学的结尾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骨髓和作者的意图,进一步拓展精神境界,从而达到领悟事理,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时》我这样进行了总结:

师:“课文已经学完了,那么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森林很重要呢?”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土地慢慢会变成沙漠,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就漫天飞舞,森林没有了,“森林水库”也就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有了森林,就等于有了空调器,夏天可以遮光,冬天可以保暖。)

师:“云雀懂得了这些知识,就产生了植树造林的心愿,接着更进一步深入,那在保护环境方面,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

(我们都要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作贡献。)师:“那如何来保护环境呢?”

这样的课文总结,能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本的脉络,同时,与课的初始相呼应,同时拓展延生,从“云雀的心愿“深入到“自己的心愿”,使学生的认识在思考继续升华。

总之,作为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用恰如其分课堂语言,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快乐、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人性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版

2、《教师行为优化教程》

傅道春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刘宏武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肖锋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教师专业发展导记》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a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没有兴趣,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由“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最终发展成为“我爱学”、“我爱练”。这样,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智慧的潜能就能完全释放出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可能增强。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特别是中学生。因此,我们无论进行什么训练,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技能训练取得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而能力也就在良性循环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古人尚且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况今人?所谓方法,乃是解决问题的一门程序,也是一种技能,是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例如,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的技能,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讲授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如何分段,再找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试着分段,并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作具体的指导,这样坚持训练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困难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我国二十一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的新目标。笔者认为该目标主要体现在:强调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养成;注意了解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即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应本着这个新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笔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坚持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注意那些特定的刺激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图书馆,阅览室查找有关资料信息。作为老师不管问题难易都不能挖苦讽刺 而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推广师生护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我们应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在疑难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中发展的。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都写在本子上课时大胆发言,大声提问引起全班同学注意及探讨。还要学会归纳反思。

利用课前5分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课前5分钟用来说英语,这种做法已被推广,笔者认为很好。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本人要求学生按学 号或座位顺序,在课前5分钟为同学讲点什么,内容很丰富,要求 不高。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声由衷的赞许都能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正所谓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教学的刻苦钻研及学生的严格训练的双项配合。只要我们从严抓起,加强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实践,一定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1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重讲轻读,教完一篇课文,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性的示范朗读外,还须指导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四册《妈妈的爱》,先让学生看图感受妈妈对小朋友的爱,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生活中,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体会妈妈的爱。通过学生想象和教师情感的感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生发感激的情绪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注意形式要多样化。有的内容适合单独朗读,以便充分运用朗读的技巧,表情达意;有的则适宜齐读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有的需要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情趣,更直观地再现文中的艺术现象。为了烘托气氛,还可以恰当地配以音乐、图画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来表达情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别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训练

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局限于帮助和巩固理解的范围,要打破这个狭隘的,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为运用服务。比如教学“兴高采烈”一词,可以这样设计训练:

第一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步:按要求填写。

(1)在课文中,人们是在(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在时表现“兴高采烈”。(如喜事临门、立功受奖、取得好成绩、实现愿望„„)。

再如教学《丑小鸭》中“羡慕”一词时,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学生丑小鸭看见什么羡慕,平时你看见什么“羡慕”,最后用“羡慕”造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知道这个词可以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使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正确迅速地运用到语言表达上。

三、强化迁移训练

迁移训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模仿是转化中的台阶,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的第一句话“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重点是孔雀骄傲,而不是美丽。而理解“可是”一词是关键,为了使学生理解“可是”有表示转折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1、小明很爱学习,可是;

2、,可是。

如教学《丑小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动词”,“来到、看见、知道”,为了使学生以后运用这种句式,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小红来到——,看见——,知道夏天来了。

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作者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很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我选用删比法让学生把“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和书上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很快明白了书上运用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设计了两次迁移训练:

1、仿照范例把句子写具体。(1)田野里景色真美啊,美得。

(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

因此可以看到,迁移训练,具有及时、模仿性很强的特点,易于学生掌握运用。

四、把握训练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为促使学生的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转化,就必须把握一切训练时机。学生反复进行运用语言的针对性训练,把所学语言知识变成自身知识结构中,发展学生语言。

比如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4句时,我问“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要求学生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为小鸡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也用同样的句式说小鸭、小狗、小马画的画,多数同学能用这个句式回答。有时提问中出现了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在教学第四册《葡萄沟》的第一自然段,“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很多,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我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用“有„„有„„还有„„”说话。有同学说“我家电器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家花园里的花真多,有„„有„„还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句式。

再如教学“天昏地暗”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1)“天昏地暗”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天昏地暗”具体指什么?(3)除了旧北京刮大风时,还有什么情况下会“天昏地暗”?学生有的说:“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丽日,一会儿是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大雨下起来。”有的说:“有一次我病了,刚一迈步,就感到两眼发黑,天昏地暗。”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运用练习的机会很多,如:归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可要求学生用上某几个关键词语;回答问题,可要求学生用上某组关联词;描绘图意,可要求运用总分结构方式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教艺似浩瀚大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通力合作,不懈努力,达到完全拥有、熟练运用,不断发展的境地。

第四篇: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定稿)

学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原因。农村的学校,特别是民校、私立小学,许多都没有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到了中学,上英语课的老师要从零做起,但课程进度又跟不上,有时,顾得了这头,又顾不上那头。上仔细了,完不成教学任务。上快了,教师手忙脚乱,学生摸不着头脑,大家都乱了阵脚,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全无,教师也全无兴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顾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从“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上下功夫,上课这总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倡导终生学习的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自主学习能力是终生学习的前提,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能够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首先要对学科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心,学会学习,并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包括教师、图书馆和环境等,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在离开学校以后,就能自己学习,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实际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着具体的量化要求,听、说、读、写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每一次课应有所侧重,不可偏废。听、说是英语起始教学的基础,教师应侧重听、说,逐步培养读、写。听、说主要包括掌握语音、词汇等的学习和理解,注意听清、看清,模仿及跟读,反复练习,读、写包括语法、段落及篇章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是要求学生有语法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有效地交流思想的能力。能在预先未知的真实(不是课堂上模拟的)情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填补信息沟,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该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要求得体地使用语言,达到交流的目的。过去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对能力的理解比较狭隘,满足于学生理解语言形式、完成机械的句形操练、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只不过是仅仅具备了语言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读不快、张不开口、写不出,不会用语言,更谈不上恰当地使用。这就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要设法创造交际活动的情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性活动,例如:角色表演、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写便条、写信、写日记等,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机会通过口头、笔头交际的训练。

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

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语言年知识和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独立学习英语词汇的能力

在学习英文字母的基础上,了解英语语音音素和拼读规则等的相关知识。进而为学习词汇打下基础,逐步形成一整套学习词汇的方法:能够运用拼读规则、国际音标及构词法知识拼读和记忆单词,并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自觉地按照某一种规则将所学单词归类,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经常理解记忆,不断复习;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吸收新的词汇,记入笔记本,又意识地扩大自己的英语词汇,除了学好单词,还应特别注意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注意他们的用法,把那些于汉语差异较大的、难以理解的计记入小本子,典型的例句也要注意记入。现行

《英语(新目标)》教材中的单元设计《Self Check》中就有Write some new words in your notebook、及精读的内容。对于《大纲》词汇表中所列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一定要熟记,学会造句,经常使用,进行口、笔头自由的表达。最好选择一两种中英汉双解词典做自己的良师益友,遇到有词汇方面的问题,不要仅靠老师解决,要养成自己学会查词典找答案的好习惯。经常使用词典,会越用越熟练,查找迅速,学会根据上下文找到恰当的释义。

2、学习语法的能力

学习语法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不是为语法而学语法,注意不要死抠语法,钻牛角尖儿。要善于通过语篇分析和语言实践发现新的语法结构,能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出语法规则。课堂上要善于用笔圈画出语法知识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如:They found two peoplekilled in the fire.(过去分词做宾语补足语),背记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句,如:This is the roomin which we lived last year.(定语从句中which的用法)。课后要认真完成语法作业,对自己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弄清楚原因,仔细订正,决不囫囵吞枣,不明不白地放过错误,平时注意每一单元的语法小结 ,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都要复习前一阶段所学语法,经常在口、笔头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3、经常练习听英语

重视听力训练,懂得听是吸收语言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专心听老师讲英语,认真做听力训练练习;课下利用一切条件听英美人士的录音、听广播、听英文报告、看电视英语节目。所选的 听力材料不必太难,听时要弄清目的,克服心理障碍,情绪放松,精力集中,不要求字字句句都听懂,而是善于捕捉主要的信息,抓住关键词,抓住大意即可。遇到机会,主动接触外国人或讲英语的人,大胆与他们多交谈,多倾听他们的讲话,听懂了就会感到又信心,兴趣倍增。

4、尽可能多的说英语

懂得口头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学习的 目的,愿意说,也爱说。明白中国人说英语又错误是必然的,要不怕错误,不怕别人笑话。教科书中的对话能够大声地说出来,主动找人对话,即使无人时也能自言自语。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创造机会(组织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英语角”等)开展口语活动。在交谈时开动脑筋,主动发问,并能随机应变,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设法使对话持续下去。为了使对话表达得流畅,使自己说得有信心、有兴趣,在讨论之前尽可能做些准备,从听取的材料中吸取营养,复习必要的词汇,尽可能提高说话的质量。

5、尽可能多的写英语

写是笔头上运用英语传递信息进行交际,也是学习、训练的目的,它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难的一种,在中、高考试题里面占五分之一的分值比重,因此要引起广大英语老师的重视。我们在课堂上学什么,就要求学生写什么,就是简单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别放过,我们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组句成段、连断成文,从而考虑篇章结构,逐渐养成从口语转为书面语。因此,注意语言结构合理、用词恰当、表达通顺、书写工整、语法正确。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1)首先,收集资料,经过酝酿和选择,确定要写的内容;(2)理清思路,拟定提纲,增强文章的逻辑性;(3)起草;(4)修改润色;(5)定稿并誊清。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可以达到思路清晰、文字通顺,表达基本正确。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多写日记,写信,写便条,特别是请假条,留言条等。

总之,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力很大,教师只能稍家引导,不能包办代替,不要影响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要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制订中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定期检查自己的进步和问题,采取对策,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地增强信心,发展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

益,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那么,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转载于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第五篇:运用电教手段 培养学生能力

运用电教手段 培养学生能力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例如,在教学《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的结尾:“小红军听着笛声,出神地望着远方。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这到底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里,可以通过播放艰苦的岁月里人民的生活是如何的录像,让学生看后进行联想。高尔基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把它补充出来。在这里,因为电教手段的使用,学生就能很快地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2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语文课在教象形字、指事字时可以出示画面配合教学,教会意字和形声字时可用幻灯片移动教学。如“月”字,出示有一轮弯月的画面,教师在旁边加以解释,学生对“月”字便有了很深刻的形象记忆。教“休”字,只要出示“一棵树的左边倚靠着一个人在歇息”的画面,学生便能牢记此字。教《长城》这课中的“砖”字,让学生观察特点,知道这个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然后用不同偏旁拼成“传、转”等字,有利于掌握汉字表音、表义的规律,加深理解和识记。使用电化教育手段,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因为它省时、高效、优质,且给人以美感,深得师生的喜爱。

3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较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再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如《刻舟求剑》一文明白找不到剑的原因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示活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船靠了岸”或“船在行驶”而“宝剑”没有随船走,即“船动剑不动”让学生明白“那个人”找不到剑的原因。电化教育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4运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录音媒体是以清晰和流利的普通话,有的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录制而成的。播放朗读录音带,使学生沉浸于某种境界,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赤壁之战》这一课,教师的朗读与配乐录音朗读的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当录音带放到“黄盖把二十条船芦苇一齐点着火,乘着东南风驶向曹操船队,曹军在铁索连着的船上无法逃脱,哭声、丢盔弃甲声以及周瑜的兵追来的喊杀声、震天的锣鼓声混成一片”,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听完录音后,了解了故事梗概,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让学生附属故事情节,他们也复述得较为完整和生动。教后启发学生并提问:假如曹操知道黄盖是来假投降,“赤壁之战”结果又将如何?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有的说曹操将会设置一个埋伏圈,包围周瑜的士兵,一齐用带毒的弓箭射向周瑜的士兵;有的说曹操可能会想办法引周瑜的士兵上岸,再进行交锋。总之,曹操知道黄盖来假投降,一定会以强取胜的。学生在这种音响效果的氛围内学习,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展开了想象,培养了说话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5运用电教手段,培养读写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旖旎风光的文章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有声有色。

综上所述,电化教育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但也要引起警觉,电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从而产生“电教手段依赖症”。利用电教手段,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才能使电化教育发挥最佳功能。

下载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能否培养出既有个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又有一定语文实践能力的人才,是衡量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此提出了......

    语言能力运用1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题 一、开场白 开场白是指文艺演出、演讲或晚会活动开场时引入本题的道白,宜简洁、新颖、活泼。如胡适在一次演讲时这样开头:"我今天不是来向诸君作报告的,我......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大麻中心小学罗素丹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而文字的运用却是学生学好其他课......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要对经历了十年实践后修定的英语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对全体与会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

    如何培养儿童语言能力

    简介编辑本段 折叠点读笔通过孩子参与各种针对性的游戏和活动,不断刺激触觉、视觉、听觉等感官来丰富他们的体验,增长他们的兴趣,开发他们的脑神经。点读笔小巧方便,非常便携,可......

    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当孩子咿呀学语时,是教他语言的最佳时机 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 家长要用正确的发音教孩子 给孩子尽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根据孩子个性培养说话能力 “贵人语迟......

    浅谈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浅谈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可见语言与智力密切相关。幼儿期是语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