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实验研究方案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实验研究方案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一门科学语言,它是指对数学概念、算式、公式、运算定律、计算法则及解题思路,推导过程等的表述。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数学语言的发展就是思维的发展。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一个人具备了较强的数学语言能力,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数学科组老师的初步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较少。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想说又不会说,语言表达不完整,条理不通顺,思路不清晰,有的学生怕说,不想说,还有的学生极少举手发言,依赖性强。对于以上情况,我们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数学课堂教学受“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和“只需会做,不必多说”等传统教育倾向的影响,教师较少创设学生语言锻炼的平台,学生缺少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展示。
2、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受班级生额的影响,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相对来说,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少,覆盖面较窄。
4、学生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亲身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思想理念下,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学校数学科组选定“有效性学习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作为实验研究的分课题,在全校开展研究。努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的意义:
1、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语言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利用数学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可以理清思维过程,巩固思维结果。当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结果用数学语言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时,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明晰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数学语言的培养能促进情感教育
第一、数学语言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已才能的机会,交流讨论、汇报小结中,即可以看到自已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已的潜力,自信心增强,从而更加努力的投入学习中。
第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每个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又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尊重别人,分析、判定别人的方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相互合作,互相帮助。
第三、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主动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成功的自豪感,体验自己能力不断发展的乐趣,树立不怕困难、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数学语言的培养能弥补传统数学教育中的不足
数学语言的培养,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作为独立的学习者,又可以成为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这样,学生将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意识,从而激励了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
三、理论基础:
1、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是一个过程,从思维向语言的运动和从语言向思维的运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对思维有概括和调节的作用。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概括、抽象,反过来,又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
2、教育学研究表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提供机会。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能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体现面向全体,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也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充分发展。
3、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研究内容:
1、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
(1)、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计算方法,数学概念,计算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
(2)、空间与图形教学重视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
(3)、统计与概念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描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数据作出分析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可能性事件。
(4)、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方法。
2、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
(1)、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清楚性、完整性,初步的条理性,促、进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化。
(2)、中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练性。(3)、高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灵活性。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思想理念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认识到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的内在联系,认识并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是。
2、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使他们的语言更完整、清晰、科学、准确、简练、有条理,具有逻辑性、灵活性;思维更新颖、独特、灵活、敏锐。
3、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说话心态,使大多数学生想说、敢说、积极说、有信心说。
4、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课程目标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六、研究方法:
1、小组实验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不同年级段,将整个实验研究分成低、中、高三个实验小组展开实验。各小组在学校课题的统一安排下,分别确定自己的实验内容,实验目标,具体操作方法等。
2、调查跟踪法
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选出优良中差部分学生,教师收集实验前数据,分析具体情况,试验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跟踪调查,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3、阶段分析法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期定期召开小组实验交流汇报会。通过各小组的研讨课,案例、论文评比等活动,展示实验研究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统计比较法
实验前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实验中期、结束时,对实验情况,各种数据,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比较,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实验成果。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5、10 至2006、1)
(1)、召开实验教师动员会,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2)、调查现状,收集资料。(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学习、讨论、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3 至2008、6)(1)、初步实施
①各实验小组写出每学期的研究计划。
②各实验小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③各实验小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实验研究研讨课展示。④实验教师撰写研究案例或论文。(2)、调整阶段
①召开实验研究汇报会,总结前期工作,积累经验。②分析前期工作不足,找准问题,商量措施。③布置下阶段研究计划、研究目标。④汇编中期研究资料。
(3)、推广总结(2008、7 至2008、10)①召开实验总结会,回顾实验研究情况。②对实验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存档。
③展示实验成果,推广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总结报告。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实验研究报告、总结。
2、实验研究论文、案例、教学心得等。
3、实验研究系列丛书。
4、研讨课、公开课、评优课等课堂实录、优秀课例。
5、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成绩对照表。
6、其它资料。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廖柏灵 副组长:陈德福、黄炯标
成员:赖景添、黄冬梅及全校数学教师 赖景添: 黄冬梅:------
十、经费保障: 每 学 年:3000元
书籍资料:500 元
音像电子:1000元 外出学习:1000元
其它费用: 500 元 龙华二小数学科组 2005、10
第二篇: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研究方案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才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及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换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目前:国内小学生朗读的现状是老师们大力抓朗读,而学生仍不喜欢读书,尤其是有感情朗读,甚至出现念读唱读之势,教师指导机械匮乏,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等问题。所以,开展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目的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而朗读又是各个学段引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这些问题还很突出,这主要是老师朗读训练方法单
一、机械造成的。我校处于城镇结合部,学生朗读能力亟待提高。因此,《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的目的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弱的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指导。
课题组选择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作为对象:一是可以通过课题的研究,易于使学生在朗读情感体验方面形成方法,利于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的提高;二是在各个年级学生中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利用一年的研究时间尽快形成一些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然后进行推广。本课题实验的另一个目的是: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促进实验语文阅读训练、朗读技巧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三、课题的界定
1.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2.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好手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
2.教育家张田若: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3.教育家叶圣陶:设身处地,激昂处还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五、研究的内容
1.结合学校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的阅读(朗读)现状及对策研究。
2.通过课前、课内、课外三位一体的训练,对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将取得哪些成效。
3.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及推广。
六、研究的对象
所有学校年级学生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朗读指导方面的理论书籍、学生课外读物、名篇美文等书刊,是教师寻找理论支持和学生朗读
训练篇目的主要来源。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和朗读训练评价,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推进和检测研究成果,明确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中行进,探讨课内课外朗读训练如何有机整合,促进学生主动朗读。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调查分析,找出规律和方法。
八、研究的策略 1.早读──抓情趣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的黄金时段。而早读正式一天紧张学习的开始,学生的精神状态时最重要的。让学生“放任自流”固然不好,但若一味让学生
去读去背,学生也极易产生厌倦,甚至逆处理。虽是短短二三十分钟,但培养有感情朗读
确是绰绰有余了。我们可以组织竞赛读,同桌对读,男女竞读。代表竞读,南北竞赛,比赛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通过音乐、挂图渲染出朗读氛围。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做朗读的有心人,早读,有了情趣以可以很幸福。
2.课堂──读到位
教育教学中诸多指导训练,课堂是主阵地。它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战场”。
(1)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以情传情。
感情是朗读的关键,应此诱发学生的感情是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文章不是无情的”,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欲望,是学生读出味。读出情来。
(2)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3)传授朗读的技巧
在学习朗读的起步阶段,注重朗读技巧的传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范读、跟读、听读等形式给予学生朗读技巧上的模仿,引导学生进行语气、语调、变调、停顿、重音、连续、换气等朗读技巧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并让学生多练多读多积累,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以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4)给予朗读的权利和时间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自己朗读,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教师要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琅琅的读书声飘荡在教室。
(5)追求评价的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不仅注意从语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3.课外──筑“根本”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臵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
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和我们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语文新天地》等书籍,是练习朗读的最佳读书。
4.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九、研究的计划
1.实验准备阶段(2014、2──2014、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一步调查分析当前小学生各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参阅相关教学网络资源与教学报刊杂志,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2.实验操作阶段(2014.3──2014.6)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进行课内外的探索与实践,探求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使学生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奠定“终身”阅读的基础。
3.提高发展阶段(2014.9──2014.11)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论文,课件及学生个案案例等。
4.总结验证阶段(2014.11──2014.12)进行调查测试,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课题报告,举办研究成果展览,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十、课题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集。
⑵教师反思录。
⑶研究学生个案案例集(成长记录袋)。
⑷学生朗读作品集。
⑸学生课外朗读推荐书目。
2.学生的语感明显提升,喜欢朗读,乐于展示。
3.进行多样的现场朗读能力展示(如演讲、故事会、诵读等)。4.结合课堂内外,激起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语文功能。
5.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全面提升语言素养,为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十一、课题组职责分工
1、课题管理小组: 课题组长: 课题指导:
2、课题实施机构: 课题直接负责人: 课题主研人员:
第三篇: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方案
柯向荣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近些年来,国家教委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启发示教学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式,具有导向性,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当前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我们本着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为把启发教学实验进一步引向深入科学的实验轨道,根据我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定“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验研究”这一课题,作为今后几年的研究内容和奋斗目标。
二、理论基础:
⒈现代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体现,符合当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的。
⒉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原理作为理论基础。
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
三、研究目标:
⒈探索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的有机统一途径,促进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观念更新。
⒉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
⒊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更新颖,具有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
⒋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法和形式优化组合、灵活运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研究的课题: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几要素,将此课题分解为几个小专题: ⒈“诱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⒉“释疑”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⒊“转化”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⒋“应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五、研究的方法:
我们实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对比实验,积极探索;定向交流,积累经验。⒈学习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体系、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教学策略等;学习创新教育的基本原理、内涵及本质,充实自身的理论水平,为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⒉在“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着重探讨在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几要素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景,精心设问,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象,鼓励思维发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⒊教研活动时间,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好的经验再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做好实验研究资料的收集、管理。
六、实验研究的基本阶段:
⒈认识启动阶段(2001春—2001秋)
①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②组织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
③制订课题实施方案。⒉研究实施阶段(2002春—2003秋)
①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研究启发式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②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估;
③积累阶段性资料。⒊总结深化阶段(2004春)
①总结回顾实验研究情况;
②对实验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存档;
③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展示实验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成:
⒈论文、研究报告、总结。
⒉研究课例。
⒊研究相关音像材料。
八、组织机构:
组长:曹敬华
成员:唐国平、刘绍富、左峰、柯向荣及全校数学教师
二00一年九月
第四篇:《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
研究方案
南昌县莲塘三小李红
一、课题的界定
数学:“数学”本身是一个名词,指一门独立的学科。课题中涉及的数学,指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阅读:指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活动、阅读内容、阅读效果。数学阅读:是人们借着数学的语言了解数学问题和数学史的过程。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
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有效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能不能“先学”,就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否则,“先学”就是“没学”。
然而目前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学生数学阅读的意识不强;二是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缺乏;三是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的习惯没有养成;四是学生的阅读方法欠缺,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只求读过,不求甚解;五是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比较薄弱。
三、课题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作用,有效地发挥数学阅读的教学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另一目的是想通过课题研究,让老师体会到阅读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同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学阅读方法研究
①教材中概念、定理、性质、公式的阅读方法研究。
②计算题的阅读方法研究。
③图形题阅读方法的研究。
2、数学阅读技巧的研究
3、小学生阅读形式与途径研究
教师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为基础,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物及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报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申报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购买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自主学习,参与相关培训,从不同角度了解、分析、熟悉本课题,切实把握其内涵及基本特征。奠定好理论基础。
二、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2年6月)
1、进一步进行学习培训,边研究边学习,强化理论知识,为深入研究打下理念基础。
2、在课题研究期间,积极参与各种课题研究相关的教研活动,参与市级个人课题的相关活动。
3、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教学实践,积极组织开展“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4、撰写有关的论文、教案、课堂实录等。
三、结题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
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把经验论文、教案、课例整理成果集。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实施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计划将以调整、修改与完善。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方法的能力、个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
3.观察法:通过对学生的动态观察,了解课题研究的一些其它情况。
4.文献研究法:查阅、分析、研讨已有的数学阅读教学相关的知识,借鉴语文阅读方面的经验,学习探究性教学理论及课改经验,确立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计划。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课题论文
3.课题经验材料汇编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 在实现这一改革中,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长期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我校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因此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
二、理论依据
学教育而言,语言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活动。每天课堂内外的讲授、听讲、回答、讨论,还有看书、解题等等,都要同语言打交道,以语言为媒介,借助书面或口头的表达学会原理、概念、公式和方法。在这些过程中,语言是描述、表达意义的工具,思想交流的载体,甚至还被当做处理的对象。它有着不容忽视的功能。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数学学习的成绩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在数学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除了要有一般的自然语言的能力外,还需要逐步了解和掌握数学中独有的语言特点。事实上,就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产生于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方面。由于数学意义必定要利用词语、符号等来传达,学生如果弄不清楚,或者不熟悉、不习惯数学语言的理解方法、规律和约定,那么就无法搞清其意义,结果就引起理解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语言是这种文化的外在表现,数学思维是这种文化的内在蕴藏;而数学语言又是数学思维的外壳。所以,数学课中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可以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二)、可以使学生准确地表述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可以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二)、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数学语言训练的机会。
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
(三)、老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学生口头表述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模仿—创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课堂用语的精炼、严密,特别是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数学问题的阐述,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
(四)、重视训练过程中,讲究数学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条理性。
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数学概念中的每个“字”、“词”都有特定的内涵,都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
(五)、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说学语言。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教研活动)、观察法、教育调查法。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确定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每学期认真做好一次阶段性小结。将阶段性课堂教学实践个案发布在校内网或其他网上,寻求验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研究方法,最后拿出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全面推广。
(三)总结阶段: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读书笔记三篇;
2、教学案例或教育随笔两篇以及一篇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