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运用能力》.(xiexiebang推荐)
《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课题研究实验设计
一、研究背景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是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激励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让学生了解跨国文化,并学会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访谈和观摩,我们归纳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一般包含五个步骤:⒈组织教学;⒉感知信息,整体输入;⒊精讲要点,模仿操练;⒋设置情景,活用交际;⒌巩固复习,布置作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的外语教学法的束缚,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运用英语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情景中运用已掌握了的语言知识,机械重复地运用语言训练的一些最初级形式,虽在技能上有一定的长进,但是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课堂模式基本以教师控制为主,语言知识停留于表面,模仿→机械性操练→对话的模拟表演,这从形式上看是让学生运用新语言交际,实际只是背诵课文。我们调查发现,一旦离开课本,要创设新的情景,并联系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交际运用,学生就成了“哑巴”,他们不能自如地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会话,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创造性的运用所学语言与别人交际信息的能力,我们提出了《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
⒈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运用英语开展交际性练习,从而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⒉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由以前的被控制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验假设
我们试图通过如下课堂语言交际训练模式实现实验目标:
四、实验操作 ⒈情景呈现
小学生学习英语时,缺少象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掌握和运用好英语,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来帮助小学生感知、理解、掌握以至于运用英语。通过创设客观真实的情景,介绍新语言,涉及语音、意义及书写,它为交际活动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呈现方式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语言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关系到交际性练习的顺利开展和学生能否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呈现设计,就是要我们运用生动的方式和严谨的例子,恰如其分地帮助学生理解新材料,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其他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具体要求:
⑴呈现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电视、录音、身体语言、表情动作及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新语言,便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
⑵要注意节奏的把握,及语速的控制。做到语言清晰,语音准确。尤其对于一些母语中未曾出现过的语音,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听清发音,看准口形。
⑶新语言项目的意义与语音同时呈现,之后出现书写形式。⑷教师的讲解应精炼,语言要生动,尽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象。⑸呈现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⒉模仿练习
模仿练习是学生学习新语言不可缺少的学习手段,它通过多次刺激——反应,使学生形成自动化的习惯。模仿练习进行时,学生的回答完全受教师掌握,因为此种练习答案选择不多,学生毋需过多思考便可回答。教师应示范准确、指令清楚,学生易于套用模仿,很少出错,比较适合全班集体练习,且操练的面广量大,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句型,准确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具体要求:
⑴练习的内容主要是新课中的新单词和新句型。尤其对于较难掌握的单词和句型,要集中多操练一些。
⑵教师作为练习的组织者、控制者,要掌握规范、活泼、形式丰富的操练方式。要用好体态语言明确指示,是否让全班、逐行、逐排,小合作队,还是个别学生操练。
⑶操练时一般由集体到个别。要注意集体与个体的反应,适时检查全班或个别对新语言项目的熟悉情况,如拼写、句子结构和语音语调等。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应立即纠正。
⑷模仿性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熟悉新单词和句型,为进入有意义的练习作准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听,合着教科书反复说句型,确保练习的“火候”适度。
⑸控制方面难度要适中,节奏要快,密度宜大,频率宜高,使学生处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作好准备。练习的时间安排要合理,结构要紧凑,一般为5—8分钟。⒊意义练习
意义练习是从以教师控制为主的模仿性练习向以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为主的交际性练习进行“质”的飞跃的过渡桥梁。它把“意义”介入到结构中去,把语言与功能联系起来,只有有意义练习才能使功能与交际之间距离自动消失。具体要求:
⑴有意义练习必须与模仿性练习有明显不同,不能再停留于机械性朗读的层次上,而应着重于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语言的理解,巩固新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运用作好准备。
⑵有意义练习的内容要生动、要接近生活,要与新语言有紧密联系。只有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练习才具有趣味性,为此,设计时应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仿照表达。⑶练习项目最好有3—4项,以同桌练习为主。组织时,教师可采用挂图、投影、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或直接由语言、动作创设与新语言有关的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利用新语言作简单的陈述、描绘、应答,从而领悟新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⑷学生两人一同练习时,教师要巡视监听,练习结束后抽查几组以了解练习情况。一旦发现错误,不必马上纠正,而是提问其他学生,让学生相互更正,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答案。
⑸这一层次的练习节奏应放慢,频率也应放低,但密度广度应加大,使学生处在较为活跃和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⒋交际性练习
交际性练习是指学生能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运用语言在真实的自然情景中进行交际。它是在学生已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基础上进行的语言交际性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交际生活的情景中,运用所用的语言做一些事情,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具体要求:
⑴要尽可能创设与课文主题有联系的新情景。让学生联系本课所学的新语言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⑵起始阶段,教师可以稍加控制,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的词组和句型,以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的适应交际训练。⑶当交际性练习时机成熟时,我们不能再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练习,而应该是即席性的交际活动。鼓励学生在情景中即兴选择内容、语言和方式进行交际。
⑷为培养学生即兴吸收和填补信息,选择语言和方式衔接交际活动的能力。教师可有意在学生交际双方暗设信息差距。
⑸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成功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⑹交际性练习活动时间通常以6—8分钟为宜。
五、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法、文献、经验总结法。
⒈文献法: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交际能力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课堂模式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借鉴。⒉调查法:了解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实验教师操作情况,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计划得以更好实施。
⒊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
六、实施计划
⒈准备阶段(2001年4月——2001年8月)
⑴对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⑵对现有的经验及理论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供本课题借鉴,提出实验假设,完成实验的总体设计。
⒉第一实施阶段(2001年9月——2002年8月)
①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验中对学生交际能力进行跟踪调查,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
②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调整操作方式。③定期做好工作总结,实验效果作出评价,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分析调整。
⒊第二实施阶段(2002年9月——2003年7月)
根据第一阶段的经验和已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操作体系。
⒋总结阶段(2003年7月——2003年8月)①分析各种数据。
②汇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
第二篇: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如在教学一年级例3“9加5”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一年级第33页的练习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第77页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家里先看“主题图”,编一个故事,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家里先说给父母听,然后在课堂上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最后出示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精灵“比卡丘”,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接着“比卡丘”又说:“把你的算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图中的事物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的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我们不强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数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
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如另一位教师在学习“9加几”时,她采用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装十个玻璃球的小盒子,在里面装入九个玻璃球,然后在外面放五个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作活动中讨论:“求一共有多少个球”的方法。在操作与讨论之后,学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这时教师先不急于统一答案,而是让学生结合例题丰富多彩的画面,找出和自己的操作活动相似内容,体会不同算法的优点,在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刚刚入学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生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
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再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具体认识平面图形,老师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拿一种图形,把他们四人所画的图形分成四种,然后让小组中的同学互相看看都拿对了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加深了对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大胆发言,而且也没有面对老师,对那些胆小水平差点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言机会;另一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带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坚持数月后,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五、设计实际背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
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名同学和2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童趣引入课堂,把猜谜、故事、游戏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练习上也重视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例如一个数分别加上0,1,2,3,4的一组算式,或一个数(比4大)分别减去4,3,2,1的一组算式,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塔形的蛋糕图,每层蛋糕写着一个算式,问学生“你想吃哪一块呀”,算对后可以鼓励学生:“你真棒!这块蛋糕就送给你了!”这样不但重视趣味性,也渗透了算法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多1,得数也多1 ;被减数不变,减数每多1,得数就少1 ”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这些感知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将学生从“呼吸──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第三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要对经历了十年实践后修定的英语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对全体与会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培训过程中,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同侪交流……新知识的输入、视听的新刺激、思想理念的冲击都是高密度与高强度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我对2011版的新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阐述如下: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内容和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它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结合下图所示,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
① 掌握语言技能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所谓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语言的输入,也就是吸收的技能,说和写是语言输出,也就是表达的技能。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在吸收信息与表达自己的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
既是学习目的,又是学习手段。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② 学习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帮助的,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我们反对把英语课上成语法课,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必学语法。中国人学习英语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方面。问题是不要把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不能把英语课上成语言知识课。目前的认识误区之一便是一提到培养学生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人就认为是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③ 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是与他们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相关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重心理因素和英语文化背景,不仅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文化背景感兴趣才能抱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善于配合,乐于进取,把英语学好,才能对英语学习保持一股持之以恒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还要指导中小学生选择正确的英语学习的策略。学习方法(包括应试技巧)就是充分运用智慧和智谋,也就是讲究学习策略。现在我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备课要备学生,提出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实质上就是要讲究英语学习策略,以便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可是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比较差,我们做英语教师的应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一、夯实基础,为运用知识服务
众所周知,基础知识是能力运用的基础,要建好一座高楼大厦,没有稳固的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应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抓起。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为了既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又能优化课堂教学,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多姿多彩,一定要根据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在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力求精练的讲授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忽视等主要内容,把近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学习和练习,并设法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新单词、新句子,强化理解新语法、新授知识、难点等,同时围绕当堂所授新知识,针对教学
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误点,有选择地出一些巩固练习,内容力求做到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层次性、精炼性的统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这样的教与练,大多数学生就能掌握新授基础知识,消化重点、难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目的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培养学生有意识注意,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克服困难,迎着困难上,对难以接受的知识,指导他们突破难点,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英语知识。2、学法指导
霍母林斯基说: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思考中激活所学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治学能力:“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语言知识,有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学生学单词时主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是前学后忘,我们就可以教会学生准确的记忆方法,教会他们用单词接龙,单词开会的方法记忆单词,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在短时间内记很多单词。这样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你会发现学生的词汇量增加很快。而在学生非常头疼的英语写作上,我们可以为他们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使他们有内容可写。课文教学一定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从而减轻课堂上的教学负担。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教会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接受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英语能力,养成学用英语的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训练要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讲究训练的科学性,训练的内容要精,训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叶圣陶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把语言知识当做一种言语规范来指导学习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直至形成一种良好的运用语言的习惯。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汉语,使课堂教学英语化;充分利
用和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情景化;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强化提问意识,加强双向交流,使教材过程交际化;全面训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使课堂训练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知识,并最终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交际化
教师要把讲授的知识转化为初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增加语言实践的量。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语言实践的机会,进行高密度、快节奏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都有兴趣积极参与,因而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交际英语的重要性,把各种知识贯穿于交际中。要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课堂多用一些pair work 少用一些teaching,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活用英语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扩展交际法,通过做一些小游戏、讲英语小故事等,这样做既可以督促他们开口讲英语,提高了运用英语的机率,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熟练诵读英语文章是提高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英语教学实践证明,依靠熟读成诵而习得语言的方法非常有效。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心理学研究表明,熟读成诵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多次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能使语言的要素词语、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证,尽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就会在听说读写中分辨出语言使用的正误与优劣。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开始于经验,教材内容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过程。诵读就是反复感受典型语言的语境。这个过程,体现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使认识和理解逐步深化。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诵读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并扮有多种思维方式。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诵读既能直接感知具体语境的表达技巧、语言气势,又能引发思维的聚合发散,反复感受规范语言,必然蕴涵着语感产生的契机。诵读的材料多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会在脑海里自动组合成一种语言直觉,产生强烈的语感。由此可见,诵读是促进学生积累规范化语言的材料,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靠活动得以实现的,英语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和发展诸多能力的场合,它以学生自主实践力主线,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一体,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为一体,全方位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能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我们可以采用口语抢答、背诵、表演、知识接力、听力竞赛、讲故事、小品表演、对话、课本剧表演等,把语言形式放到语言功能展现的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学生通过模仿角色语言、潜移默化的认识语境,理解英美文化的背景、生活方式,逐步学习和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进行自由交际,从而轻松自如的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我们只有在学生牢固的基础知识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把交际法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督促学生熟练诵读各种英语文章,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才能使学生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我们的教与学达到最完美的结合。作为教师,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我们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自身必须要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构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我们不但要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还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许多英语教师认为,讲课就是讲教材,只要将教材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丝毫没有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到自己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尽量避免因本身的素质原因而影响教
学效果。其二,要考虑到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这一重要因素,要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校能够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设备情况。既使学校设备较差,但我们应该尽已所能去挖掘课程资源,为充分利用教材奠定夯实基础。
因此我们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专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仅注重传授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而学生则一味地模仿、背诵和机械操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思想和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是无法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把模仿、背诵、机械操练和真实语境下的语言练习、语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语境和交际活动中去认识语言、学习语言,让他们通过目己所掌握的听、说、读、写技能,通过大脑的思维、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把书本和教材中的英语变成他们“自己的英语”,即掌握真正的英语运用能力。
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灵活多样的任务型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练英语中学英语,在学英语中用英语,边学边练,边练边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创造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整好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学到自己所要学的知识,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把语言形式的教学和语言功能的教学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法,获得英语,以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英语,得体地进行交流的能力为教学目的。
四、认清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含技能)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离开掌握知识的活动去谈发展能力,则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不应有轻重之分;两者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有先后之分。
2、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区别
实践证明,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不一定同步,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许多事实也说明,同样的考试分数在不同学生身上有着不同的含义。有的学生分数高发展水平也高,表现出善于观察,反应敏锐,思维有条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分数高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理解能力差,思路狭窄,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所谓“高分低能现象”。
3、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的。认为学习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能力,或有了能力就自然掌握了知识的看法都不符合实际。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起促进作用,有的还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
强调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升学考试以考察能力为主,考察知识为辅,及考察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搞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所学知识变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转化为实际能力。知识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奢谈培养能力,是不可能的,培养能力是方向,是目的,但不能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一味去培养能力,落得两头空;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能培养书虫和书呆子。知识和能力不可偏废。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再比如,新课程在内容上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应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动手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
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其特点就是以语言应用为动力,在学生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而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四篇:运用“五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运用“五环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为例
重庆开县巨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刘金红
摘要 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合力,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职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都应该永恒关注的话题,政府要为职业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企业要切实为职业教育提供对口实习的岗位,学校在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才会造就合格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衡量这些人才的标准就是要看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技能
如何培养职业能力呢?根据本人多年在职业学校的从教经历,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做:
一、认清现实,做好诊断,做好“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学生入学门槛较低。现在中职学校大部分学校是无考试、无成绩入学,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行为素质较不是很高,一般要低于普通高中学生,这些给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期望值过低。一是近年来政府对职业教育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但与我国企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家长对职业教育有偏见,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家长将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多是迫于无奈,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并不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养成并无太高期望,只要孩子不出事,毕业时能有份工作就行了。
(三)、职业学校技能训练的硬件与师资不能满足现实要求。即使政府给中职学校购买了硬件设但学校师资力量也达不到要求,同时职业学校现有的技能培训基地,不能完全与企业职业岗位群对接,更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职校专业教师的技能不足以指导学生;“校企结合”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廉价劳动力输出。一方面,社会出现“技工荒”,高级技工成为抢手货;另一方面,高级技工人才很难从职校培养出来,有的技工学校还以为为学生办到高级证,这个学生就是高级工这种偏见。
(四)、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火爆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学生缺乏工作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的岗位技术含量低,稳定性差,有的仅仅是作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职校生又难以适应。根本原因是职校技能训练抓得不实,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很弱。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职业教育不容乐观。长此以往,职业学校不仅很难承担社会赋予的重任,同时也削弱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后劲。
二、把好脉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了解了职业学校的生源现状,那么教师就不会过高地要求学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从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摒弃精英教育的观念,脚踏实地地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他们的就业指明一条高效、省力的捷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家里能够帮助创业的学生,我不主张他们进工厂打工,而是鼓励他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毕业以后即加入创业的行列;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是鼓励他们再进修。
三、注重“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
职业能力应该由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组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知识讲授,职业技能训练应在企业氛围中,严格按企业生产的要求去训练学生,采用轮训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实训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我校注重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选择动手能力强且有兴趣的学生组建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的社团,如微机社团、CAD设计社团、新理念汽车维修社团、舞蹈社团、机加工社团等。
四、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把创新放在首位
创新是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只有树立了新的教育观,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有明确的思想保证。
我校教师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创新,经常通过网络、报刊还有国家级、省级职业培训、下企业锻炼等途径搜集有关现实市场和企业的资料。例如:机加工专业的教师在实习中发现了企业工人在实践中探索出书本上没有的生产经验,汽修专业的教师在实践中排除了企业工人多次未能解决的问题,然后他们把这些资料带入课堂,自编校本教材,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背景材料,根据这些实地资料精心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和素质培养方案,有效组织各项训练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素质锻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练,完成各项训练项目。
中等职业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跟上经济的发展,无论文化课、专业理论课,还是实习操作课,无不蕴含着创新教育的契机。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练习,引导他们在不自觉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提倡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学会利用发散思维去发明创造,学会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让学生通过这种教学,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还可通过让学生不同程度地介入某些科研课题,例如汽修专业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汽车模型制作、数控专业的创新工件的加工等,从而了解创新过程和方法。这种实习体验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推行教学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
总之,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个教师、一所学校能够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政府要为职业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企业要切实为职业教育提供对口实习的岗位,学校在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全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具有不竭的创新动力和终身的学习能力,然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合格的职业人才,才会有整个国家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摘要 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中,有关能力的概念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由最初的关注从某一职业出发强调必备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到后期的同时重视从职业群出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一般的关键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观。本文以我国西部地区颇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宜宾商职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归纳出该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 中职生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几十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能力本位”发展变化过程,对“能力”的认识也经历了“任务能力、整体能力、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2000年,教育部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①]这一界定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特定个案,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现状调查,研究目前中职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人多年来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实践和思考,提出相应对策。
二、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以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个案进行调查,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本研究设计了三个问卷调查表,分别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毕业学生对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以及中职学校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一)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目前中职校毕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评价,如何看待毕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对中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何建议,本研究设计了《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情况调查表》,该问卷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方面问题:一是单位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评价;二是单位对录用中职生的哪些因素重视程度;三是单位对中职校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建议。
(二)毕业学生对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诉求 《中职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情况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十三个问题,其目的一是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况,二是希望有了工作经历的毕业学生提出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希望通过学生的切身经历对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提出建议。该调查调查所费时间较长,从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主要通过宜宾商职校招生就业处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工作同步进行。共发出问卷81 份,收回78 份。
(三)中职校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情况调查 宜宾商职校按培养方向不同分为高考部和五个专业部,高考部的学生主要面向对口高职升学、成人高考及多层次办学。由于本研究针对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因此本调查对象为五个专业部的教师。该问卷共设计了九个问题,目的是了解教师对综合职业能力该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培养情况及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议。《宜宾商职校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情况调查表》共发出问卷132 份,收回126 份,作废1份。
三、影响中职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几个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分析,当前中职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存在不少问题,但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误区 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历史发展的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所包括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不同,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统一,对能力的内涵理解还欠全面和科学。
(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调查分析,在师资力量上,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需要的中职校师资队伍还有待提高,存在的问题有:
1.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不高
专业课教师实践操作水平不高。在毕业生问卷中55.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不高,不能体现“师高弟子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分为专业理论教学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客观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学教师不能指导实践教学,由此形成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脱节的现象,令学生无法对老师产生认同感。2.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
教师培训提高的机会少,到行业上实践更难。在本研究调查的125名教师中,有行业实践经历的仅有20人次,占总人数的16%。不少教师从学校毕业以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职以来,几乎就是在书本中进行专业实践。另外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进修培训的机会也很少,虽然近几年宜宾商职校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师资队伍培训和再提高的力度,但送高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师培养在本调查中仅54人次,占总人数的43.2%。
(三)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较薄弱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本研究的调查资料反映来看,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中职校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校内、外实践基地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所需,另外,实践教学管理相关方面也不完善。
(四)职业能力培训方法陈旧
本调查显示有37.2%的学生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不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本研究调查学校来看,职业能力培训方法是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基本上仍是沿袭传统单一的技能培训模式,训练时间长,方法陈旧,手段落后,效果差,很难适应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需要,也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
(五)非综合能力本位理念下课程计划不能适应培养学生能力要求 由于本研究所选对象学校是由三种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类型合并而成,各有其特点,通过对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计划的研究,了解中职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设置没有达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课程内容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学生评价不能体现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开发不能全面反映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四、中职校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对策 从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习借鉴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另一方面结合访谈该校一线教育者所给予的启示,通过归因分析与辩证思考,提出本研究针对现阶段我国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科学理解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坚持“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全面科学地掌握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能力观。只有在正确的职业教育能力观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开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1.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能力的“综合”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的机械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
从内容上: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技能,还包括了胜任、称职所需要的其它各项条件,例如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基础、人文素养、专业能力、身心健康要求等等,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的整合,是将一般素质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相联系的一种广义的概念。
从结构上:综合职业能力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迁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素质结构,既包含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完成各种任务。
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有一个职业就有一个特定的能力,按我们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有1838个职业,所以特定能力的总量是最大的。
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可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而按行业或专业性质不同来分类,通用能力的总量显然比特定能力小。
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虽然世界各国对核心能力有不同的表述,相比而言它的种类还是最少的。在职业能力结构中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模块不是自成体系,而是内含在每一个职业活动之中,也就是说,每一个职业的能力模块的组成,其主要成分是自身特定的能力模块,其次是可与其他职业通用的基本能力模块,再次就是与所有职业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核心能力模块。见下图1-1。
图1-1:能力分层体系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这些职业能力的集合中,与其他职业无交集的部分是职业特定能力模块,同类职业之间的交集是通用能力模块,所有职业之间的交集是核心能力模块。[2][②] 2.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坚持几个结合 ①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 人文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并非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而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本研究在访谈中,该校一位教学负责人对如何提高中职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议中第一点就提出了“重视人文教育,要以养成初步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为中职培养的第一目标”,而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中也同样反映出这一要求,“在贵单位对录用员工的以下各因素的重视程度如何”中“道德品质”最高,占98%。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但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这也恰恰是人文教育目的之一。②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狭隘的能力本位观往往单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出现专业能力强、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的现象,因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只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序化的工作,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意识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总之,中等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类型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应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因此,应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既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建设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对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1.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由于传统原因,中等职业文化课教师比例较大,因此,在今后学校的进人计划中可减少文化基础课教师招聘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改革,挖掘文化基础课程中对专业培养的内容,一部分文化基础课教师可担任专业基础课教学。如计算机专业中,英语教师可担任《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语文教师可担任《应用文写作》教学,同时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观念。
2.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比例,构建科学的教师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有一支外聘教师队伍。“在专业结构和教师职务结构上,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兼职教师比例一般应不少于10%”,“要积极支持并鼓励中等职业学校从企事业单位中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中聘用专职或兼职教师”。[3][③] 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而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不能很好适应这要求,需要从校外聘请一部分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也应该是与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保持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必须从不同行业聘请高学历、高职称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此外,这些来自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还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对本校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3.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保持技工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习指导教师聘任制度。疏通行业人员到学校就职的渠道,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由行业转入教师系列,有利于将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方法、手段带入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拥有教师资格证,又拥有行业操作技术等级证。“双师型”教师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是职业学校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学校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率,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做到一方面要营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增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5.多渠道进行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教师不仅仅是为学生成长耗尽自己毕生精力的“蜡烛”,更是一盏指明学生成长道路的“长明灯”,只有“综合职业能力”高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学生。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思想需要不断的更新,需要与时俱进,其内涵更加丰富和科学;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教师仅靠原来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较普通教育的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加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思维,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赖理论教学的现状,构建开放型的“大实验实训”环境。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做到有机融合,共同服务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在实践教学中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围绕实践教学设备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树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思想
中职教育不是造就学术精英,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是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中职生除了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说一千,道一万,光说不练不会干”,综合职业能力不是讲授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实践训练。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具体说来,应明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工作的中心,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并与工作岗位对接,实现综合效益的整体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的软硬两方面建设
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实践教学的硬件、软件两方面进行建设,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在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对宜宾商职校的实践设备建设现状调查及访谈结果,本研究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应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构成分为三个平台: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场地、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毕业实习单位。在实践教学软件建设架构方面应做好实践管理机构的建立、实践基地和人员的管理及对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进行建章立制等。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是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它致力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的能力运用于其它职业。行动导向教学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
(四)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的课程观念或课程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设置怎样的课程方案。因此,本研究认为,中职校应树立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在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其课程设计的方法就是根据国家、社会、劳务市场对职业的需求,确定应设专业,根据对专业岗位工作和任务的分析,确定所需的能力,然后据此开发课程,决定教学方式。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课程目标将指向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终的培训效果均以能力为本进行衡量,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与现实的生产技术紧密相联。综合职业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主要特点:课程设置由“知识体系的构建”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构建”,课程内容由“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到“职业岗位任务的完成”,学生评价由“知识评价”向“综合职业能力评价”转变,课程开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
结束语:
本文在整理、概括、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研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并以宜宾商校为例进行了现实的调查,就此展开了深入地分析,找到造成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原因,以此为基础,作者对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而且较为具体明确,所提出的策略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限于所能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和本人的研究水平,本研究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透彻,对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也比较肤浅,其中的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培养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尤其是第三年到行业进行毕业综合实习的政策支持及具体操作办法;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操作;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评价机制问题等等。因此,在希望本文的一些粗浅见解和建议能够对人们了解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所帮助的同时,也必须警示自己研究之路还有待继续。
摘要: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具备显得至关重要。然而许多普通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做的较少。本文主要通过对职业能力的界定,探讨了普通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创业教育方面的几个问题。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中职生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简单讲就是适应职业要求的工作能力,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工作能力要求,对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生来讲,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是首次就业的职业能力,具体讲就是必须具备职业能力的基层平台,即面对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如交流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二)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已经列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来说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强。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很务实,要求招聘的人员一上岗即能操作,甚至能独当一面。因此许多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学历水平,也就是职业能力高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表现在教学方面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也就是缺乏对中职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学者曾经在全国l2省市60所职校 12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仅有 3%的中职生感受到直接受过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有8%的学生间接受到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感受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占到54%。因此,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加强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教育。
二、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总要求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除了课堂的传授外还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实训及实践才能形成。为此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和技术开发等结合起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学校就应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针对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勤工助学、“双证书”制、创业教育等方面探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学校的创业指导应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一定的保障,就是要为中职生构筑职业生涯的“四个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二)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1.坚持“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理念。学校职业能力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坚持 “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工作理念,积极扎实推进“多维一体”职业能力指导与服务工作。“多维一体”职业能力指导模式就是要占领网络、学生课堂等指导与服务阵地,以及针对不同年级开展职业辅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同时学校要举办职业能力指导系列特色专题讲座、创办《创业指导报》、发放创业指南手册、开展学生生活园区创业咨询等主要形式的职业能力指导与服务工作,积极构建具有普通中职高校特色创业指导支撑体系,使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连续课堂、专题讲座、职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网上职业测评、咨询服务等更加多维和丰富的、能满足不同毕业生创业需求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以增强职业能力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坚持教育型指导,注重集中性指导与发展指导相结合。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养成教育,职业能力教育亦然。针对传统就业指导教育的弊病,就业指导理应调整思路,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协调好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坚持集中性指导与发展性指导相结合。一是在对象上,既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又拓宽教育对象,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规划自己的未来,使中职生明白“为了明天的就业,今天应该如何提高自身”。二是在时间上,将创业指导时间延伸到中职生教育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中职生活的始终,而不是临近毕业才开展突击性训练和培训。三是在内容上,要拓展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去。四是在形式上,通过对创业指导体系加以强化和疏导,开展好个体和团体的指导与咨询。
3.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和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体验式职业能力指导教育。要实现创业指导的全员化,通过对在中职生中选拔出的“创业形象大使”“创业先锋”或学生助理等进行培训后,让他们直接参与创业工作全过程,这样既宣传了学校,展示了毕业生风采,又有效地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端正择业观念,掌握择业技巧。另外,各中职学校成立了中职生就业的社团,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接受就业指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积极引导社团在全校开展了职业规划、模拟招聘、中职生创业、基层就业等主题的校园活动。这些活动由学校确定主题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学生社团自行策划,学生主动参与,创业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4.“以人为本”开展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学校要注重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切实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学校要以人为本,突出毕业生创业指导的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力、习惯、择业方式对所选择工作的适应状况及满意程度,尤其是加强对一些特殊群体的指导。
5.加强队伍建设,重视创业工作理论研究,促进创业指导工作专家化。学校要大力加强学生创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定期组织创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政策业务培训。其次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强化队伍的政策意识、市场意识、信息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精通业务、熟悉市场、善于指导,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指导工作队伍,为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证。再次要强化毕业生创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第四应当加强创业指导部门与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学校内部形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第五要重视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指导理论是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支撑,创业指导工作人员要特别加强对“中职生创业心理与行为”“中职生创业弱势群体”“中职生创业指导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三、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中职生教育的全过程。而作为职业能力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应该与教学内容做到有机的结合;其次职业能力的范畴比较广,普通中职教育不可能都有所涉及,应该有所侧重,特别是对学生创业有利的技能和知识应该加强;第三,职业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取决于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多少,因此改革理论教学方式,修正培养方案成为中职学校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效杰.我国职业能力教育的反思和建言.职业技术教育
[2]吴光皎.浅谈普通高校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法制与社会 4k中国期刊网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与职业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7(455):5-10 [5]刘春生,马振华,张宇.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428):5-8 [6]和震.论能力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J].教育科学.2003,19(4):47-48 [7]刘德恩.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职教通讯,2000,(11):3-5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a
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没有兴趣,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由“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最终发展成为“我爱学”、“我爱练”。这样,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智慧的潜能就能完全释放出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可能增强。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特别是中学生。因此,我们无论进行什么训练,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技能训练取得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而能力也就在良性循环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古人尚且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况今人?所谓方法,乃是解决问题的一门程序,也是一种技能,是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例如,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的技能,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讲授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如何分段,再找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试着分段,并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作具体的指导,这样坚持训练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困难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我国二十一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的新目标。笔者认为该目标主要体现在:强调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养成;注意了解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即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应本着这个新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笔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坚持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注意那些特定的刺激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图书馆,阅览室查找有关资料信息。作为老师不管问题难易都不能挖苦讽刺 而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推广师生护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我们应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在疑难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中发展的。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都写在本子上课时大胆发言,大声提问引起全班同学注意及探讨。还要学会归纳反思。
利用课前5分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课前5分钟用来说英语,这种做法已被推广,笔者认为很好。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本人要求学生按学 号或座位顺序,在课前5分钟为同学讲点什么,内容很丰富,要求 不高。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声由衷的赞许都能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正所谓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教学的刻苦钻研及学生的严格训练的双项配合。只要我们从严抓起,加强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实践,一定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