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论文doc
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
传统美德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积累而成的优秀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它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道德教育陷入困境。青少年道德素质严重滑坡:一些小学生比吃比穿、贪图享乐、唯我独尊,甘当小“皇帝”、小“公主”;更有 甚者,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临下,且日趋低龄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不矫正这种扭曲,要培养一代 跨世纪的人才是很难实现的。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启蒙期,小学教育是每一个公民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站。所以,培养小学生从小具备创新精神而不失传统美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特长的专门人才。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美德的教育,可采用如下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学校全面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传统美德用一个通俗的标准来衡量就是我们常讲的修养,修养外显于行为就是懂礼节、有规范,也就是彬彬有礼。“尊师重道、团结友爱、谦虚礼貌、诚实守信、敬老爱幼„„”这些美德最初对应的就是“见到师长主动打招呼,同学之间有礼貌,答应别人的话就要努力做到,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等一条条行为规范教育训练的内容。行为规范教育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由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而美德正是这一过程内化后的结果。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训练。
学校在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时,就是要将无形的变为有形。例如:每周升旗仪式、参加重大活动、接待外事活动时,要求师生穿校服,这是让学生明白在重要的场合着正装,这是最基本的礼仪之道;学生每天早上离开家时要主动与家人告别,同样放学回家,见到家人要主动打招呼,这是让学生懂得礼貌首先要从对家人有礼貌做起;开展“与文明用语交朋友”等活动,将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客气”作为礼仪培训的重要内容,这是让学生懂得礼仪的重要性,并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有道是习惯成自然,我们感到要培养传统美德就要从培养好习惯开始。而传统美德也不是空洞的,她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穿衣戴帽、言谈举止、坐立行走、卫生习惯、劳动实践、对待同学、对待老师、对待家长、对待学习考试、对待困难挫折中,事事有美德,时时有美德,只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教育的契机,将传统美德教育落实于日常教育之中,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提高其实效性。
二、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每个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资源。
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元宵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人的情怀和防疫健身的卫生习惯;重阳节反映了人们尊敬、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
韩愈说过,“民俗既迁,风气易随”;苏轼讲过,“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传统节日活动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最佳的有机载体之一。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是肯定中华民族,就是热爱中华民族,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逢节假日来临,都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送上一句祝福,说上一句悄悄话,以此回报养育之恩。
三、开展环保活动使美德教育无限延伸
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自古推崇勤俭节约,天人合一。所以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热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学生的必修课,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树木皆有情,脚下多留情”的道理,开展植树活动和为校园的花草树木挂牌活动,让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为小鸟有一个温暖的家自豪;为了提高环保意识,增强责任感,让学生制作环保宣传展板,鼓励学生上街服务,清洗墙壁,打扫卫生死角,;为了保护环境,抵制“白色污染”,我们提倡少用一次性物品,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盛装物品;„„
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养成节俭的习惯,使学生懂得热爱自然、珍惜粮食、节约水电的必要性。
“细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环保意识的熏陶下,学生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学校在创建德育特色品牌的过程中,也将美德的力量在无限延伸着„„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志气、有理想、尊敬师长、遵章守纪、团结友爱、礼貌待人、诚实守信等传统好品德。
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我们
首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儿童的模仿性强而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利用班队会、故事 会等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的故事。如“黄九龄温席”、“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等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其次就是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想基础、认识水平和行为差别,分成若干不同的档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灌输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品德较好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灌输那些“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内容,启发他们 刻苦学习,提高成绩;对那些学习虽好,但孤高自傲的学生,要选择那些“谦虚谨慎,乐于助人”的典型事例教育他们养成谦虚礼貌、团结友爱的美德。对于那些品 学兼优或品学兼差的学生也要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其在不同起点上各得其所的有所进步。
然后,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于理想、有上进的欲望,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榜样示范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磨练品德意志和训练品德行为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如: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楷模作用;家长、师长的表率作用;三好生、优秀干部的典型作用。
最后,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教育的目的。至今,我校开展经典诵
读活动中已两个多月了,在活动期间,我发现学生身上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这段时间的背诵,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诵,这给了他们学语文的自信心。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激励形式(师领读、生领读、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等,这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通过反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启迪了他们的心智,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②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记得孩子在诵读“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时,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借此,我引导学生要珍惜时间,那段日子,上课学生精力特别集中,我为此也高兴了好长时间;当孩子读了“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时,明白了读书需要眼、脑、口并用,这样能提高学习效率,再读书时,学生用心多了,发言也积极多了;“衣贵洁,不贵华。”等则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要养成节俭的习惯;诵读“对饮食,勿拣择”时,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挑食偏食的很多,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孩子认识到挑食偏食的危害,纠正这一不良习惯。后来从家长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学生有所改变,像钟世林不再乱花钱了,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了;王鹏吃饭不再挑食了„„
③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首先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诵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进行阅读,可以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经典诵读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艺术等知识。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再次是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传承传统美德的精髓非一朝一夕,而且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很广,方法很多,只有把它无痕地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就会取得可喜的成效。我们愿为此而努力!
第二篇: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有着深厚久远的传统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人传诵。优秀的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和民族礼仪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和精华,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反映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所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一、幼儿传统美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不断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思想,新观念注入了人们的心灵,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可随之而来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纵观人们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幸福观等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人深思和担忧。金钱至上、安逸享乐、贪污腐败、互相攀比、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已经侵蚀和正在影响着年轻而幼小的心灵。一些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更谈不上尊敬他人,不懂得奢侈、浪费是可耻的,更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和劳动,对家长、老师消极抵触等等。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及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更离不开社会的现实生活,离不开幼儿直接接触的社会环境的潜意识影响,时代变革更使小学生思想超前接触社会,特别是独生代的到来,众星捧月,身居“皇位”,在被幸福包围的同时,“孝、礼、勤、诚”等传统美德常被淡化,所有的生活琐事家长全包,不用孩子张口,吃、穿、用、玩,应有尽有,档次不凡。
传统美德缺失现状为我们敲响了道德教育的警钟,为此,中央做出系列重大举措。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特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战略性文件的制定和发表,更加说明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刻不容缓。
同时,当代小学生道德教育应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不断的拓展与升华,道德教育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被赋予新的观点与要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人的行为对环境破坏程度的剧增,节约、环保、和平等被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更加剧了道德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品德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核心和内核,学生期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关键时期,只有从早抓起,才能奠定坚实的良好个性和品德基础,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健康文明,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幼儿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首先是以道德教育为出发点,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今天小学生道德素质的根。同时,中国传统小学生道德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由于强调家庭伦理对个人的辐射规范和对社会的维系,及早进行小学生德育受到推崇,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的道德品质,并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核心思想。王应麟在《三字经》中归为“十议”:人之论、父母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议、凡训蒙、需讲究。这不仅是对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道德情感培养的逐步扩展和深化过程。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但又是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为更好的传承中华美德,有效地进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我院把价值取向的重心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和做事的态度、习惯等非智力要素上,让幼儿生动活泼地度过一个愉快并能终身受益的童年。
(一)爱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最高境界
中华传统美德“孝”为首。幼儿道德情感最真的表现是自然情感流露,血缘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凝聚力,子女对父母会产生本能的依恋情感,传统家教因势利导,把这种依恋转化成幼儿对父母家人的关心、体谅和爱(孝),并友爱同伴(谨信),而达到“泛爱众”,怀普及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终形成亲仁的道德品质(仁)。这样,不断扩大“爱”的内容与范围,从而达到道德情感的升华。孝悌,是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长上;谨信,提出孩子应处事严谨,对人要言而有信,诚实无欺;亲仁,让孩子亲近思想好、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实践“仁”的道德行为。这个以扩展和深化孩子道德情感为切入点的传统教育与当代关于道德发展历程的研究不谋而合,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为此,我们把“爱”的教育作为传承中华美德,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五爱”、“三讲”的道德教育目标,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养成。爱家人——从爱最亲的人做起,激发最初的情感。爱同伴——从爱身边的人做起,激发爱的情感。爱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每天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小朋友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爱祖国——这是每个国人应有的情感,而幼儿的爱国情感则要经历以上诸多的爱,即从小爱到大爱这样的过程。讲礼貌——礼貌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要引导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习文明举止,学会礼貌待人。讲诚信——向幼儿进行诚实教育,使孩子懂得诚实的重要,诚实的光荣。讲规则——介绍幼儿园及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养成守规则的文明行为和习惯。如在“爸爸妈妈我爱你”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夸爸爸、夸妈妈”演讲比赛、看父母工作场景的录像、为父母献爱心卡等,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了幼儿对父母深深的爱。中二班有位小朋友,在看到爸爸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来回穿梭、顶着烈日指挥交通的情景后,回家后主动为爸爸捶背、端茶。爱的教育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根开花,孩子从爱家人扩展到爱同伴、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洋溢着深深的亲情、友情和稚嫩的爱国之情。
(二)坚持传统美德教育生活化和生活道德化
陶行知曾说,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道德教育更应生活化,让道德教育从生活出发,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形成人的德性品质,让道德教育弥漫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使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成为道德教育者,做到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管。根据未成年人教育规律及年龄特点,我们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各领域及孩子一日生活之中,使各领域的教育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各种节日到来时,围绕节日内容进行专题活动;每学期制定各年龄班的德育计划,在各领域中实施;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月,利用主题形式进行,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如主题活动“家乡的水”,学生通过观察护城河混浊的脏水、听解放军清理护城河的故事、看河水污染后小动物生病的动画片、亲手操作尝试过滤护城河水等,激发了孩子爱家乡的情感。每周一早晨,全校举行升旗仪式,奏国歌、升国旗,用稚嫩的语言在国旗下宣誓、为国旗唱歌舞蹈,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
(三)找准传统美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点
西谚有云:“培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内在动力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者结合才能促进人的和谐、健康成长。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良好道德形成有巨大的优势和影响。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首先,积极与家长沟通,利用书信、电话、面谈等形式,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在家表现,以求互相配合。如许多班级设置了家长信箱,多次利用问卷与家长交流。
其次,举行家长学校讲座。因为,有些道德问题虽然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源却在家长身上,为此,我们进行了“家庭教育中孩子好品质的养成”等讲座,使家长进一步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与学校形成合力,加快了学生良好道德形成的步伐。
再次,开辟家园联系园地,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提出家园双方应引起重视的各类问题,建立《家校联系手册》,教师、家长分别记录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有针对性的商讨教育方法。
(四)重塑形象,用良好道德感染和引领幼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必先正己。一支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能给人以熏陶和感染,是幼儿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应成为道德的楷模,做人、交往、行为的典范。学生除了平时在家的时间外,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效仿的标准,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着他们。所以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品行,以诚心、耐心、精心、爱心去关心和教育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终生负责。为此,我校持之以恒抓师德师风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并把思想道德表现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之中。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在教工中开展了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文明在我身边”、“我文明、二保文明”等师德教育活动,通过学文件、演讲会、专家讲座、自查自纠等,激发爱岗敬业的情感,强化道德、守法意识,做到用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使教师的行为从他律向自律转变,形成一种自觉而持久的行为。
师德建设活动洗涤和净化了教师的心灵和行为,学生的道德品行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
三、幼儿传统美德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中国数千年沉积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内容。如在“孝”的内容中,提倡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无条件服从。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新型建设人才的成长有所偏离,因此,我们应有鉴别地加以改造和吸收,并赋予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内容,使之与时代合拍,不断丰富和发展。
1、自由、自主,学会交往、合作和分享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社会性发展成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从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会交往、合作及分享,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使命。现代教育观摒弃了将知识硬性地塞给学生的做法,倡导为学生创设动态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同时,由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之间的封闭,楼房的不断增高,家长的百般呵护,加之校园是集体生活,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致使老师要严格要求约束等,使学生的交往环境和交往能力受到限制。
为给学生提供广阔而自由的交往空间,我校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让学生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增强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2、张扬个性、学点“叛逆”
在传统美德中,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下属对上级的服从无可非议,理应继承。但决不能受其束缚,无条件、无原则、无思想的服从,要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辨别是非,拥有且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敢于维护自己尊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对长辈的要求和做法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想法。同时,家长、教师要为孩子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和孩子平等相处,互相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3、为创新插上翅膀
21世纪的发展需要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学生时期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时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可挖掘他们大脑中智慧的潜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品质。为此,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尝试多种办法,肯定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并鼓励他们尝试探索最佳的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在操作中发现学习、探究知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使环境教育成为必修课
环境教育已成为德育工作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把真善美作为最高精神和价值准则来追求,年轻的父母也常常把礼貌待人、谦让、宽容、遵纪守法等作为对孩子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长期的道德教育中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人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生存。20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及行为尤显重要。
作为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几年来,我校把环境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工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在校内建起了花园、绿地、长廊,动物雕塑及“小园林”、“小动物园”、“小种植园”等,在环境的感染熏陶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促使学生从环境认知到环境行为的转变,养成关爱自然、爱护公共环境的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同时,发扬“尚俭”的传统美德,培养幼儿节约的良好习惯。在学具的制作与环境的布置中注重废物利用,如提供大量的废旧画报、纸盒、广告纸等,让幼儿练习剪纸,制作服装,进行表演。收集各种饮料瓶子,和孩子一起制作装饰物布置教室,在节约的同时又增强了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
今天的未成年人是未来的主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未成年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曲折、长期而伟大的育人工程,我们任重道远,我们将持之以恒,努力到永远。
第三篇: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体会
童年是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无论是优秀人格的培养,还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无论是面对挫折时应有的勇气,还是迎接挑战时应有的信心,都离不开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影响。其中美德教育更是关键的一项重要内容。少年时接受良好的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就能传承下去而且能发扬光大,体现出时代进步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因此作为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负有很大的责任。根据几年来对孩子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孩子刚上学对学习各门功课是陌生的,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首先要认真给孩子反复讲第一要听老师的话,第二还是要听老师的话,这样形成一个概念就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就能有好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孩子思想里老师就有了一个高大的形象,比家长要高大,时间一长尊敬师长的美德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当然这当中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老师优秀成绩的故事,同时家长要带头尊敬老师,保持一定的沟通。
一个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坏,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培养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几年来作为家长深有体会。我的体会是只要是老师和学校要求的就一定要求孩子认真去做决不马虎,差不多的思想和做法是 会害了孩子的,几年来的体会是深刻的,我的孩子现在学习、办事都比我认真,这点上我觉得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记得一个名人说过:“一个学习办事认真的少年长大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原则问题决不妥协。记得孩子刚刚上学一个多月,孩子的妈妈中午来看她,孩子竟然提出下午不上学要陪妈妈玩一下午,不同意就又哭又闹,当时奶奶看到后竟然说给请半天假,我很生气,不头疼、不脑热凭什么这样惯孩子,我是坚决反对毅然拉着孩子上学了。经过这一次严厉的举动孩子得到深刻的教训,从此上学比谁都积极,从不耽误一节课,而且感冒发烧还没完全好也要赶去上下午的两节课。记得一个教授说过:“小孩子小时候找准一个错误认真教育一次能使他一辈子受益。”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差,这就需要家长一步步引导他管理自己。这就要平时多注意放手叫他自己去做一些事,小件衣服要自己洗,平时要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成为一个勤快的好孩子。我发现凡是平时勤快的孩子,学习上、办事上都认真,成绩上也不错。凡是好吃懒做的孩子,要想学习好挺难的。好学上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着重培养,好的习惯养成了家长就可以放心了。
孟母择邻说明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家长首先要把自己管好,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不论学习、做事、说话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比如现在孩子吃饭时,把好吃的饭菜拉到自己面前,不管其他人,这时就要从自己做起,要把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道理讲给她听,一次两次坚持下去孩子自然就懂了。看电视要看新闻联播以及有利于少年成长的故事,从小关心国家大事,比如四川地震时那些抢险救人的场面,特别是灾区老师在危难时候舍身救学生的报道和画面对孩子的教育是深刻的,老师崇高的形象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主张不带孩子去看成年人的电影和不该去的场所,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利用假期和传统节日,带孩子去走一走、看一看感触到节日的快乐和意义,同时对孩子也是传统教育,家在农村有亲戚的去串串门,看看农村是怎样过春节的,农村人是怎样生活的,这对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是非常有益处的。比如农民春节家里贴的春联,高跷会,搭台演戏等等,会使孩子长见识,提高知识水平,懂得什么是文明、礼貌、礼仪等知识,从不懂到懂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过程。
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抽出时间,去图书馆、书店去看些有用的书。我家孩子原来总感觉作文挺难,我们就给她买一些有关作文知识的书,或带他去图书城、书店去,学习有兴趣了,作文比以前进步大多了。孩子经常看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对她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总之体会和做法不够深刻不够具体。今后我也要学习,像那些有经验的家长学习,一个目的: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
第四篇: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体会
童年是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无论是优秀人格的培养,还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无论是面对挫折时应有的勇气,还是迎接挑战时应有的信心,都离不开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影响。其中美德教育更是关键的一项重要内容。少年时接受良好的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就能传承下去而且能发扬光大,体现出时代进步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因此作为一个家长对自己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负有很大的责任。根据几年来对孩子的教育谈几点体会:
孩子刚上学对学习各门功课是陌生的,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家长首先要认真给孩子反复讲第一要听老师的话,第二还是要听老师的话,这样形成一个概念就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只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就能有好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孩子思想里老师就有了一个高大的形象,比家长要高大,时间一长尊敬师长的美德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当然这当中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关老师优秀成绩的故事,同时家长要带头尊敬老师,保持一定的沟通。
一个孩子上学后学习好坏,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培养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几年来作为家长深有体会。我的体会是只要是老师和学校要求的就一定要求孩子认真去做决不马虎,差不多的思想和做法是 会害了孩子的,几年来的体会是深刻的,我的孩子现在学习、办事都比我认真,这点上我觉得是一个成功的经验。记得一个名人说过:“一个学习办事认真的少年长大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原则问题决不妥协。记得孩子刚刚上学一个多月,孩子的妈妈中午来看她,孩子竟然提出下午不上学要陪妈妈玩一下午,不同意就又哭又闹,当时奶奶看到后竟然说给请半天假,我很生气,不头疼、不脑热凭什么这样惯孩子,我是坚决反对毅然拉着孩子上学了。经过这一次严厉的举动孩子得到深刻的教训,从此上学比谁都积极,从不耽误一节课,而且感冒发烧还没完全好也要赶去上下午的两节课。记得一个教授说过:“小孩子小时候找准一个错误认真教育一次能使他一辈子受益。”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差,这就需要家长一步步引导他管理自己。这就要平时多注意放手叫他自己去做一些事,小件衣服要自己洗,平时要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成为一个勤快的好孩子。我发现凡是平时勤快的孩子,学习上、办事上都认真,成绩上也不错。凡是好吃懒做的孩子,要想学习好挺难的。好学上进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着重培养,好的习惯养成了家长就可以放心了。
孟母择邻说明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家长首先要把自己管好,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不论学习、做事、说话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比如现在孩子吃饭时,把好吃的饭菜拉到自己面前,不管其他人,这时就要从自己做起,要把尊老爱幼,文明礼貌的道理讲给她听,一次两次坚持下去孩子自然就懂了。看电视要看新闻联播以及有利于少年成长的故事,从小关心国家大事,比如四川地震时那些抢险救人的场面,特别是灾区老师在危难时候舍身救学生的报道和画面对孩子的教育是深刻的,老师崇高的形象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主张不带孩子去看成年人的电影和不该去的场所,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第五篇: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实践初探
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实践初探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直以来,“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然而,当改革的大门敞开后,精华与糟粕同进,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兴起,伦理道德滑坡。近来听说四川有一位律师建议:“为孝道立法,并提出公务员录用以孝为先:招收、聘用、晋升公务员、领导干部,必须审查其孝敬、赡养父母的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审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不知大家听了这一建议有何感想,反正我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甚至感到悲哀。如果一个当官的需要以孝不孝作前提,那么他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呢?如果连像“孝”这样的道德规范也要通过立法“保护”,“强制执行”,那么我们民族的道德底线又在哪里呢?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指责这位律师,毕竟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我想这位律师不会凭空想出这么一条建议的,一定是某种现象刺激了他,那么是什么呢?不说,大家也能想得到吧。
我想,国民的道德滑坡是要从“根”上找“药方”的。那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能丢,传承美德教育要从孩子们抓起。
实践证明,把握常规教育、实施系列教育、注重典型教育是在小学阶段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常规教育——养成良好习惯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乞丐
一夜间摇身一变,成了百万富翁。记者来采访这名幸运儿:“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会方便一些。”……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有人说,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细想这句话十分有理。使行为规范成为行为习惯,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小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尚不成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规范小学生行为的根本性的指南。如何让这些略显生硬的规范条文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共鸣,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呢?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创编《常规儿歌》的倡议。要求各班在普遍学习《常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班情抓住《常规》的精华和主体,创编班级的《常规儿歌》。学校为之搭建平台,进行展示。后期对《常规儿歌》的相关内容进行抽查,促进落实。
此外,我校还开展了创编《常规》节目的活动。各班也是在充分学习《常规》的基础上进行节目的创编活动。我们提出的创编口号是: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实效。学生们创编的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有小品、朗诵、三句半、合唱、舞蹈、相声等。同学们在表演来自于自己的节目的过程中践行了道德行为,实现了行为规范由外化转为内化的目标。
实践证明,创编的方式生动活泼,比起生硬的背诵更易被学生所接受,且有实效,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有了内化的行为规范,再辅之以常规的检查评比,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传统美德教育也在悄然中进行了。
二、实施系列教育——加强文明礼仪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行为。
为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我校开展了“务实小学文明礼仪小标兵”的系列活动。之所以称之为“系列”,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这项活动仅仅作为一项评选工作,而是按照“知情意行”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一系列活动。
首先,利用校会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其中涉及到的有“师生礼仪”、“同学礼仪”、“校园文明”、“孝敬父母”等,使学生了解了日常礼仪。在讲座的期间穿插的班会课上,通过讨论、再学习等方法巩固了学生对讲座的理解,达到“知礼仪”的目的。
然后,结合“2008北京奥运”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以“迎奥运,争做文明小使者”为主题的征文、讲故事、演讲、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的活动。虽然活动众多,然而参加率仍然到不了100﹪,总有一些同学愿意展示自己,也总有一些同学不愿意表现。故而,我们要求讲故事、演讲的选手要先在班级内选拔,再进行校级比赛,比赛的优胜者面向全校同学汇报。而手抄报则要班内每位同学都进行材料的搜集工作,再以班级为单位,制作成一开大图画纸的规格。这样,无论是主动参与者,还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天天耳濡目染的都是“文明礼仪”,使得“文明礼仪”深入学生心灵。
最后,在学期末开展本学期的“文明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我们规定,参评的候选人一定是未曾获得过此称号的同学。以此给学生一个暗示
——只要讲文明礼仪,就有被评为“小标兵”的机会。给全体学生,特别是在行为上不大能约束自己的学生以希望。使他们在看到自己存在着差距的同时,不失去信心。至今,我校已评选了两届文明礼仪小标兵,他们的照片张贴在学校的橱窗上,起到了榜样激励作用。这项评选工作还将一直延续下去。
从一项工作入手,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才能杜绝“雨过地皮湿”的现象,才能真正体现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才能更加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传统美德教育就在这系列活动中扎实开展,蓬勃发展。
三、注重典型教育——培养仁爱精神
“仁爱”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源头。然而,在如今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4-2-1家庭结构中,大多数孩子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其实,这不能都归罪于孩子——“人之初,性本善”,今天的自私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所塑造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教育机构为他们补上这一课。适时以典型事件为契机,开展仁爱教育是我们新的尝试。
2008年元旦,我校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爱心伴成长”的大型活动。“爱心”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在“爱心”的呵护下,同学们载歌载舞,欢庆自己又长了一岁;在“爱心”的呼唤下,务实小学的全体教师志愿加入了“务实小学爱心志愿者协会”并自发为家境困难的学生捐款;在“爱心”的感召下,退休的老教师、老校长、学生家长、可爱的孩子们纷纷解囊,为母亲身患重病的学生捐款、捐物;在“爱心”的驱使下,泪水模糊了所
有人的双眼;在“爱心”的伴随下,《感恩的心》响遍全场。
5•12,这个灾难的日子牵动了全校每一位师生的心。5月23日,我校举办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教育活动——“我们同悲共泣 我们风雨同舟”务实小学 “抗震救灾捐赠”主题教育。
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四川地震发生的情况,感受了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学习了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激发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手足之情。通过这次活动,现场的师生及来宾都感受了一次深入心灵的教育。
活动中有一位学生捐出了5元钱,虽然这个数字远远不是当天捐献最多的,但当事后我们了解到,这5元是那个孩子省却了自己的早餐和午饭而献出时,我们的心被震撼了。搞这项活动的本意是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没想到最受教育的是我们,是孩子的纯真教育了我们。
抓住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心灵的教育往往能收到“双赢”的效果。“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被美德所打动的绝不仅仅只有学生。
小处着手,细水长流。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传承传统美德也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将传统美德教育落实于常规教育、系列教育、典型教育之中,为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我们的事业,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