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中小学生运动会后的反思
昨天,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闭幕了,就竞技成绩来看,我们学校的成绩并不理想,但我仍然认为我们是成功和圆满的。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做到了文明参与,运动员没有假,围观学生风貌好;第二,我们做到了确保安全,三天下来,到运动场的师生有近1200人次,但毫发无损;第三,我们做到了精彩展示,学校鼓号队虽然训练时间不长,但已可以登得大雅之堂。
就竞技成绩不理想,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就学校来讲,是我的理念使然。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我要求体育老师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上好体育课和开展小型多样的群体活动上,以此培养全体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全体学生的锻炼能力、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加之我校学生多,体育老师少,每位体育老师每天都有四、五节课,如果再让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去训练运动队那几个运动员,又哪有精力去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呢!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没有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资金去专门训练学校的运动队。
第二,就全市来讲,运动会上存在着严重的不正当竞争。借运动员、假运动员到处都是,看看他们的骨骼、瞧瞧他们的容貌,怎么看都不是正常的小学生!
第三,就学生来讲,很多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或怕影响学习,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训练,使得一些有竞技天赋的孩子无法进入学校的运动队。
拿金夺银是每个人都期盼的,但应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抓个别突出,因此我们以提高全民素质为重的理念不会变;竞争在正义公平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因此在运动员上我们永远不会弄虚作假。
由于这种种的原因,我们的竞技成绩丢了,我们在全体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上再不能丢了,因此,我们接下来真的要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再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如何让群体活动开展的更有实效,如何在即将要进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达标率更高。
当然,也要研究一下,如何提高竞技成绩的问题,如果能做到二者兼顾,两全其美,岂不更好。
第二篇:新密市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
新密市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根据郑州市教育局《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和我市学校实际,决定于2014年9月起,在局属学校部分点校实施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次、差异化教学,进一步提高我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发展,促使其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健康状况的各项指标呈良性发展,培养中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良好习惯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二、实施内容
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
(一)实施对象
新密一高、新密二高、实验高中、市直一初中、市直二初中、实验初中、市直一小、市直二小、市直三小
(二)样本构成
确定原则:各点校的非毕业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采用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干预教育,研究运用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探讨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中的实施形式和方法,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提高我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抽样方法:各学校均采用群体抽样方法,各年级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取同年级学生构成总体样本。
样本分组:教学班全体学生根据健康诊断、形态、机能、素质指标的测试情况,按照体质标准和学生性别,将教学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男/女体质弱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成3—4组)
三、实施方法
(一)运动处方概念
运动处方概念: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健康、体力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确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明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的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
实施步骤:健康诊断—体能测试—确定锻炼目标—选择运动项目—制定运动处方—实施内外锻炼。
运动处方强调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淡化竞技体育教育,融体育技术、健身锻炼、健康教育为一体,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均衡发展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人体—运动—人体”。
(二)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是指:运动目的、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监控及调整、注意事项等。
1.运动目的:以学生自身为中心,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意识,达到体育素质教育的目的。目标是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最终使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健康状况的各项指标呈良性发展态势。
2.运动类型: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郑州市教育情况、体育课教师教学和能力、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跑步、跳绳、体操(含健美操、武术操)、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运动类型概括为如下几种类型:发展心肺功能的运动;发展肌肉力量的运动类型;发展柔韧性的运动类型;发展灵敏性与协调性的运动类型;发展速度的运动类型;发展耐力的运动类型;控制体重的运动类型。
3.运动强度:即运动的激烈程度,由于锻炼者年龄、体质存在差异,所承担的运动负荷也有所不同。运动强度指标用最高心率确定运动强度:其公式为:目标心率=〔(220-年龄-安静心跳率)×75%〕+安静心率。在进行各种方式的训练时,运动强度每周增加不可超过5~10%。
4.运动持续时间:即连续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强度低则持续时间较长,强度大则持续时间较短。当强度在50%~80%最大摄氧量时,持续时间在15~45min,对心肺功能和耐力有增进效果。在进行各种方式的训练时,运动时间每周增加不可超过5~10%。
5.运动频率:一周至少应有3天的有氧运动训练,锻炼间隔不宜超过3天。有氧耐力为主的锻炼,每周3~4次。力量型的锻炼一般为每日或隔日1次。伸展运动坚持每天练习。
6.运动处方的监控及调整: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中,设立运动自我观察指标及出现异常时停止运动的诊断标准,使用自我感觉量表(RPE)与心率结合的方法评价运动量,运动后,通过RPE可以对运动量的适宜度做出初步判断。运动量适宜的标志为:一般是锻炼后全身微微出汗,肌肉稍微酸痛,有疲劳感,但感到舒服愉快,情绪高涨。运动后食欲和睡眠良好,次日精力充沛,疲劳感消除,有继续锻炼的欲望。运动量过大的表现: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晕眼花,气喘胸闷,感觉很疲惫,脉搏在运动后20min还未恢复。食欲减退,睡眠不佳,次日周身无力,肌肉酸软,无锻炼欲望。
此外,应重视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年龄、体型及其他不同条件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运动处方。注意配合运动项目及运动量,给予必要的有关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补充。
7.注意事项:(简答)(1)明确指出禁忌的运动项目
运动禁忌症:严重的心脏病(如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不稳定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严重的心瓣膜病等);严重的高血压;严重的呼吸系统、代谢系统、肝肾疾病、贫血等;急性炎症、传染病等;下肢功能障碍、骨关节病等。
(2)运动中自我观察和应停止运动的指标
停止运动的中止指标。在运动中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中止运动。运动负荷增加,而收缩压降低;运动负荷增加,而心率不增加或下降;出现胸痛、心绞痛等;出现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冷汗、呼吸急促、下肢无力、动作不协调等。(3)重视准备与整理活动
(三)运动处方教学方法
将体育与健康教学与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体育课使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发展运动能力;通过让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处方的教学目的以及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将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按比例分配到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中。
1.实施前,集中4~6周时间对试点学校学生进行健康诊断、素质测定(见附件2、3)。
健康诊断:市直属学校由郑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站组织协作组校医完成,各县(市、区)学生健康体检由各县(市、区)组织安排。
素质测定项目及内容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表》,素质测试由本校体育教研组测定。根据健康诊断和形态、机能、素质指标的测试情况,按照体质标准和学生性别分组,体育教师按不同组别、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质状况安排每一锻炼单元练习的强度。
2.实施中,各教学班实施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每天运动1小时、每月1~2次健康教育讲座的进度进行教学,并安排因地制宜的体育教学活动。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10~16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介绍的室内课2次,开展全校范围的健康讲座2次。理论课教案应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3.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调查和健康传播。通过让学生开展小范围社会调查、健康知识技能传播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程度。
4.与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横向的综合教育。开展学科联合教育,以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对试点学生进行多角度综合教育。主要包括与班主任配合,组织以体育与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校际《体育与健康》 作文竞赛和学生漫画展;与生物教师一起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在校报上设立“体质与健康论坛”,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和方法等。
5.整个教学模式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底,教学结束后,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对学生形态、素质指标进行综合测评。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和管理,决定成立新密市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钱晓红委员担任,副组长由李银锋科长、任宗杰主任担任,成员由刘合德、袁继勇、赵锦组成,负责领导全市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工作。
各点校要认真按照新密市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各点校由主管校长、教务主任、体育教研组长、班主任及有关体育卫生人员组成中小学生运动处方实施小组,负责本校中小学生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工作。
(二)奖励措施
1.在各试点校遴选推荐基础上,向郑州市教育局推荐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示范学校。对获得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示范校的学校,郑州市有关部门给予适当的扶助和奖励。
2.举办运动处方体育教学评比和总结活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
3.举办运动处方体育教学试点学校观摩课、优秀论文评比活动。
(三)主要工作安排
1.2014年8月-9月,各试点校组织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体质测试,制定实施方案。
2.2014年10月-2015年6月,实施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各试点校定期进行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教研活动,组织校内开展学习交流。市教育局要组织试点学校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现场观摩活动(运动处方书写格式及教学案例参照附件3、4)。
3.2015年3-6月,试点校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素质测评、汇总、总结;市教育局对运动处方体育教学进行总结、表彰。4.撰写运动处方体育教学模式论文。附件: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表
2.河南省中小学生健康检查表
3.健身运动处方的书写格式
4.中学生健身运动处方实例
第三篇:参加市效率课堂评析报告会后反思
把握学习起点 引导自主探究
——参加市数学“效率课堂”评析报告会的反思
栾绍杰
在市数学效率课堂评析报告会上,听了朱桥镇梁郭完小曲秀慧老师和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的滕亚林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我们学校开展了充分“利用单元备课课例”提高课堂效率的主题性听评课活动,宋建丽老师上了《连减》,赵红艳老师上了《小数的加减》这4节数学课,是和谐高效的,课堂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考,关注学生的生成,关注课堂的价值,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究数学知识,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
一、精心设计,提高程式效率。
《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既有计算的教学又有解决问题的教学,滕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环节,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讲第一个红点两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时候,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有的运用口算,28×40=1120(人)
1120-28=1092(人),有的运用笔算,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认识到今天学习的知识点是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曲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紧紧地抓住这一关键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学生说:再演算一遍,有的学生想到了把进位的数写下来,9×8=72写2进7,把7写在十位上记下来,然后9×2=18 18+7=25 写5进2。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出了计算的重点与计算中应注意的为题,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宋建丽老师上的《连减》,课前进行基本的数学练习——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提出数学问题——列式计算——巩固练习,一环扣一环,每一环节间衔接自然。如课前的编数学故事,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小鸟,编出了一道连加的数学故事,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复习了连加的计算方法。然后观察树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讲数学故事,利用小棒摆一摆,进一步体会连减的算理。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发言,争先恐后。
赵红艳老师上的《小数的加减》:
一、课前进行基本的数学练习,加强口算练习和对基本知识的复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窗1 健健:出生时,我的胸围是0.77米,壮壮:我出生时的胸围比健健多0.03米,学生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学生尝试解答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自己编题,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在这里改变过去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做题,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己编题,教师选择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解答,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归纳小结,交流算法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三、分层练习,突破难点
课堂中关注容易出错的学生,并将典型的错例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合理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把握教材,提升了内涵效率。
四位老师精心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价值,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曲秀慧老师和滕亚林老师讲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根据学生的起点连续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再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握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赵红艳老师在上《小数的加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出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激情投入,体现了价值效率。
课堂上,曲老师和滕既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把思想与方法的教学中渗透在教学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走近情境获取信息,然后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梳理思路巩固练习,最后实践运用拓展练习。学生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示意图和列表的方法把纷乱的信息整理得非常的条理,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弄清了题里信息间的数量关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时刻关注,守望习性效率。
课堂中四位老师,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写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学生回答问题,告诉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
通过参加市数学效率课堂评析报告会后和学校的主题性备课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汁原味的课 在真实、扎实与平实中孕育创新
—— 听省数学优质课后的反思
栾绍杰
10月28日至10月29日到潍坊市听取了省数学优质课,听取了专家的点评,这些课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自主参与学习探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关注课堂的生成,关注课堂的思想方法,关注数学的美,不局限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在真实、扎实与平实中孕育创新。
一、情境创设中孕育创新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山师大附小的隋老师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百分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出示我国小学生近视的调查资料,接着现场统计近视的人数和今天来的人数分别是10人和31人,老师班级有26人,近视有9人,我们班近视的情况比你们少吗?学生:班级的人数不同,不能直接比,那么到底怎么比?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1组:10÷31=10/31
9÷26=9/26 10/31=260/806
9/26=279/806 一班近视的情况比二班轻。
2组10÷31≈0.32 9÷26≈0.35 二班近视的情况比一班厉害 教师:0.32表示什么?0.35表示什么?
教师利用百格图让学生明确,0.32表示32/100,0.35表示35/100。教师:32/100表示什么?35/100表示什么? 教师: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小结:百分数便于比较,理解,有着广泛的运用。
接着教师又出示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小学生32.5%、中学生57.4%,高中生77.3%,大学生80%,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在计算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了本班级的近视的情况,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时刻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二、学生的探究中孕育创新。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 的活动,教师要改变过去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省优质课中每一节课不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烟台的陈老师在讲2、3、5的倍数的特征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后提供学生记录单1,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提供记录单2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转换思路,只看个位的数能判断出3的倍数的特征吗,让学生观察57、75、45、54、123、231这几个数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教师启发学生:伟大的科学家从小就善于思考:茶杯为什么会掉在地上?1+1为什么会等于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要问的呢?学生:为什么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为什么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5的倍数?为什么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才是3的倍数呢?教师:36是2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呢?一句话激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就指出:3表示3个十,30是2的倍数,所以只看个位上的6就行了,接着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再用电脑课件演示:3捆小棒和6根小棒,拿出一捆10根,2根2根的分正好分完,因此只看个位上的6,。同样的道理5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3的倍数为什么不能只看个位呢?学生利用小棒摆一摆,每一捆10根,3根3根的分还剩1,根,每一捆10根,3根3根的分还剩1,根,5捆就剩了5根,再加上个位上的4根,是3的倍数,那么54就是3的倍数,75十位上分完后还剩7根,再加个位上的5根,得12,是3的倍数,那么75就是3的倍数。同样100,百位上分完后还剩1根,1不是3的倍数,因此100也就不是3的倍数。让学生在探究的的过程中知其所以然。
三、探究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象数学家一样经历知识的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陈老师在讲《2、5、3倍数的特征》时,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把2的倍数的特征转化为看个位数上的数,让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看看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确3的倍数的特征,看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高翔老师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拼一拼,画一画,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接着教师:利用一个三角形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呢?通过课件演示利用一个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可以研究出三角形的面积。
关于三角形的面积探究,专家提议可以用同一个三角形,分别以三种不同的辫为底,拼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三、课堂练习中孕育创新。
课堂练习形式多样、递进、高效、顾后,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3的倍数的特征设计了这样的四个练习:
1、生活中的问题:
一个车牌号是3的倍数,52□,让小车动起来,在合适的数字上停下来。2、0、4、5、6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 任选两个数字组成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你是怎么找的? 任选两个数字组成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如果学校用同一批演员表演圆圈舞、或看交谊舞、或者叠罗汉舞,这批演员可以是多少人?
4、我们通过举例3的倍数——猜想——对比——验证——总结出结论,你能不能用此方法,探究4、7、9、11等数的倍数的特征?
第四篇:家长会后家长反思
家长反思
通过这次考试后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老想着上网或者玩手机等,所以做作业不太认真,或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这些都是不良的习惯。所以,无论怎么忙,我们也要抽空了解一下他的学习情况,督促他及时、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在家时会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知道他在学校的生活状况,也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或有什么困惑。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平时教育孩子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那样他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同时还要加强与家校老师联系,更多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共同解决问题。希望学校和老师严厉管教,使孩子能够成才。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
第五篇:家长会后反思
听着老师们跟家长代表的讲话,可谓是激情洋溢,觉得每一句话都是那么贴切,那么实用,也在默默地下着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好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通过这次家长会,让我认识到了孩子的成长跟家庭也是分不开的,以后多跟学校.老师勤交流。听到家长代表的讲话,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跟休息的关系,正确引导孩子攻克薄弱学科。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跟斗志.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老师跟家长的用心良苦.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路陪伴孩子成长的人。除了物质,我们还是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者,因此做“智”者,而不能做“懒”者。为了下一代,我和张伟刚的爸爸会努力辅导教育好张伟刚,担当好“家长”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