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枫桥夜泊》有感

时间:2019-05-12 01:3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枫桥夜泊》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枫桥夜泊》有感》。

第一篇:观《枫桥夜泊》有感

观王崧舟《枫桥夜泊》

有幸观摩了浙派名师王崧舟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师的魅力,让人受益匪浅。观摩感想如下:

1、课堂上教师与生之态度——和谐

王老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聊天,谈心,又似乎是两位贤士在说古论今,师生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没有我教你学的感觉。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似乎是完成了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音韵浓郁,古朴,节奏舒缓,让人感觉舒服又不失典雅。王老师提倡的诗意语文到底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能感受到这节《枫桥夜泊》就是诗意般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在咏诵一首轻松、悠扬的诗。充分体现出美好、舒缓、和谐的旋律。

2、教师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深厚

一首《枫桥夜泊》,从题目到作者到诗文,仅34个字,但通过王老师的一番教学,它变成了340个字甚至3400个字都难以形容其情感的而感动世间的东西。听完课,我怎么也无法承认,这节课学生和王老师一起就学了一首诗吗?在整个教学过程,就寒山寺、钟声,他涉及了当代流行歌曲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朝王世贞的《雨夜题寒山寺》、明朝高启的《泊枫桥》、宋朝陆游的《宿枫桥》等历经1200多年的历程。如果教师没有丰厚的文学内涵,怎么能因一首诗而贯穿起1200多年的诗文呢?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提到“月”老师又引导学生自古至今很多诗人都以月寄托情感。马上学生想到自己熟知的相关“月”的诗句。在教学中,老师不仅教学了诗的内涵,同时还教学了诗文的外延,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点带面的高度,学生学习的内容可就大大丰富了。教师在这一堂课上教懂了一首诗但他更教会了学生理解知识间的联系,知识间的作用,以及人世间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共通情感——热爱。简单一首诗

教师既教学出诗文的厚度,同时又教学出诗文的广度,足可见教育者的文学素养、文化底蕴之深厚。

3、教、育有方

古诗的理解很大程度都来自读,读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觉,古诗自然还要有古人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读古诗哪里能找到这种感觉。教师自然要教了,“古诗应该这样读… …”。但是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教学中安排了很多读,他没有一次说,“你们应该这样读… …”。

自由读,指名读。当学生读的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时,他强调:“慢,再慢点,想象着古人怎么读。”

分读。题目、诗人、后三个字,师读;诗句的前四个字,生读。诗文的韵味重点就在诗句的后三个字,老师读出了它的味道。

反过来分读。诗句的后三个字生读,其他师读,学生自然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后三个字读出古诗的韵味。

学生再一次自由读。

由此我发现学生学习是需要老师教,但怎么教,学生怎样才愿意学,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的。王老师没有强势的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而是示范出来,引导学生向我这样就对了。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爱读书、喜欢语文,进而能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最终能灵活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达到这样的效果应是循序渐进的,应是逐步形成的,应是渗透性的,应是学生兴趣爱好之后的成果。王老师的语文教学,可以说之后能达到这样的成果或者说能使一些学生顺利达到这样的成果。

第二篇:浅谈《枫桥夜泊》

浅谈《枫桥夜泊》

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是张继进京赶考回来,路过寒山寺时所写,所谓千古名诗。

今天看到小学课本上是这样解释的: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对着江边的枫树因忧愁而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钟声传到我的客船上。

所谓诗言志,一首诗必然蕴含有作者当时的感情,这首诗也的的确确反应了张继当时郁闷的心情,但不是这样表达的。

像这样的四句诗,一般前两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真正表达作者情怀的都落在第四句上。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就是第一句写景,第二句抒情,第三、四句又是写景。这种解释首先就不符合诗歌的逻辑、更不符合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那这首诗该怎样解释呢?

凡是去过寒山寺的人都应该知道,寒山寺对面是一条江,在寒山寺的上游和下游分别有两座桥,江桥和枫桥。对面是一座山,叫愁眠山。所以这里的江不是江边,而是指江桥,枫不是什么枫树,而是枫桥,愁就是愁眠山,不是什么因忧愁而难以入眠。所以“江枫鱼火对愁眠”正确的解释是这样:江桥、枫桥和渔火对着愁眠山。还是写景!

那么这首诗又是怎样抒情的呢?此诗之所以称为千古绝唱,绝就绝在作者并不是用具体的那一句来抒情,而是通过对月亮、乌鸦、霜、桥、渔火、山、寺以及寺庙里传来的钟声,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无形中构造一种忧伤的氛围。全诗看是没有一句是用来写忧愁的,而全诗上下又处处被忧愁所笼罩。对于一个赶考回来的人,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于月色朦胧时分独自站在江上的小船中,月亮照着自己,远处传来乌鸦的啼叫,隐隐约约听到寺庙里的钟声(佛家的钟声象征安静与和平)......可谓凄婉迷茫,能不悲伤吗?

后人评诗,除了根据古人留下的资料外,都是评诗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感而发。评诗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所思所想,人生感悟就有差异,因此对错很难界定。但是有一点,对诗中词句的解释应该在保证对的情况下,才能拿给别人去学习,不然就是误人子弟。

小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想象力更是丰富。像这种意境很美的诗,我个人认为解释不如不解释。老师只需稍微点化一下,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没必要非给大家画一个圈,让大家的思维就留在你的圈里。再说了你的想法还不一定对,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是一些按部就班,不懂创新的学生的原因吧?!因为你什么都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答案,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是错的,那谁还敢去想?世界之所以多姿多彩,就是因为人是有个性化差异的,而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大家的潜力,而不是把每个人的思想都磨成一样。醒醒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尽信书还真不如无书。也许只有我们去实践、去体会、用心去感受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吧。像这些诗歌至于说了什么,可能只有作者复活才能说得清。也许看到这些诗歌能让我们想起某个人,回忆起一些事就是作者的本意也说不定。

第三篇:观王崧舟《枫桥夜泊》有感(范文)

观王崧舟《枫桥夜泊》有感

——张铭芮

这周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对王崧舟老师所讲的《枫桥夜泊》进行了观课议课的活动。下面就将我对这节课的感受,进行简单的总结。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语文教学改革以来,许多教师纷纷深入教材把繁课上简,把简课扩展,上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课。张籍的《枫桥夜泊》全诗仅四句,二十八个字,但王崧舟老师却从中深挖出了别有的情意。

一、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王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在《涛声依旧》的歌声中拉开序幕,随着音乐的推进,老师轻轻诵读诗篇,学生们在音乐的感召及老师的带动下情感油然而发,为本课打下了很好的感情基础。由此可见,辅助教具在引发学生与课文共鸣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关键字,反复推敲

王老师从短短的几句诗,提炼出关键字并反复推敲。他首先从钟声开始,并由钟声伸展开来,由“声”到“景”,由“景”到“情”,情景声三者交融,作者运用独具匠心的视角,将诗人的“愁眠”展露无遗,紧接着,再由“愁眠”开始去体味在这种感情色彩笼罩下的景所具有的特征,环环相扣,十分紧凑。最后再由“鈡声”入手将它推及到几千年前,并将两者进行对照比较,王老师通古博今,底蕴十分丰厚,让人感叹不已。

三、巧妙的板书

王老师在设计板书时,不仅能通括全诗,而且能使人一目了然,体味到诗人的情感,“由有到无,又由无到有”将有形的景化作无形的愁,又将无形的愁笼罩在有形的景之上,虚实结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诗人的感染,同时又让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

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巧妙的构思,王老师不动声色的点拨下,《枫桥夜泊》的作者便跃然眼前,诉说他内心的苦闷,与此同时,学生们更感受到了诗句的语言魅力及了解了此诗与其他类似诗句的不同之处,所有这些让我敬佩不已。

王老师的这节课上完,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国家级的特级教师是如此谦逊,温文尔雅,没有一丝架子味,十足的文人气质。在课上总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王老师很尊重学生的想法,虽然古诗离现代很远,但教者将现实与古诗内容巧妙联系,相互影射,挖掘学生的微妙感触,把学生说出来的感受融合,形成一种思路,再形成一种思想,最后升华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底蕴的影响与熏陶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四篇:《枫桥夜泊》观后感

《枫桥夜泊》观后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王崧舟老师的语文堂上常常弥漫着浓浓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气息,形成特色鲜明的古典文化的“场”,堂如同梅香浮动,让身处其中的学生不由为之陶醉、痴迷。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王崧舟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这首诗28个字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上,而是放在从张继以后一千多年来形成的独特的寒山寺文化中进行考量,读出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跟随王崧舟老师夜泊枫桥,走进如梦如幻的历史隧道,在我看来,有五层意境:

第一境:回望历史的钟声

这堂初始,王老师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涛声依旧》的歌词导入,似乎平淡无奇,但接下来王老师抓住词中的“无眠”,通过找近义词的方式引领学生体会“无眠”,顺势引出清朝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通过对这首诗的品读,自然地挖掘出“钟声”这个意象,用“钟声”串起了明朝高启《泊枫桥》、宋朝陆游《宿枫桥》中的“钟声”,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寄愁绪于钟声的情思被深刻的挖掘出来,却又那么的平淡自然而不露痕迹,仅此导入的功力之深厚就令人叹服。

那么,如何从这个导入的设计中有所借鉴呢?记得王老师说过,他对古诗文的把握也并非童子功,而是后天练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小主题研究的方式,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诗人、或是古诗文主题、或是抓住古诗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等,做深度和广度研究,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可以在短期内成为某个小主题方面的专家,教师抓住对这个主题的深刻理解,引领学生深度把握古诗,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成长,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第二境:读出诗中的自我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越来越淡,对古诗文的诵读也多流于形式,除却古诗文距离现代社会年代久远这个原因,就是学生与古诗文的心理距离太远,也就是学生没有对古诗文产生情感的共鸣,没有真正从古诗文中体验到自我。王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师生配合诵读的方式朗读《枫桥夜泊》,感受诗的节奏和味道,并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感受,体验这种属于自我的感受,又让学生对比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的感受,把这种独特的感受引向深入,实则引领学生打开了品位中华古典文化的大门。

引领学生找到读诗的独特感受时王老师用了一个独门绝技,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空出来,实际是在教学生心无杂念,人在心无杂念的时候读诗最容易入情入境,也最容易体验诗的情感,反倒容易使自己萌生想法。

第三境:走入愁眠的情境

在诗中体验到自我之后,相当于走进了古诗的大门,曲径通幽的风景还需要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欣赏,而这恰恰是学习古诗的难点,区区二三十个字,如何能展现出王维的“诗中有画”呢?王老师提起了“愁眠”这条线索,因为愁眠,漫漫长夜诗人必有所见,那缓缓沉下的月亮,那幽暗恍惚的渔火,那江边盘旋飘落的枫叶……无不时刻牵动着诗人敏感的心灵;因为愁眠,夜泊枫桥诗人必有所闻,那沉月落叶中的乌啼,阴森凄凉,那夜半悠远的钟声,震人心弦。学生在无尽的联想与想象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千多年前寒山寺外张继的小船上,无尽的愁绪油然而生。

这一段情境的创设使整堂进入佳境,没有高新技术的辅助,也没有令人花哨的场景,有的只是诗中的几个意象“沉月”“渔火”“枫叶”“乌啼”“钟声”,以及对这几个意象深入到位的体验,这种抓住关键意象充分发掘视觉、听觉作用的举象方式就是王老师的又一个绝招吧。

第四境:感受张继的心境

堂至此,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已经达到很高的层面,如果戛然而止,也必会有余音绕梁之效。但是王老师借势发力,在学生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所感,而且是与张继换位之后谈愁眠的感受,一个“霜满天”把那凄凉渲染的淋漓尽致,一个“对愁眠”,把那孤寂体验的无比真切,尤其是借助钟声引领学生与诗人张继的对话,更是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人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个环节由想象到感受,由感受到对话,由读到写,由写到说,既提升了学生鉴赏古诗的水平,又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素养,王老师的造境会意功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第五境:传递夜半的钟声

中华大地的明月从古照到今,文人墨客的愁眠也从古时到延续到今日,寒山寺的钟声也从古鸣到今时,那明月,那愁眠,那钟声,还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经典,也就是文化。诗讲到这里的时候讲完了,上到这里的时候结束了,但是那明月,那愁眠,那钟声,却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魂!

至此,学生感受到的是“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而我感受到的则是“大师的魅力,语文的力量!”王崧舟老师正是在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第五篇: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设计理念;本节课从诗句的理解中发散想像,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诗词。

教学过程:

一、诗,颂秋词,兴趣导入

1、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2、交流资料: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板书:秋。

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用词简洁明了,意味隽永。例如我们背诵交流的秋诗秋词。面对秋天,有的人看到的是硕果累累,丰收希望;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萧瑟,凄风苦雨。景情相融,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笔墨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给我们展现出深秋景色的美丽,这首诗让诗人流芳千古,这首诗让苏州的寒山寺名噪一时,无数的文人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这首诗也让苏州城中的枫桥一跃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它就是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二、知诗人,感诗意,初识愁绪。

1、交流资料。对诗人张继以及《枫桥夜泊》这首诗你知道多少?

A、张继个人简介

B、枫桥,寒山寺的介绍

C、《枫桥夜泊》题目的理解

D、《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

2、观看《枫桥夜泊》课件。

过渡语:不错,通过资料我们对作者对张继有了了解,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看看作者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将船停靠在枫桥江边展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枫桥夜泊》的诗配画朗诵。)

3、说说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初步说出景物)

自由读诗(要求读的通顺流畅)(小组互读,检查)

4、思考:《枫桥夜泊》这首诗流芳千古就是因为诗人借助文字流露出一种深远的情绪。你读出来了吗?(师提示:诗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出这种情绪。)

启发学生找出:愁。

三、品诗味,解诗境,再感愁绪。

过渡语:张继一夜未眠,写出千古名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他无尽的愁绪。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首歌曲,看看曲子怎样表达出诗人的愁绪的?

1、放MP3《枫桥夜泊》

2、交流:你听出了什么?

(寂寞。伤感。愁思。愁绪)

3、作者愁些什么呢?

过渡:是啊,愁由心起(板书:秋字下面添加心成为“愁”)诗人满腹愁绪无处诉说,辗转难眠。这时候,在他的眼里、耳中,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深深的愁意。

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月西沉,乌鸦噪,清霜寒给人凄清的感受。江枫摇、渔火闪、人独卧、无泫眠感知了诗人忧愁。寒山寺、夜半钟、敲客船、落心头,深知诗人心境凄凉。

现在请大家闭目想象:(师口诉描绘诗歌意境):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一个漂泊流离的游子乘着一叶小舟来到了苏州城外的河边。夜色渐渐地暗了下来,月亮也悄悄地沉了下来。岸边的枫树上,乌鸦时断时续地啼叫,四周围都布满了浓重的霜。这位身处异地的他乡游子躺在小船里,望着江边的枫树和江面的渔船灯火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总不断在想:我出门在外那么长时间了,家中的年迈的双亲可否安康?妻儿可否无恙?我真想念他们啊!这满怀的愁苦该向谁倾诉呢?想着想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又一声一声地传到船上来,这位游子又增添了丝丝的寒意。

小结:情由景生,景由情起。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五、品诗味,解诗境,再感愁绪。

1、练习:诗人看到()()()()()(),听到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再读诗歌。想一想,怎样读?(语速要慢,读出诗人的愁绪)

五、拓展练习,学习解读诗歌意境。

a)

练习背诵,看谁能快速背诵诗歌?(小组竞赛)

b)

欣赏《涛声依旧》。在歌声中练习写下《枫桥夜泊》全诗。

c)

欣赏以下几首诗。(附后)

下载观《枫桥夜泊》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枫桥夜泊》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三首》第三首。本单元课文旨在通过文本让学生欣赏、领会大自然的求精。《枫桥夜泊》描写......

    闲话《枫桥夜泊》

    闲话《枫桥夜泊》 摘要:《枫桥夜泊》这首诗从小学就反复吟诵,烂熟于心,可百读不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此诗在唐诗中有重要地位,历代以来唐诗选录中少有遗漏,在古人很多诗......

    《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枫桥夜泊》教案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

    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平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 盐山县联合小学 张桂梅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