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

时间:2019-05-12 01: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

第一篇: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

如何使中职语文教学贴近生活

[摘要]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语文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使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生活化 实用性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形式,语文训练基本上脱离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在蓬勃的语文教学改革中联系生活、切近生活成了一种趋势,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也出现了一片新天地。教材的编写能逐步结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和技能紧缺人才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本着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内容浅易,完全贴近学生的入学水平,语文活动和口语交际设计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如2005年秋季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材之一的《语文》,就非常注重语文训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见,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要求我们进一步探讨中职语文教学如何贴近生活,提高实用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正视学生的语文基础,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后续,然而大多数中职生都具有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语、数、英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才选读中等职业学校等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像对高中生一样要求他们,要认识到他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也是有生命力的,有朝一日也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耐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求急功近利、只求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我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我特意带了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有条不紊地介绍手中的荔枝,并挂出与他们专业有关的汽车发动机图片,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说明,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可见,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注重语言表达教学和应用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用写作的能力?

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职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知识短文《说话要文明礼貌》时,我联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为学生“经营汽车维修保养”课进行教学,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合作,或由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或由学生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交谈的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一股活水。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淀》时,以人物语言与性格间的关系为

赏析小说人物语言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沟通技能的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比分析人物语言来欣赏小说,体味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口语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拓展练习和情景模拟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为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

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工具。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它和人们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频率最高,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训练教学,从汽车广告到汽车销售说明书、从听广播到写通知或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天地。?

三、中职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阶段中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要求上要降低难度,突出应用性,建立起“低起点,宽适用”的基础平台,促使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因此,我们要正确定位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可以把语文学习和计算机应用、汽车营销、电子电器营销等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课文前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自行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做“老师”,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又如在说话训练中联系汽车维修服务、电子电器销售、社交礼仪等学科进行相关情景教学训

练,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样,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他们学得有味、有劲,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跳出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更切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年版.

第二篇: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我们要想一想: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语文工具的?我们要看一看:生活对语文怎样要求又怎样制约?文学创作中,最近出现了一种所谓“寻根文学”。我想借用这个“根”字,说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得寻找它的“根”,这“根”就是实际生活中语文运用的情况。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不去悉心研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情况,并由此领悟到过去教学因脱离实际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任何改革设想都难免要落空,即使有时仿佛已经开花,这花也终将因无根而很快枯萎。所以我说,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贴近生活”,是怎样的意思呢?说起来也是十分浅显明白的,主要是: 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

现在大家都相信,语文教学应当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这规律是什么呢?从哪里去寻求呢?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当然要受教和学双方的活动规律、认识规律所支配。这里且不赘述。因为这里要着重探讨的是语文的教学规律,我们的着眼点就不妨落实在“语文”上。我以为,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换句话说,要懂得怎样“教语文”,似乎就该先懂得在生活中人们怎样“用语文”。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活动,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受生理机制、操作方法、实践频率的制约。听说读写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听需要健全的耳,说需要机敏的口,读需要清明的眼,写需要灵活的手,听说读写又都离不开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大脑。耳、口、眼、手、脑,这五个方面的生理机制如有缺损,就会直接影响到听说读写的正常进行。因此,练耳、练口、练眼、练手、练脑,应该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在生理机制方面的基础。对于生理机制健全的儿童,为了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从入学开始,在语文课上就该有意识地进行耳口眼手脑的机能训练。将来待他们要从事某些特殊专业时还得进行专门训练,如电话接线员得专门进行耳听训练,广播员得专门进行口说训练,校对员得专门进行眼视训练,等等。此外,听说读写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们各有自己的“操作”方法。听,要集中注意、排除干扰、捕捉信息、概括要点、辨析语意等等;说,要发准语音、控制语调、理顺语脉、借助语态等等;读,要识记文字、调节眼动、循文明义、控制疾徐等等;写,要明辨结体、书写端正、符合格式、相机标点、删改清晰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这些基本“操作”方法掌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听说读写应有的社会交际功能的正常发挥。还有,任何一种实践能力都必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才能发展。因此,听说读写的能力必须要受实践频率的制约;只有坚持频繁的、不间断的听说读写实践,人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语文课上,企图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它违背了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其次是受思想、知识、智力的制约。人类的听说读写活动,需要一定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但它们决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理活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任何语文行为,它都包含着形和质两个方面。文字符号、语音语调、行文格式等等,是形;而借文字符号、语音语调、行文格式等等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知识内容、思维成果等等,是质。质不能“外化”为形,就不成其为语文行为;形不能“传递”出质,也不成其为有社会意义的语文行为。因此,思想、知识、智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三个潜在因素。从实践社会交际功能的目标来说,听说读写都要求做到“准、实、巧”,即达意的准确、内容的充实、表现的灵巧;而思想则能使其“准”,知识则能使其“实”,智力则能使其“巧”。从提高语文行为的实际效果来说,听说读写都要求达到“真、善、美”;而思想则能使其“善”,知识则能使其“真”,智力则能使其“美”。我们不可能设想,一个人思想品德低劣、知识视野狭窄、头脑呆板迟钝,而他的语文能力却孤立地超越他人,竟然达到“准、实、巧”,“真、善、美”的境地。因此,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除了有赖于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以外,还必须相应地提高思想水平、道德素养,相应地扩展知识的领域和发展机敏的头脑。忽视了后者,把全部力量单纯地倾注在“语文”上,到头来,难免要事与愿违。

此外,还要受目的、对象、场合的制约。人类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际活动。一般地说,这些活动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针对一定的对象、在一定的场合之下进行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听说读写的要求和方式方法往往也就不同。有人说,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这“脱节”的表现之一,我以为就是听说读写训练的无目的、无对象和无场合。这“三无”的训练,可以名之为“不定式”的训练。这种“不定式”的训练,由于没有尊重实际生活中听说读写的规律,所以其效果必然有很大的局限。英国应用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指出,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坚决主张“正确性”,注重语法规则的传授;却很少关心“适合性”,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则不同,“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参见《应用语言学导论》)这里所说的“社会环境”就包括着目的、对象、场合等诸种因素。这个观点,对我们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的制约关系,可以认为是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进行听说读写的共同规律。而听、说、读、写的本身,它们作为人类吸收和表达的几种不同的行为方式,自身又各有其特殊的规律。应当说,对于这些各不相同的语文行为,前人已经总结了他们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学不能说全是盲目的;但是用现代语言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思维科学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揭示其内在规律,现在似乎还仅仅是开始。而我们如果不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工作中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就很难实现。

例如关于读和写的规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人们历来这样说,这话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只是从读和写的目的和作用上着眼所作的判断,其实从读和写的心智活动过程来细加分析,情况就决不是这么简单的了。

先说阅读。如果阅读过程仅仅是信息的吸收过程,那么人的大脑也就等于电子计算机中接收信息输入的装置,外界输入什么信息它就容受什么信息;甚至可以说,大脑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任何容器,作用就在于盛放各种物件而已。人们的阅读过程,却是经历着一系列紧张而复杂的心智活动的过程,其间,信息的输入和信息的处理是几乎同步地进行着的。换句话说,从阅读中的心智活动过程来说,吸收和倾吐是相互联系、交互为用的;在阅读中,为了更好的吸收,同时就必须有一定的量和一定的质的倾吐;而这一定量和质的倾吐,正是有效的吸收的必要前提。这正像人们的饮食。人们食用任何有益的食物,目的和作用都在于吸收;但为了有效的吸收,人们同时必须有所倾吐,吐出唾液、胃液、胆汁等等各种消化液,把摄进的食物细细地加以消化,经过这样一个加工、处理过程,食物中的营养料才可能被人们真正吸收。阅读和饮食,在这一点上道理是相通的。

要倾吐,当然需要有蓄积。有一定量和一定质的蓄积,才可能有一定量和一定质的倾吐。而在事实上,蓄积的量和质决定着倾吐的量和质;倾吐的量和质又直接影响着吸收的量和质,这是可以用大量阅读经验来加以证实的一条规律。为什么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部书,认字率尽管相差无几,可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学有专长的学者读后所得却往往有“天壤之别”?原因就在这不同层次的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倾吐的量和质大不相同。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部书,理解程度也会有变化?原因就在这个人随着阅历的增长,蓄积丰富了,读的时候倾吐的量和质有了变化,于是吸收也大异于前了。深谙读书之道的人,大都重视所谓语感的培养。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个“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倾吐自己的蓄积,也就是吸收和倾吐交互为用的结果。

阅读过程中吐和纳的辩证法,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一条阅读规律。只有明白了这条规律,才能懂得阅读教学中增加信息量的必要,才能懂得广泛开拓阅读领域的必要,才能懂得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必要,也才能真正让学生锻炼出阅读技巧来。

写作也同样如此,写作决不纯粹是倾吐,它的倾吐是要以吸收和蓄积为基础的,没有必要的吸收和蓄积,也就不可能有充畅的倾吐。在1983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提出“要重视作文的全程训练”。(参见《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10期)我的意思是:一个人要写出一篇像样的东西来,首先必须在认识和经验上有必要的、足够的准备,这就是所谓写作前的蕴蓄。没有这种蕴蓄,或者虽有某些蕴蓄而还不足以构成文章充实的内容,就根本谈不到提笔写文章。而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认识和经验”这件事上,着力很不够,总是抓了“流”而忘了“源”,作文课常常是“临渴而掘井”。学生因此叫苦不迭。我主张的“全程训练”,就包括了提笔写作之前的吸收和蓄积的训练。

总之,只要我们用现代语言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就不难逐步摸清听、说、读、写本身特有的规律。而这,正是我们切实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

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

要摆脱语文教学“封闭式”的桎梏,还必须把眼光投向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语文是个“公器”(叶圣陶语),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被广泛地运用着。不要认为学生只是在语文课上才学语文、用语文。恰恰相反,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大量机会,倒不是在语文课内,而是在语文课外。语文课上,只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学语文、怎样用语文的某些法则、原理,主要作用在于“知”(当然语文课上也有把“知”转化为“能”的练习);真正要让这种“知”转化为“能”,就得靠学生在语文课外运用这些法则、原理于实践。而在事实上,学生在课外的这种实践机会是很多、很广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就要努力“贴近生活”,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

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各科学习生活。中学生学习的许多主要课程,都有各自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就是他们需要研读的文字材料;各门课程都要完成一些作业题,无论是运算题还是问答题,都是他们运用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解答的书面表达训练或口头表达训练。因此,各科学习中都包含着学语文、用语文的因素。二是学校课余生活。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包括团队的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以及科技小组活动等等,开展这些活动有时需要写文字材料,有时需要翻阅大量资料,有时需要作口头的报告或讨论,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因素。三是校外组织生活。中学生还经常有组织地到校外开展一些活动,如调查、参观、游览、扫祭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也往往包含着学语文、用语文的因素。四是家庭日常生活。中学生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也经常有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例如与亲友通信,给他人辅导,为邻里代笔等等。如果这样“全方位”地把学生各方面的生活都有机的联系起来,有意识地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就将使语文教学形成这样一个“辐射型”的整体网络结构: 形成这样的整体网络结构,当然不是意味着语文教师的工作“无限膨胀”,不是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课内外一切语文实践活动都实行“承包”,它只是要求语文教师更加自觉地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使他们不仅在语文课上而且在生活的一切领域都能严格地按照运用语文工具的规范化要求办事,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吕叔湘同志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我们所谓“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其用意就在于引导学生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另一方面,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又是同生活的不断充实、知识的不断积累有关,语文教学同其他生活领域建立起横向联系,就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在内容上不断获得“源头活水”,而不致流于空疏。

第三,根据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教学的未来。

教育的本身,从实质上讲,总是面向未来,服务于未来的。因此,语文教学无论是教材、教法,还是教学手段,都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们都需要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文道统一”来解释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其中的“道”,被规定为“政治思想教育”,应该说,这样的解释,原则上是正确的。但从现代生活中语文工具实际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已经不仅是交流政治思想的工具和传播政治信息的工具。因此,“文道统一”中的“道”,也不仅仅是指政治思想教育,它的内涵应该更广泛,应该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人生哲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审美情感教育、治学精神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等。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今后的语文教材,在选文标准上应该是多项的而不是单项的。

现代社会的一个越来越显著的特点是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半专注于锻炼“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功夫,读书不求快而求精,这方面的功夫,当然是需要重视的;但今后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新课题将是“快速阅读”,现代生活中,要求人们必须培养起一种特殊的习惯和本领,那就是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使阅读范围的扩大与阅读速度的加快很好的统一起来,将是未来语文教学需要着力研究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方面,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得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青少年,他们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究竟应该学会写一些什么样的文章才合乎时代发展的需要呢?这里,国外的一些教改动向值得我们注意。在日本,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写作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现代社会的实际出发,从生产和科研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写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这类综合性说明文的能力。在法国,语文教材中也选进了相当数量的科技说明文,为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和写法,以适应将来从事理科、工科研究工作的需要。类似这样的情形,在欧美各国相当普遍,可以说是一种共同的趋向。现在,只要稍稍留意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可以发现:诸如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考察报告、市场信息评析、情报资料综述、科技说明文和科技议论文这一类文章的应用频率已日益增高,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对这一类文章如果再不给以应有的位置,那就势必由于脱离现代生活的需要而使教学失去生机。

再从写作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考察,过去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着力在铺陈、敷演、渲染、描绘、形容等方面的训练。自魏晋以来,赋体盛行,一把扇子、一阵清风,能转七绕八地写出一大篇文字来,尽管内容贫乏,也还得标榜他是文章“高手”,这种遗风,竟一直或隐或显地影响着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而在现代社会,一切都要讲究速度和效率,人们没有多少余裕时间来读不得要领的长文章,而要求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最新的、最精要的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缩写训练、概括训练、摘要训练、综述训练以及所谓跳跃式表达训练等等,将成为人们所重视的新课题。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在文章中能按照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求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因此,文字中配以必要的表格和插图,也应当出现在中学生的习作之中,使这些习作呈现“图文并茂”的特色。

随着现代生活中社会交际的日益频繁和“人机对话”的日益普遍,整个社会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学生“善于辞令”,学会“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将是语文教学不可推诿的责任。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利用幻灯、电影、电视和其他视听手段来辅助教学,必将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过去从事语文教学,习惯于传统方式,手段十分落后;而为了要有效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速率,这落后的教学手段就日益暴露出它的弱点,因为它只适合于“潜移默化”却无法适应“快速反应”。

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这个命题的内涵十分丰富。这篇短文只是画出一个粗略的框架,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提供更多的例证,使这个命题的科学内涵不断充实。我坚信这一点。

* 原载《教学与研究》(南通教育学院)1988年第1期,后收入北京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语文教学方法论》一书。略有改动。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新教材要求课堂教学生活化。

现行的课堂“去生活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生活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生活的活力。新课程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确定《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验研究课题,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期能克服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积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课题界定

“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时期提出的一个理念,是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和取向。传统的教育只是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为主的“书本世界”,对于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有所遗忘和忽视。“课堂教学生活化”不仅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使命,还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感悟,满足学生的审美生活和精神生活,其实质是生成思维,要求教学过程从“知识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把教学过程作为“事实”来看待,而要作为价值来实现,它与传统的教学相比,“生成性”是其认识活动的基础。

建构“课堂教学生活化”意在纠正传统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过程中无学生,为知识而进行知识教学的倾向,特别是纠正为应该而进行的知识教学、知识训练的问题,树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尤其为学生的今后可能生活提供运用知识技能的舞台。在建构“课堂教学生活化”中,要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和生活的关系,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要凸显学生的发展性,发展教学过程中的生长性,努力克服应试教学的弊端。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推动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老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发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和广阔和生活审视。”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认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探索强调的是认识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的情境“做数学”,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各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生活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

四、实验目标

1.探究“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建构和科学知识传授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

2.建构“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一般模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3.解放教师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在学习中与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实验原则

1.建构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造特性的集中表现,是学习者内化知识经验,实现主体发展的必然途径。

2.开放性原则 教学设计应体现弹性和灵活性。鼓励师生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即兴发挥和创造,即预先目标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活动的依托是教材,老师和每个学生的解读方式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就不同。

3.互动性原则

重建师生关系,改变教学方式。互动是教学中两个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在互动性原则下,教学的课堂必然是“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在教学情境中相互交流、讨论、沟通、理解、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4.自主性原则

自主意味着独立、互动、独特和重视个性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并使教学过程向课外延伸。

5、趣味性原则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年龄特点,趣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6.实践性原则

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实验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4.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5.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6.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7.小学地方课程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七、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同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性的发展精心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2.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3.文献检索法

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4.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的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八、实验操作

1.优化课题管理,加强理论学习。

实验伊始,学校成立以张国勤 王桂荣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管理,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开展。把深入学习理论作为实验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坚持始终。组织课题组成员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中,把握各学科新的教学理念,组织学习讨论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活动教学等理论,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同时,及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动态和信息,不断调整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工作。

2.学校加大投入,为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我校已初步具有了各种现代化教育媒体,具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校园宽带网络系统,这些都为课题的研究和展开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3.深入做好现状分析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现行教材、教学基本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诸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认真详细的分析,制订工作策略。

4.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

(1)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3)创造实践时空,注重实践活动。

5.教学内容安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6.建立评价机制。

九、实验措施

1.实施分层管理,形成二级管理体制。一是校长室、教科室抓好子课题组长的课题管理和研讨活动;二是子课题组长组织好研究活动。

2.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活动制度。一是建构科研例会,二是明确课题组成员职责。

3.夯实理论基础,走教科研一体化之路。

十、实验步骤

本课题研究3年,拟三个阶段完成:

酝酿准备阶段(2010.9——2011.8)

任务是构思、规划、制订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实验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

具体实施阶段(2011.9——2012.8)

任务是全面实施课题研究,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加强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深入研究课题的路径和方法,探索案例编写的原则、结构、内容,寻找符合课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并进行阶段分析和归纳总结。

课题总结阶段(2012.9—4—2013.8)任务是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完善研究,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物化成果。

第三篇:地理教学如何贴近生活(定稿)

地理教学如何贴近生活

许伏新

甘肃省高台一中(邮编734300)

摘要: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联系,使地理教学严重的脱离实际生活,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贴近生活,使地理教学学以致用。

关键词:案例试卷 作业 活动 收集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所引用材料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比如 高考试题中“握手楼”,“地膜覆盖”,“二胎政策”的考查 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平时不关注身边的这些信息,高考中往往失分很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地理教学严重的脱离实际生活,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大大降低学生的应试能力。本人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如何贴近生活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的选择案例尽量来源于生活

案例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决定这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案例可以使复杂的课本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我在备课时总是对案例精挑细选,使课堂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影响农业区位因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选择了我县玉米种植的有利条件,气候方面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水源方面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国家的优惠政策等条件进行讲述,然后让学生课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总结出影响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讲工业布局时总是选择我县的工业小区工业的特点做为课堂案例,分析我县工业布局的原则,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就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恰当联系实际生活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处处留心用课堂的理论来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实用。

二,考试试卷中选择的素材尽量来源于生活

高中学生一学期往往有多次考试,试卷中材料的选择往往决定试卷质量的高低,我在出卷时选择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应用到试卷中,比如让学生说明“压沙技术”能够提高瓜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同学们对这样的试题并不陌生,但必须紧扣课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很快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肥力),增大瓜田日温差。还比如让学生回答西气东输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西北地区为什么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比如让学生说明西北干旱地区盐碱化严重的原因。这样的试题主要针对我们生活的西北干旱地区的。同学们生活在西北,对其环境并不陌生结合教师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就可以阐述其问题。这样的考试我认为是很有效果的,不但考查了学生对地理理论的掌握而且应用理论对实际进行分析,使地理知识学以致用。当然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考查的知识紧密联系,在试卷中生活方面的素材的出现要有针对性,不宜出现的太多,但一定要精。

三,课后作业内容的布置要尽量来源于生活

高中学生的课后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简答题,可以是章节训练,我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中,总是布置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小论文。比如让学生写一写如何防止西北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写一写在西北地区如何发展节水农业,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何种工业最有效等等。这样的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论文不但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深化了解。如果我们能够对这样的作业长久坚持,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后作业的小论文题目要认真思考,切合实际,认真选题,另外还要给学生以指导,包括如何获取资料,如何辨别资料的真伪,如何用资料来说明问题,还有小论文的格式都需教师给与关注,小论文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成果进行展示,要评比,奖勤罚懒,防止流于形式。

四,地理兴趣活动的选择要尽量来源于生活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让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是非常关键的,我校有很多兴趣活动小组,其中有我组织的环保兴趣小组每年要进行一次湿地行和丹霞地貌行。在这两次活动前我总是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湿地和风蚀地貌的知识,让学生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然后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实地去观察,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想象力,与课堂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对课堂理论彻底进行深化,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当然这样的活动选择一定要有目的性,计划要强。教师现场给与指导,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

五,利用网络收集来的信息要尽量来源于生活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收集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信息比如叙利亚问题,我让同学们持续关注,收集相关发展情况,然后把让同学们把收集的信息在qq空间转发,这样同学们就可以互相交流,获取完整的叙利亚问题的情况。还比如美国冬季的雪灾,同学们利用网络持续进行了其发展,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对其产生原因,危害进行阐述,也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应对雪灾的措施。通过对地理事件的关注,使网络成为同学们学习的助手,养成了关注身边地理的习惯,树立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我认为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当然这个习惯的养成不可能短时间完成,这就需要教师要加以引导,坚持督促,想办法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坚持下去。以上是本人在多年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有失败也有成功。但是我认为在我国高考为指挥棒的今天,我们不可能不顾指挥棒的作用,但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到既要关注学生的高考升学,也要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更要关注我们所教授的知识要在生活中的用途,那就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我们的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

联系电话:***

第四篇:中职语文教学(模版)

知音之交

俞伯牙,是楚国郢都人,在晋国任上大夫。晋侯想与楚国通好,就派俞伯牙访问楚国。俞伯牙到楚国办完公事,拜辞楚王,楚王赠给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俞伯牙离楚国一十二年,想走水路绕大圈而回,饱览楚国江山胜景。就假奏楚王说:‚臣身患小恙,不能骑马乘车,想坐船回去,以便医药。‛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命令水师拨一只大船送俞伯牙回晋国。

俞伯牙乘着官船,不一日,到了汉阳江口。正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倾盆,官船不能前进,停靠山脚下。不一会儿,风平浪静,云散月现。那雨后之月,更加光亮。俞伯牙坐在舱中闷得慌,就走到船头上,一边观赏月色,一边捧起瑶琴,轻轻弹奏。忽然,俞伯牙发现有人在偷偷地赞赏他的琴音,立刻叫人去找,当场找来了一个樵夫。俞伯牙见是个砍柴的人,就笑着说:‚山中砍柴之人,也能听琴?叫他走吧。‛那个樵夫不仅不走,还高声说:‚大人错了!岂不知‘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无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山脚下也不应该有弹琴之客了。‛伯牙见他出言不凡,就问他:‚他既是听琴的,我刚才所弹何曲?‛樵夫答:‚刚才大人所弹的是孔子叹颜回。对不对?‛伯牙一听回答,非常高兴地说:‚先生果然是听琴者。‛就吩咐手下的人把那位先生请上船细谈。

那樵夫上得船来,伯牙手下的人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手拿尖担,腰插板斧。就嘱咐他说:‚喂,你见了我老爷要下跪叩头。问你什么,要小心答应。‛那樵夫说:‚诸位不用粗鲁,待我解衣相见。‛说完脱下蓑衣斗笠,解下板斧、放下尖担,下船舱向伯牙作了个长揖而不下跪叩头,说:‚小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中哪里有这樵夫?慢慢举手说:‚贤友免礼罢。‛叫书童搬一个凳子放在下席让他坐。那樵夫见伯牙全无客礼,也不谦让,俨然坐下。伯牙既不叫人奉茶,也不问姓名,劈头就问:‚刚才岸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正是。‛伯牙说:‚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弹它有甚好处?‛樵夫答:‚此琴是伏羲氏所琢,是瑶池之乐,故名瑶琴……‛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熟知乐理,非常高兴,但又怀疑他是死记的这些话,想再试他一试。就对他说:‚有一次,孔子正在室内弹琴,他的学生颜回从外面进来,忽听琴音中有凶杀之意,不免一惊,问明之后,才知刚才有一只猫,想捕捉一只老鼠,孔子见了,不由得在感情上受到一点影响,并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出来。象颜回这样,真可算得是知音了!假如下官弹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说:‚大人试弹一下,小子尽心猜度。若猜不着,大人休得见罪。‛伯牙望望高山弹琴,在琴音中表现山的高耸之状。樵夫听了,称赞说:‚美哉!巍巍乎,意在高山!‛伯牙又对着江水弹琴,在琴音中表现水的奔流之势。樵夫听了,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俞伯牙听见樵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大吃一惊,赶忙放下瑶琴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声说:‚失敬,失敬!真是石中有美玉之藏,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躬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说完,又转问:‚大人高姓?在何处为官?‛伯牙拱手说:‚下官俞瑞,在晋国做官,是访问楚国而来。‛伯牙推子期坐到客位上,自己坐主席相陪,叫书童奉茶。喝完茶,二人上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国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小人寒舍就在离此不远的钟家村。‛又说:‚实不相瞒,小子上有双亲在堂。为赡养父母,在此砍柴度日。虽三公之尊也不能使我离开父母。‛伯牙见他这样有孝心,愈加敬重。又问:‚青春多少?‛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岁。子期若不嫌弃,愿与先生为知音之交,以兄弟相称。‛子期笑着说:‚大人是上国名公,我钟徽是穷乡贱子,怎敢高攀!‛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拜罢,二人继续饮酒,彼此谈心。

钟子期同俞伯牙谈得兴趣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准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紧握子期的手说:‚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想请贤弟与愚兄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说:‚只因双亲在堂,不敢远游,小弟只好失陪。‛伯牙沉默了一会儿,说:‚也罢,明年中秋节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说:‚既如此,小弟来年中秋节准在江边恭候贤兄,不敢有误。‛伯牙叫书童拿来一些银子赠给子期,二人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第二年的中秋节晚上,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将船靠在去年中秋节与子期相会的地方。伯牙走上船头,见月光明高,照得如同白昼,却不见子期。等候到天高,仍不见子期的踪影。伯牙梳洗后,带着随从,上岸到钟家村去探望。走了不远,来到三叉路口,不知哪条路往钟家村去。正好迎面来了一个老翁。伯牙向前施礼之后,问:‚请问往钟家村去,应走哪条路?‛原来,这两条路都是到钟家村去的,一条往村南,一条往村北。老翁便问:‚先生要拜访何人?‛伯牙说:‚拜访钟子期。‛老翁听后,放声大哭说:‚子期就是我儿。支年中秋节,晋国上大夫俞伯牙送了他一些银子,我儿买书攻读。他白昼砍柴,夜晚读书,耗费心力,染成疾病,数月之后就亡故了。‛伯牙一听,双手捶胸,倒在地上痛哭不已。钟公问书童:‚此位先生是谁?‛书童说:‚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说:‚原来就是我儿子的好友。‛忙扶起伯牙。伯牙含泪问钟公:‚令郎葬在在何处?‛钟公说:‚按儿的遗言,葬于马鞍山江边,以候晋大夫俞伯牙。‛于是,伯牙请钟公领他到坟前一拜。

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拜了几拜。捧起瑶琴弹了一曲之后,•便把瑶琴在石头上摔了个粉碎。钟公感到奇怪,便问:‚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钟公说:‚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对钟公说:‚下官伤感在心,不随老伯到府上去了。待我上表晋侯辞官归家,再来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我家,养老送终。我即是子期,子期即是我。请伯你不以下官为外人。‛说完,给钟公送了一些银子,辞别而去。

后来,人们把善于欣赏音乐的人叫做‚知音‛,并且用‚知音之交‛来比喻彼此非常了解的知心朋友

刎颈之交

解 释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出 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壁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壁归赵,得到赵王 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 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赵国。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 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 很是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 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 处宣扬这件事。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 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 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陈雷,即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顶,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同僚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四、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在太学(朝廷最高学府)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八、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建安时期孔融和祢衡的故事。

当时祢衡15岁年少有才,拜孔融为师。孔时已近40,和他相处融洽,结交为友。建安元年(196),曹操挟汉献帝东迁于许,许都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中心,曹操发布了《求贤令》,招纳人才,很多的才志之士纷纷赶来,希望获得建功立业、施展才华的机会。在这些纷至而来的才士中,有一个名祢衡的青年,怀揣策文,自荆州而来,希图一展怀抱,成就人生的辉煌。

那时的祢衡才二十四岁,二十四岁的他逸才飘举,孔融称其‚淑质贞亮,英才卓荦。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心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还是在多年以前,‚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敬衡才秀,共结殷勤,不能相违‛(《平原祢衡传》),孔融便与之有了尔汝之交。

年轻的祢衡颖悟过人,所见过目不忘。《祢衡别传》载其一事,云其曾与黄射过蔡邕墓,见蔡伯喈所作碑,祢衡一过视之,叹之言好,记之于心。后日归章陵,黄射惋惜没有让人把碑文写下来。祢衡却说:‚吾虽一过,皆识,其中央第四行中石书磨灭两字,不分明,当是某字,崆不谛耳。‛因援笔书之,初无遗失,唯两字不着。黄射虽知其才,犹嫌有所脱失,故遣往写之,还以校其所书,尺寸皆得,初无脱误,所疑两字,故如祢衡所遗字也。

年轻的祢衡才思敏捷,下笔即成佳构。有胡政者死,祢衡为作板书吊之,‚时当行在马上,驻马援笔,倚柱而作之‛,顷刻而成。又曾于黄射大会宾客时,人有献鹦鹉,黄射举卮酒,邀祢衡为赋,‚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年轻的祢衡意气风发,恃才傲逸,狂放不羁。‚见不如己者不与语‛(《平原祢衡传》),‚是时许都虽新建,尚饶人士‛,而祢衡竟看不上任何人。有人对他说:‚何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游?‛祢衡却说:‚卿欲使我从屠沽儿辈吗!‛竟然视陈群与司马朗为屠沽之流。又有人问:‚当今许中,谁最可者?‛衡曰:‚大儿有孔文举,小儿有杨祖德。‛只是对孔融和杨修略有称许。如此祢衡,放眼许都,竟无人可以依违,无处可以投刺,怀中策文上的字‚遂至漫灭,竟无所诣‛(《文士传〃祢衡》)。

年轻的祢衡个性张扬,锋芒毕露,不知韬晦隐忍,逢迎附和,与世浮沉。对人往往‚臧否过差‛,‚人皆以是憎之‛(《平原祢衡传》),至于切齿。只有孔融高贵其才,不计较他的无礼与轻慢,多次上书向曹操推荐,而他却不齿曹操之为人,‚疾恶之‛,不但不愿与曹操相见,还‚著布单衣练巾,手持三尺杖,坐大营门‛(《平原祢衡传》),数骂曹操,既让推荐他的朋友孔融无颜,又让欲起用他的曹操难堪。曹操对孔融说:‚祢衡小人无状乃尔,孤今杀之,无异鼠雀耳,顾此子有异才,远近闻之,孤今杀之,将谓孤不能容。‛(《祢衡别传》)只是因为自己说过‚求贤勿拘品行‛,只是因担心天下人指责,曹操才放过了他。

高自期许的祢衡,四顾茫然,发出深长的叹息:谁可与游?在许都茫茫人海,他竟无所适从。他感到孤独和寂寞,无人可以相俦;他觉得污秽满眼,无处可以栖止;他觉得那里没有英雄,无人可堪相论天下;卓绝才华,满腹文章,无处可以施展与显扬。

狂傲不羁的祢衡,在许都不但没有交到朋友,获得机会,反而招来无数的怨恨,受其辱者,皆欲寻找机会报复他。而他,总能机智地化解刁难,让那些施辱者再次受辱。有一次,将南还荆州,装束临发,众人为祖道,设供帐于城南,他又珊珊迟到,于是众人自共相诫曰:‚衡数不逊,今因其后到,以不起报之。‛及祢衡来到,见众人皆坐不起,乃号啕大哭。众人问其故,乃曰:‚行尸柩之间,能不悲乎?‛众人的举动没有能够羞辱祢衡,却又再一次遭到祢衡的羞辱。曹操亦图欲辱之,乃令录为鼓吏。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鼓吏皆当脱其故衣,著新衣。次传衡,衡击鼓为《渔阳椮檛》,踏地来前,蹑馺却足,容态不常,鼓声甚悲,音节殊妙。坐客莫不忼慨,知必为祢衡。祢衡演奏完鼓曲,不肯易衣,吏呵之曰:‚鼓吏何独不易服?‛衡便止,当武帝前,先脱裈,此脱余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岑牟、次著单绞,后乃著裈,毕,复击鼓椮檛而去,颜色无怍。武帝笑谓四坐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曹操没能羞辱祢衡,也反被祢衡羞辱。

‚京师贵游者‛们容不下祢衡,‚唯才是举‛的曹操容不下祢衡,‚尚饶士人‛的许都容不下的祢衡,带着失望,祢衡回到了荆州,有人说是他自己回去的:‚衡知众不悦,将南还荆州‛(《平原祢衡传》),也有人说是曹操把他送回去的:‚乃令骑以衡置马上,两骑扶送至南阳‛(《文士传〃祢衡》)。乘兴而来的祢衡,黯然而归。

来到荆州的祢衡,刘表‚甚礼之‛(《平原祢衡传》),又因与黄祖之子黄射善而至夏口,黄祖亦‚嘉其才,每在坐,席有异宾,介使与衡谈‛。但祢衡‚恃才傲逸‛的品性依然,‚臧否过差‛的言谈依然,‚见不如己者不与语‛的轻慢依然。因其‚英才卓荦‛,‚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孙盛《杂记》的曹操放过了他,‚天性险急‛(《祢衡别传》)的刘表放过了他,但暴怒的黄祖没有放过他,当祢衡回答黄祖俳优饶言时,黄祖以为骂己,‚大怒,令伍伯将出,欲杖之而骂不止,遂令绞杀‛。黄射来救迟,凄怆流涕,无限悲痛与惋惜:‚此有异才,曹操及刘荆州不杀,大人奈何杀之?‛(《平原祢衡传》)

天才的祢衡被杀了,一个狂傲的身躯倒下了,一腔孤洁的鲜血染红天地,智慧的星空中,他如流星滑过,历史的长河,只留下一点晶莹的泪痕,犹如一声隐约的叹息:有谁还能如祢衡,敢于鄙睨世间的权威与庸碌?有谁还能如祢衡,生命的风帆高挂孤傲任性的旗语?

千年来,鹦鹉洲上,祢衡的坟头,总是芳草萋萋,迷蒙烟雨中,仿佛又见那孤清的身影,江风吹拂,宛然又闻那不屈的吟哦

第五篇:作文材料贴近生活

作文材料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现实性。它暗合“舌尖上的美味”,将日常生活中传统、普通甚至“草根”的食物——大豆、豆腐请进作文,可谓平中藏奇、常中见新,内涵丰富,易于考生理解。考生要注意材料中的几层变化:

1.大豆——煮熟——胃胀;

2.发明——豆腐——改变;

3.创造空间——适应口味——普通升华。

大豆营养丰富,价格低廉,但因难以消化而被冷落;盐卤点制豆浆而成的豆腐柔软变通,品种多样,便于吸收,备受喜爱。大豆因为食用方式的优化而升华,豆腐因为柔软变通而受青睐。

作文材料内涵丰富,有利于考生提炼观点。考生要善于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创造、创新;变革、变通。要注意揭示事物的丰富性、多元性,提炼出有新意、有个性、有创意的鲜明观点。考生可聚焦于大豆的升华和豆腐的受青睐,寻找思路,实现突破——变通带来新生、思路决定出路、柔软变通之美等。考生可从材料的初始价值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如何让普通变得不普通?如何让平凡变得不平凡?如何让尴尬化为受欢迎?这离不开

“变”——变化、变通、变形。这一“变”字体现了人们的尝试性、创造性、实践性;这一“变”体现了人类的发现意识、生活智慧、探索精神;这一“变”不仅改变了大豆的命运,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饮食习惯,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任何“变”都离不开思考、离不开行动。光思考不行动是纸上谈兵,光行动不思考则只能是“愚公”。正如总书记在五一劳动节时提出的“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生活”。作文材料角度多元,利于激活考生思维。从这个材料中,我们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食物的营养性、生活的常识性,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视材料中的深层意味与侧重点,要明白材料的指向、内涵、意蕴,这样才不会跑题、套题。这个材料来自鲜活的现实生活,它蕴含的角度是多元的。考生要把握核心要点,关注细节,激活思维,生发联想,运用正反思维,注意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深刻、思维的敏锐。如考生可着眼于思考“个人、企业、国家如何寻找最佳途径,提升自我,实现突破”;可立足于“柔软变通之美”,展开思考,谈谈包容、变通,让自己海阔天空,改变自身过于坚硬、浑身是刺、不知变通的个性,以更为包容、宽容、圆融的态度面对生活。

总之,考生需从材料出发,选择角度,激活思维,联系自我,联系社会,联系自然,在美食、作文、人生中,让“小豆腐”散发出“大能量”,从“小豆腐”提炼出“大智慧”,以“小豆腐”开启“新思维”。

下载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贴近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贴近生活 表现情感> 教学案例评析

    贴近生活 表现情感 激发兴趣——儿童国画教学课例评析 射洪县太和四小 李祥武 长期以来,儿童国画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教法基本上都沿承了传统的方式,即以临摹为主。通过形象......

    中职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中职语文教学心得体会7篇 中职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陶先生以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干......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10篇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1 一、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努力使教学做到“目中有人”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逐步适应了高中的学习。但是,他们的基础较弱,在大容量的课堂......

    中职语文教学心得

    中职语文教学心得篇一:中职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一、中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在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属基础课,起着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因此,就普遍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总以为......

    中职语文教学总结

    中职语文教学总结 中职语文教学总结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3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

    中职语文教学总结

    高二语文教学总结 潘盛碧 从事中职语文教学两年来, 我一直注意总结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努力尝试进行一些教研教改活动。在这期间,......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1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不是第一次从事了,每次都有新收获,在城轨半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中职语文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堂,由于面对学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

    中职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以人为本的中职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经验总结陈晨从事中职语文教学五年来,我一直注意总结教学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努力尝试进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