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十中学的听课心得
二十中学听课心得
廉晓娟2012、5、18
2012 年5月18日,我参加了二十中学的听课活动,听的是牛岩老师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李延博老师的《事物发展光明的前途与曲折的道路》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现在联系我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说一说我的心得体会。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听课中时常看到老师们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制作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历史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性很高!
第三, 注重历史复习的完整性。本节课的容量特别大,从中国古代讲到中国近现代,从中国联系到外国,注重了古今对比,中西联系。这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第四,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苦于课堂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第二篇:去清河中学听课心得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赴清河中学听课心得
涟水一中
蔡锦高
2011年10月2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涟水县教研室组织的去清河中学高中部学习活动,作为一名教师,我非常感谢学校给我的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听课能开拓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学理念,是使一位教师快速成长的最简洁的方式。在这次听课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以下是我听课后的心得体会。
由于时间的限制, 我们仅听了一节课:清河中学葛志锦老师的高二语文课《怀念红狐》。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在这堂课中,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 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才认识到教学案原来也可以这样设计的, 对话单包括学习目标、前课准备、学习过程、学习反思几大部分。那对话单是教师对教材、学情深入研究后,精心编写的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精讲点拨的依据。使我明白一切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自由畅谈,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对话单的引导下,在课前对新课的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有组织地对对话单进行批改,全面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按对话单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概括总结,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使用新观点解释老问题等。做好接受小组互查的准备和大组讨论的准备,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小组讨论时的发言稿。课堂上学生要结合对话单内容做好重要结论和典型变式题的笔记,归纳知识,纠正错误,学完一课后,要在对话单的空白处写上“学 后记”。
第三,注重激励机制
在自主对话的课堂教学中,科学安排学习小组,同学们或交流、或讨论、或展示,无论是小组内的生生交流还是全班的生生交流或师生交流,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都能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分析、比较、判断,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积极,教学效果显著。
第四,注重有效地延伸,领悟其义。在拓展延伸这一部分,葛志锦老师针对课文适时引导,结合叶兆言的叙事散文写作的《低标准与严要求》,和学生探讨本文运用的写作技巧,从而点拨叙事散文的写法。课堂上只有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造就课堂深层次的延伸。
通过这次学习,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慢慢地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充实。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提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使自己不断成长。
总之,这一次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并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寓教于乐”。
第三篇:杜郎口中学听课心得
杜郎口中学听课心得
上周六我们在南国校区听了杜郎口中学杨凌燕老师一节数学课,收益颇丰。杨老师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真正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课堂之上。整节课他们的对学生的肯定和信任是是我非常佩服的一点。就此次听课以及演讲,带给我启示很多:
首先最直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教会学习、授予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才能产生有效教学的效果。杜郎口中学的老师在上角平分线的性质时,首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们。并鼓励学生来说、来点评。上课之前首先写出我参与我快乐。我想长期的训练,孩子们都会变的聪明、积极、勇敢、自信。课堂上老师说的话并不多,但全部都在关键时刻给予评价。在以生为本的模式下,教师的课堂点拨不能丢,课堂教学要扎实。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教师的应该是精当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只有充分体现“一导双主体”,即教师主导、学生教师均为主体,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借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在本节课中,一位不错的女生错误讲解一个习题,老师并没有当下打断,由学生指出问题所在。老师对那位错误女生说的鼓励话语,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这种错误表达也会在我的课堂出现,而我有时会因为时间关系,直接打断。有时又会忽略积极的评价而让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中,随处可见的“你真是好样的”“讲的真有见地”等评价也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其次是孙校长提出的课堂两个抓手“活”“实”以及课堂“三声”,掌声、笑声、质疑声。第一点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应经充分感受到了。第二点就是实。由于时间关系,课堂没有展示,孙校解释道,实体现在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即时反馈,分层次、分步骤强化了各种训练,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使其熟练的掌握了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对比我的课堂,还有差距,我们也应该把知识的训练与巩固作为教学的重点,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让学生在训练中形成技能,培养应用能力,并不断创新,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最后就是课堂要达到的目标:学会、会学、乐学、愿学。听到这几个词,我脑海中也涌现出这样的愿景:学生都能自主学习,对知识求知若渴。这样该多好,他们的学生也不是天生就可以这样。每个班级也会有潜能生。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五点我想可以在今后尝试落实。1)分析达标率2)未过关学生名单3)找原因4)想措施5)及时跟踪。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很多,关键是端正态度,扑下身子,虚心学习。学习中,我们应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切不可盲目照搬,要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促进自身课堂效益的提高。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第四篇:XX中学地理组听课心得
XX中学地理组听课心得
(2011-2012学第2学期)
依照校教研室的要求,本学期地理组听评课活动安排了孟XX、王XX两位老师讲授了示范公开课。地理组成员分别于3月28日和4月17日听取了两位老师的授课,并于当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了说课与评课活动。
孟XX老师讲授了必修二“3.1产业活动区位条件与地域联系”一课的第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王庆军老师讲授中国地理中的“河流与湖泊”一课,为复习课。
两次示范课的教研活动程序都为:授课人说课、听课成员评价、教研组长记录并总结三个环节。本次听评课总体情况如下:
1、两位老师对教材与知识难度、结构的教学与把握都非常到位,显示出了相当的教学功底。尤其是都采取了一定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知识内容的认知过程、知识理解和应用训练,都采取了各种多样化的方法来解决难点问题,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认知过程。
2、总体上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和启发。
3、听课成员在听取授课、说课和参与评课的过程中,同时也讨论和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经常到的问题。通过对两位老师授课过程中的亮点进行总结,对解决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启示与借鉴,同时,通过大家对两位老师在授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起到了学习与纠正的作用。
4、通过总结,对于一些大家都经常习惯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如“大合唱”式的提问,实质上会给老师一种“大家都会了”的假象,其实有十个学生回答了问题就会让人感觉到大家都在回答一样。而且,大家在齐声回答时,七嘴八舌地说的都是一些零乱的词汇,事实上没有一位学生能够完完整整地把问题叙述清楚。经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认为,单独叫一位学生回答,在老师指导下回答完整,这样的效果要更好一些。因为其他同学在听取他的回答时,在心里也做了一次完整的叙述。
2012/4/24
第五篇:中学历史课听课感受与心得
师大附中听课感受与心得
狮山周郎
女刘老师讲的七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课堂形式多样,氛围十分活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这少不了老师的精心准备和讲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们听课的激情,初中课也许就应该是这样的。下面我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地方来简单说说自己听课的感受和心得。
1、课堂有效的引入
老师首先以两张非常美丽的花朵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提问道:“哪位同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些花朵?”同学们非常积极,有很多人举手,有的说美丽,有的说好看,有的说华美。老师归纳,“总之是很漂亮是吧。但是就是这么美的花朵,有人却用‘罪恶’来形容它。”学生们很惊诧。老师紧接着说,“是的,那大家知道它是什么花吗?”知道的学生说:“罂粟!”“对了,它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罂粟花!为什么它是罪恶的呢?”老师接着又放出了另一张图片,鸦片。“是的,罂粟花虽然美丽,但是它可以制成鸦片,鸦片是什么呢?是毒品,吃了会让人上瘾中毒。而这种东西却引发的一场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
老师通过使用美图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设置最简单的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就很容易回答,学生们就很想表现自己,所以争相举手回答问题,这就使得一开始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了。老师的归纳与学生们达成共识,花朵很漂亮。但是紧接着老师话题一转,有人说它很罪恶,学生们啧啧称奇。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花朵本来很漂亮的怎么会说它罪恶呢?好奇心一下子涌动上来。老师通过提问花的种类,给出了学生们答案。原来这种极为艳丽的花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罂粟花,罂粟花的果实可以制作鸦片,人一旦吸食很容易上瘾中毒,它当然是罪恶的了。接着,老师说就是这种东西(鸦片)引发了一场战争,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鸦片战争》,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今天所学的课程。这样通过图片与问题的有机结合和层层引导设问的方式,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实现了罂粟花——鸦片——鸦片战争这样一个三者息息相关,一环扣一环,参差清晰分明、生动活泼的课堂引入。这正是以后我要学习的地方。
2、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机结合
刘老师全课基本上是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来教学的,学生们也基本都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并不仅仅局限于普通话的教学,她很灵活的运用了乡土资源的一种——方言——四川话,这就使得课堂什么的生动有趣。比如,在谈到鸦片战争之前中英贸易中国常处于出超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老师就设置了一个情景,一位农民家的孩子在街上看到了卖洋布的洋布行,就出现了下面一段对话:
儿子:妈妈,街上卖洋布了,可好看了。妈妈:好看管什么用,结实才行。儿子:那洋布又细又结实。
妈妈:光结实管什么用,便宜才行。儿子:那洋布可便宜了。„„
在这里,老师就用四川话读了对话,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笑声,看得出同学们都被逗乐了,达到了吸引兴趣的目的。接着老师口音一转,便回归到普通话,提了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买洋布吗?为什么?见老师用方言提问,学生们索性也用方言回答。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部分学生认为妈妈会买,因为洋布物美价廉。但也有学生回答说不会买,因为可以自己织。老师便解释道,当时的农民家庭一般非常贫穷,即使洋布再便宜也买不起的,一般都是自己在家里纺织布。中国古代就是一个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这种小农自然经济对西方的工业品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农民吃的用的都可以自己生产出来,所以那些西方的商品对他们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中国的土特产茶啊,丝绸啊,陶瓷啊则在西方很受欢迎,所以英国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经常赔本。这样通过方言和普通话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先用方言互动,调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再通过普通话比较抽象的解释原因,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不至于一直讲理论,过于乏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方言教学虽然使得课堂生动有趣,易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但也不能使用过多,一是影响学生普通话的学习,另一个是会给班上外地的同学带来理解上的难度。
3、课堂提问的有效互动
所谓“问题互动”就是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历史课的教育更有实效。而要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互动,教师就要做到因势利导。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第二,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足进行补充,最好以“建议”的方式出现,尊重同学的自尊心,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建议”的分量,这样能够拉进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和谐。
而本节课中,刘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从总体上来看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不乏一些失败之处。比如刘老师在讲完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提了一个问题:假如当时你在销烟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受?老师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明白林则徐那种不为外来侵略,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但是她在这里犯了一个思维定势的错误,就是她理所当然的认为学生们都会回答诸如“非常激动”“非常开心”此类的话语。但这可能只是站在一般百姓的角度,她忽略了如果站在烟民的角度,他们会怎么想呢?很巧的是,这时一个男同学就说出了,站在当时烟民的角度的感受:悲哀。我会很难受,因为我再也不能吸食鸦片了。老师一听到,她并没有表扬这位学生很新的一个思考角度,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为了跟课本一致,想也不想的就批评这位同学,“只要是正常人肯定不会像你这样想的。”殊不知,这句话很伤人的,更何况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这点,刘老师处理的不是太好,没有很好的做到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的积极思考,尽管这种思考是非主流的,但对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则大有裨益。
4、不要在假设历史上浪费时间
历史,简而言之,便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一去不复返。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更多的应该是客观、公正,在掌握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去假设历史,这样做无非是个人情感、价值观的泛滥,不利于我们认识“真实、客观”的历史。说这些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想指出刘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们自由想象,假如中国学习外国之后还会挨打吗?我可以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这样花费课堂不少的宝贵时间去让学生们假设历史,着实有点事倍功半。其实,通过讲完本课内容,完全可以根据史实得出一个结论,当时中国挨打,就是因为腐朽、落后,所以中国要不想挨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肯定要学习西方。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假设,只有假设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所以,不建议在假设历史上花费过多时间,语文课上倒是可以一试。
以上便是我听课的一些感受和心得,希望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