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文案例
如何识的庐山真面目
六年级唐志恒
案例《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苏东坡的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学生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已学过,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是比较熟悉的。学生不仅能正确完整的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也能说出诗中所蕴含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因此,在再一次教学本诗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希望学生能通过现实生活的一些实例进一步的理解感悟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过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时发现事物有所不同的例子吗?”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一些学生甚至能用成语故事《塞翁失马》《盲人摸象》来加以佐证。
其中一个学生说道:“当我与别的同学为一件事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而认为别人是错的。”
听这里我忽然想起上周的一件事:本班一位平时表现不错的女学生上周在排练舞蹈节目的时候,由于排演位置的变换调整与指导老师发生的争执。虽然事发后我在第一时间与这位女学生进行过一次谈话,通过谈话这位女学生也认识到了自己不当的言行,但从她一周的来的表现来看,她与指导老师还是心存芥蒂的。想到这里,我心里就琢磨着:将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全班学生讨论讨论。
于是我就问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却不知道对错?能举个亲身经历过的例子吗?”
学生的回答多是与同学、与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的亲身体验。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发现有个别学生朝那位女同学看了看,但却没有一个学生能将上周在校园里发生的这件事提出来。我想并不是学生不记得这件事,可能是师生之间的这种事学生自己还是有些顾忌的吧。由于学生没能将这件事提出来,所以课堂上我也就只好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加以讨论。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人。
课后自己还为此感到遗憾不已。没想到在周五放假的时候,指导老师却跟我说那位女学生早饭后给她写了一封道歉信了。
第二篇:古诗文教学案例反思
古诗文教学案例反思 ——歌曲连古今
初中已经开始学习很多文言文,但这些国学经典由于古今字音词义不同,且古人与现在的人的思想意识不太一样,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很难学懂,更不喜欢学。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但我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不论是古文也好,诗词也罢,要想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找到古文和古诗词中的“闪光点”与学生的“兴趣点”。下面我举一案例说明:
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不管是现代流行歌,还是怀旧的歌曲,但只要是好听的,歌词有一点点味道的,他们都喜欢。譬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新鸳鸯蝴蝶梦》
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歌曲对古诗这一改编是相当成功的,像这样的歌曲已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些歌曲到达了古今的“文字与音乐的融合”。而我在上这一首古诗便以这一首歌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比较古文与改编之后的优劣,而且还尝试让学生也来改编„„从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读、读懂文本上下工夫,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吸取精华,剔去糟粕,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第三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研究
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案例研究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一堂好课,能够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既然课堂如此重要,我们就要走近课堂、透视课堂、分析课堂。
课堂的基本要素:纵向看,有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的核心要素是课堂教学设计;课中涉及到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类型、课堂教学策略等诸多要素;课后要素主要是教学反思。横向看,课堂构成的要素包括人与物两类。人要素指教师和学生,包括他们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动机、需要以及社会责任感,构成课堂系统的整体格局;物要素包括教材、教具等教学媒体,是一种信息载体。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都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典型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既有崭新的视角、入微的分析,又有针对性强的建议,篇篇扎根、点点写实,“即看”则可“即用”,能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可操作性强,实效性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了解自己学习的程度,促进部分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还要提倡学生对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内容
课堂导入技能、课堂提问技能、课堂讲解技能、教学演示技能、活动变化技能、课堂调控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等。由教育部认定的学科课程培训专家具体策划、设计,并参与主持、主讲。培训内容以专题为单位进行组织,注重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旨在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
在培训的方式上突出了培训的层次性和多样化,有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有教研员深入浅出的分析,也有教师的案例示范和心得体会,因此,本培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视性。目录
1.如何帮助学生扩大古诗文积累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3.如何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 4.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为18学时。
(五)教学方式与时数
1.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为中心,以指导性读图、启发性讲解为驱动,以小组交流讨论和活动式练习的方法为过程,进行有针对性地主动探究学习。(6学时)2.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运用阅读、读图、练习、发现、讨论、活动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学时)
3.指导学生注重本课中教师所供素材和课本中相关资料的利用,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及学生已知信息,进行收集、交流、运用、处理、讨论,训练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6学时)
二、本文
第一章 如何帮助学生扩大古诗文积累
教学要点:
那么古诗文积累怎么才能达到这种“无用之用”呢?古诗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样式,古人大都通过诗歌来描述一种意境,通过这一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自己的志向。或咏物,或言志,或描写山水,或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一而足。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达到“无用之用”。而简单识记是不能达到此目的,因此教学中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教学时数: 本章节共6学时 教学内容:
当前语文教学中,每位老师都很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可许多老师都觉得之所以要积累:一是课标中规定要积累,二是要考试。正因为要考试,所以才要积累。这样一来古诗文的积累功利色彩浓厚,而这功利又掩盖了古诗文积累的实质。那么古诗文积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古诗文积累的目的就应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如果再深入一步,把古诗文积累放在“培养学生基本语文素养”这个大背景下考察,古诗文积累的最终目的就应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学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一来古诗文积累的目的意义自然就明确了,而其基本任务就是背上优秀的名家名篇,其教学核心就应是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第二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要点:
传统教学一篇古文的基本过程总是这样:一,字字落实,将文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全部搞定;二,句句疏通,将字词连起来,翻译成准确通顺的现代文句;三,整释全文,按“信、达、雅”的标准,将现代文句连成一篇准确通畅又不失优美的现代文。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岂不知,此时在学生头脑中映现的,已不再是古文,而是完完全全的一篇现代文了。也许这就是学生之所以古文语感难以提高、古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教学时数: 本章节共6学时 教学内容:
我们怎样理解语感呢?王尚文先生这样精辟的概括:“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和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总之,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一种对言语的的感觉,对学生而言,无不可能假装有,弱不能假装为强,钝不能假装为敏。那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第三章 如何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
教学要点:
一是琅琅出声诵读法。让学生高声朗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二是低声慢吟诵读法。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三是欣赏入境诵读法。教学时数: 本章节共3学时 教学内容:
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基本素养。课标强调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而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对课文的朗诵是永远不够的。“采得百花酿成蜜”,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语文学习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因此,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多层面的阅读积累。
第四章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教学要点: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采用单一的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古诗整体的美感,也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教学时数: 本章节共3学时 教学内容: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短小凝练,意蕴丰富。它主要以意境这一特殊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应该“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古诗的意境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都大有裨益。
考核要求(1)课程作业考核:全程参加本门课程学习,完成课程作业。其中被指导教师评为合格以上的作业不少于3篇,视其为合格。
(2)研修实践活动考核:“研修实践活动”是学员在学习期间根据课程要求,运用学到的课程知识或理念指导自己教学的实践活动或参与开展的教研活动。学员在学习期间参与活动不少于4次(以上传提交研修成果的方式体现)。其中被指导教师评为合格以上的不少于3次,视其为合格。
(3)网上阅读、研讨的考核: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阅读课程简报和班级简报,同时还要阅读其他学员的作业,积极参与学习研讨活动。每个学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研讨或回复留言不少于8个帖子。回复的帖子要有价值,有原创性、启发性,有针对性,至少有6个以上被指导教师评阅为有价值贴,视其为合格。
(4)发表文章:学员在学习期间,须发表研修感言类文章不少于1篇(800字以上),视其为合格。
第四篇:高中古诗文教学案例分析
经验总结
不行春风,难得春雨
------高中古诗文教学经验总结
黑龙江省兰西县第一中学王春光
自2007年,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以来,我们黑龙江省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这一版本的教材最大特点是古诗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必修1至必修5,几乎有一半的内容与古诗文相关,而且在选修的部分中还有《古代诗歌和散文鉴赏》;同时,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考试卷中古诗文所占有的分值高达36分,其实学好古诗文提升语文素养,有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分值何止是三十几分。而学生对古诗文有明显的厌学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语文学科的成绩。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木板效应‛,学生们不愿意学习古诗文,其后果可以想象,是十分严重的。
针对这一教学现象,我做出了认真地研究和反思,我认为原因有多个方面:
(一)客观原因
1. 年代的跨度太大,古诗文与‚九零后‛有‚代沟‛。
古诗文产生的年代已经远去,古诗文中的语言对学生来讲,很是生涩难懂,如必修2中《离骚》,必修5中《逍遥游》,选修中《狱中杂记》等等。虽然说《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源头,但在学生看来没有丝毫的‚浪漫‛可 1
言,只是感觉晦涩难解,读起来又佶屈聱牙,没有学习的兴趣。甚至在学习东坡居士的千古美文《赤壁赋》时,学生们不理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有何羡乎‛是什么意思,不是震撼于作者虽遭贬谪却乐观、疏放的人生态度,不是叹服于作者面对生活困境的豁达与淡泊,而是抱怨‚深更半夜干嘛不睡觉,‘夜游’么‛。‚自己睡不着,竟扰得千年之后的人也不得安生(课文要求全篇背诵)‛,听后让人啼笑皆非。
2. 传统文化受到时下流行文化的冲击,淡出了学生的视线。
古诗文从属于传统文化,对九零后的学生而言,除了有时代的隔阂,更重要的问题是受到时下流行文化的冲击,学生不愿意诵读古诗文,却对穿越小说,玄幻小说,校园小说津津乐道,在他们看来,这里有离奇的情节,有缠绵的爱情,而且故事通俗易懂,短时间即可看完,‚效率‛极高;学生不愿意去辨析文言文中词类活用,不清楚‚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中,为何明明写着‚三岁‛却要译成‚多年‛,不明白‚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君子‛非‚君子‛,而是‚将帅‛,‚小人‛非‚小人‛,而是‚士兵‛ 的玄妙,却能把‚雷人‛‚白骨精‛‚酷‛‚炫‛新词新语常挂嘴边,自称为‚新新人类‛。
(二)主观原因
1.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有畏难情绪。
学生认为古诗词,尤其是文言文太难背诵,耗时长,费力多,且好遗忘。比如前面提到的《离骚》,好多学生背了又背,但效果不佳。以至于一提到古诗词就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
2.一心高考,学生的功利性太强。
相当数量的学生很实际,也很功利,他们学习古诗文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很‚势力‛、浮躁,除了高考的指定背诵篇目,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甚至断章取义,只背片段或几句‚名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不仅如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也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经过几番深思熟虑后,我做了下面几方面尝试,效果不错。
1.突破传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课堂教学乃教学活动之本,向课堂要质量,借课堂教学来改变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怠惰状态是从教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个环节的设臵,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汉魏长诗《孔雀东南飞》时,我给学生播放了江涛的歌曲《孔雀东南飞》,动听的歌词,再配以优美而略带伤感的旋律,让学生们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其鲜活的生命力。在教授《鸿门宴》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flash《霸王别姬》,其中朗朗上口的歌词,歌者粗犷的嗓音,凄美而悲壮的画面都彻底的‚雷‛到了学生,我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年少时力能扛鼎,望见始皇出语不凡,‚彼可取而代之‛,何等的骄傲与气魄,随后在巨鹿之战中创下了以少胜多的神话,但是何原因导致英雄末路,自刎乌江,让我们在《鸿门宴》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们都很认真地学习文本,探究项羽的形象性格及最终失败的原因。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
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确实如此,通过激趣的方法,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2.开展晨读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学习古诗文而言是传统而不失生命力的好方法。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每天运用早自习二十分钟的时间来诵读古诗文,学生们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在诵读中识记,在诵读中感悟,我坚信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意境、智慧将像甘泉一样沁入学生的心中,渗入生命深处成为人生中精华与瑰宝。
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知道这一学科的复杂性,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单看课堂,只学书本是远远不够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此我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了图书馆、书店,在家中上网查找资料,和家人诵读诗文,这样学生们带着古诗文的内容走进生活去观赏自然文物景观,去感悟‚秋水长天‛的廓远,去体悟‚清泉石上‛的意境,使学生走出课堂,形成了广泛地学习空间,让学生感到生活与古诗文学习的息息相关。
3.注重古诗歌鉴赏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
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向来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没有足够的阅读量,硬性地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纸上谈兵,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是吸取养分,写作是放射能量。阅读是一种沟通,前人的思想与行动,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无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阅读也是一种明悟,学习古诗文让学生们明悟:面对多彩的人生既应如诗仙李白一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也应有诗佛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与坦然,阅读让学生借助古诗文既领悟古人的智慧,又将他们变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解决学生
‚做人难,作文更难‛的学习现状。叶圣陶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以课文为媒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宝殿去发掘里面无尽的宝藏,进而最大限度地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古诗文教学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4.举办诗文朗诵会。
在学生对古诗文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我捕捉到学生们的‚好战‛‚好胜‛心理,先是在班内组织古诗文朗诵会,随后在班级之间举行‚对决‛,较高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随之活动的形式也不拘一格,不断地推陈出新,同学们有的积极搜找伴奏带,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载歌载舞,甚至将古诗词改编成有情节,有内容的舞台剧,如陆游与唐婉的《钗头凤》。同学们以诗会友,或朗诵、或弹唱、或舞蹈,各显其能,互相 学习,既深入地理解了古诗文的内涵,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我一直很欣赏‚没有比行动更美好的语言,没有比足音更遥远的路途‛这句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用心研究并付诸行动,就一定会有收获。‚不行春风,难得春雨‛,让我们用饱满的激情,炽热的爱心,昂扬的进取精神去迎接教育事业的别样春天。
第五篇:高一上学期古诗文专题欣赏案例分析
高一上学期古诗文专题欣赏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思考】
一:本学期担任高一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北京的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与地方相差甚远,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更是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把背诵古诗词当做一种荣耀,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只是出于考试的需要,不得不背诵。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教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古诗欣赏在教学中变成了一个字:“默”。老师的课口头禅是,你“默”了几遍,学生的回答是我会“默“了。
二: 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仍有学生自习时听Mp3,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这些流行歌曲 都充满了古典诗词的中国元素,学生喜欢得不得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是怎样一个水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印发了《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古诗文背诵情况调查表》。经调查了解,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北京教材换成了《国殇》,意味很足,难度与距离仍在。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古典诗词的教学中,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北京版在必修一中安排了一个单元三课的内容。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
【案例素材整理】
“温柔敦厚,诗教也。”《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想要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先说音乐的融合。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共收入十二首歌曲:
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
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
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
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
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
6、聂胜瓊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
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
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
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
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
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新鸳鸯蝴蝶梦》
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李修安作词陈富荣作曲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也是一个例子。这歌词是这样的: 是你吧,高高挂在苍穹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
是我傻,总是在寂寞夜里望,你时圆时缺时迷惘,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
来吟一首老诗,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别笑我痴,别笑我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
虽然用李白诗题,而且把李白的原诗嵌入歌词,但它所传达的却不是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的倒不乏相通。我们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我们看它的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
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当》的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非常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比如《在水一方》,这是琼瑶的词、林家庆作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在水一方》
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而《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这我们前面提到过。《当》的歌词是这样的,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当》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专题欣赏:
在学习中开展“唐诗之旅”和“宋词之旅”的专题欣赏活动。
如:宋词专题鉴赏活动
组织形式:每个班分为5个活动小组,组长负责,分工明确,具体到人。
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幕词,要用简明而富有诗意,串联起各项内容。
2、词人推介:生平,成就,特色,影响。
3、代表作品朗诵:最少3首。
4、代表作鉴赏:1——2首。意境,手法,感受。不超过7分钟。
5、改写:将作者的一篇代表作改写成散文,600字左右,朗读,不超过5分钟。
6、演唱:到网上搜索学习演唱。
要求
1、小组全员参与,认真对待,每个人都必须上台。
2、朗诵必须配乐,音乐自选。
3、演唱音频提前下载,放在班级电脑屏幕上。
4、所有活动必须有文字稿,仔细整理,打印装订成册。
5、歌曲要有曲谱。
6、要有完整的电子文件包。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