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把语文教学延伸与心理健康教育
把语文教学延伸与心理健康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家长、老师仍然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及健康心理的培养,致使一些孩子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立,因不满其母的“唠叨”而引发的弑母事件;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汪洋因追求本校一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
以上事件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也很多,本县仅2006年连续相隔不长时间就发生了三起不该发生的事件:某乡中学生因教师批评了几句后,竟服毒自杀;一中学生竟把英语教师打昏在课堂上,还振振有词;某高二学生因不满母亲阻止他把对象带回家,竟残忍的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实,无不在昭示着这样一个问题: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和错位。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
乍一看,这全都是有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如果小学六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的话,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又会有多大起色呢?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
现在,各小学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各学校都有专职教师任课。这足以证明我国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各种挫折,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的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但是,仅仅靠几节心理健康课,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不够的,它需要各学科与心理健康学科整合。如果各科教师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适时的贯穿于自己的课堂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而且对人的性格形成及健康心理的发展更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课更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之中,进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做法:
一、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相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
语文学科强调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一个温暖的目光,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点头,都能让学生生出不畏风雨的力量。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用心爱心专心 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健康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受到心理素质的实效。
1、感悟品味,榜样激励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教材里面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他们崇高的品质将对小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有吸引人物的教育因素在领读和学生自读中感悟人物,抓住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领悟英雄遇事不慌、机智敏锐、困难挫折面前不低头等心理品质。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爱迪生救妈妈》一课中的,小爱迪生就是一个聪明可爱,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极好的学习典范。学习课文时刻抓住描写小爱迪生的语言、动作的词语细细体味。学生会对爱迪生特别敬佩,并产生向爱迪生学习遇事爱动脑、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2、结合事例,对比评价。
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自我意识水平不高,存在着自我认识不足,尤其是自己的缺点,如自私、自卑、嫉妒等心理问题。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与文中优秀人物对比、自我对照,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消除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画家和牧童》一文,主要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及戴高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
我在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个人物的性格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对照,谈出自己的感想。一个聪明的淘小子想我“开炮”了:“老师,你说做人要诚实,不能说假话,可上次你对李老师就说慌了,明明李老师得了癌症,你还对他说,他身体很好呢?连我爸都知道他活不多长时间了。”我连忙夸奖这个学生爱动脑,善观察。接着解释道“我们对待危重病人时不能说实话,否则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会使病情加重。这叫做善意的谎言,是可以说假话的”。我又让一名爱邋遢的男生谈感想,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以前谁说我不干净,我就跟谁干。现在想想,我也确实太邋遢,早就应该接受同学的批评。”我马上表扬了他,说他肯接受别人的批评,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不足。
3、创设情境
教学《揠苗助长》时,为了让学生明晓“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道理时,在课末我设计了一个五分钟的课堂小剧,引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教育。
三、精心设计日记、作文等语文作业,发现心理教育契机。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写日记、作文,必须是“言为心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篇篇日记、作文,就是一颗颗纯洁透明的心灵,他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和对周围生活思考的小天地。因此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心理的难题。
我在一段时间里,常发现原来非常活跃的男孩金某,老是在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问了他几次,他都说没什么。看来直接问是问不出来的。在一次周五放学时,我留了这样一篇作文:“我最近的烦心事”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要有真情实感,下周一交齐。
原来,该生的父亲去韩国打工了,他的妈妈一人在家没事干,瘾上了打麻将,这个学生一到家,十有八九看见他妈妈和一帮人在打麻将。他的晚饭就是妈妈给的五块钱,随便买什么都可以。早上饭,他醒了时,妈妈由于晚上打麻将晚了,还在睡觉。所以他的早饭也就多数情况下饿肚子了。
他在作文的结尾处写到:“要是每天早晚能吃上妈妈做的热腾腾的饭菜,不再吃那硬面包,那该多好啊!”
用心爱心专心
2发现这个秘密后,我找到了这个学生的母亲,跟她谈了很长时间,而且也谈到了孩子写的那篇小作文。原来,这个学生母亲以为只要给孩子钱,想吃啥就买啥,孩子一定很高兴。没想到,竟让孩子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孩子想的不仅仅是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更主要的是想得到一种母爱„„
那次家访后,这个学生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采。
四、结合语文课外学习,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外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学习包括课外阅读、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等等。在小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一)、从课外读物中吸收丰富的知识
课外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而语言文字,除了达意
外,还有传情的作用。
我大力提倡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在我给小学生推荐的各类型的书中有:童话、小说、科普读物、社会杂志等。
如有的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掌握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的学生受诗歌的影响,还试着写起了小诗歌;有的学生还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一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如在母亲节之际,通过给妈妈的一封信,一个小礼物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另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与农村小学的孩子们结成互帮对子,城乡孩子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得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本,跳出课堂。
然而,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定势。限制了教师的文化和学术视野。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对文章能作文体上的把握外,并没有能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论中美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学识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识面不够宽;还有就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跟美国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 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弊端,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拓展阅读能力;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么,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又该向哪个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中的“此”与“彼”又是什么呢?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四个角度着手。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们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后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作结。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就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是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着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取得功名,且回到当地(鲁镇)任父母官„„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例如,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教师如此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趁机,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提辖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另外,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可结合她的前期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词人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而后选取另一说明文——《万紫千红的花》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彼此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中的学习资料。
首先,跳出课堂,就是在与学生集体备课、讨论、讲解及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感兴趣的,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学习《死海不死》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咸度高真的浮力大吗?”这个小组的同学就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获得答案,服务课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普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课外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
例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一个风情园参加实践活动,见到花圃中几棵桃树红花夭夭,我提醒学生,对照已学的课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吟起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正是学过的《渔歌子》。
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博大的生活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服务课堂。
此外,还要化有限为无限。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借助课外延伸这条渠道达到真正开辟语文天地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如果一年四季,从开始到结束都由老师给学生朗读,给学生播放录音,带学生走向社会,那么,精力再旺盛的老师也会被累垮。而且还会使学生养成事事依赖、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也不符合叶圣陶先生“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原则。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课外延伸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延伸的妙处,懂得怎样去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继之以自觉地、津津有味地向课外不断扩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向课外延伸的兴趣,一方面进行合理指导。如摘抄精彩片段、评析佳作、记录有意义的事、主持辩论会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变不能为能,变少能为多能。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从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上述的分析也试图想让更多的人能对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有一个全貌的认识和理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既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
“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客观事物有如此多的变化,我们的思维更应当有无限的空间。对于包罗万象的语文,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 “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育叙事研究
语文教育叙事研究
持 言
研究语文教育有多种方法,本文根据有关文章介绍一种往往为我们所忽视的语文教育叙事研究,或许对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有些许帮助。
语文教育叙事就是在语文教育研究过程中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采取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语文故事,也就是一个语文教育实例,启发大家思考故事(案例)所内含的语文教育规律,思考故事(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引起大家思考探索。
专家指出: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而且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总之,语文教育叙事就是要通过叙述教育故事,讲明一种教学经验,传达一种教学理念,揭示一个教学规律。
进行语文教育叙事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语文教育叙事,关键在叙事,叙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事。这种“事”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真实的故事,而不是其他故事,更不是凭空捏造的事,同样也不能是对教学过程的复述。
其次,所叙述的故事应该能够说明一定的道理,至少能揭示一定的问题,启迪人思考探索。因此,语文教育叙事不能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叙述,叙述者本身应该对所叙述的事情有深刻的思考,对所叙述的事情所能揭示的经验、理念、规律有清醒的认识,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否则,只能使人昏昏。
第三,通过叙事所要揭示的道理、观点应该是建立在所叙述的事情之上,因此叙事就要把“事”讲完整,要完整地叙述事情地来龙去脉,不能先定概念,再有意识的围绕概念去对事情剪裁,那样所揭示的道理、观点往往缺乏科学性。
第四,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冲突,发生的问题,把这种冲突、问题描述下来,认真分析研究,探索这种冲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总结出某种经验、规律。
摘录一则语文教育叙事,来具体说明一下如何进行语文教育叙事。
那是很久前老杨讲的一则笑话:说是一个人参加完数学考试,别人问他:
“那个3乘以7的题,得多少?”
他说:“谁知道?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一个二十八。”
笑话毕竟是笑话。可是笑过之后,似乎又留了点什么?
今天备课备到古诗,我又想到这个笑话。
古诗的教学,我们一直强调“读读背背,了解大意”,一贯反对讲诗,特别注重朗读,强调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感悟,说有些东西,以后自会明白。还有专家说,诗歌是不能讲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尤其是不能改成自己的话陈述,否则就残害了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可是,我却愈加的感到,不能理解的东西,却强行吞下的痛苦:死记硬背的不说,囫囵吞枣有何用?!就像那则笑话一样,明明熟练恰当地使用着乘法口诀,却不能解决这个乘法算式,这不就是不理解造成的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晚上,翻看了《唐诗鉴赏辞典》,详尽的注释和讲解,使我茅塞顿开,解决了多年的疑团!为什么老师都要依赖工具书解决的问题,非得让学生“自行感悟”呢?
在这则叙事中,所质疑的是我们常见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偷”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中一味的囫囵吞枣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道理,所要揭示的是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对我们是非常有启发的。
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对我们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是一种比较实际的教科研形式,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意识的对在工作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研究,不要多长时间,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初探
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课程重新定位,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条便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让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语文教学范围,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师的共识。“拓展与延伸”冲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俨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许多阅读教学公开课,“拓展延伸”环节更是作为创造性、发散性的亮点来呈现的,甚至有老师认为一堂课没有拓展延伸就不完美,就没有体现新课标理念,就不是一堂好课。那么,是否每节阅读教学课就一定要有拓展呢?拓展延伸一定要作为单独的一个板块,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吗?怎样的拓展延伸才有价值?下面我想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拓展延伸的意义探讨
语文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媲美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为拓展延伸提供了契机。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正是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语言学科诸要素的联系,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相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语文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的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若没有这一点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难以形成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堂学习永远不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地学习的起点。
二、关于拓展延伸的模式探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知识的过程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种拓展延伸应该是有机的,“随风潜入夜”,能自然地融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拓展延伸的角度有很多: ①从作者入手进行拓展延伸。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创作风格都是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重要内容。如教学琦君的《春酒》时,我们可以插入有关琦君的生平事迹介绍、阐述作者情感的一些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与怀念之情。此外我们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琦君的其他一些代表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②从作品内容入手进行拓展延伸。作品中文句的揣摩品味,情节的想象补充,作品的相关内容链接以及必要的背景资料、名家对作品的理解性材料等等更是拓展延伸的好材料。
比如《蜡烛》一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从而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再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我们可引用有关抗战的资料、图片、歌曲等等,营造特定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特别是对于节选小说的教学,适当的背景介绍更是必需的。③从写作手法入手进行拓展。比如周敦颐《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花自况,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可以从此入手进行拓展,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事物进行描写,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④从文体知识入手进行拓展。如学习毛泽东的《新闻两则》后,可布置学生课外搜集一则新闻资料,并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对新闻这一文体的认识,进一步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拓展延伸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比较阅读,提升能力。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隆中对》,可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片段),通过课文与小说片段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再如教学杏林子《生命生命》,可以布置学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课文进行比较。以此培养学生赏析的能力,并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②拓展阅读,丰富语文素养。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这单元的课文都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绝对不能停留在课文所展示的层面上,而要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内引阅读积累,意在强调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只有展开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双翼,语文才能腾飞。③发挥想象,补充情节。情节补充法主要是教师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对文章进行的再创造。
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我们可以设计要求学生写出杜甫这位老者在邻村的孩童抱茅而去独立秋风中的情景和心情。学生要构思好这个片段,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需能够理解杜甫的境况和充分感受诗的意境,这样的片段写作能够使学生对杜甫的诗体会得更深刻。
④外联生活,启迪思想。课堂教学若能和学生的经历、生活联系起来,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就能培养学生对身边世界的敏感,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如教学《荒岛余生》,在读了课文第三部分后,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辨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不幸,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⑤联系以往知识,加深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旧知识,除了可以巩固并加深理解旧知识,使旧知识巩固化、系统化以外,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推知、学习、掌握新知识。
有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在引导学生走进雪国,驱遣想象,描绘画面后,联系了柳宗元的《江雪》:“1000多年前的柳宗元也曾描写过浑莽雪飞的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了无生气、孤寂冷清的雪世界正是诗人抑郁苦闷而又清高孤傲的内心的写照。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毛泽东的豪情满怀、坚定自信和意气风发。再如教学《孤独之旅》,可以联系《傅雷家书》中有关“孤独”的阐述,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孤独。
⑥随堂练笔,应用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内容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活动。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要求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描写自己家乡冬天的景物。
三、拓展延伸应遵循的原则
(一)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文本,立足于语文课本身。文本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文本。于漪老师曾指出,“那种文本的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她进一步指出,“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的拓展,中心只有一个,即语文本身。真正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发现的成果,不能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
(二)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要联系教学的目标,整堂课的内容都应围绕目标组织进行。比如有老师在教学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时,在引导学生懂得“拥有巨大的财富会引起得失之患”这个寓意后,让大家讨论:假如你们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你们会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四人一组,热烈地讨论起来,顿时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之后学生一个个踊跃发言,直至铃声响起,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可是最热闹处,并非最精彩处。老师在这堂课中安排这一个环节其实是多余的,它跟教学目标游离甚远,引起学生兴奋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巨大的财富”,学生们只是沉浸在拥有想象中财富的快乐中,课文严肃的主题被热热闹闹冲得荡然无存。因此拓展延伸必须立足于教学目标,否则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无边无岸的课堂。
(三)拓展要面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拓展延伸的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要考虑学生的既有水平,要难易适度。一位教师在教学郭沫若的《雷电颂》时,由作品的创作背景延伸开去,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人们观看《屈原》时轰动的场面,并诉之于文。虽然说老师的初衷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无米做炊,致使想象显得空洞笼统,甚至荒唐。如果老师能从文章的抒情方式入手,将《雷电颂》与初一册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及《静夜》相比;或者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屈原》全文,进一步感知屈原的形象,这样学生获得的对文本的认识与体验将更深入。
总之,拓展延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实很重要,运用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课文都适于拓展,也不是说所有的拓展都值得提倡。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是无序的、盲目的。作为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第五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内容摘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够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
关键词:培养渗透创造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的教育形势,对年轻一代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承受着比以前沉重得多得心理压力。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得希望,而且青少年正经历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急剧变化,社会、家庭对他们同时很多的要求,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够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良好的条件。
一、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让学生体验成功快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它能将人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使他们觉得“我也能行”,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说“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并创造机会,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一次学习小组在汇报成果时,有一名学生成绩较差,平时很少发言,在其他成员都作了精彩发言,轮到他时,由于紧张也由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说错了,同学们会笑他,不敢说。这时,教师发动其他成员对他说鼓励的话,“别害怕,你一定行”,“别紧张,你再想一想”,“我们支持你”。可这个学生还是一言不发,教师又让全体学生鼓掌鼓励他,“我们相信你”。教师又适时降低要求,让他先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在他读了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教师又鼓励他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在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他慢慢地讲起来。在他讲完后,教师又带领同学们再次热烈鼓掌。这样既使他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的快乐。
2、进行合作式学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为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自宠自骄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既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班的伏雨嫣,别看他才十二岁,但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我们班成立了“学习小组”,我让她担任组长,小组中成员每天在她的带领下进行自习,在自习过程中,孩子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遇到争议问题自己找正确答案驳倒对方,很少出现蛮不讲理的现象。这样一来,孩子们既养成了良好的自习习惯,又锻炼了她们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关心,为他们今后在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夯实了基础。
二、利用语文教材潜在心理教育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1、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尚的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中《母亲的恩情》,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子女对母亲的感恩。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去感受那浓浓的母爱,知道去感恩。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秦兵马俑 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中《梦圆飞天》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宇航员首次飞上太空的事情。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啊!我们要借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有的课文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好;还有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通过写海底植物、动物、矿产等,来突出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有的课文表现人格美,如《闪光的金子》一文所表现出徐虎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树立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苏教版教材中《早》一文中鲁迅严格遵守自己的诺言,一生时时早、事事早;《诚实与信任》一文中作者诚实,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不隐瞒真情;《卧薪尝胆》一文中勾践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谈迁历时20年完成《国榷》„„这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海伦 凯勒》一文记叙了海伦 凯勒一岁半时发生意外,失明失聪,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顽强的毅力,微笑着面对伤痛,学会摸读盲文,学会说话,坚持读完大学,终生奉献给福利事业。学了课文后,可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海伦 凯勒微笑面对人生,与病魔顽强搏斗的人生态度。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三、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应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到学生中间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好的课堂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和板书都有板有眼,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随随便便、无精打采,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表现欲强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总之,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有了积极的感情,才能保持动力去学习语文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正处于似懂非懂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适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理解、关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
充满信任和期望,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形成一种主动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有一点要注意:在教学中,不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那样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尽可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