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中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1:0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科学教学中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科学教学中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

第一篇:浅谈科学教学中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

浅谈科学教学中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

作者:陈小红单位:长沙县榔梨镇金托小学邮编:410129

摘要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发展特点发展经历阶段的分析,我们意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应当做为对学生的重点培养方向,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探索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并且能够把这种规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更好地指导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我看到了科学课其本身的魅力所在,同时意识到,在老师积极配合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探索改革,我们在逐渐靠近科技创新教育的真正实施。让我们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兴趣成长规律

引言:李岚清副总理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包括小学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小学教育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根本问题。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过早地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读、写、算,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情趣和探索欲望。

然而,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获得发展。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

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创新思维,让孩子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学习及发展都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贯穿创新教育这一想法被提上日程,可以说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须必然的趋势。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这一策略的实施呢?那就是要发现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运用这一规律来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1.从教师角度,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应该了解到,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其各方面都还在不断发育的进程中,外界对于他们有着很浓厚的吸引力。父母、同学、老师的一言一行可能都会对其产生示范性作用。

人的进步就是通过不断模仿,在有了一定知识积累以后,通过自身分析,筛选自身需要的东西,来达到不断的进步。但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筛选的能力不够完善。可以说,他们的学习带着部分的被动性,但他们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成人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孩子,他们也会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掌握,同时,掌握概念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随着孩子知识经验的发展,对已掌握的概念不断加以充实和改造。

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对同一概念的掌握水平是不一样的;小学和中学的青少年在同一概念的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是不同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人类工程师的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便起着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必须做好一个导向作用。要想很好的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从教师入手。只有老师很好的领悟创新教育的思想,才能渗透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策略,才能培养出更适合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试想,如果一个教师不明确创新是什么,要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必然是一番空话。

所以,老师必须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创新教育,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怎样更好的做到创新。变换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做拓展思维的训练,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的。

同时老师要注意到,虽然讲求创新性,但不能脱离基础,试想,空中楼阁能够长久吗?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长时期去实现的教育改革。

2.科技活动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的具体表现

人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等因素,这些有来自于先天遗传,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的培养。科技活动课的重点在于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性质决定了科技活动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科技活动课对中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2.1.提高观察问题的能力

在科技活动课中,观察能力一般表现在观察、比较、分类、测量等几项具体能力上。在不同阶段,科技活动课分别安排了静态观察、动态观察、单项观察、特征观察、综合观察与全面观察、观察手段、观察与测量以及找差别、定性比较、定量比较、综合比较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各个感知器官的作用。例如“种子发芽综合实验”这一节活动课中涉及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观察过程。观察不同种子的发芽情况和浸泡一夜后种皮裂开及胚根膨胀现象。通过开展上述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观察任何事物,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完整地观察事物,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2.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思考问题的能力,即通常所谓的“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一种能力。在活动课中,思维能力一般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能力。在活动课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预测、归纳实验结果。例如“影响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因素”这节活动课中,学生通过思考预测出种种因素(摆线长短、摆动角度、载重等),然后通过测量,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这对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习惯,使他们掌握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极有帮助。

2.3.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在活动课中,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动手能力”,一般可分为设计、制作、控制、再现等几项具体能力。其中设计能力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实验步骤,自己解决材料和设备的能力。控制能力指学生在活动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例如“秋千摆动快慢受什么因素影响”这节活动课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成各式各

样的模拟小秋千,然后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为了能得出较真实的结论,必须用到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来研究一个影响因素的方法。在测量过程中,还必须对一个因素进行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活动课是一种实践课程,它有两种实践过程,一种是在学科教育之前,直接从实践开始的探索过程,这类实践活动的目的便是得到经验,以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的方法为第一目标。另一种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学科知识之后才进行的科技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活学活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在实践中验证学科知识的活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进行发明创造活动,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4.提高发明创造能力

创造是观察、思维、实践的升华,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晶。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和问题,从而创造性的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只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具体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和形式,加以引导和激发,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借鉴前人的智慧和宝贵经验,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学会发明创造,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促进人类文明的新事物。

以上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几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3.科技活动课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具体表现

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道德、意志、审美等方面,这些都必须在学生与社会成员相互融洽、相互影响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3.1.科技活动课有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科技活动课可以采取班级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授课。这种组织形式是一种合作性质的,要求学生互相协作,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利用。这种积极协作的活动是形成“学生集体”的必要条件,如无学生之间的协作交往?“学生集体”就会死气沉沉,没有生机。这种协作交往活动,使学生之间心理相容,了解认同,进而形成“集体意识”。

3.2.科技活动课有助于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素质教育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必须注重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人格与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素质教育有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科技教育活动注重实践性、参与性、协作性,它一改课堂式传授知识的方法,而是通过观察、思考、研究、论证、创造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但能从中学到科学知识的实践本领,而且也可以体验到追求真理的艰辛和乐趣,这有利于他们形成坚韧、顽强的意志,养成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性格,提高生存能力。科技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理,而且要教他们如何做人。这对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形成来说,无疑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3.3.科技活动课有助于正确的科学观的形成科技活动课贯穿了科学思想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科技活动课程中的科学思想教育要让学生逐步树立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其中包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树立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树立为科学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乃至献身的观点;确立运用科学为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了解片面、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可能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这些,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3.4.科技活动课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科技活动课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去审视生活和创造生活,使他们愉快而充满激情地领略生活的乐趣。科技活动课将学生从教室引向社会去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实践证明,科技活动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广大少年儿童中进行科技活动课,是实施“科教兴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基础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提高了少年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实现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振兴

参 考 文 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1年2月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005年4月

【4】《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设计》、《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参考》 2003年7月

【5】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2007年8月

第二篇: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15.6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林坊中心小学 林金妹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其背后是教育的竞争,是创造教育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点,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必须在优化的情境中激励儿童质疑问难,激发创新动机。

引发学生创新动机的关键,就在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第八册《苦柚》一课,我这样导入新课:别人都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有这样一位小摊主,她对自己所卖的柚子,不但不夸,反而还一直自贬。你说,她这样能卖得出去吗?奇怪的是,她不但把柚子卖了,而且是全卖了出去。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位小摊主有什么绝招。或者这其中另有奥秘?这一课的导入,我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住。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指导观察,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思维是创新的载体。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体验,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如教学《画杨桃》一课,在学文之前,先把若干个杨桃按不同的方位放在讲台桌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组与组之间调换位置再次观察。通过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杨桃,学生明白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杨桃样子就不一样。通过这样展示实物,指导观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创新思维。另外,利用电教手段帮助指导学生观察,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中,詹天佑设计“人”字行线路解决火车爬陡坡困难,“人”字行线路火车怎样走,学生较难理解,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火车走“人”字行线路的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放飞想像,发展创新思维。

1.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

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有想象的参与。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课堂中,教师须采用多种形式学启发生思维、展开想象。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的内容,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邱少云》一课时,我问道:“三十年后,人民为他立了碑,塑了像,你们想一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塑像?”学生一下子展开积极想象,纷纷举手发言:“一定是他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形象。”“一定是他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紧绷着脸的形象。”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理解情况,使邱少云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并屹立于学生的心中,还达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另外,运用假想性推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另一条途径。所谓假想性推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有意引导学生开展“如果„„会怎样”的讨论。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出“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会怎样?”学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后,提问:如果董存瑞不舍身把暗堡炸掉,那会怎样?由此,通过各种各样的想象,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2.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

对于一些缺少感性的课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查阅可爱书籍、访问有关人士、上网查阅资料了等)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丰富表象。例如在教学《冀中地道战》一课时,学生对地道的结构、样式、作用等缺乏直观的感性材料,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地道战的资料,相当部分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道战的录象获得了感性材料。上课时他们就很容易从文中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另一方面,教师也应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滩、海岛的美丽富饶。这样的文章对于一个生长在山村从未接触过大海的孩子来说是较难展开想象的,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把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景色展示出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随着课件的播放,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了大胆、奇特的想象,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陶冶学生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感人情节、重点词句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感。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让学生划出文中最重要的一个动词——“炸”,接着让学生带者“董存瑞为什么炸暗堡?”“怎样炸暗堡?”等问题,自学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同桌质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描写敌人火力点猛烈,董存瑞主动请求去炸暗堡的关键词,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气氛渲染,激发学生想象,在先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

底,右手猛拉导火索的场面。让学生仿佛看到导火索冒着白烟,闪着火花,董存瑞像钢铁巨人一样挺立的英雄形象,仿佛听见暗堡炸毁的巨大响声,从而激起学生对董存瑞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崇敬之情。

第三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海西路小学 2012年12月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新课程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够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

第五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21世纪将要来临,人类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千年历史。新世纪将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刚结束的第三次全教会对我国跨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规划,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重要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对新世纪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从中不难窥见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新世纪究竟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无论作何种解释和推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未来的教育决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进而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是一项立足课堂教学改革,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的探索和实践,它力图根据跨世纪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现实需要,在合理借鉴中外历史上活动教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条适合于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子,寻找一条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

径。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此,活动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以知识为难、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

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他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那种凭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的成分;外部活动也有别于那种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的参与,只是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或自动化的。熟练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动,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其次,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观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完整的活动。因此,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

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具有价值和发展性意义,那么活动是怎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发展、素质生成最有价值呢?活动教学要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就必须首先考察分析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了解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策略。

活动对人的发展影响程度取决于以下变量:活动主体因素和活动客体因素。具体说来,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身心发展水平、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主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动客体因素包括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有无成效、活动方式的选择、活动对象和范围的确定、活动条件的提供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如果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依托,这种学习活动便不能实现,更不要说取得成功,最终也就不可能使个体得到发展。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

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种被动性行为,主体不能处于激活、兴奋状态,注意力仅限于维持动作的完成,对主体发展意义不大;自觉适应——主体接受并理解了活动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从而以自觉的、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活动中去;主动创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充满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较弱的人,参与感也随之下降。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进行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为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把握最近发展区,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

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但每一类活动对人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侧重,如艺术、科学活动——创造性;科学与历史活动——批判性思维;文学、戏剧活动——自主性发展,扩大眼界,丰富人的想象等。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如班级规模),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期望的实践效应。为此,活动教学必然对实验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评

价及其相应的操作体系进行系统的,富于创新的构建。这种教学新形式涵盖以下内容: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于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活动目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改造现行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改革考试和教学评价,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提高为目的的多样化评价策略等。为此,必须在观念上凸现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它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强调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发展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相互作

用的中介便是主体的活动,正是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推动着主体发展的进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惟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惟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

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特点,包括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探索、加工、改造和创造等实践性活动来实现和完成。总之,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人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首先,教学的对象、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处在身心两方面不断变化。构建的过程中;其次,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的因素会不断生成,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这种动态性使得教学过程同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对学习可

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教师较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同时创设自主、宽松、愉悦的学校环境,实现学校生活和管理的民主化;活动时空上,不局限在课堂内、学校内,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活动教学不论是作为教育观念的体现,还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其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变必然具体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体体现出不同的自主参与程度,处于不同的学习、活动状态,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因而,考查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活动情形和活动状态是将活动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开来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标。据此,可在以下对比中对活动教学的课堂

效应作一描述。

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适应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不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问题和突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

维的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的教案框架里,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积极、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活动教学追求的就是属于创新水平的教学。

下载浅谈科学教学中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科学教学中用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连国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早已成为教学的热点。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时代的发展更要求我们在......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篇)

    开展综合性学习课时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精心地设计、选择和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探究活动中,学会多角度思......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回归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让科学回归大自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它对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论文: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大全]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0401郑颖04501045 选题性质:应用研究 选题目的及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