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孩子成长的根基[大全]
德育——孩子成长的根基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桥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德育要从小抓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我在语文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对德育教育有一点肤浅的体会和认识,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无条件地听从安排是应该的,按照自己的意思管理,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当下主张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开放性,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总结的结果。
小学生的道德知识是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评价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时候,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为依据,因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班级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宋佳乐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班级:二年级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普通话很不标准,与人沟通存在小障碍。
4、自我约束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宋佳乐同学今年十一岁了,本应该上四年级了,但由于老家那边教学质量欠缺,转到本校二年级。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再加上家庭条件一般,没人监督他的学习,使他养成了依赖老师和偷懒的行为,做事不爱动脑。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原来家乡那边的学校,上课不讲普通话,导致现在普通话带有很严重的家乡口音,甚至到了别人听不懂的地步。
四、个案分析
针对宋佳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一个可以监督并帮助他一起学习的家长,只能在学校上课时学点知识,课外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和巩固,长时间下来,就会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疏远。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还可以,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根据宋佳乐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他学习或犯错误的方面,我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
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他自主性差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及教育,他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新港小学邹继琴二(1)班
第二篇:《夯实孩子做人根基》教学设计
《夯实孩子做人根基》教学设计
授 课 人:都匀市第六小学 莫焕秀 授课题目:夯实孩子做人根基 目的和意义:
1、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习惯;
3、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重点难点: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让孩子学会自立;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4、让孩子在经受挫折中变得坚强。教学内容:P103—129 教学步骤:
一、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以及包括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呢?
1、民主平等,以身示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2、尊重个性,正确引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3、发现特长,及时鼓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4、尊重意愿,“归还”秘密。(没有秘密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
5、倡导有为,激励创新。
二、培养爱心是学会做人的关键 育子先育德,育德则应从培养爱心入手。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1、要让孩子懂得好东西不能独占。
2、要让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并关心他人。
3、要让孩子懂得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4、用“五爱”的内容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
三、做人的首要能力—自立
家长为什么不从小开始就加强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呢?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对孩子的成功给予及时的肯定。
2、给孩子创设独立活动的机会与环境,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形成能力、积累经验。
3、指导孩子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4、让孩子选择自己的活动,指导他们决定自己的道路。
5、指导孩子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开支,培养孩子独立理财的能力。
四、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1、尊重孩子人格,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帮助孩子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抱负水平”。
3、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并通过适当的补偿来培养自信心。
4、教育孩子勤奋学习,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五、交往,从家庭开始
怎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会交往,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1、指导孩子在家长的交流中学会交往。
2、指导孩子在招待客人或走亲访友人学会交往。
3、指导孩子在与领导的相处中学会交往。
4、指导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交往。
六、合作,事业成功的秘诀
合作不仅是生存所需,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在现代社会,合作更是事业成功的秘诀。合作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高尚情操的体现。
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孩子了解合作的规则与技巧。
2、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3、要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不当或不良愿望说“不”。
4、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和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5、教育孩子既要敢于信赖别人,又要使自己能让别人信赖。可以说,没有依赖就没有合作。
七、知恩图报,乐在其中
要想教育孩子能知恩图报,能让家长乐在其中,正确的途径应该是:
1、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爱的“银行”,而不是“自动柜员机”。
2、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为孩子“打点”一切。
3、要让孩子懂得劳动换代价,任何东西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属于你的。
4、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工作的艰辛,让孩子懂得体谅和感恩。
5、教育孩子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要懂得回报。
八、培养责任感,勇于负责
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责任感也是成才的基础,责任感更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标志。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我们认为责任感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导孩子从小开始履行自己的责任。
2、对孩子的过错绝不袒护,指导他们勇于对自己的过错负责任。
3、多与孩子讲讲家庭的事情,听取孩子对家庭的建议,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
4、教育孩子对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承担的角色负责任。
5、经常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九、在经受挫折中变得坚强
怎样进行挫折教育,怎样使孩子得到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途径:
1、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培养孩子迎难而上的精神。
2、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逆境,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4、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各种打击,培养孩子勇往直前的精神。
十、文明风度的公民出自礼貌教育 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懂得家庭礼仪。
2、让孩子参与接待客人或到别人家拜访,教育孩子懂得待人接物的礼仪。
3、让孩子参与社会交往,教育孩子懂得公众礼仪。作业布置:
1、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2、谈谈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方法。
3、你怎样理解“挫折”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第三篇:夯实孩子做人根基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夯实孩子做人根基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小学生活,孩子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和自理能力都有了提高,但是在学习中还存在上课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慢拖拉等现象,经需要改进。平时也针对孩子写作业慢,拖拉磨蹭的现象想了一些办法,威胁批评的有,鼓励奖励的方法也有但是收效甚微。
这次家长学校请来了高海龙老师给家长们做了专题为《夯实孩子做人根基的讲座》,高老师多年从事亲子沟通研究,讲课内容精彩纷呈,给我们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与建议。
针对孩子不听话,爱做小动作,和大人顶嘴,这些问题,经过高老师的讲解,明白了孩子这些行为的成因,及如何和孩子有效的沟通,明白了以前经常对孩子采用命令责备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会加剧孩子的反抗叛逆,导致孩子逃避失控。
也学到了不能剥夺孩子的体验机会,不能代替他做应该他自己做的事情,什么都提孩子做了,那孩子就真的只剩下调皮和捣蛋了。要做最好的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影响孩子。
通过高老师的讲座学到了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规律和技巧:1.开心接受孩子,真对孩子的出现问题调频,换种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和孩子讨论沟通;2.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培养孩子的主动自觉性;3.和孩子达成共识说到做到。今后在教育孩子方面还需要多进行学习,有效的引导孩子发挥她的长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自觉学习的能力,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和老师多沟通和交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6年3月28日
第四篇: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德育
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教育规律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从海边散步回来。
无意之中,看见马路边三三两两的孩子,行色匆匆。他们或挎着书包,或提着画夹,或背着乐器,他们这是去干什么?今天是周末啊?出于好奇,我跟在了他们后边。
孩子们年龄不等,大的十四五岁,小的应该还不到十岁。他们走路的姿势,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孩子的雀跃,在我的印象中,他们走起路来,应该是东张西望的,追逐嬉戏的,用他们的小脚在自己人生的小路上画着优美的弧线,因为孩子的生命是自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可是眼前没有,孩子们的脸低沉着,略显忧郁的眼神写满了疲惫。孩子们陆陆续续走进了一幢旧楼,里面两间屋子已经有不少孩子围坐在几张大桌子四周。一个个展开书本,或作冥思苦想状,或为埋头钻研型,或写或画的,东倒西歪的,像一个个小夫子;门内两位年轻的老师在不停地巡回,时而驻足凝视,时而指指点点;斑驳的墙壁上,挂着一块简易的木制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几何图形;楼梯口,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孩子家长,他们谈笑风生,充满希望地描绘着孩子们的未来——原来如此!
我迅速地离开,眼前的一切让我感到怪异,感到迷茫。我不明白,这些原本应该在课堂上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花钱到这里来补习。那么,学生的课堂到底是做什么的?这样下去,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如何保证?他们玩耍的时间呢?要知道,他们还仅仅是十几岁甚至十岁不到的孩子啊!是谁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权利,却不得不在这里经受着枯燥无趣的知识的轰炸,他们以后漫长的学习征途上,又如何提得起学习的兴趣?
我不知道,眼前的这些孩子,他们是知识的消费者,还是知识的受害者,但是从他们略显忧郁的带着疲惫的眼神里,我敢肯定,他们绝对不是教育的享受者……
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告别了忙碌喧闹的校园,离开了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冷静地回味32年的从教生涯,特别是从事班主任工作的30年往事,常常因自己充当了‘隐形杀手’而深感愧疚:学生成绩平平,却迷上象棋、围棋的烧之;读背课文无兴趣,却喜欢读小说看小人书的撕之;……被我没收的沙包、陀螺等玩具满满地装了两纸箱,许多风筝的翅膀被我折损的再也飞不起来了。我武断的认为这些学生‘不务正业’。……只会玩的张兵,长大后‘玩’成了汽车改装厂的厂长。在欢度元旦之际,他给我寄来了贺卡,还寄来了一个汽车模型,这模型不仅有四个轮子,而且还有两只翅膀,让我久久难以平静……”
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看待儿童世界的眼光,面对纯洁、无比脆弱而又充满好奇和生命活力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当今的教育大背景下,还他们一个本色的童年,既保存孩子美好的天性,又使其得到最初的发展动力?但无可讳言的是,在儿童教育中,我们——教师和家长,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扼杀孩子天性的“隐形杀手”。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发出了惊世控告:“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振聋发聩的呼吁!
当今社会赋予了成年人一种“庄严”的使命,即“他们有权决定孩子的教育与发展”。在与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变得自私自利,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他们只用自己的标尺来衡量孩子的善恶美丑。”他们只会从功利的层面来指导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有人说,孩子的希望不是毁在自己的手里,而是毁在成年人的手里。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但我想用一个事实来证明,当孩子无法达到我们成年人所谓的标准时,我们是不是就此选择了放弃?我们选择了放弃,孩子还有什么理由坚持?课堂上,看着坐在教室两旁甚至犄角旮旯里无所事事的孩子们,我的心在战栗,“学会放弃”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他们看来,能够考上重点中学的毕竟是少数,“我”绝对不会成为其中之一。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坚持?
如果,把我们今天的教育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仍然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培养失败者的教育,即让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失败者,让他们怀着灰溜溜的心情走向社会,走向自己未来的人生,有的甚至走向绝路。
据统计,一个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中,要接受几百次的各类考试,按照多数学校的习惯做法,考试成绩是要进行张榜公布的(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禁止类似的做法的),我想,作为年幼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应该不仅仅是自己的考试名次,对更多的孩子来说,恐怕是面对成绩差时的那种特殊氛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蛮横的羞辱,然而这种羞辱却又显得那么貌似公平、文明乃至关心。试想,当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这样的羞辱或打击时,他们是如何地战战兢兢,他们稚嫩的心灵如何承受得了这份恐惧?
那天下班回家,儿子告诉我:“爸,我这次期中考试考得不好,在我们班排到第九名。不过您放心,下次我肯定会考好的!”我心中一痛,不是因为儿子的考试成绩,而是因为儿子的那一句承诺。儿子还算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在他的学习上,我没有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但是我不明白,面对这已经相当不错的成绩,儿子为什么仍不满足?是谁给他施加了这样的压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时的分数高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果要问对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也应该首推健全的人格,如浓厚的兴趣,坚强的自信等等,这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
而事实怎样呢?据一项最新的全国性统计调查显示,当问及“你现在最关心的哪些事情时”,82.7%的小学生和86.4%的中学生回答是“学习成绩”,46.1%的小学生和56.4%的中学生回答是“升学”。
可怜的孩子,在日趋激烈的考试竞争和升学压力面前,他们失去了什么?浓厚的学习兴趣,诚实童真的性格,天真烂漫的笑声……生命是什么?生命原本应该是生机勃发,是创意无限;生命是童年的欢乐,少年的轻狂,青春的灿烂……而今,却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在前赴后继地被异化的教育摧残着。
“吃过午饭,我早早地进了教室。发现几个学生在嬉戏打闹,大部分学生面前摊着数学作业,在埋头苦思。训斥了几句后用最快的速度讲评了作业,学生还没订正好,英语老师就在门口探了一下头,原来中午读英语的时间到了,我只好让步。读完英语我走出教室,又和捧着考卷阴沉着脸的数学老师打个照面。这时,我突然发现,整个校园冷冷清清的,只有教室里整齐的英语朗读声告诉我,原来这里是学校!”这是一位中学的班主任老师的一篇日记。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分数”,压得多少孩子透不过气来;升学的压力,让多少孩子失去了自由和欢乐?回想起我的童年,翻跟斗、跳皮筋;爬山峦,摘野果;捉螃蟹,钓鱼虾;……就连回家打猪草也掺合着游戏,附带着笑声,清苦的生活并没有扼杀我们的快乐,时至今日,这些都成为我记忆中最宝贵的珍藏;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吃穿不愁了,见多识广了,可为什么却再难听到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声?
曾经听到楼下两个玩耍的小学生的一段对话:——
“作业做完了吗?”
“老师的做完了,爸爸妈妈的还没做!”
“你妈给你留了几张?”
“不多,奥数语文一样一张。”
“那咱快回去吧,我爸妈留的多!”
孩子们玩耍的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结果是——他们可能终身都不会玩耍了。呆呆的,没有了作业的时候,就像陕北疲倦之极的农民样,只想什么也不干,“坐一天!”朋友们,试想一下,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什么也不干,呆呆地坐一天,那意味着什么?
当今社会,比较盛行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是什么?初中?小学?幼儿园?当然是越早越好,——最好从胎教开始!曾听过这样一个论调:“你给孩子一个童年,孩子就会亏欠你一个未来!”难道失去童年,就一定会有期许的未来?难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拼个输赢?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在属于自己的天堂里焕发生命的光彩。生命的光彩,在于生命独立自由的天性。适应并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觉悟生命的尊贵,体验生命交流的愉悦,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
当年,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先驱发现中国孩子照片上的眼睛是呆滞的、无光泽的,于是发出了“拯救孩子”的呐喊。孩子呆滞、无光泽的眼神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的迂腐和衰败,“拯救孩子”就是“拯救社会”。而今,我们的孩子,眼神虽然不再呆滞,但我们却从中看出了疲倦,看出了成人的世故与狡黠,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恐惧,甚至悲哀。我们需要改变儿童看世界的眼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我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太多的误区,这些误区的产生,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制约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给他们造成了极大地心灵伤害。
“童年,是生命自然天性保存的最完美的阶段。它蕴含着生命发展的种种可能的奇迹,它是整个生命进化历程的缩影。”
生命,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育,同样有它的规律,但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蒙台梭利大胆预言:“如果我们能在儿童身上发现一个人成长所需的要素,那么我们将能在儿童身上发现人类未来幸福的源泉。”
第五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教师,每每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的时候,很多家长总以“我不识字,教不了孩子”来推脱孩子教育的责任。确实,在农村,家长不识字,文化水平低的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家长推卸教育孩子责任的理由。现实生活中,有文化的家长依然“培养”出罪人,而农村里目不识丁的家长却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其教育水平和所谓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教育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记得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代表发言,话虽不多,但孩子是哭着说完的。她说:“我的妈妈很爱我,她虽然不认识字,但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每当我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从不看电视,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旁边守着我。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造就人,也改变人,作为父母,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在一旁吃喝玩乐,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如何能安心学习?作为家长又凭什么义正言辞的去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你家长乐此不疲的事,你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要求孩子。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比作业可诱人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多读好书,不仅能帮助孩子识字,而且能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行,书读得多了,视野开阔了,也就聪明起来了。我们农村孩子,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抱怨说:“家里买的什么书都有,可就是不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我的孩子小时候也不喜欢读书,相比小伙伴间的游戏,精彩的动画,读书也太枯燥无味了。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每天下班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要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开始,是我给她讲,后来让她给我讲,慢慢地她讲的越来越多,我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巨大的“自我表现”诱惑下,读书也就成了孩子的生活必需。
作为家长,已经吃了不识字的亏,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走我们的路。我们不识字,可以让孩子教。试想,一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妈妈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怎样的烙印呢?不仅如此,为了胜任小老师的角色,孩子上课就会很认真的听讲、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其自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总之,作为家长,任何理由都是借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将来,让我们负起责任,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