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语文老师的高中课改培训体会
一个语文老师的高中课改培训体会
来源:常德教育科研网作者:梁开喜
这里贴出的,是一个学员参加了7月9日至11日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学科培训之后的一些几点感想。很朴实,也很诚恳。有真切的体悟,更有严肃的思考。
我们说,高中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对每个老师而言,它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迷惘,焦虑,困惑,或许都是正常的甚至必要的反应,可怕的是冷漠,偏执,拒斥,是事不关己的等待观望,是无所用心的随波逐流,是自以为是的因循守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关注课改,研究课改,并用满腔的热忱积极投身课改。
“现在,新课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依据,这是我们这些能够参加新课改的老师最大的幸运了。”“今后的教师他必须是学者型的,否则,你就别想在讲台上站稳脚跟。”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唤语文课程本质的回归
桃源县第八中学陈光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语文课本中选了多少东西,老师就教多少东西,学生就掌握多少东西,而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这些,学生走出校门一看,原来大家学的课文在生活中什么用也没有。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大谈素质教育,可什么是素质教育?近十年来谁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界定,加上这些年来“高考”这个源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人们对这十年来的素质教育给的评价就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而语文的处境更是尴尬: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形成突破性的改变,教材有什么我就教什么,我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语文教学的路子就越走越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几乎为零。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评价也越来越低,在九十年代有的人甚至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来了一个彻底的否定,家长不重视,学校领导也认为语文教学重视不重视一个样,总之一句话: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了!
进入新课改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语文究竟是什么?高中语文应该学什么?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干些什么?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体会谈谈对新课标的一点粗浅的理解:
1、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所谓“知识与能力”,我认为还是离不开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换言之,我们还是不能丢掉语言文字等基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这一点来说,语文教学改革似乎并不能使人相信它究竟有多少不同之处。但我们不能对新课标中出现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视而不见,而我认为新课标的重头戏也正是在于此处,为什么?因为以前的语
文教学似乎并不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传授,我就有这样一个深切的感受:本人从教语文多年,首先基本上是赶教学进度,总是存在“争取两节课把某某课上完”等等这样的一些念头,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上课时几乎没有学生插嘴的余地,有,也是教师预先安排的问题,预先组织的答案,学生总是非常被动地看完老师的表演就下课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没有任何体现,老师没有激情,学生思维兴奋点不能被激发,还有什么效果可言?其次就是熟读教参,看看教参里提到了哪些知识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知识点讲完,教师不会深钻教材,因为反正有教参,还需要我们去发挥吗?学生也不会深究课本内容,因为反正有老师教,老师说的总没错吧。然后就是应付上级检查,如作文的批改,教案的书写,作业的布置等等,在实施过程中,领导总是不放心,总是怕你偷懒,于是,规定作文必须全批全改5篇6篇,教案必须一周有几节课就要有几节教案,一月一小查,一期一大查,并且总是乐此不疲,以为这样的管理就是到位了,就让人放心了!其实,它的直接结果就是让更多的老师为此而疲于应付,只是催生了更多的表面功夫,如此而已。当然,这些督促和规矩要不要?要!但你总得给教师一个自由支配的空间吧,我觉得语文教学本身就应当给学生给教师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和空间,有很多东西就是要靠师生的临场发挥、即兴表演的,如果节节课都把教案写得满满的,那么师生的教与学又奢谈什么积极主动?我们还奢谈什么开拓创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手上课之前写了很多教案,上课之中也讲了很多知识,可学生还是听得昏昏欲睡,效果一点也不好。为什么?因为他生怕讲错了,因而过分拘泥于教案;而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就不同,他的课也备了,但内容不多,上课时很多情况下也根本没有按照教案上的既定内容去讲述,但课堂气氛很好,效果也很好,为什么?因为他对教材熟悉,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疑难问题总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这才是真正地注重了过程,而不是追求结果。因此我觉得为了上好一堂课,关键是在课前要对教材烂熟于胸,好好的钻研教材,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拼命地赶写教案,钻教材和写教案绝对不能简单地划个等号,这种隐性的劳动是不能用一节教案两节教案的量来衡量的,因为从量上面来讲,它的劳动量远远大于几节教案的工作量。在课堂上应当关注的不是你教案上的内容讲完了没有,而是学生在本节课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我所讲的知识绝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它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会了哪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是不是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课后学生对你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反响,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能生发出一些什么有意义的感想和体会,能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能不能联类引申形成学生独到的见解、主张乃至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这一全新的课程理念。
2、从课程目标来看,新课标要求能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所谓“积累整合”,就是要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这个积累还必须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梳理总结的积累,必须能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还能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从而自主地解决阅读与交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感受鉴赏”,就是能在品味语文范本的过程中,感受范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并能以此为依托,发展学生在课本以外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所谓“思考领悟”就是能够以一种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的思考领悟文本中的丰富内涵,并能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学会逻辑严谨的思维方法,透彻深入的思考问题的本质。所谓“应用拓展”就是能很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关注多元文化和当代文化生活,而且还能利用语文知识跨越领域去探讨语文以外的知识,拓展语文学习范围,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所谓“发现创新”就是能够在阅读中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3、从内容编排来看,必修课五个模块,选修课五个系列若干模块,信息量是相当庞大的,但我们大可不必因此而苦恼,综观所有模块的训练目标和要求,有一个字眼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那就是一个“能”字。新课标处处都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想,只要我们的教学紧紧抓住这一个核心字眼,教会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教会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那才是真正的“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那才是真正的“无招胜有招”了。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话他老早就说了,但在今天以前,似乎是人人都会引用,却没有几个人愿意贯彻落实或者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在教学中达到这一要求罢了。如此看来,新课标环境下的各种理念要求只不过是叶老的教导的一个延伸和发扬光大而已,实质上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罢了。
因此,我以为所有这些要求其实都离不开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提高,以前很多人都在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怎么“授”,从哪些方面着手“授”,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新课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依据,这是我们这些能够参加新课改的老师最大的幸运了。但接着问题又来了,怎么让学生去梳理总结,如何应用,怎样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探究的能力,又如何才能使学生具有拓展创新的能力,如何才能应付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所包含的庞大的信息量,这些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准备好了吗?一节课45分钟将如何支配?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效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这些意识和能力,你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能够写出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做一些示范和引导。为什么?因为你是老师,学生本来就是要跟你学本领的,学你的什么,就学你的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学你的审美方法和技巧,学你的开拓创新方法和技巧,而不是要你告诉学生课本里有哪些内容需要掌握,考试时会考到哪些内容。由此可见,在新课标条件下,老师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是空前的,对老师的专业要求也将是极高的,你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儿!今后的教师必须是学者型的,否则,你就别想在讲台上站稳脚跟。以前我们提“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我们现在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我想,如果每位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话,那就根本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我们去读书,去接受继续教育,去继续深造了。当然,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吃透了新的课程标准的本质,真正落实这些基本要求,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新课改的舞台上,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评价会一天天的高起来,展现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将是一片广阔的蓝天。
第二篇:一个语文老师的高中课改培训体会
一个语文老师的高中课改培训体会
来源:常德教育科研网
作者:梁开喜
这里贴出的,是一个学员参加了7月9日至11日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学科培训之后的一些几点感想。很朴实,也很诚恳。有真切的体悟,更有严肃的思考。
我们说,高中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对每个老师而言,它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迷惘,焦虑,困惑,或许都是正常的甚至必要的反应,可怕的是冷漠,偏执,拒斥,是事不关己的等待观望,是无所用心的随波逐流,是自以为是的因循守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关注课改,研究课改,并用满腔的热忱积极投身课改。
“现在,新课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依据,这是我们这些能够参加新课改的老师最大的幸运了。”“今后的教师他必须是学者型的,否则,你就别想在讲台上站稳脚跟。”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唤语文课程本质的回归
桃源县第八中学
陈光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语文课本中选了多少东西,老师就教多少东西,学生就掌握多少东西,而考查的内容也不外乎这些,学生走出校门一看,原来大家学的课文在生活中什么用也没有。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人们开始大谈素质教育,可什么是素质教育?近十年来谁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界定,加上这些年来“高考”这个源头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因此,人们对这十年来的素质教育给的评价就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而语文的处境更是尴尬: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形成突破性的改变,教材有什么我就教什么,我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语文教学的路子就越走越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几乎为零。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评价也越来越低,在九十年代有的人甚至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来了一个彻底的否定,家长不重视,学校领导也认为语文教学重视不重视一个样,总之一句话: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了!
进入新课改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语文究竟是什么?高中语文应该学什么?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干些什么?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体会谈谈对新课标的一点粗浅的理解:
1、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所谓“知识与能力”,我认为还是离不开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换言之,我们还是不能丢掉语言文字等基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语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这一点来说,语文教学改革似乎并不能使人相信它究竟有多少不同之处。但我们不能对新课标中出现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视而不见,而我认为新课标的重头戏也正是在于此处,为什么?因为以前的语文教学似乎并不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的传授,我就有这样一个深切的感受:本人从教语文多年,首先基本上是赶教学进度,总是存在“争取两节课把某某课上完”等等这样的一些念头,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上课时几乎没有学生插嘴的余地,有,也是教师预先安排的问题,预先组织的答案,学生总是非常被动地看完老师的表演就下课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没有任何体现,老师没有激情,学生思维兴奋点不能被激发,还有什么效果可言?其次就是熟读教参,看看教参里提到了哪些知识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知识点讲完,教师不会深钻教材,因为反正有教参,还需要我们去发挥吗?学生也不会深究课本内容,因为反正有老师教,老师说的总没错吧。然后就是应付上级检查,如作文的批改,教案的书写,作业的布置等等,在实施过程中,领导总是不放心,总是怕你偷懒,于是,规定作文必须全批全改5篇6篇,教案必须一周有几节课就要有几节教案,一月一小查,一期一大查,并且总是乐此不疲,以为这样的管理就是到位了,就让人放心了!其实,它的直接结果就是让更多的老师为此而疲于应付,只是催生了更多的表面功夫,如此而已。当然,这些督促和规矩要不要?要!但你总得给教师一个自由支配的空间吧,我觉得语文教学本身就应当给学生给教师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和空间,有很多东西就是要靠师生的临场发挥、即兴表演的,如果节节课都把教案写得满满的,那么师生的教与学又奢谈什么积极主动?我们还奢谈什么开拓创新?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手上课之前写了很多教案,上课之中也讲了很多知识,可学生还是听得昏昏欲睡,效果一点也不好。为什么?因为他生怕讲错了,因而过分拘泥于教案;而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就不同,他的课也备了,但内容不多,上课时很多情况下也根本没有按照教案上的既定内容去讲述,但课堂气氛很好,效果也很好,为什么?因为他对教材熟悉,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疑难问题总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这才是真正地注重了过程,而不是追求结果。因此我觉得为了上好一堂课,关键是在课前要对教材烂熟于胸,好好的钻研教材,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拼命地赶写教案,钻教材和写教案绝对不能简单地划个等号,这种隐性的劳动是不能用一节教案两节教案的量来衡量的,因为从量上面来讲,它的劳动量远远大于几节教案的工作量。在课堂上应当关注的不是你教案上的内容讲完了没有,而是学生在本节课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我所讲的知识绝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它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会了哪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是不是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课后学生对你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反响,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能生发出一些什么有意义的感想和体会,能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能不能联类引申形成学生独到的见解、主张乃至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实现“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这一全新的课程理念。
2、从课程目标来看,新课标要求能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所谓“积累整合”,就是要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这个积累还必须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梳理总结的积累,必须能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还能发展学生对语文的应用能力,从而自主地解决阅读与交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感受鉴赏”,就是能在品味语文范本的过程中,感受范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并能以此为依托,发展学生在课本以外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所谓“思考领悟”就是能够以一种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的思考领悟文本中的丰富内涵,并能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学会逻辑严谨的思维方法,透彻深入的思考问题的本质。所谓“应用拓展”就是能很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关注多元文化和当代文化生活,而且还能利用语文知识跨越领域去探讨语文以外的知识,拓展语文学习范围,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所谓“发现创新”就是能够在阅读中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3、从内容编排来看,必修课五个模块,选修课五个系列若干模块,信息量是相当庞大的,但我们大可不必因此而苦恼,综观所有模块的训练目标和要求,有一个字眼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那就是一个“能”字。新课标处处都在强调教师要教会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想,只要我们的教学紧紧抓住这一个核心字眼,教会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教会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那才是真正的“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那才是真正的“无招胜有招”了。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话他老早就说了,但在今天以前,似乎是人人都会引用,却没有几个人愿意贯彻落实或者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能在教学中达到这一要求罢了。如此看来,新课标环境下的各种理念要求只不过是叶老的教导的一个延伸和发扬光大而已,实质上只不过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罢了。
因此,我以为所有这些要求其实都离不开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提高,以前很多人都在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怎么“授”,从哪些方面着手“授”,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现在,新课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依据,这是我们这些能够参加新课改的老师最大的幸运了。但接着问题又来了,怎么让学生去梳理总结,如何应用,怎样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探究的能力,又如何才能使学生具有拓展创新的能力,如何才能应付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所包含的庞大的信息量,这些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准备好了吗?一节课45分钟将如何支配?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效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这些意识和能力,你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能够写出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必须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做一些示范和引导。为什么?因为你是老师,学生本来就是要跟你学本领的,学你的什么,就学你的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学你的审美方法和技巧,学你的开拓创新方法和技巧,而不是要你告诉学生课本里有哪些内容需要掌握,考试时会考到哪些内容。由此可见,在新课标条件下,老师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是空前的,对老师的专业要求也将是极高的,你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儿!今后的教师必须是学者型的,否则,你就别想在讲台上站稳脚跟。以前我们提“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我们现在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我想,如果每位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话,那就根本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我们去读书,去接受继续教育,去继续深造了。当然,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吃透了新的课程标准的本质,真正落实这些基本要求,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新课改的舞台上,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评价会一天天的高起来,展现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将是一片广阔的蓝天。
第三篇:高中课改语文培训总结
高中课改语文培训总结
普通高中课程培训高三语文总结
四川凉山州金阳中学刘国强
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
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
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因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几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
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相互交流和沟通,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
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能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培训只是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油站,但培训给了教师相互学习和结识的平台,相信这只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高中课改语文培训总结
普通高中课程培训高三语文总结
四川凉山州金阳中学刘国强
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
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
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因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几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
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
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相互交流和沟通,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
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能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培训只是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油站,但培训给了教师相互学习和结识的平台,相信这只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四篇:课改培训体会
“坚持”对于课改至关重要
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升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体验式培训,培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培训采用“体验培训+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的形式。我们参与了“按口令划分小组、同心杆、你来比划我来搭、小组建设”等课改体验式培训;我们聆听了蔡洪伟的《有型的教育
变革》、高翔的《课改的具体策略与方法》、笪鸿山的《满怀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蔡小平的《友善用脑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陈小峰的《且行,且思 且思,且行》等全国知名课改专家、知名校长的专题讲座;我们观摩了孔祥胜、张文涛两位老师的课堂展示;我们还亲自体验了小组建设……
通过体验式培训,令我们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充分理解了校长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也充分理解了“教育的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的发展看校长”这句话。校长要善于学习,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应该说,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这次培训谈让我深深体会到:
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教育的种种弊端:读死书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抑制了特长孩子的专业发展;学分制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结果终究还是换汤不换药,使一大批孩子只注重学分而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论使本来属于孩子有限的那点时间又早早的背负起琴棋书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占据,使孩子的童年的越来越少,书读的越来越多,可是自己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答案唯一性”、“满堂灌”、“只注重书本教育缺乏素质教育”、“重视分数教育忽略社会教育”……
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教师累得要死、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怨声载道”。要改变这种现状,教育改革,更准确地说是教育回归势在必行。校长更应该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二、校长心中要有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即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学校规划是学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指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规划、计划来构成和实现未来的“蓝图”,我们常常是先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再在现实生活中经历那些事。可见,规划是现实的开端。今天是昨天规划的实现,明天的学校现实将是今天的学校规划的实现或成果。学校规划为学校及其成员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以及实现它们的途径、方法,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将围绕着规划的内容进行并以此为指南。
学校规划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管理的实质要求就是合理
有效地安排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以求得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规划、计划正是从学校的整体出发,来全面地、综合地、优化地对学校的各种资源及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使学校的工作科学、合理、有效。因而,规划是学校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
规划为学校各级组织及其成员提供了行动的纲领。根据学校的规划,学校的各级组织及其人员可以预先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没有了规划、计划,学校各级组织及其人员的工作就会导致盲目和无效。所以制定好学校科学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三、校长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师德师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展示潜能,促进发展”的方针,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网络培训和校本研修为抓手,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积分制”评价为导向,倡导“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师训”的工作方式,加强过程管理,重视体验,提高师德水平、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能力,促进教师队伍和谐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作为校长要全力造就一支思想领先、作风务实、善于管理、富有开拓精神的生机勃勃的干部队伍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爱岗敬业、锐意改革,具有较高学术修养,富有创造力的教师群体。
教师在学生中起着直接表率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才能带领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有人这样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就是财富;学习就是生命。”,教师职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杜郎口:“杜郎口中学的外观很普通,那里的教师给人一种很乡土的感觉:外表憨直,待人不太热情,在某些细节上甚至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可是当你真正深入它,你会惊奇
第五篇:课改培训体会
课改培训体会
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升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体验式培训,培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培训采用“体验培训+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的形式。我们参与了“按口令划分小组、同心杆、你来比划我来搭、小组建设”等课改体验式培训;我们聆听了蔡洪伟的《有型的教育变革》、高翔的《课改的具体策略与方法》、笪鸿山的《满怀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蔡小平的《友善用脑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陈小峰的《且行,且思且思,且行》等全国知名课改专家、知名校长的专题讲座;我们观摩了孔祥胜、张文涛两位老师的课堂展示;我们还亲自体验了小组建设。
通过体验式培训,令我们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充分理解了校长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也充分理解了“教育的发展关键看学校,学校的发展看校长”这句话。校长要善于学习,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应该说,这次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这次培训谈让我深深体会到:
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教育的种种弊端:读死书是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抑制了特长孩子的专业发展;学分制虽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结果终究还是换汤不换药,使一大批孩子只注重学分而得不到全面的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论使本来属于孩子有限的那点时间又早早的背负起琴棋书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占据,使孩子的童年的越来越少,书读的越来越多,可是自己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答案唯一性”、“满堂灌”、“只注重书本教育缺乏素质教育”、“重视分数教育忽略社会教育”。
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教师累得要死、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怨声载道”。要改变这种现状,教育改革,更准确地说是教育回归势在必行。校长更应该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二、校长心中要有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办好一所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即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学校规划是学校管理工作的起点和指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是通过规划、计划来构成和实现未来的“蓝图”,我们常常是先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再在现实生活中经历那些事。可见,规划是现实的开端。今天是昨天规划的实现,明天的学校现实将是今天的学校规划的实现或成果。学校规划为学校及其成员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以及实现它们的途径、方法,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将围绕着规划的内容进行并以此为指南。
学校规划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管理的实质要求就是合理有效地安排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以求得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规划、计划正是从学校的整体出发,来全面地、综合地、优化地对学校的各种资源及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使学校的工作科学、合理、有效。因而,规划是学校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
规划为学校各级组织及其成员提供了行动的纲领。根据学校的规划,学校的各级组织及其人员可以预先知道自己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没有了规划、计划,学校各级组织及其人员的工作就会导致盲目和无效。所以制定好学校科学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
三、校长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师德师风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展示潜能,促进发展”的方针,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网络培训和校本研修为抓手,以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积分制”评价为导向,倡导“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师训”的工作方式,加强过程管理,重视体验,提高师德水平、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各种能力,促进教师队伍和谐发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作为校长要全力造就一支思想领先、作风务实、善于管理、富有开拓精神的生机勃勃的干部队伍和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爱岗敬业、锐意改革,具有较高学术修养,富有创造力的教师群体。
教师在学生中起着直接表率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才能带领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有人这样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就是财富;学习就是生命。”,教师职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杜郎口:“杜郎口中学的外观很普通,那里的教师给人一种很乡土的感觉:外表憨直,待人不太热情,在某些细节上甚至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可是当你真正深入它,你会惊奇的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让你无法不被其吸引。”这是参观学习者的第一感受,而这些仅仅是揭开它的面纱,露出其冰山一角。崔其升校长尤为重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铺就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杜郎口的成功明确道出了“先有名师,才有名校”的道理。
作为校长应鼓励教师多读书,努力为教师创造读书、学习的机会,真正让教师成为社会中读书最多的人群。书永远是成长的阶梯,作为教师,至少要读三类书:前沿性理论书、名着、教育名着。正如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四、“坚持”对于课改至关重要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与“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教学改革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柏拉图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决不是每天坚持甩手三百下的结果,而是在于他在无人监督与无人苛责之下,没有随波放弃,而是承诺有信,坚持到底。
坚持是最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坚持又是最困难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明确了一个好校长是成就一所好的学校的关键。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会以人为本,转换观念,辛勤工作,争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