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一年级语文教学
感悟我的一年级教学
任教一年级语文今年是第2个年头,可孩子们的天真、稚嫩我还是不习惯,不适应。回顾这一年半来我有失也有得,可谓喜忧参半。
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只要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好的,任你家长如何解释,他只相信老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严格要求自己完美些,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
反思自己的教学:机械、枯燥的学习其实是很难提高质量的。但是可喜的三月,教研室来我校进行调研,听了我一节课,之后给我们低年级老师讲了许多,让我从中知道了低年级的语文课该如何去学习,怎样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更好的学到知识,以及今后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安排我去市里听课,从听课中我内心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很重要,所以我现在上课总是尽量让学生快乐,尽量让学生笑出声来。因此上课时我总会提醒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带着思想去写字,这在以前我总是认为不必去花时间来练习的。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也许我用心了或许学生学得还是不尽人意。因此我会试着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更活泼,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得更快乐。
一(1)班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吧!
第二篇:一年级语文教学之感悟 文档范文
一年级语文教学之感悟
今年我又接任了一年级,担任了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曾经有过的一些经验让我知道刚刚入学的五、六岁儿童,他们在学习中的新鲜感和兴趣要远远高于他们所要学的知识。所以,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常常只采用
一、两个固定的模式进行机械性地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则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与取得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乐此不疲,收获丰厚呢,经过半个学期在教学中的不断思索和尝试,我有以下教学见解和感悟:
一、重视孩子亲历探知、享受动手乐趣。
一年级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较差,长期在家庭百般呵护的温床中养成了很强的惰性,许多孩子的潜能未被发现和发掘。其实他们与高年级的学生相比,对任何事物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的,他们喜欢仿效生活去思考、去探索,然后自己动手,体验其中的快乐。所以,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孩子的亲历探知,使他们在学习中充分享受自己动手的乐趣。
开学初,在学习汉语拼音的时候,我就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拼音字母的卡片或头饰,到课堂上和小组同学一起来做拼读练习的游戏,孩子们拿到课堂上的拼音头饰虽然是“各姿各态”——精致美观的、歪七扭八的„„然而在课堂的学习中,我发现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远远要比我自己将写好的拼音卡片发给他们做拼读练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喜欢享受这种自己辛勤劳动的甜甜果实。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会针对一些不同课文内容布置孩子们回家也做一些小动物的头饰,然后第二天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表演,学生满怀着这种“当小演员”的欲望,很认真,很投入地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把一个个小头饰做好。如在学习《明天再练吧》一课中,一上课我就发现孩子们把做好的小鸭子头饰早早地戴在了自己的头上,高高兴兴期待着“表演”的开始,进行的时候孩子们更是跃跃欲试,兴奋不已,恐怕自己当不上小演员。
语文综合学习有一项活动是:制作一张贺卡,在新年之际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我布置作业说一周后检查,令我惊喜的是,到了一周后当他们纷纷兴奋地向我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我发现孩子们在没有经过我的任何指引下却能随心所欲,动手画了自己想画的,写了自己想写的,在贺卡上有的是用了汉字,有的也写了拼音,有同学是模仿商店里卖得的贺卡来制作的,有同学则是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贺卡的。那一刻我感觉孩子们的确是真正享受到了自己动手的乐趣。
二、有激情、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我认为,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最重要的应该包括激情在内,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激情,那么在引导学生时就不能达到更有效、更和谐的效果。同样,在面对低年级的儿童时,教师更该在教学中焕发激情,甚至是更多的激情,因为小孩子更喜欢在课堂上学习时感觉老师像在和他们一起快快乐乐地做游戏。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地迸发自己全部的激情,同时更把这种激情用话语、用眼神、用动作甚至用歌声传递并融升给我的每一个学生。
教学中光有激情还不够,同时思考也很重要,思考能唤起更多的经验和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思考就意味着积累财富,意味着收获成功。如在学习汉语拼音时,我常常在报纸或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学习拼音的儿歌教给孩子们,如:在学前班他们只知道j、q、x小淘气,见到鱼眼(ü)就挖去,早就背熟了,也没有了新意,所以我教给他们,小ü很骄傲,带着高傲帽,大y帮助它,摘掉高傲帽,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和新鲜感又来了。又如在识字教学中,有一些字可采用部件儿歌的记忆方法,我就试着把这种字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例如学习“闷”和“闲”这两个字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两位青年向齐白石老先生求教的故事,大致是第一天他们来到门外,只见门上写了一个“心”字,结果敲门被人挨了白眼,而第二天来到门外时,只见门上写了一个“木”字,结果却被人很客气地迎了进去。通过这样的小故事讲解生字,我发现不仅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很多,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往往在于他能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在这一点上我主要从两方面丰富课堂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
一是用短小、精炼且像顺口溜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倾听意识。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 课堂上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很短,往往只集中注意那么几分钟,就又“各忙各的”了。所以,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自己编一些短小、精炼且带有游戏性的语言并教给学生从而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当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时,我会说——小嘴巴--,生则马上接着——闭起来,接而我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就坐好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当要开始听同学朗读了,我会和学生做这样的对话:小嘴巴——闭起来;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仔细看。当我要奖给学生笑脸时,我会说:笑脸、笑脸属于谁?学生立刻回答:笑脸、笑脸属于我!我要说:星星、星星属于谁?生同样会答:星星、星星属于我!„„
二是以趣味、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趣味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双臂。它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
慧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也就好像课堂的“味精”一样,如果投放适量的话,一定会使课堂“这锅菜”其味无穷,充满活力。教学中,我也常和我的孩子们采用趣味、幽默的语言,如在教学生字“坐”的时候,在我指导、范写后学生书写,我发现有学生上面的两个“人”写得太大了而“土”字写得又小了,于是我便对全体同学说道:“有同学写的‘坐’字让我感觉上边的那两个小朋友太重了,都要把土堆给压塌啦。”学生听了“哈哈”一乐,这样不仅他们自然明白我所说话的意思,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写生字的情趣。又如,课堂上总感觉学生在下面说呀说的,也听不出来真正到底是谁的声音,于是我就停下一会,当学生都看我时,我就说:“夏天早已经过去了,可咱们班怎么还有一些小虫子来给大家捣乱呢,咱们一起快把它们送走吧!”说着便让学生和我一起做一个伸手抓起又扔走的姿势,之后学生们便能认真地听讲,不再有说话的声音了。都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比喻得恰如其分。不仅是低年级的儿童学习兴趣很重要,就是到了中学、大学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同样重要,甚至会伴随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所以,作为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开启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到乐趣、乐于学习。
第三篇:语文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感悟
瞿靖中心小学罗鸣
做了多年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语文呢?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务是教会 “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语文课失去了工具性,那无所谓什么人文性、实践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姓“语”,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专责,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才是语文课育人的最大价值所在。
那怎样才能体现语文味呢?一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教师要做为一个鼓励者、欣赏者,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回答都给予肯定和表扬,我们更要适当的引导。二是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并不是完全通过书本来实现的,更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而这实践靠得是“练”,因此语文课离不开“训练”,教师的“训”,学生的“练”,“训”和“练”的结合,就形成了语文教学过程。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地“训”,学生如何自主有效地“练”。三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的良好的语感的形成一般是先感知客观事物,然后是对语言及其所反映的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注重品词、品句、品读的训练,应突出“以读为本”的特点。良好的语感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因此要从整体入手,从文字的意蕴进行感受、体现和领悟,从而完整地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继而以声传情,形成良好的语感。
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能上出“语文味”。
教学感悟重读经典 感悟生活
读书,在这个社会,是个落伍的词语了,时髦的词语大多是与金钱和权力有关,期货啦、股票啦、分红啦。但是,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教人读书,生活再烦躁、信仰再缺失、道德再沦丧,有些文字却会历经千年,墨香依旧。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些经典,也许你觉得没有时间读了,没兴趣读,或者已经读过了。那么你们有学生,你们有孩子,让他们读一些经典,至少不会有害的。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也许现在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好比曹雪芹先生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群雄逐鹿中原,各路英雄竞天下,个中滋味岂能用“成者王、败者寇”来一言以蔽之,“青梅祝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也许也有一分惺惺相惜的英雄泪,以儒家思想民本思想指导下的作者“贬曹杨刘”,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曹操也是一代英豪一代枭雄,不然何以写出“东临沧海,以观碣石”这样气势磅礴的诗篇,一部《红楼梦》养活了多少以此为生的红学文人,古今中外,还有哪部文学作品可以使那么多人为之倾倒,一部爱情悲剧下的家族史,几个家族悲剧下的民族史,语言的传情达意,写作的草蛇灰线,要是韩愈老先生在世,也许又会说:“曹工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伤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当官的从政的应该读读《水浒》,看看善良的老百姓是如何一步一步被逼上梁山。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曲词唱尽千般怨。
当代的文学家中,我们的孩子是否应该了解一下巴金和他的《家》,沈从文和他的《边城》,钱钟书和他的《围城》,理解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我们的工作也是围城。了解一下矛盾和他的《子夜》,了解一下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一下老舍和他的《茶馆》,了解一下朱自清的一身傲骨,我们要知道鲁迅为什么伟大,对比一下,现在的文人还有谁还会象鲁迅一样呐喊,当然,我们这个媚俗势利权贵的社会还能否容下第二个鲁迅的存在。
我们再放眼望去,看看塞万提斯的《唐吉柯德》,看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看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看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体会那种“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的硬汉形象。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看莎士比亚的悲剧,看托尔斯泰的《复活》,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匹克维克外传》。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羊脂球》、契可府的《套中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那种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的艺术感染力,足可以打动人心。大家还记得下面一首诗吗?“如果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悲伤不要气馁。在痛苦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把希望寄托给未来,眼前的事情虽然叫人苦恼,但一切转眼就会过去,一过去,生活又充满了欢笑。”普希金的这首诗是否曾唤醒你少年时的迷惘。
人间五千年,现在给我五分钟的时间来讲,也许太短,很多名字只能在脑子
里一一闪过,记得美丽的杜拉丝吗?记得川端康成吗?记得卢曼鲁兰吗?记得王小波吗?记得冰心吗?经典的浩瀚长河里也许上面我所说的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但是至少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介绍他们的名字,不要让超女和SHE充斥他们的心灵。现如今,一个民族为了谋生正在无奈和痛苦的学习外语,在堕落中冷落母语,在疯狂地学习谋生地技能,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不可能是长久的现象。作为我们教师,我们要知道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形势下,教育我们的孩子品读经典感悟生活为生命奠基。
第四篇:语文教学感悟
语文教学是应更重远虑还是应更重近忧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它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更重视多读,多思,更重视观察体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阅读名著,在生活中体验。可对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认识问题 有许多业外人士(包括家长、其他学科的老师)
认为语文是很好教很好学的,能说话能写字就会学语文。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时间应花在做习题上。许多家长认为做题才是学习,才是作业,读书不算作业,特别是读课外书,那更是旁门左道,大逆不道的。还有功利心作怪,觉得数理化外更好“捞分”,语文就算不怎么搞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使劲搞短期也没有太大的效应,那还不如把时间花在那些科目上。
二、时间问题 每门课的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学好自己的这门课,这无可厚非。但太多的老师认同一个真理:量变引起质变。所以每科的作业总是少不了的。那些作业是要动笔写出来的,背诵要检查的,这样的作业学生不做是不行的,这是“硬”任务。可是语文不行,语文除了记忆,除了少量的作业要写之外,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有相当的阅读量,而这样的作业是不好检查的,更不可能点点滴滴落实到笔头上。这是“软”任务。而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那就只有先完成“硬”任务,在保证不受批评的前提下,再来完成“软”任务。累了,晚了,“软”任务也就成了没任务了。久而久之,语文也就成了“薄弱学科”。
三、方式问题 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情商偏低,看不到让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一写作文,说到亲情,就是妈妈在严冬的深夜送我上医院;一提到诚信就是在路上捡到一个装满现金的钱包交给警察叔叔。这也不全怪他们,他们没有生活的储备,只有“闭门造车”,能这样算不错了。因为现在的许多家长把孩子关在家里,什么活动都不让参加,什么事情都不让干,认为学生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从哪里去找真情实感?其实带学生亲身实践考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比如春游,踏青等,可考虑到安全问题,谁敢去做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一出了问题,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就算是让学生在电视中学习,或是利用网络,都是行不通的,因为学生没有自觉性,要么看不相关的节目,要么上网打游戏,家长管不了,就干脆一竿子打死,不许看。这个渠道又堵上了,就是过年过节,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家长也是不愿意,不放心,自己又舍不得花时间去陪伴,于是那些布置写的文章又是凭空杜撰的“精华”。甚至好书的推荐,语文老师也是胆战心惊,因为文件明确提出:教师不得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或资料。这涉及到费用问题,更是“红线中的红线”,是“雷区”。
所以可以概括,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除了包里几本书,就剩老师一张嘴了。可纵观任何一个作家文学家,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又经过生活的洗礼,积淀下丰富的情感之后,才有旷世之作的呢?我们不说当作家文学家,但要学好语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读,多体验,多思考,一个都不能少。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那么远干什么,我们现在要的是升学,是考重高。怎样提高AB率。这就说到语文教学的远虑和近忧上了。
如果远虑,我们就应当多让学生读书,读经典读名著,指导他们读什么,如何读,从中获益。就应当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指导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体察人间百态,品尝世态炎凉。这是要花大量的时间的,我们要不怕花时间,哪怕是金贵的课堂,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如果近忧,我们就关上门研究中考考什么,不考什么。哪些技巧对中考有用。时间应花在多做习题,多讲技巧之上。以前我也这样,大纲要求考的我就讲,不考的就少讲甚至不讲。比如句子的成分划分,句群的关系等。可毕业后学生反馈的情况是,到了高中后,许多的知识欠缺,于是高中的老师说初中的老师在搞什么名堂,就象我们当初责怪小学的老师一样。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从我这里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学到学习语文的一些好的方法,将来成为情感丰富,博学多才的人,而不是见到题目就兴奋,拿到作文就凭技巧瞎编的“考试机器”。
该多远虑还是多近忧呢?也许有人会说:既要远虑又要近忧!
谈何容易!
第五篇:感悟——语文教学
感悟——语文课堂的美丽色彩
一、对于“感悟”,我的理解:
首先,感悟是因人而异的。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不同的心情去读,不同的情境去读,可能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允许孩子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教师适当地去了解学生,去分析学生,因材施教,往往要比教知识来得更重要。
其次,感悟是学生自身真实的体验。“感悟”就如让你确定水是凉的还是热的,只有自己去喝了、去亲自体验与实践了,才能感觉出来。每个人对水凉的感觉不同,喝了以后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也只有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会,去感受。感悟也是渐进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很全很到位地对文章内涵的感悟,而是一个逐步去发现和把握那些潜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最后得到真正的感悟。
二、重视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
感悟,是对语言的感知。它是学生语言思维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揭示的就是感悟与培养思维的辨证关系问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加强、重视感悟能力的训练,增强语感,培养悟性,在探究、体验中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语文素质。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出缤纷美丽的色彩。
感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感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课堂上,训练感悟的能力,培养感悟的方法,更是最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感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1、在感情朗读中感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朗读是感悟的基础,是感悟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读书,无法感知课文,也就谈不上感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朗读既可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又可激活其思维。只有学生把课文读通了,读懂了,才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多的感悟。因此,要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读好书,让学生感悟到位,才能再引导学生发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有着许多生动活泼又内涵丰富的精美文章,它们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念,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学生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揣摩语言内涵,那定能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特别是低年级,我们不必让学生说理由,不必让学生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只要学生能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我们就应该承认他的理解。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感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体验。这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与表达。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化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改变了以齐读来升华课堂气氛的惯例,而是让学生在情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将内心的各种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合于朗读之中,使个人情感自然真实的宣泄。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2、在情境表演中感悟,提高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境表演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完成感悟。学生的倾听、手势、眼神、体态,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情境表演集语言、动作、表情、感想于一身的,更形象地感悟语言的魅力。表演是孩子们都喜欢的形式,表演是一种反馈学生理解内容的形式,目的还是利用学生喜爱的这种形式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综合能力,更是对语言感悟的一种训练。我们应创设一个鲜活的“文本”与学生对话,教师就是文本,文本就是教师,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情境交融、声色俱备的表演、对话中,顺利地完成感悟语言的训练,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3、在激发想像中感悟,获得有效的思想启迪。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哪种朗读,都是帮助学生培养感悟能力,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像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感悟的能力。“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像,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获得有效的思想启迪。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想像的过程。经过课文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后,学生的想像力无疑插上了翅膀,他们不再仅以文中对事物的描述作为唯一,在他们的大脑中会形成无数的版本,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当然,我不能保证所有孩子们的所有假设与想像都是符合科学逻辑的,但却一定是充满智慧的。他们总能让我们有无限的激情和活力。课堂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更美丽的色彩。
感悟能力的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在识字、阅读、写作教学中,随时都有阅读的时间,在探究、交流、对话、诵读时,处处都有交流的空间。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进行感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感悟能力,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无疑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想,只要真正理解和细化了感悟所需的要求,并在实际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得以重视和优化处理,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会成功的,也一定会更精彩的。
三、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语言,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成语故事”“散文欣赏”“岁月如歌”等栏目,诵读诗词、讲解故事,集声音、感情、图像于一身,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教师要以媒体为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语感虽不易感知,不好培养,但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的语感就能获得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