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的认识》观摩课听课体会
2014年3月5日我有幸到xx小学听了唐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他的《圆的认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于是我便用笨拙的文字来记录下此刻的感触。
第一点,感触比较深的便是唐老师的教学风格,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属于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唐老师的风格是属于比较幽默型的,善于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其中,他的哑语,他把自己换位为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首先是以反问的形式,配上挠挠头,敲敲脑袋等动作,甚至就把自己作为学生,直接坐在学生的座位上,举手向“老师”提问题等,这一切让原本精彩的课堂更是锦上添花。学生在幽默、引导、思考、总结中获取知识。虽然一直明白填鸭式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但如何将课堂做成一堂发展性课堂,我至今还没有领悟出来,今天看了唐老师的一节课,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完全的换位思考,虽然教案的设计出发点是针对学生,但其实自身对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研究都只是刚进门的学徒罢了,且在放手让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人,还是有点不够大胆。自己在这方面可以说是经验不足,也可以说是自身不够自信,或者说是与学生之间没有达成很好的默契。
第二点,个人认为,真正优秀的教师,课堂呈现出来的效果绝对不是学生完全有板有眼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流程。而是课堂给我的感觉是自然,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的学习形式都是自然生成,并且呈现一种可发展的教学。说得唯美一点,那便是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般自然。但又让我思考,优秀教师的教学技巧可以学习借鉴,但是如果要让自己走向更高一层,必定要找到最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就如我们的班主任赵龙山老师曾说过的“你可以是温柔性的教师,也可以是严谨性的教师,这些都无谓,只要一天,你形成了个人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方式。”那时课堂的效果关注点将不会是学生有没有跟着你的思路完成我的设计,而是你的设计是跟着学生而在随机应变,最成功的教学就是每节课都在挖掘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热情。
第三点,优秀教师的课堂,是令人意犹未尽的。它亦如一坛陈年酿酒,越品越有味;又亦如在酷热的夏天中,让人透心凉心飞扬的雪碧,越饮越心畅。在我看来,一节课的40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要上得让学生有回味无穷的感触,是有点难度的。打个比方,比如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胡萝卜”,那由教师扮演的厨师,如何运用手中的调味剂做出“鱼香胡萝卜丝、杂蔬瘦肉粥、土豆牛肉胡萝卜焖饭”等不同菜式又各具美味的菜呢,再等学生大饱一顿之后,便豁然开朗,意识到原来如此美味的东西都是由“胡萝卜”做成的。我相信到这种程度的你,便在教学上是有所突破了。优秀的事,美好的东西,人人都渴望拥有,但是到最后能有多少人真正值得拥有呢。我知道一切的进步主看自己,我希望今后的自己选择好方向后,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第四点,百年磨一剑。如冰心的那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很羡慕唐老师现在的成就,在我看来他现在是小有成功的,但是我同样明白,应该有多少黑夜他还在苦思苦改着教案,有多少时候他为一个练习题而把自己关起门来思考,这一切,我永远相信,只有付出汗水,才有可能收获成功。至少在我的身上,是属于笨鸟先飞的类型。
第五点,每一次能引起我思考的讲座,我都认为是好的讲座。就是因为人有所需,才会容易触及到心灵的感悟。越想得到什么,就证明你越欠缺什么,而那也便是你要努力的方向。很明确,经过今天的观摩,我想要一个纪律很好的课堂;我想要我的教学程序围绕学生为中心更好的开展;我想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出课堂,学以致用;我想要我的引导,让学生如饮醍醐。
第六点,因此在今后,一点一滴的改正学生不良的课堂纪律,对于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可能要多用强化的方式,及时点出不足及时改正。而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更多的融入肢体语言或加强语调的高低,或是用较幽默的言语等来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课堂习惯。而这些也都是要在实际情境中,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再者要保证课堂高效,那便要不断的专研教学的重难点,在磨课中思考,修改,实践,在思考中成长,当你认真得根据学生实际而设计的课堂教学时,我相信课堂怎么出差错,也不会是完全出于意料的。接着,教师要转变思考,尽量做到从生活取例,鼓励学生将知识扩展,肯定学生将智慧带到生活中。教师除了在课堂设计中融入生活元素外,还得用积极表扬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若想让学生上完课有如饮醍醐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人群,如专业知识够强,知识面广,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简单的知识生动化,将理论的知识实践化。
要努力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只能从小事做好,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面前有所思考,找到最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相信,虽万般成功开头难,但终信天道酬勤。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突破的,加油!
感谢唐老师优秀的课堂带给我思考,感谢班主任赵龙山老师对我们新教师无私的培养,感谢所有在教育路上给我们指明方向的老师们,谢谢你们!
第二篇:《圆的认识》听课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年轻教师,能有机会外出听课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以《圆的认识》为课题,期间,我聆听了幕振亮、邢莉、彭飞3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虽然3位老师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儿听课体会:
一、经历定义的过程,理解本质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三位老师都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三位老师都没有直接把概念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不断动手操作,自己画圆,小组合作画圆,在其过程中,师适时提问,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其积极发言,投影展示作品,提出不足,总结经验,边学概念,边体会圆的特征,让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生在画圆过程中,会发现圆心的位置不同,圆的位置也不同;圆形纸片对折,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一半,尤其是幕振亮老师制作了生动的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二、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老师们都从生活实际出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同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出: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以及老师如何在操场上画圆等问题。尤其是幕振亮老师精彩的动画课件,很直观,很形象,并且还很用心的准备了模拟井盖的道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作为年轻教师,我也在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自己有时会草率的将定义丢给学生,虽然也会联系生活实际,但是课堂上的学生缺乏自主的空间和时间,仍是老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头脑中都形成了动态圆,而不仅仅是平面图形,我在想,我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知识与应用的练习,带领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三、数学课上的古文化,数学课上的浪漫色彩
老师们的课告诉我,文学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上,他们都提出了老子“大方无隅”,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代替了枯燥的“圆有一个圆心,半径都相等,直径也相等”,用古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说实话,我在思考:在我的常态课上,如何做到在讲完基本的数学基本知识时,怎么有时间去穿插这么多内容呢?这也是自己面临的大问题,自己还需在课堂管理和课堂效率上下功夫。
另外,邢莉老师的课充满浪漫色彩,在课堂结束之时,邢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圆,播放动态的水纹,配以轻音乐,邢老师声情并茂的陈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自己也被带入其中,感受到了圆的美,课堂结束,意犹未尽。
四、从原生态语言上升到数学层面
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于新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在学习圆规画角时,学生一直说圆规两条腿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圆的大小,在邢莉老师不断指导下,孩子明白语言要规范,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直径。回顾,自己在教学时,应该时刻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引导孩子的语言要准确、规范。上学期,在教授除法竖式时,很多孩子把除号成为“厂”字,刚开始,为了使一部分孩子能形象记忆,我起初也这样称呼,最后,还是周老师指出了错误之处,渐渐的告诉孩子语言要规范,应称为“除号”。
一节展示课,展示的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多么精彩的课件,更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的整体素养,通过此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让我收获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数学观摩课听课体会
小学数学观摩课听课体会
4月29日,我参加了多彩课堂文化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几节数学课,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先谈谈导入环节吧,各位教师可谓是别出心裁,设计新颖,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李赛老师的《数学广角——重叠问题》,在课初,李老师出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设置悬念,接着又以游戏导入,引导孩子发现问题——重叠问题。张昊鸿老师的《分数的意义》,在课的开始,张老师以故事导入,进而引出分数——1,接着让孩子们说说关于分数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4
道什么?立足学情,从孩子们的实际出发。申福明老师的《直线、射线和角》,申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激光手电筒为例,引出线段,打开手电筒进而引出射线,然后把两个手电筒并在一块同时打开进而引出直线等等。好的开始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做铺垫。
再谈谈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组织及学生的参与度。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性,好的课堂能够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而这几位老师也都做到了,如:申福明老师,在讲授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时侯,让同桌相互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然后再请同学班上展示;让孩子上台动作展示出这三种线,尽可能让问题更直观,更形象,让孩子们手脑并用,真正地动起来。卢慧利老师在讲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猜测面积公式,接着小组合作验证,并出示合作的要求,最终孩子们自己说出了面积计算公式。陈甜甜老师的《神奇的密铺》,让孩子们经历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欣赏等等。
本次课堂观摩,和以往不太一样,设置了观察团,从两个方面进行观察:(1)学习目标的续写。(2)课堂的观察,包括教师讲授时间的百分比,学生自学时间、小组合作时间、学生思考时间、师生交流时间、孩子回答问题时间、孩子参与程度等等的百分比。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孩子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之,教师要做的就是学生会的让他们来说,孩子不会的教师引导孩子让孩子试着说,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是一节课的导演,孩子才是一节课的主角。
第四篇:《圆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圆的认识》听课心得体会
在实验小学听了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圆的认识》,开场的师生互动,让我感受到一个教育专家在短短的7分钟和孩子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让孩子急切配合老师的心情溢于言表。我想当孩子愿意信任老师的时候,孩子们可以做到很专心。
导入课的时候老师用小球的运动轨迹,让同学们观察是什么图形,机智的避开宽屏幕的弊端,因为在这种宽屏幕显示动态轨迹像是椭圆形。这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的现场机智以及对数学的灵敏。接着对于学生用圆规画圆的过程里面,让学生去体验用圆规的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总结那个针动,那个针不动,以及两个针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让学生可以标准的画圆,同时为后面圆的半径、直径的教学打下基础。老师非常用心的将微课程应用到数学里面。对于生活中画圆,画一个大圆怎么办的时候,学生想出很多办法,老师播放了体育老师画圆的方法,找一个木棍不动,用一根绳子拴在木棍上,让后将绳子拉直,围绕木棍旋转一圈回到原点,就画出一个很标准的圆。学生们看完以后和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而且脑海中对于画圆更加的清楚。这时候老师让他们去思考画圆的要求,孩子 们可以总结出木棍不动,绳子拉直保持不变,与圆规画圆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这样深入浅出,应用生活,总结数学规律,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意识。自然而然的引出不动的点是圆心,不变的线段叫做半径。最后又拓展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分针画圆、披萨、车轮。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老师和学生比赛画圆,但是学生的用具有猫腻,绳子是有弹性的,这直接导致学生画出的圆不够圆,让学生引发思考,从而发现“失败”的原因,更加直观的感受圆的半径是固定的。这个设计超乎我的想象,同时深深的思考,如果每个知识点我都可以想出这种好的方法,孩子将是多么幸福。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吃透教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学生理解难易程度。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的眼光和意识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在老师的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是我需要不断去努力学习的。
第五篇:《圆的认识》听课反思
听课反思 张连印
9月19日,我参加了全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及探究性学习探讨的听课活动,收获颇多。
教师通过欣赏圆的图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表面哪些是圆的以及感知圆的世界,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符合课标中倡导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注意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画圆这个环节中,一位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因为老师没有在黑板上示范圆的画法,因此一些学生对圆的画法没有很好的掌握。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点前松后紧了。而另一位老师则先示范圆的画法,然后画圆,学生画的既快又好。
“空间与图形”部分重要的是“做数学”,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合作、渗透数学思想„„在这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他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画圆工具的方法,并让儿童在画中,学会选择与放弃;他让儿童从水纹泛起的圆中,体验一种自然界与数学神秘的联系与力量;他让儿童在“没有规矩,也成方圆”的情境体验中,理解了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自然辩证法。而这一切,没有丝毫的暗示,有的只是对学生积极探究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