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联的写作格式
(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2)上下对联要对仗。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3)做对联要讲究声调的和谐,每个字的读音高低不同,就有了平仄声的差别。旧社会做对联很讲究这个平仄声,如果上联声调是“反仄平平仄平”,下联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平仄学起来很麻烦,我们现在做对联不必过多讲究这一套,只要做到声调和谐、读起来顺口、响亮、易懂,就可以了。对联除了上下联以外,还有横联。横联就是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的,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如果横联与上下联联系不紧或无关,就不好了。这是有的写对联的人不懂横联的作用造成的
第二篇:如何写作对联
对联写作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对联写作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二、了解对联的特点.三、掌握对联的写作
【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写作。
一、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
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
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例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
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
闭门藏新月
开窗放野云
“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
3、借对
借对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义,一种是借音。
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下联构成工对,这就是借义的借对。例如: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的甲义是平常,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两寻为常,所以又以它的这个乙义,拿来对数目“几度”,就非常工整。
除了借义,有时借它的读音来与下联相对。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的读音“苍”表颜色,来与下联表颜色的“蓝”来相对,而且“海”对“田”,“月”对“日”,“明”对“暖”,“珠”对“玉”等,都是工对,既是词性相对,又是同类词相对。
4、流水对
流水对又称串联。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流水而下,故称流水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属偏正关系,内容串联,这就构成了串对。例如: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一籽入地 //万粒归仓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以上三个例子,全都是由流水对组成的.既然串对的两联不是并列关系,那上下两联是并列关系的对联,就属于正对和反对了。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用来表现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反对是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连的内容是相反的。例如
柳絮体媚无骨气
梅花形瘦有精神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六、对联的分类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挽联 :哀悼死者的对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5、楹联(名胜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7、书画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8、其它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七、高考名题举例
例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山东等考卷)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
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
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新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例
2、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云南等考卷)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__________(生机满乾坤)
科学能致富
__________(勤劳能发家)第二题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练习
1、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处处春光好
__________(家家气象新)
一代园丁乐
__________(九洲桃李荣)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爆竹声声脆
——————————(祖国日日新)
满园春色好
——————————(遍地面貌新)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2请同学们每人收集20副对联.总结:
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资料搜集
下面是一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4分)
普天同庆,一片红霞迎旭日
例:大地腾欢,万条绿柳舞东风(只要求宽对,对仗1分,仄起平落1分,内容2分)附录:怀人联
(0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屈原)(0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03)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项羽)(0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羽、勾践)
(05)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06)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苏武)
(07)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王昭君)(08)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诸葛亮)(09)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诸葛亮)(10)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诸葛亮
(11)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诸葛亮)(12)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陶渊明)
(13)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李白)
(1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李 白)(15)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杜 甫)(16)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杜 甫)
(17)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 甫)(18)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杜甫
(19)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匀留江山别离情(白居易)(20)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白居易)(2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剌贪剌虐入木三分。(蒲松龄)(22)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23)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沈 括(24)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流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25)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26)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27)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岳 飞)
(28)数点梅花亡国恨,三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
(29)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蒲松龄)
(30)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孙中山)
(31)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 迅)
(3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 迅)
(3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苏”和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四位散文家)
(34)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潇寒易水古今流
(35)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36)鬼狐成性格 笑骂成文章
(3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8)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于外平成河海江淮
1.指出下列对联所指行业:
松竹赠绿素雅为佳
芝兰送香淡雅最奇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男添庄重女添俏
夏透风凉冬御寒
虽然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刻刻催人资惊醒
声声呼汝惜光阴
2.指出下列寿联所指年龄: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
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
长春不老添闰当称百岁人
不惑但从今日始
知天犹得十来年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对年头
《岳阳楼记》创新练习之谜语、对联篇
一、谜语
1、中华儿女不媚外(《岳阳楼记》一句)
其喜洋洋者矣
2、本科毕业举杯贺(上楼格,《岳阳楼记》一句)
庆历四年春
上楼格:
属移位类谜格,又名:登楼、登楼台、魁斗、踢斗等。规则:谜底须在三字以上,最后一字移至首字前来读。例如:“放眼全球”[哲学名词一],谜底是“世界观”,按格扣面为“观世界”。
掉首格:
别名:调首格、调头格、掉头格、睡鸭格、乙上格、低首格等。谜底需三字以上,第一字与第二字互换位置。例如:丘
(打《岳阳楼记》一句:山岳潜形)“山”与“岳”互换切合谜面。
4、是进亦忧退亦忧(成语一)乐在其中
5、《岳阳楼记》 [打语文用语一] 范文
6、众怒——气象万千(别解)
7、唯余清波——浊浪排空(会意)
9、前不着村,后不巴店——是进亦忧,退亦忧(会意)
11、用——连月不开(象形)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第三篇:对联写作基本知识
对联写作基本知识(转)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
1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氛与格调。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的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
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联)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
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偏正结构。再如:“软首妙光,威名显赫;雄狮利剑,宝相庄严。”“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
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又如: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
3.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
悲欣交集
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
又如:
火移薪尽业犹在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厌娑婆苦域
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生心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
4.几个禁忌。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
“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
“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
“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
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
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 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
5.其它。
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
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 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题嵌四大天王>>
一联:
多闻正法,以广目光
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
<<题嵌金刚手秘密主>>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
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晓天江树绿迢迢
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
鹿归于野
色即是空(上联集自<<出曜经>>,下联集自<<心经>>,就是完全集句。)
又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 上联自王维<<渭城曲>>,下联自李白<<将进酒>>)
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
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
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琵琶行>>),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世界微尘里
人生大梦中
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北青萝>>),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
称为集句联。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
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F淠谌菹抻诙酝鋈说牡跹洹⒚寤场⑵兰邸⒆T浮F浞绺褚话闶前础⑺嗄隆⒆系摹5比唬灿形赐鋈俗魍炝蛭赐鋈俗髯酝炝模蛄淼北鹇邸M炝型ㄓ玫暮妥ㄓ玫模谑涤弥懈⒁馇帧?br/>
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
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看成名胜联。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
第四篇:对联的写作要求
(1)对联的思想内容要健康,符合社会公德、人们道德、国家法律标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对联的写作要求,范文《对联的写作要求》。
(2)对联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特点和特色
第五篇:浅谈对联的写作艺术
浅谈对联的写作艺术
对联俗称“对子”,又叫“联句”、“联语”;有的常贴在柱子上,所以又叫“楹联”,是一种使用极为广泛的文学形式。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奇葩,在全世界只有一字一音的汉字才能做到。加之对联与中国书法艺术相得益彰,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除在传统的春节,每家每户都要书写、张贴春联,表达对新的一年的希冀与祝愿,表白自己的情操和追求,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外,平时遇到婚丧嫁娶、新屋落成、乔迁新居、长者寿辰等活动,也有书写、张贴对联的习惯。
对联不仅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咏作赞颂业绩,抒发情怀,勒石立碑,祈求千秋不朽。特别是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的对联佳作,咏人说事,写景寓情,论古道今,给人启迪。这些对联多以优秀的书法艺术镌刻在名山巨石,镂雕于殿堂庭院的楹柱,古往今来多少游人迁客伫足吟诵,辗转传抄,流芳百世,给文坛频添了无数佳话。这一副副对联,虽然不能与鸿篇巨著相提并论,但它在不长的篇幅里所表达的意境,那高超的文字技巧,使人惊叹不已。可见,对联并非是“短言片语”“文字游戏”,而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鉴于此,本文就对联的写作艺术做一下探讨。
一、对联的写作特点
对联分上联和下联,只有将上下联合起来,才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任何一副对联,它的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是相等的,如果上下联的字数不相等,就不成其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并不等于说,上下联字数相等就是对联,对联还必须要讲究对仗和平仄相对。
对仗就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比较严格的对联不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要一样。也就是字数相等、句式相似、结构相同、词性相当、节奏相协、平仄相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很有名的对联,在这副对联中,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而且句式相同;在上下联中,名词与名词是相对的,“山”对“墙”,“竹笋”对“芦苇”,“嘴”对“头”,“皮”对“脚”,“腹”对“根”;形容词与形容词是相对的,“尖”对“重”,“厚”对“轻”,“空”对“浅”;方位词与方位词是相对的,“间”对“上”,“中”对“底”。总之,上联与下联的每个字的词性都对上了。
对联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对仗关系来看,一般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正对的对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近或相关联。如周恩来少年时书赠一留日同学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上下联内容一致,寥寥八个字,表达了周恩来少年的壮志豪情,对仗工整,是一副精彩的正对。又如,史可法墓联:“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也是一副很好正对。在构思创作这种对联时,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或者少用同义词来相对。如上下联的对仗在意义上雷同、同义、近义、相似或差别不大,这就犯了“合掌”的毛病。广东潮州双忠祠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就是一副“合掌对”。“忠臣”与“国士”、“无”与“不”、“二”与“双”在意义上差别都不大,甚至同义。又如:“散步江滨观浪涌;闲行河畔看波兴”,也是一副“合掌对”,这种“合掌对”是撰写对联的大忌。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联意思相反。反对的对联对比鲜明,起伏跌宕,容易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无才应愧车前卒;有志何愁饭后钟”,上联和下联一正一反,一扬一抑,取得了“反对为优,正对为劣”的艺术效果。
3、串对。又叫流水对,其特点是上下联表达一层意思,但分成两句来说,各联孤立地看,往往意思不全,甚至没有什么意义,上下两句联起来,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串对读起来一气呵成,比正对优越。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用于书房里的对联,勉人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关系连贯,通畅如歌,所以为许多读书人所喜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一副流水对。串对的上下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如孤立地看,因缺乏连贯,便意境不全了。
三种常用的对偶方法,各有千秋,掌握得好,都可以写出好的对联。撰写对联与写诗有相通之处,既要符合对联的特点,又要做到达、雅、俗。文字要多推敲,内容要多提炼,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平仄相对是针对声调、节奏、韵律来讲的。对联只有两句,和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不同,对联用不着押韵脚,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要合乎一定的规律。节拍就是乐曲中的节奏序列,每个序列包含两拍、三拍或四拍。对联要求有音乐性,这首先表现在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由于看的时候也是按照节奏进行的,如节奏调谐,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
这种节奏感,在对联中是很重要的,也可以说对联创作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四字句的对联是一句两拍。如杭州西湖湖心亭联:“中央/宛在;一半/勾留”,上联两字一拍,下联也两字一拍,必须合拍。而像“江山/如画;唱/春光好”,上、下两句尽管都是两拍,但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这一点是撰写对联必须遵守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必须节拍协调,长短强弱都不能错乱。
五句的对联一般都是每句三拍,如苏曼殊书普陀寺联:“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李大钊先生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七字句的对联一般是每句四拍,如春联:“车水/马龙/农家/乐;花好/月圆/晋阳/春”;桂林叠彩山联:“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对联的数字没有固定数目,构成联语节奏的方法和因素又有许多,运用起来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重要的是音组等长,强弱等量,繁疏急缓和谐,轻重抑扬鲜明。
句讲节拍,字调平仄,调平仄是对联音乐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汉语在发音上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为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了,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以平声对其他声调来说,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古人作诗词,特别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字有定声,平仄交错,律有定格,错综字调,调谐节奏,形成了诗词的音乐性。对联不讲究押韵,上下联的调平仄比诗词的调平仄要自由得多,但也非常讲究和注重字音的平仄与协调,也就是说要做到平仄相对,抑扬顿错。特别是对联还强调上联要以仄声字收尾,下联要以平声字收尾,这样才不失声律。上下联的句数在两句以上的,要特别注意停顿处用字的平仄,尽量做到平仄相反。
一副对联如果注意平仄声律和谐,吟诵起来就优美悦耳。上联和下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的绝对相反,有的大体相反。能做到严格相对而不损害对联的内容,固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对,做到大体相对也可以,一两个字例外不会影响全联的音乐性。如“政善人勤,百业兴隆春后笋;山欢水笑,万家富裕锦中花(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这副对联上下联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而且立意高雅,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所以是一副雅俗共赏的佳作。
二、对联的写作手法
对联的写作手法很多,而且独具特色。这里重点谈几种特殊的手法。
1、比喻法。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启发人们的思考。还有的对联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如通用的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纪晓岚戏作的自挽联:“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都是运用这种手法,达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2、问答法。由于对联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这样,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解放前,有人曾为一家财神庙撰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石达开赠理发匠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因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也是一问一答,在幽默诙谐中,生动地刻画了理发匠的形象。
3、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都是用了人格化的手法。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否则会弄巧成拙。
4、衬托法。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侧面衬托就是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其它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耐人寻味。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也是运用了衬托法,用“疏亲慢友”对“远富近贫”,并在结尾用了一对反义词“多”和“少”,从反面对曹雪芹的崇高人格作了热情的赞扬。
5、对比法。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如郭沫若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蟾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杭州西湖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运用了对比法,上联为埋葬岳飞父子的青山庆幸,下联替铸造秦侩夫妇等奸臣的白铁不平,两相对照,藏忠否奸,爱憎分明。郑板桥题天师洞台榭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也是运用了对比法。
6、集句法。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联:“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就是集自唐人诗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鲁迅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就是集录清代何瓦琴的句子。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如江西九江琵琶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诗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中的词意,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琵琶声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琵琶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7、镶名法。就是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镶嵌在联语中,暗寓褒贬。镶名格式很多,可以嵌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这些专用名词分镶首尾。如安徽灵壁虞姬墓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这是鹤顶格,把虞姬分镶句首;“名闻塞北三千里;色压南京十二楼”,这是蜂腰格,将“北京”分嵌句中;“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梅兰芳字畹华)”,这是凤尾格,句尾各嵌一名;还有拆嵌格,“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谐承畴)”,把史可法、洪承畴的姓名拆开分嵌首尾。
另外,在对联的写作中,顶真、反复、反诘、谐音、象征、用典、拆合、夸张、排比、回文、双关、摹状等手法也常被运用,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对联可以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可以庆祝节日,贺人新婚寿辰,寄托哀思,装点名胜,讽刺丑态,娱乐心情,进行思想教育。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各行业还可以利用对联宣传产品,搞活经济,如山东孔府宴酒集团就曾以“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为联进行广告宣传,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对孔府宴酒的宣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对联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不仅能使对联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焕发新的生机,而且还能使其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里提到三种:
(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稿的《联律通则》里取消了关于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过孤平孤仄的定义,目前在学术上,这两者的定义还都有着相当大的争论,所以,除了诗钟对此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外,我们对联初级班对此亦根据《联律通则》进行放宽,不再对此作出硬性要求。
除了《联律通则》通则中提到的三种禁忌外,还有两点需多加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2.忌联意隔阂
除去无情对外,对联禁忌上下联各言其事,只对不联。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写的“明月照西楼”而下面就写“菊花欺细雨”。这样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在诗词对联之中就造成“景隔”了,(当然特别的气候除外)。或者情感方面上句还写的心花怒发下句就写忧愁满面那么就造成“意隔”(情隔)。
至于“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写景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二是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下面分别简述:
(1)写景意境的“隔”与“不隔”
根据上面的定义,就是两种或多种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时间能够同时存在的就是不隔,如:
静水横舟凭柳钓;
微风斜月任松簪。
上联的意境是无人的孤舟系在柳树下,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很清雅的一幅画面。下联是清风轻抚着月下的松树,把这两幅画融合,就是:天上挂着一轮明月,月下的松柳在微风中轻摇,而柳丝垂落到小舟上,小舟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相互依存统一构成了一副淡雅的画面。这就不隔了。再如:
秋月云端见;
春花风里拾。
这副联为纯景联,我们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云端忽隐忽现。而下联则是在春天的花园里摘花。因为没有一个同一地点的信息,无法体现是同一地点春去秋来的变化,少了这一层关联,我们再来细看,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难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隔景了。再如:
清荷听雨碧波醉;
枫叶吻霜霞岭羞。
问题同上,在这副对联中秋霜与夏天的清荷碧波难以相互依存,缺少关联,亦是隔阂。
(2)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
隔意就是后面内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样。如果是对联,那么上下联所表达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样,就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那就是隔意。如:
分一缕春光入户;
带三分萧瑟回家。
上联的意思是,希望春天带来好运气给家里增添和煦的气氛,而下联呢?带回来的是失望,颓唐,所以上下联的情感不一致,这样就是隔意了。再如:
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上联是喜气洋洋,而下联却是悲悲戚戚,这种情况就是隔意,因为上下联的气氛不能融洽。
综上所述,至于“隔”与“不隔”必须也是要从全联来看的,不管是情还是景,都必须有一个关联点,一脉相承,才能不隔。
3.忌不规则重字【即: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不规则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
万法一心,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
4.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两者都由于音律单调而缺乏美感,但是,要注意的是其中,因为古人诗句中,三仄尾的情况亦不算少见,因此《联律通则》里对三仄尾的要求是尽量避免,在避无可避,影响联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不因律害意”的做法而使用。
5.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当然,也有少量对联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撰)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但是,这种情况应以特例视之。至于上下联同声收尾,则是违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