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
浅谈历史课导入语的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离屏;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而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语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语言是教学中师生进行交流的基本工具,导语导得好,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又能使教师讲课水到渠成、轻松自如;反之,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兴趣索然、精力涣散,教师也难以得心应手,费力不讨好,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应重视导入语的设计,让历史课导入语充满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是多看书、报、杂志、影视或上网,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导入语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二是要认真专研教材,从而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适合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语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导入语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针对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导入
不言而喻,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师生关系变得亲切、自然,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例如:我在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法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他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拿破仑‟,这个„破轮‟(„仑‟的谐音)有什么好拿的呢?(学生大笑)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人,却在法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伟大的拿破仑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勇敢的拿起„破轮‟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以上导入语通过对“拿破仑”一词的故意曲解,不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这节课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而且暗示,拿破仑将在动荡的政局中走上政坛。(因为他拿的是“破轮”啊!)
二、利用故事、典故导入
学生喜爱听故事或典故,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东京,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我讲新课。
再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我这样导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众所周知的故事。然而,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置中华民族利益于不顾,执意要上演‘鹬蚌相争’的故事——倾尽全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而日本帝国主义见有机可趁,便加快了侵华的步伐。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难忘九一八》”。
这样,通过运用历史故事、典故导课,使枯燥的历史课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强化了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利用热门话题导入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四、利用疑问、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个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利用诗词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节课我就给同学们讲一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于同学们被诗的意境感染,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利用浓浓乡情导入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又有谁不会为家乡的人杰地灵而感到自豪呢?故乡的山水草木,风物人情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向往,可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而亲切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印象之深是任何空泛的理论概念难以达到的。例如,在上《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时,我就这样导入:“同学们,前不久我们春游参观了徐霞客故居,我们对徐霞客有了一定的了解,他是江阴马镇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描述石灰岩溶地貌的著作,我们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而他正是生活在明代。在明清时期,其实家乡文化的繁荣与祖国的文化的发展大致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祖国在明清时期的文化。”通过利用家乡的文化人情来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到了浓浓的乡情,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并对要新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现实法、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联想对此法等等方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这里就不再—一举例了。
最后,在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联系.不能牵强附会,同时又要求是要学生易于接受或熟知的。
2、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材料,要随时变换花样,不可千篇一律。
3、设计的内容要能体现出趣味性或启发性。
4、时间一般在3分钟左右为宜。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总之,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的导入课中,要让课堂“热”起来,能使学生在瞬息间就呈现出生命活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篇:历史课导入设计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课导入设计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奎山教育中心中学部 刘宝娟
一、课题界定:
有效的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经验为最终要素,关照到每个学生的过去、现实与未来,将知识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导入的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要完成此任务,必须对心理学的构成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经常是由无意注意引起来的,而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适应于转化时教学的基本原理,要获得成功的开讲还必须遵循教育学原理,教育一定要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成功,反之,便是失败。所以好的导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入或开讲方法。当然,还不能忽视美学原理,注重情感转移,教师能使学生的爱恨喜怒在师生之间同步转移,且条理井然,内容丰富,深入简出,具有科学美的审美价值。
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构建中学历史课堂导入与课堂教学体系。新课导入犹如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一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开头。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可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心因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好的课堂导入,必须方法得当,科学有效,避免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应该和课堂浑然一体,而不是撕裂开来;导入应该和课堂互相交融,而不是泾渭分明。导入和课堂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2.形成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化的有效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起着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之始,教师更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环境,选用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激励性的导入方式,让教师富有艺术性、激励性的导入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把握历史课堂的特点,创造多样并且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导入课堂。“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所以说,导入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师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而恰当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
3.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探究。导入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课堂标准的阶段性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面对新课标下对教材的内容如何能提纲挈领,富有启发地导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服务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导入这个环节中做好“点,拨,提”的工作,铺路搭桥,领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是探讨导入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老师都应该根据自己授课的内容、课型、对象、场合以及客观条件随机应变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导入方法,切忌不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要做到以“情”、“奇”、“疑”、“趣”入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究导入的艺术性,使课堂导入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促使课堂导入艺术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样的导入才能适应当今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的要求,才能使它在教师教学活动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无限魅力。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课教学导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个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历史教师学习和借鉴历史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也通过本课题研究,拓展教师的研究平台,提升历史老师教研层次,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带动并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引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研究》课题的规划下,拟分层次有计划的开展以下专题研究:
1. 中学历史课堂导入的功能 2.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 3.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4.中学历史习作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5.中学历史口语交际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6.中学历史综合性学习专题教学艺术的研究
7.探讨中学历史阶段性教学课堂导入艺术的分层次问题 8.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 9.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有效性研究 10.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选择探讨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1)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①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②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刻理解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意义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策略;
②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教学案例或反思。(3)第三阶段(2018年3月----2018年8月)
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初步研究成果。设计和编制合理有效地课堂的导入教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①分析优秀的案例,并在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和课程设置目的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导入。
②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3.总结阶段(2018年8月)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课堂导入教学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教学情境的质量的角度行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需要我们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深入课堂,观察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上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课堂内容对导入方式的优化选择问题,记录和整理每一个导入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反复的案例实验分析,总结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4..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的史地教研组组长,从事多年年的历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学校的历史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校本校研中作出很大的贡献。曾参加学校的多个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能力。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每年都有案例。
3.问题教学法与我校教学特色“点题导学法” 研究密切相关,导学案的进一步优化是教研的重点,其中问题的设置成为研究的核心,通过组织大家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使问题教学法研究更加深入,现在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操作性、可行性强。学生对问题教学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强,参与率高。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一份;相关论文一篇;教案集;课件;教学反思等。
第三篇:历史课的导入方法
历史课的导入方法
“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要使学生乐意听讲,专心听课,并非一件容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教学各个环节,及总结经验教训。作为历史教师要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将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1、复习导入法。这是很传统的做法,但传统不一定不好,有可能是被时间证明具价值的东西,复习导入就是很有用的导入法。传统“五步教学法”第一步为复习旧课,我认为,复习旧课不宜与新课相互孤立,如果把复习与导入结合,将复习有设计地变为复习导入,则艺术性与效果性更佳。建构主义可为这种模式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主张新知必须与旧知发生联系方能内化为知识建构的部件。复习兼导入,即在于巩固新知赖以建立的基础,在于在旧知的体系里找出新知所要就的具体位置。如讲述《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通过复习内地与台湾的历史关系,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进而过渡到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是一种侵略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为维护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 “逐荷虏”,收复台湾。又如讲《中国近代文化》一目,黑板上我先板书出时间跨度与晚清、民国二时期,与此下浓笔大书:文化是社会环境与个性环境的反映。然后与学生侃金庸琼瑶韩流一起“喝大杂烩面”中与学生一起回顾旧知识,将独立与发展之两大近代主题系统搭建完成,将文化的观念搭建完成。这样,所有的近代文化都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随后的新课很轻松。
2、情景导入法。问题情景即是将问题寓于情景之意,不隐含问题,不能引发问题的情景是无效情景。好的情景导入,应选择与导入有关的情景,并挖掘情景的利用价值,从而保证以最佳的方式引入新课。情景可以是实物、故事、表演、影视等等,但选择学问很大,要保证刺激力度、刺激完整性和刺激针对性,所以限制条件很多,一旦意识不到诸多限制条件,则情景的效果将被削弱。在讲《资政新篇》前我带到课堂上一杯土,里面插着一个树枝,看上去很象一个盆景。我默默地把它放到讲台,让学生充分注意到它的存在,并欣赏它生命的绿色。然后我不注意它,开始讲林则徐和魏源,等该讲到《资政新篇》时,我突然把树枝拔掉。请观察学生的反应:他们初惊诧于老师的破坏生命,即而发现它原来只是插枝,没有根,随即大笑。
3、问题导入法。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它能结合教材重点,把教材中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贞观之治》一课中,我设计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吗?”“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称帝后有何作为?”这几个疑问紧扣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显得十分集中,很快导入新课,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4、情绪导入法。在学生印象里,教师一般不太会情绪化对待人事的,但教师突然的“失态”发生了,学生肯定感到意外。学生会很专注地观看老师的举动,同时脑子里在想:今天老师怎么了?他们会仔细地听老师嘴巴里倒出的什么?并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老师如此激动?在我讲到隋炀帝,我一上讲台就激动地数落这个皇帝,说:你这个杀父的不孝子,你这个花天酒地的昏小子,你这个好大喜功的败家子,我勒死你一万回也不解我心头恨!学生马上问我:老师,你骂谁?我说:好,我不骂了,我们开始上课,气还没消呢。
5、故事典故导入法。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 “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故事引入北宋的建立再展开到其它民族政权的建立,形成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6、引用材料导入法。材料多种多样,能否恰当地运用,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印象的深刻性,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点睛的这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总之,以上我谈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历史课堂导入
随着教改的不断推广,有效教学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有效性等不断提出,导课自然而然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就好比拉二胡,定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二胡拉得好坏。这一环节处理得巧妙,可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转入活跃的状态.这对学生学习新课,掌握所学新知识会有非常重要作用.。
导课也是一门艺术。.对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培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他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可利用谈心、说清、绘画、音乐等。下面就是本人的一点心得体会,略述,互相学习。
一、借今引古——开巧设悬念
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当前学生的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出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牢牢的吸引住学的眼球。例如《为民族独立而战》,我是这样设计的:“现在的美国虽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但它仍然不失为一个经济强国。那么原来的美国如何呢?”学生的求知欲马上就激发出来。学生纷纷翻阅教材,有一种先睹为快的快感。
二、迎旧引新——巧妙引导
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的方法。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上新课之前,总是先将上节课或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与学生共同复习,在此基础又顺势揭示新课题,这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处,使新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如:在讲述《抗战中的战争》时,先与学生共同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外国侵略者攫取的根本权益,然后指出英法虽然攫取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不满足,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又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二次鸦片战争。
三.多元启发——巧用器材
在教学导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如:音乐、绘画等多种视听器具,能大大改变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境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导入新课。在《南京大屠杀》时,我先放一段哀乐,要求全体学生站起来,默哀三分钟,一下子就感染了学生的情感,激发对《南京大屠杀》的的好奇心。再如《秦汉时期的文化》,先出示都江堰的挂图,要求学生阅读,指出图示的与众不同之处。教师明确指出:这就是世界闻名的都江堰,简介都江堰的闻名之事,要求学生边观察边阅读教材,既增加了情趣,又激发了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菱镜,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如《巴黎公社》,教师先和学生一起高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生对爱国的激情,心情澎湃,士气高昂。这样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此时对《巴黎公社》的了解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五.紧扣课题——探根究源
历史新教材,往往把本课的内容作了个高度的总结,或概括,或指出原因,或明确意义。所以说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明确全文的重点。抓住关键词,分析课题词语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大致概括,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题铺垫心理基础。如《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分析课题,抓住“命运”,指出战争的重要性,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战争的历史意义。“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趁机反问:“这么重要的战争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从而引发学生对本课的浓厚兴趣。
总之,导课是一门艺术,因人、因事而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生动、全面在自主体验中理解和感悟历史,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开端.
第四篇:历史课导入方法小结
历史课的趣味导入
淅川县大石桥乡中 杨冬云
俗语说:“万事开头难”,有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新奇、有趣、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对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大家不妨采取下列几种趣味导入:
一、诗词导入法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提高学生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之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毛泽东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但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也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所深深感染。
二、故事导入法。
学生喜爱听故事,在上课前讲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教学中,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常常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也是增进师生情谊,启迪学生智慧心灵的兴奋剂。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的内容时,“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就能增添课堂教学的不少趣味性。
三、影视音响导入法。
如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先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片断。然后问学生:“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哪一次战争场面?战争的结果怎样?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连串的问题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后,开始讲述新课。
四、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我这样讲:“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德意日法西斯到处侵略,势如破竹,但最终还是惨败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作战不勇敢了,还是他们装备不精良了?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成语导入法
? 历史教科书上,有许多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用在教学导入中,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字字铿锵,寓意深刻。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车上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
六、节日导入法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日子,用它作为导入的引子,也别有新意。如中国历史上,用5月4日引入对“五四运动”的学习;用7月1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8月1日引入对南昌起义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国国庆日,引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用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引入学习法国大革命。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导入也是这样。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导入都要注意:所用方法和材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历史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方法要灵活多变,不同内容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切不可千篇一律;特别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 时间一般在二到三分钟左右,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有点得不偿失。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如何巧设历史课的导入语
【内容摘要】历史课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给学生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要求学生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联想,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导入语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想谈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导入语历史现象热点问题诗词情境
历史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它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无味,因此,要求学生在听课时尤其要集中注意力边听讲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思考,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
如何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我认为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开课的导入语。如果导入语新奇、有趣而且符合学生的年级段和年龄段特点,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语呢?
我认为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模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选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行了。
一节课的开课导入语能否作到新奇、有趣、吸引学生,要求历史教师应广泛搜集各种与本节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应该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学习基础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开课导入语。
一、再现当时历史现象进行导入。
学生喜欢看电视,在上课前三分钟,可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再现当时历史画面,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我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教室,观看电影《甲午风云》中的“黄海战役”片段,看完片段后,教室非常安静,我开始与学生进行问答交流:
1、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什么电影?学生回答:《甲午风云》。
2、它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
3、从刚才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失败。我再设问: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又是怎么样爆发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这场战争的失败又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就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以下子就集中起来了,他们急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热点问题进行导入。
利用最新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⒐11事件刚刚发生,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利用多媒体放映⒐11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当看到世贸大楼顷刻间化为乌有时,学生当时喊了起来,我问:相信大家都知道刚才看到的录象是什么事件,学生齐声回答:⒐11事件。我开始导入:当⒐11事件发生后,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人们都在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由此爆发?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聚焦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导入就深深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诗词进行导入。
诗词语言精炼、生动、优美,学生喜爱朗读.背诵.因此可以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在讲《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这一专题时,我和学生一起朗诵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然后设问:毛泽东笔下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封建皇帝是不是象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究竟有哪些贡献?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分析《中国古代著名的封建皇帝》。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这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提出问题进行导入。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中国共产党诞生》时,我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七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是党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中国共产党是那一年诞生的?她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与以往的党派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五、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活跃大胆的思维和很强的表现欲。因此,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这一舞台的真正“演员”。
例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我先展示了一幅茫茫无际的大海的图景,让学生尝试,如果你处在当时,你要去做远洋航行,应准备或具备哪些条件呢?学生很活跃,有的说要有指南针,有的说要具备天文地理知识,有的说要有航海经验、造船技术等等。我及时对学生的想法做了肯定和总结。然后我设问: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进行远洋航行?远洋航行究竟要具备那些条件?远洋航行会成功吗?又将对世界产生那些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就有了很大的兴趣。
总之,精心设计历史开课的导入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导入语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年级特点来巧妙设计,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