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时间:2019-05-12 11:1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家族势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第一篇: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当代中国家族势力

杨善华

中国家族问题包含了很多内容,今天我就此问题做一些简单的介绍。首先从家族的定义说起。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曾把家族理解为家的扩大,即最初有一个祖先,这个祖先一般是男性(除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县里的摩梭人实行母系家庭制度外,中国大多数地区都实行父系的家庭制度)。这个祖先生了儿子,代代往下传,传至玄孙(共五代),按中国人的说法称作“五服”即“同高祖”。《三字经>里讲“高曾祖,„„至玄曾”即上下各推四代。一般而言,中国农村的家族是指按男系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基础组合而成的一个世系。血缘关系上比较近的是“五服”、“同高祖”,因此家族规模较小,当然也有更大的。

中国南北方的家族区别很大,因为南方长期以来未经重大战乱,人口流动相对较小,世系可以在一个封闭的地域里长期地传下来。前几年出过一本书《千古一村》,介绍的是江西流坑村。该村所有人都姓董,据说是董仲舒的后代,这一族在宋朝出过不少进士、状元和有功名、做大官的人,传至今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还保留了很多宋代的房子。这种情况在北方几乎见不到,华北农村(尤其是河北农村)由于历史上的移民的原则很少有因世居形成的单姓村(山西是一个例外,它因为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故不仅有单姓村存在,而且还有类似南方农村的家族活动)。家族是世系传下来的,个人还有“我是家族中的人”这样一种认同感,很多人都有归根思想,所以要寻自己的根。譬如中国的一大姓“张”,其祖先可上溯至黄帝。所以姓张的人很自豪,说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中国还有三个大姓是孔、孟、曾,这三个家族的成员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烈,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家族很显赫,很值得引以为荣。另外,家族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其至少在一个地方有几百年的历史,如甘肃庆阳从一个始迁祖(即迁到当地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形成了完整的孔氏家族,这一族与山东曲阜的孔氏以孔子为共同的祖先,同为孔家人。

关于家族的定义是存在分歧的。有的人把家族称作“宗族”,冯尔康教授在《中国宗族社会》中提出家族即为宗族,两者是一回事。而以钱杭等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则坚持使用“宗族”这一概念来特指南方农村中按男性血缘世系聚族而居及按宗法规范结合而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外显特征”是持此观念的人所着重关注的。家族的外显形态是族谱、祠堂和族产。但是,按现在中国的家族来看,南方很多家族肯定具备两个条件:族谱和祠堂,但族产则不具备。因为族产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土地已归集体所有。现在我们基本上倾向于把家族和宗族看成是一回事。80年代之后宗(家)族有很大变化,很多原不属于宗(家)族的人也被接纳为其中的成员。这个变化主要来自姻亲的介入,“家族既包括血缘的父族,也包括了以姻缘为主的母族和妻族”,这是岳庆平先生在“家族文化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的。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家族包容姻亲无疑是80年代以来的一个新变化,也是—个事实。另外,南方很多地方还认“宗亲会”,用俗话来讲即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如福建姓林的人很多,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宗亲会”,所有姓林的人都可以加入。这种形式在南方普遍存在,且入会的人之间不一定有血缘联系。对于家族,我个人并不强调其外显特征,而更强调世系和认同,因为这两点可能对于中国南北农村是共同的。而南北方在家族活动方式、组织形态和外显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接下来我谈谈家族的演变过程。中国的家族制度从西周创立宗法制度并分封诸侯开始算起,已经存在了数千年。最初家族的范围很窄,从周朝到宋朝以前,家族基本上仅限于在帝王及贵族里通行,平民是没有家族的。这种情况与祖先崇拜有关,统治阶级严格规定了什么样的人可以祭到第几代的祖先,老百姓只祭到祖父这一代,不能设家庙,至多只能在家里供个牌位;高层的贵族则可设家庙,可以祭到始迁祖或最早的祖先,这作为一个特权传承下来,但在五代十国大战乱之时,原来的豪门大族遭到很严重的打击,如晋朝两大族——王族和谢族统统都消亡了。宋朝的范仲淹认为在民间设一种组织有利于维护统治,所以他提倡家族。他在苏州建—个义庄,专门救济族内穷人,以把族人凝聚起来。

自宋以后的家族出现平民化的趋势,至明清两代家族已成为乡村地方自治的基础和前提,成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必经中介。家族已变成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当时地方官只管到县一级,县以下则基本上通过家族来自治,这就是明清两代政府很依靠家族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讲,统治阶级对家族一直存有戒心,因为家族若形成一股势力便会对抗朝廷。所以明清两代一旦有家族间的械斗,政府必坚决镇压无疑。当时家族很兴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实行。读书考到功名后成为举人,举人在地方的身份则变成士绅。一般而言士绅是家族的领袖和精英。

自清末起,农村中的家族开始衰落。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所谓“大学生”不能再以明确的身份担当家族里的事务;士绅阶层被断绝了科举仕进之路。而士绅阶层作为家族的代表和管理者本来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官僚阶层联系在一起的,加之皇权作为一种权威的象征符号曾是士绅实施家族之治的强大后盾,皇权被推翻后士绅不再具有像过去那样的统治权威,由此而来的便是原来作为中央政府和家族之间桥梁的士绅阶层的普遍衰落。再者,家族制度的牢固性在于父系血缘联系的持久或强化,这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比较容易做到。然而,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近代工商城市的发展。这种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流动的机会。大批农村劳动力和知识分子进入城市谋生和接受教育,势必要淡化他们和家族的联系。尤其是一大批乡村精英入城后,农村老家只留下为数甚少的乡村精英,在这些人死后,整个家族就因无人管理而衰败。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家族远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兴旺,但是也没有彻底衰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导致了家族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家族被认为是封建制度与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带有封建色彩的组织,政府对农村中的家族进行取缔,家族制度的合法性被彻底剥夺。政府在具体实施时是分步进行的:土改时没收作为族产的族田,斗倒属于地主阶级的族内领袖(如族长),同时剥夺了原来家族所具有的一些行政和司法的权力,但是族里的一些活动如祭祖、上坟并没有完全被禁止。合作化及随后的公社化解决了土地公有问题,宗祠也就成了公共财产,可由集体来处置。集体生产也限制了农民个人的行动自由,农民都被纳入了一种行政组织(生产队),族人共同祭祖的观念逐渐淡化。在公社化以后的移风易俗运动中,与家族文化有关的礼仪和规范也被简化或被革除。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则统统作为“四旧”被铲除。这时,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从外表上看确实已经不复存在了,但与这一制度相联系的家族观念与网络仍隐蔽存在。好比在除草时只铲掉了地面上的一层草而未除掉地下深埋着的根。家族最深层的基础在于血缘,无论怎样血缘关系是

无法割断的。农村中的行辈分得很清楚,农民对于彼此的称谓是一清二楚的,这种称谓本身隐含了他们对家族的一种认同,这为80年代以来家族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我认为1949年以后中国的村级行政上存在“自由政治空间”,至少村干部这一级可以相对自由表达自己意志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空间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只不过可大可小,尤其在1958年刮共产风时这个空间很小。但即使在这种国家控制很严的情况下老百姓还有“瞒产私分”的办法,他们明白粮食被国家征购之后自己可能会挨饿,所以低报粮食产量、隐埋粮食。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农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现实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存在某种不一致,因此他们在很多事情上要想出对策来对付国家政策。这也就是“自由政治空间”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反映在家族方面。即使在国家对基层控制最严的60、70年代,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仍构成农村社会的基础。这就使很多地区的党的基层领导(县和公社的领导)都有意无意地在安排生产大队这一级领导班子时注意到村中各个姓氏之间的平衡。而生产队长派活时,总想把又轻又干净的活派给与自己关系近的人。因此,家族利益和宗族行为始终存在,家族意识渗透到农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与别人的说法不太一致的地方,很多人认为80年代以来家族出现重建或复兴,我们认为不能称之为重建或复兴,只不过是过去深埋在地下的家族之根上长出了新苗。

我所谈的第三个问题是家族研究的社会学视角。最早进行家族研究的是历史学和人类学。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约从60年代开始研究家族和封建社会阶级结构的关系,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和作用。人类学家莫里斯.弗里德曼进行了华南的家族研究。他从未做过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只是根据他所找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家族的完整形态主要在华南、福建一带,那里的家族之所以兴旺是与边疆、水利、稻作经济等基本条件有关。后来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用有关台湾的资料推翻了弗里德曼的结论,他指出台湾与福建的基本条件虽然一样,但在台湾主要依靠邻里之间的互助而非家族。虽然弗里德曼的结论被否定了,但他对中国华南家族的研究专著被公认为研究家族者必读的文献。

我们在进行家族研究时,发现以前的人类学研究最关心的是家族的外显形态,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显形态,是不是就等于没有了家族活动呢?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从80年代开始我们对中国做了多年的调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农村远远不能称作是一个同质性很高的社会。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化非常大,南方的情况肯定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情况。我们在河北P县选点做调查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希望通过此研究在家族研究方面开辟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便是社会学视角下的家族的研究o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河北P县那个点。该村很有意思,姓“郄”(qie四声)的户数占全村一半,而姓这—个姓的人全中国只有几千个。这个家族在该村已相当稳定地掌权达三十多年之久,但是却不像南方家族那样具备家族的外显形态,这个家族没有族谱、族长、族产、祠堂,从表面上看,只能将之称作一个共同体。但是村民认识到了家族网络的存在。我们曾访问过村中一位姓郭的老人,他略有文化,属于衬里的文化精英。他自称在村中是“少数民族”,还讲了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年轻时他本可以人党,但当时在大队当党支部副书记的一位郄家的人劝他不要入党,并说就算是他人了党当了干部也管不了村里的事,他觉得这话有道理,所以就没有入党。这说明从他的观念上看,他能清楚地认识到家族边界的存在。

这个村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就涉及到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件”。按照北大社会学系孙立平老师的说法,有事才有人,有人才看得见背后的关系,平时谁跟谁好或谁跟谁不好是看不出来的,但一到有事的时候便显现出来了。事件的背后便有家族的网络,一会儿我还会具体讲到事件。我所说的社会学视角,便是指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家族。因为过去的人类学研究重视的是家族的外显形态和像祭祖这样很明显的家族行为。我们则认为中国农村家庭组织、家庭意识与家族活动固然会体现在家族仪式、家族象征符号(如族谱、祠堂等)及制度规范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活生生的东西,流淌、浮现、改变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农民的日常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日常社会生活等领域,我们所要关注的是每个人真实的、几乎每天都要重复的日常生活,如做饭、吃饭、生产、交往、休息等。农民的家族意识和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了解显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出来的,他们从自家的生存和发展出发,一直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情”和交往编织一张有事时能用得上的关系网,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无疑是这张关系网的优先人选者。所以要对日常生活中农民的活动给予高度的关注,这恰恰是原来只以家族有形活动为关照点的考察所忽略的地方。

回到日常生活中去也是近年来社会学发展的新趋势。自从60年代帕森斯提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没有关注日常生活。然而,实际是日常生活是社会学真正应该关注的最大领域,因为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领域里。因此加强对农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家族意识、家族组织和家族活动的研究无疑将大大丰富、生动和深化我们对中国农村家族的认识。

正因为只有在事件中才能真正凸现家族成员内部的关系以及家族和外界的社会关系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在进入河北P县那个村时,便是从事件人手。我讲一个很简单的故事。郄家在村里有两大支(房),其中一支(房)在村里一直掌握领导权,60年代这一房的郄老三当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这个村是移民村,地很少,如果只靠种地根本养活不了全村百姓。所以从60年代开始,当国家还在强调“以粮为纲”时这个村就开始偷着搞副业,到70年代末已经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农村开始搞承包制时郄老三和他的四个儿子集资办了一个厂。后来一位曾在县法院当过干部、而且有城市户口的女人下嫁到郄家当了他的四儿媳,她的父亲在县农行负责贷款业务,而她哥哥是搞外贸的,这些资源对郄家非常重要。最后四儿子和四儿媳让哥哥和父亲退了股而由他们俩独立经营原来的厂子。但是不久便发生了一件事情,四儿子在外面有了一个也姓“郄”的情人并提出要与四儿媳离婚,郄家觉得这件事很丢面子,马上召开家族会议(他们称为“议事会”),大家一致认为坚决不能让这两个人离婚。因为郄家离不开四儿媳所带来的资源。所以他们首先把四儿子以破坏军婚为名告进监狱(因为他的情人是一名军人的妻子),让四儿媳天天去监狱里送饭,这是“软”的一招;“硬”的一招是把厂子的法人代表转为四儿媳。这个家族在县里很有势力,结果法院判了四儿子两年刑。待他有悔改之心后,家族以“保外就医”的名义把他保了出来。现在四儿子老老实实地在厂子干活,并和四儿媳和好了。郄家老四的儿子是现在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当初他曾和四儿子说:“你挖社会主义墙角,我不管;你挖我们家的墙角,那不行。”从这句话和我讲的这则故事来看,当事情危及到家族利益时,家族里便会有人干预,我们可以从中捕捉到家族成员是如何被动员起来的,以及家族意识如何指引着人们的行为。虽然郄姓家族没有家族外显

形态,但很明显有家族意识和行为;虽然家族组织比较散,“平时各顾各,有事大家来”,但议事会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在议事会上主事的是家族里目前的精英即老四的儿子,虽然他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传统教给他的智慧很有用。

再比如,一次我们拜访郄家老五的媳妇,后来她儿子回家了。因为她儿子曾是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但在村庄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失败了,后调到村外工作,我们很想问问他这段经历。在他讲的过程中,他妈妈要插嘴。他把手一摆,说:“这个事情你别管”。这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谈话,但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她的儿子能明确地看到角色之间的差别,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有关政治的事情女人是不能参与的。同样还有一次我的同事去访问郄老五媳妇,她的一个堂侄媳妇也在场。然而这次谈话中郄老五媳妇是主角,只当她有什么问题需要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时,堂侄媳妇才点点头称“是”,后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婶婶的差别。从这两个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族里“性别”与“行辈”意识是如何深深地刻印在农民脑中并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任务便是诠释当事人所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这种诠释必须经当事人认可。要达到此目的,研究的客观性是不可缺少的。但实际上由于文化的隔阂和差别,我们的理解与当事人的实际想法之间完全有可能存在差距。

确切的说,社会学对家族的研究注重的是家族在应对各种问题时的“实际作为”及对这些作为的意义的阐释,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考察家族在情境和场景的背景下处理内部与外界的各种各样关系的策略和运作手段。同时,我们要在一种“社区知识和文化”的背景下对农民的行为按照农民原来赋予其行动的意义给以理解并作出解释,我们要考虑到地域性文化制度背景这一因素。总之,仪式性的活动只是这个研究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且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社会学对家族的研究从时间上看几乎是覆盖了农民生活的全部,并且只有多点考察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农村家族的现状。

家族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会遭遇到一种什么样的命运呢?对于这一问题,早期的现代化理论普遍认为,家族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和现代化不相容,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会被消解,逐渐走向消亡。然而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践已证明,这个过程还远远没有开始。在许多地区,家族文化在农村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家族在农村工业化中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利用家族关系网络或拟似血缘关系(即认干亲)获取各种资源,从而使乡村企业家族化。P县这个村里有个人,叫张XX,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吃官司冤死狱中,不久母亲也去世了。但因为郄家老三和他父亲拜过把子,所以郄家老三一直照顾张家,后来还把一个厂承包给了他。但当三叔的一个儿子提出要承包这个厂时,张XX很理智地主动退出,从中便可以看到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农村工业化之初,家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家族中的精英分子掌握很多资源的情况下,这种作用表现得很突出。

乡村企业家族化的最初表现之一是指集体企业。因家族成员凭藉各种关系长期承包逐渐丧失其集体企业的特点,淡化与集体的责、权、利关系,并伴随出现集体资产流向家族成员个人或家族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之二是指家族成员利用家族关系调动家族资源建立起新型的个体

企业和联办企业,其管理方式是家族式的,这种企业从建立伊始就表现出鲜明的家族特点。张X X曾说过一句话:“最核心的管理者一定要用自己人,具体的工人一定不能用自己人”。这说明农村企业家是非常理性的,我们觉得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在企业管理这方面,家族式的管理在最初是非常有效的,这种方式很适用于对小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开始时,家族并没有消亡,其作为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和基本组成部分,仍然在农民办企业、争取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源和企业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血缘联系是割不断的,家族仍会长期存在下去,只不过家族的形态与活动方式可能会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最后我再简单地谈谈如何看待南方现在的家族。对于这一问题争议很大,一种看法认为南方的家族活动基本上对社会稳定是有负面影响的,不利于安定团结,应该予以取缔。例如南方许多地方的家族械斗对当地的社会秩序构成威胁。以钱杭为代表的一批人则以江西泰和县的家族为例否定了上述这种看法。该县的家族活动以非常温和的形式出现,很多家族在修订族谱时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列为第一条,且基本上都推选退休干部担任族里的领导人,在家族活动上处处注意到要主动与现行的社会体制和结构相适应,和现实社会保持相容。他们奉公守法,没有族间的械斗和冲突,其存在是可以被当地政府接受的。地方政府鉴于家族在当地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两重性,一方面希望利用家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地方自治,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看到家族势力膨胀之后对社会稳定和地方政权构成一种威胁。所以,有的地方的政府对家族采取相对严厉的态度,有的则比较温和,我认为这与家族在当地活动的特点有关。

第二篇:三股势力整改措施

篇一:个 人 整 改 措 施 个 人 整 改 措 施(xx)

按照乡党委关于xxx大反思大讨论活动,认真剖析了自己在思想和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边学边改的原则,为这次反思活动切实收到实效,解决好自身存在问题,特制定如下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要坚持不懈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知识,根据新xx稳定形势,深入学习关于民族宗教、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要不失时机地提高自己的党性观念。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并学会分析,努力培养自己对政治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力。要充分认识当前稳定形势的严峻性,切实增强维护稳定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地委工作部署,毫不松懈地同“三股势力”作坚决的斗争。

2、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起好先锋模范作用。理想信念是我们工作的指南,赋予我们信心和勇气,在任何时候都要矢志不渝地坚守。xx反分裂斗争是严峻的,当前我们面临着与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激烈斗争。我们要应从大局、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自觉地、主动地站到反分裂斗争第一线,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反分裂斗争的重任。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紧密联系反分裂斗争的现实,始终牢记和实践党的宗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工作,讲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就要不断加强党性观念的灌输,加强纪律的约束,力争在各个方面都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3、要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学习中遇事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化劣势、失败为前进的动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积极学习,多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情况,探索研究党员教育管理的好方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篇二:个人整改措施 个人整改措施

阿扎克乡中学党支部书记 王新福

经过深入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现将在专题民主生活会前征求到的15条问题、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提出的13条批评意见、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通报会后的反馈意见,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归纳整理整改内容13项,确定整改措施13项,现提出整改措施如下。

一、政治不够坚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整改措施

整改内容一:政治坚定性不强。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自治州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没有切实做到行动自觉;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党忧党”认识不够深刻,履行一岗双责主体责任不到位。整改措施:

1.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理想信念。针对上级下达的决策和意见,及时对教职工进行宣讲,宣讲后要认真落实,进一步增强自觉履行各项上级决策的信心。完成时限:坚持长期整改 2.牢记从严治党、在党忧党,面对学校部分党员干部做背离党员要求的事情时及时制止更正,更进一步积极推进学校党建工作进展。完成时限:坚持长期整改

整改内容二:对学校针对“三股势力”的反渗透工作不到位,在部分分渗透工作中存在模糊认识;对上级安排的维护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没有非常深刻认识到维稳工作的重要性。整改措施:

3.加强学习政治学习,对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存在的形势和思想渗透手段有清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明确认识到“三股势力”在表现形式,使得对待“三股势力”的 反渗透工作做到位;提高警惕坚决杜绝存在松懈麻痹思想。对上级安排的维护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要认真执行,要深刻认识到维稳工作的重要性。完成时限:坚持长期整改

整改内容三:政治鉴别力不强。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的不深,理解的不透,在引导和向群众宣传方面,碍于情面做的不够。整改措施:

完成时限:坚持长期整改

整改内容四:政治执行力不够,对上级的决策部署把握不全面,理解落实不到位。整改措施:

5、对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资料,要多看几遍,要全面了解文件内容,积极传达文件精神,更近一步地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完成时限:坚持长期整改

二、“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形式主义方面

整改内容五:思想理论学习上不够深入。自觉主动地静下心来学习比较少,闲时学一阵子,忙时学的少,对学习的持久性不够,结果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政治理论及业务知识学习不深不细,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整改措施:

6.认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坚持每个工作日挤出1个小时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10本好书,做到每次学习都记录笔记、撰写心得,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推进学校党建和师生德育思想工作方面能更加耐心听取意见,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把不准、吃不透的问题,要加强学习。

完成时限:坚持长期整改

-整改内容六:对党员干部的关心浮在表面。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多停留在生活关心层面,真正解决实际困难和成长进步的还是少;特别是对如何更好做好服务方面研究探索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缺乏思路。对教师党员队伍建设考虑不多。整改措施:

7.对教师干部的培训要进一步严格要求,用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服务基层教师,非常清晰服务基层教师的工作思路,真正从思想上对教师干部进行深层次的培训。加强对学校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针对全校空缺中层领导岗位、职数较多,及时发现和提拔优秀的干部到领导岗位上来,提高干部工作积极性。不仅要求教师要做好教学、值班等工作,还要将党的先进性思想带入教师中去,进一步重视他们的成长进步。完成时限:坚持长期整改 整改内容七:抓工作落实不彻底。工作浮在面上,简单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有时发文件只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整改措施:

8.党建工作方面,有些文件实质性内容要有针对性,不能只是为了对应上级检查工作的相关要求。对教师跟踪指导检查要及时,多亲自出马。要对学校基层教师的真实情况了解全面,不能只重表面文章,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有“紧抓不放、一抓到底”的狠劲。5-篇三: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知识问答 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

宗教活动。为了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着眼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着眼维护国家的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做坚决的斗争,扎实推进标本兼治的各项工作,有力地打击了“三股势力”的分裂、颠覆、破坏活动,确保新疆的稳定,为全国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一方面,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的严打高压态势,严历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的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特别是对暴力恐怖团伙,坚决以铁的手腕予以毁灭性的打击,有力地遏制住了新疆境内“三股势力”的暴力恐怖活动,取得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大胜利。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治本措施,强化舆论宣传工作,加大对广大干部群众正面宣传教育力度。明确提出:在新疆,各族领导干部讲政治的最重要表现,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教育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反分裂斗争的战略思想,同仇敌忾,筑成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要不断加大对教育战线、文艺战线干部的思想教育,广

泛深入地研究和正确宣传新疆发展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民族分裂主义的土壤,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针对“三股势力”不断加紧向学校渗透,千方百计在青少年中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分裂宣传和渗透,竭力与我争夺青年一代的严峻斗争,始终如一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不断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重视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各族青少年的同时,还紧密结合新疆实际,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常抓不懈。同时,坚决抵御非法宗教活动向学校的渗透。大力加强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各族青少年,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

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紧密结合新疆 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新途径、新措施、新办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制止、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抵制和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和搞民族分裂破坏活动。大力推进“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建立起反“空中渗透”的立体屏障。坚持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大对政治性、宗教类非法出版物的清缴,打击制售犯罪活动,从源头上净化文化市场。

第三篇:三股势力演讲稿

因为你们阴霾终将散去

小的时候,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此时,我们心中的烈士便是黄继光、董存瑞这样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那时候,总认为烈士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的时代,怎么会有流血?怎么会有牺牲?会有烈士?现在长大了,身边不断发生暴力恐怖案件,才发现,流血就在身边,牺牲就在身边,烈士就在身边。

今天在网页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并挤入了头条:喀什特警追悼会——女儿不愿意离开父亲。

2013年8月20日,特警闫小飞在参与处置一起暴力恐怖团伙案件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2岁。在闫小飞同志的追悼会上,他年幼的女儿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父亲的遗体。看到这一幕,相信大家都会流下泪水。这眼泪,是对烈士家属未来的担忧,是对英勇牺牲烈士的崇敬,更是对暴力恐怖分子的憎恶。

2013年4月23日,新疆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案件。那一天,15条生命为了正义在血色中流逝;15人中,1978年后出生的有13人,最小的刚满24岁,有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有孩子还未满周岁的母亲,还有两位婚期已定的准新郎„„在与暴徒的搏斗中,他们离开了我们,两个小伙子再也没办法回来举行自己的婚礼,那一天,他们永远留在了亲人的记忆中。

谁也忘不了,忘不了那个黑色的7月,那个让草木含悲,风云变色的5号下午。忘不了那孩子惊恐的梦魇,母亲心碎的哭泣。忘不了那个在黑暗中瑟瑟发抖的乌鲁木齐。

2009年7月17日,在“7.5”事件中英勇牺牲的万金刚烈士的追悼会在乌鲁木齐殡仪馆举行。上千名武警官兵和群众为英雄送行,7月5日傍晚,正值轮休的万金刚接到发生危急情况的电话通报,当即表示:“我是中队长,有任务我先上。”打车赶赴现场。万金刚带领官兵驱散闹事人群时,遭暴徒砖块、石头袭击。他临危不惧,镇定指挥,顽强抗

击,突围中掩护战友撤退时被打倒在地,头部遭暴徒石头猛击,被送往医院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面对这一系列暴力恐怖案件,思绪回到了2011年的8

月1日,这一天,结束了特岗教师的面试,加之是自己的生日,更是一年一度的建军节。于是,便和家人一起到步行街准备逛逛街、吃吃饭。下公交车没走几步就发现前面戒严了,许多特警、公安从一个小巷子里押着一名男子正往外走,一打听才知道昨天在香榭街发生了一起暴力恐怖事件,我们不寒而栗,果断的打车回了家,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至今还心有余悸。

**的那几天,原本要一起出去玩的朋友也不得不安静的呆在家里,广场上再也没有人跳广场舞,夜市里再也没有让人闻着就会流口水的烧烤,就连小区里一起下棋的爷爷奶奶也不知道躲到了哪里„„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懂得珍惜安定和谐的生活,为什么在中国腾飞发展,巍然屹立在世界舞台中央之时,却一次又一次的试图分裂祖国,一次又一次的威胁大家幸福的生活。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反分裂斗争最前沿的教育者,雷峰同志说得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虽不能像烈士那样为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奉献生命,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对待每一分钟。

第四篇: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绪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

1、论述:当前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14页)

1在党政关系方面,20世纪80年代强调党政分开,90年代以来强调党如何执政 ○2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央的权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的经济政策

3在经济走上,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走向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

第一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与原则

1、论述: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

1.从文本分析上来说,中国宪法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本表现,而中共宪章却是作为中国政府制度的文本,继而从合理的逻辑推论上来说,就是有宪章衍伸和裂变成了宪法,那么宪法就常在了宪章中的内涵、制度以及精神生个和使其合法化的大部分功用

2.从其合法化、正当性以及法律效力上来说,中国宪法合法化、正当化了中共县长以及为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增加了对起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认同感

2、简答: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与表现(29页)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下的民主相结合。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有三个层面的表现 A、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B、它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原则 C、他是一种具体的决策机制

第二章党的中央组织与领导体制

1、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内涵(37页)

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是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事件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的政治形式、制度和运作机构的综合。狭义上的“党的领导体制”就是党组织自身的组织制度,包括体现中央、地方和继承各级党组织权限和地位的中央集权制的领导机制,以及体现党组织实施决策的集体领导制度。

2、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基本构成有哪些?38页

1、党委制和党组制

2、党管干部制度

3、归口管理制度和双重领导制度

3、党的核心领导机关有哪些?51页

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府局、书记处

4、归口管理制度的内涵(56页)

按照归口管理的含义和我国的国情,主导中国政治生活的有六大“口”或六大系统,即组织人事、宣传教育、政治法律、财政经济、外事和军事。既然是党的系统,其活动就不可能是独立的,而是执行中共中央的最高决策,虽然本系统在执行中可以发明和创造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

5、试述党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的变化。

A、行政首长负责制在企事业单位的确立 B、党的行为法治化取向 C、党与行政部门关系的改革 D、干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第三章政党与政党制度

1、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74页)

革命党:就是以某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

执政党:就是指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他可能是一个政党,也可能是多个政党的联盟。区别如下

A、任务目标不同。革命党的目标在于夺取政权,执政党的目标是保持已有的政权 B、运用的手段不同。暴力vs制度法律 C、组织方式不同。D、阶级基础不同

E、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不同

2如何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75页

1、从执政的合法性来源看,实现经济建设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转变

2、从执政的社会基础来看,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从执政的技术操作来看,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4、从执政的可持续条件来看,制度建设与法治建设更为根本

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 第四章立法体制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是什么?91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在法理上具有权威性

3、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92页

“议行合一”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国选举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98页

1、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农村与城市所代表人口数比例问题

3、差额选举问题

4、多候选人的宣传介绍问题5、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权力 ○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5立法权,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补充法律的权利 ○6监督权,人大常委会监督一府两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工作 ○

5、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4页

(一)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1、党组织对人大实施政治领导。实行党政分开,坚持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的原则。党组织必须遵守在宪法、法律范围内获得宪章和宪法原则动的宪章和宪法原则,2、党组织不包饭人大工作。

3、的那个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指定的法律和决议。

(二)强化人大立法与监督职能

1、强化人大的立法。建立并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提高立法审议质量,建立审议中的辩论制度。

2、加强监督职能

(三)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减少人大代表的数量,减少人大代表中官员代表,人大代表专职化;(四)密切人大与群众的关系

(1)选举制度(2)代表素质(3)人大常委会的会议制度和组成人员(4)专门委员会

6、什么是质询权?

人大代表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严重不满,或发现这些行政机关有失职行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在人民代表大会议上,人大代表可以依法对有关部门提出质询。质询时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权利,可以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程度上要比询问严厉得多。

第五章中央政府

1、什么是议行合一?119页

1、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相对,指国家机关重要工作的决议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关间工作关系上的体现。

2、“议行合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和总结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在苏联加以实施。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应该集行政权和立法权于一体的工作机关,它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直接受到选民的监督和罢免。马列主义的“议行合一”原则和苏联模式对中国政府体制的建构有着直接的影响。

2、如何认识“议行合一”理论与我国政府体制设置的关系?

指导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可以归结为:

无论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的建构还是其立法与执政活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于人民代表大会;人 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个工作部门,他们在人大开会期间亲自参加法律的制定,闭会后返回各个工作部门贯彻执行法律

3、如何认识国务院的地位和性质?123页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相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的。

国务院作为国家最最高行政机关,其性质是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执行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需要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表明国务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从属关系。

4什么是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吸纳牍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5、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什么?124页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表现为:人事提名权、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全面责任制。

国务院在实行总理负责制的同时,还实行两种形式的会议制度: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一般两个月或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

6如何认识我国立法体制中的行政立法?130页

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其基本特征是:

1、立法主体只能是国务院;

2、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作为执行国家权力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六章地方各级政府

1、地方政府的类型有哪些?135页

中国:一是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为了一般地域管理的需要)二是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各民族团结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三是城镇型地方政府(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实施专门管理)

按照地方制度划分,可划分为行政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按设置目的划分,可分为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民族区域性地方政府、城镇型地方政府; 按行政层级划分,可分为高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

2、论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地位及其与同级党委、人大的关系。127页

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环切执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知识、命令和决定。同时,它又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接受上一级国家行政政机关的领导,执行上以及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政府不同于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地方与同级党委的关系:

1、“党管干部”原则在各级政府中的运用

2、在政府部门中设立由同级党委统一领导的党组

3、地方政府各级工作部门同时还受到来自职能部门党组织的领导,党委对政府的领导得到双重组织制度的保证 地方与人大的关系: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基于权力授予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接受同级人民到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

3、县乡关系及存在的问题。149页

关系:第一,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 第二,县长由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第三,县政府和乡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第四,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府之间的关系,既有直接隶属于上级部门的条条关系,也有由乡政府和县对口部门双重领导、共同管理的条块关系,还有受县政府有关部门业务指导的隶属于乡政府的块块关系 问题:(1)县各种驻乡机构急剧膨胀,乡镇政权管理权能受到削弱(2)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争夺对下属机构的领导权

(3)县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之间围绕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专业户的利益争夺加剧

(4)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先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政权分歧严重

4地方人民政府的主要职权及其特点142页(1)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2)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3)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是适当决定、命令(4)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5)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6)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7)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9)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10)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2)特点:派生性、区域性、法定性、强制性

第七章司法制度

1、政法委的功能158页

1、党内联席会议制度(政法各部门之间存在重大分歧,经协商未能解决,请示党委政法委员会予以协调,或者党委政法委员会认为应当协调的重大疑难案件和其他事项,通过召开政法各部门有关领导联系会议进行研究、协调解决的工作方式)

2、执法检查监督制度(执法活动中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3、协管干部制度(是指各级政法委员会协助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对政法部门领导干部进行考察、任免、管理的一种干部管理制度)

2、法院的职权162页

1、司法审判权

2、法律制定权

3、行政裁判权

4、司法行政权

3、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体系是什么?(166页)

法院:中国的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分为四级,即设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设军事、铁路、水运等专门人民法院。

检察院:我国检察机关组织体系的设置实行与国家行政区划、权力机关体系、审判机关体系以及检查工作的需要相一致原则。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

4、如何认识我国司法体制设置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

第八章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全能主义到国家统合主义

1、全能主义与统合主义的概念185页

全能主义:国家权力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而渗透到社会的每一角落。统合主义:强调政府通过与相关利益者直接对话、谈判和协商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

4、我国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如何形成的?174页

1、国家对城市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2、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与控制

3、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依附

4、如何评价党—国家与社会的高度一体化模式179页

(1)(2)(3)(4)(5)(6)(7)强大的政府动员能力

社会成员高度依赖具有行政功能的单位

社会的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差,社会组织结构呈现“蜂窝式状态” 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

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社会结构僵化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

5、中国民间组织的特征。184页

(1)(2)(3)(4)(5)民间组织的发展,有赖于自上(政府)而下的拉动和自下(民间)而上的推动 民间组织是上下合力的结果

与官民两重性相联系,民间组织不够规范 民间组织的中介性质

民间组织正在走上成熟,民间化色彩不断加深

5、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体制的政治性质与单位功能?180页

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

经济改革以你了剧烈的利益分化

第九章政治与市场关系

1、利益集团的概念与类型(206页)

概念:是以影响政府政策或行动为目标的组织化社团。类型:第一,机构型利益集团 第二,公司型利益集团 第三,社团型利益集团 第四,无组织型利益集团

2、利益集团如何影响公共政策?如何治理利益集团?209页

1、是部门利益国家化、制度化第一,改革政府体制、立法体制

2、阻碍公平竞争第二,完善市场机制建设

3、制造社会不公 第十章中央——地方关系

1、如何认识中国政府结构中的“条块关系”?

2、如何认识中国中央—地方之间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3、如何认识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关系中的二元化结构?

4、什么是经济联邦制?

结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2、国家能力与有限政府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篇: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姓名:周思雨专业:应用心理学学号:2011423024 摘要: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中国即将迎来又一个失业高峰。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分析下岗失业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措施得当,就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甚至较好地解决下岗失业问题。但是,短时期内,要从根本上解决下岗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待以时日,等到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作用和成效,完全发挥出来后,人口数量规模逐步趋于适度,下岗失业问题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解决。关键字:就业失业下岗市场经济市场竞争

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问题。就业难,而且失业现象十分严重。一般来讲,下岗是指由于种种原因,有工作岗位和工作能力的人,不到退休年龄就不得不离开原来工作岗位的现象,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或没有工作机会的现象。本来,下岗是下岗,失业是失业。“下岗”与“失业”组成一个词汇叫“下岗失业”,是一个不能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汇,因为在国际上只有失业的说法,没有下岗失业的一词。下岗失业,或者说,由于下岗而失业,是一个与我国的国有企业相联系的特别现象。

一、下岗失业的现状及其主要特征

当2003年2月16日新华网播发“毕业即失业”的新闻稿时,人们当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曾几何时,大学生还是所谓的天子骄子、社会的宠儿、知识经济时代的精英,现在居然也有如此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加入到了失业大军。3年过去了,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今年是我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三个毕业高峰年,教育部的统计表明,2006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总数是2001年的3倍多。又是一年毕业时,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下面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上海的一段采访。

——儿子找工作的事让我头疼,他大学毕业后,几段临时工做完就没有着落了。今年5月8日,上海市虹口区虹港驾驶员培训基地教练员陈同文,在自己简陋的居室里接受采访时,面色严峻。陈师傅本人1981年从下放地安徽回沪,被分配到供销社日用杂货公司当装卸工,不久,公司倒闭,待业3年后,再次就业。

他经历了建国后知青返城、国企下岗两次失业的灼痛,有他这样境遇的人很多。

——今年的工作不好找,我投了12份简历,至今没有任何回音。现在招聘会上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好多研究生在投简历,其中很多都是复旦、交大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研究生,他(她)们研究生找工作都这么费劲,我就更着急了。今年4月27日,复旦大学新闻系即将毕业的小刘,在经历了两个多月找工作的折磨后,一脸的沮丧。

最近,国家出台政策,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在确证其毕业生身份和资格的前提下,可以到有关部门领取每月200元的失业补贴。这的确体现了政府对失业大学生的关爱,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200块钱,所带来的思考无味杂陈,实在是太多了。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应该说,国家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就业的增长并没有与经济的增长同步。

总之,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可以用四个“压力大”来形容目前我国下岗失业问题的特点,这就是:“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从代际划分和群体年龄构成的层面来看,我国的失业人口主要由下岗职工、城乡隐性失业人口、农村失业青年、城镇失业青年四部分人组成。下岗职工的主体是出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部分人群,城镇失业人员的主体是出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原来,下岗失业人员的文化和学历水平普遍很低,但是现在,随着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群体的出现,情况变得有些复杂。比如,对于男50岁、女40岁以上的大龄、低文化、低学历水平的下岗失业人员来说,是很难在就业市场上竞争的,只有由“政府出钱买岗位”,招聘这个年龄段的下岗失业人员,当保安、交通协管、办报摊、搞绿化、搞卫生,等等。

然而,对于30~40年龄段的失业人员,就很难有什么好的办法实现再就业。可见,我们不仅要正视下岗失业问题,而且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下岗失业的正面及负面效应

下岗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按理说,它只能有社会危害即社会负面效应,不应该有所谓的正面效应。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在下面十分狭窄的意义上讲的。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的。经济的发展需要

形成一个稳定的劳动力市场或产业后备军,以备劳动力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随时配置和调剂。在这个意义上,下岗失业人群的存在,有利于整个经济不断调整和进步。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而言的。必须及时地调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构比例,裁减冗员、吸纳适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劳动者就业,就是必然的选择。

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是就它对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言的。下岗失业,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比较有利的。

但是,不能笼统地、抽象地谈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而只能在一定的参照意义上来确定下岗失业的非消极面。如果失去了确定参照系或对照标杆。

当我们进行事后的宏观经济与社会分析,看到下岗失业的正面效应时,并不是说,下岗失业是一件值得追求的好事,也不是说,对待下岗失业,可以采取无所谓的冷漠态度。而是认为,在不能超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下岗失业现象是客观的、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肯定会出现的社会现象。但是,下岗失业,毕竟是需要加以治理、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具体的、现实的劳动者个体而言,对依靠工作才能生存的人而言,下岗失业,意味着原来工作机会和待遇的丧失和消亡,那必然是痛苦的不幸的。对整个社会来说,下岗失业的人数规模很难人为地做到“适度”,搞不好,就是难以估价的社会灾难和悲剧。

毫无疑问,下岗失业给下岗失业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生活上的困难和精神上的痛苦。下岗失业是带有悲情的“生活事件”,它虽然没有被捕入狱、车祸伤亡等严重不幸事件给人造成的打击大,但它本身也使当事人经历巨大的心理挫折。下岗失业对人的心里的打击是很大的。

最令人担忧的还是人数日益庞大的大学生、研究生失业群体。这些忍受了长时间读书之清贫和孤独、克服了十多年寒窗苦难的人,这些壮怀激烈、一心要改变个人和家族生存境遇、希冀快速进入中产阶层的人,这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的人,现在东北西走,满世界的投简历如石沉大海,一波一波被人面试音讯全无,找不到工作。

三、下岗失业的成因

一般认为,某一时期内,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如果一个社会提

供的就业岗位是一定的,那么,它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是确定的、有限的。如果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对它的需求,那么,就会出现劳动力人口的过剩,下岗失业就成为必然。当然,这是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最为简单的数量比较。就数量比较而言,我国目前的劳动力人口显然是严重过剩了。

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竞争经济,竞争会导致失业。在非垄断的充分竞争行业和产业,企业面临着日益残酷的生存竞争,是做大做强,还是破产倒闭;是蒸蒸日上,还是日见凋敝;成王败寇,市场毫不留情。因此,企业不但要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是劳动力尽可能地与生产资料达到最佳的结合,而且会给劳动者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如果劳动者知识和技能老化,不能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只有选择下岗失业。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企业,它的员工自然面临着失业的问题。

四、解决下岗失业问题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下岗失业虽然不可避免、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但并不是说下岗失业就是合理的、不可移易的,更不是说,对待下岗失业,我们可以不作为、消极地等待问题的变迁。具体来说,目前,我们能够采取的治理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对下岗失业问题的认识水平。不能只把下岗失业问题仅仅当作市场经济发育成长过程中一个简单的附属事件、就业失业人数的统计现象,而要把它当作关系到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政权合法性与否的大问题来对待。

其次,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资本、技术不密集而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为下岗失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现在,大资本投入、高技术含量企业的发育和培育,虽然是世界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但也正在成为社会上日益时髦的一种企业观。无论什么企业,资金与技术密集、工艺流程上看不到人,电脑主控室只有一两个、三五个人,就是令人尊敬的现代化企业。

再次,通过对劳动者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档次,发展实用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本领,为其再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一个社会,没有不需要劳动者的企业和岗位,只有不适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而劳动者不能就业,除了其本人就业观念的错误以外,整个社会教育过程和教育体

系的虚浮和不切实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解决下岗失业问题,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序化教育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又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职工群众的基本医疗,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逐步地解决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提供相对公平的制度环境和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总之,解决下岗失业问题,要把各种措施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有解决问题的主体和排除各种阻力的力量存在,而不是说说而已。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造就业,即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依靠政府,为了防止因为下岗失业问题引发社会震荡,所采取的一系列短期行为。人民群众是创造新工作岗位的主力军,政府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善创业的环境,搞好市场秩序。

中小企业太少,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的主要原因。而一系列的制度性障碍,是中小企业太少的根本原因。我国创业门槛高、环节多、时间长。中小企业、个体户、微型企业微利薄本,抗风险能力低,承受有关部门收费罚款的能力弱,它主要靠劳动赚钱,对税费比较敏感。税费重了,它就很难生存,要扩大就业,就必须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

参考文献:

罗伯特•金•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版 马丁•S.温伯格等:《解决社会问题:五种透视方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朱力:《大转型: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下载当代中国家族势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家族势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主要问题:人民生活福利,社会公正,贫富问题等和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官员腐败。 在如今的社会中,官员腐败算是中国最大的矛盾,人民对政府的期望之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简述社会主义选举制度和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主要区别 1.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资本主义选举制度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选举制度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考前辅导材料 一、考试所用教材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相关概念、知识点、......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制度一 一制度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反映和体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指的是一个社会为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填空题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坚持人民对国家的领导权。 2.1954年9月15—2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的初步分析 姓名:5252 学号:000000000 学院:533838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介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一章绪论P8邓小平在几次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P8~P10(论述题)政治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改革成果有:(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1、行政长官的地位: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长。 2、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行政长官对立法会负责;立法会有权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