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容量和升3教学反思 苏教版

时间:2019-05-12 11:3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容量和升3教学反思 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容量和升3教学反思 苏教版》。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容量和升3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反思

学生对容量和升的认识重在感受和体验。本节课的设计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在本课设计中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及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时,注意认真挖掘知识背景,整合认知矛盾和情感因素,合理选取生活素材,实现教材几个板块内容之间的“无缝对接”。首先在感受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时,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把对容量单位的认识放到计量单位重量、长度等熟悉的背景中,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接着,在感受现实生活中容量单位“升”的应用时,从超市平面图物品分布区域的定位到容量单位史料的阅读,借助互动的学习,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对容量单位清晰规范的认知。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我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并穿插灵动的词汇“幸运1升”“快乐1升”“节约1升”,来传递积极的情感。在猜容量多少时,构建了活泼的游戏氛围;在节水广告的赏析之后,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整个过程环节清晰,同时又不滥用信息技术,而是在教学环节中将多种媒体恰当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加深了对新知识的体验,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严谨而不失情趣,轻松而不失深刻。应该说,这一教学模式在本课中还是适用的.容量单位是什么?1升有多少?我们是否习惯了让学生想像和记忆?课堂能否给予学生一些开放的思维和多元的体验?我们期待:我们的学生对1升的感悟,从此开始;对“一生”的感悟,也从此开始。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认识容量和升1》教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第13页例题及14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嘎巴手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让学生练习估计一些常见的容器的容量,并能对自己的估计作适当解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景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说明。

4、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感知1升有多少,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教学难点: 感知1升有多少,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纸杯等实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了解了容器的含义、认识了升;还知道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形容器的容量是1升)升可以用字母符号来表示?(L)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升?

二、自主探究,实践求知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出示课题: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1/2升,1/4升,3/4升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小组活动)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三、运用新知、展示能力。“想想做做”第1题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四、解决问题,升华提高。“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第3题(课前布置完成)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能积极动脑筋,与同伴合作一定收获不小吧。谁能谈谈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回到家里再找一找一些容器,先估计一下能盛多少水,在实际量一量。

第三篇:《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并和学生熟悉的长度单位等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空间模型。

3.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冷水壶1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教学过程:

一、理解容量的意义

1.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指出:左边这个杯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2.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杯子:观察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

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

3.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通过讨论明确: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设计意图】从观察入手,立足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感受。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容量的意义,逐步体会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及1升的观念,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1.对话解读。

谈话:小明听说好朋友小亮家新买了一套茶具,打电话询问了茶具的有关信息。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内容。先连一连,再说说哪一句是回答水壶的容量的。

什么颜色的?

一个冷水壶和四个茶杯。

有几个?

装满水后能倒满5杯。

有多高?

淡蓝色的。

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15厘米。

2.谈话:小明说:“我家有一个黄色的水壶,这个水壶能倒几杯呢?”

通过演示,得出: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

3.提问:小明家的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小亮家的蓝色水壶能倒满5杯水。小明认为他家水壶的容量比小亮家水壶的容量大,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杯子可能不一样。

4.第二次演示:教师把杯子里的水倒回水壶内,重新换大一点的杯子倒一倒。黄水壶里的水能倒满5杯。

5.提问:这个黄水壶的容量到底是几杯?从这两次倒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同样一壶水倒入容量不同的杯子,能倒满的杯数不同。要使用同样的水杯才便于比较水壶容量的多少。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

1.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

(平面图上标有:蔬菜水果区、调味品区、五谷杂粮区、饮料区、奶制品区、服装鞋帽区、收银台等)

2.视频播放超市及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

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让学生读一读)

3.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随之传入,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步规范起来。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4.举例。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设计意图】整合认知矛盾和情感因素,合理选取生活素材,实现教材几个板块内容之间的“无缝对接”。在感受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时,精心设计一个对话的场景,把对容量单位的认识放到计量单位重量、长度等熟悉的背景中,充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整体感知。并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升的大小。

四、感知1升的多少

1.谈话:实际上,里面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

出示正方体的容器,用直尺示范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

提问: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2.引导:我们把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看看。

出示1升的量杯,边说边演示(注意指导学生看量杯的刻度)。

3.出示1升的饮料包装(形状不同,但容量都是1升)。

比较:哪个饮料瓶的容量比1升多?

4.体验1升的多少。

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学生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

5.了解饮水的常识:研究发现,成人一天的饮水量为1升~1.5升。少年儿童一般在1升左右。要分多次饮用水,不要一次大量饮水。

五、应用拓展

1.“幸运1升”。

(1)出示一些常见物品,让学生判断哪些物品是用升做单位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2.“快乐1升”。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以猜容量多少的游戏进行:(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让一个学生看清楚容器的容量,再由其他同学猜。(2)先猜容量较小的容器,再猜容量较大的容器。

3.“节约1升”。

(1)出示动画,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提问: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20分钟就会流失1升水。一小时就浪费多少水?一天呢?

(2)节约用水广告短片欣赏。

情节: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小蚂蚁集水—运水—浇树—字幕(请节约每一滴水)。

小蚂蚁说:“我收集的水有多少升?”

小蘑菇说:“这么少的水用‘升’做单位合适吗?”

谈话:为了计量比较少的水,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

【设计意图】在最后的拓展练习环节中,最大程度地把练习内容活动化,并穿插灵动的词汇“幸运1升”“快乐1升”“节约1升”,来传递积极的情感。在猜容量多少时,构建了活泼的游戏氛围;在节水广告的赏析之后,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整个过程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严谨而不失情趣,轻松而不失深刻。

六、全课小结(略)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的内容是初步认识容量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

1.在观察、操作、比较中认识容量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小明显的两个杯子,让学生发现杯子的容量是有大小的。然后组织学生应用操作的方法来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杯子,掌握比较杯子容量大小的方法,最后通过“想想做做”的1、2练习,进一步感受这种比较方法,体会容量是有大小的。

2.在认知冲突中引出容量单位升

创设一个“比一比,谁家的水壶的容量大?”这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争论中产生统一和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这时及时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容量单位?关于升你知道些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对学生容量单位的欲望。

3.在估计与验证中认识1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来感受1升有多少,使学生形成1升的清晰表象。在估计与验证中积累对1升的直观经验,在交流中去强化对1升大小的体验。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第二课时教案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总课时数:第8课时 上课时间:2013年9月1日 教学内容:第13.14页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自主探究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

(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精讲点拔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运用提升

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五、达标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篇:“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教学难点:认识一升。

课前准备:饮料小包装2瓶、大包装8瓶,一小瓶满瓶饮料,大瓶一个(少量饮料),咖啡壶2个,一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量杯一个,师演示玻璃杯一套,塑料盆1个,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教学容量。

(1)创设情境“领饮料”,明确:能装的多也可以说成容量大。(2)容量有大小。

提问:这些饮料放在一起,我们能一眼就比较出容量的大小,老师手上有2个容器,你能看出谁的容量大吗?(猜)

小组讨论验证方法。汇报。

师实验验证猜想。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哪个的容量最大?哪个的容量最小?

生猜测后,师验证(书上操作过程)。

2个容器容量最大,第3个容器的容量最小。

2、比较下面三个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

师提供操作步骤图片,生根据图片合理推理。

得出:第一个容器的容量最大,第二个容器和第三个容器的容量相等。小结:(略)。(3)小游戏:猜大小。

生猜大小。

师出示两个容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分析猜测错误的原因。

小结:要想准确的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二、教学容量单位升。

1、生活中的升。

(1)知识基础:你知道哪些容量单位?

你在哪里见过容量单位升?

(2)师出示图片: 找容量单位升(L)。

(3)小结: 人们在计量象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时,通常是用升作单位的,升可以用符号L来表示。

2、认识一升:

(1)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多少?

指出:国际上规定,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容量就是一升。

(2)感受一升。

(3)记忆: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一升呢?

(4)巩固练习。A、1升。

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一升大? 小组活动,进一步认识一升。

B、了解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并且用手比划其大小。

三、全课总结:谁来说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用手势表示对错,并阐述理由。设计意图:

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不同包装的饮料、冷水壶,让学生比较它们所盛的水的多少,体会容量含义;通过“猜大小”游戏活动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液体容器的观察、比较以及操作,让学生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

2、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初步估计能力。在学生认识1升以后,安排了丰富的估计容量的活动,既能加强对1升的认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下载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容量和升3教学反思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容量和升3教学反思 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东流镇中心学校本部 金春雷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认识容量和升 备课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备课人: 涟水县向阳小学 吴莹 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精选五篇)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容量和升第一课时教案(五篇模版)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 总课时数:第7课时 上课时间:2013年9月1日 教学内容: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意图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意图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意图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及意图教......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认识容量和升|苏教版

    认识容量和升1.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认识负数 3

    认识负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新课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1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温度引入负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