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宿松县经济社会状况调查报告
宿松县经济社会状况调查报告
(一)立足三农服务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宿松县地处皖、鄂、赣三省九县交界,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几年来,安徽省宿松农村合作银行紧紧抓住宿松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三农”和县域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困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调整信贷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农业发展
多年来,宿松农合行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扎实开展信贷服务工作,积极调整信贷政策,优化贷款结构,突出重点支持棉纺、水产、畜牧、竹木、粮油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高、新、优农产品规模种植示范大户和创业能人。自2005年以来,宿松农合行已累计发放各项农业贷款53.6亿元,其中农户小额贷款达到14.5亿元,占农业贷款累放总额的27%,发放农民工返乡和农村青年创业贷款13260万元,支持返乡创业农户和农村青年达到21000多户。
(三)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
宿松农合行通过“上下联动、载体带动、产品拉动、制度推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实施一系列的举措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大力支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宿松水面资源丰富,大小湖泊水面面积80万多亩,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因此水产养殖成为宿松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该行顺势而为,先后发放贷款9380多万元对辖内水产养殖户进行了全面的资金支持,使一大批水产养殖户经营规模越做越大,许多水产养殖企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展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加大对生猪养殖产业化和肉类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产品附加值。至2010年9月末,该行发放生猪养殖业贷款达到了3360万元,支持生猪养殖专业户412户,规模型养猪企业18家。三是着力扶持生态林业产业化发展。该行先后通过发放林权抵押和担保贷款320万元支持了北浴、佐坝、陈汉等地的林业连片种植开发43户。
(四)依托产业特色,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宿松县许岭镇是该县最大的畜牧业养殖重点乡镇,荒山、草场自然资源丰富,当地农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尤其是生猪养殖,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仅万头以上的立体化、科技型生态养猪龙头企业就有3家,喂养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超过100多户,年均出栏商品猪达到20多万头。2008年,该镇成立了畜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配种、统一饲料、统一防役、统一价格回收仔猪”。为促进畜牧专业合作社壮大发展,让这一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深做精,该行加大了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信贷支持。一是把畜牧专业合作社纳入农合行信贷支持的重点项目,并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二是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对畜牧专业合作社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追加一定的贷款授信额度,并对其及成员贷款给予下浮10%的利率优惠。去年,该行先后向其注入了200多万元的信贷资金,使该合作社成员新建的宇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得到顺利开工建设;三是改进信贷服务方式,提高办贷效率,该行试行了对农民专业
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努力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管理目标。同时,通过加快ATM、POS等金融服务机具在大集镇的布点配置,为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提高科技先进、优质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
(五)加强银企合作,扶持辖内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县内中小企业既是为发展县域经济加油,也是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添翼。为此,该行认真实施好小企业信贷促进工程,切实把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到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落实在具体的贷款营销中,积极加强银企合作,加强与县担保公司的合作,积极帮助县域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尤其重点支持了低碳、低耗、低排、低污“四低”行业和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建材化工等县内重点产业,缓解了其在生产发展中的资金矛盾,确保有限的信贷资金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六)创新服务产品,满足农户和企业金融新需求
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的新需求,该行积极设计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先后成功开办了小企业快捷通、商品棉动产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贷款等一系列新金融服务产品,赢得了广大农户、种养专业户和中小企业的欢迎。宿松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一,特别是沿江沿湖圩地区棉花稳产高产,是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为让宿松棉花生产与购销运作体系得到畅通,该行在省联社的领导下,多次与安徽省棉麻有限责任公同、安徽省金纺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经过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发现解决商品棉质押贷款的关键在于质押商品棉的管理,考虑到多种因素后,该行决定委派一名信贷员驻厂服务,实现质押商品棉双方共同监管,即商品棉出入库必由银企双方仓库保管员共同签字确认,同时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在银行开立专用结算帐户,帐户资金余额加仓单质押金额不小于企业授信余额。实践证明,这种商品棉动产质押贷款模式不但将企业库存商品变成了“活钱”,也提高了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截至2010年9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22.3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28%;各项贷款余额为15.0亿元,占全县金融机构的54%,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4.2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5亿元,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第二篇:师宗县经济社会状况调查报告
师宗县经济社会状况调查报告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是
(一)立足三农服务
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几年来,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农村合作银行紧紧抓住师宗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三农”和县域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困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调整信贷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农业发展。多年来,师宗农合行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扎实开展信贷服务工作,积极调整信贷政策,优化贷款结构,突出重点支持水产、畜牧、竹木、粮油食品等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一批高、新、优农产品规模种植示范大户和创业能人。自2005年以来,师宗农合行已累计发放各项农业贷款53.6亿元,其中农户小额贷款达到14.5亿元,占农业贷款累放总额的27%,发放农民工返乡和农村青年创业贷款13260万元,支持返乡创业农户和农村青年达到21000多户。
(三)立足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师宗农合行通过“上下联动、载体带动、产品拉动、制度推动”,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实施一系列的举措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大力支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师宗水面资源丰富,大小湖泊水面面积80万多亩,全省第一,因此水产养殖成为师宗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该行顺势而为,先后发放贷款9380多万元
对辖内水产养殖户进行了全面的资金支持,使一大批水产养殖户经营规模越做越大,许多水产养殖企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展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加大对生猪养殖产业化和肉类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产品附加值。
(四)依托产业特色,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师宗县竹基镇是该县最大的畜牧业养殖重点乡镇,荒山、草场自然资源丰富,当地农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尤其是生猪养殖,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仅万头以上的立体化、科技型生态养猪龙头企业就有3家,喂养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超过100多户,年均出栏商品猪达到20多万头。2008年,该镇成立了畜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配种、统一饲料、统一防役、统一价格回收仔猪”。为促进畜牧专业合作社壮大发展,让这一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深做精,该行加大了对畜牧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信贷支持。一是把畜牧专业合作社纳入农合行信贷支持的重点项目,并建立详细的信息档案;二是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对畜牧专业合作社根据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追加一定的贷款授信额度,并对其及成员贷款给予下浮10%的利率优惠。去年,该行先后向其注入了200多万元的信贷资金,使该合作社成员新建的宇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得到顺利开工建设;三是改进信贷服务方式,提高办贷效率,该行试行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努力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管理目标。同时,通过加快ATM、POS等金融服务机具在大集镇的布点配置,为专业合作社
及其成员提高科技先进、优质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
(五)加强银企合作,扶持辖内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县内中小企业既是为发展县域经济加油,也是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添翼。为此,该行认真实施好小企业信贷促进工程,切实把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纳入到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落实在具体的贷款营销中,积极加强银企合作,加强与县担保公司的合作,积极帮助县域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尤其重点支持了低碳、低耗、低排、低污“四低”行业和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建材化工等县内重点产业,缓解了其在生产发展中的资金矛盾,确保有限的信贷资金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第三篇: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
一、前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中国总人口的所占比例巨大。将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以提高全国的总体经济水平是刻不容缓的。对于现在的农村和过去相比,除了少数的山区还比较贫瘠外,大部分的农村都步入了小康水平,有些农村甚至经济发展得比城市还要快。中国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存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加以调查研究从而找出一些问题的关键所在,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实现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二、调查目的1、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来获知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而评估类似的农村经济,最后上升到全国,循序渐进的了解当前农村发张形势。
2、找出所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途径,调查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及该地区农村经济来源的总体模式和发展的趋向。
3、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该地区按照地理优势所忽略的某些经济发展渠道。
4、将调查分析后提出来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便于对该地区农村经济模式进行完美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调查时间
2011年1月22日开始调查
2011年2月14日结束调查
四、调查方法
主要是采用访问调查,地理考察,实地调查,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五、调查地点
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大竹村
六、调查内容
1、关于教育程度的调查
此次调查,共调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员。从调查对象表中,我们知道了,14个人中,有3个文盲、9个人受过初等教育,2个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应该收到义务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但比较起过去几年,相对提高。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质低、掌握科技的本领低、经济发展就缓慢,甚至停滞。此次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对个别家庭进行调查,从而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地理位置来说大竹村离城镇和县区都不远,有着优越的教育条件啊!但是为什么教育成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呢?通过对部分家庭进行了访问调查得知一下几个原因:
(a)那是因为经济条件困难,不能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
(b)学生本身不喜欢学习,或者对学习用处认识不当,厌学。
(c)父母或者监护人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而不允许孩子继续求学。其实教育和经济是两个互为因果的问题。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教育要从孩子做起,小孩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提高小孩的教育势在必行,当今国际国家的竞争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的好与坏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家现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实行的“一村一大”给农民带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种植方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经调查发现大竹村农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农民收入不高,只好让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质量最差的学校,因此孩子学到的知识就会很少,有时还会误导孩子。其次是父母为了赚钱养家和支付孩子上学,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更不会给自己的小孩请家教辅导,还有的是农民自身没有多高的知识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我作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给会一些建议。农民的收入不高解决起来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是要想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最主要的还是靠农民自身。毛主席曾经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政府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当地的历史蕴含,增加收入,同时大竹村的农民可以利用离城镇市区近的优势,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是欠债也要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孩子的教育提高了才会带来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
2、关于农业的调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如此重要我们就应该加强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在此次调查对象中,共有2.5亩田。主要种植菜籽以及各种冬季的蔬菜。不管是菜籽的种子或者各种蔬菜的种子都是通过购买的(成本高)种植的过程都依靠人工,在种植前依靠原始的农民自己耕作种植,蔬菜受季节影响大,农民又没有多少技术,只能按季节种植,蔬菜的种植主要是为了出售换取一定量的物质财富,以便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根据想农民询问的相关季节种植的作物种类及相关知识,我们了解到该区农民主要是种植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水稻的种植到收割、出谷都是原始的,可以说没有任何科技含量,种植出来的稻谷主要用来自家吃,由于田地少,不好的年份都不够吃;玉米是旱季植物,玉米的种植过程:首先要用牛耕地,将地翻松、再把提前购买来泡过的种子埋在地里再放上绿肥(此过程中用到的工具有牛、锄头、犁)。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要对玉米进行除草,有的地方要除两次有的地方只除一次(除两次的玉米往往要比除一次的要好得多)在边除草的过程中也要对玉米施肥(施肥不能太近、以免伤害玉米),除草的目的是减少草对肥料的吸收。除完草后,就只等到玉米的成熟,等玉米成熟后就要对玉米进行收获,玉米的收获靠人工背回家。搬回家后就是对玉米进行除壳,除完只后就收藏起来,作为一个家庭的食物贮藏,主要也是用来吃。当地农民对玉米的种植、收获都是原始的,科技含量低;
经调查发现,以上只是部分农民的经济来源方式,现在农村的经济来源不再是依靠自己种植的经济作物和蔬菜等等了,农民种植的作物都是自给自足,而大部分有能力的农民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很多农地都开始荒废了。
3、关于农村总体经济结构的调查
该农村经济结构以玉米-猪,鱼-水稻-家禽,等主要的结构。每年种植的玉米主要用来喂养猪,等到猪长大后在出售,几乎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头猪。少数农民自己承包了鱼塘进行养鱼,部分将鱼养在水稻田里,收割水稻的同时将鱼打捞出售。而收割回来的水稻除了供给农民自身需要,部分用于饲养家禽。这样每年不断的循环往复,构成了该农村主要的经济模式。
4、关于政府对农村扶持政策的调查
政府对农民的扶持是可以时刻看到的,不管是什么方面都可以看到。如,农村的医疗保险,家庭承包补助,作物损失补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为失业农民提供更多的岗位,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实现要致富先修路的明理之言;启动“双高普九”工作和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工程,提高农村的文化知识水平等等。这些都是对农村最有力的支持。
5、关于该地区的地理形势调查
由于四川的地势多以小山丘见称,所以这个山村也不能避免。到处可见的是低矮的小山
丘。不过除此之外还是有相对较高的大山。按照地形,大山适于种植经济林以及琵琶,梨,桃和橘子等果树。山地比较阴湿适合种植,可种竹子。
七、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出,该农村经济属于中等经济,其农民的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不过其中出现的关于教育,以及运输的道路问题值得深究。该村外的马路完全出现泥泞状,最近才开始施工修建,却因此阻碍了交通运输,不过政府能即使的施工修建,相信在马路完工以后相应农村的经济发展能更上一层楼,就是所谓 “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
八、调查总结
总的来说,经过此次对农村经济的深入调查发现,其农田荒废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相对于人口较多的农村来说,外出务工的人员相对较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还是要靠政府大力的扶持,加上农村的领导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找到更多的出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挣钱生活。这样的农村才能发展得更快,才能更好的缩短农村与城市存在的贫富差距。我相信,在中国政府对农民不断的扶持和大力的发展下,整个中国的农民将迎来一个新的纪元。
曾晓琳
第四篇:重庆市綦江区经济社会状况调查
单位代码 11660 单位名称 重庆理工大学
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市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
作者:池朋健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1105020106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 国 重 庆 2013年2月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重庆市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是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的主题。这个主题,将中央要求、重庆实际和群众期盼融为一体,把握了时代脉搏,彰显了重庆特色,反映了人民心声。綦江区作为一个新成立还不到一年的新区,如何贯彻落实市委第四次党代会的精神,使新生的綦江区实现“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目标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决定利用暑假的时间,对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情况进行一番调查,并写了这一篇调查报告,希望从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视角来反应綦江区的发展现状。
一、綦江区情概况
綦江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部,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綦江河纵贯南北,有蒲河、清溪河等支流汇入。渝黔、三南铁路,国道210线、省道303线,渝湛、綦万高速路过境,有火车站点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6个。名胜古迹有古剑山、丁山湖、白云观、古树化石群、傣族生殖图腾、石壕红军烈士墓(省级保护文物)、韩国临时政府遗址等。
綦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自唐初置隆阳县起,建县已达1395年之久,正式定名綦江县已有650年的历史。綦江还是红色文化圣地,是重庆最早的基层党组织诞生地,是中央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
2011年10月27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綦江区、大足区有关问题的决定》,万盛区和綦江县合并,成立綦江区及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成立的綦江区面积为2747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5个镇,总人口122万,是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中国羽毛球之乡、中国西部齿轮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电化产业集聚区。
二、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加快提升综合实力
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工作首要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同时以开发区、园区为依托,引2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导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冶金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对此,綦江区食品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食品园区打造“魅力、效益、效率、和谐四个园区”
一是着力打造魅力园区。按照城市工业、楼宇工业的定位,及时启动9家建成企业的风貌打造,指导3家在建企业逐步统一风貌建设,着力打造集工业、旅游和综合配套为一体的魅力园区。
二是着力打造效益园区。重点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上市食品公司等名优企业,形成“品牌聚集区”。目前已有“真心”瓜子、“桥头”火锅、冠生园等31家品牌企业入驻,其中,中国500强、食品100强企业1家,“中华老字号”企业3家,重庆著名品牌企业10家。
三是着力打造效率园区。明确专人,一对一服务企业,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特事特办,实行“一条龙”、“一杆清”服务;及时落实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协调解决渝派、多味多公司招收工人1500多人;协助美乐迪公司成功获批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金立方公司月接待游客已达到2000人。
四是着力打造和谐园区。定期组织企业和施工单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消防安全大练兵等活动;积极与市食品安全促进会对接,启动园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也应该重视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工业模式。綦江区食品园区正是秉承着这个思想,力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丰收。
三、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重庆城乡差距大,农村、山区面积广和农民人口多的特殊市情,决定了必须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针对这一现实,綦江区出台了多项政策,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而这其中又尤以郭扶镇的成绩最为突出。
郭扶镇打造农业产业化“一庄一场二园三基地”
“一庄”:孔雀园农庄。在高庙建设孔雀园农庄养殖孔雀,打造从单一的休闲农家乐向集观赏、游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农家乐转变。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一场”:虫草乌鸡养殖场。已初步建成虫草鸡养殖场,现有鸡2万余只,计划年底发展到5万只,3年内出栏商品鸡50万只,从散养、普通养殖向集中养殖、特色养殖转变。
“二园”:中药材种植产业园和现代农业观光园。流转土地500亩建中药材基地,目前已成功试验出适合穿心莲、连翘、黄蜀葵等频危药材种植;打造从古松村至团结村公路沿线5000亩以上花卉苗木观光农业示范区。
“三基地”:木瓜种植基地、辣椒基地、竹柳基地。继续支持木瓜生产,抓好木瓜管护工作,集中管护8000亩,实现管护合格率100%;大力支持辣椒生产,坚持选种政府把关、管护农技员到位、合作社统一销售的路子,做大做强辣椒产业;竹柳栽植已达3600亩,并坚持“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促农增收。
从郭扶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各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力图实现跨越式发展。而郭扶镇的举措只是綦江区各个乡镇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而采取的措施的一个剪影,整个綦江区都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四、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坚持把推进城镇化、打造城镇集群作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市委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内容。而綦江区文龙街道的建设正是体现了重视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努力发挥衔接城乡的纽带作用。
文龙街道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调整优化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产业布局和功能完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城市承载能力,力争把街道打造成为綦江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经济文化中心和城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街。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原则,着力打造生态养殖、绿色蔬菜、经济果木等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农业基地。着力发展好万亩花椒,精心培植好白庙村千亩猕猴桃,集中发展好三桥村、柏林村绿色蔬菜和水产养殖,促进绿色观光产业和立体农业发展;打造瀛溪、红旗千亩特种苗木生态园。
兴文化一体化建设。扎实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文化场所。争取土地指标,建成街道6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完成红旗、4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太公、白庙、松榜、东五5个村“农家书屋”示范点的迎检工作,并全部通过验收;每个村建成一个文体运动场、组建文化宣传队伍,深入推进“文化千里行,欢乐送万家”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城乡互动,共创文化大繁荣。
五、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繁荣进步。
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镇建设
加快促成城乡统筹一体化示范镇。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效应为契机,全力推进黄沙水库升坝、永庆隧道等重大项目;加快乡村旅游和温泉开发建设步伐,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加快发展特色工业园。积极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融资平台,有序推进园区内的征地拆迁,有效解决厂地矛盾;逐步推进建材、铸造企业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土地股份制改革、加大土地流转规模,借助永城“四山夹三槽”的特殊地貌,大力引进业主,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建设四季多彩现代农博园和供应全区乃至重庆主城的重要蔬菜基地。
发展高端旅游休闲业。借助永城特有的地热温泉储备、王良将军故居、“綦风士气”等红色文化、民间吹打、老瀛山风景区,把永城打造成现代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建设现代魅力小城镇。实现3平方公里的场镇建设规模,加快房地产开发力度;完善文化服务中心、农贸市场、镇际环线公路等场镇功能配套;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农民新村建设,努力建成特色小镇、魅力小镇、幸福小镇。到2016年,全镇GDP和人均GDP将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镇级财政收入达到3000万元。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东溪镇三举措着力抓好当前工作
一是抓民生改善。投资415万元,全面建设东溪卫生院2300平米业务楼改扩建工程;完成260张床位的东溪敬老福利院建设;投入1000万元,推进东溪中学多功能师生餐厅、学生公寓及其他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小二型水库2座,硬化村级公路15公里,修建人5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行便道40公里,安装公路防护栏20公里,重点整治丁山水系左、右渠及其他渠堰100公里。
三是抓经济社会发展。启动500亩中小企业园、200亩高速公路现代服务区建设,保护性修复南华宫、万天宫,继续推进抗战文化一条街的水景工程建设,完善东溪污水处理厂二、三级管网和福林、镇紫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新建村级服务中心3个。
七、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重点推进四项工作落实文化惠民工程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和凯旋影城建设;推进文龙、古南、三江等7个街镇文化中心、广场建设;对20个街镇文化中心评估定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今年下半年重点开展“百千万”文化工程,即送文化下乡500场,深入街镇、学校、社区放映数字电影6000场次,让上万人次参加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实施“文化千里行,欢乐进万家”城乡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基层文艺组织作用,在辖区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等较为集中的企业、居民区、街镇、村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派送活动。
挖掘整理“非遗”。立足于綦江悠久的历史,依托红军长征纪念馆、东溪古镇等历史资源和农民版画、永城吹打等民间文化资源,加大挖掘和整理力度,保护和传承辖区历史文化遗产。
八、成绩与成果
上半年我区经济发展呈良好态势一是农业经济平稳增长。上半年,小春粮食总产量5.3万吨,增长3.9%。生猪出栏30万头,增长2.4%,家禽出栏268万只,增长8.2%,禽蛋产量4335吨,增长6.4%。食品园区实现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94.3%。二是工业经济增速放慢。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19.5%。完成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1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8.1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5.8亿元,同比增长16.6%。工业用电量6215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4%。三是商业贸易逐步走强。1—6月,我区6
重庆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比全市高1.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70.4亿元,同比增长23.9%,住宿餐饮业完成销售额9.8亿元,同比增长16.3%。四是城乡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我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2410元,同比增长13.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完成全年计划21340元的58.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900元,同比增长15.9%,比全市平均水平17.6%短1.7个百分点,完成全年计划8770元的55.9%。1—6月,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26亿元,同比增长14.1%,与全市增速基本一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4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45亿元,同比增长1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17亿元,同比增长15.7%。
心朗脑清明思路,满怀信心奔未来。让我们乘着市第四次党代会成功召开的强劲东风,以更加顽强拼搏的精神,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共同把“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第五篇:关于福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关于福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调查报告
前言
为了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引导大学生围绕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近十年来,福建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努力增强居,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任务来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
首先我们对福建居民发了一百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的主要问题及分析如下:
1、物价、房价上涨过快,生活压力大;
2、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3、业余生活过于单调;
4、基础设施有较好的提高;
5、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6、居民素质有所提高。
建议
1、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2、加大宣传消费;
3、控制并稳定商品价格;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结论
近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福建省的发展问题,还必须依靠福建地方党委和广大人民,充分调动福建人民自力更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活内部因素,激发福建自身优势,激发福建自身潜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增强“造血功能”入手,对台优势结合起来,把福建建设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把福建历史品牌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推进福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