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案

时间:2019-05-12 11:4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伤仲永》教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伤仲永》教学案》。

第一篇:《伤仲永》教学案

5、《伤仲永》教学案主备课:罗玉萍审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

(一)、文学知识链接: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

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

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

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

六家)

(二)、文言词汇

1、给下列字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

2、说出下列词类活用词语的意思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3、解释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

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⑩受之于天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 忽啼求之: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④ 受于人者不至:其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

二、合作探究

5.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6.本文题目《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9.“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10.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三、巩固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

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邑人奇之()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

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第二篇:伤仲永教学案10[定稿]

5.伤仲永

教学过程

一、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⑴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人 ⑵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 ⑶泯(mǐn)然众人矣 ....2.解释加点字 1.未尝识书具 未尝:不曾,识:认识。2.忽啼求之 之:代词,指书写工具。.... 3.父异焉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4.即书诗四句 书:动词,写。.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为:把„„当作。养:赡养。收族:和亲族的人搞......好关系。收:团结。意:主题。6.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 7.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 .. 8.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乞之:讨取仲永的诗。. 9.利其然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10.不使学 使:让。11.余闻之也久 也:舒缓语气。.. 12.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13.还自扬州 :从扬州回家。..... 14.复到舅家问焉 复:再一次。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15.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之:调整音节 为:成为。... 1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表原因,就因为。. 17.且为众人 且:况且。18.固众人 固:本来。.. 19.得为众人而已耶 反问句,恐怕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由老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方式。朗读时做到不读错音,节奏分明,朗朗上口。2.学生对课文字词质疑,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全班讨论。3.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讲一句,要求字字落实)4.朗读课文。5.质疑: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6.质疑: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质疑: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8.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

四、小结(一)词语小结

1.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1)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3)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4)利其然利:对„„(感到)有利可图,认为„„有利可图。2.虚词的用法。(1)之 忽啼求之 代词指书具。(2)于 贤于材人远矣 比 .(二)内容小结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2.课时作业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世隶耕(属于)2.未尝识书具(曾经)3.即书诗四句(写)... 4.从先人还家(跟从)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赡养)(团结)(旨意(内容)).... 6.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求取)7.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8.其受之天也(承受).(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忽啼求之(指书具)2.借旁近与之(指方仲永)3.邑人奇之(这件事)4.或以钱币丐之(方仲永的诗句)(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渐渐地(大家)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四)本文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了什么?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五)、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泯然众人矣_”。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父利其然也„„不使学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第三篇:伤仲永学案

营丘镇中学讲学稿——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5.《伤仲永》2010至2011学年

营丘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执笔:段玮

内容:伤仲永课型:阅读教学课时间:2011年3月4日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理解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讲学稿

2、学生按照讲学稿进行预习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字词积累及文学常识积累

1、将你所积累的重点词语写在下面

3、写下关于王安石文学常识积累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三)知识卡片,基础记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3、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

① 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

③ 余闻之也久:

④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 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② 于舅家见之:

③ 贤于材人远矣:

④ 受于人者不至:

其①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四)朗读课文,进行全文翻译

二、探究活动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活动一: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活动三: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2、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想一想】作者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品一品】分析本文的某一处语言,体会表达上用词的洗炼、生动。

【说一说】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背一背】结合课后练习二,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

三、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3、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四、自我测试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

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

2.解释加粗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粗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邑人奇之()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五、应用与拓展

主题阅读丛书推荐阅读:

《成长的足迹·震撼心灵》————朱熹的《司马光好学》司马迁的《胯

下之辱》等文章。

第四篇:《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 学 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回顾反馈】 “五读”学诗词古文:一读:二读:

三读:四读:五读:【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用《,作者 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仲 隶尝啼焉扳谒称 泯矣. 今夫不受之天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的停顿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解释下列词语 未尝..识书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即书..诗四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先人还家()不能称.前时之闻()或以钱币乞.之()世隶.耕()曰“泯然..众人矣”()忽啼求之..

()复.到舅家()并自为.其名()问焉.()

5、参照注解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合作探究】

1、解题:本文用“ 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

思,表达了作者对哀伤,惋惜之情。

2、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意有何作用?、文中“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

5、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表现了其父性格特点。

【展示提升】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名言警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巩固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于”各指代什么?(1)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乞之()

E:不能称前时之闻()

(2)、A环谒于邑人:()B于舅家见之:()C贤于材人远矣:()D受于人者不至()

2、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

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附1: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

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

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

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附2:读后感

“天才”源于勤奋

――读《伤仲永》有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五篇:《伤仲永》

伤仲永

知识要点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仲()永世隶()耕邑()人不能称()....

(2)mǐn()然或以钱币qǐ()之环谒日pān()仲永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词

未尝()识书具父异()焉邑人奇()之日...

扳()仲永 .

指物作诗立就()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或().....

以钱币乞之贤于()材人远矣.

2.文学常识填空

《伤仲永》选自,作者,号。他是(朝代)的家家,之一。

综合运用强化训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文章为什么以“伤仲永”为题?

2.方仲永具有怎样的非凡的天资?作者为什么要竭力渲染他那令人惊叹的禀赋?

3.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引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5.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夫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夫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

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将该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第一段中“夫利其然也”中的“其”具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原文:

译文:

② 第二段中那句话揭示了方仲永悲惨的结局?

原文

译文

③ 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原文

译文

(2)“余闻之也久”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3)请你为仲永思索一下,怎样才能避免变成庸人的命运呢?

(4)本文的语言十分洗练,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你认为非常精妙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6.语段写作

请以“想起方仲永„„”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超过300字。

综合训练强化训练答案

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文章以“伤仲永”为题,表明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为什么“伤”的道理,突出了作者对仲永这位神通的泯灭而感到无限惋惜之情。

2.竭力渲染方仲永幼时非凡的天资,雨后填的“泯然众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文

议论铺设充分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

3.即使天生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后天的努力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作为普通人更

应该重视后天的学习。启发:联系实际谈,合理即可。

4.从文章第三段中“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来看,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1)

原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原文 泯然众人矣

译文他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原文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译文他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很好的后天教育。

⑵承上启下

⑶继续学习、培养才能,不放弃后天的努力。

⑷如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接着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聪明、文思敏捷的神通形象跃然纸上。

下载《伤仲永》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伤仲永》教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课伤仲永 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时间: 总第九、十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

    5伤仲永学案2

    伤仲永 学科:七年语文李金义 一、 预习导学: 1.背诵课文: 2.文言实虚词解释: 二合作探究: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1......

    伤仲永导学(范文)

    第5课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

    《伤仲永》复习题

    一、用原文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

    《伤仲永》复习题

    一、用原文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2、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4、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稿 老师同学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 一 说教材 《伤仲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伤仲永》读后感(模版)

    《伤仲永》读后感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

    伤仲永读后感

    伤仲永读后感 篇一:伤仲永读后感 最近读了王安石的名篇《伤仲永》。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故事: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聪颖过人,5岁时就能写出好诗。方仲永的父亲就天天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