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访心得
共同的心声
------家访心得体会黄森林
家访对象:高一(7)班 曹依依及其父母
家访时间:2011年5月12日
为响应学校和上级的家访活动,我针对班级部分学生的特点和家庭特征,为科任教师提供了家访的参考对象之后,就着手开始了我的家访之路。
因为时间关系,此次我家访目的地是城区内的一个后进生家庭。因为已经提前通知学生当天要进行家访,所以很顺利的见到了我的家访对象—曹依依的母亲。家长对教师的家访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对老师的感谢之情,她说这样的家访活动太需要了,他们也想与教师见面,但苦于机会不多,现在老师能上门家访,可以与老师面对面交谈,一则可以了解自己的子女的学习情况,二则可以发现儿女的另一面。由于时间有限,我重点针对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询问,一番谈话之后,我再次体会到了这次家访的必要和及时,同时也看到了老师和家长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感慨也随之而来。
一、在家访中,家长反映的最多的就是与孩子的沟通很难,家长们反映孩子的语言辩解能力超过了他们,经常让他们无所适从。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一,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很强,意识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又不愿意跟父母多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有隔膜;其二,因为家长总是把分数作为话题的主题,家长有心要帮助孩子学习,但是苦于自己知识能力有限,并不能为孩子作出直接的指导,只能一次次重复相同的几句话,久而久之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对于孩子的惰性表现,他们也显得有点无奈。在走访的这位学生家长当中这个问题凸显严重。
二、学生在家中学习效率有限。在学校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巩固提高的要求一下子难以做到,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而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就显得很重要(我家访的对象曹依依是一名走读生)。家访过程中家长说的最多的就是学生一回到家就是看电视,学生对家长一次又一次提醒的回应就是:“噢,知道了„„烦人!”家访中学生也毫不遮掩的承认这一点。于是在家访过程中我们与学生也进行了沟通,告诉她应该怎样在上课时和老师积极配合,提高学习效率。这不但感染了学生,而且更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启迪,对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三、溺爱依然是家教无成效的主要阻力之一。
曹依依是典型的后进生,上学期和本学期的前半阶段她只是学习跟不上去,有厌学情绪;但是下半学期以来,她的表现日趋糟糕:上课睡觉,课下沉默,最近还发现有早恋现象!正好我可以借着这次家访的机会好好了解了解她的情况。因为孩子听不进去„„什么都按孩子的要求来,但今年她的父亲去了几个省市参加孩子心理辅导的讲座,在逐渐改善与孩子的僵持关系。家长如此溺爱,就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孩子过早的接受一些不良的影响,在家中的霸道行为更加的视无忌惮,这样家庭教育氛围严重的走向了极端。
四、该生还是一个离异重组家庭,危险的是孩子与继母的关系非常僵。好在生母非常关注孩子(本次家访就是与生母对话)。对于这种家庭带来的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我们班主任也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家长的改变。
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能走进孩子的家,倾听孩子和家长的心声,在家校之间建造一座美丽的心灵之桥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这次家访我们收益颇多,对学生和家长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同时我们听着家长殷切的期望,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的压力。我愿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奉献爱心,努力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不辜负这次共同的心声。
第二篇:家访心得
重视家访----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呵护人与引路人!
西乡县城北小学 徐雯
家访是沟通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以及寄予的厚望。特别是平时我们关注不够的学生,更是让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欣慰的感觉:原来自己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教师的心中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还是关爱与重视自己的。家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家访带给我们的收益有很多很多。以下是我在家访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一、通过家访能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与家长达成共识。
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在家里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一样。放假后,不学习,不写作业,整天看电视、上网,什么家务都不干。这些学生既不关心家事,更对国事天下事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直接导致其课外知识极度欠缺,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必将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我家孩子只听老师的话。学生和家长都始终如一的信任老师,在信任的基础上,有些什么消息,老师都可以从家长或学生的口中准确地知道。这样,一方面老师可以时刻提醒家长平时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以免对孩子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能使老师针对孩子在家的表现提出一些建议,有的放矢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我班有一位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但他在家里却很懒,经常在手机上看小说,眼睛也近视了,家长的建议、劝告根本听不进去,家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对其耐心说服,他慢慢改掉了这些坏习惯。
二、家访能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地避免孩子问题的产生。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多给差生家长“报喜”。我班有一名调皮的男生,学习成级一直很差,爱耍牛,不服老师,经常在课间招惹同学,课堂爱捣蛋,令其他老师头疼。我多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抗拒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后进生的闪光点。家访时,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很吃惊,他说从来没听任何老师说过孩子的优点。学生也非常感激,脸上有了笑容。接着和家长一起谈了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建议家长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进步生考试。家长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听老师您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以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有一些不恰当了。”这名学生深受感动,并保证以后慢慢改进。
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老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我班有个学生,最近却出现了成绩滑坡,我多次做工作,也不见效。于是,我就到他家去了解情况: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非常拮据。因为母亲读书比较少,不太懂得教育方法,考试成绩一旦没有考好就对他非打即骂,他的压力很大,对学习没有太多的信心,这个学期成绩一直不够理想,长此恶性循环,成绩明显退步。我耐心做家长的工作,并且委婉地 指出她对儿女的教育方法不对。一两次没有考好不要一味的责怪,要对他多加鼓励,帮助他建立学习的信心。通过长达一个小时的交谈,终于说通了家长。家访让我走进学生心里,沟通了师生感情,我终于看到了这个孩子的进步,家访为班主任工作扬起了风帆。
三、家访还能协调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健康的心理发展。教师亲自上门家访能让孩子们从心里体验到“荣耀”,尤其是学习差的孩子,他们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友谊,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这样的孩子能把老师迎进家门作客,他们视之为“荣耀”,而因这种“荣耀”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决大多数首先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一但喜欢老师,则学习的课程对他们就有无限的吸引力。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逐渐自信起来。
我们班有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学习很差,家庭作业很潦草,因为作业太乱没少受批评,可效果总不理想。通过家访发现他家离学校很远,而且没有母亲,父亲远在异乡打工,和年迈的奶奶住在一起,家里没人督促他学习。放学走回家天就快黑了,只能在微弱的电灯下写作业,知道这一切后真令人心酸。这次我没有批评他,我首先表扬他能坚持完成作业很不错,如果能再写工整一些就更了不起。接着和他奶奶交换了意见,告诉她把每个孩子教育好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我们当老师的责任,但有时仅仅靠学校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老师和家长配合好了,才能把孩子教好。教给她一些督促孩子学习的方法,她也很支持。从那以后,我对这个孩子从学习和生活上都格外关照,他也变得更懂事了,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孩子变化很大,学习也有了 进步。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与桥梁。三者共处,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意见的交换,有助于达成共识,更容易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家访,教师可了解到学生的在家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等;教师能更好地提醒家长;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要求,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几乎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表示愿和老师一起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通过家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要想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学生在家时的学习情况、社会交往情况和在家的表现等,光靠打个电话,将家长叫过来发个牢骚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教育作用是“请家长面谈”“召开家长会”“家长联系簿”等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与家长很好地交流、沟通,了解家长对于学校、老师、子女的期望;同时,教师还应该把学生在校时的实际情况客观、全面地向家长作一个说明,指导家长的配合,这样才有利于在教育学生方面形成合力,家校共管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孩子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无论成绩的好坏,都需要老师的关爱,“人生的路有很多步,但关键的路只有那么几步”,让我们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孩子,去呵护他们每一步的成长,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家访心得
家访——搭起家校联系的桥梁
朱艳萍
今年市里开展了“走百校,访万家”活动,目的就是通过家访要老师们加强和家长的交流,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其实对于和家长的交流形式很多,可以打电话、发信息、还有QQ聊天等,并且平时也没少和家长联系,为什么一定要到家呢,我很是不理解,也不大情愿去做。可是当我真正去家访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到家访跟那些方式的不同,那种坐下来聊一聊的效果真的不一般。
假期里我和贾老师一起到了赵耀的家里,对于我们的到来,家长很是重视,早早的在约定时间等在了家门口,从准备的情况来看也很热情(洗好了水果,打好了西瓜),一个劲的和我们说“你们来家访太好了,你们不知道孩子多兴奋,催着我打扫卫生,他自己也早早的收拾好自己的房间,老问怎么还不到时间。”从赵耀妈妈的话语里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到来让孩子感到了被重视。我们首先和家长交流了孩子在家表现,了解到由于是假期,孩子自由散漫,时间安排没有,想玩就玩,想做会作业就做会作业,没有一个规划,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帮助他给孩子制订了假期时间安排,规定好每天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情,家长负责监督,并且把每天完成情况做个记录,到时和老师汇报,以便约束学生。我们还检查了学生做的假期作业,对里面的错误进行了订正辅导。从孩子认真听的神情里,我们知道我们的家访真的很值。
很多家长对于我们的到来,都是表现出了极大欢迎,接待非常热
情,交流也很顺畅,从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情况,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关心过少;还有的家长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基本就是打骂教育;还有的就是过于宠爱,放任自留,对于这些我们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情况和家长做了交流指导,家长感慨“老师对于管孩子就是有经验,以后我知道怎么做了。”对于这些我们很骄傲,老师魅力无限。
总之,家访让我感慨很多,它是搭起家校联系的桥梁,真正起到了“带动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效果。
第四篇:家访心得
家访心得
盛家坝乡中心小学
向学知
学校这次安排了“百名教师进千家暖万人心的”活动,我认为这个活动很好!家访,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访工作是教师教育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家访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到,家访对于一个家庭,对于教育一个学生、对于一个班集体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家访过程中,从家长那渴望而又无奈的眼神里,从家长谈话的语气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班主任老师所担当的责任。
家访过程中,许多家长说:“请老师对孩子严格点,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听起来极简单、极普通的话语,但它包含着家长对老师许许多多的信任和期盼。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几乎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表示愿和老师一起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这次家访让我更了解学生。通过家访我觉得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简直有点判若两人,有些平时在校我觉得表现好的学生在家里却是另一种表现。比如我们班有位女同学,平时我觉得他各方面表现很不错,特别文静。可是这次我去她家,家长跟我反映的又是另一面,作业不够主动,学习习惯不太好,在家长面前很泼辣。当时听了家长的话,我真的很震惊,我想以后我应该多花些时间与家长聊聊,了解学生的另一面。同时通过这次家访,不仅拉近了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平时不敢,不想跟我讲的,在这次家访中学生都讲了出来,使我知道学生的一些想法,也使我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也为今后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教师上门家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对学生的鼓励,对家长的触动,容易形成教育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三者共处,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利于意见的交换,有助于达成共识,更容易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家访要做到真诚,要真正地是为了学生,要和家长共同把孩子教育好,而不是纯粹地向家长数说孩子的不是或是把学生的一些问题抛给家长。应该是与家长共同想办法,一起教育好孩子。这样,不仅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好感尊敬,而且也有利于我们今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这次家访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家访既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了解学校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常规,这样家长能更有效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又使我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我们只有通过家访才能了解很多隐性的问题,找出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可以从根源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要加强孩子的身理,心理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加强家校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如何更有效地与家长,学生交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在此,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
第五篇:家访心得
在意外中思索
去小C家家访其实是一次意外。小C和本来要家访的对象住在同一个村子,而且名字仅差了一个字,在村民的指引下阴差阳错到了小C的家。看到小C的一刹那,我有点恍惚,因为小C平时表现一向不错,属于难得的乖乖女,我以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理由到访。不过,既来之则安之,随便聊点什么吧。
小C六十几岁老奶奶接待了我。我从来没有想过,小C的奶奶是如此的老态龙钟,因为我们是寄宿班级,平时来接送的不乏奶奶级的人物,虽不是每个都衣着光鲜,却不乏矍铄矫健;我也没有想过小C的家是如此陈旧,两间低矮的楼房,没有一件比较象样的家具。想到小C平时穿着整洁大方,我疑惑了!此时,我不免变得局促起来。我和奶奶都变得沉默不语,我是因为看到了现实和想象的差距,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语言开始和奶奶的谈话,或许奶奶也一样吧。
“小C平时在学校表现挺好的!”我打破了沉默。“哦!”
“平时在家怎么样?”我继续问。“我不懂!”奶奶回答。
“你们家就小C一个吧?我们班的好多女孩子都有弟弟妹妹呢!叫她妈妈也生一个啊!”我转换了话题,想由此引起小C奶奶的共鸣,打破我们之间这样尴尬的谈话。
没有想到,小C的奶奶竟哭了起来,泪水从她干瘦的眼窝里奔涌而出,浸润在她深深的皱纹上,那沟沟壑壑瞬间变得悲哀起来。我吓坏了,一时不知所措,小C拿起纸巾,拭去奶奶脸上的泪水,轻声说:“奶奶,别哭了!”
“孩子,你让我说!”奶奶变得固执起来,回头看小C,她正把玩着自己的手,似有无限的悲伤。
“奶奶,有什么事情你说吧。”我知道一定是我的话引起了奶奶的某些思绪,或许,释放出来奶奶才能开心吧。我决定做一个倾听者,不论奶奶将要跟我说什么,我都不再提问。
这是一个老实的父亲和好赌母亲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和电视剧出奇地相似,母亲爱上了赌博,赌掉了车子、房子和家人对她无数次构建的信心,父亲依然打着零工,抚养女儿,从孩子幼儿园起,父亲就担负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还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努力维护着妻子的形象,可是夜不归宿的赌博早已耗尽了女儿对母亲的依赖和信任。
在奶奶的泪眼婆娑中,我结束了这次家访。在村口,小C吞吞吐吐地向我提要求:“老师,这件事可不可以不要告诉爸爸,我不想看到爸爸和奶奶吵架。”我摸了摸小C的头,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回到家,我的内心一直五味杂陈,说不清是什么感觉。小C的影子一直在脑海中晃动,曾经,我以为我了解我们班的每一位孩子,我以为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可以看透孩子复杂的内心;我以为我有着丰富的班主任经验,有足够的能力游刃于家校之间。我一直以为,平时穿着整洁的小C应该有一个温暖的家,因为在每一次交流中,小C的回答是滴水不漏,也正是小C平时表露的幸福感让我忽略了对小C的深入探究。殊不知,在孩子坚强的背后隐藏的真相是这样让人心酸。作为班主任,我为自己忽略对小C的了解而思绪万千。作为一名工作了11年的教师,家访工作的必要性我早已耳熟能详,可是也正是被经验论所迷惑,我凭着自己的感觉主观臆断孩子可能存在的情况,用过去的经验对待现在的孩子,差点让我的工作陷入僵局。
教师爱生,这是天经地义的。教师的爱可以唤起孩子对学习对生活的热情。可是,如何爱却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来自于教师的经验值,但也来自于教师对孩子的了解。正所谓因材施教,其实付出爱心,关爱孩子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温暖;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关爱,有的需要润物无声,有的需要默默关心,有的需要言语鼓励;如果没有足够了解孩子,根据自己的主观付出,或许得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就像小C,我一直以为小C需要的不过是润物无声,殊不知,小C的心里隐藏着这么大的秘密,我需要给予的不仅仅是言语的呵护,恐怕还需要生活的关心和鼓励。
家访,是我们班主任的工作之一。可是很多时候,我以为家访是在孩子最近表现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才需要做的。表现不好需要家长的监督我们会进行家访,力求家校形成统一合力,促进孩子进步;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家访,目的是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鼓励,让孩子的表现更上一层楼;像小C这样表现稳定的好孩子,是不需要家访的。可是,现在,去小C家偶然的家访彻底颠覆了我肤浅的看法,想真正了解孩子,需要的就是实地家访。
骤然间,做了一个决定:全班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