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浅谈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取得的飞快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在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中国即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应对的对策有很多。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对策
一、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
(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保持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凸显。物价上升的性质比较复杂,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相交织,短周期和长周期相交织,国内国外因素相交织,总量膨胀和结构转型相交织。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
虽然我国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13.5%,但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而投资则达到49.9%。一边是相对“冷清”的消费,一边是持续“火热”的投资,消费这驾拉动内需的马车,多少呈现出“不振”之势。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
人民币连续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就可能倒闭。人民币升值还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如果食品、服装、文化用品、日用百货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供过于求;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四)流动性过剩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流动性过剩使经济从过快向过热转化。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实际需求,其结果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过剩的流动性冲击的不仅仅是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等同样也会受到冲击,结构性通胀得不到有效控制,就可能转化为全面膨胀,商业银行信贷、财务风险逐步集聚,隐含较大金融风险。流动性过剩引起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十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楼价的上涨,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福利;股市产生的财富再分配,加剧财富占有的不公;随着紧缩政策的实施,会对居民就业和收入产生消极影响。
二、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一)资源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
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不高
3、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
(二)贫富分化加剧问题
我国在推行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适当地拉开了收入差距,这对提高经济效率和激发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
(三)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1、农业问题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桌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2、农村问题
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乡村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2)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3)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四)就业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如下几方面:
(1)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新成长的劳动力和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将继续增长。
(2)大学生就业困难。
(3)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相应的对策:
(一)、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这些对策主要有:
1.货币政策。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
需求。
2.收入政策。
3.对外经济政策。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4.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5..降低劳动工资水平。
(二)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问题
1.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2.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进一步完善消费环境
(三)人民币连续升值问题的对策,1.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室降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重要途径
2.为了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我们应该调整贸易结构,实施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化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降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结构的冲击。
3.政府应积极引导对外贸易企业发展之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同时辅以相对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4.要充分理解国家关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政策精神
5.企业应提高自身对外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
(四)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对策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在于对流动性过剩的总量调节上。而对我国结构性流动性过剩的治理重点不仅要全面控制,还应该在结构性疏导上采取一些政策。
1.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2.增加财政收入,完善公共服务。
3.对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调整。
4.对汇率政策的调整。
另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疏导”对策。
1.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2.加大优质金融工具的供给,拓展融资渠道。
3.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设立投资公司,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服务
5.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消费,降低储蓄。
(五)资源环境问题
1.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
2.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3.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和进行能源的勘探和储存
4.大力宣传节能意识和动员全民进行资源的节约利用
5.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加强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管理
(六)贫富分化加剧问题的对策
1.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更快发展
2.改革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促进公有经济不断发展
3.4.5.6.7.(七)三农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耕地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3.国家应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又
要防止通货膨胀
4.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各级政府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领广
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6.积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7.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8.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务条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八)就业问题的对策
1.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2.大力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
3.就业人员应坚持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重塑自我4.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
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就业困难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与措施【J】战略与决策研究,vol.22,No,4,2007:276-283霍金良2、5、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及治理对策评价朱一鸿
6.刘志英 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典型国家的实践与中国的政策主张【D】。
武汉大学,2004李敏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5滕星均 区域三农问题的系统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吉林大学,2009蒋姣蓉 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破解【J】商业文化(学术类)
2010(7):213-214
壮大。增加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提高农民的收入。采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管理监督,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健全税收机制,调节过高收入,让个人所得税称为贫富调节器 要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扶持。
第二篇: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
讲座二题目: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及对策
现象:股市、房市的非理性涨跌。(黄光裕案)
实质:经济问题
分析: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生产、流通、消费;货币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丰富市场、调动积极性、遏制权力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及表现形式:股票(融资、分享成果)
四、当前市场的问题:物价(CPI)上涨,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不规范(无序)
五、原因:1经济全球化影响(伊拉克战争、美国自由经济过于投机本质、美国贫富差距---美国次贷危机---金融机构倒闭----货币贬值----人民币升值----转嫁危机)
2政治权力和金融寡头操控(信息不对称、期货市场中的石油价格等)3产业结构失衡(忽视农业、注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技术创新
落后)
对策:
1、全球化中金融秩序的重建(中国的2万亿外汇储备)
2、市场化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又好又快的协调发展)
3、市场经济的法治化(反腐败、政策法律规范市场、关注三农等)
第三篇: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的经济问题
系别: 物流与信息管理系 专业: 物流管理
姓名: 董行
学号: 13100409
成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但是,当我们回过头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而政府主导的投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引擎。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
从1978年到1994年可以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从“短缺式”计划经济向“产品丰富”的市场经济报复式增长,而在1994年后的经济增长则是主要是在“分税制”实施后地方推动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经济增长模式都可以归为转型式增长的范畴,转型式增长是待发展国家所采取的投资拉动型发展模式的通称。由于中国是一个转型大国,目前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仍没有完成,可以预计,中国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处在这种转型式增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和投资率,但从目前来看,随着以后世界产品市场份额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原材料、能源的瓶颈和环境的压力都使得在该模式下维系高增长越来越困难。就目前来看,这种转型式增长是否能持续是有疑问的。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作为一名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把头脑冷静下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好好地认真思考、分析分析、反思反思,千万不要指望用国外的教条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每个国家每个发展阶段的国情都不同,那些洋理论在国外虽然表现得非常好,但很多都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不少的洋理论到了我国之后大都会“水土不服”、和“环境气候”不适应,但是,作为参考借鉴是非常重要和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死搬硬套、和拷贝照抄的话,危害只会远远大于受益也!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了30年之后,今天竟然没有消费力,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老百姓有太多的钱而不肯拿出来消费吗?还是因为老百姓普遍贫穷而无钱消费呢?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人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吗?
如果人们用顺藤摸瓜的思维方法去找原因,就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最大困难,是因为严重缺乏消费和出口严重受阻;而严重缺乏消费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太过于贫穷,而不是有太多的钱存在银行不肯拿出来消费,当然,富人的钱用在消费方面的比例自然是很小的,多余的钱在没有什么好项目可投资的情况之下、很可能是存在银行里面的,就算有关部门费尽心机去鼓励消费,但是,穷人的比例太多而且又太穷,并且富人的数量毕竟占总人口的比例太小了、而且他们用在基本消费方面的支出比例也非常小,因此无论如何,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的消费是上不去的;而广大人民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严重失去平衡,从而造成广大农民的贫穷落后,而广大农民的贫穷落后,必然会不断地拉低各行各业人民的收入水平,从而造成广大人民的贫穷;而我国要过于依赖出口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过于依赖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最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人民普遍太贫穷,在没有消费力的情况之下,也不好好地查找问题的根源,就一味依赖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过于依赖出口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不好好地考虑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行得通、能不能长远持续,直到今天出了严重的问题,却还是依旧蒙在鼓里面,总是不去找问题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这是祖国人民的悲哀也!而且,在中国自身问题凸显的同时,世界的经济形势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加速,致使大量热钱涌入中国。中国,成了美元资金的避风港,他们把钱放在中国,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放在中国,利息加贬值减少的损失,相比在美国一年就会有近10%的利润!
然而,一个人口超级大国,要过于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是根本不可能持续的、是完全靠不住的!我国的市场可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啊!为什么不好好依靠自己掌控之中的巨大市场来发展经济呢?身边有最好的佛都不求,竟然要飘洋过海去苦苦求佛,真是无法理解呀!中国人民自己的命运为何不自己掌握呢?赶快改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吧,依靠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来发展经济,才是高明之策也!现在进行亡羊补牢仍未晚也,那些杀鸡取蛋和拔苗助长的方法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关键要想办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才能标本兼治。
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早已严重失去平衡,这无疑是我国所有经济问题的罪魁祸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却是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或是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状态;前者是飞速发展,后者则是原地踏步,不进则退也。农业的发展的停滞不前,早已经严重地造成了广大农民的贫穷落后,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如此持久低下的情况之下,必然会不断地地逼使大量的农民弃从工,分分外出务工或创业;物以稀为贵也,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必然会使劳动力不值钱,所以,外出打工的人们如此不断增多的情况之下,工人的工资待遇是很难提高的;有不少比例的人们认识到,种地和打工都难以赚钱致富,所以,必然逼使更多的农民和工人自己创业,人们一旦发现某某行业比较好赚钱,就一窝蜂拥上,从而造成各行各业都过于多人经营,从而造成各行各业的竞争都过于剧烈,从而造成各行各业的人民一样赚不到钱而贫穷。以上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便成为:农民的贫穷,工人的贫穷,各行各业人民的贫穷,就必然造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贫穷,从而造成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地缺乏内需和消费,从而造成我国的投资营商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造成我国的经济发展要过于依赖出口,从而造成地球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如此之大等等。
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是一栋高楼大厦的话,那么高楼大厦的基础就相当于是我国的农业,高楼大厦的主体建筑就相当于是我国的工业,高楼大厦里面的所有设备、设施和一切就相当于是我国的服务业。人们都明白:只有高楼大厦的基础和主楼建筑都非常坚实牢固,才可以保证大楼和里面各种设备的安全,如果基础和主楼有其中一样不牢固,大楼就会非常危险、甚至随时都有可能会倒下。高楼大厦的主体建筑和大厦里面的所有设备都由基础承载着,如果基础不牢固的话,只能盖矮楼,楼盖得越高就越危险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看见了高楼大厦表面,和室内的豪华装饰、豪华设施等等,却忽视了地基的重要性,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我国农业是基础产业,工业和服务业都由农业承载着,如果农业不能向前发展的话,工业和服务业就很难向前发展,即使能向前发展也只能是非常艰难困苦、和不可能持久、或者是非常危险的。同样地有些人只看见了工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却忽视了农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工业和服务业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却忽视了只有农业的飞速发展才会有工业和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等等,这是非常错误的。因此,只有让农业和工业基本保持同步地快速发展,才能大大地推动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才能大力推动所有的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才能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才能促进国家早日繁荣富强等等。
我国好像是在大海里面飞速航行的巨轮,农业就相当于是海水里面(甲板下面船身的部分)的船身的部分,工业就相当于是海水上面船身的主体部分,服务业就相当于是船里面的所有设施设备。如果这艘巨轮的船身很脆弱的话,那么船上的一切都会很危险,可能这艘巨轮很快就会沉没。同样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也和船上的三者的关系一样,祖国人民可千万不能忽视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和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我们可是坐在同一艘巨轮上面的炎黄子孙!
我们假如把农业比作是母亲的话,那么工业就是父亲,其它的一切行业都是农业和工业的儿女或儿孙。如果没有农业的话,那么其它的一切行业都不可能生存在天地间。同样地,假如没有农夫的话,又有谁能够生存在天地间呢?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比食物更加重要呢?奔驰宝马能比食物更加重要吗?如果人们因为缺少食物而无法生存的时候,就一定会明智地在奔驰宝马和食物之间做出最正确选择。现在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也早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和规模,不少行业早就出现了过剩,若要使工业、服务业和其它的一切行业,进一步飞速发展和做大做强的话,就一定要早日起动落后的产业的发展。只有让三个产业全面地、均衡协调地、科学合理地、基本同步地建设和发展,这样,才不会出现由于农业的落后而造成严重的瓶颈问题,才不会造成一脚长一脚短的严重的不科学合理现象,才不会让三个产业形成互相制约,才能使三个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和互相促进。然而,我国一共才13亿人民,却有8,9亿人民是农民,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发展早已严重失去平衡。农业人口的比例这么大,这样,不但对广大农民和农村的发展不公平合理,而且对全体人民和城镇的经济发展都是不公平合理、和不负责任的,毕竟农业的严重落后、和广大农民的持续贫穷是必定会拖累一切的。
我们如果把国民经济比作是一棵大树,那么农业就是大树的根系,工业就是大树的树干,服务业就是大树的枝叶。我们都知道:只有树根越发达和树干越高大,枝叶才会越繁茂;如果树的根系不好或不发达,那么树干也就难以长得高大,枝叶也就难以繁茂。同样地,如果农业不能向前发展和农民的贫穷落后,那么,必然会严重影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必然会严重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必然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各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程,必然会严重地影响我国早日和平地崛起等等。
知道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问题的根源之后,要想早日扭转我国的经济形势并不难,要想早日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并不难,关键是要针对问题来对症下药,千万别把药给下错了,如果下错药的话,只会让我国的经济问题雪上加霜,只会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严重地缺乏消费!因此,在出台救市计划时,一定要从根源下手,把资金大量地投入最最须要资金的地方——农业,这样,各行各业的发展才会有出路、我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有出路。当然,农业的发展光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政府能够引导得当的话,那么,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就完全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完全可以引导工业反哺农业,让大量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参与农业的发展,从而让资金、技术、人才通过企业来大量地顺利进入农业,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农业飞速健康地发展,从而让广大农民早日实现发财致富,从而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的飞速健康地发展,从而让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早日实现发财致富,从而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内需和消费,从而让我国的经济发展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一个大国的强大,主要是这个国家的工农业的强大、和广大企业的强大。欧美日国家之所以强大,也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工农业的强大、和企业强大也。欧美日国家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之所以高,也主要是它们的生产工具先进和企业强大也。只有工农业的强大,才能生产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来,才能具备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才能让国家和各地政府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才能让我国早日实现人民富有和国家强大也。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尽早启动我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广大农民才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只有让广大农民致富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才会有强劲的内需和消费;有了强劲的内需和消费之后,各行各业的投资者、各行各业的老板、各行各业的富人、各行各业的人民才能赚更多的钱,广大工人的工资待遇才能水涨船高,国民经济才能早日实现良性循环;只有经济发展好了,各行各业的人们才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赚更多的钱,这样,各行各业的人们才会诚信守法经营,人民的犯罪率才会不断下降,社会才会繁荣稳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也;只有经济发展好了,各地的政府和国家的收入才能水涨船高,我国才能实现早日走向繁荣富强,从而为人类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四篇: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回答我国经济问题
认真领会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
——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
自1978年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至2011年已经整整走过了33个年头。从当初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至现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论点,这三步每一步都走的着实不易。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如何确定?发展的步骤该如何取舍?我们或许能够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及由邓小平同志所创建的邓小平理论那里找到出路。
《邓小平文选》的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邓小平一生中思想的最精髓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着重讲解了邓小平经济理论。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解决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的经济快速良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贯彻方针,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对社会主义重新做出科学的阐述。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认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消灭了一切人对人剥削的、实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这种认识之下,人们往往从生产关系角度考虑问题,仅仅从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来认识社会主义,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认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发展到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发展阶段上急于“穷过渡”,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以至“文化大革命”中出现“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荒谬理论。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邓小平同志不仅肯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而且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加以考虑,把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因素,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同志所作的这些论述,无疑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主题。
二、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是确定经济社会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全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了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的概念,列宁也作过类似的论述。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国情,立足现实,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次,它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不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国家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最后,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而增强对其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长期奋斗。
三、对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关系作了新的阐述。关于所有制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及其所有制实现条件的理论预测和现实社会主义的实际进程并不一样。多年来,我们曾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或者至多是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邓小平同志在对我们长期追求的“一大二公”深刻反思后,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并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所有制形式的改革,以此为序幕,推动全国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的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关于分配关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思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在此前提下,允许其他分配形式的存在,反对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内外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同时代主题变换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指导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在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同时十分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贡献
综上,我们可以窥见,与毛泽东的理想,浪漫和英雄主义不同,邓小平是理智,务实的现实主义者。前英国驻中国大使理查德曾这样评道:毛常处理抽象事物,邓则喜欢处理具体的事情,即使是阐述一些原则问题时,亦是这样。邓的领导风范已不仅仅是风格问题。他有远见且实干,他能够并且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蓝图。
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的制定是邓小平理论的生动体现。它充分表达了邓小平理论中的务实精神,客观遵循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掌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涵义及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提出三个阶段的理念,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当前,在改革面临闯关,诸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论,把大胆探索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将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制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多层次目标时,应本着务实的精神,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一、善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这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基本特点,他强调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市场经济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概莫例外。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都可以采用,因而具有普遍性、一般性。搞市场经济必须遵守其固有的一般规率和方法,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参入国际经济大循环。邓小平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而大胆采用的。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总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审视经济体制改革。他既看到市场经济的共性,又看到并强调它与社会主义结合的特殊性。他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这样做是否违反社会主义的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所强调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殊性,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其最大效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有的在认识和处理具体问题上存在一些片面性。如有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固守公有制的单一形式,而排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的只讲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忽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搞股份制“一哄而起”、“一刀切”、“大跃进”、胡乱抛售国有中小企业,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认识理解方面的片面性和实践中的偏差,大多是没有对改革中的矛盾作科学的分析,未能像小平同志那样既看到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又看到矛盾的个性、特殊性,把两方面结合起来找出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正确的改革发展道路。邓小平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一剂疗救片面性的妙方良药。
二、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重要特点,他反对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片面性,作出了一系列正确决策。唯物辨证法认为,事物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起着次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把主次矛盾结合起来,围绕中心一起抓。邓小平倡导,坚持“抓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以此为理论根据,而形成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原则。邓小平在指导改革中,首先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战略重点,再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改革的步骤上先从农村开始,解决体制问题,再向城市推进。在所有制改革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在分配方式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上,主要解决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一般国有企业等。邓小平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两手抓”的方法论,突出了抓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兼顾了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方面,正确处理了复杂的矛盾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保证改革在社会稳定中深入,在健康发展中推进。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法论原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宝库,已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却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有的抓发展经济,放松了抓打击各种犯罪,致使黄、赌、毒泛滥;有的抓经济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放松了抓反腐倡廉和干部队伍建设,损害了改革的声誉;有的抓第三产业的发展,放松了正面引导、法制规范,“灰色消费”、“黄色消费”滋长等等,不一而足。这类问题的出现,大多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出了偏差。
三、善于把握质量互变规律。这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突出特点,他反对只重质变、轻视量变的“左”的倾向,注重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阶段性。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量变与质变的辨证统一,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邓小平在设计、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把改革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进程,避免了出现大的起伏和波动,从而表现出他科学地运用这一规律的高超的方法论艺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没有采取有些国家的“休克疗法”,正确地处理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他说:“根据我们的经验,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快、太急。过去,我们搞得太急,发生了一些错误,我们叫‘左’的错误,这样,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而慢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左”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积累的问题错综复杂,因此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实行渐进方式。邓小平采取了总体规划,试点探索,分层递进,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既循序渐进,又快速推进。他选择了两条线递次推进,一条是体制线,从旧体制的外围开始,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然后向城市推进开放个体、私营工商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再向体制中心部位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一条是空间地域线,从兴办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沿江经济带,到内陆中心城市,再向广袤的腹地渐次递进,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使改革全面深入地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发展程度低,经济落后的大国展开,这不仅需要超凡的胆略,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有的求稳怕乱,先问姓“社”姓“资”;有的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顾实际情况照抄照搬;有的主观武断,决策拍脑子,干时拍胸脯子,干坏拍屁股走人,如此“三拍”误国误民;有的只注量的扩展,贪大规模乱铺摊子,开工之日就是停工之时等。这些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和个人主义、形式主义歪风危害甚大,除极少数利欲熏心者外,绝大多数属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不懂得质量转化规律、不清楚经济体制改革是个渐进过程,以致于付出了沉
重的代价、昂贵的“学费”。
四、善于把握规律性和目的性。即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点,他破除了将两者割裂开来的传统观念,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邓小平把研究、探索经济体制改革规律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反复强调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并指出过去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观主义、唯意志论是导致“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的重要认识论根源。他指出要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他创造性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是建立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之上的,这也是他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和前提。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不仅内在的具有科学性、规律性的因素,而且处处都清晰而鲜明地突出价值性、目的性。他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他把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把“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社会主义两条最基本的准则,把“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基本价值目标,并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以理论命题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根本的价值标准与评价标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历史过程中规律性和目的性关系的角度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把“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作为两条基本原则统一到社会主义本质中。他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真理检验标准与价值评价标准关系的角度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强调以此检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邓小平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人民群众实践中获得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并加以概括,加以提倡,加以推广。邓小平从以上几个方面辩证地把握规律性和目的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成为他经济体制改革方法论的鲜明特点。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少人没有把科学性与价值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有的跟着感觉走,搞形式主义,不去研究实际问题,不深入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和建议;有的官僚主义严重,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不维护国家利益,在资产重组中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使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伤害等等。邓小平同志早在1981年3月就提醒我们:“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闯关时期,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觉性,科学性,把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引向深入。
第五篇:当前我国反腐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
目:当前我国反腐
姓 名:
班 级: 0831104 学 号: 20118学 期: 2014学年
当前我国反腐
摘要
当前我国腐败呈现以下特点:高官腐败案件增多,涉案资金愈发巨大,腐败干部的抱团性,裸官现象依然严峻,腐败手法的惯用性。反腐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采取加强反腐机制建设的思考维度,加快建立完善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利用网络工具铸造反腐新利器,来进行反腐。
关键词
中国反腐
特点
解决方法
反腐倡廉建设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党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已经把它作为党建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无疑是党从建国以来进行反腐工作取得成果最为丰硕的一年,反腐力度空前强大,“苍蝇”、“老虎”一起打。反腐工作必是我党今后一项长期执行的艰巨任务,反腐倡廉建设既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又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关键工程。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当前中国腐败的几个特点,在众多腐败案件的总结中,腐败形式五花八门。无论是怎么样的腐败花式,都有其共同的地方,以下不完全地归纳出几个特点: 高官腐败案件增多
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纪委、监察部等部门纷纷发力,查处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蒋洁敏,贵州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方仁,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国家能源局局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铁男,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安徽省政府原副省长倪发科,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郭永祥等省部级高官。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2010年落马、宣判的省部级高官15人;2011年落马、宣判7名省部级高官;2012年查处了刘志军、王立军、黄胜、田学仁等5位高官;十八大后,蒋洁敏、李春城等19名高官相继落马。
涉案资金愈发巨大
2010年,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正科级负责人罗亚平利用职务之便涉嫌贪污、受贿,涉案金额共计6000余万元,并在单位私设小金库,掌控赃款多达1.45亿元一案宣判;2001至2004年,前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利用职务为他人谋利,涉案金额约合计人民币1,867亿元;原温州市副市长杨秀珠涉案金额高达2.5亿人民币;东莞市委原副秘书长吴湛辉被控受贿,涉案数额约1.7亿元;2012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最近开庭审理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原党委书记李丙春,共贪污公款3887万余元,挪用公款约1.6亿元,网络媒体还有报道“涉案金额”再创新高之说,不管是位居高位的高级干部,还是基层的工作人员,涉案金额之巨令人咋舌。上面的例子只是诸多案件中的几个例子而已
腐败干部的抱团性
在一些腐败案件某个点暴漏后,常常引发所在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一方面腐败分子相信“利益均沾,法不责众”,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制度固有存在的缺陷,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机会。因而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即“窝案”、“串案”。概括为组织性、整体性和公共性,主要表现为涉案人员众多;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公然与中央精神背道而行。2000年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首批25起案件一审公开审判,14人被判处死刑,其中有4名是厅级干部,有12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中有2人是厅级干部,其余58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001年,“慕马腐败大案”重要涉案人员已达一百二十二名,其中六十二人被移送司法机关;2006年湖南省郴州市腐败窝案:市委书记、市纪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国土矿管局党组书记及20多名民营企业家相继被查,该案波及当地党政干部、商界人士158人;2006年上海市社保案:涉及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社保局局长、宝山区区长、国企董事长等政界、商界几十人;2010年,以原吉林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忠吉为首的吉林交建集团11人集体腐败案。集体腐败比个人腐败具有更大的破坏性,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腐蚀更多的党政官员,更重要的是会产生更严重的政治腐蚀性。
裸官现象依然严峻
有些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把“交易”赃款赃物滞存境外。一旦有什么风声或是涉案人员落网即随时出逃。随着“裸体官员”问题浮出水面,贪腐行为败露后立即逃往国外的腐败谋略逐渐被人们认识与抵制,而某些干部利用出国考察机会滞留不归的情况亦更是暴露出贪官风险意识的增长,加拿大更是成为裸官前往的天堂。从1996年到2000年,大陆共有约200万公民移居欧盟15国,欧盟官员:1996年到2000年的大陆赴欧移民中,官员本人的移民比率约2%。当然,这只是在欧洲而已,那被裸官称之为天堂的加拿大会不会比这里的人数更多呢?同时,这还是十年前的数据。裸官具体数目当然不是很容易获取,但是从媒体报道度和社会舆论关注来分析,裸官现象依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亟需解决的毒瘤,当然,目前政府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来遏止这一问题的恶化。
腐败手法的惯用性
《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到支出式腐败、审批式腐败和卖官鬻爵式腐败是官员惯用的三个伎俩,无独有偶,法国社会出现的历史如今在中国重演。支出式腐败就是官员透过搞基础建设,包括修建道路、港口等等进行腐败,因为这是最容易腐败的方法。刘志军在任8年,总投资金额3万亿修建了7000多公里的高铁。丁书苗这个中间人穿针引线找了23大国企、大央企搞到了五十几个铁轨项目,其从中抽取回扣;审批式腐败三大业务是最容易腐败的,审批制度在中国是相当严格的,许多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腐败,为自己牟取利益。卖官鬻爵式腐败通过手中的权力去掌控下级官员的升迁之路,以获得利益。
加强反腐机制建设的思考维度
十八大后,我们党领导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反腐败任务还相当繁重。要充分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定反腐败斗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心,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加快建立完善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党极为重视权力相互制衡体系建设对维护权力科学合理运行的经济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关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政廉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目前党政机关权力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权力运行缺乏清晰、严密的程序性规定;有的虽然规定了权力运行程序,却不遵守程序,或者随意减免程序、改变程序,甚至权力运行不透明,制造腐败机会。要消除这种现象,就要严格规范党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使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在时间和功能上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建立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的、艰巨的过程。要认真总结反腐败斗争的经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够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利用网络工具铸造反腐新利器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平台所具备的廉价性、公开性、快捷性、便利性、互动性、隐秘性、追踪性等优势。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贯彻实施,网络在实现民主法治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反腐的重要武器。网络反腐可分为官方网络反腐和民间网络反腐,这两种网络反腐只是在形式和操作程序有区别,但发挥的作用是一致的。目前,网络反腐已日益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反腐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内外网络反腐逐渐由个人行为转向集体行动,并呈现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局面;掌握网络反腐特点,积极引导与加强网络反腐;加大政府网站的透明度;加快网络反腐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完善网络反腐立法;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观教育,必须积极肯定和引导加强网络反腐。
对党内存在的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讳疾忌医,而应该坚决纠偏补弊,激浊扬清,认真加以解决。要坚定反腐败必胜的信心,保持旺盛的斗志,准备打好一场长期的反腐战,以扎实的反腐败工作成绩,取信于人民,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