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复习题
21《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字,文学家,吴兴都
鄣人。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千转不穷,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
三、翻译关键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6.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8.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主旨句(作者的感慨):
2.高度概括山水特点的句子(全文之纲):(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3.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作者的行进路线:
4.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6作者走在森林中的感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写听觉感受的:
8.写山“奇”的句子:
9.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
10.《三峡》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
是写水流湍急,本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阅读研究。
1.概括各段段意。① 总写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② 写水之异;③ 写山之奇,并借此抒发自己的心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和留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
4.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5.本文的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
6.从听觉角度写景的骈句是什么?表达效果如何?
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效果:描写了各种声调不同的音韵,和谐齐发,引人入胜,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喜爱,写出了富春江山水的奇异。
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得发出了一番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这是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一种否定。封建时代“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读书人无不以功名为追求之目标,作者因看到了官场的黑暗而发此感慨。
8.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侧面写富春江景色美,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
9.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① 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② 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
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③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
心态)
10.“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1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
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
六、中考回放。【2013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照。(15分)
【甲】(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
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湖心亭看雪》)
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互相轩邈⑵窥谷忘反⑶上下一白⑷...
及下船.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3.填空和简答。(5分)
⑴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寄情山水”也算对。
⑵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加个
标题:。(1分)
示例:湖山夜雪(1分)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⑶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第二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文《马说》复习题
《马说》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于奴隶人之手()()才美不外见()...
是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故虽有名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文学常识或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马说》选自,作者,(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被列为之首。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②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③《马说》中揭示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④《马说》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1
⑤《马说》中表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⑥《马说》中活画统治者愚昧蛮横丑态的句子是:。
⑦《马说》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⑧《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⑨人们常用文中的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这两句话是:。⑩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 “食马者”喻指;而把能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统治者比作“”。
6、阅读理解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6、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
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8、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答
10、“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1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舌战群儒„„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方显无__岂有 _。
参考答案:
六、1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4、答: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5、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6、答: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7、答: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8、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9、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10、答: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1、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12、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14、有方显
无__岂有__。
第三篇:《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唐代韩愈写的一篇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
2、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四、指导朗读及字音
五、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5、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得议论方法。
六、梳理结构与探究课文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问题分析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七、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八、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伯乐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九、活动迁移: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马。
第四篇:《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篇:马原复习题
(一)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
1,如果把现实的理解为现存的,而现存的都是合理的那么这个命题显然是把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一切制度神圣化,是在哲学上为之祝福,这自然引起近视政府的感激,也引起了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
2,实际上,这个哲学命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看来,一切现存的,并非无条件的都是现实的、合理的,现存的东西只有符合必然性、合乎规律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而失去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尽管还存在着,却是不合理的不显示的,因而是行将 灭亡的。
3,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原则推论下去,这个命题就转化为“凡是现存的,都是现存的,都应当是即将灭亡的”。这个命题的实质就是一切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都是暂时的、处于不断发生、灭亡和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其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这种关于整个世界辩证发展的思想,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1,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根源及提出过程。3,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和对不可知论的批判,认为无
论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都没有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的实践观,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才彻底的驳倒了不可知论。
(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
1,新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光荣使命就是:“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2,从目的与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上论述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
3,通过揭示历史人物动机背后的动因,科学地揭示了探究历史发展动力的唯一途径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经济基础决定包括国家制度和法,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怎样理解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
1,这是费尔巴哈通过人们对天生的追求幸福夫人欲望要受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限制,即受到双重的矫正而引出的道德的基本准则
2,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基础在理论上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其一,是广大劳动人民更本没有满足欲望的物质手段,也就谈不上合理的节制;其二,在剥削阶级
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根本不存在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
3,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五)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抽象的
2,指出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
3,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全部复杂的社会关系
4,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关系 5,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变化的(六)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的?
1,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表现在将其唯物主义停留在自然观上,而没有将之贯穿大力社会历史领域,在历史社会领域中仍然是唯心史观,而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把人类之爱作为真理、正义等真实存在的东西来追求,因而是个唯心主义者。
2,施达克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按照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果歪曲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造成了混乱。
3,恩格斯对施达克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哲学史的事实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不符合哲学发展的客观事实。
其二,从人类活动的特点来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荒谬的,会推论出由于人们的活动都有“理想的意图”而都成了天生的唯心主义者,而不会有唯物主义者的荒谬结论。
其三,从历史事实来看,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有害的。历史上,有唯物主义者如狄德罗为了人类的进步不惜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因此,相信人类进步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绝对不相干的两回事。如果把相信人类进步当做唯心主义,那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就毫无意义了。这就一定会扼杀了哲学上的两个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