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
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
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例如:
[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 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例如:
[美联社罗马1997年9月27日电] 意大利文化部长昨天警告说,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可能面临着“再次死亡”,除非开辟更多的空间供游客参观,以缓解过分拥挤的现象。(《意大利古迹极其需要保护》)
这篇报道导语里引用了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昨天”,然后消息由庞贝古城说到古罗马圆形剧场、威尼斯的教堂等文化古迹,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遭到破坏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黑手党通过盗窃教堂、炸毁博物馆使意大利的文化古迹保护处境艰难。这篇消息中对导语的处理,显然比“长期以来,意大利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极其需要保护”的导语形式更具时效性了。
二、运用散文化的笔法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
那么,如何运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呢?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
1.在导语中出现如电影镜头般可视的画面。这种画面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鲜活画面。为此,导语要注重细节和现场描写,调动读者大脑的想象力和情绪,使导语赋有故事化和戏剧化。从而使一篇消息的开头有了一个亮点或卖点。例如:
[合众国际社北京1980年1月12日电] 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吃着雪糕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人不见了。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北京的冬天》)
2.在导语中使用现场的对话或直接引语。精彩的对话或直接引语有助于实现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能让读者对新闻报道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把他们直接带进新闻发生的现场。请看:
[合众国际社东京1978年4月5日电] 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一位女游客见了吓了一大跳。“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世界上最高的篮球选手》)
3.在导语中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技巧,也可以给新闻一种视觉上的感受。现各举例如下:
[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 今天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中国爆炸第一枚原子弹》)
[路透社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电]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今天辞职。这位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引发了一场最终把自己也埋葬掉的大雪崩。(《他引发一场埋葬了自己的大雪崩》)当然,新闻毕竟不是散文,过于注重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有时也会埋没新闻的时效性。所以在使用这个技巧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突出细节和现场描写而使导语丧失了传递最精彩的内容的使命。
三、用最简练的字句
法国作家斯汤达说:“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不能出现多余的字。这样,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又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耐心。关于如何用最简练的字写导语,笔者在此总结为以下三点:
1.使用最常用的动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动词总能给读者最强的冲击力,最常用的动词读者都能认识并理解。请看:
[路透社巴格达2003年3月11日电] 国旗降下来了,机密文件销毁了,沙袋堆起来了。大部分留守巴格达的外国使馆工作人员准备在美国发起进攻前撤离。(《驻伊使馆人去楼空》)形容词要尽可能地少用,英国记者格林说:“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形容词来拔高这个事实”。如果非要在导语中使用形容词,这个形容词必须能使新闻的内容更精确。例如:
[法新社德黑兰1995年5月20日电] 政府采取新的强硬的措施解决金融危机,伊朗的外汇市场迎来混乱的一天。(《伊朗货币市场陷入混乱》)
形容词“强硬”和“混乱”用在导语里突出了伊朗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2.尽量少使用从句。导语里应该出现“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的句式。这样的句子简练、清晰,便于阅读。例如: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1990年6月17日电] 塞尔维亚领导人上周抵制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民主改革浪潮,南斯拉夫将面临新的危机。(《米洛舍维奇无力控制塞尔维亚局势》)
3.尽量少出现过多的细节内容。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过“洁净者,简省之别名也。洁则意多,减始能净。”导语决不会因为抛开一些细节,而使事实模糊。相反,通过使用简练的字句交代读者最关注的细节,导语的内容才会更具体。
有时导语里出现的人名、头衔、单位名称,甚至数字等细节,要有选择地取舍,导语里永远用最简练的字句突出最吸引人的内容。例如:
[美联社纽约2003年2月27日电] 美国《福布斯》杂志今天公布2003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保持世界首富地位。(《全球“10亿富翁”476人》)
这条导语只突出了读者的兴趣点“谁是今年最富有的人”,内容具体,导语的亮点一目了然。至于比尔·盖茨拥有多少财产,这些“亿万富翁”们的分布情况等细节内容,则放到主体里去交代,避免了导语的繁冗。
本文所认为用简练的字写导语,只是希望导语里没有多余的词语,使导语更生动有力。但并不是主张文字越简,句子越短就越好。有时,导语会因此而不能把新闻的亮点表达出来,这恰恰违背了导语的任务。
当然,导语的写作技巧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它还和整篇新闻的内容、结构等等不可分割,关系着主体部分如何顺利展开。本文归纳的三种导语写作技巧都有各自的使用环境,只有遵循它们的特点,才会写出好看的导语。否则,不讲条件地盲目使用,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第二篇: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人民日报》曾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当《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时,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 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
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光明日报》曾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湖南日报》曾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0.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曾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1.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 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曾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2.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3.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 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4.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当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时,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5.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6.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 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7.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8.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19.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第三篇: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本文初步归纳了20种写作方法,仅供参考交流。
1.一语道破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拟人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导语,导语和被报道对象就会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下午版报纸。当天,新民晚报发了一则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响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嗨,下午好!’我国第一张下午版报纸今日由杭州日报正式创刊。‛报纸是纸,绝不会说话,作者却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声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违的朋友伸出双臂向你奔来,多亲切!6.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7.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8.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9.古诗名句法
如果避开花哨之嫌,在新闻导语中恰当地引用一点古诗名句,不仅意境深远,而且文采飞扬,可以大大增强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导语就颇具文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10、导语比较法
导语比较法即将新闻五要素逐一打头写进导语,最后权衡最具兴奋点或卖点的一条导语。其间的选择涉及到一个转变: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到以受众为中心。这虽早为媒介人取得共识,但在实践中,不是思想未根本转变就是极端化畸形发展。另外,写导语也是随着新闻的内容和背景的变化而转移的,如报道一盗窃案,如果盗窃案在白天发生,光天化日之下,案犯胆大包天,令人震惊,新闻导语中应强调‚何时要素‛;如果盗窃者本人就是执法人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何人要素‛应该被强调;如果案件发生地点是政府机关或公安部 门,那导语突出的将是‚何地要素‛;如果窃犯偷走了东西却还留下纸条,说是为了维持最低生活而所迫,那导语应突出的是‚何因‛这个要素。11.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12.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
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3.曲径通幽法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将作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远留在记忆中。‛
14.一张一弛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一张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5.小中见大法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的功夫了得。
16.先声夺人法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 导人,当然就会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17.拉近时间法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帮助他们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9.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0.化整为零法
聪明的记者对新闻导语总是字字斟酌,稍长一点的,就来个化‚整‛为‚零‛,分段叙述,绝不一开头就扔给读者一块‚铁板‛。
1981年,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在中国开拍,美联社电讯稿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写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但是,美国、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该片宣传负责人恰克〃潘恩特说,这部拍摄费高达2200万美元的电视片是西方在中国实地拍摄的第一部艺术片。一则导语,两个自然段,有声有色,有主有次,读起来方便、自然、舒服。
第四篇:导语写作技巧(第四讲)
新闻写作之导语篇
1.什么是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亮点的新闻事实。换而言之,导语即整篇新闻的高度浓缩与概括。
2.导语的要求
基本要求:概括主要新闻事件,写出来的文字确实是导语。
更高要求: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攫住读者眼球。
3.导语的常见类型及写法举例
●直述式
这种导语是直接把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单直接地概括叙述出来,类似于“开 门见山”。
这类导语在我们的校园新闻中应用较多,基本格式是“某月某日,某某地点,某单位的某活动举行”,语句的构成很传统,基本程式化了。然而,它包含了新闻事件的时间地点内容,是符合我们说的导语的基本要求的。
实际上,“某月某日,某某地点,某单位的某活动举行”是所有校园新闻导语中都包含的元素,我们不妨称其为“基础元素”。
引例:
11月4日晚,由校学生科协举办的“攀登行动”博学科普讲坛之专家报告会在南湖新1-404举行。(摘自校报2011年11月10日期《梁宏:创新思维与我的人生规划》)
进入学期第十周,我校秋季体育达标测试陆续展开。(摘自校报2011年11月10日期《体育达标测试敲响健康警钟》)
3月21日下午4时,政治与行政学院团委学生会女生部在余区老
七、老八栋宿舍楼下开展了女生节系列活动之“淘东淘西大卖场”。(摘自校报2012年3月30日期《政院女生举办淘东淘西大卖场》)
●直述+简单介绍
第一类直述式的导语,虽符合基本要求,但读来感觉生硬单调。因此,很多校园记者 们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事件的简单介绍,给人的感觉提高了许多。
这里说的简单介绍,是一个统称,实际上种类有很多。例如,比赛类的稿件,加上了冠亚军得主的简单介绍;大型晚会的稿件,加上出席的领导嘉宾;一般的活动,加上其内容的简单讲说等等。
引例:
12月8日晚,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在西院公会活动中心拉开帷幕。28组作品各展神通,激烈角逐。(摘自校报2011年12月20日期《理工机器人大赛激情上演》)
小小邮票,传承历史。12月12日,一位姓周的先生在我校余区图书馆二楼门厅进行了邮票的展销。周围挤满了老师和学生,场面很是热闹。(摘自校报2011年12月20日期《小小邮票:我在这头 历史在那头》)
描绘新的画卷,创出新的精彩;总结2011,展望2012。12月23、26日晚,2012年研究生“研华似锦”元旦晚会相继在西院大礼堂、余区工会二楼上演。(摘自校报2011年12月31日期《“研华似锦”舞动元旦》)
●引语式
直接引语用作导语是校园媒体上常见的样式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引语一定是加引号的严格的直接引语,转述的间接引语已经等于改编,一般避免使用。
此类导语的写法是:直接引语、标语、口号等+基础元素
所用引语应尽量挑选“掷地有声”的“点睛”之语,能起到一语胜千言之效,否则引语的使用反而给人笨拙的印象。此外,所用引语应该让受众很容易解读其语言含义,不要让人感到很费解。当然了,有时为了增加新闻稿件的可读性,直接引语也选择幽默诙谐的语句。
直接引语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切莫为了效果生搬硬套甚至胡乱编造。
引例:
“远离方便筷子,绿色走进生活。”11月4日,由武汉理工大学环境保护协会发起的“用竹筷换走方便木筷”活动在南湖校区食堂展开。(摘自校报2011年11月10日期《绿色生活 对一次性筷子说不》)
“我也只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希望给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送去温暖。”5月16日,在文法、机电等六院自强社于升升食堂前联合举行的绿林行动募捐现场,机电学院的小王说道。校自强社五月义工文化月的重头戏“绿林行动”已于5月9日在南湖食堂门口启动,而募捐活动将从16号持续到22号。(摘自校报2011年5月20日期《绿林行动 撑起爱的天空》)
“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2月6日,近一个月的寒假接近尾声,中国节日元宵节如约而至。受寒冷气流影响,今年很多地区遇上“最冷元宵节”,但寒冷的天气丝毫未影响人们过节的“温度”。(摘自经纬网2012年2月7日《元宵节看花灯 天冷人不“冷”》)
●设问式
新闻不同于文学,是不能随意使用修辞的。但是,采用导语中采用设问的方式是可取的,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新闻对于读者的吸引力。设问式有两种情况——导语中给出答案或不作回答,实际上两者皆可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写导语时,该设怎样的问呢?
其一,可由作者直接提出。那么此问题一般是广大师生希望了解的事情,或是客观存在需要解决的某些现状。这样的导语下,新闻的主体大致就是对该问题作出具体的解答了,成稿的思路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见引例)
其二,可假借他人之口(当然得是被采访者说出的话)提出,作用仅仅是引出要写的新闻事件。(见引例)
引例:
宇宙是怎样起源的,是否有极限,宇宙大爆炸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否在困扰着你?3月23日下午,西院会议中心301,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香涛带来了题为《爱因斯坦和宇宙大爆炸》的精彩学术报告,详细解释了相关问题。(摘自经纬网2012年3月27日《何香涛教授解读爱因斯坦和宇宙大爆炸 引起一片天文热》)
7毫升的血液,如何点燃另一个人的生命希望?3月20日,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升升食堂门前开展“天使计划”活动,为广大学子加入“中华骨髓库”提供机会,各学院同学积极参与。(摘自经纬网2012年3月21日《我校学生积极加入中华骨髓库》)
“咦?听说今年学校帮我们买春运票?”(摘自校报2011年12月20日期《春节回家 一票难求 学校代买 可解烦忧》)
●现象+原因
此种写法类似于文学中的“设悬”,作者开头提出引人注目的现象,紧接着道出事情的由来,这样便能极大地吸引读者看完整篇报导。事实上,这里的“原因”即前面说到的“基础元素”,后面的新闻主体,则具体讲明现象与原因。
引例:
脚底与地面摩擦出“吱吱”响声,队员之间用眼神和手势进行迅速交流。3月17日下午,理工男篮们坐镇主场迎战上海交通大学,最终以80:63力擒上海交大。(摘自经纬网2012年3月8日《CUBS战火重燃 理工男篮力擒上海交大》)
每天晚上6点左右,一群英语爱好者便会聚集在余区图书馆前练习口语。他们围成一圈或模拟雅思考试场景,或针对具体的生活话题,如喜欢的花、住的房子、家乡、运动等,自由地练习英语口语,然后由学长学姐点评。(摘自校报2012年3月30日期《校园现草根英语角》)
一部话剧,或让你捧腹大笑,或让你感动流泪,或让你心灵震撼……八部话剧连轴上演,那将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3月25日下午,文法学院2011级“相„剧‟你我话剧比赛”为你揭开答案。(摘自经纬网2012年3月27日《小小舞台穿越、历史、童话等八部话剧连轴上演》)
●其他类型
上述几种导语类型,主要适用于校园内各种各样的活动稿件,在校内各媒体上还是比较多见的。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新闻,并不属于这种类型,如“校园观察”、“记者在线”类的稿子以及人物、深度稿等。这些稿件的导语,与常见的活动稿有明显区别,形式更为灵活,没有特定的规律可循。
写人物稿、深度稿的导语,须紧扣导语的概念,以防偏离新闻而不知所云。此外,还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所写必须与后面的主体部分联系紧密。这一点,需要我们阅读一篇稿件时细细体会,积累经验,相信大量的积累之后,也就慢慢有感觉了。
引例:
圣诞节本是西方节日,为了庆祝耶稣的诞辰,一家人围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然而,圣诞老人的出现,苹果——平安果的解释使得中国也掀起了圣诞热。我们一起来看看我校的学生是怎样过圣诞的。(摘自校报2011年12月31日期《那些年我们一起过的圣诞》)
注:先介绍了圣诞节的背景,再过渡到中国的圣诞热。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揭示了整篇新闻的内容,事实上后面的主体部分也是围绕着这一句展开来写的,逻辑性非常明显。
10月27日至29日,武汉理工大学第八届运动会分别在马房山、余家头校区运动场举行。在为期两天的运动会上,教工趣味比赛、田径正赛、趣味运动比赛见证的不只是一个又一个奇迹,更多的是一片片欢声笑语。镜头凝固的瞬间,运动员们奋发的状态,啦啦队的热血沸腾,幕后工作者们的坚守都汇聚在这56小时的点滴光阴里。(摘自校报2011年10月31日期《青春飞扬 竞之悦》)
注:导语开头交代了运动会的时间、地点,接下来写了运动会的三个主要部分。后面“镜头凝固的瞬间,运动员们奋发的状态,啦啦队的热血沸腾,幕后工作者们的坚守”可谓匠心独运,仔细看此篇占据大部分版面的新闻会发现,后面所有的内容,无一不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来写。
晚上六点多钟,新材料研究所到第一行政楼的路上,地面终于被淋得湿透。她没有带伞,肩上斜挎着一白色小背包,踮脚跳过一处处积水。雨是傍晚时分下起来,而她从早上进实验室,一直呆到现在。
单星星,我校材料学院材料学研1108班学生,本科就读于武汉工程大学。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她与搭档刘艳娇获得桥牌青年女双冠军。一个多月过去,那份荣耀却似乎早在她嘴角淡然的微笑中荡漾开去。(摘自经纬网2011年12月31日《单星星:桥牌桌上,刻画的成长》)
注:导语第一段给出一个人物特写,读来令人感觉真实亲切。第二段介绍了人物的基本信息以及主要事迹,后面的主体部分则详细展开来写。结合后面的内容看来,这篇导语的逻辑性也很明确了。
4.编后语
作为一名校园记者,在校报工作了一年,收获颇多。上述文字仅仅是我个人对校园新闻的理解以及一点经验总结,见解粗劣浅薄,乃初摸新闻皮毛罢了。
导语是一篇新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若将导语的写作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入门会写、容易上手、风格独特,那么学会了上述的方法,大概算得上达到第一个层次了。上述一点点经验,对于对新闻无甚了解的同学,是有一定帮助的,欲更进一步,则需多花功夫。要达到写导语容易上手的程度,建议多多研读校报与经纬网上的新闻稿,积累各种各样的导语写法。毕竟,倘若胸中有万千文章,下笔也就犹如神助了。
此外,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写的导语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前面介绍的方法,仅仅只能利用它达到会写新闻导语即可,切忌一味地盲目模仿,而陷入了固定模式。到一定程度后,应抛开一切所谓的方法,自己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实际上,真正新闻功底扎实的人,是没有写法可言的,他们针对每一篇稿子,都会具体斟酌怎样将导语写得生动漂亮,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五篇: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稿格式
1、新闻要素:不可忽略5W1H。
2、新闻构成:题、文、图、表。
3、题:简要、突出、吸引人。
4、文:导语100至200字:开宗明义,人事时地物。
5、主体300至500字:深入浅出,阐扬主旨。
6、结语100字:简洁有力,强调该新闻的意义与影响,或预告下阶段活动。
新闻稿怎么写
新闻的写作特点
一、新闻的特点
1、短小精练:新闻要短小精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就小记者采写新闻来说,写好短消息,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同时也锻炼小记者的采写能力;就读者阅读新闻来说,它便于阅读。
2、语言生动简洁:新闻的语言只有生动、简洁,才能吸引读者
3、“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写作是将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按事实重要性程度和读者关注的程度先主后次的安排,内容越是重要的,读者越是感兴趣的,越要往前安排,然后依次递减。这在新闻写作中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二、新闻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
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三、学会恰当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在不少新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是新闻稿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交代背景应根据需要因稿而异,更要紧扣主题,还有交代背景时不宜太多,材料要写的生动活泼。
新闻通讯的怎么写
一、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二、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三、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四、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 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1、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2、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
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五、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2、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3、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
新闻稿写作注意事项
具有新闻价值、正确的格式、动人的标题。简洁切要的内容、平易友善的叙述、高度可读性、篇幅以1至2页为宜。写作技巧:清晰简洁、段落分明、使用短句、排版清爽。切忌偏离事实、交代不清、内容空洞。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必须具有新闻价值、把握主诉求与正确的格式外,行文应力求简洁切要,叙述应有事实基础,文稿标题则以简要、突出、吸引人为原则,用字要避免冷僻艰深,以提高文稿的可读性。
此外,篇幅也不宜长篇大论,一般以1至2页为原则,必要时可以加入图表,增加文稿的专业性,切忌内容空洞、语意不清、夸大不实。倒金字塔结构是绝大多数客观报道的写作规则,被广泛运用到严肃刊物的写作中,同时也是最为常见和最为短小的新闻写作叙事结构。内容上表现在在一篇新闻中,先是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又往往是将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端;而在新闻主体部分,各段内容也是依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犹如倒置的金字塔,上面大而重,下面小而轻。此种写作方式是目前媒体常用的写作方式,亦即将新闻中最重要的消息写在第一段,或是以「新闻提要」的方式呈现在新闻的最前端,此种方式有助于媒体编辑下标题,亦有助于阅听人快速清楚新闻重点。
基本格式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依次写下去。
正金字塔式此种写作方式刚好与「倒金字塔式」相反,是以时间发生顺序作为行文结构的写作方式,依序分别是引言、过程、结果,采渐入高潮的方式,将新闻重点摆在文末,一般多用于特写。
折衷式又叫新华体。此种写作方式
为「倒金字塔式」、「正金字塔式」的折衷,亦即,新闻中最重要的讯息仍然在导言中呈现,接著,则依新闻的时间性或逻辑性叙述。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平铺直叙式顾名思义,此种写作方式就是注重行文的起、承、转、合,力求文字的流畅精准。对教师组织而言,由于时常必须发表对特定教育政策、事件的看法,此种写作方式反而适合组织在发表声明时使用。
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范文的话,你随便打个“通讯稿”就一大堆了。也不知道你具体想要那方面事件的稿子,就说一下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