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准备辩论赛发言稿
辩论犹如战争,准备辩论赛发言稿。先期的准备,如分析辩题、查找资料、设计问题等可称为战前准备。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古训无一不可在此体现。
先期准备尚有如此多的讲究,真正两军对垒时更是战略战术孰优孰逊的较量。辩论当然也是如此,辩论技巧的好坏不仅在于为全队赢取一个优越的局势,很多时候成功的战术运用更可以扭转劣势甚至反败为胜。虽然理论上无不可辩之题,任何辩题都具有可辩性,但限于选手知识、眼界、洞察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大众思维的惯性引导等等种种原因,参赛者往往在先期准备方面出现种种漏洞和不足。也就是说相对对手而言在赛前已经处于了不利地位。怎么办?这就靠技巧来缓解危机。兵法云:“兵者,诡道也。”
对抗技巧:
这是短兵交接的战斗。辩论双方在唇枪舌剑的较量中,往往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对立状态。而这对抗性,也正是辩论引人入胜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抗技巧的特点就在于针对同一事物能给出针 锋相对的结论。
1.例证对抗
在论辩中,选取与对方所提及的相反的事例来与之对抗,从而构成尖锐对抗。如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中:
正方:对方辩友,请你们不要回避问题,台湾的正严法师救济安徽的大水,按你们的推论不就是泯灭人性吗?
反方:但是对方要注意到,8月28号《联合早报》业告诉我们,这两天游客要当心,因为台湾出现了千面迷魂大盗。(笑声,掌声)当台湾大学队列举“正严法师”的例子时,如果复旦大学队就此是不是泯灭人性展开讨论,不仅难度大,而且将陷入被动。预示反方选取了“千面迷魂大盗”这一相反的实例,将对方的诘问有力地顶了回去,赢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发言稿《准备辩论赛发言稿》。
2. 名言对抗
当对方引用名言来为其观点作证时,直接对名言进行反驳是不理智的。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引用与对方相反的名言与之构成尖锐对抗。如:
反方:就义利作用而言,利是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义呢,只是通过对利益关系的调节,来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正是在对自身利益契而不舍的追求下,人类从洪荒蛮野走进现代化文明的瑰丽殿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一语道破这种真谛:“利益是我们的唯一动力。”
正方:对方辩友跟我们说了一位法国人的话,那么我也想回赠对方一段法国人卢梭的话,他说:“爱人类,首先就要爱正义。”(掌声)
反方队从古今中外名家名言的宝库中找出爱尔维的话来论证重利的主张。同样,正方也从这一宝库中找出重义的名言来与之构成尖锐的对抗,使辩论更具有激动人心的色彩。
在论辩中要运用好名言对抗的技巧,平时对名言要有深厚的积累,辩论赛前更应准备好与对方观点相对应的名言卡片,以便运用。
3. 史实对抗
当对方从历史典籍中挑选与对方观点有联系的史实来进行论辩时,我们也不妨从历史典籍中找出与对方观点相反的史料来与之构成对抗。可参照名言对抗,在此暂略。
4. 数据引证
很简单,数字是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工具。不作赘述。
5. 煽情对抗
煽情,就是通过公众的某些特殊利益,迎合公众的心理来挑拨“是非”,并凭借公众在情感上的好恶,把假象说成真相,或把某些问题推向极端,以次达到征服对方的目的。对于煽情的对手我们有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唤起公众对己方的支持和对对方的憎恶来与之构成尖锐对立,此谓“煽情对抗”。如关于“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中:
反方:我只想请大家设想一个很简单的场景,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偏偏失去了健全的爱,这难道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吗?
正方:君不见,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吵闹声中流着眼泪离家出走;又有多少孩子有家不愿回,流浪在外而误入歧途。他们是有一个家,然而,这样的家带给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第二篇:准备一场辩论赛
一、审题
辩题及其相应的立场是辩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辩题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关系到制定的辩论方案质量。赛前准备应从审题做起。
(一)确定辩论的立场
近年来,国内许多辩论赛采取限定辩论双方立场的比赛规则,因而,无论是正方抑或反方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立场制定辩论方案。如果规则只规定正方立场,反方可以自由立论时,反方在审题的基础上,必须确定自己的辩论的立场。
如“人性本善”这一命题。倘若反方的立场只是否定正方的立论——“并非人性本善”,这时反方就需要自行立论。反方既可以“人性本恶”产论,也可以“人性本为‘白板’”立论。
再如,“当前我国环保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这一辩题,规定反方的立场是:“当前我国环保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资金”。可以说,这个辩题对反方也没有作立场的限定。因为,作为驳论的反方,当然要对正方的运动场说“不”。在论辩时,反方既可以提出许许多多环保遇到的问题来反驳正方,说明资金问题解决了,环保状况未必会改善,所以环保的主要问题不是资金问题。但是,尽管如此,辩论中正方会对反方提出质问:环保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观众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所以,反方应该亮出自己的立场。在这场辩论中,反方既可以立论为“当前我国环保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环保意识”,也可以立论为“当前我国环保主要问题是环保法制不健全”等等。因而,在这类辩题的立场限定上,反方立论有较大的余地。
(二)辩题类型分析
审题时,正确区分辩题的类型,有助于对辩题和立场的理解和把握,更是辩论方案的逻辑设计的需要。按不同的标准,辩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介是不论按哪一种标准分类,基础都是逻辑分析。
首先,如果从逻辑的角度进行分类有条件判断型和非条件判断型两类。如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属于条件判断型,“人类和平共处是可能实现的理想”属于非条件判断型。逻辑符号:A→B,A是B的充分条件。也就是有A,一定有B。
第二种分类的方法的按判断性质分的。读者已经知道,任何一个辩题都是一个可以判断真假的命题。原则上说辩论的中心问题——辩题所确定的两个对立的立场,正反双方是相互
否定的。这里说的不是这种一般性的是与非的判断,而是从价值判断型才事实判断型区分的两大类辩题。如辩题“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的表现”,“安乐死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等都属于价值判断型。辩题“流动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儒家思想能抵御西方歪风”属于事实判断型。
在事实判断型的辩题中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现实判断型和趋势判断型两种。如“生态危机将导致人类毁灭”是趋势判断型,而“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是现实判断型的。
第三种分类法是按关系性质分的。在辩题表示的关系中主要有等同关系和非等同关系之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属于等同判断,相当于前面说过的“A←→B”,表示两个关系为“充分必要”或“当且仅当”的关系。在非等同关系的辩题中,最多的是“利弊”大小的比较命题。譬如说:“发展旅游业利大于弊”、“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等等。
此外还有以理论判断为主的辩题类型,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二、立论
对于已经确定的辩题和立场,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立论”。严格说,辩题、立场规定之后,竞赛级委会已经替辩论队立论了,为什么还要讲立论呢?这是由于,辩题和立场是抽签决定的,如何理解、把握辩题正确的内涵有必要进行“立论”的相关工作。有一个由他人立论内化为自己立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事及其先后次序用图表示为:
这些分析工作是交叉、反复进行的。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辩论对立一方的辩论方案必须作充分的预测,站在对方立场上作设计,并以此不断调整本方的“立论”,对本方的方案反复调整、分析和优化。下面以“人性本善”为例。
对“人性本恶”的立场分析
总体分析:人性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
人性本恶;
人有理性;
通过后天的教化,人性可以改变,甚至可以产生伟大的人格。
关键词定义:人——人类
人性——由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成,自然属性是指人有无节制的本
能和欲望
本——先天的、本来的
恶——本能与欲望的无节制扩张
关键词联系:在这个辩题及相应立场上关键词的联系直接由立场给出,即人性“本”
恶
对“人性本善”的立场分析
总体分析:人与其他动物有区别也有联系;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类高贵性体现在人性本善。
关键词定义:人——人类
人性——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
本——先天的、本来的 善——吉祥、和好、善良
关键词联系:即人性“本”善
以上是复旦大学代表队分别对“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立论。按规则,进入决赛后,才抽签决定辩论立场。因而事先要作正反两套北京时间论方案。实际立场确定以后,另一个立场就作为对对方立论的估计。事实上,持正方立场的台湾大学代表队的立信纸与估计差别很大。从辩论陈词看正方的立论是这样的:
立场:人性本善
总体分析:人有理性;
人有恻隐之心。
关键词分析:人——有理性的个人
人性——人的道德性
本——人之初
善——恻隐之心
关键词的联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就实际比赛时正反两方的立论进行分析比较。从定义看,对“人”的外延:反方大,正方小。反方的定义把区别于动物的“人类”作为前提;正方把抽象化的“单个的人”作为前提。显然,前者的“人类”的定义外延包含后者“单个人”的外延。在逻辑上属于两个层次。反方的层次高于正方的逻辑层次。
三、逻辑分析与处理
逻辑分析与处理包括:(1)因果关系的分析;(2)论证推理的难点及相应对策研究。
(一)因果关系
任何一个辩题都包含了因果关系,差别只在于有的辩题采取直述的条件命题的方式表达因果关系;有的辩题在字面上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但是要完成论证推理,必须建立必要的因果联系。
从论证推理的角度分析,需要建立由“因果链”连接辩题的“因”与“果”。这个因果链就是所谓的“推理”和“演绎”。对“因果链”的要求是:
1、出发前提就是立场的前提,最后的结论就是立场的结论;
2、“因果链”内部不得存在矛盾。
(二)逻辑难点的处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抓住推理的逻辑难点,并在赛前安排好处理方案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下面仍以“人性本善”的辩题为例说明。
持“人性本善”立场的正方,逻辑难点是,本善的人性何以导致现实人性中的恶?而持“人性本恶”立场的反方,逻辑难点与之相当,是:本恶的人性何以导致现实人性中的善?
从双方处理逻辑难点的方案可以了解这场辩论双方的推理思路。显然反方的理解是严谨的:虽然人性本恶,但人有理性,又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于是“如果人人皆自私的话,那么人人都不能自私。因此,制约、权衡中产生节制,这就是最早的善源。”这套逻辑推理的思路,对恶的本性和现实存在的善之间建立了合理的、无矛盾的、有说服力的论证。
正方的逻辑证明对“单个的人”是合理的、无矛盾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是社会环境中的恶使人变坏。然而,追本溯源,人人皆善,社会的恶又何以出现?正方显然没有 4
解决最早的恶端是如何出现的问题。这就成为正方推理中的致命弱点。事实上,在辩论场上,反方紧紧抓住这个问题连续进攻,使正方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逻辑难点往往就是辩论的关键所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赛前逻辑难点的剖析,对策的谋略需反复再三,慎而又慎。
四、理论与知识
辩题所涉及的理论与知识是分层次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理论与知识,相关理论与知识,外围理论与知识;支持辩题的理论又可以区分为利己的和利他的两类。因此,在作理论和知识准备的时候,要区分情况,选择最有用、最有价值的理论。
(一)理论与知识的层次
核心理论与知识,是指那些辩题直接涉及的专业知识,由相应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提供。例如,在涉及人性之本的辩题下,有关的研究资料极其丰富,从古到今,由中到外,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发表有大量的学术论著,老子的、孔子的、孟子的;„„黑格尔的、康德的„„,直到新儒家杜维明等等。在宗教、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中都丰富的关于人性的内容。对于核心理论必须下大力气学习、理解、体会,直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相关理论与知识是指与辩题没有直接联系,而在辩论中可能涉及的理论知识。譬如在“人性之本”的辩论中,有关法律、伦理、历史等的基本知识与理论。
外围理论与知识涉及的面更宽,一般情况下只能是有备无患,主要还是靠平时的积累。辩论是知识密集的竞赛,要求辩手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用知识积累,做到厚积薄发。
(二)理论与知识的选择原则
1、全面、准确原则
当以某人的观点为依据作证明时,必须全面、准确把握此人的观点及观点的实质。如“人性本善”辩论中提到的荀子、康德等对人性的看法,究竟是善还是恶,必须非常准确,绝对不能搞错,否则会造成大的失误。
2、利己原则
选用理论和知识当然要对本方有利,关键是,必须确实弄清楚,选用的理论和知识是否真的有利于本方。有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同一件事实,正方能用,反方也能用,关键在于如何对这一事实进行诠释。
3、服从真理原则
如前所述,辩论赛辩题的对立立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存在大量有利于本方的事实的同时,肯定也存在大量有利于对方的理论和知识。在对手引用这些理论和知识时,应该尊重,不能轻易否定。这本身又是“实事求是原则”的需要。像在“人性本善”辩论中当正方说:“荀子错了”时,否定的已不是反方,而是否定荀子,否定权威了;同时也显示了其知识结构的某些不足,有损自身形象。
五、事实材料
(一)事实材料引用的重要性
“事实胜于雄辩”。理论具有相对性,有利己理论,也有利他理论,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向不同对象讲不同的话;有时对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推理过程也是这样,如何选取推理的出发点?组织哪些推理环节?需要准备哪些理论和材料?都与辩题密切相关,没有严格的完全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一旦不完全,不严谨,很容易出现漏洞,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事实材料就不一样,它是客观存在,谁也不能否定。所以事实材料的运用在辩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辩护和反驳时,列举事实是最好的办法。
(二)事实材料引用的主要原则
只有在引用的事实与所持立场不矛盾,相一致的情况下,事实才能胜于雄辩。所以,并不是什么材料拿来就能够使用,也不是有利的材料就一定有效。这里有一个如何选择材料和如何使用材料的问题。为此,必须注意下面这些原则。
1、定位得当原则
不同类型的辩题对事实材料引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一般理论型的辩题只要求适当引用事实材料,而判断型的辩题需要较多的引用事实材料。辩题通常多以“可能”、“利弊”、“等同”、“关键”、“主要是”等形式出现。对于这类辩题,辩论的输赢就在于,谁引用的事实材料多、质量高、能说明问题的要害,谁就能取得胜利。
2、实事求是的原则
毁为事实就应该是真实存在。在选择事实材料时,必须认真、反复核对材料的可靠性,切勿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更不能胡编乱造。
尊重事实,不否定对方辩友使用的对本方不利的材料。但对威胁本方立场的重要资料事实,要认真研究,建立有效的辩护防线。不能在事实材料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
3、分析求证原则
辩论中引用的材料试图说明什么问题,必须向评委和观众作出明确的解释。如果运用“归纳证明”,除说明归纳的结论,还应该说明归纳的理由。假如进行的是“完全归纳”,则需说明列举的“完全性”。
4、材料的时空性原则
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任何事件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具体背景,这种背景反映了材料的时空特性。脱离背景谈材料本身是毫无价值的。二是引用材料时也有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方用的问题。譬如,适合于国内使用的材料,在国外不一定适合用;有的历史资料不能用来说明今天的问题,年轻人中间发生的事情不能用来说明老年人的想法等等。
(三)事实材料的搜集
根据辩题需要,搜集材料的基本方法是制作“卡片”。对于搜集到手的材料,按照已经讲过和原则进行分类、分析,决定取舍。
应注意在比赛期间的材料搜集工作。原因之一,在比赛当地比较容易了解当地的情况;原因之二,在辩论过程中适当引用当地、当时发生的情况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问答与自由辩论方案的设计
与陈词不同,问答和自由辩论的态势无法作事先准确预料。辩手必须在现场随机应变。但是,这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赛前的分析工作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赛场的变化。因而,为了控制比赛的过程,争取主动,应该也完全可以事先设计场上的问答和自由辩论的战场。
(一)设计原则
1、以我为主的原则
辩论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场上主动权的把握。因此,在问答与自由辩论的方案设计中,应该贯彻“以我为主”的方针。根据本方的立场与辩论方案,在扩大本方优势、抑制对方优势;回避本方劣势、突出对方劣势的基础上制定有关问答与自由辩论的方案。
2、知己知彼的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辩论不能搞“一厢情愿”,对方设计辩论方案的原则也是“利己”的,因此对于对手的优势不可低估,对其劣势也不可夸大;甚至应该把对手的优势估计得多一些,对本方的劣势估计充分。这样设计的方案取胜的把握比较大一点。
3、灵活机动的原则
切忌制定“死”方案,以不变应万变的战术只能应付一时,不能应付整场舌战。更何况辩论态势变化瞬息之间,“堤溃蚁穴”之事难以预料。对垒双方都以“奇”为胜算之前提。临场应变能力不能只靠辩手的天赋,更应立足于“多算”。所以实施灵活机动的原则的基础还在于辩论预案有应付各种变化的对策,实际场上变化虽不能俱收并蓄,却也十之八九,基本有数,舌战中供辩论队和辩手灵活运用。
4、最佳方案原则
方案设计是一个反复权衡、反复修改的过程。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设计的方案,经过“以他为主”的检验,发现攻防上的弱点,对比赛预案进行一次“以我为主”的修改、调整;然后再“以他为主”寻找本方的漏洞,再次修改方案;„„反复这样的过程直至得到满意的方案。
(二)问答设计
辩论中的问是主动进攻。应根据分析针对对方可能存在的弱点提出问题,最好能将总是组成一个“陷阱”;有时可能针对对方立场上的逻辑难点提出问题。例如,在“人性本善”的辩论中,正方的逻辑难点是:本善的人性何以产生现实人性中的恶?反方的逻辑难点是:本善的人性何以产生现实人性中的恶?在该场比赛的自由辩论时,正反双方的确都紧紧抓住这个主要问题不放。
“答”是被动的防御,对方提出什么问题不可能事先完全预料到。但是,自己弱点自己心中有数,可以有针对地准备辩护的方案。
就技巧而言,回避回答固然是一种技巧,但在实际比赛时不宜多用“以攻为守”的技巧,用多了,给评委和观众一种“心虚”的感觉;如果辩论双方都采取以攻为守、回避回答的做法,其结果是辩论(尤其是自由辩论)没有交锋,必然降低辩论的欣赏价值。所以,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大多数的情况下应该给予回答。
“盘问”阶段规则要求:不得回避对方的提问,要求做到有问必答。作预案时要事先分析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好几套方案。本方的提问拟作成一个套,几位辩手的提问,问问相连,最后“请君入瓮”。
(三)自由辩论战场的设计
应根据自由辩论时间的长短、相应的一个攻防回合需要的时间多少,确定自由辩论需要开辟几个战场。一般情况下,八至十分钟的自由辩论时间,大约要准备四个主战场。有时可以根据辩论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程度,设计一些主战场的辅助战场。如:“人性本善”的自由辩论基本上围绕着一个主战场——善花结恶果和恶花结善果——进行。在这个主战场上,打了几个小高潮:本性与教化的关系、荀子是性恶说者还是性善说者„„
再如在“学生学业压力大是否有利于成才”这场辩论赛中,可以开辟的自由辩论的战场有:
——什么是压力?压力有什么积极作用,有什么消极作用? ——外在压力与自加压力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哪一种压力大? ——现代的人才观应该是什么?
——哪些学生的压力大?中、小学生?大专学生?
这几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坚持正方观点的有利论还是坚持反方观点的不利论,都有许多话可以说,也都有很广阔的回旋余地。
七、辩手定位与文字准备
确定上场辩手,安排好每位辩手的位置并合理分工,是涉及辩论成败的重要关键之一。
(一)原则
1、知识结构与学历层次搭配合理;
2、个性与性格特点搭配合理;
3、性别搭配合理;
4、心理状态稳定。
(二)明确每位辩手的职责
在确定辩手的辩位时,首先应该了解每个辩位的特点。不同的辩论模式对上场队员的要求是差别的。主要表现在不同辩位对辩手在“起承转合”中的作用要求不同。
一辩是整支队伍第一个发言的人:就本方对立场的认识、理解、各种关系的分析处理向评委和观众作出说明,使之对本方方案形成第一印象。“先入为主”,一辩的气质、个人形 9
象很重要。应选外形较温和,表达清晰、心理稳定的选手。也许出于这个道理,很多辩论队用女孩子担任一辩手。
“结辩手”在辩论中承担概括、总结整场比赛,系统归纳对方辩论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升华到一定高度的任务,对辩手要求比较高;反应快、接受的信息量大、提炼概括准确、说话有感染力。应该是上场队员中最强的一个。
处于中间辩位的选手要承上启下,要求辩手机敏灵活,有较强的说理能力。
在了解辩位特点和辩手个性特长的前提下,明确上场辩手的位置和分工。特别需要明确的是盘问和自由辩论时的分工。为此,要指定场上队长,其主要任务是:协调上场队员的关系;把握攻防转换的时机;指定场上主攻手和辩护手,以及教练认为必要的其他分工。
每位上场队员在赛场上的分工任务应有分有合,相互支持、及时补台。
(三)文字准备
首先把关于辩论立场的分析、辩论方案的主要线条拉成提纲,整理成文字资料。辩论队员人手一册,熟悉、备用。
上场队员、辩位、分工协调默契之后,根据对辩题的剖析、本方的辩论方案,各位辩手陈词的主要内容,由各位辩手自己撰写发言稿。
撰写必要的问答和自由辩论阶段的文字材料要集体讨论,可以分工写,也可以各写各的,经过讨论、交流和修改,基本确定。
最后,根据辩题整理、选择卡片,清理出需带上场的全套文字资料。
(四)制定场上协调原则
在教练指导下,以队员为主,根据辩论方案的要求,对辩论态势的分析,本着全队默契的原则,作出场上协调的常规处理约定和特殊情况应急处理原则。
第三篇:辩论赛准备流程
准备辩论赛的流程:
第一天:白天:1~2位同学去图书馆的工具书阅览室查定义;3位同学去机房的“万方论文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其余人上网查资料。
关键词的选取:辩题中辩词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每一位队员都应该发挥充分的联想,并且把所想到的关联词发给查定义的同学。
破题的例子:在校大学生应该/不应该尽早接触社会。那么需要定义的词就有:在校大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小学生、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人有什么不同。尽早和过早的区别。接触社会和进入社会的区别。以何种方式接触社会。等等。
第二天:带上所查的资料到食堂集合,先一起看资料,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讨论交流。要求:畅所欲言,不怕说错因为有时候就算是错误的观点也可能会激发大家的灵感。第三天:
白天:阅读资料为主,配合前一天晚上所讨论的要点,寻找重要的突破口,再搜与之相关的资料。把重点观点精简后打印。
晚上:讨论后尽量确定大的框架和方向,把待解决的问题都列下回去想。一辩稿初稿要写出来。第四天: 二、三辩反复修改攻击点问题,一、四辩防守问题,发言尽可能缩短到30s以内。
晚上:讨论时逐一模拟,不断完善。一辩继续完善一辩稿,二辩准备攻击点问题,三遍准备防守点,四辩写出四辩稿的提纲。第五天:
一起吃晚饭并讨论,四边不断修改稿子,二、三辩负责攻击防守点,一辩背一辩稿。一辩稿,攻击点,防守点全部打印出来,人手一份,每个人用剩余的时间熟悉这些资料,反复巩固本方论点论据,提倡背下来。
第四篇:应该怎样准备辩论赛
1。破题
滋味在辞海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味道,二是比喻某种感受。对于解释一,味道是事物本身存在的,但味道是由人主观“决定”的。例如,苹果的味道从分类应该上甜的,但是尝一个苹果,有些人感觉这是甜的,有些人感觉是酸的(即因人而异)。对于解释二,感受本就是主观的。综上,对于滋味一词,我认为
可以将其放到主观的范畴。
愁是一种抽象概念,对愁的识,主要靠主观因素(即因人而异),但某些事物在人眼中被普遍认为是
愁,即使被普遍认为是愁,亦不代表愁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愁和滋味两者都是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将两者结合,愁滋味是偏向主观范畴的词。
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3个解释。一是认得,辨别,知道(动词)。二是所知道的道理。三是辨
别是非的能力。对于这个辩题,识只能作为动词。
2。关于辩题的理解。
对于这个辩题,我一开始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少年本身有愁,但其本身心理素质好,便“不识愁滋味”。通俗理解便是不理会愁,但是在识字的解释
上,识没有理会的意思(识≠理会)。所以不能说成少年无视愁滋味。
二。少年无法辨别愁滋味。
一事物之所以能被辨别是因为这事物有其客观的特征。例如男人之所以能被辨别出来,是由于其有男
性的特征
人们常说:我无法辨别某事物。这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某事物具有可辨性,但其特征过于模糊,因此无法辨别。例如泰国人妖。假如事先不知道这是泰国
人妖,大多数人都不能辨别他是男人。因为泰国人妖的男人特征过于模糊。
②某事物具有不可辨性,这些事物通常是抽象的,主观的。例如男女生的暧昧关系,人们无法辨别他
们是爱情还是友情,因为暧昧是抽象的,无法辨别。
愁滋味本身就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其不存在客观标准,因此具有不可辨别性。所以将“少年不识愁滋味”
解释成少年无法辨别愁滋味,成立。
第五篇:辩论赛发言稿
辩论赛发言稿
各位评委、主持人:
我是来自樊城区牛首镇竹条二中的张海军。结合我方提出的观点,我想再做几点强调。首先,什么是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Growth education)最初的概念,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荣格等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他们根据《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份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占有一席之地的、长达1000多页的教案,结合美欧二战后新一代青少年心理和思想中存在的焦虑和浮躁,提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做人、强化心理能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教育的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所关注,并已进入教育实践阶段。在国内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素质教育。
成长教育的概念,从目的和方向上讲,应该是培育身心健康的、适合社会生活的、能够自食其力的、家庭和睦的、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从内容上讲,主要是素质及智慧的开发和培育。成长教育如果缺少了应有的方向和内容,或片面的追求诸如在校成绩等,就不能实践它应有的目的。这也正是近期人们对“应试教育”批评的原因所在。
明确以上所述,我方认为,一个人的发展,首先要接受的是成长教育。因此,我们教育局在2011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樊城区教育局党委把2011年教育工作的路线方针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樊城教育在“十二五”、在2011年到2020年这个中长期之间,各项教育工作要以“成人成才教育”为中心,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品牌建设”为基本点。“在这里,教育局把成人教育放在了成才教育的前面,也反映教育局领导的高瞻远瞩。
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了十年,但在落实上还有很大距离。所以,我们教育局从2011年开始,制定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和共同愿景。
这个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樊城教育现代化”。而 “樊城教育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然后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最后才是教育设备设施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设施的现代化只是教育现代化的外在物质显现,而在观念、内容、方法、技术手段上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化,才真正反映我们的教育是否是“以人为本”,是否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帮助学生成长。
樊城教育的共同愿景,是要实现“学校特色鲜明,教师工作幸福,学生成长快乐”的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三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充分反映了我们教育追求的方向,以及我们想要实现的结果。实现这一结果的方针是什么?那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指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支撑我们实现这一结果的理念是什么?那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成人成才教育”的新理念。
成人成才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成人。它告诉我们具有樊城特色的素质教育要走什么样的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实现。成人成才教育是樊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要培养的人,是有灵魂和思想的人,是精神饱满,能够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过程当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的人。我们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通过某一种特色为载体,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人教育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一个个学校都能充满个性、充满生气,学生成长快乐是我们的一个标杆和最根本的目的。树立了成人成才教育的理念还不够,还需要我们制定详细的办法措施,并落实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成人教育上,成人教育要重于成才教育。当然,不是说知识的传授就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着重改变教育质量提高的方式,要坚决抛弃“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坚决反对让学生在学习上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要妥善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切实把培养学生成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以上所述里面,教育局反复强调了一个成长教育。那么,我们的学校不立足于成长教育,我们又该做什么。
成长是什么?是思想变得深邃而心灵却越来越冷漠?是学识渐渐渊博而精神越来越麻木?是思维越来越敏捷而行动越来越迟缓?我想: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同的人会用各自的行为方式做出不同的选择,其答案是多样性的.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做梦!第二个是实现梦!
在这里,我想引用李炳亭先生的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阶段,如果我们的教育再不改变,我们的教育会最终导致失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最终也会走上死亡,所以说,请在这里的各位同仁、朋友,请放开我们的思想,去施行真正的成长教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