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
调研报告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我县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和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2009年以来实施寄宿制小学项目的18所学校,广泛听取了各方对寄宿制小学的看法、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寄宿制小学现状
我县从2009年到今年春季,全县共有寄宿制小学52所,学生数18700人,寄宿生8392人,占寄宿制小学学生人数的44.88%。已通过实施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撤并了31个教学点。
二、建设及管理经验
(一)撤点并校:对撤点并校工作,社会反响的主流声音是支持的,其主要观点一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并较大程度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三是从小开始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理、自制能力。
(二)硬件设施:自撤点并校以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寄宿制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大大改善了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为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三)管理服务: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寄宿制小学,都有一整套有关寄宿生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实施,保证了寄宿生学习生活的安全和有序。
(四)素质教育:与撤点并校之前相比,寄宿制小学的硬、软件条件都优越了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应该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撤点并校信疑参半:一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寄宿学校会受苦、受累、受欺负;二是担心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1
三是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且越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教育的成本就越高。还有人认为,从小长期寄宿,缺乏亲情和社会教育因素,会对儿童的心理、完全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由于群众对寄宿制学校信疑参半,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多数选择到城区寄读,或由父母在中心校附近陪读,所以寄宿生中以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子女居多,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造成巨大压力。
(二)硬件设施,参差不齐:相当部分寄宿制小学的硬件设施还十分简陋,厕所与宿舍分离,热水供应极其有限,大部分学生住校期间无法换洗衣服,更不用说洗澡。食堂伙食标准参差不齐,且都偏低,营养卫生都不容乐观。除食宿条件差外,学生课余活动的场地、设施、器材也十分匮乏。寄宿生生活单调而乏味,每天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活动。
(三)管理服务,亟待提高:多数学校的管理仅停留在约束学生、求不出事的低层次上。管理手段滞后,措施不够落实,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重校内轻校外的现象。一般只是对那些亟须呵护的幼小儿童进行纪律约束,而较少人文关怀,多数儿童在校无法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情的慰籍。管理过程粗约,多共性要求,少个性管理。
(四)素质教育,亦喜亦忧: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是学校教育的三大要素。这些要素虽然在质和量上都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首先是学生。寄宿制学校里独生子女多、留守儿童多,而好生员流失严重,给学校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难。其次是教师。小学教师还存在缺编状况,再加上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管理毕竟必须摆在首位,也使教师费神费力,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再次是教学条件。在上级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教育教学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离标准化建设相差甚远。
重点保校内平安,而校外跟踪管理则鞭长莫及。另外,偏远山村
儿童往返家校途中的交通及安全问题、学生住校期间的卫生保健问题,也缺乏有效措施解决。
四、建议
撤点并校工作从理论上讲,是与广大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渴望优质基础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上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寄宿制学校只能办好。为此,特建议:
(一)参照省素质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尽快制定寄宿制小学评估办法并及时对现有寄宿制小学进行评估,争取到2015年,所有寄宿制小学基本达标。达标之前,建议由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对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当务之急,要尽快解决一些学校寄宿生的热水供应和夜间如厕难的问题。今后,凡需撤点并校的,并入校必须符合评估标准方可撤并。
(二)创新体制、更新观念,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充实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就我县而言,目前小学教师编制普遍不足,大部分的生活管理人员均是学校在编教师,寄宿制小学的保育员仍需向社会招聘,建议今后除招聘少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保安人员外,还应招聘一定量的保育人员,统称为生活指导老师,占用老师编制。无论专职或兼职,都不影响他们的评先、评优评职称。绩效工资也应当向他们适当倾斜。二是管理要细化,管理流程应从集体向个体延伸,由校内向校外延伸。三是管理与育人紧密结合,管理要人性化、亲情化。四是更新管理手段,改善管理条件。
(三)建立保障机制,保证寄宿制小学可持续发展。一是抓住国发2号文件精神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规划的有利时机,结合实际,尽量争取将寄宿制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市规划盘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二是县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应向农村寄宿制小学适当倾斜,弥补学校由于学生寄宿而不得不增支的水电费、柴火费、工友费等。
(四)上下联动,群策群力支持寄宿制小学建设。
首先是乡镇的支持。虽然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义务是等同的。建议建立乡镇主要领导办学责任制,激励乡镇领导办好本乡镇教育的责任意识。
其次是鼓励社会捐助,各乡镇都有一些本乡本土的大款,如果他们想回报社会,除赈灾外,一般都会选择捐资助学。县乡领导应多做些协调工作,鼓励企业家对口冠名资助农村寄宿制小学,对捐资助学确有成效的社会贤达,应大力宣扬并予以表彰。
再次是加强家校、家村联系,争取广大村民及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撤点并校过程中,在主管局和乡镇领导的协调组织下,许多村都能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献物,为寄宿制小学的顺利办学解决了不少的燃眉之急。各级领导应鼓励和保护这种积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村民助学行为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切实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这是寄宿制小学发展的生命线。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可行的激励机制,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校本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等,扎实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政府应尽可能地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配置必备的器材和设备。同时,也要防止一些学校为了管住寄宿生,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一二年四月一日
第二篇: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的调研报告
九月下旬,根据县政协常委会的安排,政协教育文卫委组织部分委员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教育局、汤川乡和新阳镇,参观了光明小学和新阳镇中心小学,广泛听取了各方对寄宿制小学的看法、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寄宿制小学现状
我县小学撤点并校工作从2002年开始,到今年秋季,已撤并了全县三分之二的完小现仅存完小63所,初小教学点33个,在校小学生数21538人。其中寄宿制小学43所,共有学生数人,寄宿生3900人,占%。
(一)撤点并校,信疑参半。
对撤点并校工作,社会反响的主流声音是支持的,其主要观点一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并较大程度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二是有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三是从小开始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理、自制能力。但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少,其主要观点一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寄宿学校会受苦、受累、受欺负;二是担心孤安全与健康;三是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且越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教育的成本就越高。还有人认为,从小长期寄宿,缺乏亲情和社会教育因素,会对儿童的心理、完全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由于群众对寄宿制学校信疑参半,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多数选择到城区寄读,或由父母在中心校附近陪读,所以寄宿生中以留守儿童和 1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子女居多,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造成巨大压力。
(二)硬件设施,参差不齐。
自撤点并校以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寄宿制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大大改善了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到目前为止,已建成标准小学生宿舍楼的小学有所,有达标学生食堂个。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调研组参观了新阳中心小学,这是我县第一所素质教育标准化学校,硬件设施令人赞叹。28间教室都安装有简易多媒体,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的教具和仪器齐全。学生宿舍有独立卫生间并配备热水器,一律使用钢制床架,统一配臵储物柜。学生食堂有供学生就餐的钢制餐桌凳340个席位。校园内有标准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还有乒乓球台区、成套的健身器材等,为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条件。具备类似优良条件的小学还有洋中中心小学、西城中心小学等。
但仍有相当部分寄宿制小学的硬件设施还十分简陋,没有卫生间,厕所与宿舍分离,热水供应极其有限,大部分学生住校期间无法换洗衣服,更不用说洗澡。食堂伙食标准参差不齐,且都偏低,营养卫生都不容乐观。除食宿条件差外,学生课余活动的场地、设施、器材也十分匮乏。寄宿生生活单调而乏味,每天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地活动。
(三)管理服务,亟待提高。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寄宿制小学,都有一整套有关寄宿生的管理制和办法。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实施,保证了寄宿生学习生活
2的安全和有序。但是,多数学校的管理仅停留在约束学生、求不出事的低层次上。管理手段滞后,措施不够落实,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重校内轻校外的现象。虽然各校都配备有较强的生管、保育力量,但是,也许是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也许是对新生事物的经验不足,生管、保育的职责不十分明确。一般只是对那些亟须呵护的幼小儿童进行纪律约束,而较少人文关怀,多数儿童在校无法感受到家的温馨和亲情的慰籍。管理过程粗约,多共性要求,少个性管理。
(四)素质教育,亦喜亦忧。
与撤点并校之前相比,寄宿制小学的硬、软件条件都优越我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应该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但遗憾的是,至今我们还没有见到一份可让群众信服的质量报告,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是学校教育的三大要素。这些要素在质和量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首先是学生。寄宿制学校里独生子女多、留守儿童多,而好生员流失严重,给学校的教育造成了很大困难。其次是教师。小学教师数量充足,这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人多势众,众人拾柴火焰高,劣势是因为超编,新人补充困难,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如汤川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51岁。很难想象一群暮气沉沉的教师能带好一支生气勃勃的团队。再加上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管理毕竟必须摆在首位,也使教师费神费力。再次是教学条件。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的教育教学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现已经省验收和正在验收的素质教育标准化学校已占全县完小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已达标的寄宿制小学有13所。这为学
3校顺利开展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汤川、中仙、台溪三个乡近20所完小中,仍未有一所完小达标。
重点保校内平安,而校外跟踪管理则鞭长莫及。另外,偏远山村儿童往返家校途中的交通及安全问题、学生住校期间的卫生保健问题,也缺乏有效措施解决。
二、建议
撤点并校工作从理论上讲,是与广大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渴望优质基础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实践上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寄宿制学校只能办好。为此,特建议:
(一)参照省素质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尽快制定寄宿制小学评估办法并及时对现有寄宿制小学进行评估,争取到2012年,所有寄宿制小学基本达标。达标之前,建议由县督导室每年对寄宿制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行一次专项督查。当务之急,要尽快解决一些学校寄宿生的热水供应和夜间如厕难的问题。今后,凡需撤点并校的,并入校必须符合评估标准方可撤并。
(二)创新体制、更新观念,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充实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就我县而言,目前小学教师编制普遍过乘,而寄宿制小学的保育员仍需向社会招聘,大量经费被人头吃掉了,这种由于现行体制和传统观念造成的弊端应尽量加以克服。建议今后除招聘少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保安、保育员外,大部分的生活管理人员应由在编教师担任,统称为生活指导老师,占用老师编制。无论专职或兼职,都不影响他们的评先、评优评职称。绩效工资也应当向他们适当倾斜。二是管理要细化,管理流程应从集体向个体延伸,由校内向校外延伸。三是管理与
4育人紧密结合,管理要人性化、亲情化。四是更新管理手段,改善管理条件。
(三)建立保障机制,保证寄宿制小学可持续发展。一是抓住省府对我县的“双高普九”、校安工程和创建素质教育标准化学校的有利时机,尽量争取将寄宿制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规划盘子,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二是从省府下拨我县的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约600万元)中,划出一定的比例(如20%),做为改善寄宿制小学办学条件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县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应向农村寄宿制小学适当倾斜,弥补学校由于学生寄宿而不得不增支的水电费、柴火费、工友费等(估计全县各校这方面的经费制品约100万元左右)。
(四)上下联动,群策群力支持寄宿制小学建设。
首先是乡镇的支持。新阳中心小学之所以能从原来全县基础设施最差的中心校之一一跃成为我县第一所素质教育达标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阳镇政府的鼎力支持。虽然各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义务是等同的。建议建立乡镇主要领导办学责任制,激励乡镇领导办好本乡镇教育的责任意识。
其次是鼓励社会捐助,各乡镇都有一些本乡本土的大款,如果他们想回报社会,除赈灾外,一般地会选择捐资助学。新阳中心小学在建校过程中,得到社会贤达的捐助近3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县乡领导应多做些协调工作,鼓励企业家对口冠名资助农村寄宿制小学,对捐资助学确有成效的社会贤达,应大力宣扬并予以表彰。
再次是加强家校、家村联系,争取广大村民及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撤点并校过程中,在主管局和乡镇领导的协调组织下,许多村都能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献物,为寄宿制小学的顺利办学解决了不少的燃眉之急。各级领导应鼓励和保护这种积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村民助学行为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切实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这是寄宿制小学发展的生命线。一方面,建议改革当前的绩效工资制度,提高绩效工资占总工资的比例,并制定有效的绩效考评办法,创新绩效评估标准,以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促成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校本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等,扎实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政府应尽可能地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活动配臵必备的器材和设备。同时,也要防止一些学校为了管住寄宿生,给学生布臵大量的课外作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第三篇: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XX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据统计,XX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约XX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XX%,即平均一户农户近一人在外务工、经商或常驻城市,大部分的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到位,加之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给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带来了难题,直接影响到农村未成年人素质的提高,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进程。面对困惑与挑战,XX镇中心校提出了拆并薄弱村小、组建寄宿制,实施规模办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文江教育迅速崛起的办学思路。于XXXX年XX月,XX镇XX小学率先实施了农村小学寄宿制,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学生由祖父母或亲戚看管、甚至无人看管,导致学生厌学、逃学、失学的问题,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农村教育新格局。
一、农村小学建立寄宿制的思考
随着农村学龄儿童逐渐减少留守儿童增多,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学校布局分散、平均办学规模小、小学在校生班额过小、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稳、优秀教师外流、教学质量呈下降的态势等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在农村实施寄宿制学校是边缘山区地方未来农村教育的有益尝试。
(一)农村教师数量与质量的客观现实 农村师资匮乏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首先是教师严重缺编,XX镇的村小,除城郊的两三所以外,几乎都是一班一师,其中代课教师XX名,占X %,具有中师学历以上教师XXX,占XX %,其次,师资不稳定,偏远村小由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较差,村小教师待遇也差,造成教师不能安心工作。第三是师资结构不合理,村小均没有图、音、体、外语等必要的专业学科教师,无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与管理的客观现实 其一,村小投入不足,设备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村小点多面宽,无法保证一一投入。薄弱村小的校舍简陋、设备设施不足(XX所村小的学生都没有条件学习计算机),活动场地狭窄,许多必要的活动无法开展。村小生源逐年下降,盲目投入也将造成很大财力浪费。其
二、村小管理相对薄弱。由于村小规模小,不能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缺乏规范管理。同时,村小得到上级直接管理的机会又相对较少,因此,村小的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三)农村学生流动与留守儿童的客观现实 让农村学生如何能享受城市学生同等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现实性问题。一方面,农村学生流动问题普遍存在,村小向村完小流动,村完小向中心校流动,中心校向县城重点小学校流动,也给城市教育教学带来难度。另一方面,家庭条件较差、问题学生、留守学生则成为农村教育最大的难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具体实践
XX镇中心校通过深入调查,广泛宣传,本着“调整布局、方便入学、改善条件、确保质量、稳步发展”的原则,首先在偏远的滥田小学率先实施寄宿制,把离校太远、年龄偏小、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吃、住、学习和管理,经过教师广泛宣传动员、家访、调查核实,本着家长同意,学生自愿的原则,最终有27名学生参加了寄宿制,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名。
(一)提供实施“寄宿制”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基本保障。一是硬件设施方面,经过认真思考、精心测算、反复研究,结合该校实际,多方筹资XX万元,改善必备基础实施。主要是利用原来的两间教师办公室改建男女生宿舍,新建学生食堂和教师办公室,学生浴室,改建厕所;新添电视接收设备,男女生床位各XX张,安通无线接入电话等,确保了在XXXX年秋期开学前全部投入使用。二是软件建设方面。首先是制度建设,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成立了住校生管理小组,各类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建立健全了住校生的规章制度:如《住校生行为规范》、《住校生内务管理条例》、《住校生管组职责》、《住校生管理实施细则》、《住校生安全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学生一住进学校,就进行制度教育,凡事做到有章可循。
(二)筑牢实施“寄宿制”学校的规范管理“四个统一”机制
一是统一作息:全体住校学生统一按照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作息,努力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二是统一食宿:学校安排专门负责学生食宿的生活教师,监督学生吃饭、睡觉,让学生逐步养成生活有规律,勤俭节约、不挑吃穿的好习惯。
三是统一活动:全体住校学生按时出早操和参加体育锻炼,统一收看《新闻联播》、少儿节目。
四是统一辅导:教师进行统一辅导,学生有问题可及时问老师,老师也对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三)强化实施“寄宿制”学校的后勤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学生生活安全方面:生活上,采取教师采购,工友做饭,合理搭配,按需供应,按实结算,不让学生交一分钱的水电费以及燃料费,平均每周生活费不到XX元,每月生活费不超过XX余元。多数学生家长每月都能按时寄生活费到学校,大部分家庭对于此项支出完全能够承受。安全上,坚持每天学生睡觉前进行寝室检查,夜间至少查铺两次,如果遇到学生生病,值班教师及时送医院,并及时与家长联系。二是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由于留守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多,缺少情感与心理关怀,亲情缺失,个性孤僻和胆小,甚至表现出偏执、冷漠和自私。为此,学校开通了亲情电话,让学生家长通过电话与自己的孩子说说心里话,使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时也可以向教师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三是值班教师的管理方面。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全校教职工为成员的学生管理小组,每晚安排男女教师各一名进行值班,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按照值班考勤打分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值班考勤内容包括:按时清理学生人数,按时按实填写好相关表册,准时到岗,督促学生参加晨操,查铺工作,登记表现异常的学生情况,以及周五下午清校工作,早晚自习辅导,就餐管理记载等。
三、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本成效
XX小学在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全校师生齐抓共管、同甘共苦,爱教并举,大胆实践,取得“五个转变”和“五个满意”的成效。
(一)五个转变。一是思想转变了。因学生整天住在学校,学生的思想动向教师能及时掌控,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变得更懂事,变得不再整日思念外出的父母,学习也更用心,对父母外出务工挣钱的艰辛也更加理解。如:三年级的井小刚同学,住校前由奶奶带养,经常夜不归宿,奶奶也多次找到学校与教师交换意见,但均不见效,自从住校后,该孩子非常遵守学校作息时间,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就连星期天都不愿回家。二是成绩提高了。学生住校后,增加了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学生学习习惯明显好转,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一期来,住校的XX个学生,有XX个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其中XXX、XXX、XXX、XXX、XXX学生进步特别大,总体来说年级越高进步越明显。三是兴趣广泛了。学生住校后,课外时间安排恰当,每天除坚持“两操一活动”外,课余时间可打篮球、乒乓球、做游戏……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四是行为转变了。学生住校后,由于学校对住校生实施了比较规范的管理,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四个统一”作保障,学生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一位住校生家长是这么说的:“自从住校后,孩子回家没以前野了,懂事多了,也比以前听话了”。五是,能力增强了。学生寄宿后,统一过集体生活,住校同学之间有事互相帮助,感情更加融洽,自主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二)“五个满意” 一是学生满意。寄宿制学生整天和老师在一起,丰富的校园活动和融洽的集体生活,与住校前的孤独闲散,枯燥无味,生活无规律,学习上有困难无人帮助的生活相比,满意率达XX%。二是家长满意。一方面,寄宿制的实行,对留守学生进行 “监护人――学校――外出家长”双向互动管理模式,家长可通过学校的“住校生管理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有专人管理,学习有老师辅导,外出务工家长可放心出去挣钱,所以学生家长对寄宿制学校管理满意。三是教师满意。留守学生往往在家缺乏管教,学习成绩不稳定,个人习惯差,好不容易在学校形成的一点好习惯,也因家教工作的缺失劳而无功,实施寄宿制后,留守学生思想动态全在教师的掌握中,师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学校成了温暖的大家庭。四是学校满意。实施寄宿制,缓解了农村教育发展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发挥规模办学效益,将三年级以上学生逐步向中心校、完小相对集中,有利于师资的整合(如:教学质量薄弱教师可作为生活辅导教师,教师的结构也会得到相应改善),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管理成本相应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将得到保证。五是社会满意。实施寄宿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农村教育和经济发展结合的最佳形式,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让外出务工人员更安心工作,让留守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长,让整个社会更和谐发展。
四、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努力方向
XX镇XX小学校寄宿制建设揭开了该县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序幕,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显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诸多优势,但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利因素,也必须不断加以克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不利因素。一是学校管理人力不足。由于农村师资配备不足,没有专职管理学生生活人员,导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疏忽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部分学生在家很少做家务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象;二是困难学生寄住难。部分留守学生家庭经济太困难,住校生活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类学生离校太远、年龄偏小、每天往返学校需几个小时,造成至今尚未住校。三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配套。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相对比原来多,与父母或亲人接触太少,缺乏亲情沟通,学校没有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和开设心理课程,将会造成留守学生孤癖、古怪、扭曲的个性。
(二)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一要完善配套设施。寄宿制学校中,应完善学生寝室和食堂,完善体育锻炼设备设施,购置部分必须的图书,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硬件保障。二要增加教职工编制。适当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实际需要,增配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学生生活辅导员、医务保健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的编制,确保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三要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后,学校各方面的运转成本都明显增加,必需确保运转经费正常。四要加大“两免一补”投入。农村留守孩子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仅靠学校一方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生的“两免一补”。例如有的留守贫困学生,家境贫寒,生活困难,无力负担每月的生活费。五要规划科学合理。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建设在跨乡镇中心场镇或人口流向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后能保证办学规模,以降低投入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产生规模效应。
第四篇: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调研报告
同在蓝天下 共享好资源
在县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委员发出了“关注留守孩子”的呼吁。的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学生。我县2007年最新统计留守学生5.9万人,占全县学生总人数的41%,连县直实验中学就有89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3.5%,不少乡镇学校个别班级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现象。家庭教育的欠缺,使这些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象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从而更容易出现心理不健全、行为失范、学习落伍、逃学辍学等现象。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历来是学校、家庭、社区共同的责任。但是,由于亲情的长期缺位,无法实施正常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农村的实际状况,社区教育无从谈起,这样“留守学生”的监护和教育的职责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上。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虽然无法担负起这样一个巨大而又沉重的责任,但面临现实,又不能不更好地履行教育的职责,寻求一个教育管理“留守学生”好的平台和突破口。从国家政策、社会现实和我县农村教育的现状出发,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是解决当前我县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不足、效益不均衡,促进留守生健康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多赢之举。
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我县农村教育现状来看,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适应农村人口变化、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需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生育观念的变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我县不少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学点的学生骤减。××等乡镇的一些偏远山区,一个教学点只有十几个学生,甚至几个学生。从2000年至今,我县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校布局调整,全县小学由563所已经调减为213所,初中由43所调减为33所。但是,按照全县0-20周岁文化人口统计,预计到2015年全县年级人均数将稳定在9000人左右。学生人数的减少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重新组合,使学校服务的覆盖范围大为增加,使学校所数进一步减少并向集镇集中,更多学生需要到校寄宿。
二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需要。建立寄宿制学校可以在现有校舍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既能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又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学校更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开设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
三是提供良好生活学习环境,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失去父母管束的孩子最容易走上邪路,将留守生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学校这一教育环境里,既能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又能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现状
目前,我县寄宿制学校大多集中在初、高中,农村小学具备一定的寄宿能力。近年来,虽然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工程”的实施,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够。近两年,在县委、县政府在正确领导下,在计委、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我县积极争取了各类专项资金用于改善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然而由于资金有限,目前我县寄宿制学校生均宿舍面积不够,学校厨房、餐厅狭小,学校操场、教室、寝室就是学生吃饭就餐的地方,绝大部分学生宿舍内无洗漱间、无浴室,生活设施设备十分有限,具备寄宿条件的农村小学不足农村小学总数的10%,远不能满足农村小学生就学的需要。
二是人员配置不齐。自2001年基础教育实行控编定编以来,寄宿制学校的保育员编制不在学校定编之列,以至于许多学校无法配备专职的保育员,保育员的工作只是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兼任。而且一些学校的炊事员都是临时雇请,卫生(保健)员、勤杂人员更无从说起。这种局面不利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是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我们调查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资源,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图书阅览等资源严重不足,学校无法满足学生在寄宿期间的各类有效的课外娱乐活动。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正常培养和锻炼,更不用提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
四是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寄宿后,意味着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新的关系突破了教育层面的关系,而上升到未成年人监护也就是法律层面的关系。寄宿制学校的安全使学校管理者忧心忡忡,现实的社会大环境不允许学校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学校事故的偶发性必然存在,一旦发生事故,学校处境更加艰难。
三、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建议
(一)积极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确保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到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可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未来的五至十年里,“普九”将转变为“普十二”。县委、县政府要根据全县人口出生变化曲线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组织人事、编制、财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调研,认真制定布局调整规划,逐步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规划一所、建设一所,办好一所。要根据寄宿制学校建设实际,科学制定教师编制配备标准,确定人员编制数量,同时将城镇教师编制向农村倾斜,以满足寄宿制学校增设保育、保安、校医、后勤等教师岗位,为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创造条件。
(二)积极做好建设资金筹措和投入工作,确保学校维修改造资金保障到位。较好的办学条件是推进全员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物质基础。县计委、财政、教育等部门要抢抓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改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等历史
机遇,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有重点、有计划、分批次地加大对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重点解决寄宿制学校的基础生活设施。
(三)积极做好寄宿生学习生活保障工作,确保教育管理到位。寄宿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学生”。寄宿期间,除了白天上课之外,课余时间基本在学校里。学校放假了又要用自己孱弱的身体支撑起家庭。如何让寄宿生安心地学习和生活,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制度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加强行为管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加强人文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文化、共青团、妇联、工会、广电、公安、司法、劳动、工商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建立起有效的监护体系,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四)积极做好贫困学生救助工作,确保学生入学到位。从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寄宿学生中大部分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子女。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政策,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完善学生救助体系,县政府应该考虑设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单列专款,专款专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助学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团体、个私企业、社会个人捐资助学,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助学能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我们相信,通过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一定会为广大农村儿童少年创建一个公平、和谐、优质的教育环境,一定会让广大农村孩子有学上、能上学、上好学,“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
第五篇: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情况的调研报告1
关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教育局的安排,我们对我区1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从学生生活状况、家长负担状况、师资状况(一线代课教师)、教学成绩、学校设施设备、学校基本情况六方面,采取走访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实地查看,查阅相关数据等办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调研剖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现状:
2008年以来,我区共创办了1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现有在校生2422人,其中寄宿生1654人。最远服务半径不超十五公里,有效改善了乡村薄弱教育现状,基本上取消了复式教学,实现了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逐步靠拢,在一定意义上使城乡教育得到了均衡发展。比较而言,教学成绩稳中有升;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多彩;自理、交际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基本养成;校舍及相关配套设施先进、齐全;师生同吃同住,伙食质标准高,标准高出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住宿条件舒适,教师、校长工作积极性高,各校基本上是健康、有序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学校层面
(1)、管理人员编制不足,教师出现断层现象。后勤安全、生活教师和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服务水平滞后,图书、仪器管理员、实验教师大部分是兼职工作。教师的年龄特征显现出断层现象,新上岗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这些教师暂时教学经验比较欠缺,教学业务素质有点差距,短时间内还不能真正承担起教学任务。
(2)、图书陈旧,盲目使用多媒体设施设备。学校教师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图书、报刊、杂志资料严重不足,现存图书陈旧,借阅率很低。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施,有的教师一节课不在黑板子上板书一个字,纯属“为用而用”,并非“需用而用”。
(3)、学生就医方面。没有校医、学生医疗室和医疗设施设备。
(4)、以应试教育为主。迫于家长社会对升学率的需求与高分的认可,为了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所有学校不得不表面上喊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只能以应试教育为主;各校对艺术、体育、安全教育课不重视。
2、学生层面
学生校园生活单调,第二课堂活动次数少和质量不高,大多还是流于形式,极少数学生有厌学情绪,部分学校学生伙食花样少、单调,极少数学生有厌食现象。不过所有学生都能够按自己的食量需要吃饱喝足,个个脸上露出甜蜜、幸福的笑容。
另外因种种原因,有些学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小学阶段辍学的学生几乎没有,即使有极个别辍学者也属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导致。由于不少被撤并学校的边远山村,没有幼儿园,学生只好直接进入一年级学习,致使学生学习吃力,课程不能如期顺利完成。
(三)、家长层面
根据调查,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能够落实到位,有少数学校在操作上存在方式不当,造成家长的误解。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上:问题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家长根本不知道国家的补助办法及标准,只知道自己孩子应该享受,其实国家只给三分之一的寄宿学生每月提供50元的生活补助,主要对象是贫困家庭的学生;问题二是学生享受标准不足。一些学校为了便于操作,除少数特困家庭学生足额享受外,其余寄宿学生平均分配,所以标准降低,实际上全部补助给学生;问题三是家长学生不知道。少数学校,发放时不用学生或家长签字,将生活补助款直接拨付到事务处,用于提高学生伙食标准,造成家长学生一问三不知的现象。
对于学校的管理、学生生活、教师的敬业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满意的、认可的。对于每周学生的接送首先成了负担,最担心的还是交通安全。
二、几点建议:
1、均衡调配教师资源。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需求,增加、均衡教职工编制,均衡配备教师,取消复式教学,全部实行单班单科教学。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设施设备,端正教育理念,开全开足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舒心环境。开发自身资源,充分利用寄宿制小学现有的图书室、阅览室、电视播放室等阵地,因地制宜,创办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午和晚上的时间,组织学生读书、看电视、唱歌,举办演讲、跳绳、拔河、文艺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避免学生厌校、厌学现象发生。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定期召开家长大会,吸收家长意见和建议,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逐步更换、添置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结合实际,逐步提高学生伙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