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家族企业中的文化因素及形成原因
论我国家族企业中的文化因素及形成原因
摘要:在世界各国,家族企业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把家庭放在首位的国家。有从下面3方面讨论我国家族企业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形成原因。1家族的企业中的员工他们只会“同甘”不会“共苦”2 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专制性3 家族企业有强凝聚力
关键词:中国家族企业 文化 专制 凝聚力 关系
目录
一 家族的企业中的员工他们只会“同甘”不会“共苦”........1二 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专制性.........2三 家族企业有强凝聚力.............2
在世界各国,家族企业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把家庭放在首位的国家。经过调查在我国企业中,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他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的管理模式为特征形成特殊的企业文化。目前全球都有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趋势,但是完全的照搬照抄用到中国式企业当中显然是不明智的,正如我们之前说的大多的中国企业都是家族企业,他们是是以血缘为基础去进行管理的而西方国家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去管理企业。所以我们应该取西方经济学之精华,将它们加以实践的用到我们企业当中。而照成中西方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下面我要从3点来分析一下我国家族企业中的文化因素及形成原因。
一 家族的企业中的员工他们只会“同甘”不会“共苦”
在我国家族企业中,用人的首要原则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他的在整个家族的位置和他有没有血缘关系。在企业里选拔人才培养重点选择那些特定的有亲属关系的人进行培养,即使这个人是一名扶不起的阿斗,领导还是会细心的栽培。在那些有才能的员工看来这是不公平的,即使他们再有才能也得不到管理者们的青睐,逐渐的领导对特定下属的重点培养会打消有才能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会认为即使再努力的工作,他们也不会领导们得到提升,这也照旧了一个企业现象:大多数家族的企业中的员工他们只会“同甘”不会“共苦”。当企业遇到一些问题,他们会首先摆明态度,这不是我“家”的事情,他们只会迅速的逃离,不会想如何解决企业中的问题。
这一现象的起因要归咎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尧在古代开创了一种传位制 1
度叫禅让制,即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通过选举继承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而到 夏禹传位时,他将他的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启,他也成为让“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人。我们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家族企业,企业内部也遵循“世袭制”的原则,企业的所有权总是传给本家的人。
二 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专制性
在我国家族企业中还存在这一现象,就是大多数的家族企业领导者都会专制,而往往他们的决定都是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家族企业就如一个家庭,在一个家庭里总有个一人总是决定家庭里的大小事务,而且家庭成员也十分的相信他,所以他有不可动摇的权利在一个家庭中。家族企业的领导者也是这样的,他的决策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员工也会盲目的崇拜组织的领导者。这种盲目的误区,也会让家族企业中的高层领导过度的自信和自大,他们往往会凭借自己的主观去做决定,这些草率的决定必定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损失,有些甚至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在我国的文化中就一再体现对君主,家长的尊敬,维权是从。我们翻阅古典随处都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周天子也曾经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些都可以看出皇帝所具有的权利,皇帝不
仅对官员有生杀大权,而且在努力社会皇帝又名天子,他是高高在上的。在我国历史当中就有明君少、昏君多,这一现象。下面我来分析下这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对现代中国家族企业有什么影响。我认为有三点原因,第一点是历史上皇帝的选择不是择优录取,平庸之人比较多。第二点是守业之君不知创业艰难,往往贪图享受,无所作为。第三点是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不受监督制约。皇帝理政随意性比较大,从而造成统治的昏庸。
三 家族企业有强凝聚力
中国的家族企业大多是由亲属,同事,战友,儿时朋友组成。所以较其它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内部是和谐的有更强的凝聚力。不像西方的企业都是以契约的形式去约束双方关系,这种用契约形式的约束我们不能否定它会带来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比如,在上面提到的家族企业中存在这一现象培养有血缘关系的人,但这在西方契约管理模式中是肯定不会存在的他们选拔的人才是根据一个人的能力,潜力程度决定的。可能大家会觉得我提出的第一条和第三条是相互矛盾的,在这里我想解释,我把家族企业里面的员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关系的,它包括亲属,同事,战友,朋友,同学等在以前之间有亲密了解的人。还有一种就是雇佣关系的员工,它们就像掉在外面的葡萄粒,组织和少会提升他们。而家族企业的凝聚力是体现在第一种人里的,他们相互了解,只要一个词语,一个眼神就可以明白相互之间想表达的意思。他们视对方如知己如亲人。我想用羁绊这个词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是使企业成功辉煌的源头,他们也能成为使企业落寞失败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对家族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家族企业文化主要的三个特点就是家族的企业中的员工他们只会“同甘”不会“共苦”,家族企业领导者的专制性和家族企业有强凝聚力。还有很多其它的文化因素如在企业中的面子问题,还有同志之间更愿意称呼对方非正式昵称:“姐”“哥”“妹”“弟”这些我们都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从小事两个同事之间的沟通到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管理企业,文化总是在扰乱人们的思维。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程度,这点然我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文岗:给中国家族企业开一剂药方,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7月
【2】梁绍川:企业文化与管理艺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柯丽敏:论我国家族企业及其文化构建,集团经济研究,2004年9月
【4】付文阁: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紧要问题,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
【5】王萍:我国国家企业文化探析,现代经济探析,2005年3月
第二篇: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探析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并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和扭亏为盈的最大障碍。如何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试作如下浅析。
一、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因此,要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贷款风险。
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为借款人的原因、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预测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如对贷款的调查评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多是基于对借款人投资项目前景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两高一剩”项目,如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抵押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对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假冒名贷款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因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致疏于催收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而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如在贷前调查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业务量大,只配备有1-2个信贷员,往往要负责十多个村,2000多笔业务,调查、发放、管理和清收一个都不能少,致使应接不暇,难以实现按操作规程执行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十分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执行不力的情况下。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以主观感觉和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因存在责任追究错位、权利与义务、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等情况,致使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一旦政策或外部环境有变,往往造成贷款形成不良或损失。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一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人)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其特征有:
(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
(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
(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更为严重的是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其主要特征有:
(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
(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
(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借款企业(人)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三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有的企业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四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三)、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二是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政绩贷款、救济贷款、保稳定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据了解,各地政府及部门在农村信用社都不同程度存在借贷业务,部分政府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却不能落实债务,按期收回。
二、化解对策
1、实行贷款清收责任制,落实岗位清收。做到把清收指标落实到人,与工作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按月考核。
2、委托清收。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对非金融系统人员清收的贷款实行打包委托清收。
3、落实清收担保、抵押贷款。对有担保的不良贷款,要做好担保单位的工作,由其予以偿还。对抵押贷款要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执行。
4、专项清收。对那些问题严重,欠款时间较长,收回难度大的大额不良贷款,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清收。
5、通过“拍卖”方式,盘活清收。通过拍卖公司,采取公平竞争,公开拍卖。
6、行使抵销权。若农村信用社与借款人之间互负有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农村信用社可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农村信用社在主张抵销时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
7、行使代为权清收。当借款人无力履行债务,同时借款人享有的债权却怠于行使,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第一部分第11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为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8、行使撤销权清收。如发生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等情况,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以上行为。撤销权自农村信用社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9、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清收。农村信用社要经常主动协调地方党政的关系,取得党政部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10、适量注入信贷资金,“放水养鱼”盘活清收。对一些暂无还款能力,但信誉较好的客户,在考虑其还款计划的基础上,适量投入一些贷款,帮助其培植还款源,经营重新走上正轨,尽早归还贷款本息。
11、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跟踪落实陈欠旧贷。信用社要加强与有结欠贷款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改制信息,及早介入企业改制,变更、落实债权债务关系。
12、依法提起诉讼,强制清收。对少数有偿还能力,而拒不归还贷款的“赖账户”、“钉子户”、“地痞户”,选准突破口,严厉进行打击,通过依法提起诉讼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等法律手段,强制收回贷款本息。
第三篇:学困生形成原因
学困生形成原因
目前,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升学率,把升学率作为考核的很重要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升学率,作为老师必须重视后进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数学成绩。同时,如果一个班后进生较多,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对他们重视不够,上课提问找优生,课后谈心找优生,课后对后进生没有很好的辅导,从而后进生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们,歧视他们,这样更加不会把数学学好。
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数学课堂教学,加上有些从小学开始一直是数学上的困难户,缺陷累积太多,积重难返。有些学生运算能力差,过度依赖计算器,运算速度太慢,粗枝大叶,不会找简便的方法,而运算能力在数学中十分重要,数学中的大多数题目是需要运算的,选择题、填空题中若是运算错误,则前功尽弃。有些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不灵活,题目条件稍作变化就不会做,只习惯于生搬硬套。以及其他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社会生活占学生生存空间的很大一部分,部分学生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如不良的人际关系、文化环境、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等,都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味溺爱、娇惯孩子、满足其物质生活,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孩子物质消费超前,追求享受,学习缺乏动力,数学成绩下降。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教师布置的作业,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其次,对学好数学信心不足,由于多次考试的失败,数学难度的增加,使得他们怕数学,怕做题目,这样造成恶性循环,当然成绩自然也就就提不高了。
第四篇: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原因
摘要:由于历史的缘故,商业银行的成长期都不太长,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和经验较薄弱。商业银行风险生成的深层根源,主要是由产权安排决定的治理结构、模糊的委托代理关系等;生成的外部成因,即行政化“大银行”式的组织制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突出表现进行总结,并给出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风险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原因分析
1、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制度不健全易造成法律风险。一方面在法规条例上存在不健全。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等“四法„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然而很多规范性文件仍有相当多的内容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没有符合现实情况下的风险处理要求,无章可循使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范失去健全性。此外,缺乏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规定,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如多年以来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怎样处理就无制度规定,致使责、权、利脱节。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人的自主性行为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违章不究与有章难循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和资产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法》反复强调和要求的,但由于制度在理论上过于超前,脱离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基本现状,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操作。此外,对员工,尤其是对领导行为约束软化。少数走样的行长负责制实际上是有权无责,既助长了一把手权力,也使制约领导行为的制度成为其工具。
2、产权制度不科学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由国家投资,产权的主体是国家,但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权虚置、内部人控制严重,几乎没有国家的地位。由于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仍有很多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使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承担
起风险的责任,最后只能由国家取代银行承担起金融风险的责任。例如,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就是因为严重的资不抵债146亿元,不能支付到期巨额外债而关闭、破产,这不仅带给企业巨大的损失,甚至也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
3、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将银行信用同国家信用混淆,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国家银行有国家担保,不可能有任何风险。这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外披露了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储蓄额仍不断增长。此外,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是一定意义上的“经济人”,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和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不顾国家法纪,窃取银行资金来满足私欲,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银行管理人员对此种现象没有及时的发现处理,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对策加以防范,致使商业银行人员的管理上出现严重与业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发展。
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对策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基础,是营造良好、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是商业银行赢得更好发展空间的关键。
1、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
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结构,使单一的产权制度发展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解决产权主体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股份制,而股份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股份制改造而临的“一股独大”问题,理清产权关系,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实现银行股权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扩大和提升监事会的成员构成,扩充监事会的权利,明确监事会监督的重点,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推行监事任职资格制度,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2、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的惯例,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但实施有效的信息披露,必须以实施审慎的会计原则为前提,确保统计资料和统计口径的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透明度建设,及时披露有可能对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确保披露的及时、准确、全面,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
构建科学的任免机制,改变我国的经理人员聘用、考核与激励和约束手段的行政化现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独立的、客观公正的经理阶层的评价体系。此外,加快外部支持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金融法律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准许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一定限度内的综合经营,规范中央银行监管行为和监管重点,转变行政领导管理方式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董事会聘任制,真正发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4、商业银行应建立对经营者有效和完善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激发人才资源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客观需要。首先,针对行政化的选聘和考核制度,商业银行要建立市场化的选聘和考核机制及业绩评价体系,真正把薪酬与业绩挂钩。其次,要有一个多元化的激励安排机制。具体包括:经济利益的激励,用资本的回报激励,即薪酬制度(岗位工资十年终奖十期权激励十职务消费十福利补贴);权利与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员工持股、经理人股权、期权等多项金融工具组合将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再次,构建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建立分权制衡、互协合作的机制,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制约,对各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实行问责制,明确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
第五篇: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8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n Chines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论应变能力在同声传译中的应用中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差异研究——以电影《推手》为例法律语言及其翻译研究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惩罚角度看中美育儿观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论委婉语与国际商务谈判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以朱纯深、张培基英译《匆匆》为例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色彩的象征意义中英礼貌用语差异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解读《哈利•波特》中纳西莎•马尔福的形象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On C-E Translation of Company Prof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海狼》主人公汉弗莱•韦登成长新论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讽刺对比——以短篇小说为例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
解析斯嘉丽的性格及其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借鉴意义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
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 48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49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Memory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
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无根性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71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73 中西酒文化比较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研究
《简爱》和《吕贝卡》中女权意识的对比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论“看,易,写”方法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钱钟书翻译研究
《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
《荒原》中死亡与复活的意象分析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从生长环境看林黛玉与简爱的反抗性格之差异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温和的反叛者——论《小妇人》中的女性群像
英汉“红色”与“黑色”词汇的对比研究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
功能对等理论透视下的影视片名翻译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梦的幻灭——论《推销员之死》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论不同语境下广告语中双关语的翻译原则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
Passion & Religio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he Thorn Birds 122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 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25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
论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导入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论人文主义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体现
论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写作中的运用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144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151 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152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53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154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
155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5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157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58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
159 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
160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161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62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63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64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165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
166 从“爱的习惯”看多丽丝•莱辛笔下的两性关系
167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168 A Reflection upon American Heroism Based on Reviews ofHollywood Movies
169 Whose Portrait Is This—Exploring Oscar Wilde’s Complex Personality
170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7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研究
172 Double Vision in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Great Gatsby
173 美国校园俚语发展的促动因素看美国的自由精神
174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175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
176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
177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78 中英姓氏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179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ë and “Wuthering Heights”
180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81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
182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183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84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185 埃德娜: 一个孤独的女战士——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186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87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 188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89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 190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191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9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193 Interpretation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spect by Compar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with Later Translator’ Versions
194 An Analysis of Gothic Atmosphere in The Shining
195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196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中文菜单的英译
197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98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199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200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