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2 12:4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

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1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和2010年没找到工作的200多万往届大学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场求职竞争

竞争极其惨烈

2010年6月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

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至少160万的工作职位相当于中学生直接就业的职位

也就是至少460万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十分艰难的状态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

今后几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

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

可以预计

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

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

与人们惯常认为的“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不同

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就业落实率只是略高于女性

两者相差仅4.5个百分点

而且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两项上

颇为意外的是

某调查显示

民办高校以79.9%的就业落实率

仅次于985重点大学(87.2%)排在第二位

高职大专院校以76.8%排在第三位

其次才是“211”重点大学(69.4%)、普通本科院校(65.6%)

独立学院的落实率最低

为60.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

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的落实率存在差异

分别为79.7%、73.2%、65.6%

总体而言

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状况越好

但是学历层次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

甚至出现倒挂现象

主要表现在专科生的落实率上升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

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仍以“向东向上”为多

他们的就业分布状况按就业地区划分

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52.5%

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7.3%

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30.1%;按就业地点分划分

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1.0%

在地级市的占29.2%

在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5.5%

在乡镇的占3.8%

在农村的为0.5%

按工作类型划分

各类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依然一枝独秀

占29.2%;其次是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

占20.2%;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理、部门经理等占13.3%;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行政管理工作占12.8%;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占8.8%

可以说

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趋向多样化

表现出技术类、管理类、服务类三足鼎立的特征

但是

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的毕业生依旧很少

各类一线工人仅占调查者中的3.69%

从事农、林、渔、牧业生产工作的更少

仅占0.9%

某知名机构自2006年11月开始历时3年

投资超过3000万资金

聘请300余名国内外职业能力实训专家

500余名世界500强企业、著名国资与外资企业以及王牌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以及100多名清华、北大、人大等一流名校从事企业研究的学者教授

全国抽样调查80000多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

总结出以下几种原因

原因

一、人的样本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212万

2004年280万

2005年380万

4年内增加了223万

仅就广东省而言

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

2005年为16.5万人

10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45万人

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

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

2002年37万

2003年52万

2004年69万

2005年达到79万

09年200万

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

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

服务西部等

但是

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 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

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

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

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调查访发现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

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

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

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

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据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就业处和招生处反映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

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

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

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

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

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要达到这一要求

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

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

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原因

六、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宁到外企做职员

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此外

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

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

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

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

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

七、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这是明显职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投入时间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有

也是很少

并且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意识不足

最终导致普遍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

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了各层现象

这也是中国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

用人单位表示

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

过分紧张

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

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

企图欺骗蒙混过关

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

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

而这样久而久之

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

八、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 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

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

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 形成巨大的落差

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

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

九、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

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

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

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

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过程中间

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

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在就业前景阴霾的天空下

要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努力奋斗

充实自我因为成功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胜利只偏爱那些勤奋的人;要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

因为如果不去积极争取

机遇就很有可能会从身边溜走;要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拥有理想

因为有了理想

才会将激情和潜能燃烧

实现自我创造成功

??

??

??

??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摘要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多方面调查分析,我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才的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本文章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引 言

受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14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14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正文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27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 待遇定位、地区定位和职业定位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11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

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首先是待遇定位。专家称:“我们不是用钱来衡量自己,而是要把自己的期望值与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相结合,避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其实这一点上,学生也在逐渐适应,降低自己的就业底线,这是很正确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毕业后我们没有工作,生存都出问题的情况下,还如何谈发展、谈未来?在当前受金融危机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像很多建筑行业公务员等职位都有相对的削减,部分企业的薪酬、待遇等都会有所下降,我们应认识到当前的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合适的待遇定位。”

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北京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没有必要非留在北京,很多地方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我们去开拓。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更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加强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业敬岗,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

10级营销(2)班29号邱波

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第一,毕业生多。今年是611万,明年是659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特别是企业需求这块,如果下滑比较厉害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就比过去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当代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2个:一:社会岗位的减少,素质要求的提高。这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之一,应对方法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广告宣传夸大或者改变人的消费和价值观,这一点也很重要,低收入艰苦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去干,大家都在挤独木桥;社会价值观教育没有跟上,造成很多人对社会存在偏见,了解不全面等意识方面的问题。二:现在的一代人在年纪小的时候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没有经历过生存的压力,所以培养不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适应能力

2010年大学生就业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不过,在我看来不论社会的就业环境如何变化,最重要的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利用在大学求学的过程中,既要认真对待、学好每一个科目,也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又或者去学校附近找一些兼职来做,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现在每天打开报纸或者电视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什么大学生找工作难之类的报道。我认为所谓的当代生就业难,其实是有一些大学生就业的心态没有对,有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况。我认为刚刚出来找 工作的大学生,应该摆正自身的就业心态,不要总是一毕业出来工资就非要3000或者4000的标准,正所谓凡事都要从低做起嘛!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其中增加教育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招生规模这三项重大举措,使得整个高等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认真研究的新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对将来充满信心,毕竟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是充满希望的。要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清醒,科学地分析,进而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长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1政策环境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方针而制订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行动准则,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有关的政策也作过相应的调整。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内容,政策体现着一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约束性。

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方式同其他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一元化的计划控制。毕业生固然在国家下达的分配计划内有选择个人志愿的权利,但终极必须服从学校具体制订的调配方案。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毕业生是依附性就业。就政策特点来说,调控性和约束性极强,其导向性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的主导择业观来实现。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择业意愿,且易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其存在的公道性,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也曾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首先表现在毕业生就业这一环节上。现在正在运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

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直接影响外,劳动人事制度中诸如人才活动、工资、公务员制度等,以及社会职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都会对大学生择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

2经济环境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其劳动就业状况。大学生选择职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从整个国家范围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进步,职业演化速度的加快,就业岗位的增加,都是极为相关的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由于其不平衡性,往往使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热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显现出来。

(二)个体长大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长大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牢牢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公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熟悉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进步。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熟悉自己长大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进步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镇江三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江苏大学镇江 21201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0-021

引言

2008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 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 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

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4.结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06,(3)

[6]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见: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下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200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就业政策

    创先职称论文发表网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就业政策 摘要:就业仍然是当前社会环境下非常严肃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小到大一直上学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找一个好的工作。这也是......

    2013标准格式选修课论文_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标准格式选修课论文_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摘要: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近年来,又受到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受教人数的增加和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较长期的供给大于需求的供求失衡这一现状,大学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顺应市......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 要】当代大学生逐步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其法律意识的现状影响着我国的法治进程,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普遍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

    * *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其分析专题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及其分析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外型歧视、履历歧视、政治态度歧视、户籍歧视以......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主题班会)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形势。解决同学们在就业及学习方面的就业压力和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班会的召开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