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成果应用推广建议 2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成果应用推广建议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真诚关心与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全休同仁的共同努力现已经告一段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成果我们认为相对比较成熟,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一、技术方面
1、课题组在有关方面的通力协助下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教育教学评价的办法与细则,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为合理评价小学语文及至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量化标准;
2、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对如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阅读教学到习作教学提出了一整套的教学模式,尽管有些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但能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参考;
3、经过探索,我们认为因地制宜,点面结合是开展科学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法,特别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研究应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进行,待取得一定成效、时机成熟后再全面展开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研究实效;
4、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见成效。这一方面需要领导要有远见卓识,另一方面还需上下的协调一致。而我们正好具备这两点,因而本课题的研究也就自然得以十分顺利地进行;
5、重视培养一支思想纯洁、“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农村基础教育得以延续发展与提高的基本保证。农村学校由于地域差异和历史的种种原因,能够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年轻教师仍十分稀缺,外出学习培训的时间和机会又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持续、有序进行需要我们教育行政人员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与探索。
二、思想方面
在开展该课题的各项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同仁充分发挥了精诚合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课题组成员为人更加坦诚、思想更为活跃,也更愿意对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见解,更勇于接受批评了。我们认为这种民主的学术风气值得倡导与推广。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组
2014年3月8日
第二篇:课题成果推广方案
三里畈中学课题成果推广方案
罗田县三里畈中学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教学的学情,选择教育科研课题,通过问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课堂,把教科研效能转化为教学效率。学习借鉴他人先进成果,把课题成果推广到所有的班级课堂,实现科研成果的“异地创新”。立足于课堂,解决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开拓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体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二、组织机构
1、课题成果推广领导小组 组
长:秦新潮
副组长:蔡文明
陈艳平
李国中
成员:晏绍安
何石木
何小平
朱雪松
邱益航
何先中
何
颖
雷洪涛 方
勇
陈先锋
雷韧刚
何群科
2、职
责:负责课题成果推广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制订相关的保障制度和政策,保证投入。
三、课题成果
我校罗田县第一轮“一校一题”《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和第二轮《关注细节,构建和谐语文课堂》两个课题,县教研室专家通过课题答辩和成果鉴定等多种形式进行论证。最后评定为优秀实验课题。专家组认为我校课题研究体系规范科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归纳出的多种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有很好的推广价值。通过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树立了我校教师创新发展的教育理念,转变了学习方式,确立了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教师的科研素养,构建了“自主式阅读—开放式探究—主动式质疑—分组式讨论—合作式总结”的和谐语文课堂和“趣导—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教学“四步”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预期目标
通过对已结课题所取得成果的推广应用,让课题成果在全校范围内共享,达到相互学习运用科研成果,实现全校教师业务素质共同提高,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成果推广的做法
为了保证课题成果推广达到预期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确定课题成果推广周期为二年,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课题成果共分享。(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每一项课题研究从立项到结题,历时两年,课题组成员经过了无数次研讨、实验、论证、总结,取得的成果实在是不易。为了让教师能分享到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学校先在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中推广应用,对已结课题举办两个活动:一是成果展示会。由课题负责人有目的、有重点地推广课题成果的价值、效果、操作方法、评价等方面信息;二是课题实验成果汇报课。课题实验骨干教师将课题实验成果和新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以便所有教师都能加以借鉴运用。
2、研讨活动促提高。(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为了让课题成果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课题成果推广方案,召开课题成果推广动员会,聘请教育专家来校指导课题成果推广应用讲座,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参与课题的培训活动。还分教研组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研讨活动,各组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找准学科教学与课题成果的切入点,经过多次在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提炼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达到课题成果“异地存活”的目的。既提高教师的参与程度,又为课题成果在学校得以有效推广提高了有效保障。
3、学科借鉴再发展。(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科中全方位、多层面的实施推广。为使推广工作富有成效,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五个一”。即:上好一节示范课,做好一次研讨活动的中心发言,写好一份反思、份心得体会、作好一次个案分析。对推广研究进程、成果、典型事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全方位的反馈、总结、分析,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整理有关研究材料,对推广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评定、深化推广,评选研究先进个人予以表彰。聘请上级专家组鉴定验收推广研究成果。
六、基本措施
1.加强成果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2.分解课题成果推广,加强协作研究。3.加强信息沟通交流,深化巩固研究成果。
上好示范课。每位教师在每学期上好2-3节课题成果应用的研究课,要求每个备课组定时、定地、定人,组织好组内教师的听课、评 课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录。针对开课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改进意见,上课教师写好教后反思。
举办研讨活动。注重教研与科研相结合,营造研究氛围,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向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发展。
举行专题活动。学校根据课题成果推广的实际需要,开展各具特色的推广应用活动,通过活动巩固成果。
4.机制促进,激励推动。
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对推广研究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把本课题的推广与校本培训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落实相结合。
5.做好档案资料工作。
建立课题档案,推广实施过程中的有关研究资料,如调查材料、检测材料、研究原始数据及相关统计材料,学生、教师或家长的反馈、评价材料,实施成功或失败的情况及反思的材料,论文、案例、教学设计、个案分析材料,同行或专家指导、评价的材料,照片、课件、录音、录像等材料。
七、主要活动安排
2010年11月课题成果展示会、实验成果汇报课
2011年2月课题成果推广动员及骨干培训会
2011年3月课题成果推广校本培训活动 2011年4月课题成果示范课比赛活动 2011年5月聘请教育专家作专题讲座 2011年6月课题成果推广校本培训活动 2011年9月课题成果推广动员及骨干培训会 2011年10月课题成果推广校本培训活动 2011年11月课题成果示范课比赛活动 2011年12月课题成果推广研讨活动 2012年2月课题成果推广校本培训活动 2012年3月课题成果推广研讨活动
第三篇: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
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校、名校长”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推进思路
“办名校、塑名师、出名校长”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发展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具有基础性、示范性、激励性的特殊意义。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关于建设高素质队伍、办优质学校的战略任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亟需在战略层面进行战略谋划,对区域教育的总体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优质教育发展路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更需要明晰学校发展目标、了解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确定学校发展的措施和实施阶段,最终达到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实现优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为帮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优质教育战略规划、各级学校实现优质教育发展目标,巜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校、名校长”之成长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立足自我与放眼世界的统一。理论层面,凭借课题专家组和中央教科所的教育及科研专家,定位高远、视野开阔、融合中西,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实证层面,课题组汇聚了国内一线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名校校长、教育专家,立足一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保证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权威性;操作层面,课题组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和创新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搭建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实现课题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课题组采用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研究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提炼,使研究主体率先受益提升,产生示范效应。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开展课题研究,诊断研究主体存在的问题,提取课题研究的价值点。通过总课题对名师、名校、名校长的研究,在调查、梳理、总结和吸取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名师、名校、名校长的特征、标准和成长、发展的规律,并提出加速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战略和策略。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影响区域、学校发展的因素,提取课题研究的价值点,进行深度研究,提供解决方案,促进区域、学校的快速发展。
/ 8
2.设立课题组秘书处,协调课题组与区域、学校的有效互动。
负责落实课题组制定的计划和任务,负责与子课题承担机构、课题实验基地、课题成员校的联络、沟通、组织工作,并协调各部门机构的工作。推进课题研究和推广管理工作,组织协调专家指导组、理论研究组、实证研究组、课题实验基地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同步协调。
3.设立子课题,建立课题实验基地,使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针对区域特征和当地教育战略规划,设立子课题,选择区域内一些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小学,作为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实验基地,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建设工程》,积极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如何促进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及提升层次的战略和策略。
各申请子课题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及未来发展需要,可以从以下课题中选择适合的子课题进行申报,同时也欢迎自立子课题申报。(1)学校选修课课程规划与特色学校建设(2)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化研究
(3)学生综合素质目标质量等级标准、检测办法和数学计算的实验研究(4)高中生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研究(5)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研究(6)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研究(7)多元智能与教师教学风格研究(8)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教育研究(9)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10)信息时代下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11)学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研究(12)学生学业规划研究
(13)新时代下学生学业管理的研究(14)教师绩效管理的研究(15)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16)教师队伍管理的研究
/ 8
(17)名校长的人格魅力的研究(18)名校长领导能力的研究(19)名校办学特色的研究(20)名校校园文化的研究(21)名师特征的研究
(22)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23)名师教学特色的研究(24)名师精品课的研究(25)名师成长因素的研究
4.开展专题论坛和学术研讨,组织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
通过开设名校、名校长、名师论坛和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总结规律,提升认识,促进发展。组织校长、教师参观、考察国内外办学特色鲜明的名校,亲身体验和感受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策略、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及其成长和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开拓视野,相互借鉴交流、取长补短。
5.开展研修培训,加速名校长、名师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举办《北京大学基础教育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班》,不仅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而且让名校长、名师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传播给更多校长和教师;通过专家引领,专题研究,团队互动,为更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发展和成功创造条件。
6.编辑出版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编辑出版书刊,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其影响力,通过编辑出版《中国名校录》、《中国名校长录》、《中国名师录》和《中国名校办学案例集》、《中国名校长成功案例集》、《中国名教师教育、教学案例集》及《中国名校丛书》、《中国名校长丛书》、《中国名教师丛书》等“名”系列书刊,整合和优化名校、名校长、名师的教育资源,扩大影响力,为更多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子课题研究推进方案
/ 8
课题组在坚持实效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下,结合课题组的专业力量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通过专业方式和技术手段了解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因素,作为子课题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借助专家组的理论高度和经验优势,帮助区域进行教育服务设计,在充分遵循区域教育“多元、公平、均衡、优质”的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各级“团队专业培训方案”、构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帮助落实“学校综合管理改进措施”。
帮助制定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
总体思路: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总体目标,以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对策和战略措施为基本指向,进行战略层面的决策谋划。在系统分析本区域教育外部环境、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条件,确立本区域的区位优势;提出符合实际的、具有超前性和可行性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1.课题组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上一阶段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区域教育未来进行展望,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进行总体发展规划布局。
2.课题组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调配和整合,激发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引进更多更好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资源,充分弥补区域教育发展的先天不足,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教育发展的亮点。
3.课题组通过科学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帮助区域教育各方面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帮助教育主管部门重新认识、了解区域教育的现状,明晰区域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帮助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
课题组从区域社会、家长及学生的整体教育需求、现实办学条件出发,开展课题研究。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梳理该区域中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系统化机制,规范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管理行为,最终实现保障教育质量和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
团队专业培训服务
课题组针对区域管理团队、教育团队及教辅团队现状与需求,提供专业的 4 / 8
教育培训服务。成立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培训激励机制,设计受训团队“五级”、“双通道”的专业发展模式。帮助设计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研发培训课程,组织实施培训,进行课程反馈与评估。
三、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方案
课题基地校成员校综合改进
1.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以学校发展为核心,课题组在对学校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校明确发展目标,了解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确定学校发展的措施和实施阶段,最终达到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最终搭建起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
第一,学校背景分析
外部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环境。 学校现状及问题分析(SWOT法):优势、劣势、机遇与不足。第二,学校发展定位与阶段目标 学校发展定位; 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阶段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学校文化体系: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
第四,学校特色设计:特色定位——特色文化——特色项目——特色活动 第五,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措施保障; 第六,影响学校规划实施的因素分析。
2.构建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课题组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目的,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引进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对影响学校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进行梳理,针对学校目前管理和发展现状,逐步调整和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构建以学校为单位,规范教师教学与管理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利用课题组差异化诊断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工
/ 8
具服务学校,辅助学校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
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课题组对涉及到学校整体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对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的整体办学状况作出一个综合判断。同时查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调整或改进性的措施和建议。
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的流程设计:
学校的委托管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课题组整合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使学校在较短时间内教学质量发生质的飞跃,可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学者委托,全权接手学校的管理运行。通过对学校实行托管服务,全面提高托管学校的办学品质和教育质量,实现双方共同约定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
1. 对于委托管理,课题组所设计的具体服务如下:
/ 8
品牌支持:纳入课题试验校统一品牌管理和宣传; 理念导入:将现代教育理念引进学校管理和日常工作中;
组织保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课题组选派专家和教育教学管理骨干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制度保证:帮助学校构建现代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课程引入:重新梳理常规课程的开设,指导和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课题组已成功推广的校本课程引入到托管学校;
团队保证:对学校已有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提供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前期并派遣优秀管理人员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
资源共享:课题组已有的教育资源通过内部平台与托管学校进行共享; 服务保障:课题组通过质量管控、办学评估,加强后续跟踪服务.2.委托管理的类型:(1)优质学校托管
优质学校标准:办学条件相对完善,师资配备较完整,在当地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实现目标:把托管学校打造成全区最优质、在所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育品牌,成为本区域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对全区基础教
/ 8
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地区名校或全国名校。 托管时间:应充分考虑到学校工作的周期特点具体确定;
师资团队:帮助学校引进优秀师资,对现有教师进行系列培训,争取在每一学科打造1-2名地方名师,乃至全国名师,带动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校实现名校发展战略目标。 经费方面:学校办公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按常规计划拨付,硬件投入应纳入到区域教育事业的总体考虑中;
自主招生:允许全区范围内招生,除计划内生源外,可招收一定名额的择校生;
(2)薄弱学校改造
薄弱学校说明:薄弱学校是指办学条件在本区处于中等水平,师资队伍数量充裕,但素质参差不齐,因管理不善,导致学校教学水平低下,生源流失严重,在教师、家长、教育局领导心目中的满意度较低。 实现目标:,课题组针对学校发展实际,挖掘学校发展潜力,进行特色发展战略,经过一个周期的服务,使学校各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争取在局部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以此促进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向本区一类优质学校的标准靠近,为其后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8
第四篇:课题成果推广总结
课题成果推广总结
双庙中学县级课题
《课堂教学与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已告一段落,通过运行的三个月来看,我们重视了思想、理念和方法的引领,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的过程性材料,有了一点儿切身体验,这主要得益于我校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得益于课题组的努力工作,更得益于我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为总结得失,明确经验教训,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现特将前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联合攻关课题
一、推广了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课引领、相关资料培训、集体备课、研讨等形式,使广大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思路及相关基本方法等有了一定了解,为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题组重点组织对课题研究思路了解较深入的何雪峰、刘桂书等老师进行研讨,筹划、准备举行校级公开课,以此引领课题组教师进行探究。课题组发动教师主动报名、报时间、报内容参与研究课的执教活动。课题组还召开了人文学科教师会,研讨形成了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再运用成果进行教学,提高质量,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对推广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深化推广,写出研究报告,撰写论文。评选研究先进个人,召开全校成果推广表彰大会。聘请上级专家组鉴定验收推广研究成果。对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强化了思路迁移的意识。与此同时,确定了五项任务:⑴、以教材分析为前提。以此引导教师深入分析新教材的知识点及特点,明确授课思路、教学模式的调整方向;⑵、以研究课为引领。强化教师对本学科知识、方法的贯通和整合意识,形成经验性总结;⑶、以教学反思推动。深化研究的深度,提升研究效率;⑷、以读书笔记促动。使教师有意识地阅读与课题有关的相关理论书籍,借鉴经验性做法,融入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形成独特而富有成效的个性思路。⑸、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检验研究效果,用拓展性作业强化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意识。
二、构建了课题研究的主框架
至此,课题研究总体思路已经形成,拟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课的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探索形成了“平面推进课”的研究方法;出台了相关研究的教师评估办法,强化了课题研究的管理,充分激发了教师研究的内驱力。探索出推广教育科研的运行机制,大面积提高我校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合理运用高效课堂和作业优化策略,全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使中小学生学习面貌焕然一新,使他们乐于听、读、写、练,会合作,愿交流,能反思,勤动手,有创新。
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研讨确定了我们的实施思路:⑴、研究目的定位于促使师生强化学科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融合;⑵、研究思路调整为三步,一是进行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融合,促使教师疏理教材知识及其学习方法,二是进行学科间的渗透,三是进行研究方式、方法的整合提升;⑶、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内容扩大到课外生活中的知识、方法,研究者扩大到人文学科的所有教师,边培训、边研究、边推广。以此为框架,形成课题研究申报表。
此后课题组召集了人文学科(语文、历史、政治、地理)所有教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传达了课题研究思路,使这些学科的教师对课题及其研究思路有了初
步的认识,并宣传发动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的研究,我们实施研究的思路是:宏观上,人文学科全体教师参与,人人担任实验教师,人人体验课题研究;微观上,课题组精心挖掘、重点培养,树立典型,力求收到以点带面的效应。应该说,这次报告会开得很成功,会后,教师们主动报名备案,课题组初选确定了部分重点实验教师。
三、总结形成了渗透的几种方法。
自课题组下发了研究课的安排通知,我校通过一系列大研究课的运行,我们总结形成了几种渗透的方法。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全校教师素质。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钻研,自觉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和作业设计观。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我所用,融入到研究当中,形成学习的风气,交流的风气。课题推广小组还不定期印发课题研究辅导资料和推广情况通报,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培训,加强学习的导向和指导。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如学生实验前基本情况调查,制定方案,研究资料的记载、搜集、整理,总结报告的撰写等等,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二是分解课题,加强协作研究。
三是以A方面已学过的知识,来教给学生新的方法B,以此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一是使文章的意境更加优美,形象更生动传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二是使文章主题表现更含蓄而深刻,避免来自统治者的迫害,如此等等,这种对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设计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人文化知识、情感的积累,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是加强交流,深化课题研究成果。上好一节课。每位教师在每学期上好一堂课题推广研究课,要求每个备课组定时、定地、定人,组织好组内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录。针对开课教师的教学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改进意见,上课教师写好教后反思。
五是用生活中的感性体验来提升教学效果。
四、验证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难点。即教师的知识面、对相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缺乏系统完整的了解,教师培训、相关资料的收集迫在眉睫,并且要持续加强,这一认识为下一步研究明确了方向。关于课堂教学与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政教老师执教公开课,强化学生对自己及他人学习行为的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促使其学习方式、方法的深度延伸,调整认识结结构,整合学科知识框架,全体实验教师评课,并研讨形成下一步的实施思路,确定拟研究的问题及对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以此为参照,将课题研究纳入平时的教学实践中,选取自己认为较成功的课,互相听评课,并针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写出针对性强、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反思和实验心得,不断反思总结,突出学生自己学习的研究,形成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独到理解。
3、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撰写学习专题日记、思想日记,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自我反思意识、能力,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研究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写出专题日记、思想日记、针对某阶段的教学实际进行方法提升、或以学科知识为内容的小品、故事、童话、相声等,促使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4、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突出相关理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对教学实际提出可行性强的合理化建议。
①课题研究不等、不靠,要发挥个人的主动性,每一点研究思路、研究对策、存在的问题等要留有记录。②建立自己独立的研究思路和框架,按照“疑难困惑——研讨对策——实践验证——反思总结——产生问题”的程序进行。③每次聚会,中心发言者要阐述前一阶段的研究效果及存在的困惑,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下一步的研究对策。④此项措施于研究课第一轮结束后实施。
二、建立师生个人档案袋,丰富个人的材料积累。
每个课题组成员各自建立自己的档案袋,并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积累。① 教师资料收集内容:可以围绕近阶段的研究内容进行,也可以随机收集感兴趣的内容,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是学科渗透的相关论文; ② 教师资料收集方法:可以上网查询,也可以查阅书籍,还可以是其他学科教材中的,电视节目中的(如,中央第十频道的“绿色空间”,“探索与发现”等栏目); ③教师资料整理形式:可以打印,也可以摘抄,但必须注明收集者、材料出处、设想可渗透的课堂内容,或可供借鉴之处、感受、启发。④学生资料是围绕某一专题内容的、可以跨越各学科的知识,学生作业和知识收集的完成之前,要由教师根据执教内容或者某一主题设计相关的问题群,给学生以引导。以此促使学生形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培养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此两项调整的目的有二,一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既进行个体研究,又相互协助合作,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不等不靠。二是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吸纳书籍和他人的创造性的做法,进一步丰富延伸课题研究的思路,增加知识储备,汲取相关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优质课引领观摩
即利用教师外出学习带回来的、向联谊学校、教研中心借用的光盘,精选其中的一部分,借助多媒体播放并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在此基础上外出学习教师现身谈学习体会,并进行学科组为单元的研讨活动,研讨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方法、途径等,以此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实现教育信息的多维互动、交融,在领略名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疏理执教思路,总结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人文学科间我们加强了研讨,强化方法意识,促使不同学科间相互借鉴、相互启迪,不断吸收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借鉴其它学科的执教思路为我所用,这样强化了教师学科教学的综合素质培训,为联合攻关课题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理科间围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方法指导进行研讨,借助名师的优质课汲取养料,为下一步的实践提供参考。
总之,本学期我们竭尽所能做了一些工作,研究思路和经验的不足,使教育科研的进展遇到不少困难,但这也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奋斗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我校教科研必将枝繁叶茂,收获丰硕。
第五篇:德育课题推广成果个人计划
德育课题成果推广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抓好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我国中小学教育历来都十分重视德育,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德育的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所以如此,除了外在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功利化教育的局限性、道德教育的艰巨性、实践中道德说教和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等因素之外,德育课程的教学不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忽视对道德情感的培植和道德感悟能力的培养,亦是重要原因。
当前,一些青少年学生行为失范、是非不清、心理失衡、陋习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显然,“空洞说教”的德育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当今的形势要求。因此,如何真正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新形势下德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个体认知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每个人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学龄阶段的儿童。在国外,能够以有趣的和活泼的方式讲述故事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一个好的故事不但令人愉快,而且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他们学会重要的观念、态度和技能。许多教育家就是通过说故事的方法与学生一起探究重要的主题,培养他们观察和思考世界事物和人类活动的能力。实践证明,故事往往是激发儿童灵感的一种来源。故事能够拓宽我们认识道德问题的视野,增强我们观察现象的洞察力,也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对当前在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改变德育成效不高的局面,采用“讲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改进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①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查、思等能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②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适学生的心绪,让思维交锋,让心灵放飞,让个性展现,让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和谐,降低内耗,提高效率。
③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省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产生一种久远的影响。
3、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人的成长是整合性的,是知情意行的同构。教学目标的提出、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形成都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发展。
2、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3、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4、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者主张,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道德的形成同样如此,道德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自己的道德生活实践中自我建构生成的。
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的特点,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四、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德育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如何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发展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利用故事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丰富资源和教学模式,建立相关德育故事主题的框架;
2、学生成长目标:
①、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成长;
②、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③、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和情感关怀的方式使每个儿童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感受生活、触动情感,接受教育,启智劝善,正确地选择对社会、他人和自我乃至对自然的价值观和态度;丰富他们的道德体验,培养他们与社会和时代发展相一致的道德习惯和行为。
3、课题成果目标:
①、构建起关于“小故事,大道理”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②、积累德育的相关案例,作出相应的解读。③、撰写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五、课题研究内容
1、师生共同寻找、筛选和分类有关德育或其他教育价值的故事;
2、探究并尝试“好故事”的讲述方式及其德育效果进行个案研究;
3、引入道德价值澄清和价值分析方法对“小故事,大道理”进行讨论;
4、拓展德育活动与德育关怀研究范围。
六、课题研究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3、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德育管理机制,综合运用宣传、监督、评价等多种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
真实记录校园内发生的真实故事,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研究方法。
2、文献法。
即通过查阅文献,寻找论据,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方法。
3、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将在全面研究“小故事,大道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验班级和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以便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并积累可供尝试剖析的研究个案。
4、实验研究法
实验“小故事,大道理”的教学模式,提炼各种教学方法的原则、程序、结构、应用策略,形成“小故事、大道理”的一般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