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培训资料

时间:2019-05-12 12:5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体育培训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体育培训资料》。

第一篇:社区体育培训资料

社区羽毛球培训活动信息

为提高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在5月份举办了社区居民的羽毛球比赛,通过比赛,加强了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的联系和沟通,也为居民之间和谐相处搭建了平台,同时也达到了全民健身的目的,虽然我们在组织这次活动中付出了一些,前期需要我们跑相关单位借场地,比赛时中午顾不上休息,我们要进行组织做记录,但这个活动的开展不仅受到了本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我们计划在2011年继续开展这方面的活动。

第二篇:高中体育培训资料

高中体育培训资料: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

人的各种学习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在校的各种学习活动也总是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怎么样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呢?我的体会是:必须遵循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逐步培养。

一、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

学生学习动机的发生、发展一般要经历“学习需要——学习愿望——直接学习动机——间接学习动机”这样一个过程。

1、学习需要——学习动机的源泉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习动机的源泉。

2、学习愿望——学习动机的萌发

愿望是人们追求满足需要的一种有目的的心理状态,它由需要发展而来。学生学习需要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有一定学习目的的愿望。只有这种学习愿望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直接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产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开始往往以学习知识的直接兴趣为动力,产生近景性学习动机。它 是学生学习动机发展过程的初级阶段。

4、间接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升华

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它有实际效能,但其作用较为短暂;它只有向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发展和升华,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稳定和持久。这种学习动机的基础来自学生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是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要直正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由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逐步转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必须利用学生的“四好”心理特征(即“好奇”“好动”“好胜”“好学”)

1、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需要

青少年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好奇的心理,在体育课堂前布置好场地器材,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转移到体育课上来。在课堂上应做到教学内容每节课都有新的东西,使学生有新的认识。组织教学法应灵活多变,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断地产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强烈的需要。

2、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动天性产生学习愿望

青少年生长发育旺盛,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体育课的各种练习最容易和学生好动的天性产生共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合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和特点,充分运用体育教材的不同运动方式,因势利导地进行多种不同的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能力,把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对体育产生一定的学习愿望。

3、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形成直接学习动机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有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说要比赛,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学生这一好胜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竟争较强的游戏,以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其在乐趣中巩固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

4、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培养间接学习动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一方面加深体育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对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其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把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促进他们把对体育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

高中分项教学对体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影响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在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为高中的教师带来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高中体育新课程的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在于分项教学在高中体育课堂的实施。分项教学的实施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舞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如果在分项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专业技能;的管理和引导不得当时则会对教师的健康成长和教改热情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为此,如何更好的面对高中课改,如何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教师在课改中真正得到健康的成长,是目前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师技能水平现状体育专业技能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技能,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随着高中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要求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要有适合新课程事实所具备的专业教学技能。然而,在对体育教师技能进行调查及技能考核结果分析时可以看到,大部分中学教师存在着严重偏项,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各项技能的动作不熟练,相关体育技能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很好的消化吃透等现象,这就为高中新课改在我区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困难。作为衡量一个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作重要的一项-动作示范,教师的基本体育技能在不断退化,甚至有些动作不会做。对其他专项技能的理论知识也在逐渐遗忘,如果教师还不就此醒悟的话,如果学校还没有一个管理的制度出台的话,那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所特有的教学魅力将很难在课堂得以体现。也将失去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在学校的地位。为此,对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二、原因分析:通过技能考核对教师进行跑、跳、投和体操、武术等内容的测试,及学校领导、教师进行座谈,通过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初步认为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高中新课程分项教学的要求给教师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高中新课程实施要求对教师对所承担专项教学项目的掌握要有一定的深度,要精益求精,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去学习所学的专项技术,而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其它基本教学技能项目的巩固和学习。

2、各专项之间教师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减少。由于分项教学的原因,教师活动范围在缩小,交流的话题逐渐在减少,仅仅只限于同专业的教师,而与其他专项教师在技能和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也就相对减少,在思维的拓展和借鉴等方面在不同程度束缚了自己。

3、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教师放任自流,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学校给人的印象是自由散漫,不受约束,所以从上到下都不愿意去碰这颗钉子,再加上平时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领导也没底气去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只要课堂不出事就行。反正体育不是考试的科目。于是体育教师也就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课都不好好上,他们还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技能,去进行相关理论的知识学习?对学习此项技术的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技能基础知识也会相应的减少。

4、学校领导在体育教师的引进上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长远的考虑由于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分项教学,对专项的要求较高,于是学校领导把目光瞄准了退役的运动员,引进了一批退役的运动员充当体育教师,但是这些运动员只对所学专项训练有一定的经验,而对体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及理念却是一知半解,有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把普通的学生当运动员来进行训练,但是体育课不是训练课,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除了掌握一定专项技能,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全面发展。所以这些教师的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达到新课标所制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5、所分配教师的技能素质上普遍较差:

(1)部分教师在大学对所学的技能并不是很扎实,参加工作后利用新课改的理由为自己找一个不学习的借口。对体育教师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束之高阁,很少甚至不去练习。只是为了分项教学或专业兴趣而进行自己专业方面的技能的练习或比赛。

(2)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大学或学院对学生的管理不严,加上有些专业(如社会体育系)对学生的技能方面要求不高,从而造成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不全面及较差的局面。从近两年两次体育技能比赛结果就可以看出,新分配的大学生的质量并不是很好,有不少是通过关系后门进来的,而没通过公平的竞争和选拔。因此,对新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很重要的教研工作。近两年新教师参加区技能考核情况分析

三、解决的措施和方法:课改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如果不加强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那么高中新课程将会流于形式,走入误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是一个畸形的发展,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为此,针对目前出现的现象和即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应在教师的专业基本技能培训上下功夫。

1、组织全区的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以此来促进教师对体育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2、加强对教师们的技能培训与辅导,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技能水平。

3、进行教师技能展示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的思维。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4、在专项教学过程中渗透其他相关技能的传授。

5、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管理,采取辅导与检查相结合的策略。

6、将教师的技能考核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及教师业务的综合评估。在每年的暑假都要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大考核,基本上都是从理论的角度对教师们进行考核,但是为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在考核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体育技能的考核,并把这一考核的成绩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评估中,以此来对教师进行聘任。通过这一举措,教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都会高度重视的。从而达到教师练习体育基本技能的目的。

论新体育课程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一.弄清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三个部分组成。前两个部分面向全体学生,主要培养大众体育的人群,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后一个部分面向少数具有运动天赋和才能的学生,主要为国家竞技运动培养高水平的后辈人才。就体育教学而言,主要目标是促进所有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体能、促进健康,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就运动训练而言,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使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由于两者的主要目标差异,所选择的内容和方法也就应该存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有别于面向少数“运动精英”的训练方式,不能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追求适应少数运动尖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去思考和研究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1.教什么样的运动技能

在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技能进行教学?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选择得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运动技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运用运动技能坚持体育锻炼;选择得不好,学生也会去学,但可能被动地学、消极地学、无心地学,自然也就不可能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更难于课外运用这样的运动技能进行锻炼。勿庸置疑,每个运动技能都有它的锻炼价值,只有学生乐于和坚持使用某一或某些运动技能进行锻炼,就会发挥其锻炼的价值。

2.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运动技能很多,而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教所有的运动技能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选择运动技能就显得非常重要。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技能进行教学,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对运动技能的生理适应程度和兴趣爱好具有明显的差异。选择的运动技能越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高,运动技能也会掌握得越好,例如,小学生生性好动、兴趣广泛,运动技能应多样化,并简便易行,充满乐趣,如花样跳绳、滚铁环、踢毽子、“骑马打仗”、翻跟头、轮滑、小篮球、小足球、小乒乓等,而且这样的运动技能学习对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愉悦身心具有重要作用。如果选择单双杠、跑长跑、掷铅球、100米跑等项目的运动技能,学生的身体难以承受这样的运动技能练习,同时也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初中学生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具有一定的体能基础,兴趣仍较为广泛,可以学习一些运动项目(如短跑、长跑、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中的技能,但应以学习每一运动项目中的主要的、关键运动技能为主,不用过分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选择这些运动技能进行学习,一是让学生尽可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体育文化,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运动更适合自己,更为自己喜爱,为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学生是接受基础教育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发育成熟,并具备较强的体能基础,兴趣爱好相对集中,同时从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出发,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模块教学的要求,应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1~几项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并较好掌握,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学生掌握了一~几项运动技能,就可能乐此不疲,坚持锻炼。退一步讲,哪怕一名学生只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但只要坚持练习,就能取得良好的健康效应。比如,如果一个学生喜爱并掌握了乒乓球的运动技能,只要他坚持利用这一手段和方法进行锻炼,他的身心就会受益。这可以避免那种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的现象,因为这样的现象无助于学生加深运动体验和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由此可见,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选择的运动技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第二,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在学生的生活中,会存在一些体育的经验,如城市的学生可能对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等有一定感受和体验,农村的学生可能对跑、跳、攀爬等运动技能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则可能对一些民族民间的运动项目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如跳竹竿、荡秋千、踩高跷、舞龙舞狮或踢毽球等。在体育教学中,重视选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的运动技能进行教学,学

生有一定的基础,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很高,学习效果也会突出。当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选择运动技能,并不是说只教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运动技能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广泛地了解体育文化,但应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相联系的运动技能作为本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时数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运动技能有助于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劲、学得有效,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更加有利。

第三,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来选择运动技能进行教学,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各校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体育场馆设施条件、师资水平等差异较大,要求全国所有的学校教学统一的运动技能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城市学校能教的许多运动技能,农村学校难于做到,而农村学校完全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选择运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例如,许多的农村学校篮球场都没有,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破破烂烂的篮球场和几个破旧的篮球,一个班级的学生又很多,教篮球运动技能就显得困难重重。也许,我们可以也应该呼吁当地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的体育条件等,但在许多农村学校整个教学经费都不足的情况下,短期内要根本改善体育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应鼓励农村的学校,根据体育场馆设施条件、师资水平等,积极开发符合本校实际条件的运动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教材。从促进学生健康和终身体育的角度考虑,学习何种或哪些运动技能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学会某种或某些运动技能并能运用其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就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课程标准》提出了目标引领内容这一思想的重要原因,因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种内容和方法,换言之,不管学习和掌握什么样的运动技能,都可能去实现教学目标。

3.如何教运动技能

教运动技能的问题不是一个新课题,但根据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来说,则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这一问题。

(1)面向全体学生

教全体学生学习运动技能主要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运动员,而是促进所有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行体育锻炼。为此,在教运动技能时,侧重教学生掌握基本的、关键的运动技术,不要过分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更不能照搬训练运动员的方法进行教学。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有限,一节课的教学对象少则几十人,多至上百人,过分地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一是不切实际,二是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难以提高学习效果,此外,从面向全体学生的角度考虑,重要的不是运动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而是学生能否通过运动技能积极参与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比过分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更重要,但不能因此理解成不要运动技术的细节。此外,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学时对运动技能的要求要适度,即不宜太难,也不宜太容易,要求太难,多数学生做不到,则会影响学习的信心;要求太低,则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时,应该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对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应该提出高要求,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如个别或少数具有良好运动技能的学生可以将下一个水平目标作为自己的发展性目标,或鼓励他们课外加强练习,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对他们提出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在一步步提高的同时,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服务学生健康

《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理念,这意味着运动技能的教学要为增进学生的健康服务。因此,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

首先,必须改变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色彩,完全照搬竞技运动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健康弊大于利,因为运动员需要高强度、大密度、超负荷地进行运动技能练习,这有利于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但无助于增进健康。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和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教学方法,学生在练习运动技能时的运动量应该是适宜的,过大或过小均无助于增进学生的健康。

其次,必须改变仅仅强调运动技术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教师单纯地为运动技术而教、学生单纯为运动技术而学的做法;防止技术越教越细、内容越教越多。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了解体育锻炼的原则,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

第三,必须改变狭隘的健康观念,必须改变运动技能的教学仅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做法;树立整体健康观,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不仅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运动,更是为了教育。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有的课程都应围绕这一最高目标开展教学,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应该摒弃“学科中心主义”思想和“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从国际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趋势来看,现代学校体育早已走出了“以

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藩篱,重新回归儿童的兴趣经验和生活。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过分地将目光投射到了“运动技术”上,以至于它的关注超过甚至掩盖了其他方面,结果使得学校体育的技术性、生物性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体育课程应有的人文性、社会性,更严重的是使得少数体育教师往往自我满足与运动技术的简单示范和与演练,而失去了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反思、求新的能力。当然,摒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并不是说不要运动技术,《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新体育课程的性质,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并专门设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在这一学习领域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新体育课程并没有忽视运动技术的教学,但强调不能单纯地为教技术而教技术,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将运动技能的教学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是为了充分挖掘运动技能的教育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要将运动技能的教学与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态度、积极情感、道德规范、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如何教运动技能的问题上

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运动兴趣培养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运动兴趣培养与运动技能教学不是一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有了运动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体育学习和练习,也才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提高了,会进一步激发运动兴趣。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以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角度考虑,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显得特别的重要和必要。可以这样理解,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最好是运动技术学得好一些,但如果他对某一运动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即使运动技术相对差一些,只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既会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也会增进健康;反之,一个运动技术相对好的学生,如果对运动兴趣不高,他就可能不积极、自觉地参与锻炼,他的运动技能水平不会提高,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讲,在教运动技能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何等地重要。但是,将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理解成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观点是对这一理念的误解或亵渎。

第二,处理好游戏教学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游戏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理应充分运用,尤其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更是如此。游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和谐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不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教学内容。游戏教学与运动技能教学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不能将充分运用游戏教学的课贬成游戏课、休闲课、娱乐课,更不能将充分运用游戏教学的课说成是没有学习内容的体育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老鹰抓小鸡”是一种游戏活动,但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也融进了一些运动技能,如各种跑、躲闪、合作等技能。再如,“移动篮筐”是将学生的投准技能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的学习内容。当然,体育教学不提倡将一些非身体练习的游戏活动(如拼图等)搬进体育课中。

第三,处理好体能练习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仅仅教运动技能是不够的,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开始阶段,因为真正在教运动技能时,学生尚处于观察、思考、模仿练习阶段,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因此,需要进行一些体能练习,即使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运动技能进行练习,也应该在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中穿插一些体能的练习,这是因为体能练习既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同时对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增进学生的健康也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每堂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将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能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5)新课程对高中体育教师的要求

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过分重视通过不厌其烦的示范和讲解将运动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过分强调“跟我学”、“跟我做”、“跟我练”,学生基本处于一种无需动脑筋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只是进行机械模仿和练习。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突出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设,为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无论是从教育观念上,还是从教育的内容和具体的方法、途径等实施上来说,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以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为起点,并借助于每一位教师的具体实践。这就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推行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提出的新要求是: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开放、灵活”的课程观。传统的课程体系比较僵化、呆板,教师只能依纲实施,照本宣科,而新课程不再是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互动、有效”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新课程则要求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的需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平等与民主、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关系。

4、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高中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平等参与”的教师观。传统的课程讲求一致性:内容一致、进度一致、考核评价标准一致,忽视个体的差异,忽视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教师往往只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关注、重视体育成绩好的学生。新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让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在学习中领略成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教学内容分层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评价综合化,应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追求。

5、需要“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以前的高中教师有精田径的、精篮球的、精排球的等等,教师呈现片面专业化的结构。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专业知识要全面;二是科学文化知识要深厚;三是教育学、心理学要懂;四是现代教育技术要精,体现“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要求。这就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体育教师积极应对。

6、多种能力共同发展的要求。新课程中除了传统的课堂设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以外,还需要教师有开发“三级资源”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主动合作与研究的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多元评价学生的能力、推动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使自身不断发展的能力等。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当前新课程条件下高中体育教师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职责与角色不明。由于旧的教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许多高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缺乏了解和研究,平时教学中过分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个体的生存价值和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力角色,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生关系;强调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忽视为了人培养人的职业责任;强调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

2、对新课程持观望怀疑态度。这部分教师片面认为新课程就是改一下上课内容、丰富一下教学方法、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新课程是换汤不换药”。这部分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的理念与价值,忽视了与他人的协作沟通,忽视了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甚至对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专家的讲座、辅导抱一种漠视轻忽的态度,当然更谈不上主动的学习钻研和深入思考。

3、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高中教师认为理论是专家们的事情,自己只要上上课就行了,以自身的实践水平、技能水平为满足,缺乏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不能很好体会“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指向,教学实践中不能回归生活,不能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反而盲目地自诩“一个漂亮的示范就能搞定学生”。

4、自卑心理仍占优势。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体育学科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中学校是“小三门”,反正学校不重视,自己也没必要“瞎折腾”。在他们的心目中,学校体育教师处在一种无足轻重的地位上,他们把自己的工作责任仅定位于高三结束时“给所有学生一个合格”就行了。

三.如何解决地策略与建议

1、明确职责与角色。实施新课程其目的就是还教师本色定位,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局限于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引导激励。教师的职责、角色转换将越来越从知识的传授者向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角色转换。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2、树立“健康第一”的新课程理念。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服从于“培养人”这一教育的大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以使他们将来能够精力旺盛地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上,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育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以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3、加强科研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决策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石,是“自我更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基本。长期以来,高中体育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倦于读书;偏重经验,疏于理论;强调业务,忽略反思。这使我们的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由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形成个性化教学。为了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反思能力,在教学中勤于反思、质疑、批判、创新,善于观察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途径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4、注重学习与提高。常言道:“要给人一杯水,必须有一桶水、长流水”。体育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使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体育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要走出传统体育课程的窠臼,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要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用最新、最准的科学知识去教育学生,用真才实学去吸引学生。

5、加强教研组建设。高中体育与健康将课程设置为选修和必修两大部分。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是满足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健康,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情绪投入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还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终身体育、终身保持与增进健康奠定认知、态度、技能、能力基础。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光靠体育教师一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全面完成的,必须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利用教研组的整合力量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教研组在新课程实施中所起的作用不能仅停留在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层面上,还要开展课程理念、教学模式、选修课的开掘,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青年教师的培养、组内各教师的协调配合等方面的研究。体育教研组必须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策,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学习三位一体化,指导学习、实践、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努力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五维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积极性,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研之路。

6、完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育教师培养教育机制。首先作为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改革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课程结构,调整培养方向。增设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教育技术与体育等课程,加大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实习等课程课时,改变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职后培训,创新职后培训模式,开展以新体育课程为核心内容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改变传统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结构,建立由学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课程、教育基础理论为主的条件性课程和教育经验的升华为基础的实践性课程等构成的主体性发展的三维课程结构;用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整合本体性、条件性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体现教师教育以实践为基点的特性,加速有经验的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成长的过程。

第三篇:社区矫正培训资料

全面推行“13589”模式

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胡贤俊

1:执行一个办法。着力推行由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12家部门联合出台的《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渝司办〔2006〕91号),强力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3:建立三项机制。一是通过全面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服从管理、思想表现、遵纪守法、社会支持、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情况,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综合评估,将社区服刑人员分为宽管、普管和严管三类,建立综合评估机制。二是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对不同管理级别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不同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措施,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三是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就业谋生的现实需要,在确保不脱管、不漏管的基础上,建立全市范围内社区服刑人员委托管理机制。

5:实施五个一管控措施。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五个一”管控措施。即:每一日记载社区服刑人员行动方位和情况;每一周按照规定到司法所报到(请假外出务工人员,须用座机电话向司法所报告情况),接受司法所的询问和情况了解;每一月参加社区矫正办公室或者司法所组织的学习、教育活动。接受教育谈话一次;有劳动能力的每季度参加公益劳动1次;每季度向司法 1

所递交书面思想汇报材料一份。对严管类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严格的五个一管控措施,普管、宽管类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有区别的五个一管控措施,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普管类社区服刑人员每3天记载活动情况一次;每10天向司法所打电话汇报情况一次;每一个月到司法所接受谈话一次;每月参加义务劳动或接受法制教育一次;每季度交一份总结;经批准,可以请假在本市范围内活动或市外务工。宽管类社区服刑人员:每周记载活动情况一次;每月电话向司法所工作人员汇报情况一次;每季度到司法所接受谈话教育一次;每季度参加劳动和学习一次;每半年向司法所交个人总结一份;经批准,可以请假在本市范围内活动或市外务工。

8:突出八个方面主题教育。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在培养社区服刑人员守法意识、重塑健康人格、促进素质提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社区矫正工作的不同阶段,对社区服刑人员要着重突出八个方面的主题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其思想转化。一是突出以“明确社区矫正性质、端正社区矫正态度”为主的身份意识教育;二是突出以“学习遵守社区矫正规章、依法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为主的制度规范教育;三是突出以“真诚认罪服法、积极接受矫正”为主的认罪服法教育;四是突出以“积极参加教育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五是突出以“认真学习法律常识、争做知法守法公民”为

主的法律常识教育;六是突出以“崇尚健康生活、拒绝毒品邪教”为主的禁毒拒邪教育;七是突出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自我矫治”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八是突出以“依法接受矫正、争取光明前途”为主的政策前途教育。

9:实现九化工作目标。一是矫正对象接收规范化。严格坚持“社区服刑人员在位、法律文书齐全”的人员接收制度,对符合接收条件的,力争全部接收。接收当日与每位社区服刑人员签订协议,发放社区服刑人员手册,告知权利与义务,做好初次谈话。二是经费、人员保障科学化。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意见》的精神,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建立适应工作需要的经费预算增长、专业人员保障到位的社区矫正工作动态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在管理人员、业务、装备和办案等方面的问题。三是矫正方案个性化。司法所会同派出所、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等有关人员,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矫正方案并组织实施。矫正个案内容包括刑罚执行项目、行为矫正项目、心理矫正项目和社会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改造情况,随时调整和修订矫正方案。四是帮困扶助人性化。坚持重点扶志和适度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服刑人员落实责任田。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五是公益劳动多样化。按照松而不散、保质保量,做到“五定”的要求(即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地点、定监督考核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六是正面引导典型化。有意识地挖掘和树立正面典型,以点带面提升矫正质量。重点攻克少数消极对待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千方百计把其改造成矫正积极分子,达到“攻克矫正难点,教育一大片”的矫正效果。七是奖惩考核公正化。要根据《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渝司办〔2006〕91号),结合《办理撤销缓刑、假释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渝高法〔2009〕335号)等文件,采取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计分考核,为行政奖惩和刑事奖惩提供合法依据,调动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积极性。八是解除矫正程序化。解除社区矫正是维护社服刑人员合法权益和社区矫正工作严肃性、程序性的重要手段。在矫正期间没有重新违法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各司法所将按程序上报,由区社区矫正办审批,在期满当日,由司法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并发给《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同时纳入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体系。九是矫正档案完整化。坚持社区服刑人员一人一档,详细记载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情况,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社区服刑人员个人专档资料。

第四篇:《社区志愿者服务培训资料》

**社区志愿者服务培训资料

志愿者定义:

志愿者是英文Volunteer的中文解释。国际上称为“义工”。我国称为“志愿者”。具体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员。义务工作的四个特征: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

志愿服务(Volunteering)是指任何个人基于良知、道义、信念、同情心和责任心,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及技能,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和团体,满足需求,改善现状。

志愿服务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

“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

“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进步”——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志愿者标志:

1994年1月13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征集启事在《中国青年报》刊出。经由新闻界、美术界有关专家和团中央有关负责同志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审,确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陈磊的作品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也是目前义工)的标志。

该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又是英文“志愿者”的第一个字母“V”,红色。图案中央是手的造型,也是鸽子的造型,同时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白色。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表达“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志愿者主题。

志愿服务的价值意义:

对社会而言:

(1)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递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

(2)建立和谐社会。志愿服务,是提供社交和互助帮助的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

(3)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志愿服务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志愿者个人而言:

(1)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公民责任和义务,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地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2)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的时间,参与一些的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3)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

(4)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开展志愿者各项活动中,义工(志愿者)可通过学习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并可以善加利用,取长补短,使自已的综合素质和总体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有助于自身的发展。

对服务对象而言:

(1)授受个人化服务。志愿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发挥志愿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

(2)帮助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他们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义工(志愿者)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接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建立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社区注册志愿者注意事项:

(1)认真接受培训。积极参与本单位组织的志愿者培训,了解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的意义。

(2)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参与单位和社区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志愿服务的价值。

(3)广泛动员宣传。注册志愿者要积极向单位同事、广大市民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动员更多人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4)做好迎检工作。本月中央文明委测评组将会前往我市开展测评工作。志愿者在接到相关电话时,要注意礼貌,并能够清楚介绍自己参与过的志愿服务活动。(注:除单位集中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之外,日常开展的环境卫生清扫、背街小巷清扫、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残疾儿童等都属于志愿服务活动)

Tips: 接电话礼仪: 面带微笑、主动问好。

标准用语。“您好,我是(2016年、2017年、2018年)成为**市**社区注册志愿者的,一直都积极参与单位和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环境卫生清扫、背街小巷清扫、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看望慰问空巢老人、残疾儿童、环保宣传、便民服务、交通文明劝导……我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十分有意义,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快乐,丰富了生活体验,学习到更多知识,提升精神境界,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和谐。”

当问到有**市文明创建的其他问题时,不要轻易做否定回答,要向积极方面引导或者做好解释工作。亲切告别,待对方挂机后挂电话。

END

第五篇:社区体育

中国社区体育发展趋势

冰雪系08级4班鞠帅2008060404

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育便由学校扩展到社会,走进千家万户,逐浙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其内容形式上不断丰富,其影响与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中身体教育的范畴。于是体育的外延被扩大,社区体育应运而生。

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

按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诚然,人们会在家庭或学校或社区当中活动;家庭、学校、社区当中的体育信息也会彼此交流与沟通,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对象,这正是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具体体现。

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社区体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自社区体育在我国诞生以来,体育理论界在社区体育的概念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社区体育概念的理解形成多种观点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概括说来,社区体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

1、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健身,促使体格健壮,体态优美,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技能,增强体力;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利于提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里。

2、能有效地促进人们健心,调节与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使人们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乐。

3、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利于移风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社区体育培训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体育培训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体育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P2) 2、社区体育: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

    社区体育(精选合集)

    社区体育工作计划 一、2012年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针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民健身工作发展全局,按照区委提出......

    社区体育工作计划

    社区体育工作计划 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实施的具体目标 (一)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 1.健身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石,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力量,2010......

    社区体育工作总结

    社区体育工作总结文化社区成立于二OO二年八月。它的前身是一九九四年建立的文化新村居委会。二OOO年七月居委调整,把文化新村居委会划分为文化南区居委会和文化北区居委会。......

    社区体育工作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把体育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社区在抓好辖区各项工作的同时,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将发展社区体育事业列为日常工作计划,把加强社区体......

    社区体育工作总结范文合集

    社区体育工作总结文化社区成立于二OO二年八月。它的前身是一九九四年建立的文化新村居委会。二OOO年七月居委调整,把文化新村居委会划分为文化南区居委会和文化北区居委会。......

    社区体育工作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把体育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社区在抓好辖区各项工作的同时,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将发展社区体育事业列为日常工作计划,把加强社区体......

    社区体育工作总结

    社区体育工作总结文化社区成立于二OO二年八月。它的前身是一九九四年建立的文化新村居委会。二OOO年七月居委调整,把文化新村居委会划分为文化南区居委会和文化北区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