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理分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范文模版)
合理分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会盟镇中心小学 马晓俊
以前按照习惯的小组组建方法,一好、二中、一差为一组,除了课堂讨论外,还鼓励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定期评比。但在评选的优胜组里,并不是每个同学学习都很积极主动,个别人其实是沾了其他三个同学的光而获得奖品。
今年我改变分组方法,尝试把程度相当的四名同学分为一组,让他们在组内展开竞赛。我们班有36人,我是这样安排的:前两排是后进生,中间两排是中等生,最后两排是优等生。平时做作业或背书或课堂答题,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效率,比积极性。根据比的结果,得相应的分数。若课堂上需要合作学习,就以每竖排的六个学生为一组(里面有好、中、差三类学生)展开活动。尝试两周后,我让学生在周记上写了对这样分组的看法,孩子们表示都很喜欢,在这样的小组里他们有了压力,也就有了动力。我还发现在小组内,如果一个学生给另一个学生讲题,无形中他会有自豪感,同时在讲题过程中也加强了他对问题的理解。现在我们每天总结一次小组得分,每组的第一名领个小贴画,每月再集中评一次,看谁得的贴画多,再给个物质奖励,一个本子、一块橡皮……东西虽小,但孩子们看中的是其中的荣誉,领奖时的自豪感那是溢于言表。
第二篇: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历史教学的改革问题备受关注。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历史老师们积极探索新教学形式的追求和目的。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方法有很多,但合理利用乡土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逐渐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新领域。
一、利用乡土教材进行教学的必要性
什么是乡土历史?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界定:“乡土”是指县(含市、区)一级的行政范围。因此,乡土历史也就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本乡土的历史。中学历史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但现行教材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多少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比如说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作为统编教材,编者关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主要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自然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
二、乡土教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插入乡土资料,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诸多不足,改进中学历史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治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的历史感觉比较抽象,好像离我们太遥远了,特别是对于缺少文化底蕴的一些小地方学生来说,对于发生在其他遥远地方的事件,他们往往不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无疑是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并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一些地方史资料,通过拉近时空距离增加历史的亲切感。
2.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尽管当前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涉及面很广,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选取的材料多是有关全局性的,而涉及到局部性的材料,总是有详有略,有所侧重。且教材中的材料多是有关主干知识的,主要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
3.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偌大的一个中国是由无数个地方组成的。“欲放眼天下,应心怀乡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
三、乡土历史在教学中的应用
1.引用乡土史料,激发学生兴趣。乡土资源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
2.课堂延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这是新课改时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地方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地方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四、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收获与问题
1.开展乡土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缩短历史与学生现实间的距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具有补充教才缺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巩固、加深和拓展教材中历史知识的作用。
3.具有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历史学科尤其是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家乡土地真挚而深厚的爱,往往正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基础。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能力。乡土历史更加地贴近学生,它有大量的内容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教师可通过各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如考察名胜古迹、历史传说、民俗民风,走访革命前辈,查阅档案史料等,来培养学生的调查实践能力。
当然我们在运用乡土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我们必须注意的问题:
(1)不能以地方史完全替代课本知识的教学,必须围绕课标。还要避免过分美化家乡,在选取资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里历史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家乡是中国的一部分,没有中国的发展也就没有家乡的发展。
(2)合理利用乡土历史。乡土历史是我们教学的辅助材料,不是益多益好,过多的应用就会主次颠倒,而且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要适当地合理地利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3)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题。乡土史资源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作为学习历史知识的一种途径,我们筛选出来的资料必须是典型的能说明问题的。教师应从本地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一些群众有所了解、有原始依据或文字材料、容易引起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专题进行探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4)慎用乡土历史。有些地方的乡土历史多而杂,说法不一,对那些没有充分证据,结论比较模糊,存在较大争议的乡土历史,在教学中我们要慎用。
(5)广泛积累乡土史料。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泛收集乡土材料,并在搜集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料进行有可能的考证,应用资料的时候,尽量提过资料的来源或是出处。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
我们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其二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认同感也将有很大帮助。当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不必抱怨学生不爱学历史了。
第三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龙门镇中心综合组教师学习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讨活动方案
从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到今天,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者的关注。我们教研组也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课题,开展了研究活动,以提高了师生素质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加学习人员:全体综合组教师
一、学习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探讨
二、时间安排
5月18日:下发学习材料,集中讨论学习。
5月19日——5月24日:自主学习
5月25日:上交感悟或反思,组长做活动总结。
2013.5.16.龙门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和情景。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
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在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无穷想象。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三、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钢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级上册的欣赏教学内容,仅仅通过一二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过一阵后,我让学生说说捉迷藏社的心情如何,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但当自己快被抓住的时候又很紧张。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捉迷藏》的钢琴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的视听、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等,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真可谓:以境动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第五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东水中心小学杨明娣
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认识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正方体模型,如:粉笔盒、牙膏盒等,这些物体在学生身边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在学生头脑中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初的空间概念。接下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长、正方体的特征及两种形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再通过亲自的观察、触摸、计数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但是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度是有区别的。最后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加以总结,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完成对新知识地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中进行的,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知识要点,形成了清晰的概念,而且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生觉得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硬灌”给自己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与探索获得的,这样学生就会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满足感会持续地激励着他们学习兴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维训练,打破学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工程问题之合作问题以后,教师可以在教材安排的练习基础上,灵活地设计一组一题多问的练习以激起学生独立解题的强烈愿望。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丙独做需要10天完成。①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②甲、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③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上述条件再提出一些问题:
④甲、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⑤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⑥如果先由甲独做3天,剩下的由乙、丙合作,还需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通过学生互动,以自问自答、我问你答、你问我答的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问题不再是通过教师的告诉学生才得以解决,而是学生经过了一番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延展了合作问题这一知识点的辐射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对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并为之不懈努力,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