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海追想曲读后感
安海追想曲读后感
文/曾明路
安海是晋江属下的一个镇。虽然要在很细的福建地图上才能看到安海这个地方,但是这无法掩盖安海的人文蕴藏。安海北接泉州,南达厦门。唐朝时安海港一度曾是泉州主港。水心亭标示着通往水头镇的着名五里西桥的开端,白塔底下人穿笠动,一片忙碌,一派繁华。这片水土,还和大思想家李卓吾、大理学家朱熹以及郑芝龙、郑成功等历史风云人物关系密切。
我是安海人,一部《安海追想曲》读下来,真就如作者在引子里介绍的那样:“既陌生又倍感熟悉”!陌生是因为它写的是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事情,对我这个六零后来说,当然会有陌生感。倍感亲切,是因为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安海风土人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继续繁衍,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前夕。我离开安海很久了,安海话说得相当不流利了,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许多“古早”时候的东西受到新资讯的挤压,都悄然淡出我的记忆。这时候,突然读到一本充满安海传统味道的长篇小说,那些隐隐约约的记忆一下子全都清晰了起来。书中的描绘和我的记忆起了碰撞和共鸣。这便是倍感亲切了。
《安海追想曲》是一部地方历史风情小说。一方面,它记录了极为丰富的安海传统的人文遗产,从建筑特点、街景巷弄到四方村落,从饮食到集市,从生死嫁娶各式民间民俗到纲常伦理、价值观念、文化教育,从历史沿革到各种机构设施,包括行政公堂,甚至包括育婴堂,历史上的民间组织,宗教信仰,乃至基督教的传播,等等等等,都在这部作品里有详略不一的介绍。另一方面,《安海追想曲》又是一部出色的小说。小说里人物众多,各具特质,生动鲜明。王家四兄弟的不同性情个个跃然纸上,比如老二王永春“大哥之下诸弟之上”的言行,四弟王永篆的书生气。大贪官洪时修的贪婪圆滑,施秀才的虚荣心和自我为义,各自代表着特定社会阶层上的人物的心态特质。这部小说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小说情节既环环相扣,各情节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该小说里的主要故事有:绣娘迎新媳,火炎命丧乌烟馆,万捷批馆被封,世福安凤兄妹孽缘,曾水利利陷鲤鱼山,曾家嫁女、王永篆的科举路、王永德逼入三点会等等一些相对独立,又和前面的情节有紧密联系的故事。作为小说主线的王家四兄弟的故事发展紧凑,既有出人意表处,又有切实的因果关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安海追想曲》在写实地描绘安海的风土人文的同时,也似乎在不经意中和盘托出了作为中国人的特色一支的安海人,他们的心理、个性(如琐碎、好奇、虚荣等等)、观念和人际关系(家族、家庭、镇民之间等等),他们在那个特定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愚昧性(比如在婚丧、风水等事情上的迷信偏执)。秀娘和父亲王万斗及大哥王永德的恩怨,刻画得有生有色,入木三分。曾家二小姐的惨淡下场,则深刻反映了从古代承袭下来的拿婚姻当个人和家族腾达工具的观念和做法的残忍性。不仅如此,小说也写出了当时泉州一带的社会政治内幕:没有严格的法制,没有民主和公民意识,有的是人治和所谓的父母官意识,充斥着人治所必然带来的贪污、贿赂和腐化。上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安海,俨然是当时整个中国人人性和中国社会政治、伦理、文化、教育和官场的一个小小缩影。
该小说作者(笔名为明亮)对地方文史有着特别的兴趣、爱好和留心,是一位专注研究安海乡土文史的后起之秀。这部作品凸显了作者对家乡文史、风土人情的钻研精工。从这个方面说,作者是用了做学问的精神在写这部小说。正如作者自述:“这是一部详述闽南小镇——安海的历史长篇小说,故事背景自1900年至1949年,当中的地方人文与历史背景都经过作者严加考证,整部小说囊括了安海地区清末至民国的整个历史。”在文字创作急功近利、缺乏淡定精神的当今,这样的创作精神和成果是难能可贵的。从地方人文的角度说,《安海追想曲》填补了华文小说创作的一项空白,是对地方文化的一个不凡的精彩贡献。从文学创作上讲,该作品在故事情节的铺垫展开,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关系、社会和人性的挖掘等等方面,都显示出厚重的实力。作者出生于70年代后期,创作出这样有分量的作品,实在可喜可嘉。我们期待着这部作品的发展传扬,也期待着作者更多精彩作品的问世!
第二篇:读后感曲华
也读《草房子》
曲华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早已听说过曹文轩的大名,读了众多的教育读物之后,很想呼吸一下儿童文学的芳香,读后感曲华。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即使学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伤害,但是孩子的心底还是纯真的。
一、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一个是身有残疾的“陆鹤”,另一个是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是一个易碎品,纸月的一手好字,纸月的掉眼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不由间有了自卑的情绪和对抗的情绪。这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是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唯美。虽然纸月是个私生子,但是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秃鹤--主人公桑桑的好朋友,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以前那个过于执着的、自尊心强,还很“硬”的自己。秃鹤,因为不让人歧视他是个秃子,他很执着,很倔的,自尊心极强向大家证明他只是个普通人。一颗本应该是脆弱的心,却在外表上装得很坚强。其实这个也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有的一面,只是会碍于面子或生活所迫等各种原因,而不希望让别人知道,不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暴露脆弱的一面。
他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读后感《读后感曲华》。
二、孩子的眼中是美的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但是孩子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与同伴交流的。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三、孩子的忧伤和勇气
杜小康的生活更有戏剧性的变化,从原来的全村首富,一夜间变为负债累累,小小的孩子确实承受的太多太多。一个整天穿着干干净净的孩子,过着无忧无滤,有求必应的生活。他的生活受到孩子的羡慕,优异的学习成绩,口袋里有各种各样的零食,能够骑着罕见的自行车穿梭于孩子们游乐场。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孩子们的“孩子王”,享受着至尊无上的地位,即使做游戏也往往是“将军”“司令”的领袖人物。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因为父亲生意的失败,致使这个孩子的优越感全失。孩子不适应是肯定的,但是,还是勇敢的承受了。陪这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放鸭失败后。父亲垮了,但是孩子却勇敢地站了起来,继承父业,在学校门口摆起了小摊。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行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力量。我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草房子。《草房子》的结局虽然有点悲伤,但也展现出另一种美。我把它珍藏在心中,永远,永远…
第三篇:《红豆曲》读后感
朋友从南国寄来一盘磁带,里面是用现代音乐手法全新演绎的古典名曲。其中有一首是他在电话里向我再三推荐的《红豆曲》。未听之先,我并不以为然。
音乐一开始,散漫的钢琴独奏有点套用西方经典音乐的嫌疑,加上作品简介里有类如“少女思念远方恋人”的词句,让我很是失望。我边替花草洒水边想,中国的古典是无法用现代音乐器具和手法去深刻表达的,特别是如《红豆曲》这样的内涵,若无对原著的深刻理解,结果更是只描其行而难画其神,只怕是亵渎的《红楼梦》。正在胡思,耳边忽然出现了一种女声伴唱,遥远的声音伴着隐隐萧曲似乎从天边传来,我不由放下手里的活,认真聆听起来。“连阴雨后,轻纱被风吹透”,随着萧曲与钢琴一声轻一声重,一声叹一声怨,一句“展不开眉头,捱不明更漏”的反复弹唱把音乐推向了高潮,在那种经过铺垫、渲染的音乐氛围里,不由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心弦在瞬间被拨断,一种眩晕后脑中一片空白!此生何求,来生何求?抛开《红豆曲》所表达的原意,我想起电视里林黛玉对烛凝视和辗转反侧的情形:一直以为她是生活在梦中的,梦的空灵、纯粹才能养育她,所以当她以一种坦荡和率真处世,竟不如藏愚守拙,随分从时的宝姐姐深得人心。“时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古往今来的处世警言,一句诗让多少人为之折腰,又连累了多少英雄?!想那“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岂有不懂之理?然而她只为自己而活,她坦然自白:“我为的是我的心。”她的自己是独具个性的自我,而不是依附于人逆来顺受的自我。她不能满足于情投意合,她不仅为了爱,更为了她的心。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与知己的结合,如果不得,宁可一死也绝不凑合。在《葬花吟》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凄然质问就是她对理想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痛苦矛盾的心态写照,这里面并非一味哀伤凄恻,还有一种抑塞不平之气。而这天尽头,除非梦里可寻,现实中的大观园是绝对不算的。林黛玉还是生活在诗里的。诗书予她以灵魂和生命,那时她不再是单薄的女子,五千年浩浩词章滋润着她,丰盈着她,使她在大观园的姐妹里孤标独立,灵芳秀异,始终散发着书卷气的幽香。也惟有生活在诗里,她才完全忘记一切宠辱烦忧,显得神思飘逸,倜傥风流。她从诗书里得到的是心灵的宣泄、满足和艺术创作的沉醉,所以在多次诗社活动中她显得宽厚从容、豁达开朗,从不计较排名先后,在此时我们再也找不那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然而,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女人的青春,女人的附属只能让她的才成为催化她人生悲剧的一剂苦药。“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作者无力去挽救林的命运,一如他无才去补封建社会的苍天,他只能倾注心血之墨让林妹妹用短暂的生命和柔弱孤零之身,焕发出最奇异夺目的光芒,散发最清幽久远的芳香。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这样算来,林黛玉更应该是属于天上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横逆之来的寂寞和孤独并不因大观园的繁华和一个宝玉改善多少,甚至又给她徒增了无数烦恼。潇湘馆这一片“世外桃源”也只能给她暂时的庇护,更多的凄风苦雨还是充斥了不远的周围。面对那个她不愿妥协的环境,长叹之余她不得不考虑与担心自己容颜易老,而未来却不可求。因为在林的梦中,宝玉的心都失落了,故此林的死亡无论是在曹公笔下“泪尽而亡”还是在高锷笔下怀恨而亡,都是清醒的。在那个尔虞我乍、勾心斗角的社会里,人们都难得糊涂,她凡事偏要明白认真,其结局也是必然的。这一种必然的结局还反映在与林黛玉出身、处境完全不同的尤三姐身上。在红楼梦里,我以为她们都是干净的死去的。这干净不是别的,完全是我个人对她们的敬重。三姐虽出身市井,也曾在那个环境中一度沉沦,就是这美丽与粗俗的统一,轻狂与自尊的统一,逢场做戏与泄愤复仇的统一,才让她在素以温柔愁怨为美的东方女性中脱颖而出,成为大观园里的奇女子。三姐不同黛玉,日日用眼泪去浇灌那娇娇弱弱的爱情之花,她深知“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她看透了有钱有势公子哥的轻浮无能,“心里进不去”,她看上了“素性爽侠”的柳湘莲,就敢主动提出定亲的要求。在那个婚姻不自主的年代,她的爱情就象泛着银光的利剑,直刺封建礼教的咽喉。曾几何时,两把鸳鸯剑,如两痕秋水,冷飕飕,明晃晃,流淌着她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爱情的美好希望,而这希望一旦破灭,剑也成了她绝命的利器!因为在通篇红楼里,三姐的文字并不多,故有人抱怨是宝玉的话害了她,也有人惋惜是湘莲误了她,还有人说她和柳仅一面之交就托付终身实在太冒险太草率,对此,我倒常想起林的那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句子来,如果说林黛玉是用一种嬴弱的外表去探询生命的意义的话,那么三姐就是用一种泼辣甚至放荡的个性去维护着生命的尊严。生何哀,死何苦?知己不存,留身何用?在以爱情为核心的叛逆斗争中,她们都做到了义无返顾,也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这个问题不但缠绕在林黛玉和尤三姐心间,同样也让我这个局外人无数次黯然神伤。在那个以名节论女孩的传统礼教里,绿珠为石崇坠楼易,三姐为湘莲下坠而复起难,她撞出了贾珍一类的罗网,便落入了人言可畏的威胁中。我不知道她把剑还回时是如何心灰意冷了,我也不知道她那一抹有没有赌气的成分在其间,我只是想像柳湘莲这样豪爽的人物尚不能跳出樊笼,就是他们结合了,也未必就是件幸事。世无桃源,也许只有在红尘外寻觅了。走笔至此,心中徒然变的沉重起来,关于红楼梦的人生悲剧似乎已经遥远了,又似乎还在世上重演着,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谁能回答出准确答案呢?
第四篇:曲安办1工作总结通知
曲安办〔2006〕18号
曲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报送2006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的通知
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安委办:
按照省安委办的通知要求,为全面掌握我市2006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以便为即将召开的全省、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作准备,现就做好今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
请各级各有关部门在2006年12月15日前将2006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报市安委办(联系电话:3317736;传真:3317756)。
二、内容
(一)今年的基本情况。
第五篇:人曲读后感怎么写
人曲读后感怎么写
这部书稿就是严祖佑在这十四年中的亲见亲历。和通常的回忆录不同,严祖佑在这部书稿中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并非他个人所经受的一切。而是通过他自己的一双眼睛,着重描绘了他在十四年的监狱生活中,所看到的每一个人。看到这些不同的人,在匪夷所思的中国监狱生活中,其心灵如何变态、灵魂如何扭曲。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曲读后感怎么写”。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人曲读后感怎么写
(一)《人曲》这本书是一部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写就的沉甸甸的作品。作者严祖佑,是新闻界元老、全国政协委员严独鹤之子,名门之后、天之骄子,却在大学毕业前夕突遭逮捕,在手铐声中告别了学生生涯,从此与世隔绝,失去自由之身,“成为一个消失的人”。这本书便记述了严祖佑蒙冤十四年期间特殊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描绘了众多有着不寻常的人生轨迹及历史背景的人物在迥异于正常人的环境中困顿悲哀的状态和扭曲异化的人性。
初读这本书,便被书中描绘的作者在上海第一看守所的所见所感深深地触动了。“由于长久晒不到太阳的缘故,这里的每一张脸都毫无例外的白得出奇。这是一种没有丝毫血色的惨白和灰白,你甚至难以判断究竟是不是一种病态——如果病态也是一种生命的象征的话……黑白分明的眼珠一动不动地看着你,但你在他们的眼中却看不到任何东西,空空的,没有一点一滴的喜怒哀乐”,这便是严祖佑在218监室第一眼看到的景象。没有丝毫血色的惨白和灰白的脸,黑白分明却没有一点一滴的喜怒哀乐的眼睛,这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是作者从未接触过的人。
这些人在漫长、艰苦而看不到尽头的囚禁生涯中内心的委屈愤懑都已没有了,只剩下麻木悲哀,以及心底最深沉最本能的一个念头,要活下去,要活着出去。他们唯一剩下的就只有那可怜的一丁点维系生命的饮食,那一口永远吃不饱,因而时时刻刻心向往之,梦魂系之的饭菜。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突破规矩的机会:有了病,只要经过医生批准,可以让家里送葡萄糖、鱼肝油,原本作者对鱼肝油的腥味十分敏感,即使是滴剂,闻到也要恶心,可等到母亲为他送来了鱼肝油时,他在狱中长久忍受饥饿,对“能吃的东西”的渴望便毫无掩藏地表现出来。“我将一粒胶丸放入口中,用牙齿咬破胶囊,一股浓烈的鱼腥味,伴随着一缕油脂,流入我的喉咙。那腥味早已不再令人作呕,相反,却是如此腴美、甘甜,即使只有一点一滴,也真是久旱逢甘霖呀”,这般的迷醉、享受,读来却更加令人感慨不已,心酸不已。
几经辗转,作者到了军天湖农场进行改造。到农场的第一天,老场员们为他们举行了一个欢迎晚会。在晚会上,一向少言寡语的人表演起节目来也是笑逐颜开,洋溢着欢快的神情。但当台下的作者与他们四目相对时,却看到莫名的恐惧:无论他们的肢体语言如何夸张,无论他们脸上的表情如何激动兴奋,但有一个地方仍然是冰冷的——他们的眼神。这与作者先前在上海第一看守所的经历很类似,那些人的眼神都是空的,仿佛里面什么也没有。没有欢乐,甚至没有悲哀。连悲哀都没有了,这是多么可怕而可悲的事实。那些人经历了太多由外界强加的虐待与酷刑,却对前来向自己实行专政的人,如此“热烈拥护”,并且视作“亲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言,国外有的宗教著作在描绘地狱的景象时,是这样写的:在地狱的上面几层,充斥着灵魂的哭泣和哀号,然而在地狱的最底层,却是死寂无声的,连哀号和哭泣都被扼杀了。如果真有地狱,那地狱的最底层,也许不仅不存在哭泣和哀号,而且还会有花朵,有歌唱有笑容;但那是失去生命的死灭的花朵,是木乃伊的歌唱,是冰冷的没有一丝热气的笑容。
读这本书,看见了一群人,一群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中被扭曲、被异化的人,了解了那个混乱黑暗疯狂的时代。作者说,他只想为那个时代留下一点记录,为了曾今存在过的这一段历史不至于被湮没。而他也用他的力量,留住了真相,让我们没有亲历过这段历史的后来者都能知道,有过这样一群人,在这样的处境下,过着这样的生活,也因此,以后再也不能重复这样的生活。人曲读后感怎么写
(二)《人曲》这本书是一部以青春和生命为代价写就的沉甸甸的作品。作者严祖佑,是新闻界元老、全国政协委员严独鹤之子,名门之后、天之骄子,却在大学毕业前夕突遭逮捕,在手铐声中告别了学生生涯,从此与世隔绝,失去自由之身,“成为一个消失的人”。这本书便记述了严祖佑蒙冤十四年期间特殊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描绘了众多有着不寻常的人生轨迹及历史背景的人物在迥异于正常人的环境中困顿悲哀的状态和扭曲异化的人性。
初读这本书,便被书中描绘的作者在上海第一看守所的所见所感深深地触动了。“由于长久晒不到太阳的缘故,这里的每一张脸都毫无例外的白得出奇。这是一种没有丝毫血色的惨白和灰白,你甚至难以判断究竟是不是一种病态——如果病态也是一种生命的象征的话……黑白分明的眼珠一动不动地看着你,但你在他们的眼中却看不到任何东西,空空的,没有一点一滴的喜怒哀乐”,这便是严祖佑在218监室第一眼看到的景象。没有丝毫血色的惨白和灰白的脸,黑白分明却没有一点一滴的喜怒哀乐的眼睛,这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是作者从未接触过的人。
这些人在漫长、艰苦而看不到尽头的囚禁生涯中内心的委屈愤懑都已没有了,只剩下麻木悲哀,以及心底最深沉最本能的一个念头,要活下去,要活着出去。他们唯一剩下的就只有那可怜的一丁点维系生命的饮食,那一口永远吃不饱,因而时时刻刻心向往之,梦魂系之的饭菜。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突破规矩的机会:有了病,只要经过医生批准,可以让家里送葡萄糖、鱼肝油,原本作者对鱼肝油的腥味十分敏感,即使是滴剂,闻到也要恶心,可等到母亲为他送来了鱼肝油时,他在狱中长久忍受饥饿,对“能吃的东西”的渴望便毫无掩藏地表现出来。“我将一粒胶丸放入口中,用牙齿咬破胶囊,一股浓烈的鱼腥味,伴随着一缕油脂,流入我的喉咙。那腥味早已不再令人作呕,相反,却是如此腴美、甘甜,即使只有一点一滴,也真是久旱逢甘霖呀”,这般的迷醉、享受,读来却更加令人感慨不已,心酸不已。
几经辗转,作者到了军天湖农场进行改造。到农场的第一天,老场员们为他们举行了一个欢迎晚会。在晚会上,一向少言寡语的人表演起节目来也是笑逐颜开,洋溢着欢快的神情。但当台下的作者与他们四目相对时,却看到莫名的恐惧:无论他们的肢体语言如何夸张,无论他们脸上的表情如何激动兴奋,但有一个地方仍然是冰冷的——他们的眼神。这与作者先前在上海第一看守所的经历很类似,那些人的眼神都是空的,仿佛里面什么也没有。没有欢乐,甚至没有悲哀。连悲哀都没有了,这是多么可怕而可悲的事实。那些人经历了太多由外界强加的虐待与酷刑,却对前来向自己实行专政的人,如此“热烈拥护”,并且视作“亲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言,国外有的宗教著作在描绘地狱的景象时,是这样写的:在地狱的上面几层,充斥着灵魂的哭泣和哀号,然而在地狱的最底层,却是死寂无声的,连哀号和哭泣都被扼杀了。如果真有地狱,那地狱的最底层,也许不仅不存在哭泣和哀号,而且还会有花朵,有歌唱有笑容;但那是失去生命的死灭的花朵,是木乃伊的歌唱,是冰冷的没有一丝热气的笑容。
读这本书,看见了一群人,一群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中被扭曲、被异化的人,了解了那个混乱黑暗疯狂的时代。作者说,他只想为那个时代留下一点记录,为了曾今存在过的这一段历史不至于被湮没。而他也用他的力量,留住了真相,让我们没有亲历过这段历史的后来者都能知道,有过这样一群人,在这样的处境下,过着这样的生活,也因此,以后再也不能重复这样的生活。
人曲读后感怎么写
(三)学习生涯里,我的历史课一直不是很好,至少成绩是挺糟糕的。而能够提起兴趣的,特别是远去的历史我们大多是通过很休闲娱乐的方式接受的,比如《隋唐》《水浒》《三国》……不管是评书还是小说影视,甚至还有现在孩子们都在玩的游戏!拜这种轻松的方式所赐,我们骨子里都带着一份历史长久的优越感,每个人聊起来也至少能做到头头是道。但是铺天盖地的各类细说和神剧虽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却进一步减弱了真实感!黑格尔说:“中国古代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一句话就覆盖了我们几千年的时间和事件。所以我们更关注细节和趣闻,口口相传的大多是明君、清官、侠客的传说和演义,不管有多大的争议和模糊,只要想要,还是能够找到这些东西的!而有一段历史,却是离我们现在最近,却最模糊的,也鲜有人敢于细说和深谈,甚至经历过这段时期的,我们的上一代,也不是很愿意或者能够很清晰地说点什么!继上一次读了《夹边沟记事》,这个月又读完一本《人曲》。作者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严独鹤的幼子严祖佑。这是一本灰暗阴郁的报告文学,文字平平淡淡、浅浅相随,不加任何情绪地以白描的手法,写了自己大学毕业前夕被捕,从1964年到1978年之间14年的牢狱生活,十四年被扭曲和加速枯萎的青春!让我觉得在那个无法言说的年代,作为一个什么样的“二代”是门很深的学问!我尽量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以看故事的心态读完这本书,虽处炎夏,但内心的压抑和一种从深处而来重重的寒意却久久不能散去!作者对于十余年中的每一天都记忆犹新,不管是看守所、劳改场、还是监狱,经历的每件事每个人,与之交往的每个细节,每个身边人的命运,都在本书中交待得清清楚楚。但是有很多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无法考证出细节的,只说明了这人“消失”了,如果结合这个人的故事,愿意思考的话,便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毛骨悚然的感觉,而这样消失的人,本书中有不少!除了失去自由期间的这些“罪友”的轶事,作者也花了一定的笔墨,就严独鹤老人的情况做了一些交代,写他随着“运动”的开展人的变化,越来越惴惴不安、紧张、甚至是偏执性的焦躁,来自于精神上的重压感,来自于对政治气氛的步步凶险、危机四伏且完全无法预料的环境!严独鹤在晚年政治迫害很严重的时刻,还积极准备整理古典戏剧的一些著作:“这个世界、总不见得永远是这样吧”,然而,至少是他,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作者穿插于整本书籍中的也有一些1978年后的细节,特别是某些人最终得到平反的,有家人的大多做了交代,但是不知还有多少人是无法得到也最终没有得到交代的!读这本书,眼前全部是黑白画面且阴暗的电影片段,因为根本无法在脑中回映出任何活泼欢快的色彩!我在大学时曾于图书馆借到一套书《让历史告诉未来》,是采集自新中国第一代的军政商学等重要人物的子女的回忆录,绝大多数讲的都是那段讳莫若深的年代的老一辈的遭遇和自己的经历,这套书是改变我对这段最接近的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遗憾的是,后来我再也没有找到过这套书籍!也正是这套书,改变了我只从课本了解过去的习惯,知道了还有很多几乎就在眼前的“历史”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就比如“特嫌”,这是当时的一种罪名,很多生命的陨灭,就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呜呼,陡然想到“莫须有”!
借作者的一个狱友的话:“荒唐且令我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是误信了古人‘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每一群鸟都有自己专属的林子。为了争一棵好树搭窝争吃好果子,同一群鸟也会打架打到头破血流,但前提是不能毁坏林子。一但把自己的林子毁了,还自以为可以择木而栖,投奔别人的林子,无疑是痴人说梦。要知道那是别人的林子,你永远是异类、败类,最后结果只能落得曹操诗中两句: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感谢时代,没有让我出生在那段无法言说的年代,因为我无法确知自己在那样的人伦错乱的年代,会做出什么会说出什么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