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5篇)

时间:2019-05-12 12:4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

第一篇: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

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

万学教育

现在又到了每年一次大学生求职的黄金期,和往年一样,大量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很多应届大学生被企业拒之门外。一代天之骄子为什么会无法按照正常的流程融入社会的洪流呢?

僧多粥少,劳动力供大于求从2005年的340万,到2006年的413万,直到2011年的600多万,中国高等教育全面爆炸性扩招。尽管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劳动力需求量随之增多,但腾出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扩招毕业生的就业要求,劳动力供需总量处于僧多粥少的境地。2001年至今,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失业人数逐年增加。据劳动部门预计,今年我国全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有100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传统就业观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如今大学生就业趋势是高学历低用,思维模式在改变。从就业层次或者就业重心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学生就业层次不断下降,硕士生在2003年到中学当老师,还属罕见。2004年硕士到中学已经普遍;2005年、2006年博士、博士后到中学也很正常。从就业地域看,大城市职位容量日渐缩小,大学毕业生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开始就业层次的下移,接着慢慢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开始地域转移,最终使我国的人才布局版图趋于平衡。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于海认为,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工作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这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毕业生等社会精英的思维模式也在迅速改变。

还有例如零工资就业,一些毕业生为了得到工作,不得不放弃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权益,采取了“零工资就业”的方式。一份关于“2006年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6万人中,“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

原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数据软件公司SAS高级经理、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老师崔方老师认为,“零工资就业”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积极意义是,毕业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积累经验,企业也可以多方面考察员工;负面影响是,公众对大学的预期值降低,更多的人不愿进入社会而选择继续求学;或导致求学意识转变,使得劳动者整体素质降低。“零工资就业”是隐性失业人口,他们的增多会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而当年被人看轻的支援西部,如今变成香饽饽,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实施。苏州科技学院统计数据,从2003年的23人报名,到2006年的92人报名。由此可以看出,先前一直备受冷落、无人问津的西部地区,如今已经成为时下在校大学生互相争抢的一块大蛋糕。而就业压力大成为大学生支西的巨大动力,很多支援西部的志愿者表示,在西部就业比起东部更能实现年轻人的自我价值。根据调查显示,2006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就业态度的变化,从另一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近两年来,志愿者队伍能够如此迅速地得到壮大,与一部分人的就业意识发生转变有很大的关系。有些人开始认识到,放弃东部经济优越的城市,首先去支持建设西部,回来竞争更有优势。

宏观上只有通过大副增加岗位来解决

万学教育ACT职业能力崔方老师认为,结构失衡岗位增加缓慢在供大于求的前提下,就业问题宏观上只有通过大副增加岗位来解决。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与经济发展的幅度密切相关,当经济快速健康增长时,就业岗位相应增加,反之,岗位就会减少。据统计,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但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导致供需失衡,影响就业。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4,但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维持在0.1—0.12之间。1991年至2001年10年间,平均就业增长率只有1.1%,每年增加就业岗位752万,远远无法满足近1亿农民工和数百万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这样原本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便创造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而今天只能创造80万个。

职业能力不足成制约就业重要原因

职业能力教育没有得到重视!职业能力培训是消除职业困惑、面向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服务的统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学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训的重视度还不够。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必须把自己和市场、企业的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挑选一个好的职位。因此,大学生在校时要了解自身的兴趣能力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规划做得科学、合理,符合个人今后的发展趋向,和学校的指导有直接的关系。学校在对学生个人性格的测试、对个人就业理想的选择、对个人规划的指导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可以看出目前职业能力方面,大学是无法完全教给你的,等你进入社会再去学,耽误的是你的青春,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如果想要在大学期间就能快速的提升,就必须要在刚进入大学期间就深刻的体会,这种体会不是傻傻的说我要提升就可以的,而是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刻苦的修炼。那样才能在大学四年毕业求职的时候,能够比别人更“闪亮”。

自从2001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因此,不少大学生从就业层次、思维模式开始发生转变,并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万学教育ACT崔方老师建议求职者们只有踏踏实实的走正初始的脚印,才能走的更高,走的更远。

第二篇:2015年大学生就业前瞻

[转载]2015年大学生就业前瞻

随着大学扩招和适龄入学青年的逐年减少,上大学已经越来越容易,但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却越来越难。当2011年考生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就业形势?为应对必将到来的2015年大学生就业“洪峰”,家长和考生们应该如何审视度势、提前规划?

视点1:2015年迎来“洪峰”

视点2:“走出去”海阔天空

视点3:“调结构”大有作为

视点4:依托区域选准专业

视点1:2015年迎来“洪峰”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业困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客观现实。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发凸现,特别是2008年发端于美国并造成全球动荡的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展望2015年,中国将迎来劳动力就业“洪峰”,大学生就业状况难言乐观。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这意味着就全社会而言,有超过2亿的人口未能充分就业。

8月17日,《人民日报》的消息,根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30万人,比去年增加2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455.6万人,同比增长40余万人。即便是按照这个相对乐观的统计数据(民间学者多认为根源于学校上报的数据存在“水分”),也有175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拿到毕业证书时没能找到工作。在实际的就业市场上,我们还必须考虑往年毕业但没有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这个数据至少也在100万以上,也就是说社会上大约有300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

我们看到问题的同时,更需要客观冷静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之道。就业历来是民生之本,但正如温家宝总理9月13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福祉就是一句空话。”从中长期而言,只要能够维持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随着2015年中国适龄就业人口的“拐点”来临,整体就业难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可望随之缓解。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就业矛盾得到实质性缓解的30年,30年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在此过程中,中国处于隐性失业的大量农业人口实现的较为充分的就业。中国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数在1991年达到最高峰,从1992年开始,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和就业份额就呈现出出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显示,1991-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39098万人,减少到32561万人,减少6537万人;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比重由59.7%下降到42.6%,下降17.1个百分点。其中,2002-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年均减少1077万人,从2003年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将进入加速时期。

2003年起中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出现了“民工荒”,用工短缺现象还逐步向内陆省份蔓延。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民工的工资在2000年前增速较缓,2004年是个转折点,2004年后每年就以大约两位数的势头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没能阻挡这一步伐,当年增长19%,2009年增长16%。2010年无论长三角、还是珠三角都出现“民工荒”,春节之后广东省用工缺口达200万人以上,其中电子、鞋帽、服装等制造业普工需求达80%,伴随着“民工荒”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加薪潮”。

一边是经济发展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效果凸现供给减少,中国就业洪峰即将迎来“拐点”。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利用ARIMA模型,分别以10.18%、8%、6%的GDP年均增长速度,对2007-2015年等相应年份的劳动力总需求情况进行了推算,结果显示:在GDP增长8%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2015年会大体持平;在GDP增长6%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格局会继续维持。但是,在GDP增长10.18%的情况下,2015年前后就可能会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绝对差距会达到1500万人左右。届时,劳动力的供给需求格局可能会发生根本逆转。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计划生育“严防死守”限制人口供给,以及改革开放“开渠疏导”增加需求,困绕中国数十年的就业“洪峰”可望在2015年左右“安然入海”,目前面临的是“黎明前的黑暗”。

“春江水暖鸭先知”,就业难问题的缓解最先发生在农村,继而发生在农民工群体,上图中可以大约在2007年农民工就业“洪峰”迎来拐点后,在2011年之后会有显著下滑,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难短期内依然难以改善,甚至趋于恶化,只到2018年左右才能迎来“拐点”,之后迅速得以改善。2015年毕业的大学生将会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

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由此产生,但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还是始于1999年的大学扩招。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中国从战略高度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国内经济迅速降温,大学扩招被作为一项非常措施被仓促推出。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扩招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扩招后的10年间,大学招生规模以年均约30%的速度递增,高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117万人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630多万人,2015预计将达到700万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大干快上”,圆了更多学子“大学梦”的同时,也使得整体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

视点2:“走出去”海阔天空

改革开放30年,是中美联手推动世界从“半球化”(两大阵营、三个世界)走向“全球化”狂飙猛进的30年,在此过程中,美国因苏联倒台而成为“一超独霸”,中国则获得了难得的30年发展机遇,把人力、土地、资源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实物商品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化解了“就业悬河”危机,并成为“世界工厂”、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

但是,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肆虐全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之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经济度过了尚算顺风顺水的30年后,正遭遇急流险滩。当我们率先复苏,悄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欧、美、日正陷入“二次探底”的阴云笼罩。当2015年中国经济将接近美国的预言响起的时候,美国国会正讨论逼迫中国人民币“自杀式”升值。当中美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时候,世界和平与发展正面临严峻考验,未来五到十年间中美欧多方博弈将会深刻影响21世纪世界格局,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自然更会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与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美国房价下跌引起规模庞大的无抵押贷款从底层坍塌,从而引发次级债连锁“雪崩”,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大鳄”索罗斯说,“我们正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预言“金融危机还将重演”。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接受记者专访警告,“目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虽未发生,但风险一直存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但到了后期,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和高失业率,并由此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经济下滑压力增大”。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认为,“现在看来,世界经济已经没有悬念地滑入了一个长达10年的滞涨时代”。国际劳工组织(ILO)发表的报告称,自金融危机以来已丧失了3000万个工作岗位,四分之三在较富裕国家,全球失业人数则达2.1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欧美正面临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就业危机,若处理不慎,恐导致“社会动荡大爆发”。

尽管中国政府以4万亿大手笔投入强行拉动经济实现了自身率先复苏,但欧、美、日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并未走出泥潭,失业率依然高企,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前景不容乐观。靠“坐直升机撒钱”的所谓“量化宽松货币”(印钞票)政策,只是起到了短期的稳定局势“止血”作用,由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接近零利率的天量货币并不能有效进入到实体经济,除了在金融市场吹起泡沫,并不能有效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

全球发达经济体同时陷入了两场危机:一是老龄化危机,二是政府债务危机。

我们先来分析老龄化危机。从1946年至1964年,这18年间美国出生的人口高达77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4,被称为“婴儿潮世代”,这群人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但如今这群人老了。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字,美国人一生的消费最高峰是47岁,此时的人生正当壮年,年富力强,收入达到鼎盛时期。过了47岁,人们开始考虑退休和养老,消费开始逐步滑落。“婴儿潮世代”出生的最高峰时间段的最后拐点是1962年,经过了47年的奢侈生活(美国人基本上没有储蓄),来到了美国国运转折年份——2009年,世界突然变得暗淡,经济繁荣突然消失,金融海啸惊涛拍岸,失业狂潮席卷而来。从2009年到2024年,这将是美国一个长达14年的消费下滑周期,在高度负债的情况下,美国消费市场将陷入一个堪与20世纪30年代相比的漫长冰河期!而拉动着美国经济增长72%的消费,消费无法启动,美国如何走出泥潭?

日本曾在1994年达到了人口消费的顶峰期,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几年经济不景气,日本政府将利率一路降到零,财政刺激所导致的国债总量高达日本GDP的200%,但仍然无法启动经济。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在一个老龄化社会里,难以产生足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无法带动民间投资跟进,从而形成了至今仍困扰日本银行系统的大规模坏账。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人口周期与美国一致,欧美两大经济板块将同时陷入长期消费冰河期。这对于所有以欧美市场为主要出口对象、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新兴国家,都将是一场经济生态环境的巨变。不能适应这次“灾难级”巨变的国家将被淘汰出局,未来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将会异常艰难。

下面我们再来谈一下政府债务危机。既然居民不愿意消费,民间不愿意投资,是否可以通过政府借债大手笔投入来拉动经济呢?很不幸的是,由于这一招被频繁使用,主要发达经济体早已是债台高筑,无论是冰岛、迪拜、还是希腊债务危机,都已经为大规模透支借贷刺激经济敲响了警钟。以美国为例,整个美国的政府、企业和私人对银行系统的总负债,2008年已高达57万亿美元,这还不包括104万亿美元的医疗、社会安全等隐性政府负债。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仅为48万亿。也就是在这短短两年间,美国GDP从13.1万亿增加到14.2万亿美元,债务却增加了9万亿,债务增长速度是GDP的8倍!美国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被公认为3%,但社会平均债务成本在6%以上,以这样的速度推算,40年后美国总债务将高达586万亿,而届时GDP仅为33万亿美元,每年债务利息支付就将高达35万亿,超过GDP 总量。换句话说,美国人一年不吃不喝不消费所创造的财富,也将无法偿还债务利息。

1929年的大萧条与2009年金融危机最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负债与GDP的比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1929年,美国总负债占GDP的300%,整个国民经济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崩盘;而2009年,美国的总债务已近GDP的400%,这是美利坚合众国“80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庞大的债务堰塞湖之下,幻想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消费出现强劲复苏,只能是天方夜谭!没有强大的最终消费增长,一切短暂的经济利好数据都将是一种幻觉。美国如此,欧日亦然。

在发达经济体“发动机”全面熄火的危难之中,能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是有真实需求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巴西。以汽车为例,2010年中国汽车的总销量预计可以接近2000万辆,占到世界汽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在2005-2007年三年中,全球经济增长为4.8%,以IMF所公布的平价购买力计算,其中中国贡献了1.1个百分点,美国贡献了0.6个百分点,欧洲贡献了0.4个百分点,日本贡献了0.2百分点。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几乎等于发达国家三大经济体贡献之总和。在危机爆发后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跌至2.9%,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为1个百分点,而美欧日三国加起来才有0.4个百分点。没有了中国增长以及来自中国的机械、商品订单,全球这两年的增长将不堪入目。但是,拥有货币霸权和军事优势的发达经济体会眼睁睁看着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吗?

如果危机不能在内部消化,发达经济体就一定会想法设法转嫁出去。除了军事威胁和武装侵略,发达经济体正利用所掌握的货币霸权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单”。目前掌握世界金融霸权的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以应对危机为借口天量发行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实体经济,发达经济体依然面临通缩威胁,但这些货币通过国际流动,已经进入发展中国家兴风作浪,推高物价和金融资产。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发达经济体通缩,另一边是发展中国家通胀,这类似于发达经济体在河的上游放水,最终这些洪水都流到下游,造成广大发展国国家洪水滔天,稍微脆弱的经济体的堤坝会被率先冲跨,这个时候就会有“天使”来拯救。很简单,5年前在中国投入1万美元,哪怕换成人民币存入银行吃利息,今天再换回去,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超过了20%。如果这笔钱投入中国楼市,收益就更为可观。发达国家就是通过金融手段,以“剪羊毛”的方式来转嫁危机。

当发达经济体放水的时候,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可以抬高自己的水位来对冲(也发货币),但发达经济体有货币霸权,放的水可以流到下游去,但发展中国家货币不被认可,大量的货币只能积压在自己手中,就会引发“内涝”。所以,只要发达经济体还掌握着货币霸权,金融危机这杯苦酒最终必然是发展中国家喝下,这就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和未来。

中国要想摆脱“被剪羊毛”的命运,就必须“走出去”,而不能被“负责任大国”所捧杀,以内需战略代替外向战略,奢望以中国一己之力拉动全世界经济复苏。简言之,就是应推行内外一体化战略,以外向拉动内需。比如,不是自我设限,把劳动密集性的低端制造业赶到越南、印度,而是从沿海向内陆梯级转移。又比如,不是通过出口退税来补贴发达国家扩大进口,也不是通过货币升值来实现进出平衡,而是通过技术进步、产品升级来应对贸易壁垒和摩擦,通过提高资源税和工人工资来推升出口产品价格,把真正的利润留在国内。这样就可以稳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源源不断地积累利润和后继发展资金。也只有这样,中国规模庞大的低端劳动力才能充分就业,而只有最基层民众的充分就业才可能有所谓的内需。试图通过限制出口增加进口来达到内需转型,就会把辛辛苦苦抢到的市场份额拱手相让,不但出口没了,内需也没了。稳步扩大出口,就稳住了中国就业的“基本盘”。狭路相逢,勇者胜;危机当前,不能退缩。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强国单靠内需转型来实现崛起,中国要强大必须坚定“走出去”。不但商品要走出去,品牌、销售网络也要顺着市场链、价值链逐步走向国际。不但产品走出去,在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生产、研发、投资、服务、金融都应稳步坚定走出去,以“中字头”的跨国企业为龙头,实现全球布局,最终才能让人民币走出去。否则,拿一堆注定贬值的美元在手里有什么用?但如果中国能够“走出去”,这些美元就可以转换成中国发展急需的矿产资源、核心技术、海外优秀企业股权,以及中国投资控制的海外资产,这样外贸赢余的美元就可以为我所用,而不至于成为“烫手山芋”或造成“内涝”。

危机危机,是危险也是机遇。在金融风暴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骨干企业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全球资源市场上全力出击,看到华为、联想、三

一、吉利这样的优秀企业全球扩张、逆风飞扬,看到中国的施工人员在全球码头、电站、铁路、桥梁加班加点、干劲冲天。

中国铁建总经济师扈振衣说,随着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人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施工生产第一线,需要一大批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拓展海外市场,更急需‘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懂商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扈振衣说,中铁对海外市场人才的需求,每年将以2500人的基数增长。

随着国力日益强大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急需一大批人才能代表国家去海外开荒屯粮、兴业办厂、开拓市场、承建工程、投资并购、传播文化、维护和平。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中国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打开国门,海阔天空。

改革开放30年,国外跨国企业白领职位一直居于中国就业市场的金字塔尖,吴士宏、唐俊、李开复等华人高管受到万人景仰;30年后,会有一批中国的施正荣、马云、杨元庆们来取代他们的位置。

就业的机会在国内,也在海外;在低端,也在尖端。能进入代表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工作,必定会有灿烂的未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广!

视点3:“调结构”大有作为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来得快,势头猛,蔓延速,与之密切关联的进出口从高速增长瞬间下滑超过三成,中国经济仿佛一夜间从抗通胀的炎炎夏日掉进了冰窟窿,就业形势更显严峻。中央临危不乱,密集调研,迅速行动,提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要求“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进入2009年中,各项措施的效果开始明显呈现,2009年大学生就业得到了较为妥当的安置。但要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单靠政府投入和经济发展还不够,还必须立足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

2010年2月3日至7日,北京初春,瑞雪飘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系统回顾了前一个时期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过程和实践历程,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要求。这次讲话,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后提出了刻不容缓的战略选择。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但中国已经立足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提出了应对危机加快社会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的一揽子方针政策,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整体上的问题,表现为数量上供给大于需求,质量上供给满足不了需求,也有结构性问题。就层级而言,研究生就业最难,本科生次之,高职中职技校的学生就业相对容易。就大类而言,理工科就业率相对容易,文史类就业相对难,而体育类、艺术类就业最难。

如果对全球产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中国整体上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段,“微笑曲线”上最有价值的研发和市场基本上被外资所控制,中国主要从事的是中间环节的初级加工和来料组装。在中国有建制的600多个城市中,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少数中心城市可以部分称得上是“白领城市”,绝大多数的城市只能归类为“工业城市”或“蓝领城市”。我国大学、科研院所每年所需要的学术型人才不到10万人,但每年流入社会的却有50万研究生和300多万本科毕业生。真正要解决高端人才就业问题,首先就必须中国的企业能够进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这一方面需要加大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需要开拓市场。由于中国整体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国家仍有差距,因此这有限的高端职位还往往要面临“海归”的竞争。在“视点2”一节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走出去”战略,其实也只有坚定走向国际,才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只要中国企业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上占稳脚跟,开花结果,走到了“微笑曲线”的两端,高端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激活(这方面海尔在美国设厂挤如高端就是值得研究的案例),否则高端人才只能“屈就”,而难以“高就”。

中国大学快速扩招无疑整体上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众多大学的定位及专业设置也存在急需调整。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由过去的主要培养高级人才转变为包括高、中、初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但现在太多的大学仍将自己定位为培养精英和学术型人才,课程设置和许多毕业生的期望值都是与现实脱节的。可以说就业需求这一端已经完全市场化,但招生供给这一断还有众多行政计划的残留,二者的不匹配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问题也不完全出在高校,很多学生也知道未来就业难专业不对口,但还是弃高职高专拼命挤入本科(哪怕是三本)或者大学毕业后考研,这看似不理智的行为背后,与目前种种不尽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及职称评定职务升迁制度密切相关,饱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

当然,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因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服务业落后上。就三大产业结构而言,农业仍需进一步向外转移劳动力,工业多年来一直独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与工业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就业率并不算低。中国发展严重滞后的是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而这正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如果计算工农业总产值,即便是按照美元汇率计算,中国也可望在今年超越美国,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主要在“软实力”,在服务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2008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0.3%、46.3%、43.4%,而世界平均是5%、31%、64%。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在整个经济结构当中占到70%,美国占到80%,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平均占到51%。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相差20到30个百分点,与巴西、印度、俄罗斯、韩国、菲律宾也相差10多个百分点。

8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业可以成为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加快发展服务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劳动岗位,有利于扩大居民就业,把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透露: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定量预测,到2015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应该是8%、47%、45%,应该说二三产大体持平。到2020年一二三产的比重是6%、45%、49%,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要占主导地位。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大学生就业难会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因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就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促进服务业发展知易行难,必须解决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李克强副总理指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发展调结构转方式。要加快建立现代服务企业制度,在公共服务行业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服务领域,发挥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主体的作用。要履行好政府职责,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财税制度和投融资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视点4:依托区域选准专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发展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倒逼”中国加快了自身结构调整,其中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是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发展的沿海东部的就业形势整体上好于内地,2009年,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吸纳了全国64.7%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而东部发达地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不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展望2015,“十二五规划”结束之年,中国必将在区域平衡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经过10年不懈努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发展将进入加速阶段。特别是中央提出实施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战略,以举国之力支持西藏、新疆加速发展,南疆城市喀什将新设经济特区,新疆正成为世界瞩目的投资热土。

8月2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规划意见明确了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的12项主要量化目标和一系列定性的任务要求,并提出了2020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目标。并批复了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为主的发展格局。

有发展才有就业,到2012年末,中国将有1.3万公里客运专线建成投产,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成都、昆明的高速铁路都将建成通车,客运专线“四纵四横”全面建成通车,1.5万公里区际干线、1万公里复线,将形成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能力骨干网。至此,大半个中国将处在高速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内。“同城化”、“N小时生活圈”的概念开始流行,城市群和城镇化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吸纳就业的主要内生动力。

去年至今,已有13个区域发展规划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十二五规划”出台临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大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等都在加紧申报审批过程中。根据已经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再加上刚刚获批的黄三角,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正逐渐成型,各地正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布局新一轮加快发展。

一系列不同层级区域规划的出台,正重塑着中国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分布,进而影响到大学定位与大学生就业。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处“长三角”,国家批复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中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获批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与之相对应,上海新近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留学生所占比例达到15%左右,基本建成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而素以工科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不仅参与创办了中欧商学院,而且为了完成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满足上海乃至全国金融业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创建了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的传统制造业基本上转移完毕,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相应的人才需求及就业结构也正发生改变。2011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及家长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密切留意区域发展规划及各地“十二五发展规划”,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人情况来选报专业及大学。

大学生就业既有区域差异,更有专业差异。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对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表明,约三成失业大学毕业生持续性集中在少数专业。以天津市为例,失业率最高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等10个本科专业,其失业人数之和占到全市失业本科生总数的38.1%(同一专业在不同城市的就业率有差异,甚至有很大差异)。以上海市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改革开放前,上海就复旦大学一所高校有新闻专业,现在可谓遍地开花。除复旦外,交大、华师大、上师大、同济大学、海洋大学、上海体院……还有一些民办大学都开出新闻或与新闻相近的专业,过去复旦大学新闻专业一年招40名左右学生,现在有的学校一家就招一二百人。大学生毕业后想进的媒体就那么几家,而且传统媒体已经过了扩张期,对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市场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供远远大于求,就业怎么会不难?

5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统计了全国规模以上普通高校,就业状况依据为每年9月初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共涉及本科专业194个,高职(专科)专业264个,其中本科还公布了“211工程”院校相应专业的就业状况。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发现,工学各专业的就业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学科,而经济学、法学、文学等考生心目中的热门专业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

工学专业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就业率均在95%以上,资源勘查工程、冶金工程等就业率高于90%,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农业机械化等就业率高于85%。农学学科中的园艺、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就业率高于85%。

考生热衷的经济学、法学等热门专业的就业率则远没有那么炙手可热。毕业生规模在2至3万的经济学、近8万毕业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近4万毕业生的金融学就业率仅在85%至80%之间。拥有近8万毕业生的法学、近2万毕业生的新闻学就业率未达80%。英语专业及工商管理就业率均未超过85%。此外,哲学和历史学的就业率区间在75%到80%之间。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专业211院校的就业率都要高于平均就业率。

这是全国汇总的数据,我们一直强调即便是同样一个专业,本科与高职有差异,不同地区也有差异,而且差异会越来越大。以本期杂志“信息快车”中教育部所公布的高校新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为例,全国共有30所高校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但到2015年首届学生毕业的时候,这30家高校的就业率肯定会有较大差异,我们相对看好江苏高校,因为物联网(传感网)相关的技术研发及开发企业集聚无锡高新区,江苏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离产业布局近,有坚实的“市场”根基。

今天的因是明天的果,希望孩子们2015年毕业时就业顺利的家长,现在就应该多下工夫,深入研究,精确定位,《家长指导》编辑部也正组织专家力量着手编写2011年版《高校专业及就业》一书,敬请关注。

(摘自《家长指导》(高考版)2010年10月刊)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求职和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多的因素都让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大学生,限于人力物力的不足,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并全部回收,对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情做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由于调查范围所限,这部份资料来源于网上信息的收集整理)

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2006年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13万人而显得更为突出了。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布的大学生求职和就业调查报告中,有关2006届本科毕业生的求职结果,调查显示,截止到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大学生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学生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7.25%。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不大,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僧多粥少”;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毕业生一时适应不了;三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多。许多大学毕业生、家长及社会成员都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获得公务员身份就等于是有了避开了职业风险的钥匙”;“公务员福利待遇好,收入高”,所以尽管“考员难”也只得“知难而上”,而成为毕业后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择业面过

2、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单位用人数量,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用人需求相对较多一些,学生也愿意去,而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一部份用人需求量,但数量小,且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少数现象。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特别是省外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高,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深层开发运用方面的高科技人才供不应求,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率连年下降。

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

据对5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9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只有少数的大学生不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但忧。认为就

业形势是正常的,竟争是必然的。

 大部分的农籍大学生认为来自农村,对就业有一定的阻力。在城市的就业农村大学生会受到相对的不公平,有些单位要求本地户口。农村大学生就业比城市大学生更处于不利和境地。但农藉大学生也没有就此的对自己的就业悲观失望,他们也认识到自己在自己身上的优点,其中有86%的人认为农藉大学生能吃苦,踏实,认真,还有80%认为农藉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强,更能在就业困难的形势下走下去,找到出路。

用人单位、毕业生薪金有很大的分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聘任要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很多就业困难户。从市场上了解到的在薪资方面的消息,用人单位能接受的硕士生月薪在3000-5000元之间,本科生的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但这与大学毕业生所期望的薪金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所测在校大学生接受调查时,有76%希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对于2000元以上的月薪,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那么高的薪水完全能招到有经验的专业人才。

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46%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38%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2%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在校生表示在校做兼职、家教或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是增加自身今后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已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则认为,在校生应该多进行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那才是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这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误区。

从经济角度讲,家教也许是一份不错的兼职工作,但对大学生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培养和提高。提倡大学生到生产一线和一些正规企业进行兼职、实践,那样对大学生今后的求职和个人发展都有很大益处。

在调查结果中64%的人认为企业对大学的招聘要求过高,少数人则认为太过于柯刻,认为这对大学生的成功择业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就业能力,不是能想靠改变外界来获得工作。企业的要求是在升高,是也是对人才的需求在质上面的要求。

三、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其次,高校老师的上课时间和课时有限,学生大多是在仪器设备调试好、试剂配齐的情况下按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有的学生甚至只需看老师示范,根本不必动手,这使得学生缺乏对生产实践的基本思路和操作程序的认识,教学和生产实践脱节。

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好大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当前

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习不满意,觉得没有学到多少对以后就业有用的知识,专门课的教学不尽人意。

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其次是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的岗位性等特性。第三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这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第四是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两个不同环境,其运行规则大大的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大学生的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企业认为大学生在工作中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因此企业在招大学生时更趋向于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得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在不影响专业对口学习的情况下,大胆走向社会参与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当然也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和尽快适应社会的人效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学生、学校、政府和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四维。要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须从这四方面入手。首先转变择业观念。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都表现出高度的理性,但由于自身及其他方面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不少不切实际的地方,而这些观念确实与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想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参考资料:

形势与政策2006-2007第5期《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探讨》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报》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也因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自身素质较低、用人公司的高门槛而变得更加突出,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部因素

(一)性别因素

据一项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毕业后与公司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的签约比例为41%。可见,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在程度上似乎不及人们想象的严重。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访谈中,有四分之一的单位承认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但仅有个别单位偏向于招收男生,四分之三的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但是会考虑到工作的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二)地区因素

东部地区高校的签约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的签约比例为41.73%,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三)专业因素

从调查来看,所属专业与就业情况有很大关系。不同专业总体就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学(78.38%)、管理学(58.02%)和工学(55.44%),而医学(31.01%)、教育学(33.33%)和法学(37.85%)则相对较低。

二、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深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状况的一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与大学生自身,以及学校教育、政策支持、家庭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否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而且这种断层已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个人期待,主要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未来就业前景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涉及对收入水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等方面的要求、预期和选择。大学生的就业预期通常建立在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素质及就业市场两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之上,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理性程度,影响大学生求职的行为和结果,最终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

当代大学生就业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差距的深层根源主要与大学生的人群特征有关。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的要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较完整的职业规划。而这些就致使他们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较高的职业期待。而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又大多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其职业期待普遍高于就业环境的实际水平。

在对用人单位进行的访谈中,有四分之三的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情形,主要

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2、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市场的重要保证。但有调查显示,个人能力还不能成为大学生不足的根本。但仍存在以下缺点:

1、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有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20%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如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时,在求职过程中的难题分别出现在专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一般来说,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的恐惧感可能更高。例如: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较差一些。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将专业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占36%,将自我表达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占39%,将人际交往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占11%,将环境适应能力放在首位的用人单位占18%。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的普遍性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

252%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且,在这一点上,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大

(3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有4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通常认为人脉关系的形成往往依托于家庭关系背景,其实它的另外一部分可能要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因此,积极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累积自己的社会资本也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

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学资源的分配格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竞争力。也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

社会适应能力和其他工作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对于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校教育往往采取一种鼓励校内活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校外活动的做法。

3、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

就业服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就业信息的传递、求职技巧的指导以及在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桥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的工作。然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4、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东西部高校以及名牌高校与一般院校之间就业率的差异,则说明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三)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

1、政策需求与政策供给之间存在偏差,政策宣传与政策执行的力度有待加强

一些相关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没有深入下去,仍停留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上。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层面仍须加大力度。

2、学生对政府政策的预期仍比较低

除政策供给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政策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外,学生对政策的有效性也并不

乐观。

(四)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家庭与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它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1、整体层面:直接影响较小。

2、具体层面:单方面影响较大。

三、寻求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努力提升个人能力并维持大学生身份认同

更新学生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首要环节。

1、更新观念。观念的更新既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也包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1)转变择业观念。

(2)维持必要的大学生身份认同。

2、努力提升个人能力。

(1)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共同构成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2)重视校内活动和校外社会活动。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校内活动之外,校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兼职已被学生视为锻炼自身能力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合理定位,就业为本

1、使专业和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1)根据社会需求和国家长期发展目标,适当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2)部分学校可考虑与职业技术教育接轨。利用高等教育现有的资源和师资,大力培养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优秀人才。

2、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在积极引导、充分发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实现教学、实践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能力的提升。

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学校也应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和传递工作。其次,完善求职技巧的指导工作。第三,充当好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三)政府:政策引导,合理调控

1、完善就业市场,建立信息网络。

首先,放松对就业市场的管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其次,加强管制,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不规范的行为予以坚决惩处。第三,着力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系统。

2、建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网络监测、预警系统。

政府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做好大学生毕业的就业监管工作。同时,政府可建立相应的信息发布平台,详细地公布各专业乃至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督促学校、社会对学生负责。

3、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四)社会: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1、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消除对应届大学生的偏见,消除人际关系等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倡导整个社会提高对大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2、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的功能是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舆论界在就业指导以及就业相关信息方面所做的工作可以看作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四、结尾

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对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的反应,以及对就业问题解决方法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求诸己”的传统心理,从自身寻找问题的原因,不怨天尤人,而将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找工作的过程还可以使个人生活态度变得比较积极。因此,大学生应该更好地完善自己,去适应社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第五篇:关于目前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目前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这次暑假回家,和同学交流,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大家都开始关注就业了,我们口中所谈论的不再是那些衣服,奢侈品了。更多的人开始把眼光放在这几年的就业形势上。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有了危机感,不再觉得自己未来可以不经奋斗,就一片大好了。同时,各个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作为即将进入大二的我也开始积极的为自己的就业开始准备,暑假假期间我通过网络,采访了解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对现状的原因做出了调查。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提高关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 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7年的496万。据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创历史新高。

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07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 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 没有找到工作;15.02% 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

(一)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或者说大学生对就业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二)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三)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

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四)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找原因。

首先,大学生们在择业时会比较看重报酬问题。虽然薪水不是我们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干”,这曾经是媒体广泛报道的大学生找工作时定下的月薪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学生就业的工资底线也越来越低,随着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单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转变: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岗定薪,更强调员工为用人单位带来的实际利润。职场中的机会永远不是遇到的,而是争取到的。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他所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为他今后发展的一个过度口,积存经验。除了薪酬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环境、企业声誉与企业文化、工作富有挑战性、工作的稳定性、户口和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是学生们重点考虑的因素。

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时因素的看重,与他们认为的工作意义是直接相关的。在大学生看来,最重要的工作意义是自我实现,其次是生存的必须条件以及个人兴趣所在。而“学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没有得到太多体现。有很多大学生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还有小部分的人认为“专业并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适就行”,也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并不强求专业要对口,而认为“应该专业对口,在工作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只有少数。经常在那里听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说,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饭吃,先养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很多企业认为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资低。很多学生着重选择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而相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情况不是很好,他们认为某些大学生只是抱着学经验的态度,把小公司作为自己进军大公司的跳板,发展不长,对他们公司的长久发展不利。这也是个非常现实的观点,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应当慎重的考虑。

三.解决方法

作为马上就要面临毕业找工作的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峻,同时应去积极的为自己的工作去准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我们,我们就要朝那个方向去努力。

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了足够的就业岗位并不能就可以说消灭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业岗位的增多,并不一定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应提高。就目前情况看,并

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于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应当说,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令人高兴的。但是,大学生自己也必须意识到,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目前我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已经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阶段”,现在的大学生,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要比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还要多。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等、靠、要”心理和“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就业心态;应调整自己的目标,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观念和就业新观念;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2.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我们大学毕业生要实现尽快就业,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必须提升整体素质。其中主要的是:一是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那些既懂技术、又懂经济与管理,既善科研、又善开发与经营,既会写文章、又会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深受各行各业的欢迎;三是有艰苦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四是有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总之,未来需要的是适应性、创新意识、综合能力、接受挑战性工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都较强的人才。而对只“专”不活的人、缺乏个性特点的人、缺乏责任感的人和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相处、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则不受欢迎。

总之,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象家长和老师一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社会与自然一样奉行一条法则:适者生存。

下载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求职前瞻:解密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变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

    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精选五篇)

    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调查问卷一、个人基本情况1.你是 男生 女生2.你来自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农村3.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使你在大学学习期间 不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或其他方面的资助......

    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2,1 调查地点: 扬州市 调查对象: 应届大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 查 人:桂月 首先,进行这项调查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在校生......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9-10-20 14:56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200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的焦点。如何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

    大学生就业影响状况

    金融危机”是现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近些年来的经济动荡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国家的掌控者来说,经济危机带来了国力下降、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对......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作者:蔡文强(徐州师范大学高教) 最后更新:2010-6-13【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

    大学生就业状况[五篇材料]

    作者:袁宇雄20080375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3)班 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2011届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有利于了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效果,反映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和诉求,探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