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论文提纲(标题列到三级内容)
1.引言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综述
1.4研究方法和内容
2.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基本理论
2.1 小企业的界定
2.2 小企业贷款特点
2.3 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含义和类型
3.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3.1组织架构管理
3.2授信流程管理
3.3风险控制管理
3.4信贷支持管理
4.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4.1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现状
4.1.1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4.1.2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主要特点
5.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1 信息不对称
5.1.1 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
5.1.2 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
5.2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和缺乏产品创新
5.3小企业信贷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6.商业银行其他对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改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
6.1.1成立小企业事业部
6.1.2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6.1.3构建适合小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6.2构建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6.3创新担保方式
6.4政府财政措施
6.5商业银行信贷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
7.结论
8.致谢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论文
摘要: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方法的概况,接着分析了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理,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银行业现状, 讨论了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其防范方法的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对象和经营过程的特殊性,自其产生之初,风险就与之相伴而生、形影不离。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现代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贷款过程中由于借款者违约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不但在计量、管理等方面均比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更复杂,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原理
期权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期权是进行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理想工具。所谓期权实质是一种选择权,是指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资产的权利。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定费用的基础上便获得这种选择权。如果未来价格向不利于期权购买者的方向变动,期权购买者则可选择执行期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冲弥补这种不利的价格走势给其带来的损失。相反,如果未来价格向有利于期权购买者的方向变动,则期权购买者会选择放弃执行期权,他所损失的仅仅是当初为了获得这种选择权而支付的费用。因此,虽然期权购买者为了获得这一权力额外支付了一定费用,但却有效规避了价格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这个角度上看,期权十分类似于汽车保险。车主为了在车辆出险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购买保险。如果车辆出险使车主遭受损失,由于购买了汽车保险,车主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以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相反,如果在此期间车辆没有出险,则车主的最大损失也不过是保险费。
商业银行同样可以利用期权的这种风险对冲机制进行信用风险防范。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购买期权,这就相当于为其贷款购买了一份保险。一旦贷款违约事件发生,商业银行就可以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获得一定的补偿,以弥补借款者信用水平向不利于银行的方向变化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将信用风险转移给期权出售者。银行最大损失就是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期权所支付的费用。商业银行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对贷款利率进行保值,另一类对贷款金额进行保值。
第一类方法利用期权对贷款利率进行保值,以达到防范信用风险。它的主要原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买进一个利率看涨期权。根据投资学的基本原理,任何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都可以看成是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之和。因此,贷款利率水平作为贷款人的发放贷款的收益率也是由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中,风险溢价是对贷款人承担信用风险的补偿。当借款人信用等级下降时,作为贷款人的商业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相应扩大,相应应提高风险溢价水平以及贷款利率水平。固定利率贷款由于在贷款存续期间内利率固定不变,银行无法通过对贷款利率的调整,获得相应的补偿。因此,固定利率贷款既无法规避无风险利率的不利变化可能给其造成的损失,也无法规避借款人信用风险扩大,进而风险溢价水平扩大可能造成的损失。当前为了防范利率风险,商业贷款特别是国际长期贷款往往被设计成浮动利率贷款,使得在贷款存续期间内,贷款利率能够随基准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无风险利率变化带来的损失,但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溢价则仍然是固定的,无法回避。
第二类方法利用期权对贷款金额进行保值,从而达到防范信用风险。其主要原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买进与该笔贷款金额相对应的贷款合约价格看跌期权。当借款者违约事件发生时,商业银行作为期权的购买者可以一个事先已经约定价格出售这笔贷款,从而弥补由于借款者违约而给其带来的损失。 利用期权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意义
3.1 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创造和信用中介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风险的集散地。因此,妥善地管理和控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生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包括贷款和各类投资在内的资产实现多样化、分散化,通过减小资产组合内各类资产的相关性,使组合内信用风险相互对冲抵消。然而,实践中的贷款分散化并非无懈可击。商业银行往往都有比较稳定的客户信用关系、经营领域、区域优势、行业优势、信息优势以及贷款规模经济效应等,这使得银行信用风险很难分散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国有专业银行,历史上有明显的业务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贷款分散化。此外,贷款分散化还有可能对银行效益产生负面影响。而期权克服了贷款分散化的缺陷,在允许贷款相对集中的同时,通过期权的非对称性风险收益机制将商业银行面对的信用不确定性进行拆分,对冲并转移对其不利的信用不确定性,而保留对其有利的信用不确定性。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由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3.2 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合理及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使得社会信用风险逐渐集聚到了银行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债转股、资本重置和贷款出售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不足以使银行彻底摆脱信用风险。使用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新工具。
3.3 有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及回报率
为了促进国际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也就是要求银行的总资本不能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8%,其中加权风险资产总额是由银行各项资产与风险权重的乘积来确定。因此,风险权重越高,对银行资本金数量的要求也就越高。由于利用期权等衍生工具做套期保值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因此《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银行已经采用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交易头寸的资本要求相对较低。如果能实现完全套期保值,则银行可以不必提取专项资本;如果无法实现完全套期保值,银行可以仅对其敞口头寸提取20%的专项资本。由此可见,通过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后,同样数量的贷款资产所要求的作为贷款保证金的资本金数量下降,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资本金可以支持更多的贷款资产,从而使得资本充足率得到提高,并有效地利用了财务杠杆,提高资本回报率,这对于资本充足率普遍比较低的我国商业银行是非常有利的。
3.4 有利于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
由于我国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平衡,企业融资长期倚重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往往被通过立法排斥在存放款业务之外。商业银行利用期权来防范信用风险,为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间接涉足贷款市场提供了可能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参与期权交易在分散化解银行所承受的信用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自身投资组合的分散化,有助于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国外经验,保险公司通常是此类期权的出售者。一方面,保险公司尤其人寿保险公司拥有稳定的长期性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可运用其在风险管理上的优势,进一步在不同领域进行信用风险的再分散化。可见,期权的应用有助于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实现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融合和优势互补,改善其资产组合结构,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伊斯雷尔·尼尔肯.实用信用衍生产品[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献汇编[R].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第三篇:浅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后感
作者:何小中
学号:103609303
5暨大2010MBAP
3本学期上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内容,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比较有感触,从而引发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有所感触,下面谈谈自己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及管理措施的理解。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多种,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其中,信用风险逐渐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
1、信息不对称性
在银行信贷交易过程中,双方占有的信息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受信主体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还能力和信誉程度,其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会尽可能地隐匿不利于受信的信息,这就导致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在信贷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活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作为信贷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对信贷项目的风险、收益、偿还
概率以及自己在信贷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具有较完备的信息,而管理者只能通过报告的形式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上述信息。由于信息来源的间接性和获取信息成本的存在,管理者处于信息的劣势。
2、信贷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由于居民储蓄额正在持续上涨,银行的信用供给总量远大于信用需求总量,因此,各银行都在想方设法扩充信贷资产,这就造成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对于可能违约的受信者再给予贷款,即借新还旧,以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违约的受信者可以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这样,受信者欺骗的收益大于其成本(即使其不归还贷款,也能从银行不断获得新的贷款,违约的受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银行无法获得重复博弈的均衡解,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3、预期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当借款人对自己和企业的未来预期不确定时,他们会更愿意采取以短期利益为中心的行为(即不考虑违约对其信用带来的影响),这样银行就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通过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下面,从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等方面具体了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况,并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信用风险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
风险,它事关银行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有关问题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讲,危机后的全球监管共识以及新巴塞尔Ⅲ,对银行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贷款依然是银行的主要资产形式以及银行业庞大的信贷资产总量的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债务资本市场发展虽然比较快,但可以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的金融产品却比较匮乏。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监管体系: 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是由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和银监局监管,且这些监管分支机构没有很多自主的监管权,受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的集中监管。其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监管体系采用垂直管理纬度,而国外采用水平管理纬度。国外的水平监管体系,尤其强调同级之间的分工与制约。
2、信贷管理体制: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有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以及贷款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贷审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过程中主观判断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客观审批标准。此外,中国商业银行没有专门
负责的贷后管理的部门,贷款发放后,银行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及监督。
3、信用评价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并不如发达国家完善。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对借款人在支付能力、支付意愿、抵押物状况和信贷契约限制等方面进行审查,但中国没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的分公司),而且中国的商业银行并不对借款人发行的债券评级,只对借款人评级。
4、风险管理文化:在中国,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虽然中国有信用征信系统,但没有专门的信用评分制度。因此,在信用征信系统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其他的途径去了解借款人真正的信用状况。
影响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因素
外部因素: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明确,职能不清晰。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受控于政府部门,缺乏自主性,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审核力度不足,为完成整治任务而必须向国有企业发放一定贷款,从而造成不良贷款的出现。其次,由于我国目前金融法规不尽完善,资本市场体制混乱,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息,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引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再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评级机构,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信息,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
内部因素: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信贷评审人员专
业水平不高,对信贷把关力度不足,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而国际上已使用数量化模型以及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衍生工具市场。
传统的方法包括事前的监督阶段(主要是审核潜在信用借款人的资质、识别信用风险,剔除高风险客户);事中控制阶段,一般是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评级,关注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事后处理阶段,主要是风险产生之后进行不良贷款的追偿,一般通过司法程序追偿以及对不良贷款进行拍卖,以此减少已产生的损失。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的建议
在课程学习中,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课程中提出了几点措施,包括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如审贷分离制度、岗位轮换制度、考核制度、贷款证制度等)及信贷资产分散化。
针对中国信用管理风险的现状,结合以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几点防范措施:
1、增加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自由度,并增加同级的分工与制约机制
首先,在遵守国家基本法的前提下,允许各级制度有关的法律规范,增加他们的监管权力;其次,同级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学习;最后,增强同级之间的分工与制约机制。
2、设立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
要提高贷后管理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成立专门负责贷后管
理的贷款复核部。贷款复核部定期(如每隔三个月)对所有客户的贷后情况(包括资金使用用途、使用数量、短期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有无管理层人事变动等)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对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对贷款造成风险的情况写成报告,交由贷审会讨论并投票表决,最后由行长签字审批。
3、完善信用征信系统
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系统是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当及时将已发放的和已偿还各类贷款和票据的信息上报,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将信息准确无误地记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其次,商业银行和央行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检查征信系统的信息,确保无错误和遗漏;第三,加强征信系统的安全性和信息的保密性,除银行的信贷人员和负责系统维护的人,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进入征信系统。
4、学习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学习国外数量化模型的管理方法
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方法。目前,发达国家先进的数量化管理模型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以及良好的效果,我国可以借鉴并学习。
第四篇: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推荐]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个人经营性信贷业务,随着规模的逐渐壮大,伴随而来的便是信用风险的存在。本文笔者通过专业的研究调查,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表明了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目录
目 录
绪 论..............................................................1 1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介绍....................................2
1.1基本理论简介................................................2 1.2特点及分类..................................................3 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问题分析..................3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分析..................3 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4 3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成因分析............................5
3.1法律、信誉机制尚不健全......................................5 3.2缺失个人信用机制............................................6 3.3银行缺失自身风险管理机制....................................6 3.4停滞不前的风险技术分析水平..................................6 3.5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7 3.6 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机制........................................7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7
4.1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选择..............................7 4.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9 4.3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9 4.4扩大中介服务体系............................................9 4.5增强借款人信用的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9 结 论..............................................................11 参考文献...........................................................12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绪 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市场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革和变化,一大批个体户、私营企业如春笋般发展起来,由此产生的便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项目的推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欢迎,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帮助私营企业稳固地位、提升产业利润,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惊人的业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特别是信用方面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信用风险的长期存在,这将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在扩展业务的同时,一定要建立起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机制,这将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具有深刻、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的有效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风险防范的策略和依据,其目的在于帮助商业银行度过难关,取得更大的收益。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介绍
1.1基本理论简介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基本理论包含了信用脆弱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以及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下面对这四种理论分别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是信用脆弱理论,现阶段,对于此种理论的阐述,能够利用信用运行状况加以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用机制不可缺失,信用机制能够衔接各个部门的正常工作,使得人们能够相互信任、相互信赖。然而,信用机制的缺失势必会打破整个系统的平衡,会让很多诚信的行业牵扯进来。所以,信用脆弱将是导致贷款风险的一大主观因素。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导致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不确定性的长期存在,如此一来,事情预期的结果将会与实际结果大庭相径,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信息不对称作为一个主要宏观因素而长期存在。
其次是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学者普鲁克所提出,那个时期正是经济复苏的大好时机,很多企业都需要获取资金的帮助。因此,商业银行开始面对个人进行经营性贷款,由此便产生了预期收入这一理论。商业银行通过预期收入理论对客户进行贷款期限的划分,在通过充分调查的情况下给予放款,如此一来,便降低了信息风险出现的概率。
最后便是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在个人信用体系中,包含了个人的品德、资本情况、债务偿还能力以及生存条件等因素。由于个人信用的缺失,个人信用制度便应运而生。如果一个人的个人信誉资本损失高于个人维持信誉支出的时候,表明他的诚实度越高;相反,他的诚信度将会很低。此种效应我们将通过图1向大家做一展示: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图1个人信用缺失的成本收益分析示图
上图中,我们利用Y轴来表示个人信誉资本损失,用X轴表示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OP线作为划分诚实与不诚实的临界线。可以看出,当Y轴数据大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完全相同;当Y轴数据大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明显高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当Y轴数据小于X轴数据的时候,个人信誉资本损失明显低于个人维持信誉的支出。
1.2特点及分类
1.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相比于其他贷款而言,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贷款人具备强烈的还款意识;二是贷款的时间比较短暂,导致风险性加大;三是款项的利用途径较多,导致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四是要求贷款人能够一次还清所贷资金;五是银行对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比较严格。
2.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具体分类: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分别为系统性、非系统性风险。后者风险类别主要包含了抵押物、操作、外汇以及个人信用风险等。本文重点针对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与问题分析
2.1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政策推出比较晚,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个人经营性贷款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局势,增幅相对较大。与此同时,商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下面图2是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柱状图;图3是2008-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柱状图。
图2近几年商业银行利润柱状图(单位:亿元)
图3 2008-2012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柱状图(单位:亿元)
由图
2、图3可以看出,银行业巨额利润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近年来,即便是小额贷款机构不断疯长,但是也依旧没有停止商业银行扩展的步伐,众多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速度非常快。在银行利润疯长的背后,其实也藏着让众多人心惊胆寒的一件事,那就是不良贷款的整体攀升。
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1.落后的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产业方面所投入的成本十分之大,然而取得的效果却微乎甚为,也就是说投资成本与所得收益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信用风险识别与衡量技术的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有效风险识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别机制,出现信息不对称、数据冗余等不良现象;同时,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和衡量的时候,依然沿用了传统的技术,这将直接导致风险衡量的不准确和不合理。主观能动性过于强烈,引发权重和指标确定的不合理,对集中风险也没有做好科学的识别与衡量。总之,这一系列不科学的因素都是由于信用风险识别和衡量技术的落后所造成的[1]。
2.陈旧的信用风险处理方式
在我国,商业银行在放款之前,并没有考虑到后期风险的应对策略,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没有积极采取有效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决策,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寻求补救措施,这种被动处理信用风险的方式显得陈旧而又过时。信用风险一旦发生之后,补救措施极有可能是于事无补,这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发生亏损的后果。由此看来,陈旧的信用风险处理方式也将是信用风险长期存在的一大主要因素。
3.不完整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急剧扩大市场,从而没有及时注意风险防范机制的创建,也没有对风险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在风险防范方面显得一穷二白。在授信方面,多数商业银行采取分散和多头授信的方式,这样一来,授信活动显得杂乱无章,没有统一的控制方案,出现授信失控的局面。在信息沟通方式上,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独树一帜,平时没有做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衔接,使得信息传递受阻,信息不确定性因素加大,导致信息的遗漏和误差[2]。在监管上面,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没有树立起权威性和震慑性,因而起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效果。这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出现,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不完整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3.1法律、信誉机制尚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采用的法律法规包含了《担保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然而,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重点针对一般性的贷款,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行为的规定并未涉及,特别是对于贷款主体的失信、违约等行为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制约,这将阻碍着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良性发展。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没有具体的参考依据,更没有具体的惩治和制约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难以做到有效的控制与防范。
3.2缺失个人信用机制
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主要来自于银行与贷款人间信息方面的不协调,从而使得贷款人产生道德方面的风险。贷款人要想保证诚信,及时足额的还清银行贷款,首先就是自己的资金来源,如果贷款人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那么将会导致违约情况的发生。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人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方面投入的力度并不大,也就是说缺失个人信用机制,这将导致事情的难度扩大、复杂程度过高,从而贷款人信用风险发生的几率也将随之提高。
3.3银行缺失自身风险管理机制
现阶段,商业银行在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同时,不断的投入资本以获得技术性支撑,并且通过学习国外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以满足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然而,在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静态因素分析的能力较强,也特别重视,而忽略了动态因素的有效分析,特别是仅仅针对局部因素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整体因素的分析和管理[3]。例如:目前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违约率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和探索,而对于违约贷款人资产、所在区域以及违约原因并没有做到行之有效的分析和掌控,与此同时,对于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没有做到详细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缺失有效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分析个人信用风险的水平有待提升。
3.4停滞不前的风险技术分析水平
在我国乃至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发展时间并不长,对于风险评估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具体涵盖了贷款人征信的查询、抵押物质的调查以及抵押权的分配等。由此可见,需要具备一定经验和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团队作为支撑,然而,现阶段,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尚处于发展阶段,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没有资深的信用风险技术专业评估团队,这将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的一大客观因素,此因素将长期存在。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3.5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
抵押贷款作为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此种方式长期的发展,已经显露出很大的缺陷与不足之处。通过分析研究,具体的缺陷包含了抵押手续的繁杂、抵押产品的难以抉择、抵押产品价值的难以评估以及抵押产品的后期处理与维护等[4]。除此之外,机械的风险管理模式之下的抵押贷款将抵押产品的价值大打折扣,最终变现的价值少之又少。同时,抵押贷款模式逐渐占据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的很大比例,这样一来,导致管理模式的混乱,甚至将资信高的客户排除在外,让银行失去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利润,也为套取银行资金的非法分子创造了条件。
3.6 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的时间并不长,可以用短暂来形容。那么如何在扩大这条业务线的同时而又轻松的规避与之而来的信用风险,这就需要银行参照贷款人的本质特征,特别要强化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因素的有效组合。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必须要突出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自身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并没有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和依据,没有加大资金力度的投入去实现创新。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金融环境的快速变化,没有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将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很难适应行业的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之下的客户层出不穷,客户与银行、客户与客户之间的风险无处不在[5]。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就需要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相对应。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这项新业务的时候,大多时候的利率都是固定不变的。面对竞争日益增强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必须要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研制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要强化浮动利率的创新与研制,唯有此,方可规避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方面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4.1现代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的选择
在我国,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所采取的方式大致包含了四类,四种信用风险模型分别为:KMV模型、JP摩根的VAR模型、RORAC模型和EVA模型,此四类模型具有一定的特殊代表意义。商业银行在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同时,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同样选用了这四类基本模型[6]。然而,实践发现,此四类基本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就是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模型的设置并不是十分合理。与此同时,四类基本模型是国外发达国家经常所选用的风险管理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某些方面、某些业务存在一定的冲突,实际上并没有参考的价值。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在使用四类信用风险模型的时候,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适用的模型惊醒信用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此外,我国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对自身实际的考察,做好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有效规避和防范,这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发展和实施的业务之一。下面通过信用评级、证券市场有效性、数据资料、模型假设前提四个方面,对四种信用风险模型的实际意义做一探讨:
1.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在我国发展起来已有数十年的时间,可以说截至目前,其收获相当之大。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而言,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信用评级机制的不完善,这也是直接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7]。究其原因,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或多或少受到当地政府的干涉与影响,导致缺失真实性和合理性。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借款人,很多都是家族连锁产业,他们之间互相作证,所提供的证据、信息材料相对而言缺失诚信,这将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发展。信用评级体制的不完整、标准的不统一、法律体系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四种信用风险模型进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数据资料
由于国际市场体制的不断转型和快速发展,给予我国带来很大的压力,而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时间并不长,对于数据资料的获取和收集显得比较迟缓,特别是一些历史性数据资料的收集,更是难上加难。此外,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业务发展时间较短,收集数据资料的经验不足,导致数据资料信息的失真。这一系列因素直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几率的升高,也将导致四种信用风险模型难以做好信用风险量化工作。
3.利率市场化
现阶段,利率市场化潮流席卷全球,我国在此方面也获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距离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通过对利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利率与市场货币利率并不存在直接关系。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可谓是既艰巨又困难,这直接影响到四种信用风险模型的有效利用[8]。
4.模型的假设前提
模型假设前提作为四大模型中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一部分假设前提,然而,这些模型的假设前提根本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阻碍性的作用。
4.2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机制
当前,在商业银行中,个人信用机制的建立是通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其目的主要是针对贷款人行为的一种监督,查询贷款人的征信等问题。通过个人信用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强化贷款人的诚信意识,为整个市场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业银行通过对个人信用机制的有效建立,能够时刻掌握贷款人的征信情况,以此来提高信贷质量和盈利水平,并且能够有效规避个人信用风险。
4.3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
基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发生的概率,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和完善贷款实施办法和可行性方案,这其中涵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定贷款人的具体情况,包含了贷款人的收入来源、偿债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法律和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能够降低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保障商业银行信贷办法的有序进行。
4.4扩大中介服务体系
所谓中介服务实质上就是作为商业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中间人,通过中介服务机构,贷款人能够获得资金帮助,商业银行能够实现更大的收益。中介服务机构能够帮助商业银行规避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信用风险,创建适合商业银行发展的环境和空间。然而,我国众多中介服务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后备人才比较短缺,对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担保过程中出现缩手缩脚的现象,生怕被连带,责任意识尚不强烈。基于此现状,国家应该扩大中介服务体系,以便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转型,能够服务于广大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9]。
4.5增强借款人信用的意识,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商业银行在应对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同时,一定要强化信用机制和信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用意识的创建,与此同时,要强化信用环境的有效创建。唯有此,方可规避和防范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具体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信用机制的宣传与教育,让人们从心底里去接受信用和遵守信用,这就是要强化借款人的信用意识,让借款人能够恪守承诺,不做违约的事情;其次,要借助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力量,创建借款人违约惩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制度雷厉风行的实施,严格控制个人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结 论
现阶段,商业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业务发展处于开端时期,任何一个环节的有效控制都将是控制信用风险产生的概率,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将长期作为商业银行获利的根本性业务,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借助内外部力量,全面创建有效规避个人信用风险机制,将违约行为遏制在萌芽之内[10]。本文通过对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表明了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通过文章的详细表述,让我们对商业银行规避个人信用风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因此,这项艰巨的任务将会持续性的研究下去,也将会有更多的研究和著作应运而生,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预防和控制的焦点问题之一。
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信用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石新中.论信用概念的历史演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张欣,张卫平,曹志鹏.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督管理[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杜蓝玲.论个人经营贷款的风险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2期 [4]陈红霞.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途径[D].浙江大学,2008年
[5]崔世明,郜更跃,吴志广.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操作风险防范[J].现代金融,2008年12期 [6]陈钢,王满四.个人经营性贷款中银行贷前监控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6期 [7]姜美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生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万方.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的应对及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周梦星.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第五篇:小企业管理提纲
小企业管理提纲
一、小企业管理概述。
1、基本理论:经济进化理论(马歇尔:工人-小企业-大企业的过程;
舒马赫外部不经济性;穆勒:大企业未必在任一场合能超过中小企业);不完全市场理论(罗宾逊夫人和张伯伦:现实经济是不完全竞争;尼尔森:小企业是企业和市场之间第三种组织活动形式);规模经济理论(罗宾逊:规模收益递减);产业分工理论(施太莱和莫斯:不同产业适应不同规模企业;太田一郎: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其它理论:生产力本位论(中村秀一郎);
2、小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按职能分为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二、小企业创业。
1、创业机会有普遍性、偶然性、消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