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电颂
雷电颂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 历史剧 《屈原》《棠棣之花》 《虎符》《高渐离》 《南冠草》
2.屈原,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主要作品:《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等,收在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里。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但是此时,种种诬陷也接踵而至,楚王撤销了屈原的官职,流放之。当时秦国势力大,秦攻击楚国。屈原主张联齐抗秦,遭到拒绝,几次被囚。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秦国占领了楚国大部分土地,楚国要灭亡了。满腹的忧愁愤恨,他写成了诗篇《离骚》。他越来越老了,但是复兴楚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楚国要亡了!他来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
3.背景介绍
《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的高潮。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4.写作意图:
郭沫若借历史上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5.剧情简介
全剧分为: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6.说戏剧常识
1、独白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它可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而出,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雷电颂》的独白就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2、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内心独白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动作、外表形象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演员的表演提供造型,也为读者理解下文他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3.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属于综合艺术。
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台词又可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
《雷电颂》是人物的内心独白。
7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层次(1-8):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次(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8.屈原的独白写了哪些景象?
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
9.象征手法: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形象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黑暗
有形的长剑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
作用: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10.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11.屈原怒斥神鬼偶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他怎样的精神?
• 神鬼偶像指的是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表达了他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
邪恶的顽强斗争精神,体现了他和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1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13.“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运用呼告、排比、反复修辞手法,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14.“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硬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15.“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的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运用了排比、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16.“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深刻的指出了产生黑暗的社会根源,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17.《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①拟人兼呼告:憎表达最直接有力②排比和反复:句式整齐,感情表达更强烈
③多用短句:语气急促,情感激烈
18.总结:
1、内心独白想像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19.《雷电颂》的舞台说明: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20.结束语:《雷电颂》是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 独白。也是一篇散文诗。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典型。
21.课外知识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第一场: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场: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场:高潮。写侍女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中毒身亡。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22.分段分析:
舞台说明 : 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
屈原:外貌:戴有刑具,有长链,穿着囚衣,披散头发
动作:伫立睥睨,目含怒火,两手同举,曲拳于胸
受到迫害坚持真理,满腔愤怒坚贞不屈
23.时间地点环境
24.歌颂风雷电
“风!你咆哮吧!”---“把这包含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怒斥神鬼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篇末
25.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神鬼象征了现实中的种种黑暗势力。诗人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表现了诗人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26.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1、概念----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
2、作用----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极大地增
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7.写作方法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
拟人呼告:“风,你咆哮吧!”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直接以第二人称呼喊风雷电,把它们当作可以表明心迹的对象。感情热切,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比喻:“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表现了热切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排比、反复、反问:“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达到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28.拓展:
1、屈原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比较阅读
以前学过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与这二首诗相比,本文的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两首诗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借景抒情,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给人美的享受。
29.评价本文:
本文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30.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光明啊,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呼告、反复
B、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反问、排比
C、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反复、比喻 31读后感受: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明了 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第二篇:雷电颂
雷 电 颂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道德要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了解此文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熟读以至成诵。
3、本文中含义深的语言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 学生:
1、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三读:一读要求学生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二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为强烈的感受;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以备课堂上交流。教师:
1、屈原和郭沫若的有关资料。
2、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板书课题、作者:雷电颂 郭沫若
3、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资料: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朗读课文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1、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追问:雷电颂其实是作者在颂谁?板书明确:屈原颂
2、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修辞(分小组讨论)讨论;
1、《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指导: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⑶“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⑷“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指导:(出示幻灯)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象征手法。
3、《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指导: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使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五、概括总结
1、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3、就文中不理解之处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六、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七、语文实践(课下让语文学习小组举行)
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外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
2、熟读成诵,细细品味作者情感
3、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中的斜体和加着重号的)
雷电颂 颂屈原
对黑暗的愤激 对光明的礼赞 斥责神鬼偶像 抨击昏庸当权
爱国爱民 忠贞不屈 浩然正气 英勇无畏
教学后记: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能在诵读中很好把握了作者是情感和人物的内心,学生朗读情绪高涨。但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得还不是很好。
第7课 雷电颂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两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问题探究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
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7、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练习巩固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2、拓展延伸
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片段朗诵,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
《雷电颂》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了解作品背景是把握本文的前提。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朗读理解内容与思想
2、体会象征含义,学习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课文的思想内容,象征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屈原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着无数后人,比如汉代的政论家贾谊写过《惜誓》《吊屈原赋》,现代诗人郭沫若也是对他无比敬仰的一位,他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我国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具有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二、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2、教师说明《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 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教师介绍全剧内容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嵇 目卑目麋 污秽 犀利 迸射 播弄 肆虐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2.再读课文,概括全文表达的思想内容。
“雷电颂”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作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
3、理清结构
老师先介绍《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
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 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
再让学生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小结: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细读研讨
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小结: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
例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运用比喻,热切地向往和赞美风、雷、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等语句兼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
作用: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感情,好像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往往能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五、对比阅读,与以前学过的《静夜》《天下的街市》对比,说说本文诗作的特色 《诗两首》是在案头供人吟读的小诗,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写鲛人泣珠的传说,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时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典雅、含蓄,节奏徐缓,音调和谐,想像贴切新颖,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而《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所以它的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它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方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六、拓展延伸
1、在教师指导下课外阅读有关屈原及介绍的作品。如《楚辞》其中有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等
2、阅读郭沫若的其它剧作。
《雷电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
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
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三、整体感知: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
1、跳读精读: 讨论:《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注: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
如:(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4)、“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5、配乐朗读: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五、语文实践:
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第三篇:雷电颂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初中语文《雷电颂》
教案设计
设计人:周化胜
学校名称: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学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雷电颂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能流畅朗读;(2)通过[百度]搜索了解作者郭沫若的创作生平和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与剧情梗概。
二、教学课题
(一)知识和能力
1、指导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3、了解象征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4、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并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材分析
(一)文本分析: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是节选自现代著名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1942年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于东皇太一庙中的情景。本文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又属于散文诗中的精品,通过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和想像,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屈原的高大形象。同时引入相关链接,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落实对“象征”手法的领悟及抒情主人翁内心世界的把握,从而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散文诗中的象征手法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加之作品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表现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2.朗读训练:通过让学生由听读、练读、齐读、赏读到美读这样一个训练过程,使他们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3.课堂互动探究: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百度]搜索《橘颂》背景画面和插曲http://v.ku6.com/show/EicEW-PDYWTczMqn.html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授。[百度]搜索屈原生平事迹http://baike.baidu.com/view/1646.htm。
那么当诗人面对这样的不幸遭遇时,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中灵魂和高潮部分——《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落实双基
1、听写词语比赛(活动一)
睥睨 污秽 犀利 稽首 迸射 驰骋 播弄 虐待 雷霆 拖泥带水
2、合作交流课外所搜集有关资料
①作者:郭沫若 [百度]搜索郭沫若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021.htm ②体裁:散文诗 [百度]搜索散文诗http://baike.baidu.com/view/1407.htm ③写作背景:1942年1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百度]搜索《屈原》的创作背景http://tongbu.eduu.com/2010/03/4ba0499f78abe.shtml
(三)、释题
看本篇散文诗的标题《雷电颂》。(引导学生明确)“颂”是“颂扬、歌颂”之意,因此本文内容是对雷电进行歌颂。而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没有什么特殊意义,那么在郭沫若笔下,在屈原心中,将赋予它们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探究的问题之一。下面我们先从朗读中进行全文感知。
(四)、训练朗读,指导方法(活动二)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诗,尤其要重视朗读,只有朗读才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它的意蕴。下面我们就进行朗诵训练。老师先来做示范,请大家边听边发挥想象,看看诗中讲述的是怎样的内容?让我们究竟感受到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背)([百度]搜索《橘颂》背景画面和插曲)http://v.ku6.com/show/EicEW-PDYWTczMqn.html
2、学生全体起立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象屈原一样大声歌颂雷电。
3、师评价,选段练读,指示方法
4、生自由读
(五)、互动探究,整体感知(活动三)
(一)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两部分
[板书]
1、(1—8)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2、(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二)整体感知 [板书]文学形象——象征——内涵
风雷电——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群像——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百度]搜索[象征]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往往着眼全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意义、思想和情感。与比喻是有区别的。http://baike.baidu.com/view/1254871.htm
其实本文除了运用象征的文学表现手法外,还多运用了短句,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有:拟人兼呼告、反复、排比、反问、比喻等(引导学生找例句并分析)。
(六)、拓展延伸,体验升华(活动四)
1、通过前面的朗读及对文章内容的剖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颂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全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对于屈原形象的理解,老师曾创作了一首小诗,在此与同学们一同分享:[百度]搜索 《端午,一个人的涅槃》
古老的汨罗江水 从岁月的上游潺潺流过 以诗歌的名义 滋养人们的精神家园 以端午的名义 细说一个人的涅槃
一袭长衫 裹着 满腹济世的理想 满腹《离骚》的衷肠 《九章》的呼告 《九歌》的吟唱 你生活的世道 竟听不见一丁点回响 凄厉的楚风
让你看清了汨罗江的流向
我想 那时的汨罗江畔 到处生长着青绿的菖蒲 到处涌动着艾草的芳香 那时的汨罗江水啊 一定十分清亮 十分清亮
一颗高尚的灵魂 一种洁癖的思想 选择了与水为邻 你驭水而去 入水而居 这时,端午 从你入水的袍袖中 悄然滑落 在民间 生长 一朵莲花
伸出水面 绽放
端 镌刻下你驭水的姿势 午 记录着你入水的时间 端午 岁月将之描摹 描摹成屈子涅槃的 象形文字 为《天问》 写下最后的注解 以水的流态
输与龙族血脉最真纯的钙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结语略)[百度]搜索《雷电颂》音频,播放前六段
1、抄写生字词,背诵前六段
2、完成随堂练习册。
六、教学反思
这是在我校校本教研开放活动中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下了些功夫。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能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既完成学习任务,又激发学生兴趣,岂不两全其美?给学生一个球场,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踢球;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自然知道去尽情表演。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努力上成活动探究课。通过上述的这些活动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探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使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理解象征手法及其运用这样复杂枯燥的教学任务变得简单而又充满了趣味,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务。
其二,多学科渗透带来教学内容的无比丰富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动用了大量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艺术积累,表演、文学、政治、历史、自然各学科的知识交汇在一起,拓展了课堂空间,加强了教学辐射,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花筒世界。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个性化、创造性的一个成功尝试。
其三,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者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课堂上掌声不绝于耳。更可贵的是教师能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处处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这都是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行为。
总之,课堂教学的成功,缘于对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每一个细节的精雕细刻。本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精心设计的活动为载体来完成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接受性学习仍有较大市场,由探究性学习取代接受性学习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来促进探究可以算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江西省 学校: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学校 姓名:周化胜 职称:中教一级 电话:*** 电子邮箱:zhs-cn@163.com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学校 邮编:330044 周化胜,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学校副校长,中学语文教师,2000年参加工作,县级语文学科带头人;获得过县市级教学成果奖、省级作文指导奖,有论文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
第四篇:雷电颂
《雷电颂》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道德要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了解此文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熟读以至成诵。
3、本文中含义深的语言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研讨。教学准备:
学生:
1、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三读:一读要求学生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二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为强烈的感受;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以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
1、屈原和郭沫若的有关资料。
2、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2、板书课题、作者:雷电颂 郭沫若
3、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资料: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朗读课文
1、课堂范读: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2、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3、模仿朗读:根据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1、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追问:雷电颂其实是作者在颂谁?板书明确:屈原颂
2、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当权者。
四、品味语言修辞(分小组讨论)
讨论:
1、《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教师可加以点拨。指导:
⑴“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⑶“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⑷“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2、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指导:(出示幻灯)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象征手法。
3、《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指导: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使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五、概括总结
1、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3、就文中不理解之处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六、配乐朗读
全体学生配乐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七、语文实践(课下让语文学习小组举行)
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另外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
2、熟读成诵,细细品味作者情感
3、预习新课
第五篇:雷电颂
《雷电颂》教案设计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雨、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郭沫若的《雷电颂》
(二)伟人掠影:
屈原(约前339~约前285)名平,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学习生字:
睥睨
稽首
污秽
犀利
迸射
虐待
雷霆
踌躇
忏悔
罪孽
鞭挞
(三)1教师分析《屈原》中秦、楚、齐的背景和人物。请一生讲《屈原》剧。
2、教师范读《雷电颂》,要求学生注意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应使用的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的朗读,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语言品味:
1、跳读精思: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追求光明、、不向恶势力低头、以天下为己任、憎恨黑暗、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3、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写成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板书:
风雷电: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咆哮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雷电颂》。
2.《雷电颂》的结构、内容和象征意义。
3.《雷电颂》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复习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二、朗读《雷电颂》。
范讲《雷电颂》第1、2段。
提示:在《雷电颂》的开头,屈原在呼唤大风,这时他的动作是“伫立睥睨”,神态是“目中含有怒火”,舞台上“雷电交加,大风咆哮”的声音与屈原镣链的铿锵声相应和。朗读时一定要读出这种感情和气势。
为了很好地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还应注意把握重音和节奏速度。例如第一段,重读的应是这些词语: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重读的除“咆哮”之外,再有就是修饰及补充性的成份,因为语句的感情主要是通过这些附加成分表达的。
至于节奏速度在开头部分可以舒缓,到排比与反复的时候应逐渐加快,以体现人物逐渐激越的联想与感情。
《雷电颂》的第6段,屈原的感情又跃进了一步,•在这里屈原已把自己的向往追求与闪电熔为一体。要注意读出以下重音: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在这段独白中,长、短句交替变换。对长句,要把节奏读清楚;对短句,更要斩钉截铁,以与剑的形象与劈的想象一致。学生齐读。
三、提问:现在我们来分析《雷电颂》的内容。
1、屈原为什么呼唤大风?
提示:在“暗无天日”的时候,面对“比铁还沉重”的黑暗,屈原对祖国的命运担忧,因此,他呼呼大风,热切盼望咆哮的风改变这沉重黑暗的现状。
提问:屈原说的“一切”和“他们”又是指什么呢?
提示:屈原借自然界中“沉睡”、“死了”、“黑暗”的东西象征楚国那些醉生梦死,邪恶卖国的统治者。
提问:既然“死了的”不能“吹活转来”,屈原为什么还要呼唤大风使“洞庭湖”、“长江”、“东海”翻波涌浪呢?“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什么呢?
提示:屈原寄希望于人民,“洞庭湖”、“长江”、“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象征觉醒斗争的人民的伟大力量。
提问: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的什么追求?
提示:屈原歌颂雷电是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他渴望爆炸的雷声的车轮把自己拖到“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他祈求闪耀的电光劈开黑暗,创造“灿烂”、“眩目的光明”。屈原对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对自由与光明的热切追求。
提问:第6段中的“你”,分别指谁?“有形的长剑”和“无形的长剑”分别指什么?
提示:第2句中的“你”指“电”;第3句中的“你”指楚国的当权者。“有形的长剑”指屈原的佩剑——进而象征屈原捍卫祖国,与敌人斗争的权力;“无形的长剑”指屈原对自由与光明的追求。
提问:第7、8两段突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提示:这两段中,屈原要燃烧炸裂自己的身体,和风、雷、电一起摧毁黑暗,迸射光明。体现了屈原物我同化的追求和无畏献身的伟大精神。
提问:参看注释回答,屈原对神鬼偶象的痛斥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针对性:东皇太一和云中君是天神和云神,屈原痛斥他们“高坐神位”“产生黑暗”;东君是太阳神,理应心地光明,屈原指斥他“也害羞吗?”“完全是一片假”;“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神是会“痛哭几声”的,屈原揭露其结果只是哭出“打奴隶的刑具”;至于主宰人生死祸福的“大司命”、“少司命”“却只晓得播弄人。”其二是象征性:结合前后剧情可以看出屈原痛斥诅咒的锋芒指向的正是楚国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提问:通过对《雷电颂》内容的讨论,谁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屈原这篇长篇独白的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是:歌颂冲决黑暗争取光明的力量,渴望奋斗献身与邪恶抗争到底。(板书)
提问:郭沫若在《屈原》中创作这篇散文诗式的长篇独白,意图是什么呢?
提示:引用周恩来同志的一句话来说“这是郭老说给国民党反动派听的,也是广大人民的心声。”
《屈原》写成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这段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强烈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来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这个剧最后终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三、《雷电颂》的艺术特色。
一、浪漫主义特色。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雷电颂》虽然不是屈原的作品,但剧作者遵从着屈原的精神,也体现着屈原作品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雷电颂》中有大胆夸张的艺术虚构,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惊电的翅膀,飞向光明自由的天地;也借助它们伟大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雷电颂》成了屈原的化身;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正气恢宏,光辉日月。奇特的想象,纵横的奇思,大胆的夸张是浪漫主义的特色,展示了剧作者卓越的才华与炽热的激情。现代和古代的两位大诗人的精神通过《雷电颂》融为一体。
二、多种修辞的运用。
提问:为了充分表达感情,增强磅礴气势,《雷电颂》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以第13段为例,分析该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提示:“宇宙,宇宙也没有眼泪呀!”——反复,拟人;“眼泪有什么用呵?”——反问;“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反复、排比;“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比喻;这是我的意志,宇宙的意志。”——反复,拟人;“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排比、呼告;“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拟人;“毁灭,毁灭,毁灭呀!”——反复。
三、句式长短参差的变化。读起来气势宏伟,格调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屈原钢一般的正直品格,火一般的爱国热情。类似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可在朗读中反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