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就业(5篇)

时间:2019-05-12 12:4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和谐社会----------就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和谐社会----------就业》。

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随着社会改革、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潜伏已久的不和谐因素日益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就业问题。劳动力要素的供给者,他们没有获得通过诚实劳动取得报酬的机会。目前,我国下岗工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每年新增的大量“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大学生群体无不显示着就业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但仍未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问题,总的还是供大于求,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需求者提供的职位与供给者之间的矛盾。就我们学生所关注方面来说,在应届毕业生就业方面,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并且每年有上涨的趋势,如此庞大的失业群体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安置,和谐社会的构建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实行就业优先的政策,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充裕的优势,而且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必然的、现实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由于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实现了社会成员在发展的初始条件上的机会平等,发展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完善具体的制度安排、改进发展方式和策略,让广大社会成员充分参与经济建设并分享发展成果,共同享有经济自由和经济机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可见,就业优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安定,需要通过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让广大劳动者真正享有充分的获取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以赢得充足的物质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劳动者利益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就业和工资。强调就业优先,一方面是让劳动者获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就业可以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并给予所有的劳动者以自尊和自由。我国目前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业(包括隐性失业),而贫困又是产生社会犯罪和暴力的温床。即使政府通过社会失业救济等措施,使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不至于走上贫困乃至犯罪的道路,但仍不能解决失业者所面临的个人自尊和自由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多数劳动者个人资产的积累程度还很低、生活来源对就业的依赖程度还相当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高潮才开始不久的关键阶段,就业更是处于社会利益结构调整的核心位置。所以,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就业优先为目标。首先,这种通过就业优先实现的充分就业,必须是在符合效率原则下的充分就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并不是和谐;其次,这种通过就业优先实现的充分就业,必须是在劳动者获得公正报酬、享受合理待遇、劳资关系融洽的前提下的充分就业。如果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劳资关系紧张,那么这种充分就业也不可能和谐。调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和中心工作。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一方面在于实施“劳动力输出”战略;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扩大“劳动力内需”,即实施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城镇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三位一体”的构想。这样将加速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篇: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本文从正面和负面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简述,着重论述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关系,提出大学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面对重重压力,引起社会、国家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式依然严峻,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想尽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和谐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正面和负面来简述)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国家也积极提出了相应的很多实施成效的对策,比如结合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针对重点群体,统筹安排就业等有利的政策和措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去年下半年开始迅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市场萎缩,经济下滑。面对重重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但就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政府最头痛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共产党头痛的问题,更是广大人民“剪不短,理还乱”的问题。因为每个问题都是牵动着整个中国动荡的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社会接班人的很重要的锻炼场所,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诸多方面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不协调,不相符甚至背道而驰,因而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通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来指导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应付处理问题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大学生就业与和谐中国的政治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执政方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依靠人民意志治理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历史的选择,而且是时代的要求。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政治稳定与和谐,就必须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保证和谐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和谐首先就要稳定,稳定是基础。而稳定要有完善的政治制度来保障。要推进关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稳定社会等与大学生利益贴身关系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就是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联系,而这

公众里的主体是大学生,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群体通过本身具备的素质技能来参与决策,是他们也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来充分表达对各种决策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决策体制符合他们的意愿,决策目标体现他们的情,决策方式考虑他们的力,决策过程尊重他们的意,决策结果顺应民心,最终实现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

(2)大学生就业与和谐中国的法治环境: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就业方面是中国当代摆在眼前急需解决的现在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是不利于发展的,而且各个问题稍微解决不好,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深刻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而积极、想尽办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问题,依法治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3)大学生就业与和谐中国的动力机制: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死气沉沉的社会,发展缓慢或是落后的社会。年轻人是活力的载体,大学生是活力的代表,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激发社会活力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大学生是社会活力最主要、最基础的主体,是“四个尊重”、“三个创新”的载体。激发社会活力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年轻人这个因素,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当代中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严峻问题,更应该利用一切方法、手段来调动大学生的活力,促进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解决好就业问题,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三、探讨与改善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措施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中国经济,同时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系列的措施开始实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政府、社会及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就业,责无旁贷。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之一。现在体现不断在内容、形式、组织方式、管理考核等方面尝试创新社会实践教育,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鼓励大学生“走出高校象牙塔,走向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实践、探索,获得切身感受,生发内心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第三,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2)改变就业观念

在学校时为了社会的责任,就必须要储备知识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更要在变化莫测的潮流中,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以迎接新挑战,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长期以来,大学生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常把自己视为天之骄子,“学而优则仕”。相当一些大学生只追求“成大功,立大业”的高目标和“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职业价值观。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积极报考“村官”,愿意到农村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但与此同时,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极少数大学毕业生中有所抬头,这也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帮助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当务之急,应从这样几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

一是加强“三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三观”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传统观念,教育学生理性面对现实和自我,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到西部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老工业基地就业;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就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只要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就算是在中国的大天地里一定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

二是加强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重树就业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大学生要学会看待问题,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以是危机,也可以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危机是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好机会。与其等待经济复苏,不如提高自身素质,投身经济浪潮中推动经济复苏,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即使经济不景气,社会也不会拒绝人才。并且党、政府教育工作者正积极鼓励促进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过程,重点抓好技能和应变能力等培训工作,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

三是加强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就业主动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人才。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让大学生掌握就业主动权。

(3)政府扶持

要恢复大学生就业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出实效的政策和措施,在法律上高度上保护大学生的权利。从2009年底以来,总体上看,稳定就业取得初步成效。金融危机年中央出台几大措施稳定就业。

第一,是结合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更多拉动就业。结合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吸纳大学生就业。

第二,减轻企业负担,稳定现有岗位。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并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在减轻企业税赋的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税务总局共同制定实施了援企稳岗的措施,使这些有经验的工作者不出来和大学生竞争新的就业岗位。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利于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虽然所得的成就不大,但也起得一定的稳定就业,改变就业观念的作用。

第四,针对重点群体,统筹安排就业。统筹安排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整套政策文件,拓展了城乡基层、民营中小企业、科研项目、自主创业、应征入伍等渠道,细化了就业服务、就业见习和就业援助三项举措。

参考文献:

[1]朱有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2]吴惠、王雷华,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实证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导刊.2010,(8).[3]胡纬华等、职业决策理论及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30)

[4]王亚非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导刊.2010,(8).文章来自星论文网:

经济论文:

第三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决定了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第一,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贫富阶层之间的冲突。第二,劳动关系失衡导致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毋需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我国资金短缺的局面并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对投资者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这种保护迅速提升了资本所有者的地位,而劳动者的地位却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在全球性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过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关系已经处于不和谐状态,劳资之间的冲突正在日益显性化。第三,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冲突。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种差距因农民工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融洽而显得更加明显。“三农”问题的突出,表明了城乡之间的发展确实处于不协调与不和谐状态,其妨碍的当然不仅仅是乡村的发展,而且必然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四,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之间的冲突。上一届政府推进西部大开发,近两年来国家又开始着重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概念,这是基于地区发展的失衡或者不和谐而做出的调整努力,它一方面表明了地区差距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种差距及其带来的不和谐急切需要调整,这是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

第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导致的价值观扭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道德滑坡。如官德、医德、师德的下滑已经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先富起来的群体形象急切需要改善,等等。这些现象表明了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并进入繁荣阶段后,精神文明或者与时俱进的新道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却未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两者亦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换言之,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进步。

以上五个问题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重要性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以上便是构建和谐社会必要性与重要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五个方面讨论,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究竟应该怎么做

第一,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

社会稳定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稳 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总体是稳 定的。但是,由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也积累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需要我们采取对策,加以妥善解决。胡锦涛同志在党 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 础。”由此可见,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只有把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一个一个解决了,才能营造社会和谐的大氛围,夯实 社会建设的基础。

第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 设的重中之重,“民生”是与“国计”密不可分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全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 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当前,“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看病难”、“购房难”等呼声不绝于耳。这就说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和政府在解决民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是要解决 的问题还很多,要完成的任务还很艰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第三,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着力实现“五有”目标

“社会体制”是政府社会职能、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子系统的构成方式和运作状态。早在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五 有”:第一是,通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有所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所教”,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第二是,要通过推进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现“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不仅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劳有所得”息息相关,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第三是,要通过推进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实现“老有所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

定的重要保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第四是,要通过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病有所医”。健康是人 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是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 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必须的。第五是,要通过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有所居”。住 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安定,因而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总之,要从根本上改善“五难”等民生问题,就必 须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同时,也只有将社会体制改革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才能真正实现“五有”目标。

第五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重大意义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关键词:和谐社会 构建 重大意义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社会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有一种是这样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的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社会。它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另外还有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还有一种比较具体:就我们当前来讲,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还有一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发展、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奠基在三个基础之上,即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人的利益问题;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

1利益均衡——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而在这几个方面中,经济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物质基础性的作用,没有一种和谐的物质生活与经济活动状态,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丧失其应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而利益的分配则是物质经济活动的结果或最终形式,这个结果或最终形式将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和带来很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最终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利益的分配提出了要求,而这个要求即利益均衡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人类的不和谐的根源产生于利益的差别和不平等,但是,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抑制这种差别和不平等,就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基础。因此,要使社会达到和谐的,实际上不是铲除官民、贫富的差别、分野就可以的,而是应该努力构建一种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治环境,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发展民主政治,构筑公正合理政治环境,来实现在人的差异和分化的基础上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共荣共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运用它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力量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推动,让不同利益阶层有正当表达利益的渠道,并把他们的诉求和意愿能够整合成综合的意见,在国家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来。故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方面。政府应该对社会政策进行不断审视、调整、修改或补充。因此构建和谐的政治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深层次的社会心态具有和谐内聚力——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不仅表现为个体间、社会群体、社会区域、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和谐,而且表现为人们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并不是没有价值冲突和利益矛盾,而是矛盾和冲突能得到平衡和协调,被妥善限制、解决在非对抗范围内。由此,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的作用便凸现出来,尤其是人们和谐、健康的心态,则是巩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力量。和谐社会构建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社会心态是否和谐只有理顺心态,有了和谐的观念和

心理状态,才有社会阶层、社会行为、社会结构等方面根本而持久的和谐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的社会心态形成内聚力,成为每个人的一种道德自觉,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道德支撑,意义深远而重大。

三 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大学生,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我国的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最后,让我们齐心协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丁业震,利益均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学习,2007,(2).[2]赵骏,财富分布的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东岳论丛,2006,(11).[3]鲜俐玲,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董服标,和谐心态:和谐社会的基础。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6).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就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就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时间2013-10/01——11/05调查地点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领队姓名高远刚指导教......

    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为什么说构......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展望美好未来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和”贯穿其中。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

    构建和谐社会

    电子工程系08应用电子3087307349周阳洋 构建和谐社会 ——诚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的道理,做领导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言而有信。信,就是诚实不欺,取信于人,为......

    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定稿]

    建设和谐苘山从我做起演讲比赛稿:构建和谐社会企业也需尽一分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我整理这些年对于各地的调查研究报告,决定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了。深得人心的“和谐”主题,显示了很大的亲和效应和凝聚作用。这次全会向国内外传......

    构建和谐社会[合集]

    学习先进人物事迹 倾心构建和谐社会 常德盛同志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启迪广大党员干部怎样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实现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怎样......

    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四个尊重"的重要政策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