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

时间:2019-05-12 12:4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工作。打工实践实践虽然很短,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高校毕业生的大量失业,对社会经济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造成了中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浪费;挫伤了城乡居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为什么中国目前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⒈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⒊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⒋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

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⒌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⒈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⒉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⒊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

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一 社会原因

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高校扩招 教学质量下降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万,而现在却增加了好几倍。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经济社会,下课后都找不到老师,更不要说同吃同住,以师为父;轻视教育内容及方法, 考试一锤定音;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

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二 政策原因

在我看来,这就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现代愚民政策:他们把每一个失败者的失败原因完全归结为失败者本人,例如缺乏自信、忧郁、胆小、害羞、犹豫、不懂社交、缺乏目标等等。这样的冷酷简直令人胆寒。与此同时,他们把社会上那些发了大财的“成功者”的成功原因,也完全归结于成功者本人,因为他们正好具有了与失败者相反的性格特征,因此他们天生就该成功。他们在所有失败者心中营造或种植了对于“成功者”肉麻的恭维和羡慕,从而无条件赦免了自由竞争里种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现象和手段。他们以谴责受害者的方式,或者是鼓励、要求、提倡、诱导受害者自责的方式,回避和掩盖了种种社会问题和制度缺陷。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失败者的确有自身的问题,而且可能还很大。这样的失败者,任何社会都有。但是,面对激烈竞争局面下如此众多的失败者和潜在的失败者,所有的成功学导师和就业指导者,都千篇一律地将失败的责任安放在失败者自己的头上,对于失败者个人来说,是一个无比残酷的举动;对于社会制度来说,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维护。我们知道,美国从来都标榜自己是人类社会最美好、最优秀的制度,如果自由竞争的失败者们把个人的不满集中指向美国的社会制度,对于美国及其精英来说,那将是一场灾难。于是,他们便发明、利用了成功学、就业培训等方式,让失败者主动、自觉地接受造成失败的纯粹个人原因。在这种安抚失败者的现代愚民手段中,美国的宗教也非常活跃。与成功学稍稍不同的是,宗教介入失败者的心灵,靠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只要虔诚地相信上帝,遵照上帝的指示,你就能发财。美国的现代宗教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全然不顾耶稣对富人的鄙视,而与富人们站在了一起。于是,失败者的心中,愤怒的念头根本不会产生,要求变革社会制度的念头也不会产生,对社会制度重新思考的念头也不会产生。一旦产生,成功学和上帝的教诲,就会让他们自觉、自动地停止。三 自身原因

1、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就业难”与“技工荒”。在需求方面还是有缺口的,扩招没有错,20%的毛入学率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只不过问题出在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上,高不成低不就。跨国公司的服务业或者本土的外包行业他们难以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其实他们还是不会做,说可以通过培训学会,但是大学生又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

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要不断提升。

4、大学生整体素质下将:(1)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 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2)缺乏社会公德。某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下午4点结束的时候,现场一片琅籍。烟头、矿泉水瓶、快餐盒„„扔的满地都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乱丢垃圾都做不到(3)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出现一个班八个班长的现象;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诚信的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5、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求职生涯模糊 途径不准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相对模糊。大学生应像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化。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6、“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因此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是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方法。以下就是大学生自身改变的几个方向,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

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经济、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高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简要探讨了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方法。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30万。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有较大增长,但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突出的问题存在:

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4年至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80万增加到630万;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是相当明显。此外,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近年来,由于考研和读博现象的蔚然成风,使得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招到高学历的,就不要低学历的,能招到名牌大学的,就不要普通高校的。这种重学历轻实际才能的倾向,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校园中“催生”的“考碗族”们为了得到一份“铁饭碗”,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紧张而激烈的求职考试中,为求一份“铁饭碗”全国各地到处考。其中,公务员考试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一项考试。据人事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创历史之最。人数相较2007年增加了12%,录取比约为46:1。同时此次考试最激烈的是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录取比例为162:1。

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存在: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着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 不仅是在“高考指南”里还是高考网络指导上都列明了“高考热门专业”。其中就包括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新闻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等。而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

才主要有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致使专业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毕业生供大于求。另外,有不少专业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很多学生根本无法找到和自己专业挂钩的职业,只好重新学习别的职业知识,完全废弃了四年所学。

三、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200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xxxx,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xxxx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四、结构性就业不足。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

五、就业时存在着歧视现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像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中除了遭遇学历歧视外,还有林林总总的性别歧视,户口歧视,地域歧视等等。这些歧视现象,不同程度的侵害了求职者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的权利。虽然国家已经出台各项有关平等就业的规定,但是这类字眼在招聘信息上仍然随处可见。所以,很多大学生尽管非常优秀,还是被用人单位无情的拒之门外。

六、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这些年来一直困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因将自身价值定位过高,而实际能力又偏低的矛盾是不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同时,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具备了希望到沿海城市挖金的渴望,却缺乏到我国贫穷的中西部工作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调查发现,在理想择业地区的选

择上有37.6%的毕业生首选沿海开放城市,而愿到中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仅占

7.3%;对月薪的要求上,选择2000-4000元的毕业生就占58%。这都说明众多毕业生的眼光很高,同时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国家政策方面

1、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据了解,陕西省将重点解决享受助学贷款,失业1年以上且家庭难题,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到期尚未解决就业题目的毕业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糊口难题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题目。通过为这些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难题毕业生得到重点援助,匡助登记失业的应届毕业生大部门实现就业。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如2009年以来,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前提的,福建省制定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搀扶政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5万元,由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二、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提高招聘会质量。

三、高校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学校还应当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社交活动、动手能力等,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为毕业生广泛开辟各类就业渠道并且学校成立专门小组为毕业生即时解决在招聘会和面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比如武汉大学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帮扶就业难题和家庭难题学生就业;加鼎力度,继承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充分利用网络与专业组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就业指导,对各学院(系)就业工作职员进行培训;拨专款组织各学院(系)走出去,到全国造访用人单位,寻找、收集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为下学期就业工作做预备,努力变“危”为“机”。

四、毕业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应当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课外常识,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充实自己,加强社会实践方面的锻炼,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本领。大学生应当把职业理想和志向同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接受市场的洗礼,努力去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树立市场观念。

自主创业,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如2009年,北京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逐个登记统计,进行就业培训,以最大限度地匡助其就业。北京市人事、财政等有关部分也已达成初步意见,将对大学生自主就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为他们自主就业创造最有利的前提。

此外,大学生也要做好到基层就业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凤凰网

[2]国家经济网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金融海啸引发经济衰退、高校扩招引发的毕业生人数骤增、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门槛趋高、高校对学生就业规划引导不够、大学生自身素质偏低等原因.一.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外向型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60%。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企业遭受很大影响。按照宏观经济学里分析,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增加一百万个。而2008年GDP比2007年减少了2.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减少了240万个就业岗位。对于逐年增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则意味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高校扩招一定程度上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

全国高校招生人数1998年为108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则为700多万。毕业生人数是逐年递增的,就业难的困境会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

当前,部分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任意开设专业,致使在师资、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着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大学生的培养周期为四年,在四年中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职位、岗位需求会发

生变化,由此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在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但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滞后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规划引导不够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一些就业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质的课程,教师由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各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虽然在指导就业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讲解课程时往往理论性太强,操作性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对学生的实际帮助非常有限.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前举行,学校并未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部分高校还认为,只要学生能找到工作能保障就业率就行了,至于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专长,则很少问津.五.用人单位门槛抬高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面对庞大的毕业生人群,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高.选人用人时不按照岗位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而一味追求选用高学历的毕业生,致使出现用人的高学历趋势.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也要本科生,无形中加剧了毕业生供需的学历层次结构性矛盾,降低了大学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给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困难.六.大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专业素质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部分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后,丧失理想和追求,玩物丧志,沉迷于享乐或游戏,基础课程没学好更别说专业课程了.有些大学生却只埋头于书本的学习,对于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2.教师方面的原因.高校缺少社会实践,对社会的需求和市场变动掌握不清,专业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落后,讲授内容往往局限于课本,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许多具有技术含量的课程没有安排课外实习,或者课外实习仅仅停留在走过场,导致动手能力较差,不能达到实习的真正目的.因此高校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学生素质不高的一个原因.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

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我国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异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差异大;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结构———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性差异大。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二是职介市场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从市场发展的趋势来看,就业岗位与劳动者互相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匹配成功率降低。2005年上半年全国劳动力市场平均月最大岗位匹配率仅为0.66,平均月最大求职成功率为0.74,这就意味着34的岗位因找不到合适人选匹配,有约四分之一的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由此可以看出,职介市场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在50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的“激增人口”,对今天的就业形势影响极大,必须经过数十年才能得到逐步缓解。正是由于人口多,基数大,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也多,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很高的客观事实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当代大学生在这种就业大环境下,其就业形势不可能不受到冲击和影响。

四是与大学生领先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知识层次比较,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念整体仍相对落后。虽然高校是接受和传播先进理念的前沿阵地,但在大学生中“一次性择业”、“稳定性第一”、面子问题等传统观念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到大城市去、到体制内单位去、就业岗位要令人羡慕等等,仍是现今大学生就业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是否能够用其所长就不再被考虑了,这也造成了学不致用、才不所专等人力资源浪费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从外部因素来说,一是要缓和我国城乡分割、体制内外分割的现状,切实缩小二元差距。现在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二是加强劳动市场的建设,使之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活化”市场。三是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引导,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位转化能力,并大力促进“灵活就业”和“储备型就业”。而从内部因素来说,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摒除“一次性择业”的观念,不要总希望“一步到位”。假设大学生选择的是一次性就业,那么大城市的国家机关和大型企业必然首选,但做出这一选择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残酷的竞争。而大学生如果选择“多次就业”,打破传统的观念壁垒,先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后再向更高层次迈进,成功概率一定会更大。笔者就很提倡这种“边就业边择业”的思路。许多大学生常抱怨大多数用人单位总是在招聘时加上一条“有相关工作经验”,使他们应聘无门。这固然是一种人为障碍,但是这种“多次就业”的思路显然要比“一次性择业”更易跨过这道障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下载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实践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决方案

    就业再难,大学生也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宁愿在一线城市做一名“蚁族”,由于一线城市人才饱和,很多人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这也是当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小......

    回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回答大学生创业困难及其对策 我国是人口大国,其人口基数是全世界之最。然而由于我国国策计划生育的多年执行,我们九零后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社会正在不断往前发展,入学人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zp.china.com.cn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 之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分配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并在短期内无好转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 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高校高度重视、媒体持续关注.公众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但是,令我们看到的是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希望......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现在大家都在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一点从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多了,或者说高学历的人多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那就是大学生的就......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结合材料,我想谈一下我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见解。 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人才来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我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我见 摘要: 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在择业过程中的误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必要做一些分析和探讨。结合市场对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