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
法》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规范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动就业工作的城乡统筹,现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转移就业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自2006年7月1日起,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按照《转移就业管理办法》的规定,向申请求职登记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免费核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证》),建立《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档案》(以下简称《转移就业档案》)。
二、对2006年7月1日以前,已经按照《关于贯彻<北京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就发[2003]38号)规定办理了求职登记或招聘备案手续,领取了《北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证》(以下简称《求职证》)、《就业手册》,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个人流动就业档案》(以下简称《个人流动就业档案》)的农村劳动力,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于2006年8月31日前组织开展重新登记工作。
经重新登记符合求职登记条件的,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换发《转移就业证》,重新建立《转移就业档案》,原《个人流动档案》的材料分类并入《转移就业档案》。未进行重新登记或已不符合求职登记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不纳入转移就业管理范围。
2006年8月31日后,《求职证》、《就业手册》、《个人流动档案》停止使用,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并注销。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转移就业管理办法》涉及群体广、工作内容多,影响深远,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应给予充分重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稳妥、有序推进。
二完善管理机制,充实基层管理服务力量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区县、乡镇、村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及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建设,根据地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工作力量,重点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三扩大宣传,加强引导
各区县劳动保障局、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在执行过程中,各级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应耐心解答农村劳动力的疑问,解决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能够顺利运行。
对《转移就业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与市劳动保障局就业(失业保险)处联系。
联系电话:6316792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京政发
[2006]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劳动力是指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已经就业或目前无业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转移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或其它社会经济活动。
凡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劳动或无业,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均可办理求职登记手续;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后应进行转移就业登记,纳入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第四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制订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贯彻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制订本地区转移就业政策;监督、检查转移就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指导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转移就业服务等。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主要负责为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和转移就业登记手续;开展档案管理、统计分析等基础管理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动态管理和服务;落实市、区县、乡镇政府的政策措施等。
村级就业服务组织主要负责本行政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动态跟踪管理;协助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为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转移就业登记手续;组织提供就业服务等工作。
第二章求职登记
第五条农村劳动力可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进行求职登记,申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证》),建立《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档案》(以下简称《转移就业档案》)。
第六条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 本人身份证、户口簿;
二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
三 最高学历证明及复印件;
四 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北京市技能培训结业证书》等职业技能证书;
五 享受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提交《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第七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为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免费发放《转移就业证》,并为其建立《转移就业档案》。
第八条农村劳动力持《转移就业证》可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享受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并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市、区县、乡镇转移就业优惠政策。
第九条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 实现转移就业的按要求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
二 尚未实现转移就业的主动接受职业指导,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活动;
三 变更就业状态的在30日内向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报告;
四 接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村级就业服务组织的就业管理。
第三章转移就业登记
第十条农村劳动力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于30日内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
一 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形成劳动关系的;
二 领取了《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创办企业的;
三 个人以非全日制、小时工、阶段就业等非正规形式就业的;
四 受政府部门或村级组织聘用从事公共建设、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聘期达一个月及以上的;
五 赴外地、境外务工经商的;
六 依法从事其它社会经济活动,获得合法劳动报酬的。
第十一条农村劳动力办理转移就业登记须填写《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一式二份),并提交下列相应材料以供核验:
一 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的提交劳动合同书或聘用协议书;
二 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经营的提交《营业执照》副本或其它法人证书副本、合伙经营证明等;
三 村级组织或其它聘用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
四 其它可证明实现转移就业的书面材料等。
第十二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对上述材料审核无误后,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上加盖转移就业登记专用章,一份存入《转移就业档案》,另一份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或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妥善保管并据此为农村劳动力出具转移就业的证明。
第四章日常管理
第十三条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可分为:无业求职、转移就业、阶段性务农三种就业状态。
无业求职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未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
转移就业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已经进入二、三产业实现就业的人员;
阶段性务农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正在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一年内仍有转移就业要求的人员;
第十四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指导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根据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实行分类管理服务。其中:
对无业求职人员应重点跟踪其求职状态,随时掌握就业服务需求,提供岗位、培训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
对转移就业人员应督促并协助其尽快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掌握就业动态,加强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对阶段性务农人员,在不影响其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根据本人要求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
第十五条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动态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一 建立农村劳动力定期联系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每季度至少联系一次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掌握其求职、就业和培训等情况,填写《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
二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变更报告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按季度整理并向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提交《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关系证明书》及其它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变更信息。
三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传递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随时将农村劳动力求职、培训的意向信息以及其它就业服务要求传递给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应及时向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提供与农村劳动力需求相匹配的岗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等。
第十六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管理工作。
一 按季度记载变更《转移就业档案》的相关内容、整理存入原始材料并转换调整人员分类,保证《转移就业档案》能够动态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实际情况;
二 按季度将农村劳动力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有效证明材料整理存入《转移就业档案》,使其能够动态反映农村劳动力享受优惠政策的实际情况;
三 按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的要求,统计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填报统计报表。
四 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其它基础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人户分离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应由居住地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或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按照本办法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并向其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报告相关情况。
人户分离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可就近在居住地享受就业服务,但原则上应享受户口所在地的转移就业优惠政策。
第五章证件档案管理
第十八条《转移就业证》、《转移就业档案》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材料。《转移就业证》是农村劳动力享受就业服务和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凭证。《转移就业档案》用于记载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转移就业经历以及享受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情况等。
第十九条《转移就业证》由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印制,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在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时免费核发,农村劳动力个人持有。《转移就业档案》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按照市劳动保障局提供的统一样式和要求建立、保管并记录。第二十条《转移就业证》、《转移就业档案》采取一人一证一档一号的方式核发。个人编号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按照统一规则进行核发。编码为12位格式,规则是:第1位为“京”字,第2位为各区县名称第一个汉字,第3位为连接符“-”,第4-5位为乡镇编码,第6-8位为行政村编码,第9-12位为人员编码。其中:乡镇、行政村编码由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编制;人员编码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以行政村为单位,依序编制。
第二十一条《转移就业档案》主要记录保存以下材料:
一 个人基本情况表及变更记录;
二 就业经历类材料,包括: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登记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关系证明书等;
三 政策享受类材料,包括:享受市、区县、乡镇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证明材料;
四 学历技能类材料,包括:最高学历证明、职业培训经历记录表等;
五 其它需要保存的材料,包括:服兵役证明、社会保险转移证明等。
第二十二条农村劳动力户口迁往本乡镇其它行政村的,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撤销原编号,重新编号,《转移就业证》变更后继续使用;迁往其它乡镇的,由迁出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撤销原编号后,再由迁入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接受《转移就业档案》,重新核发《转移就业证》。第二十三条《转移就业证》实现年度核验制度。《转移就业证》一次核发的有效期为一年,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应于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持《转移就业证》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核验手续。未经核验的《转移就业证》即行作废。
第二十四条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
一 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的;
二 办理升学、参军、外省市落户、出境等手续的;
三 长期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无业,且无转移就业要求的;
四 超过劳动年龄的;
五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 被劳动教养、判刑的;
七 其它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的。
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人员的《转移就业档案》并入城镇户口人员档案。
处于无业求职状态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后,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失业登记手续,纳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管理范围。
第六章促进转移就业
第二十五条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空岗服务制度,加强与村级就业服务组织的求职、招聘信息沟通交流,不断满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需求。
第二十六条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村级就业服务组织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指导贯穿于职业介绍的全过程,通过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调整就业习惯、转变就业观念、制定就业计划,选择职业培训方向。
第二十七条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状况、就业意向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积极组织和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对非职业技术等级考核合格者核发《北京市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创业培训合格者核发《北京市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对符合技术等级鉴定要求的,可按有关规定申报技术等级鉴定,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村级就业服务组织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同时,向职业培训机构传递培训生源信息。对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积极推荐就业。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区县劳动保障局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帮助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做好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第二十九条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能力,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市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第三十条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对因工作落实不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执行。《关于贯彻<北京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就发[2003]38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的通知(范文)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
法》的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规范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动就业工作的城乡统筹,现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转移就业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自2006年7月1日起,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按照《转移就业管理办法》的规定,向申请求职登记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免费核发《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证》),建立《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档案》(以下简称《转移就业档案》)。
二、对2006年7月1日以前,已经按照《关于贯彻<北京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就发[2003]38号)规定办理了求职登记或招聘备案手续,领取了《北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证》(以下简称《求职证》)、《就业手册》,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个人流动就业档案》(以下简称《个人流动就业档案》)的农村劳动力,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于2006年8月31日前组织开展重新登记工作。
经重新登记符合求职登记条件的,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换发《转移就业证》,重新建立《转移就业档案》,原《个人流动档案》的材料分类并入《转移就业档案》。未进行重新登记或已不符合求职登记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不纳入转移就业管理范围。
2006年8月31日后,《求职证》、《就业手册》、《个人流动档案》停止使用,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并注销。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转移就业管理办法》涉及群体广、工作内容多,影响深远,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应给予充分重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工作能够稳妥、有序推进。
二完善管理机制,充实基层管理服务力量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区县、乡镇、村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及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建设,根据地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实际工作量合理配备工作力量,重点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
三扩大宣传,加强引导
各区县劳动保障局、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在执行过程中,各级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应耐心解答农村劳动力的疑问,解决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制度能够顺利运行。
对《转移就业管理办法》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与市劳动保障局就业(失业保险)处联系。
联系电话:6316792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推动城乡统筹就业,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文件的通知》(京政发[2006]4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劳动力是指具有本市农业户口,男16-59周岁、女16-49周岁,具有劳动能力,已经就业或目前无业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转移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或其它社会经济活动。
凡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劳动或无业,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均可办理求职登记手续;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后应进行转移就业登记,纳入全市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第四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制订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贯彻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制订本地区转移就业政策;监督、检查转移就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指导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转移就业服务等。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主要负责为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和转移就业登记手续;开展档案管理、统计分析等基础管理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指导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动态管理和服务;落实市、区县、乡镇政府的政策措施等。
村级就业服务组织主要负责本行政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动态跟踪管理;协助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为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转移就业登记手续;组织提供就业服务等工作。
第二章 求职登记
第五条 农村劳动力可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户口所在地的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进行求职登记,申领《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证》(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证》),建立《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档案》(以下简称《转移就业档案》)。
第六条 农村劳动力办理求职登记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 本人身份证、户口簿; 二近期免冠一寸照片2张; 三 最高学历证明及复印件;
四 具有相关职业技能的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北京市技能培训结业证书》等职业技能证书;
五 享受本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提交《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第七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为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免费发放《转移就业证》,并为其建立《转移就业档案》。第八条 农村劳动力持《转移就业证》可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享受免费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并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市、区县、乡镇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第九条 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 实现转移就业的按要求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
二 尚未实现转移就业的主动接受职业指导,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活动;
三 变更就业状态的在30日内向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报告; 四 接受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村级就业服务组织的就业管理。
第三章 转移就业登记
第十条 农村劳动力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于30日内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 一 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形成劳动关系的;
二 领取了《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创办企业的; 三 个人以非全日制、小时工、阶段就业等非正规形式就业的;
四 受政府部门或村级组织聘用从事公共建设、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聘期达一个月及以上的;
五 赴外地、境外务工经商的;
六 依法从事其它社会经济活动,获得合法劳动报酬的。第十一条 农村劳动力办理转移就业登记须填写《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一式二份),并提交下列相应材料以供核验: 一 被各类用人单位招用的提交劳动合同书或聘用协议书;
二 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经营的提交《营业执照》副本或其它法人证书副本、合伙经营证明等;
三 村级组织或其它聘用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 四 其它可证明实现转移就业的书面材料等。
第十二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对上述材料审核无误后,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上加盖转移就业登记专用章,一份存入《转移就业档案》,另一份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或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妥善保管并据此为农村劳动力出具转移就业的证明。
第四章 日常管理
第十三条 进行了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可分为:无业求职、转移就业、阶段性务农三种就业状态。
无业求职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未从事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员;
转移就业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已经进入二、三产业实现就业的人员; 阶段性务农人员是指在统计期末正在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一年内仍有转移就业要求的人员;
第十四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指导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根据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实行分类管理服务。其中:
对无业求职人员应重点跟踪其求职状态,随时掌握就业服务需求,提供岗位、培训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对转移就业人员应督促并协助其尽快办理转移就业登记手续,掌握就业动态,加强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对阶段性务农人员,在不影响其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根据本人要求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
第十五条 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动态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一 建立农村劳动力定期联系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每季度至少联系一次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掌握其求职、就业和培训等情况,填写《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
二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变更报告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按季度整理并向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提交《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关系证明书》及其它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变更信息。
三 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传递制度。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随时将农村劳动力求职、培训的意向信息以及其它就业服务要求传递给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应及时向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提供与农村劳动力需求相匹配的岗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等。
第十六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一 按季度记载变更《转移就业档案》的相关内容、整理存入原始材料并转换调整人员分类,保证《转移就业档案》能够动态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实际情况; 二 按季度将农村劳动力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有效证明材料整理存入《转移就业档案》,使其能够动态反映农村劳动力享受优惠政策的实际情况;
三 按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的要求,统计分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填报统计报表。
四 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其它基础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人户分离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应由居住地村级就业服务组织或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按照本办法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并向其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报告相关情况。
人户分离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可就近在居住地享受就业服务,但原则上应享受户口所在地的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第五章 证件档案管理
第十八条 《转移就业证》、《转移就业档案》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材料。《转移就业证》是农村劳动力享受就业服务和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凭证。《转移就业档案》用于记载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转移就业经历以及享受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情况等。
第十九条 《转移就业证》由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印制,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在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时免费核发,农村劳动力个人持有。《转移就业档案》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按照市劳动保障局提供的统一样式和要求建立、保管并记录。第二十条 《转移就业证》、《转移就业档案》采取一人一证一档一号的方式核发。个人编号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按照统一规则进行核发。编码为12位格式,规则是:第1位为“京”字,第2位为各区县名称第一个汉字,第3位为连接符“-”,第4-5位为乡镇编码,第6-8位为行政村编码,第9-12位为人员编码。其中:乡镇、行政村编码由区县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编制;人员编码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以行政村为单位,依序编制。
第二十一条 《转移就业档案》主要记录保存以下材料: 一 个人基本情况表及变更记录;
二 就业经历类材料,包括:农村劳动力就业经历记录表、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关系证明书等;
三 政策享受类材料,包括:享受市、区县、乡镇各项转移就业优惠政策的有效证明材料;
四 学历技能类材料,包括:最高学历证明、职业培训经历记录表等; 五 其它需要保存的材料,包括:服兵役证明、社会保险转移证明等。第二十二条 农村劳动力户口迁往本乡镇其它行政村的,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撤销原编号,重新编号,《转移就业证》变更后继续使用;迁往其它乡镇的,由迁出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撤销原编号后,再由迁入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接受《转移就业档案》,重新核发《转移就业证》。第二十三条 《转移就业证》实现核验制度。《转移就业证》一次核发的有效期为一年,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应于有效期满前一个月内,持《转移就业证》直接或通过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到户口所在地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核验手续。未经核验的《转移就业证》即行作废。
第二十四条 求职登记的农村劳动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由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收回注销《转移就业证》。一 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的;
二 办理升学、参军、外省市落户、出境等手续的;
三 长期从事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或无业,且无转移就业要求的; 四 超过劳动年龄的; 五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 被劳动教养、判刑的;
七 其它不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范围的。
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人员的《转移就业档案》并入城镇户口人员档案。处于无业求职状态的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取得本市非农业户口后,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失业登记手续,纳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管理范围。
第六章 促进转移就业
第二十五条 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职业介绍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空岗服务制度,加强与村级就业服务组织的求职、招聘信息沟通交流,不断满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需求。第二十六条 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村级就业服务组织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将职业指导贯穿于职业介绍的全过程,通过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及时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调整就业习惯、转变就业观念、制定就业计划,选择职业培训方向。
第二十七条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状况、就业意向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情况,积极组织和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对非职业技术等级考核合格者核发《北京市技能培训结业证书》,对创业培训合格者核发《北京市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对符合技术等级鉴定要求的,可按有关规定申报技术等级鉴定,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区县、乡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村级就业服务组织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及时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同时,向职业培训机构传递培训生源信息。对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积极推荐就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区县劳动保障局应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帮助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做好转移就业管理服务工作。第二十九条 各区县劳动保障部门、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能力,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市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第三十条 乡镇社会保障事务所、村级就业服务组织应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对因工作落实不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执行。《关于贯彻<北京市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劳社就发[2003]38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三篇: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必然经济、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后,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规模性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演绎时代喜剧的同时也蕴含着双刃剑的另一面刀锋。如何实现农村青年的有效就业和有序流动,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整体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对于首都北京而言更是影响和谐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延庆县、海淀新区等农村积聚的地区为重心,随机性地调查走访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50名曾经转移就业现在在家的青年和50名一直在家的农村青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转移情况,探讨了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一、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北京是中国的国都,城市化进程速度和水平都相对较高,随着超级大城市城区的扩大和各个新区的开发,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年离开故土,走向转移就业之路;同时,在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氛围下,更多的农村青年未雨绸缪地走出家乡农村,前往异地谋求生计之路和发展之途。
在北京市境内的农村青年纷纷转移就业的情况下,呈现了一定的自我特色:
(一)转移就业目的地多在其家乡附近,离开北京市的占少数,离家越远女性越少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43名在没有离开县区就业,81人在所属县区外但没离开北京市,两者相加224人,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三,男女比例是124:100。另外还有51人在附近的河北、内蒙古等地,男女比例是34:17,。另外,还有15人在较远的地方,仅占总数的5%,男女比例为4:1。
(二)转移的途径以熟人介绍为主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其中亲戚介绍和引导的有87人,同学等社会关系引荐的75人,二者相加162人,接近总数的55%。另外,通过单位直招的35人,人才市场的64人,还有39人是通过政府辅助途径出去的。
(三)转移就业青年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20岁以下的有27人,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21到25岁之间的有118人,26到30岁之间的有87人,二者相加占225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另外30到35岁之间的有38人。
(三)转移就业青年的职业种类多样,职业层次偏低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75人从事服务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71人是一般职员的,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64人为技术人员,占总数五分之一强;26人成为管理人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另外有54人无法给自己职业划定归属。
(四)转移就业青年的月薪多在1000-3000之间,月净余薪金多在300-1500之间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34人月薪不到1000元,102人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87人月薪在2001-3000元之间,另外有57人月薪超过300元。月净余薪金方面,56人剩不下300元,67人剩余301-800元间,75人剩余801-1500元间,71人剩余1500-200元间,31人剩余2000元以上。
二、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问题和原因
透过以上几点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如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青年整体素质偏低,与非农业生产的要求出现错位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42人上过小学或者根本就是文盲,158人初中毕业于肄业;二者相加210人,占总数的70%;高中毕业或肄业的68人,中、大专毕业的只有32人,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在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中,有183人没有经历过任何培训,占总数的五分之三。这种低学历、缺乏职业培训的整体情况,决定了他们无法完全适应非农业的生产要求,大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所挣薪金普遍偏低,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普遍层次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观念陈旧,主要是家庭观念、京城虚骄心理障碍较重,甚至缺乏必要的现代意识
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21人对饭店端盘子、家政等行业等服务业存有偏见,不愿外出做“伺候人”的事;12人有天子脚下公民的虚骄心理,不屑于到北京之外的地方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28人因为结婚后家庭因素不想出外就业,13人因无法再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而不想去较远的地方务工。这两种情况的出现,致使许多农村青年纷纷折翼回乡,影响了他们的持续发展,也制约了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的发展高度。
(三)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呈现盲目性随机性和分散性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政策不健全,政府办的职业介绍所数量少,劳动力供求双方信息不畅通,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盲目流动,基本上以熟人介绍为主。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5人因为没有合适的信息和途径而未能转移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7人 因为以前的介绍人或相关人脉丧失而被迫回乡。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的信息不通畅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同时,这种随机性和盲目性,还给不良企业用工不规范带来了机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延长工时,有意克扣工资,不为职工参保,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基本权利没有保障在笔者调查的300名转移就业农村青年中,有134人或用人单位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权益得不到保障,或经常拖欠工资,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盼望着回家。
三、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我们要多措齐发,标本兼治,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开拓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
根据北京农村青年普遍不愿离家太远的现实,探讨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在这方面,北京业已出台一些措施,如建立并实施“纯农就业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制度,延庆县发挥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机制的作用,先后与西城、朝阳两区建立了“城乡手拉手”和“所际手拉手”就业协作关系,形成独特的就业模式。这些措施和制度,需要进一步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范围,直接促进北京农村青年转移就业。
(二)紧紧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要加大农村科教投入与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培训网络,力求按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进行有的放矢地专门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还要提高他们相对于非农业生产需求的切合程度。同时,还要进行人文主义或职业引导教育,可以通过宣传、示范等方式,启发、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大山,离开小家,走进城市去闯世界,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我们相信,素质得以提升、观念也实现转变开化的北京农村青年们一定会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就业环境,实现自身个体和群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全面保驾护航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北京都城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充分政府职能,全面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事宜。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职介网络,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在现有劳动力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各级劳动、人事、群众团体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体系。努力实现省、市、县、乡、村和全国的互联互通,向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准确信息,提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效能。二要强化跟踪管理。从招工培训、上岗签证、矛盾纠纷到续签合同等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可效法内蒙古巴
林左旗实行“四不输出”,严把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关”的例子,为农村青年把好就业观;四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法律法规,考虑出台农村劳动转移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保护青年民工的合法权益;五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安全保护体系,取消对民工进城务工的各项限制性政策,取消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对农民分等级的就业制度,让他们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以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推荐)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市劳动保障系统关于〈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
用信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
(京劳社法发(2002)140号 2002年11月4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劳动保障局:
根据《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106号),我局制定了《市劳动保障系统关于〈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是我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观念,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改善首都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信息归集、报送职能的各区县劳动保障局和市局各相关处室、单位,一定要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给予高度重视,要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认真做好相关信息的归集、审核以及报送工作,确保及时、准确。
二、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推动行政机关信息公开与共享,促进行政机关转变政府职能,改善管理方式和手段的重要举措。市和区县劳动保障局各业务机构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审批、表彰评优等活动中,应当及时查阅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该系统履行好劳动保障的行政管理职能,促进依法行政。
市劳动保障系统关于《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保障《北京市行政机关归集和公布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06号)的贯彻实施,及时准确地将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方面的信用信息记录(以下简称企业信用信息记录)提交有关部门,为社会提供全面真实有效的企业信用参考依据,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市、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征集、登记、移送企业信用信息记录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局)下列处室、单位按照本细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企业
信用信息记录的归集、审核、登记、移送工作:
(一)法制处负责移送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本局企业信用信息记录书面材料的对外移送;
(二)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工作;负责与相关单位信用信息系统操作平台联网的维护工作;协助法
制处做好电子版材料的接受和对外移送;
(三)就业处、培训处、劳动和社会保险监察处,市劳服管理服务中心、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等处室、单位,负责本机构审批以及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移送的企业身份信息记录的接受、归集和审核、移送工作;办公室负责企业良好信息的审核工作;
(四)劳动和社会保险监察处、劳动争议仲裁处负责对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移送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接受、汇集和审核工作;负责本机构查处的、以及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移送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书面材料和电子版材料的归集、登记和局内移送工作;
(五)法制处、劳动和社会保险监察处代表我局作为第三人协助市工商局做好有关法律纠纷的应诉工作。
第四条 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本辖区内企业信用信息记录的归集、登记、审核,以及向市局相关处室、单位的报送工作。
第五条 下列信息记入企业身份信息系统:
(一)企业取得的专项许可证,包括《职业介绍许可证》、《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社会保险登记证》等;
(二)许可证、资质证年检结果。
前款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消的内容以及有效期限。
企业身份信息经主管处室、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法制处对外移送。
第六条 企业良好信息包括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受到市劳动保障局奖励、表彰的情况。企业良好信息的书面材料和电子版材料,经承办处室、单位行政负责人审核、市局办公室主任核准后,由法制处对外移送。
第七条 企业发生的下列不良行为,记入提示系统:
(一)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
(二)受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行政处罚的;
(三)企业在一年内连续两次以上(含两次)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下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
(四)企业在一年内发生两起30人以上集体争议,经劳动仲裁审理,属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仲裁结果完全败诉且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
第五篇: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办法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朝阳区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七月十二日
朝阳区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奖励办法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转移就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奖励包括招用本区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以下简称“社会保险补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以下简称“转移就业补贴”)两部分。
第三条 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要坚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就业和保障并重的原则,由区、乡、村共同承担。
社会保险补贴的申请和支付
第四条 招用本区农村劳动力,签订1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按城镇职工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用人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可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区域内占地转居涉及的劳动力,在政策享受期间实现转居的,其已享受的申请内剩余月份的社会保险补贴可以继续享受完毕。
第五条 社会保险补贴的标准为:
(一)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补贴以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补贴20%;
(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补贴以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补贴9%;
(三)失业保险补贴以本市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60%为基数,补贴1%。
区人力社保部门、区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社会保险补贴由区财政负担50%,地区办事处(乡政府)、村共同负担50%。如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存在确实无力支付乡村负担资金部分的情况,可上报区长办公会议审议,经批准同意后,乡村承担部分的资金在街乡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转移支付的资金由地区办事处(乡政府)、村先行垫付,经区人力社保部门汇总相关审议材料后报送区财政部门,由区财政部门将转移支付的资金划拨至乡村。
第六条 社会保险补贴采取“一年一补”的方式。用人单位招用本区农村劳动力,签订、续签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按城镇职工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可在试用期满后六十日内,向区人力社保部门提出申请。用人单位未与农村劳动力约定试用期的,可在劳动合同生效满三十日后六十日内提出享受申请。此后,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每满一年,可在下一年劳动合同生效满三十日后六十日内,申请当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如遇特殊情况,由用人单位提交延期申请,经区人力社保部门及区财政部门会商后,可适当延长其申请期限。
第八条 用人单位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材料清单;
(二)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书面申请;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副本;
(四)与被招用的本区农村劳动力签订的劳动合同;
(五)填写用人单位招用朝阳区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审批表,提供招用朝阳区农村劳动力花名册;
(六)用人单位招用朝阳区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情况证明(用人单位再次申请社会保险补贴时,《用人单位招用朝阳区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情况证明》的期限应为:上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起始月至本申请起始月);
(七)申请补贴期限内首月的职工工资发放表和会计凭证;
(八)单位开户银行名称、开户银行行号、开户帐号;
(九)区人力社保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应按照区人力社保部门的缴款通知,在规定期限内上交乡、村负担的社会保险补贴部分。
转移就业补贴的申请和支付
第十条 被用人单位招用且签订、续签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并按城镇职工标准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本区农村劳动力,可申请享受转移就业补贴。区域内占地转居涉及的农村劳动力,在政策享受期间实现转居的,其已享受的申请内剩余月份的转移就业补贴可以继续享受完毕。
第十一条 转移就业补贴由区和乡、村共同负担。2011年的补贴标准为不低于320元,其中区财政负担320元。补贴标准自2011年开始每年较上一的金额进行一定幅度上调。
第十二条 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在受理、初审转移就业补贴材料后,应及时向区人力社保部门申请转移就业补贴中区财政负担部分。用人单位已申请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的,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材料清单;
(二)为农村劳动力办理转移就业补贴的书面申请;
(三)填写朝阳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审批表,提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花名册;
用人单位放弃申请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的,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
(四)用人单位放弃申请社会保险补贴证明;
(五)《用人单位招用朝阳区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情况证明》;
(六)农村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
第十三条 申请材料经区人力社保部门审核后,由区财政部门核准,将转移就业补贴拨付到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从区人力社保部门批准之月起,按月将转移就业补贴发放给农村劳动力。如因其它原因导致区财政资金暂未到位的,由地区办事处(乡政府)、村先行垫付。
补贴经费的使用与监督
第十四条 社会保险补贴由区人力社保部门受理、审批,由区财政部门、区人力社保部门分别拨付到用人单位。转移就业补贴由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受理个人申请,汇总后报送区人力社保部门审批,由区财政部门核准拨付到地区办事处(乡政府)。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申请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要全额用于为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与农村劳动力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次月,将结余的社会保险补贴退回区人力社保部门。用人单位已享受补贴期限内有社会保险缴纳不合格情况的,应及时将保险不合格部分补贴款退回区人力社保部门。
第十六条 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申请转移就业补贴时,应由业务科室复核,经单位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后,报送区人力社保部门。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要加强对转移就业补贴申报、使用等环节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不得挪用。乡级统筹的,由地区办事处(乡政府)负责发放;村级核算的,由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将转移就业补贴拨付到村,由村负责发放。
第十七条 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应做好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的动态管理工作。农村劳动力终止就业后,应在终止就业的次月,将结余的区财政负担的转移就业补贴退回区财政部门,并向区人力社保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区人力社保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使用社会保险补贴的用人单位和申请转移就业补贴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虚报、冒领社会保险补贴和转移就业补贴的,由区人力社保部门、区财政部门和相关地区办事处(乡政府)负责,追回全部资金。
第十九条 凡经办人员滥用职权,违反规定给予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补贴的,必须严肃处理,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期间符合政策条件应享受相关补贴的参照本办法执行。